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有五大功绩。

功绩一: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朱元璋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支劲旅的统帅,进而率军消灭了相邻的好几个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伐蒙元,一路势如破竹之下,很快就克复了元朝的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之后,朱元璋又经过几次讨伐,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大明朝。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不犯,深得民心;比如他的军队将士齐心,整体战斗力极强。



功绩二:政治制度的改进与创新。朱元璋为了克服元朝民生艰难、政府高度腐败、百姓所受压迫巨大、中央政权威涣散、政策得不到坚决贯彻等一系列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集权改革政制的措施。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中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即殿阁大学士)――这就是明朝内阁制的雏形。内阁制到明成祖时基本成型,之后权力渐重,如到宣宗时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到宪宗时形成内阁首辅。总之,再经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内阁制变得日益完善与成熟。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也给予了分解。比如省级地方大权就改由新设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来分掌行政、司法、军事这三项权力,而且这三个地位平等的机构互不统辖,都单独向中央负责――这就军队方面,朱元璋把中央的大都督府分解为左、中、右、前、后共计五个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军事力量的管理与训练,而调兵权则由兵部掌握。在地方上,则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卫所制、军户制(及明中后期出现的募兵制)。朱元璋通过建立这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把军权牢牢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上,由此,明朝的军队也自始至终保持了强劲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功绩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长期战乱后的明初,鉴于人口剧减的社会现实,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也就是从人口多的地区迁移部分居民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国家还免费发放耕牛和种子给移民;为解决流民的无地问题,朱元璋鼓励老百姓开拓荒地,规定凡所开垦荒地,其田均永远为开拓者自有,且三年免税;朱元璋还鼓励老百姓种植经济作物,规定凡种桑棉麻者,第四年起才开始征税;诸如此类,通过一系列的抚农护农政策,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朱元璋高度重视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为正常的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帮助;税赋方面,不仅农业轻税,商业也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大力实行军屯和商屯,所谓军屯,就是军人也从事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所谓商屯,就是由商人运粮供应军队,而商人以此获得盐等特种物质的经营权――商人从内地运粮去边地路途太远,于是纷纷就在边地雇人种田――军屯和商屯成功地减轻了国家和老百姓的负担。朱元璋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很快稳定了社会与民心,恢复和促进了农业与经济的发展,明朝也由此得以在富足安康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功绩四:大力整治官场,打击和处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反腐反贪的坚强决心和铁血手段既矫正、震慑了洪武一朝和有明一代,也为后世书写了官员应该怎样为官的准则。朱元璋深知官场贪腐对民生的巨大破坏力,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堪称毫不手软,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大甚至可谓空前绝后。据记载,明初官员,凡贪污60两银子者,一律处死(举例来说,明朝因为大量留用了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功臣,这批人中,因为有不少人都有恃无恐地贪赃枉法,如此,朱元璋又该怎么办呢?他的选择是绝不姑息,严格按照法律办事)。

功绩五:移民促进生产。由于天灾人祸连年战争,山东省河北省等人口大量死亡,十室九空。而山西省人口很多,朱元璋便从此地移民补充到山东一带,有家谱为证,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选影响大移民,使中国北方人口和经济得到快速的复原。当年从山西洪桐走出来的人口已发展到几亿人,直至今天为止山东及中国各地人们仍然口口相传“要问我家在哪里,家住山西大槐树”,很多人每年都去山西洪桐大槐树寻根祭祖。

最佳贡献者
2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在朱元璋时代,国家黄册用来征收田赋的土地,高达8.5亿亩之多,人均更是高达17亩之多。比清朝康乾时候的6亿亩,人均才4亩要高得多。整个洪武时期百姓充实,府库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大兴屯田,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

如洪武年间的户部尚书郁新就上书朱元璋说:山东济南府的广储、广豊二仓储粮高达七十五万七千石(约1.2亿斤),而这两仓仅仅供给临清训练军士的军饷支用。德州、平山、济南三卫所储存的粮食虽然足够他们自己支用,但广储、广豊二仓储粮太多而且很多年久腐烂了,应该让这三卫也从广储、广豊二仓支取军饷防止粮食腐烂。朱元璋还解除了元朝时期对工匠长年累月服役于官府的束缚制度。同时又解放了唐宋元三朝佃农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惩罚由主人主宰的命运,中国的工商业工匠,佃农,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确认了平等的人权,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明前期,经过朱元璋的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国力迅速增长,因其年号为“洪武”,所以史称洪武盛世。朱元璋还有一项伟大政策是推行全民福利:以学者敖英总结,有三大成就:收容孤老和残障人士的养济院,提供医疗服的惠民药局,免费公墓漏泽园。套今天的俗话,是让中国人老得起,病得起,死得起。放在古代社会,更是了不起的创举。为了监督执行,朱元璋还祭出传统法宝:全国撒网似的暗访,但凡有困难户没得到救助,地方官啥都别说,先六十大板招呼。如明朝万历年间沈榜撰写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县养济院的规模:万历纪元,收萧俊等一千八百名。(万历)七年,又收刘真等五百名。(万历)十年又收李聪等五百八十五名。以一个宛平县的养济院,收容人数达两千余人。以至于许多生活并不贫困的骗子,也假装穷人被收留进来,且赖在里面不走。

因此还发生了个尴尬事,朱元璋时期福建以罗辅为首的十三个好吃懒做的骗子,集体自残变成残疾人,就为混进养济院吃福利。气的朱元璋把这几个人全杀了,老婆孩子流放劳改!但如此发狠,也没禁绝了尴尬,终明一朝,懒汉混入养济院,从来都是常见现象,每次明朝政府清理,都能清出来一群。砸钱更生猛。现存于各地的明代养济院遗址,都有秀丽的绿化与清澈的井水,堪称高档舒适楼盘。经济补贴也大方:成年人每月三斗米三十斤柴。还有冬夏布匹三丈。管保够吃够穿。这个标准写入了《大明律》,历代认真执行。而堪与这三大福利比肩的另一个贡献,便是养老。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令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朱元璋怕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洪武二十年,大明颁布终身养老令: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给五斗米三斤酒和五斤肉,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更加给一匹帛和十斤絮。全民养老,大明开创。朱元璋甚至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尽管这项政策,限于封建时代的经济条件,未能全国推广,但可算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3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推翻大元,建立大明

虽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我们纵观中国整个历史,像刘邦、朱元璋这些平民皇帝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朱元璋,祖宗十八代也没有出现过一个读书人,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糊口,不断背井离乡。元至正三年,朱元璋的家乡遭受了蝗灾和瘟疫的双重打击,他的父母及兄长先后病死,朱元璋连给父母兄长安葬的棺材板钱都出不起。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当过乞丐、也当过和尚,他为了能有口吃的,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积累了社会经验。此时,天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在幼年小伙伴的召唤下,参加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

朱元璋入伍以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渐渐得到了郭子兴的青睐,后来还把自己收养的女儿马姑娘许给他为妻,这位马姑娘就是后来陪伴朱元璋一生一世,不离不弃,深受朱元璋尊敬与宠爱的马皇后。郭子兴病逝后,其部从多数归服了朱元璋,朱元璋势力大增。

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张士城等割据势力以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出逃,开始了动荡不安的北元流亡政权,从而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最终驱逐胡虏,恢复了汉人对全国的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仅此一件,足以令他彪炳千古,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也称赞他:“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那么,朱元璋在建立大一统的帝国以后,又做出那些事情呢?

恢复分封、封王列侯

自秦始皇采纳宰相李斯的建议,废除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改郡县制以来,唯汉朝、晋朝、明朝又恢复了分封,出现了分封与郡县共存的现象。朱元璋考虑到历代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皇权,吸取宋朝,特别是元朝皇室孤立,权臣误国的惨痛教训,决定恢复商周旧制,大封诸子,屏藩王室。

朱元璋认为,分封的诸王虽然会出现像汉朝“七王之乱”和晋朝“八王之乱”的危险,但是,天下总归是朱家的,而像唐朝的割据势力却能让皇室易姓。于是,朱元璋将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和一个侄孙(朱元璋长兄之孙)先后封王,并选择一部分藩王授予一定的兵权,比如秦王朱樉、宁王朱权、燕王朱棣,令他们在边境驻守,节制边疆兵马,以防御蒙古残余势力。为了防止各藩王权力太大,对中央集权的统治构成威胁,申明各藩王“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食禄而不治事”,不仅如此,还规定,各藩王不能相互串联,即使三年一次的回京朝圣,也只能一王离开京城回到藩地后,另一王才可以从封地启程。即使皇帝驾崩,也不能进京奔丧。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担心朝中大臣篡权谋位,留下遗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元璋分封诸子以亲王身份建藩就国,对明朝初期的社会安定,特别是边疆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所封的诸子除了像燕王朱棣拥兵自重,改朝换代外,多数是到了封地与民争利,强抢民财,吃喝等死,给明朝财政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诏令办学、改制科举

朱元璋虽然出身寒贫,但是他也知道,马背上得来的江山,不能在马背上治理,“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先”。所以在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就下令地方郡县都要重视教育,开办学校。

为了能够使地方贯彻兴办教育的方针政策,朱元璋规定,府设教授一名,训导4名,生员40名;县设教谕一名,训导2名,生员20名。师生每月除了供应每人六斗米外,还要供应鱼、肉,开创了带资受教的先河。同时规定,地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资历深的可以定期保养到京师国子监继续深造,也可以推荐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入学十年以上的还没有出路的,由学校推荐,由吏部保送,可以任命一些级别不高的官吏。

明朝在唐、宋科举制度的基础上,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推行八股文答题,因考试只重视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此,明代科举又称之为“八股取士”

朱元璋以官办的形式兴办教育,对政府优先取仕、稳定统治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推行的八股取士又严重制约了读书人的思想,禁锢了读书人的头脑,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普查人口、移民屯田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有效的征缴赋税,他下令各地认真清理、统计全国户口和耕地数额,从而形成了严密的户口和财产登记制度。

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加上河水泛滥,中原人口锐减,而山西之地由于未经大战,人口稠官。通过普查人口发现,河南、河北、山东三省的人口,还不到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大量的良田无人耕种,为了恢复中原生产,提高国家粮食储备,朱元璋将山西的农民大批迁移到了中原诸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移民。

凡是从山西移民到中原的农民,不仅免征三年租税,政府还为其提供耕牛、种子,三年之后,每亩纳税一斗,不不规则加收其他赋税。这一举措极大地激起了山西百姓远赴中原垦荒的积极性,加速了开辟荒田的进程,推动了明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发展农耕,工商立法

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到了明朝初期,铁质农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良,进而促进了农耕的发展。在整地上,讲求深耕达七八寸,以使土壤彻底松软,在选种和播种方面,重视收集和选育优良种子,而且为便于早播,还要提前浸种。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发展,朱元璋下令加大了水利建设,整治河塘,疏通河道,还专门设置了掌管水利的营田司,规定,如有盗决河防者,杖一百;不修河防者,或者修而失时者,笞三十至五十杖;由此造成人员、财物损失者,笞五十至六十杖。

此外,朱元璋还对工商明确立法,加大了手工业者集中管理力度,发挥了技术优势,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法律规定:不经批准非法营造者,按座赃论;营造所需物资不实者,笞五十;多领物资者,以监守自盗论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政府仍然是依重农抑商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大了对商业的控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