赵括读书是一把好手,带兵打仗确实是无能之辈。长平之战的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除非史书上的记载是错的,其实长平之战是赵括指导的赵军赢了。
赵奢评价赵括: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作为赵括的父亲,经常与赵括讨论兵法。他都这么说了,赵括能有什么带兵的本事?
蔺相如评价赵括: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蔺相如是赵国一代名相,看人的眼光会差到哪里去?而且他与赵括同一时代,他能够跟赵括有接触,进而评价赵括。难道后世的我们会通过看史书比蔺相如更了解赵括?
赵母评价赵括: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
赵括他妈就更了解儿子了,通过将他们两父子做对比,已经明确的指出了赵括的问题。
赵奢前期是管赋税的,后来才通过阏与之战,大破秦军,一战成名,成为马服君。赵奢在这之前可能也是带兵经验的。赵王估计是看赵奢没经验能打败秦军,就误以为赵括也有这个本事。但是赵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即使没带过兵,也会明白很多带兵之道。赵括就是个初生牛犊,没有经验那就真的是没有经验。
但是赵奢与赵括有本质的区别。
阏与之战,赵奢说了句非常有名的话,意思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奢受命为将,以国事为重,不问家事。视手下之人为兄弟,将获得的赏赐都分给大家。这些都足以激发士卒的积极性和杀敌的勇气。
赵奢出兵也并不是盲目的斗勇,他也是会用计的。
赵奢率领赵军离开邯郸三十里,下令:“敢以军事进谏者死”。有个搞侦查的请他救援午安,赵奢直接把他斩首示众。赵军坚守营垒,二十八天停滞不前,发现秦军间谍,好吃好喝的招待,来迷惑秦军,使秦军放松警惕。赵奢立马急行军,两天一夜赶到前线。
这是一个叫许历给赵奢提了很多建议,赵奢都虚心听从最后大破秦军,解阏与之围。
赵奢在下了明确军令下,仍然有人敢冒死给他提建议,可见他在军中是多么的得人心。而且赵奢还能虚心的接受手下的建议,随后凭借计谋和全军的勇气大破秦军。
赵括受命之后,耍尽官威。手下人都怕他,或得的赏赐也都拿回家供自家享乐,从没想过与手下分享。赵括的做法完全跟赵奢想法,这怕不仅仅是能力问题,这说明他人品就有问题。更重要的是赵括没有自知之明。廉颇都打不赢秦军,赵括是哪来的自信去主动出兵呢?赵奢敢跟秦军硬刚,是看中了地险路长,想以勇取胜。到达战场,用计获取地利的优势,打败秦军。
赵括是盲目的自信,连对方偷偷换了主帅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到底是没侦查到,还是压根就没去侦查?到了前线把廉颇的策略全换了,也没见一个人出来发表建议或进谏的。虽然是赵王要求主动进攻的,为什么廉颇完全不搭理赵王,赵括却要听令?《孙子兵法》中不是有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
如果是说粮草不济,不得不速战速决。长平之战再难,有邯郸之战难吗?我觉得是因为长平之战廉颇并没有将赵国拖入绝境,赵王还有的选,但赵王舍不得小的失利,最终选了条不归路,因小失大。邯郸之战赵王没得选了,只能用廉颇守城,搞外交求救援,最后打败秦军。
反正最终的结果是赵奢上战场耍秦军,大获全胜。赵括上战场被秦军耍,身死兵败。
总不能因为赵括是败在白起的手里就说他很牛吧?那被那些名将干死的都是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