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对于盗墓贼,如果碰巧挖到了“黄肠题凑”,肯定也是屁颠屁颠的。因为,凡是“黄肠题凑”必是古墓,且必是大墓。

什么是“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古代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甚至高过于金缕玉衣。一旦攻破,里面的随葬品必定堆积如山。

黄肠:“黄肠”是材料和颜色。所谓黄肠,即是黄心的柏木。取优质柏木去皮,制作成柏木枋。因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是淡黄色的,故名曰“黄肠”。这种柏木木质细腻、耐水湿、抗腐蚀、有香气,非常名贵。

题凑:“题凑”是指棺椁的形式和结构。即木枋的头部一律向内排列,即“头(题)皆内向”,不用榫卯而层层铺叠而成。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

看下图,你就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黄肠题凑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还有皇帝特许的宠臣(例如西汉的霍光)。“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整个结构就像一个现代的小套间。四周先用木条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里面是梓宫(棺材),外面还有便房(墓中供小坐休息的地方,你可以理解为客厅),外藏椁(放车马、金帛、食品、日常用具等陪葬物的库房)。

在考古挖掘中,我们发现的比较著名的“黄肠题凑”案例有:秦公一号大墓、定陶汉墓、北京大葆台广阳倾王刘建夫妇汉墓、长沙王陵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汉墓等等。

“黄肠题凑”的墓葬规制为什么高

“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都流行于汉代,大家知道,“金缕玉衣”主要是包裹尸身,用到的玉片和金丝自然是相当高级,而“黄肠题凑”相当于给墓主人搭建的房子。一般来说,墓葬形制是“黄肠题凑”的必有”金缕玉衣“,而反之则不尽然,所以,“黄肠题凑”的规制甚至要高于金缕玉衣。其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用料“实”

黄肠题凑的原料是柏木,本身这种材质就非常坚固耐用,且柏木内含材脂,耐腐蚀能力很强。我们去看典型的黄肠题凑墓——北京大葆台一号墓,整个棺椁是由柏木堆成的,木墙高3米,厚0.9米,总长42米多。使用了15880根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叠成,约合木材122立方米。刚刚出土时,黄肠题凑木质如新,还散发着香味。

这122方柏木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一方木料足可以把家里的大立柜、书柜、书桌、饭桌、鞋柜、橱柜、木床等等一应家具做出来,而且,这可都是名贵的柏木料。

可见,“黄肠题凑”手笔之大,也只有帝王之家才有财力去打造。

二、工艺“精”

“黄肠题凑”,是用柏木一层层平铺上去的,不用榫卯连接。所用柏木,也都将表面打磨光滑,倘若有略微不平处,还要垫上薄木片或木屑以使各层保持严密整齐,仅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对工匠的手艺要求不是一般的高,以达到严丝合缝的高要求工艺。

“黄肠题凑”自汉代以后为什么“失传”了?

汉代盛行“厚葬”,这既与中国人传统观念上崇尚祖先契合,又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因儒家最讲究“孝”道。而且,有汉一代,基本都是国力强盛,国家富足,这也为汉朝实行“厚葬”提供了物质基础。

“黄肠题凑”这种墓葬规制只流行于秦汉时期,及至东汉中后期时,它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就那么突然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以肯定的是,这门工艺没有失传,只要有趁手的材料,再加上细心和耐心,以及有些力气,都能把木料制成相同规格,打磨光滑,码放整齐。

“黄肠题凑”是层层叠叠的木结构,对于盗墓贼们来说相当难以攻克。比如在2011年6月,一伙盗墓贼相中了陕西省凤翔县的一座秦代古墓,用了三四天时间,花费十余万爆破墓中坚固的“黄肠题凑”,结果只是勉强破坏掉了1根“黄肠题凑”,然后,就被抓了。

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想要盗掘一座“黄肠题凑”的古墓是有难度的,但是,到了战乱年代,再坚固的墓葬也抵挡不住有组织的盗墓行为,最著名的就是曹操搞的摸金校尉,专职盗墓,用盗墓所得来养军,用来跟刘皇叔和孙权打仗。

木结构的坚硬程度自然比不上石头,因而,砖室墓和石室墓的逐渐兴起,慢慢取代了木质的黄肠题凑。最典型的就是唐代帝王都是因山制陵,把山挖出一块埋进去,看你将来怎么挖石头。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黄肠题凑”对木材和人力、财力的消耗极大

柏木是一种非常娇贵的木材,生长周期长,若要成材非得经数百年的生长,一旦大规模砍伐,便再难成林。就算是帝王,在帝国范围内找到一两万棵粗大的柏木也是件头疼的事。现今,国内比较著名的柏树林大概就剩下陕西的黄帝陵和曲阜孔庙了。

前些年引起轰动,惹得央视搞现场直播的北京老山汉墓,挖掘到最后突然发现了盗洞,刚才还兴高采烈的考古专家脸色都变了,直接说“完了,没希望了。”清理完墓室,古代的盗墓贼几乎没给留下什么有价值的文物,而老山汉墓里面的“黄肠题凑”,只有墓穴靠近入口处的地方使用了一点点柏木,其余90%竟是用栗木充数的。

对防盗墓的考量以及巨大的消耗,使得“黄肠题凑”这种墓葬规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最佳贡献者
2

让人崩溃的古代厚葬

华夏人对死亡的重视大抵除了古埃及没有能比的,因为敬重亡者,所以就特别重视葬礼,自古以来就厚葬成风,还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制度。但是古代毕竟条件有限,早期所谓标准化制度无外乎套几层棺材而已。

周礼中规定要是王死掉,可以用二椁五棺,吐槽机也不明白一个死倒儿套上七级甲有啥用?难道还能再活一回?咱也没地方问去。诸侯死掉可以套二椁三棺无级甲,卿死掉一椁两棺三级甲,士死掉一椁一棺二级甲。如果庶人死掉就有棺没椁一级甲,穷逼死掉无棺无椁直接裸奔。

很显然这么一套复杂的制度只是为了凸显生前的身份地位,其实对死者并没有什么卵用,奈何古人就吃这一套,就像很多姑娘喜欢LV一样。发展到后来这套“爱的魔力套圈圈”都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他们弄出了更丧心病狂的黄肠题凑。

啥是黄肠题凑

简单点说黄肠题凑就是在周礼那几级甲外面再套一层,所谓“黄肠”指的是柏木芯,那东西软硬适中、纹理细致、有香气还耐腐蚀,是最好的建筑材料之一。因为颜色呈淡黄,所以才叫“黄肠”。

而所谓的“题”应该叫“题头”,是木材接近根部那端,相对比较粗,也更直溜。“凑”字显示的是这玩意的结构,就是把“题头”那端对着棺椁竖向摆放,一层一层摞起来,最后形成一个木头房子,房子里面在放棺椁。

这玩意的珍贵在于柏木本身生长就慢,成材少,又只能用接近树根那么一小段,盖出一个木头房子耗费很大。而且也不是堆起来就行,你得考虑结构稳定性,木头得去皮加工成方形,一般不能使用榫卯直接砌起来。

逼格这么高的玩意自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用,在汉代一般只有皇帝和皇帝妻妾能用,藩王和王妃能用,皇家特许的情况下宠臣也勉强能用。比如著名的权臣霍光就被太后赏了一套,不过他没睡几天就被宣帝灭族了,还好棺材没挖出来,这套黄肠题凑还算没浪费掉。

事实上黄肠题凑这东西除了显示身份,还有一定防盗功能,盗墓贼除非从坟墓正上方挖盗洞进去,从题凑顶端直接开棺,否则很难把这玩意拆开。那些木方都是竖向棺椁堆砌起来的,想抽出一根都难。

柏木本身油脂含量又比较大,时间越长,相互挤压之下油脂咬合越紧,甚至可能变成一个整体,确实不好拆。要是再缺德点,用这玩意当墓室的支撑,你拆开了墓室也就塌了,小命基本没得保。

为啥又不用了

其实黄肠题凑这东西流行时间不算长,它大约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西汉那阵子非常流行,到了东汉就逐渐没人使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后,这玩意连具体规格都有点模糊。

说来其实原因也不复杂,前边也说了柏木那玩意比较珍贵,数量稀少,你弄一套题凑就得1万多根,啥条件也经不起这么霍霍啊!所以到了东汉柏树根本就不够用了,于是他们改拿石头代替。

代替的石头就叫黄肠石,具体是什么石头还没个定论,目前河北定县北庄的中山简王墓就是用石头砌的题凑,那些石头上还刻着工匠名字和产地。大部分都是从千里之外运过去的,估计花费也少不了。


总结起来吧,黄肠题凑在东汉之后逐渐绝迹主要还是因为材料限制,柏木实在太少,凑一副题凑太难。虽然可以用石头替代,但是人们发现直接用石头修墓室更实际,也就不怎么用了,扯淡完毕。

3

黄肠题凑是比“金缕玉衣”更高级别的存在,这两样葬制都是流行于汉代,又绝迹于汉代。很多人可能知道汉代玉衣多一点,对黄肠题凑可能不怎么熟悉,先来给大家说说什么是黄肠题凑。


  • 黄肠题凑模型

我在南京博物院拍的黄肠题凑模型,光是一个小小的模型看着就很令人震撼了。当时的感觉是:这就是弄这么一个模型也得好些日子,实物得多耗费。可能看图片感觉不强烈。


黄肠题凑是皇帝、皇后及受到皇帝准许的诸侯王、大臣才能使用的墓葬形制。“黄肠”指的是黄心柏木,这种柏木木质细腻、耐水湿、抗腐蚀、有香气,非常名贵。而“题凑”指的是木枋的端头一律向内排列,不用榫卯而层层铺叠而成。目前发现的使用“黄肠题凑”的墓葬有十几座,大多已经被盗。能确定身份的有:


江苏高邮广陵厉王刘胥夫妇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安徽六安县六安共王刘庆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北京大葆台广阳倾王刘建夫妇墓等9座。


以【北京大葆台一号墓】的黄肠题凑为例,使用柏木达15800余根。刚刚出土时,黄肠题凑木质如新,还散发着香味。



实际上“黄肠题凑”葬制有4部分组成,除了“黄肠题凑”,还包括梓宫(梓木做的棺材)、便房、外藏椁(放车马、金帛、食品、日常用具等陪葬物的库房)。


汉代帝王为何会使用黄肠题凑?


汉承秦制,所以秦始皇也有可能使用了黄肠题凑。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黄肠题凑是凤翔秦公一号大墓。


汉代流行黄肠题凑还有3点原因:

1)自汉高祖刘邦之后,经过几代帝王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财富。所以此时的汉代已经有资本使用这样劳民伤财的葬制。


2)汉代尤其的“事死如事生”,又非常的重孝道,因此厚葬之风很浓。还有什么比黄肠题凑及金缕玉衣更奢华的?


3)皇帝使用黄肠题凑是理所应当的,而其它人使用就是天子的恩赐,所以这也是一种天子使用的安抚手段。


黄肠题凑又为什么在汉代之后就废除了?

主要有2点原因:

1)在东汉时,盗墓之风尤为猖獗,虽然黄肠题凑层层叠叠的木结构比一般的棺木更能防盗,但肯定还是比不了石室墓。西汉中期以后,砖室墓和石室墓的兴起,慢慢取代了木质的黄肠题凑。


2)黄肠题凑墓制实在是太耗费木材了,柏木又非一朝一夕能长成的,所以,即使是统治者也难免力不从心。比如中山简王刘焉去世后,汉和帝与窦太后为他修陵墓时就说好集几个郡的木材也不够,又调集了周边的很多州郡才勉勉强强凑齐了。


我觉得第二点应该是主要原因吧,主要还是因为实在用不起了。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用文物讲述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4

我国古代的墓葬形式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这里既包含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成果,也体现着思想观念的转变。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兴起较早,据考证最远可以追溯到周代,考古发现最多的是战国至西汉时期,这种墓葬一般规模宏大,形制奢侈,是古代帝王陵墓的重要标志。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材料的匮乏、丧葬思想观念的转变、防盗意识的提高,这种墓葬形式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黄肠题凑的形式

提到汉代的王公大墓,可能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金缕玉衣”,由其是中山靖王刘胜墓被发掘以后,出土了两件完整玉衣,每件皆是由金丝编制两千余块玉片而成。殊不知,金缕玉衣和黄肠题凑皆是汉代礼制中帝王陵墓的标准配置,另外梓宫、便房、外藏椁也是汉代礼制中帝王陵墓的要求,可以说这五大要素就能确认墓主人的身份为王公贵胄。据史料记载,汉代也有皇帝特赐宠臣黄肠题凑的葬制,这是作对大臣生前功劳的肯定。如汉昭帝、宣帝时期宠臣霍光,上官太后特赐以帝王葬仪陪葬于武帝的茂陵,其葬礼上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汉书.霍光传》

至于黄肠题凑的含义,在《霍光传》中也有所解释,黄肠是指在棺之外,以柏木削皮而成的黄木心围之,制成框形的椁结构;题凑则是说木头皆紧凑的指向棺位,即以木条木块累叠互嵌,其端皆内向聚合,橔上成屋之四阿状。黄色和木头指向都代表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除此之外,于棺材周围搭建椁结构,具有防护棺材的作用,且是存放陪葬物品的专属场所。由于黄柏木的耐腐性强,结构紧密不易糟,可能也起到了防虫蛀、防塌陷的功能;又因黄柏木的清香特质,也具备防腐的效果。但这种木头并不容易收集,据《后汉书》记载,中山简王刘焉去世后“征发六州十八郡黄肠木为之营葬”,可见该材质木料的稀缺。
(黄肠题凑形式)

就我国古代丧葬形式看,西汉前期主要有竖穴式、土墩式、木椁式、石棚式、大石式、石棺式、砖石式。黄肠题凑就是结合了竖穴与木椁这两种形式。典型的竖穴就是垂直下挖而成土坑,死者置于坑内的葬具之中,周边摆放随葬品,然后回土夯实;木椁式则是挖出一定面积的土坑,于土坑内构建大型长方体椁室,多为木制结构,椁室大小不一,用途不定,与墓主人身份有关,椁室之中安放棺椁和陪葬品。目前发现的黄肠题凑皆是在竖穴木椁墓中,结合竖穴、木椁两种形式的丧葬风格。
(竖穴形式)

黄肠题凑的考古发现

我国首次出土黄肠题凑是在大葆台汉墓,其所用黄白木15800余根,皆是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规格,堆成高3米,厚0.9米,总长42米多的木墙。由此可见,一座黄肠题凑大墓所耗费的木料之多,并非任何王公都能承担的起,墓主人据推测可能是西汉广阳王刘健与夫人,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燕王刘旦之子。此墓被发现时已经被盗,所剩文物多为玉器、陶器碎片。
(秦公一号大墓)

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古墓便是黄肠题凑形式,它就是秦公一号大墓。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个墓的主人很可能是秦国第十四代国君秦景公。按照那个时期,只有周天子可以享有黄肠题凑的葬式,秦景公的这个墓葬正说明了秦国冲出关中的野心。秦公一号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由墓道连接东西两大墓室。墓内186具殉人是我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这里发现的“黄肠题凑”椁具,也是我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但它与大葆台汉墓一样,发掘之前就已经遭到盗掘,整个大墓发现了247个盗洞。

黄肠题凑落寞的原因分析

其实丧葬形式很直观的反应了古代对死亡的畏惧与尊敬。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而在古代鬼神思想的影响下,死亡也是重生的开始,故而对死者的墓葬形式尤为重视。在等级观念的影响下,帝王将相与普通百姓的丧葬形式也出现了巨大差异,并形成了礼法制度。如《荀子.礼论》对棺椁的重数与尺度做出要求,“天子棺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这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理论,已经足够证明统治阶层对丧葬形式的重视,并试图以制度规范来引导和约束葬仪。黄肠题凑无疑就是由这种思想主导的帝王葬仪。

“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礼记.檀弓上》

其实不难发现,黄肠题凑整体上与《荀子》提出的“重”之概念有所对应,可以说它既是丧葬形式,又是一种整体性质的椁具。由《礼记》集大成的礼制要求下,天子四重指的是一椁四棺,至今为止并未发现此种墓葬形式,诸公墓发现的曾侯乙墓也是一椁二重棺,与礼制有所出入。但不论如何,黄肠题凑多以内椁、中椁、外椁的结构呈现,反应了“重”的概念,也是体现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到了汉代,椁室也成为功能齐全的地下行宫,形成区域划分,如江苏高邮县发现的汉墓,椁室隔成“食宫内户”、“中府内府”等区域。所以常用于庙宇、殿堂搭建的黄柏木成为帝王椁室推崇的木材,这也是黄肠题凑得以盛行的重要因素。

但黄柏木毕竟是自然资源,帝王大墓动则万余根木料的制造规模,对木材的体量要求过大,这种丧葬形式就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随着大量无节制的砍伐,其再生能遭到破坏,故而愈发的稀缺。如上文讲到的刘焉,以六州十八郡为木料收集区域,然而在千余年后,当其墓被发掘时,墓内并无黄柏木,而是黄色的石块堆积成椁,这说明当时木料并未采集完备,而是以黄色石块代替了黄柏木,这种石块也被称为黄肠石。替代黄柏木的不仅仅是石块,还有各种染成黄色后的木材。《后汉书.礼仪志》中还有“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的记载,说明到了资源匮乏的时期,官方已经认可了以石代木的丧葬形式。在河北定县汉墓、徐州土山彭城汉墓与河南孟津邙山汉墓,都已经采用了黄肠石代替柏木,除材料不同外,结构仍然因袭原黄肠题凑墓葬制。
(东汉石板墓)

“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三国志.魏文帝本纪》

以石代木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客观原因导致,它也包含着防盗的主观愿望。盗墓活动在东汉时期十分猖獗,在统治时期内,皇陵尚且得到有效保护,而千百年后,谁能保证陵墓的安全呢?只有做好陵墓本身的防盗措施,才能有效抑制盗墓贼的歹心。相对于木椁墓,砖室墓、石椁墓就相对安全的多,毕竟石质的坚固程度要比木质的高。这种需求在东汉以后就更为突出,三国时期曹操创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为解决军饷而组织官盗,董卓也有盗取茂陵的传闻。所以这也更加推动了石板墓的发展,在东汉以后的皇家陵墓中,大型石板墓成为主流,以致地宫的建设规模更大,更加恢宏。
(打虎亭汉墓地宫)


综上所述,黄肠题凑丧葬形式的衰落,主要是由于木料的逐渐匮乏、防盗的需求加强。而且西汉时期盛行黄肠题凑,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力之下,前有文景之治、后有孝宣中兴,支撑着帝王公侯的奢靡需求。到了东汉以后,国力逐渐衰退,帝王之家首先倡导薄葬,所以东汉的帝王墓,从规格到随藏品上,都不及西汉奢华,这无疑也加速了黄肠题凑的落寞。

参考资料:《后汉书》《史记》

5

“题凑”好说,无非是摆放整齐,遵循规则;这“黄肠”就让人头疼了,虽然能享受“黄肠题凑”的人都是不差钱儿的主,但很多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

黄肠题凑是周朝时期开始的一种最高等级的帝王葬制,最高等级,可以想象有多么的尊贵,它使用的葬具其实很简单——去了树皮的柏木,这种柏木很讲究,首先是粗大,至少要生长上百年的柏木才能伐下来制作,其次就是直,不能是弯曲的。

这种柏木还有一个重要的讲究:柏木的木心是黄色的,这就比较难找了,这既需要柏木生长日期很长,又需要特定的树木品种。

中国地大物博,要说这种生长上百年的柏树还是好找,关键的问题的,要完成一整套的黄肠题凑,需要这样的柏木多少呢?据现代考古发掘出了十多座黄肠题凑陵墓来看,最多的一座要使用这样的柏木一万五千多根。我的乖乖,一根柏木大概得有两方木材,一万多根,大家可以算算,需要一个大型的森林公园,里面全部生长着这样的柏木。

有了这些皇心的柏木,那就开始做绝世无双的“黄肠题凑”吧。把所有的去皮黄心柏木进行木端头向内摆放,一根这样的柏木长度是一米二左右,一层一层的叠放,其中不使用卯榫,不使用铁钉,完全是进行平面加工后,贴合摆放,形成一个封闭的“柏木墙”陵墙。

陵墓内的内棺需要这样的柏木做墓室,外面的墓墙同样使用这样的柏木摆放形成坚固的墓墙,并与内室形成一个“回”字型的回廊,做完葬室和回廊后,再在上面铺设很厚的一层黄心柏木进行盖棺,最后填上封土,形成地宫。

这就是整个黄肠题凑的形成过程,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材质的选择很重要,这种葬制不是一般帝王能够享受得了的,据现代考古以及文献记载,大多数都是财力非常雄厚的帝王、侯爵才能享受,最为著名的享受该葬制的是汉武帝和霍光。

为什么后来这种高贵的葬制逐渐的消失了呢,这里有两点原因很重要:

材料难找

黄肠题凑最关键的是就是要找黄心柏木,这种木材生长非常缓慢,要达到使用标准,至少要一百多年,一百多年的时间,至少要死三个皇帝,还别说有那么多的王侯勋贵了,大家排队等柏木,等不起。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古代王朝大多数定都北方,要在北方寻找那么多的柏木,那是相当的困难,如果要从南方进行运输,那成本就太大了,皇帝也要考虑死亡成本问题。

盗墓难挡

自汉朝以后,黄肠题凑就被逐渐放弃的重要原因在于,这种葬制虽然尊贵,但防不了盗墓贼,特别是汉朝后期,盗墓疯起,他们最喜欢就是挖到黄肠题凑,一是墓主人非富即贵,墓里宝贝多,二就是太好挖了。

只要挖到黄心柏木的墓室顶部,那就简单了,一根木头一根木头的往上拿,又没有卯榫固定,又没有铁钉连接,盗墓就成了简单的体力活儿了,毫无风险,收益极大。

所以,到了后世王朝,黄肠题凑就不再被认为是尊贵的象征了,还是石头来得实在,既保证了材料的丰富性,又能确保墓室相对安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修建陵墓都是选择大型的石材作为主要材料。

6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黄肠题凑”是一种墓葬形式,流行于秦汉时期,特别是西汉那段时间特别多,现在出土的黄肠题凑大部分都是西汉时期的。

黄肠题凑的解释

黄肠题凑,简单来说就是在墓主人棺椁周围摆上黄心柏木,这个柏木的摆放是树桩的内心向着里面。这里所采用的黄心柏木一般都要经过加工,削成正方形的柱子,然后截成一米左右的长度,最终摆出来就是一米厚木头围墙的样子。

我们看木头的摆法已经可以想象,这种墓葬是非常耗木头的。如今发掘的黄肠题凑墓葬里,有些使用了二万多根黄肠木!如今我们看到一些古柏树的高度也就20米左右,除去树顶那一段细树干,能使用的估计也就15米左右。二万多根黄肠木,每根长度约为1米,那也需要1300多棵这种参天古柏,而且必须是黄心的!

东汉以后为何不再使用黄肠木?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说是因为黄心柏木越来越少,所以才放弃了这种材料。

柏树的成材时间确实长,但是50年的种植时间还是可以达到直径20厘米要求,西汉有些黄肠题凑使用的黄肠木厚度也只有10厘米左右。因此我认为,如果东汉的皇帝需要黄心柏木来做黄肠题凑,还是可以现实的。只是当时这种墓葬方式已经落后,有更先进的材料代替——黄肠石。

《后汉书》记载:“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

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到,东汉以后的帝王放弃了黄肠木,改用黄肠石。在定县北庄的汉墓里发现,该墓采用石头代替黄心柏木摆出了“黄肠题凑”的造型,使用的“黄肠石”多达4000多根!这些黄肠石被加工成长约1米,厚为25厘米的方形柱,然后层层叠放摆成一个凑石墙。

结束语

黄肠题凑从西汉的黄肠木转变到东汉的黄肠石,主要原因还是石头比木头更为坚固,对于墓室的安全更加有保障。

古代皇帝对于皇陵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在防盗墓贼方面更是下了不少功夫,从商周时期的石棺,到后来的黄肠题凑,最后还发明了“顶门器”来封闭墓门,这些都是为了阻止盗墓贼。

7

旭哥是考古爱好者,来回答这个问题。

黄肠题凑在礼制上属于最顶级的葬具,本来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由于礼崩乐坏或者帝王恩赐,诸侯王一级也有很多使用了黄肠题凑葬具。

根据考古发现,黄肠题凑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盛行于汉代,考古挖掘的最早使用黄肠题凑的是位于宝鸡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黄肠题凑;

黄肠”是指抛光皮,露出黄心的柏木枋,是搭建“黄肠题凑”的原材料,也叫黄肠木。

“题凑”是指搭建的结构,通俗的说,就是在棺椁的外围,再用柏木枋围上一圈。

一套完美的黄肠题凑,在结构上具备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用黄肠木层层平铺、叠垒,不用榫卯;

其二,“木头皆内向”,即四壁所垒筑的黄肠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黄肠木的端头;

黄肠题凑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因其搭建难度大、耗资无数,能够体现天子的尊贵身份;另一个是防盗,一套黄肠题凑通常用一万多根柏木枋层层叠垒,盗墓贼很难打通这套防盗系统。



如此重要的黄肠题凑,为何在东汉以后绝迹了呢?

旭哥想到了三个原因;

首先,原材料耗尽,刚刚说过,一套黄肠题凑需要使用一万多根成年柏木,而柏木的生长十分缓慢,历经周代和汉代一千多年的挥霍,到了东汉时期,柏木资源枯竭,再也无法满足搭建黄肠题凑的需求了。

东汉时期,一度以黄肠石代替黄肠木搭建黄肠题凑,像河北定县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就是这样,但石头到处都是,无法体现帝王的地位,便本快被放弃了。



其次,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天下大乱,无论是皇帝还是乱世的诸侯王,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修建奢华的黄肠题凑了。

最后,从东汉末年开始,砖室墓开始流行,和竖穴土坑墓的修建方式完全不同,砖室墓是在地面开凿出一条斜坡向下的墓道,而后开始采用横向打洞的方式修筑墓穴,而竖穴土坑墓是直接从地面开挖,修建好墓室后再回填。

修建方式的不同,决定了黄肠题凑不适合砖室墓,这也是黄肠题凑被放弃的重要原因。

8

我是清悠初见,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文学、艺术等璀璨的文明之外,还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墓葬文化,而“黄肠题凑”就是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存在。

一、“黄肠题凑”是古代墓葬形制与工艺的巅峰

(一)“黄肠题凑”的等级使用制度森严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十分的推崇,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会消散,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帝王贵族们生前过着奢华的生活,因此在死后还想继续幸福,因此他们对于“丧葬”特别的重视,往往把生前的一切用具都陪葬在自己的陵墓中,同时在墓葬制度中也形成了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墓葬现象。

“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发展于周朝,盛行了秦汉,它是等级墓葬中最顶层的存在。“黄肠题凑”是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黄肠题凑”有着森严的制度约束,其它贵族阶级使用就是僭越,平民百姓更不用提,“黄肠题凑”的奢华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黄肠题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汉旧仪》记载: 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用梓棺黄肠题凑。

(二)“黄肠题凑”的形制和工艺繁杂。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黄肠题凑”是个什么样的墓葬形式,它的形制和工艺也繁杂,我们看一下古书中的解释。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是墓葬的最高等级,他的形状是用方形柏木堆成的框型结构,用于椁室四周。那什么是“黄肠”呢?“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它是去皮后只留黄心的柏木,因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所以这样称呼它。

那什么是“题凑”呢?“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它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叠垒、平铺,极少使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就像我们装修时订的钉子一样,其方向和椁室垂直相对,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黄心枋木全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从其内侧看,四壁只能看见枋木的端头,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题凑”的由来。

“黄肠题凑”的形制尊贵。首先,松柏自古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向来有着品行高洁的寓意,为世人所尊崇;其次“黄肠题凑”的材料选用大量的柏木,柏木是中国最为坚硬的树种之一,其非常地坚固耐用,经历上千年都不会损坏;最后,柏木木质密度较高,其木本身散发也迷人的清香,还富含大量的油脂,耐腐蚀能力极强,作为墓葬材料再合适不过了。

“黄肠题凑”的工艺繁杂。其工艺是用柏木一层层平铺上去的,柏木本身打磨的光滑,就像现代盖房子用的砖,摆放起来非常平整,严丝合缝,若有不平之处,还要用木屑或木片填充,使其各层保持整齐严密,最后再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因此对工匠们手艺水平要求比较高,其制作起来工艺非常繁杂,造价也非常高。

(三)“黄肠题凑”的安全性最高。

按照《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因此厚葬死者才是孝顺。到了汉代,依据汉礼规定,黄肠题凑与玉衣、 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天子礼葬时,在棺椁外面设有便房,同样用柏木堆砌而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一方面可以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柏木极耐腐蚀,其规模宏大,动辄使用数千上万根柏木建造,极利于保护棺椁,使里面的棺椁难以受到损坏,因此成为了难以存续的木椁墓葬中极为特殊的存在,其寿命可以延续数千年。

另外由于汉代的帝王贵族相信死后灵魂能继续存在,因此会在墓葬中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这种习俗就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墓中巨额的财富吸引了无数盗贼觊觎的目光,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以盗墓为生的群体。为了阻挡盗贼对墓葬的破坏,古代的陵墓设计者们就根据盗墓的形式,逐渐摸索发明了黄肠题凑这种卓有成效的防盗措施,其效果绝佳,成为了古代皇帝陵墓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黄肠题凑”的太奢华、太费原料,因此必定会消失

这样奢华安全又能代表皇帝地位的“黄肠题凑”,为什么只盛行于秦汉中早期,到了东汉中后期时,它就几乎消失了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与汉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黄肠题凑”本身的缺陷有关。

首先,汉朝的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阶级使用的是竖穴式土坑墓﹐在墓中设置木椁,这种竖穴式木椁墓的形式一直延续到西汉後期和东汉前期,此种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沿袭的是周代的礼制。在这些竖穴式木椁墓中﹐许多帝王和诸侯、权臣还使用了“黄肠题凑”的顶级墓葬形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西汉中期,黄河流域开始使用横穴式的洞穴,并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然后在全国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竖穴式土坑木椁墓。而贵族的墓葬,又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这种又被称为“崖墓”,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江苏徐州龟山汉墓和河南永城梁孝王墓也是这种形制。

到了西汉中晚期﹐关中和中原一带出现了用小型砖建造的墓﹐这种形制被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时期﹐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竖穴式土坑木椁墓几乎就消失了。

其次,东汉的薄葬之风,也加速了“黄肠题凑”的消亡。《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国家越大,家族越富,其陪葬的物品就越丰厚。死者口含的珍珠、身穿的玉衣,赏玩、嗜好的物品,还有钟鼎壶鉴,财货珍宝等等无数物品皆可陪葬。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好似四面有檐的屋子,里面棺椁数层,并堆积石头、木炭,环绕在棺椁之外,送葬之时灵车左右执绋送葬的有万人,牵引灵车行进,这么多人得用军法指挥才行。

可见汉朝时人为了迎合厚葬之风,几乎掏空了所有的家底,这些财货全部陪葬,又限制了金融的流通,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东汉统治阶段深刻认识到这种厚葬风气的危害,于是从东汉时期帝陵修建开始,规模就大幅度缩减,相对于秦、西汉时期的厚葬之风,其俭葬、薄葬现象十分明显,对后世影响深远,“黄肠题凑”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政治基础。

《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

最后,与柏树资源的大量消耗有关。柏树的成材时间非常漫长,一颗能使用的柏树最起码要生长百年,一但大规模砍伐过后,再想形成树林就非常困难了。秦汉时期的厚葬风气,使得帝王、贵族阶级对人力、财力和柏树原木的消耗十分的巨大。在西汉绵延的194年中,“黄肠题凑”这种墓葬形制不但帝王用,各位诸侯也在用,其消耗更是巨大。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中山简王焉传》记载,刘焉死后:“发常山、拒鹿、琢郡柏黄肠杂木, 三郡不能备, 复调余州郡, 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 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诸侯王规格的黄肠题凑,其所需柏木,征三个郡还不能备齐,更要发动六州十八郡共同努力,可见柏树在西汉中前期消耗的巨大,那么皇帝的陵墓耗费则更多。从现代发掘的上百座汉墓中,发现使用“黄肠题凑”结构的墓葬还不到10例,可见当时的柏木资源几乎消耗殆尽,因此西汉后期的黄肠题凑开始使用黄肠石代替,木质结构的“黄肠题凑”因资源枯竭无奈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无论从汉朝墓葬形制的改变,还是从东汉节葬风气的盛行,还是“黄肠题凑”材料的枯竭,都成了“黄肠题凑”这种古代墓葬巅峰文化消失于历史长河的根本原因。

9

黄肠题凑的古墓是每个盗墓贼又爱又恨的存在,因为黄肠题凑是古代帝王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盗墓贼只要遇到“黄肠题凑”,必定是收获满满。

可黄肠题凑”又是很难被盗墓贼攻克的。2011年6月,曾经有一伙盗墓贼想对陕西省凤翔县秦宫六号大墓动手,预谋准备了很长时间。

等到实际行动那天,他们采取了各种方法,甚至足足炸出19米的盗洞,但依旧打开黄肠题凑,只是伤到一些黄肠题凑外部的皮毛,墓内的文物也因此幸免于难。

什么是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秦汉时期的高等级帝王葬制,一般只有帝王及其妻妾才有资格使用,也有一些受皇帝青睐的大臣被皇帝特许使用,如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的霍光,在死后便被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所谓“黄肠”指的是柏木黄肠,即是去皮的优质黄心柏木,这类柏木坚硬、防腐蚀、耐浸泡,是极佳且名贵的墓葬材料,符合帝王级葬制规格。

“题凑”则是整段的木头层层平铺垒叠、拼凑而成,不用榫卯,且木头皆向内,从内侧看,都是木头的端头,均是木头的下端。

“题凑”这种搭建方式是十分耗时耗料的,但搭建出来的墓室却以为坚固,具有很强的抗自然灾害、防盗的能力,如下图所示:

黄肠题凑的盛行

黄肠题凑盛行于西汉中期,是因为西汉早期崇尚黄老(道家)思想,主张重生贵生、生死必然,认为帝王的死亡与普通人一样,都是顺应自然的现象,推崇薄葬,自然不会采用黄肠题凑这类的葬制。

汉文帝更是在自己死后,立下遗嘱:“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不起坟。”

可由于七国之乱,让帝王认识到道家思想不利于建立权力集中的皇权统治。所以,汉武帝即位后,开始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葬制方面,汉武帝推广孝治天下,要求所有人遵守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推崇孝道,延续先秦儒学提出的的厚丧观念,黄肠题凑这类符合帝王身份的厚葬制度也随之开始盛行。

其中,汉广陵王为自己修建的汉陵苑更为离谱,汉广陵王的黄肠题凑采用的不是珍贵的柏木,而是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

据相关史料记载,汉广陵王为了修建黄肠题凑,使用了几千方的金丝楠木,可谓是财大气粗。

黄肠题凑的落寞

从汉广陵王的黄肠题凑,我们也不难看出,黄肠题凑之所以会消失的很重要原因,是因为它太耗金钱与木材。

先不提金丝楠木这种珍贵的木材,黄心柏木本身就是一种生者缓慢的木材,要达到墓葬使用的规格往往需要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禁不起大量、长期的使用。

如中山简王刘焉去世后,“征发六州十八郡黄肠木为之营葬”,但他的墓被发掘后,并没有柏木,而是用黄肠石堆砌的,可见他当年即便收集了六州十八郡所有的黄心柏木,依旧没有凑齐修建黄肠题凑的量。

另一方面,虽然黄肠题凑使用的柏木抗腐蚀、耐浸泡,有一定的防盗作用,但木头终究还是比不过砖、石,相比于耗时耗料的黄肠题凑,砖室墓、石室墓更加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东汉后期,国力已经逐渐衰退,已经无法支撑厚葬,开始提倡薄葬,黄肠题凑逐渐被帝王舍弃。

再加上,以曹操为首的盗墓派开始出现,他们专门寻找黄肠题凑,冲着大墓去盗窃,这无疑加速了黄肠题凑的消失。

10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死亡之后的葬礼都是非常重视的,古代一些达官贵人他们的陪葬物品都是相当宝贵的物品。自古以来就有厚葬一说,不过在古代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讲究,一般也就是制成棺材的物品。



黄肠题凑指的是使用的棺材物品木质不一样,要用去了皮的柏木,这是周朝时所规定的最高等级的葬具,由于棺材所用的木料比较要齐整,所以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柏木才行。还有一点地王所用的柏木还有其他很多讲究,首先木的心必须是黄色的,这并不是那么容易找着的。



据说这种黄肠题凑用到的柏木非常的多,最多的一个墓葬要用到上万个这样的柏木。而这种黄心柏木生长也需要很长时间,长成的话往往需要上百年,所以这样的柏木后来就非常难找了。这种墓葬不是一般皇帝能够享受到的,最有名的就是汉武帝和霍光这样赫赫有名的人物,才能够有这样规格的墓葬。



不过东汉之后一些尊贵的人不再用这种墓葬了,主要是因为这种墓葬虽然珍贵,但是却不容易防盗墓贼。而且由于这种墓葬规格高,那些盗墓者还专门找这种墓来盗后世,为了防盗墓族都开始用更坚固的石头,不再用柏木。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