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

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分工图)

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

宰相

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


(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

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

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

亲王(爵位)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

骠骑大将军(武散官)

嗣王、郡王、国公(爵位)

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

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


(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

正二品

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

特进(文散官)

辅国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郡公(爵)

上柱国(勋)

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

(卫国公李靖画像)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

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

光禄大夫(文散官)

镇军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县公(爵)

柱国(勋)

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

最佳贡献者
2

都知道清朝和珅是正一品官,他是首席大学士,内阁军机大臣。但唐朝的狄仁杰官至宰辅,也就是宰相。按理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我要说他只是个正三品官,和和珅差着等级了,会不会有人和我急?

肯定有人说不懂就别瞎吵吵,宰相才正三品?是不是不设一、二品官阶,三品就已经到头了?这不是空中楼阁吗?如果设一、二品官阶,那比宰相还大的都是何方神圣?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唐朝时一二品官阶是存在的。但宰相也只能到三品,这是事实。

我们先来看一下唐朝官员品级是如何划分的?唐朝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包含官爵,文武职官,勋位等品阶。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爵:亲王、公主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从以上可以看出唐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师,也叫做三公。所谓三师的意思就是为皇家服务的老师,谋臣猛将等等,这些职位都服侍于皇家。所以他们往往是没有在政治上实际的权利。

由此看来正一品虽然等级比较高,但是很多都是虚名而已。而在唐代从一品的官职,往往是皇亲贵胄的老师、谋臣等等。我们所熟知的长孙无忌就是正一品的太尉。

正二品则是尚书令和相关的职位。从二品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知的程咬金。不过他是死后才被追封的从二品。而从二品的官职大致是正一品的左右手和大都督,大都护等官职。

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在李世民那个时候,三省的长官虽然只是当时的正三品级别,但这些人可以进入朝堂,讨论国家的机密大事,所以当时的三省长官其实执行的就是宰相的职权,他们也是当时实权最大的宰相。

这个制度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使宰相的权力分割开来,分为三个机构互相牵制。分工明确又得团结一致,既有牵制作用又可以互相监察。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一己私欲而影响整个大局的决策。

在这解释一个概念。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官职。

所以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中书省的官员称为中书令,尚书省的官员称为尚书令,门下省的官员称为门下侍中,他们都行使宰相的权利。是正三品的官。

一品二品多是虚设的,主要是留给皇亲国戚或者有特殊功勋的人,位高而权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后的追封,就是个荣誉称号,听着好听,没啥用处。正常情况下,一品二品官职多是空置的。


唐朝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李世民,李世民没登上皇位前曾经担任过尚书令,在古代君为大的情况下自然再没有人敢担任此职。所以尚书令就由两位副长官和左右仆射为班底。

再加上后来唐太宗认为相权过大,就弄一些品级低的官位来参与宰相事务,用于分开宰相权力。唐高宗时期又设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三省的格局。

武则天时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则天喜欢折腾,也喜欢改名,所以官员变动空前频繁,也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被赋予宰相之职,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间,武则天总共任命了66个宰相,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多。

而狄仁杰正是武周时期的宰相,那时候宰相的权力已经大大被削弱。唐朝时把宰相的品级设为三品,其实就是为了限制他们的权利,但是一二品多为虚职,所以这也起不到制衡的作用。

3

唐朝的一品是没有实权的,唐朝的一品就是各种郡王,比如李渊建立唐帝国后,李世民李元吉就是一品的。但是李世民篡权之后,极力取缔这些藩王郡王的权力,他们基本上是被架空的,空有王的名号却没有王的权力。所以呢,唐朝的一品官是由人为架空的,是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这种策略实际上也被清朝拿来应用,清朝的王爷大部分也是没有实权的。

唐朝的二品则是真正的虚职,属于荣誉职,这实际上也是受第一个原因影响的。由于李世民是篡位来的,他即位之后碰到了好多问题,这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回避那些不听话的权臣。这时候他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束之高阁弃之不用,明着把这些人升品升官,但是却把实权给拿掉了,比如太师,太傅等等,这种职位品昳很高,但是却管不到任何东西。不过呢,既然是荣誉职,那么就离不开追赠,比如某某功臣死后,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会给他加赠一个爵位。

唐朝的三品官确实是实权最大的,文官当中是左右相,武官当中则是大将军,比如秦琼李靖都担任过唐军大元帅。

4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武周时期的名臣狄仁杰,官居同凤鸾台阁平章事(通俗的讲就是宰相),被武则天称为国老,也就三品官。

再往上的一品和二品绝大部分都是虚衔。

正一品文职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官职在以前那都是负责教导、辅弼、监督国君的,做过这个位置并有实权的人有商朝的箕子,西周的姜子牙、周公。国君都得受其监督,见了面国君得行礼,其权位可想而知。不过很快这三个职位就成虚衔了,只用于皇帝对于国有大功或者德高望重之臣的褒奖,并没有什么实权。

太尉、司徒、司空是三公,在他们还有权的时候,一人管军、一人管政、一人管监察,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上朝的时候是坐在皇帝身边的。

从秦朝一直到三国时期,这三个官职都是有实权的,曹操就当过司空。

但是唐朝的时候,这三个官职也成了虚衔,还是用来褒奖大臣的。

正一品武职 天策上将

这是李世民当过的官,李世民功劳太大,李渊赏无可赏了给胡诌出这么个官职让李世民当当,后来自然不可能有人再领天策上将头衔,谁能和李世民比肩。但是这个官必须得在,不能撤销,因为李世民当过。

正一品的爵位:亲王、公主

这就是皇帝的儿子女儿了。

从一品文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这是负责监督与辅弼太子的,当然在唐朝也是虚的。

从一品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

这里的开府指的就是可以自置幕府、自行招募幕僚。什么样的地位可以开府呢?三公、大将军、骠骑将军。仪同三司,也就是说你的仪仗可以和三师、三公一样。开府仪同三司的官并没有前面的三公、三师高,但是可以享受和他们一样的特权。

从一品武职 骠骑大将军

这是真正意义上武官的最高阶,毕竟天策上将只能膜拜,最初是由汉武帝给霍去病设立的,地位在大将军之下、车骑将军之上。唐朝时对立有大功的高级军官会给骠骑大将军这一称号,表示重视。

从一品爵位 嗣王 郡王 国公

嗣王是继承亲王爵位的人,郡王是继承嗣王爵位的人,都是宗室皇亲。国公就是大臣的最高爵位。

正二品文职 尚书令 门下侍中 中书令

唐朝是三省六部制,这三位就是名义上三省的长官,但是如果就是这样的话,相权还是集中的,而且三省长官在唐朝地位是相当的高,所以真正管事的是他们手下,也就是狄仁杰他们。

正二品文散官 特进

特进在唐朝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之下,是加官。特进是个什么说法呢,他原本表示你资格不够,但是你的水平和贡献达标了,就特进你为什么。后来就成加官,爵同三公。

正二品武散官 辅国大将军

原先是三品杂号将军,到了唐朝就成正二品称号了。

正二品爵位 开国郡公

开国功臣们被封为郡公的为正二品,开国公臣被封为国公的,他的儿子继承他的爵位时就是郡公。

从二品官职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尚书左右仆射是有实权的,尚书令是虚职,真正办事的就是尚书左右仆射。

三少:太子名义上的师傅,不过这个用处不小,除了褒奖大臣外还能体太子笼络大臣,为太子以后上位打路基。

京兆/河南/太原三府的最高长官,京兆尹基本上是挂名,由亲王担任。(这种亲王基本上是很有机会当皇帝的)真正管事的是州府的长史。

河南牧就是洛阳地区的最高长官,为什么会有太原呢?因为太原是李唐王室的龙兴之地,是唐朝的北京。一个西京一个北京的府尹也是给亲王准备的。

大都督 、大都护:这是在边疆的官职,相当于边疆的军区司令,但是真正管事的还是他们手底下的长史、将军、司马。这种官职一般都是皇帝的儿子遥领的。

以上就是唐朝正三品以上的官职,这些官职除了开国功勋们当有实权,再往后不是死后追谥,就是乞骸骨后加封,或者是荣誉官位,基本上都没什么实权。

5

在唐朝,至少在唐朝的某一段时里,正三品官确实已经是顶级大佬了,或者说在有实权的官职里,正三品已经是顶级,因为这个时期宰相就是正三品。比如说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他的官职就是同凤阁鸾台三品,正三品官员。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和唐代的官制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唐朝初年,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度,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尚书省下又设置吏、礼、兵、户)、刑、工六部。简而言之,唐朝初年,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属于三省,而三省的最高长官即为宰相。

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正三品;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正三品。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三省的长官虽然同为宰相,但是尚书令的品级明显要高于其他两位。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唐朝,第一个担任尚书令的人叫做李世民,李渊的儿子,当时秦王,而且,自李世民以后,尚书令这个官位就被看空出来了,尚书省由副长官代为执掌(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

后来,唐朝的统治者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给一个本来不是宰相的官员加衔,行使宰相的权力,这个加衔就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则天时期叫做同凤阁鸾台三品),意思就说和中书省门下省长官一样行使宰相权力。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初期,宰相一般是正三品,个别会有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

那么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官属于什么级别?

在唐朝,一品二品的官位,基本属于荣誉官衔(当然,李世民的尚书令除外),用来嘉奖那些有贡献,年龄比较大官员,以示皇恩浩荡。

在唐朝前期,官位里面正一品的主要是三师三司,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一般被授予这些官位的人,往往不会掌握实际权力,也就是养老而已。

当然,还是有个例外,那就是李世民曾经担任的天策上将也是正一品,权力相当之大,在其天策府中有一套自己班子。(天策上将,整个唐朝就出现过一次,也就是李世民担任过)

从一品,就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基本上和正一品的太师、太傅、太保差不多,也属于荣誉官衔,非要说的话,可以理解为太子的老师。

另外,还有一个从一品的官位,叫开府仪同三司,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享受三司(三司:司空、司徒、太尉)待遇,大概和现在的享受副国级待遇差不多吧。

正二品,前面说了一个尚书令,还有一个叫做大行台尚书令,也是李世民担任的官职,整个唐朝也就那么一份,不再细说。

此外,正二品的文官里面还有一个叫做特进 官职,也是一个属于形式上官位,一般用做加衔,以示恩宠,没有实际权力。

从二品的官员,除了前面说的尚书左右仆射之外,还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基本上也是没有没有实际权力的,和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一样,相当于太子的老师 。

综上所述,在唐朝前期,正一品正二品的官员大多数属于荣誉官衔,并没有太多实际权力,正在行使宰相权力的,属于正三品的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等。

6

在唐朝正三品官员还不是绝顶级大佬。真正的大佬最起码都是正一品。

很多人都认为唐朝宰相都是三品,因为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尚书省的长官正二品尚书令自从李世民之后,不常设。而尚书省实际上的长官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自从唐高宗之后,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衔,就被踢出了宰相行列。

而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后来唐朝宰相的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都是正三品。

然而正三品并不是唐朝宰相的顶级,因为唐朝还有很多正一品的实权宰相。

唐朝官制: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

唐高祖时期的宰相就是李世民,尚书令,太尉,天策上将,正一品实权宰相。

而李世民时期的宰相房玄龄,尚书左仆射,司徒,正一品实权宰相。

而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长孙无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正一品实权宰相。

许敬宗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师,从一品实权宰相。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尚书左丞相,中书令,从二品实权宰相。

杨国忠,司徒,尚书左丞相,正一品实权宰相。

唐代宗时期的宰相李辅国,司徒,中书令,正一品实权宰相。

程元振司徒,中书令正一品实权宰相。

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李晟,太尉,中书令,正一品实权宰相。

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杜佑,司徒,同平章事,正一品实权宰相。

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尉,正一品实权宰相。

唐朝很多宰相都是正一品的司徒,司空,或者太尉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以都是正一品实权宰相的很多,正二品的也很多,因为后期唐代宗将中书令和侍中升为正二品。

如果是正三品的宰相,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比较流行,其余之外,唐朝的宰相都是超过三品的。

7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设置三公职,三公之一的丞相自设僚属、总领百官,位高权重,是“独相”,这一时期官职和品级是相同的,品级越高官职越大。

秦汉时期尚无官品制度,丞相是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与皇帝坐而论道。

曹魏时期,颍川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因地方豪强掌握着“”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权,出现“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状况,梁武帝改革,为官品加注,"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这样官品就有了官阶的含义,一品官,就是国家组织中最高的官。

集体决策,权力分散--“群相”

隋唐为提高办事效率,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正常情况下,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应该是宰相,但因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元年(618)年担任过尚书令一职,从此有唐一代,这个职位一直空闲,只有郭子仪担任了几天就坚决推辞。

杜佑《通典》中记载:“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

贞观初年,只有三省的长官才能算是实际上的宰相,唐朝宰相也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这就是“政事堂”。贞观十七年(643)年,长孙无忌被第一个授予同书中门下三品,“同三品”之名自长孙无忌始,这之后只要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的都是实际处理政务的宰相,只是官阶只有三品。

空有其名的一二品

《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中记载,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王。(爵。《武德令》有天策上将,九年省。) 从第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
正第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 武散官。从第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镇军大将军。

太师、太傅、太保古称三公,周代开始设置。在周代,权力很大,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太师、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后又称三师。但自秦汉以后就成为加授给德高望重大臣的虚衔,无实权。唐朝从武德到天宝一百多年的和平年代里,无一个获得三师职位。

正一品太尉:中国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因权利太大后废除不掌实权,一般称为加官。唐朝从武德到天宝一百多年的和平年代里,只有长孙无忌在永徽元年(650)年在被授予太尉之职,房玄龄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赠太尉、李勣在总章二年(669年)册赠太尉、宋璟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册赠太尉,高士廉在高宗即位后二次追赠太尉。

正一品司徒:周代设立,西汉改丞相为大司徒,唐朝从武德到天宝一百多年的和平年代里,长孙无忌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册授司徒,李靖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册赠司徒、尉迟敬德在显庆三年(658年)册赠司徒。

正一品司空:周代设立,西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房玄龄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册授司空,杜如晦贞观四年(629)年册赠司空、魏征在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册赠司空。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在贞观十二年(638年)授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授开府仪同三司、刘弘基在永徽元年(650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魏征在贞观十六年(642)授太子太师、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

从一品骠骑大将军:程知节在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追赠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特进:李靖在贞观八年(633)年加特进、 李勣在贞观十七年(643)加特进、萧瑀在贞观十七年(643)加特进。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刘弘基授辅国大将军、段志玄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册赠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段志玄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

从二品左右仆射:这一官职得到的人比较多,如贞观四年(629)年李靖加尚书左仆射、狄仁杰追赠文昌右相(尚书右仆射)。

综上所述,唐代安史之乱前期,社会秩序稳定,官职升迁有序,我们会看到一品、二品的官职,大臣在生前很少能享受到,多数大臣只有建立大功,才能在逝世之后被追赠一二品官职,即使大名鼎鼎的神探狄仁杰也仅仅是从二品官员。也就是说,唐朝大部分时间,一、二品只是官员荣誉的象征,所以,在唐朝,三品官员绝对是顶级大佬了。

8

唐朝官制特殊,是不是绝顶级大佬,不看品级,而看实权。

正一品

唐朝的正一品大多是虚职和爵位,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这些都是“三公”“三师”之职,另外还有李世民为秦王时担任的“天策上将”;当然还有亲王爵位,比如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都是亲王爵位,唐朝皇帝的儿子都会封亲王,均为正一品。

从一品

唐朝的从一品大多也是虚职,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些是“东宫三师”之职,另外还有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的最高阶)、骠骑大将军(武散官的最高阶);当然还有嗣王、郡王、 国公爵位,这些都是从一品。

正二品

唐朝的正二品包括三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特进等,但因为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后世无人敢担任此职,此后的尚书令空有职务品衔,无人任职。

从二品

唐朝的正二品包括尚书左右仆射(尚书省的副长官,仅次于尚书令)、太子少师,京兆、河南、太原等七郡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的光禄大夫等。

唐朝官制的破坏

可以看到,唐朝的一品、二品的官职大多数是虚职和爵位,大都督、大都护这样的官职也多由亲王遥领或节度使兼任,成为事实上的虚职。即便是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这样的实职,后来也无人担任,基本形同虚设。

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经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再后来,唐朝又以它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

典型的例子是狄仁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户部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时期,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事实上的宰相,级别为正三品。

所以说,从实权来看,唐朝的“同中书门下三品”是真正的大佬,因为它就是宰相。某人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品级再高也不是宰相,没有宰相的权力;某人不管官职如何,只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实际上的宰相,手握宰相之权。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9

这事里面的门道有点深,简单来说,皇帝为了永葆权力让正三品成为实权宰相,而把一品二品官员供起来成为无实权的虚职。

然而,官员们也不傻,于是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

一、为啥三品官成了宰相?

先说说,为什么正三品官成了宰相。

从两汉开始,皇帝们就发现,宰相们拥有的权力太大了,严重影响到了皇帝的权威。于是汉武帝设置了中朝以分权,让大将军大司马成为实际的决策者;到了东汉,光武帝将实际政务权力改到尚书台,而将三公设置成为虚衔。

所以,皇权削弱相权的方式就是,高位者虚职化,而低阶官职实权化。这样,拥有实权的官职因为其地位威望不够,不得不更加听从皇帝的指令,不敢造次;而位高者虽然有与皇帝抗衡的资本,却无实际参政决策的权力。

事实上,唐朝之所以让正三品的官员们成为了宰相,也是相同的操作,其根本目的,就是避免相权影响到了皇权。

不仅如此,唐朝皇帝们还有个独特的发明-集体宰相制度。

怎么做到的呢?



隋唐时,三省六部制成形,而三省就是中央决策机构,中书省提想法,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也就是说,得三省长官都通过的事,才能够施行。而唐朝皇帝们还保留了一点良心,门下省是可以封驳的,简单说就是门下省如果不同意皇帝的意见,可以审核不通过。

如此,三省长官也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而唐朝皇帝们也就完成了集体宰相制的转变。而三省本身也不是单独领导的:

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2人,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

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2人,正三品;(代宗大力年间升为正二品)

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左右仆射各1人,正三品或从二品(还有个尚书令,稍后说道);

这就是唐朝的宰相班子,大家平时看到的狄仁杰(内史)、房玄龄(尚书右仆射)等人,看似牛逼哄哄的,其实其职官也就是三品或从二品而已。

那么,为了能够让一些没有挂这些官职的官员能够加入决策层,皇帝还经常临时任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官职加入宰相的群体。到了中后期,不管什么官职,没有同中书门下的官衔都不算是宰相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正三品官职决策了政务,正一品和正二品的都是些啥官,他们在干啥?

二、正一品正二品都是啥官?

根据职官表记载,唐朝的官阶大约有30个品级,其中高于正三品的共有四个品级: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还有亲王爵位也是纳入一品之中的;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还有爵位中的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上柱国,尚书令;

从二品: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太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府牧、河南府牧、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开国县公、柱国;

似乎都很陌生是吧?的确,因为这些官职分为这样几类:

第一类,爵位和勋官。这一类官职很好理解,那就是一般人都捞不到,必须要在开国时期或者跟皇家沾亲带故,有特殊贡献的这几种人才能捞得到。比如上面的各种王、各种公,柱国上柱国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散官。唐朝发明了职官和散官,其区别就是职官管事,散官不管事。也就是说散官属于只享受响应品级的待遇和地位,但是不参与相关的政务。比如上面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等都属于文散官;上面挂大将军名号的都是武散官。

第三类,一般死人才能捞得到。部分对国家有过特殊贡献的官员去世后,为了以示尊崇,皇帝都会追封一个比较高的官职,一般就从上面的官职中选择了。

第四类,有实权,但没人做。主要是天策上将和尚书令(尚书省长官),这两个官职在唐朝基本只属于一个人-李世民。因此他做了皇帝以后,便下令不再设这两个官职了,天策府解散,尚书省以尚书令的下属左右仆射为长官。有唐一朝,后来仅有郭子仪象征性的做了一段时间的尚书令。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了,一品和二品官都在干啥了:享受津贴、养老、或者已经仙逝,总之就是,基本不管事,也不能管事。

一品和二品都不管事了,那自然就轮到三品宰相们管事了。

三、挂羊头的宰相们

当然了,地位和权力一般是对等的,等到三品宰相们拿到了权力之后,自然也会想要相应的地位,而皇帝也需要赏赐一些官职给那些忠心干事、有特殊贡献的。

但是,我们刚刚提到,从制度上来说,这些一品二品大官都是不管事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怎么办呢?

好办!加官!

既然一个不管事,一个没地位,那么同时拥有两个官职,不就齐活了吗?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里,唐朝的那些宰相们除了担任三省长官或者同中书门下的官职以外,一般都还挂着一品二品的官职。

比如太宗朝长期担任尚书左仆射的房玄龄,就加正一品司徒;而长孙无忌,后来加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变成了正一品。

唐玄宗时杨国忠,尚书左丞相,加司徒衔,正一品;唐代宗时中书令李辅国,加司徒,正一品;唐德宗时中书令李晟,加太尉,正一品;唐宪宗时同平章事杜佑,加司徒,正一品。

这样的例子很多,也就是说,唐朝的政事堂之上,很多时候也不是一群正三品的官员在吆五喝六,而是一群挂着一品二品加官的三品宰相们,在实际主宰者大唐帝国的政务。

文/子彧

10

我们要知道,在唐代,先不说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等这些宰相之职仅为正三品,就单单是贵如亲王,也只是正一品,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左右仆射等这些真正的宰相,他们也更是只有二品。此外,唐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些宰相之职,也可能连三品都没有,如《新唐书?百官志》所说:“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高宗永淳元年始,唐皇为了从中书令、门下侍中等天然宰相的手中夺回权力,稳固皇权,遂将那些资质、品级都不够资格的,但又完全忠诚于自己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送到宰相的位置上。

当然,为防止这些亲信也在某一天会反自己,所以唐皇并未给予这些亲信以高品级,而是让他以原职的品级就任宰相之职,因此这些官员虽为宰相,但品级最高不过四品。

由此,从这种种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的品级真的是很珍贵,不似清代那样的泛滥,因此唐代三品官属绝顶级大佬,这句话所言非虚,毕竟终唐一朝,位列百官之首的宰相,他们多是三品,甚至是只有四品


到这里,很多人就想知道,唐代,一品、二品这个比多数宰相的品级都要高上许多的,他们都是何等的角色。

正一品

唐代,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及亲王均为正一品,但是需注意的是,天策上将这一官职自李世民后,就不再置,废置的原因主要就是因这个官职是为李世民专设的,且权力极大,几乎与太子权力相当,因此自李世民后,就不再复设。

而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皆为虚衔,有名无实,是空有地位而无实权。对于以上官职,唐廷几乎不会轻易授予他人,除唐初外,因开国的原因,有些官员在世就被授予太师、太傅等职,如长孙无忌就在他在世之时,被册封为司空,后又晋升司徒。其余时候,唐廷多数不会将他授予在世的官员,而是用于追赠那些故去的有功之臣,如狄仁杰,其生前就从未被授予以上官职,在他死后,其才被追赠为太师。



此外,唐代的亲王也为正一品。唐代的亲王衔只限于皇帝之子或兄弟可得。唐代的亲王没啥权力,不似汉代的诸侯王,明代的藩王,他们是既没有统兵权,也没有自己的封地,只能是居于京师十王宅,百孙院。当然,在唐初,有些亲王会前往重要的地区担任刺史一职。

从一品

唐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及嗣王、郡王、国公皆为从一品。其中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职事官,他们的职责就是教导、辅佐当朝储君,是东宫地位、权力最大的三个官职;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为散官,分别为文武散官的最高品阶。开府仪同三司为文散官最高品阶,其虽为虚衔,但却是象征着极高的身份与地位,有了这个官职后,他就能享受到与正一品的三公三师一样的待遇,拥有了在指定的地方建立办公之地的权力,可以开幕府,招揽人才为自己所用。而骠骑大将军则为武散官的最高官阶,汉武帝元狩二年始设,第一任骠骑大将军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冠军侯霍去病。骠骑大将军与开府仪同三司一般无二,也拥有开府的权力,与三公三师的待遇是一样的。

此外,嗣王、郡王、国公等爵位也为从一品。嗣王,其是给予将来要继承亲王爵位的亲王嫡长子的爵位,类似于世子,其地位低于亲王,而高于郡王。郡王,唐代的郡王除会授予皇族外,还会授予外臣。首先,唐代皇太子的儿子可直接受封郡王,亲王的儿子,除嫡长子外,其余诸子需皇帝降恩方可受封郡王。其次郡王也会被授予外臣,如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国公,这是多数有大功于唐代的外臣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唐代多数有功之臣皆被赐予国公爵位,如秦叔宝就被赐爵位国公。



正二品

唐代,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特进、辅国大将军,及开国郡公、上柱国等皆是正二品,需注意的是,中书令、侍中一职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才被擢升为正二品的,同时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等二职皆曾被李世民担任过,因此自唐太宗之后,“臣下避不敢居其职”,这两个官职虽被废置。其中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为职事官,尚书令为尚书省最高长官,掌六部,典领百官,负责总揽全国行政事务;大行台尚书令为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唐代黄河以东地区的所有军政事务。中书令为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总揽中央政令和政策的起草与发布;侍中为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总揽中央政令、政策的审查事务,并拥有封驳之权,可驳回其认为有错的诏书。

特进、辅国大将军为散官,分别为文武第二阶散官,位在开府仪同三司之下。其中特进为文散官第二阶,位同三公,能享受到三公所能享受到的待遇,其于西汉成帝时所设,时汉成帝为让归隐的丞相张禹继续为朝廷效力,遂赐予他“特进”一职,见礼如丞相,地位同三公;辅国大将军,为武散官第二阶,始设于东汉,初为三品杂号将军,唐时,用于作为武散官第二阶。



同时,开国郡公为唐代正二品爵位,用于赐封功臣,或是赐封亲王所生的那些没有得到亲王、郡王爵位的子嗣。此外,在正二品中,还第一次出现了勋官,即上柱国。唐代勋官不论出身,不论对象,也不论学识,只要在战争中立有大功就可以获得,然,唐代的勋官只能享受到该品级所带来的俸禄和待遇,却没有其与之匹配的权力,如上柱国,一个小兵可能通过功劳被赐封到这个爵位,但是他却只能是享受到正二品所能享受到的俸禄和待遇,却没有正二品所能拥有的权力。

从二品

唐代,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及开国县公、柱国等皆为从二品。其中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等为职事官,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的佐官,自李世民之后,因尚书令被废置,左右仆射遂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执掌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辅佐、教导东宫太子之官,同时负责监督三师是否有认真的教导太子;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他们是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三地的最高长官,为亲王遥领。

大都护、大都督等为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大都护府和大都督府的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与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一样,其多为亲王、郡王遥领,不领政事,大都督府实际上掌权的是大都督府的长史,而大都护府实际掌权的是大都护府的副都护。



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为散官,为文武散官第三阶。光禄大夫为文散官第三阶,始设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初为谏官,唐时将其定为文散官第三阶。镇军大将军为武散官第三阶,始设于魏文帝,陈群为第一任镇军大将军,唐代,将其用于武散官第三阶。

同时开国县公为唐代从二品爵位。县公始设于曹魏咸熙元年,当时,县公为魏元帝曹奂所设的五等爵中的第二等爵。唐代,县公为虚封,且一般不得世袭,只享受食邑一千五百户。此外,唐朝第二等勋官柱国也为从二品,始设于楚国,意为坚不可摧的都城。唐代,将其用于勋官第二等的称号。

总的说,唐代的一品、二品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三职是天然宰相,位高权重。其余皆为虚衔,是有名无实,只有待遇,没有实际职责,地位虽高,却无实权。由此,从唐代对于一品、二品官职的设置来看,我们就已然知道,在一二品官员多数为虚衔的情况下,三品官真的就已算是职事官中最为顶级的存在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