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说的这个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几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建军九十周年,朱日和阅兵,一万多人,就是图中的这个规模。

在这种场景下喊话,如果没有大功率扩音器,站的稍微远点就听不清了。冷兵器时代那种条件,恐怕一场动员做完,几个主将的嗓子全都喊哑了。

古代作战,杀声震天,没那个条件去喊话,主要的通讯方式是旗语,根据旗帜的动作来决定下一步的动作。每一面旗帜代表着不同的将领,旗帜的大小代表着将领职务的高低。所以进入战场时都要寻找并占领制高点,一方面是观察战场态势,另一方面就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将旗,也就能指挥更多的人从而夺取战场主动权。《三国演义》长坂坡特地提到赵云曾经砍倒大旗两面,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战绩,说明赵云单枪匹马摧毁了至少两支部队的司令部!冷兵器时代,失去了大旗就等于指挥机构被毁,没有指挥士兵就只能各自为战了,再精锐的部队此时也成了散兵游勇。

明清时期,战场最高指挥旗是总兵旗(军级),最低是千总旗(连级),中间可能还有副将(师级),参将(旅级),游击(团级),守备(营级),分别用不同的尺寸和颜色代表,合格的将领都要熟记旗帜(包含敌人)的含义。所以,战前动员,主将布置任务最多到千总一级,因为千总以下没有资格打旗。

最重要的一点,有没有全员喊话的必要性,我认为没有。古代信息相当闭塞,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士兵与将领之间的见识程度相差天壤之别。现在我们跟普通士兵谈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大家都能理解。要是古代,忠君节义报效朝廷这种话只能针对将领说,底层的士兵应该由千总告诉他们:“兄弟们,将爷说了,打胜仗后每人分两亩地一头牛!”这种更能激励士卒。

所以,古代几万人的训话是不可能存在的,没那个必要更没那个条件。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沒有经历过这种场面的人都只能猜想,"后面人听不到"。那么问题来了,就从来不开万人会了吗?恐怕没那么简单,曹操82万人马下江南,未必是分开走的?

猜想古代,还不如听老一代人说土改时的万人会,就略知一二。中国解放初期,经常镇压地富反坏,枪毙人时为把声势搞大,就开万人会。那时根本沒有电音喇叭,全部用的是手持铁皮喇叭,台上人讲一句,台下有人也拿着喇叭,转传一句。人多声杂真正听清楚的人,就是最近的人,再互相打听。一场会开完,真正搞清坨的人也可能不多。但大方向,枪毙几个人还得搞清楚,那就是互传。

古代与当今的那种大会,只是人群性质不同,一个是军队,一个是老百姓,在纪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哪怕一万人的会场,只要不说话,将军的训词还是可传蛮远的。其中还一关键因素,每个小部队的官,基本上站前面,以便保证将军安全,也可听训话,再作传达也是可能的。但为什么又要万人战动员呢?那是为鼓舞士气。这人啦,在孤立时,对于战争是恐惧的,只有经过上万人集会才有胆量。他觉得这么多人,谁能胜我。这就叫雄心壮志。

古代的将军,不是现代战争,将军都在室内指挥。那时士兵几乎不作战,只助威呐喊!全凭二军主帅策马交战,败将之后士兵也跟着逃跑。

古代战争全凭呜锣和擂鼓指挥战斗。不像现在有通讯设备。那时的人比现在听话,长官的话说一不二,士兵也特别听话。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至于历史已经无从查考。

3

有网友问:古代士兵出征前将军训话,几万人的军队训什么话后边能听见吗? 我们先说说古代军队是怎么征调的。我们以清朝为例子,清朝征调绿营打仗,首先要皇帝批准,下发文件就不必多说了。

但是这种事情也分2种,一种是地方发生事情,武将要上报总督,巡抚,总督巡抚再上报。但是如果是危急事变,武将也是可以根据情况调动部队的,只需要报告巡抚和总督即可。

而且抽调部队,不是有1个营就全部带走,而是只能带走1部分,其他人还要在原地继续担任守卫,巡逻和其他任务,不得离开汛地。但是,如果要出省,则无论什么军情都必须上报皇帝批准。

具体抽调人数,也要看情况,比如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贵州绿营32个绿营镇,抚,协和营,一共抽调9628人出战,基本是一个营出动10-300人。有的一个营出动10个人,有的营却被抽调300人。

而且,所有部队都是分开行军的,因为古代后勤,道路等等,无法支持大部队前进。因此,绿营兵都是以1000-2000人为单位,分头行军,一般山区是100名士兵,分配80名民夫,平原地区是100名士兵分配50匹马。

其实,整个部队抵达战区,也不会集中在一起开会的。那怕是江南江北大营,也同样是从全国各地来的清军,分批进入江南江北大营。同时,分散驻扎在各个营寨和堡垒当中驻防。清军没有集合所有部队开大会的习惯。

维持士气,也不是靠几万人聚集在一起开会。而是依靠这三点,第1就是严酷的军法军纪,管束士兵,战斗的时候各级军官进行压阵督战。第2就是,一旦被抽调,就有奖金,会拿到6两白银赏金。如果是千总把总则可以得到15两白银。

最后到了战场上,还有额外奖金,攻城首先冲进去的士兵,可以得到50-250两白银,首先冲锋破阵的士兵,可以得到20-50两白银。

第3点,就是攻破对方的城寨,村镇,清军可以得到抢掠的权利,并且还会将被俘人员妻女家人,发配给参战士兵为奴。所以,在古代,起码是在清朝基本不会有这种几万人大会。就是召开会议,也是大家站着,前边的军官们可以听到训话就足够了。士兵能不能听到,在大人们眼里,根本不重要。

4

古时候出征前统帅都会开个动员大会,搞的当然隆重,但内容都是宣扬反对旧制度旧朝廷,如周武王伐纣,骂纣王,搞的群情激奋,誓与商纣不共戴天。李自成起义,骂崇祯······。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你要打别人,肯定要找出别人对你不住的地方。你可以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人民,但更多的却是找个借口。最典型,‘努尔哈赤伐明七大恨’

那种大会,哪怕一万人的会场,只要不说话,将军的训词还是可传蛮远的。其中还一关键因素,每个小部队的官,基本上站前面,以便保证将军安全,也可听训话,再作传达也是可能的。但为什么又要万人战动员呢?那是为鼓舞士气。这人啦,在孤立时,对于战争是恐惧的,只有经过上万人集会才有胆量。他觉得这么多人,谁能胜我。这就叫雄心壮志。

但是真正的几万人都能听得到,那是电视上面演的。 实际上不是那样的,很多话只讲给小部分人听。人稍多点,皇帝或统帅不会自己吼,太不体面了,是靠传令官之类的代吼。人再多点,复杂指令要靠一级级官员往下传话,指令简单的,就靠旗,靠鼓或传令人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了。

5

这个世界上就没出现过几万大军出征前还能排在一块等将军训话的场面。古代能让统帅训话的,估计也就是统帅的标营和直属部队,撑死三五千人。

别看古代打仗动则几十万大军,但这大军不是凑一块行军的,都是要分批分路的,否则几十万大军走一路过去,哪个城镇能供应这么多人的粮草?按照拿破仑所确定的战斗编制,一条大路一次性通过的军队就是一个师,差不多8000人,多了就没法供应了。

就按这个标准,能把几万大军凑到一个战场上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行军都不能凑一块,难道训话还能凑一块么?就算真能把大军凑一块训话,把几万大军准时凑到一个战场就足以把统帅和幕僚们逼疯,谁还有闲心多费一次功夫把他们都凑到操场上啊。而且,几万大军都聚一块等人训话,那前面的防线怎么办?

再说了,几万人,那得多大一片地才能装的下?就算是现在,国家搞个大阅兵也就是凑个一万来人,多了长安街都塞不下了。现在一个大学就四五万学生,你见过哪个大学能把四五万人都凑在一个操场上,真能凑这么多人出来那就是奥运会开幕式了。

6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将军在几万人面前训话肯定是假的,古时候激励士气有以下方式。

第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允诺此战胜利之后,人均奖赏金银多少,或抢掠的财物归己,不上交。

第二,允诺此战之后休整一段时间。

第三,战前一夜军饷加倍,吃好喝好。

第四,古人信迷信,战前都要祭祀各种神灵,所谓的衅鼓也是仪式之一。

第五,战争中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以此类推,层层都有军事单位,哪个作战小组逃跑,投敌,不听军令了,回来一个小组都要受罚,并累及家人。主帅在高山顶上看着呢。

第六,后边有督战的士兵呢,你要么死在敌人手里,要么死在自己人手里,往前冲,也许不会死,后退一定死。

第七,倒地装死被践踏死的几率很大,普通的践踏事件都足以踩死人,何况战场。

第八,如果前冲,杀死敌方大将,有机会升官发财。

第九,就算没有机会杀大将,杀死几个小兵,割下他们的耳朵,拿回去也能有奖励呢。

7

古代大规模作战之前,并没有对全体士兵训话环节。

有的是登台拜将。这个过程是看的,皇帝或者主帅站在一个高台上,让大家都能看到。

所以,史记中讲,刘邦要拜韩信为大将,就先选择良辰吉日,然后斋戒,然后在事先准备好的坛场,按照一套完整的礼节,任命韩信为大将(《史记·淮阴侯列传》:择良日,斋戒,设坛,具礼……)。整个仪式过程中,君主或者主帅把象征专征之权的节钺,交给被任命的将领。这就表示,之后由他来统领军队,就是所谓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了。

整个仪式要在一个高台或高坛上进行,这就是我们说的拜将台。后来东汉人追溯当时的场景,就说汉王刘邦于是“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后汉书·吴良列传》)

高高的坛场是以前进行各种仪式的场所,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比如两方歃血为盟,就会筑一个高台,再比如祭祀天地或者一方神明,也会起一个高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借东风,这事情虽然是虚构,但筑台祭风的事情,唐宋时就常有了。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也会在一个高台上,这样大家都能看到,前一个方丈把衣钵传给下一任了。

这个高台可以是临时搭建的,不需要很正式,但高高地矗立在那里。即使站在远处,后面的士兵也可以看得分明。作为仪式的一部分,可能会有全体士兵山呼的环节,这样一来,就像球场上所有人一起欢呼,就比较有参与感了。

8

古代的将军什么时候会对士兵训话,这个事情一般发生在军队要打仗前。动员大会是行军打仗中还算得上是重要的事情,一般在行军前,军中会张贴告示。在告示中,会给士兵许多的激励的条件。上阵杀敌,可以得军功。虽然将士们,参军是为了保家卫国,但是参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也是他们所想要的。

  当然,提前公示之后,也还会有将军例行公事一样的进行动员大会。这个大会非常简单,将军在台上,士兵整齐的列队。而将军的前面有一排特殊的士兵,他们负责接收将军说出的话,然后再一起吼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军把自己的动员词说明白,更是让将士们在出发前热血沸腾。而古代的将军,就是用这种方式才让士兵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声音

9

首先感谢邀请!

大将军讲话时,站在前排的都是军将。也就是副手。大将军讲的话由他们回去后复述给士兵们听。像拜将、封相等重大事宜,往往都是一套固定的仪式过程,讲的话也都不会有什么分别。士兵只不过起个观礼的作用罢了。

10

在中国古代的电视剧之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古代将军们“沙场点兵”的雄壮场面,在将军的怒吼声之中,数万乃至于数十万将士们都能够响应将军的口号一呼百应,不过看到这种情况,想必大家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古代并没有传音器,远离将军的士兵是怎样听到将军口号的呢?退一步来说,在开战之前,古代将军们真的会对士兵们进行战前动员吗?

这就要从古代军队的信息传递方式说起了。实际上,在古代战场之中,由于双方士兵们都杀红了眼,要想正确传达消息,就得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方式,比如说旗语和鼓声。通过将旗的移动和挥动,士兵们才能正确了解自己所处的战场形势,而通过击鼓的声音,士兵们也能够正确了解到是应该进攻还是撤退,因此在古代战争之中,谁掌握了将旗和战鼓,谁就掌握了战场士兵的行动权。

比如在《三国演义》之中,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时候,曾经顺手砍倒了曹军的两面将旗,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可能算不上什么战绩,但是实际上,这相当于赵云将曹军的指挥系统彻底大乱,失去了将旗的指挥,曹军的士兵自然会乱做一团,而赵云才能有机会将刘备的夫人和阿斗救出来。

因此在古代,指挥数万乃至数十万军队的大将是没有必要在战前通过召见士兵的方式进行总动员的,在古代行军打仗之前,将军会在军营之中派人张贴告示,明确这次战役的奖惩条件,想必声音来说,确切的白纸黑字更能让士兵们安心。那么有人可能就会不服气了,难道古代大将们从不进行动员大会吗?

其实在公示之后,古代大将们是有可能进行动员大会的,但是实际上,在每个方阵之前都有一排士兵,将军会事先将口号传达给最前排的士兵,因此在进行动员大会的时候,将军所喊出的口号实际上都是事先约定好的,而此时每个方阵最前排的士兵们就会复述将军的口号,这样,全军士兵们都能够整齐划一地喊出响亮的口号。而所谓的大将扯着嗓子在阅兵仪式上大喊的情况,只是现在电视剧所虚构的情节而已,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情况下,大将们是不会通过这样愚蠢的方式和自己的士兵们取得联系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