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古代皇帝行事,尤其是涉及祭祀之类的大事,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味。此时,皇帝的个人的好恶并不重要,政治意图方面才是主导因素。类似于泰山封禅这种极为严肃和耗费巨额财物的大事,尤其如此。而宋真宗之后,无天子再去泰山封禅,不是个人好恶,而是政治上不需要如此。
(一)秦始皇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巡幸东方,先上邹峄山,立石碑歌颂大秦功业。之后,又到泰山下,召集齐鲁儒生,商议封禅礼仪。诸儒生“议各乖异”,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始皇亲自制定封禅方案,除车道,自泰山之阳登山,于泰山之巅立石颂德。
(二)汉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下,自定封禅礼仪,行封祀礼,后汉武帝独与霍嬗(霍去病之子)登泰山并行登封礼(《史记·孝武本纪》:“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封禅结束后,刘彻在明堂接受群臣朝贺,改年号元鼎为元封。
(三)汉光武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在驾崩前一年,光武帝刘秀利用“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谶语,拖着自己老迈的身体,率群臣赴泰山行封禅之礼。斋戒七天后,刘秀在泰山东南焚柴祭天,后开始乘辇登山,行封礼,并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四)唐高宗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率文武百官,赴泰山行封禅大礼。随行的还有突厥、波斯等国使节。唐高宗命人造“封祀坛”、“登封坛”、“降禅坛”。第二年正月,唐高宗在“封祀坛”祀天,并将祭文封于“登封坛”,后于“降禅坛”祭地。封禅结束后,唐高宗接受群臣朝贺,并改元乾封。
(五)唐玄宗
开元十三年(726年),唐玄宗率百官贵戚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唐高宗旧制。封禅之礼完成后,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亲自撰书《纪泰山铬》,留于泰山之巅的大观峰。
(六)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自汴京出发,东封泰山。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并在泰山顶唐摩崖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二、六位皇帝泰山封禅的政治意图
(一)关中VS关东
根据地理决定论,中国经济重心呈现自西向东、由南而北的趋势。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至少从宋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在不断南移。伴随而来的是,政治重心由关中转移到关东。
关中以八百里秦川为核心,位于黄河流域,渭河居中穿过,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同时,关中又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自郑国渠修筑完成后,物产进一步丰富,使得关中有“雄国”的称号。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故而自秦起,秦汉唐均定都于关中。占据富饶的关中,以猛虎下山之势,雄视东方。伴随着皇权更替,关中政治集团也成长为一股极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例如,北魏时期的“关陇贵族”集团。
而关东则是另一股不可小视的政治势力。关东主要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但“关”也经常变化,有称函谷关,也有称之为虎牢关,在明代更是指山海关。总体而言,关东地区主要指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主要指中国北方地区。
从关东所处位置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有钱有思想”。有钱主要是指河南、山东、河北都是农耕大区,物产不比关中差,反而更有富饶。有思想是指关东所在的齐鲁是儒家发源地。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家乡齐鲁就是文人士大夫心中的思想圣地。
在这种氛围之下,关东自然就成为能与关中抗衡的政治大势力。例如,汉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关东豪族。再如,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但他的功臣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关东。
(二)秦始皇政治中心是关中,泰山封禅主要是招抚齐鲁儒家文化
秦朝和西汉的政治中心都在关中。秦始皇初并天下,国家礼制有待完备,初期秦始皇选择拉拢思想上有舆论权力的儒家。
之所以要拉拢儒家,主要在于秦朝虽然以武力吞并天下,但要让天下认可大一统思想,就不是武力能解决的。此时,需要一股舆论为秦朝正名。于是。始皇帝选择了儒家。秦始皇一开始对代儒家是非常尊重的,他把诸多儒生都尊为博士,成为秦朝之上非常重要的一股政治势力。我们从史书中,能经常看到秦朝时代的儒生对于时政的议论,对此,秦始皇早期都非常宽容。
为了笼络儒家,秦始皇选择了泰山封禅,向儒家示好。于是才有“携儒生七十二,至泰山,商讨封禅之礼”。
但儒家极力“提倡分封,反对郡县”。这一点是他们和秦始皇不可调和的矛盾。到秦始皇后期,这种底线政见仍然无法达成一致。于是,秦始皇抛弃了儒家。当然,自秦始皇封禅泰山起,就给后世皇帝开了一个头。
(三)汉武帝政治中心是关中,泰山封禅是在打压关东贵族之后的安抚
汉武帝时期,世家豪族已经发展为了相当规模的力量。由于古代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局限性,世家豪族在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央集权郡县制治理房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于是,他们逐步通过兼并土地的方式发展起来了。
但汉武帝连年用兵,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世家豪族让中央政府讨厌的地方在于豪族能够大规模的偷税漏税,这会极大影响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对关东豪族实行高压政策,出台《迁茂陵令》,对地方豪强加以打压。
但过分的打压又显然无法实现王朝利益最大化。况且汉武帝本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关东的儒家肯定是要示好的。所以,这种通过封禅进行了招抚措施就显得十分合理。
(四)汉光武帝政治中心是关东,泰山封禅是向已经强大的关东妥协示好
东汉定都洛阳,处于关东政治势力范围。而汉光武帝刘秀,本身也是关东豪强。从政治上考量,刘秀没有泰山封禅的理由。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东汉建国之处,有大臣建议刘秀泰山封禅,但被其拒绝了。
但吊诡的是,在驾崩前一年,光武帝刘秀利用“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谶语,拖着自己老迈的身体,率群臣赴泰山行封禅之礼。这其中蕴含的意味就非常微妙了。
东汉本质上是世家门阀与皇室共天下的局面。从开国之初,世家门阀就占据着极大的政治势力。在东汉中后期,这种政治势力表现为长久的外戚专权。所以,可以猜测,刘秀在临终前强行封禅,更多具有“托孤”的意味,通过泰山封禅进一步向关东豪强示好,换取他们安心辅佐太子而不要有异心。
(五)唐高宗唐玄宗政治中心是关中,泰山封禅是为了打压关中集团
有唐一代,消灭门阀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事实上,以科举为媒介,皇权和入仕的寒族联合起来逐步消灭了门阀世家。
自北魏起,关中集团的力量再一次强大起来,“关陇贵族”集团权倾天下。唐朝皇帝本身就是“关陇贵族”的一份子。在建立大唐之后,皇权急切寻找另外一股政治势力,来抗衡关陇贵族。
所以,在唐初,寒族还没有崛起之前。皇族只能依靠关东政治势力来抗衡关中集团。这也是为什么唐高宗李治长期居于东都洛阳,主要也是远离关中,亲近关东。
在此背景下,唐高宗唐玄宗的泰山封禅意图就很明显了——亲近关东打压关中。唐玄宗泰山封禅完全依照唐高宗的礼制,可谓一脉相承。
(六)宋真宗时代宋辽并立,泰山封禅是为了稳定政权合法性
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赴泰山封禅。他的这次封禅最被人诟病,但这其中的确有着无可奈何之处。
澶渊之盟使得大宋与大辽约为兄弟,也就是承认了大辽皇帝的合法性。从此,天下有二帝。这对于中原来说,很难接受。同时,宋真宗是赵光义一脉,本身得位就不光明。这对于强调名正言顺的中原来说,又是一个瑕疵。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明确自己天下之主,稳定大宋政权的需求就非常强烈。通过泰山封禅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压制国内舆论,毕竟封禅本身意味着极强的政权合法性意味;二是打压辽国,虽然大宋承认大辽的地位,但泰山封禅是天下共主才能做的事情,通过封禅隐晦告诉辽国,大宋才是天下共主。
三、宋真宗之后无天子封禅的原因
前文简略分析了六位皇帝泰山封禅的原因和目的。但为什么自宋真宗之后,就再也没有帝王封禅呢?
自宋之后(包括宋)的王朝有两个特点:
一是政治重心都偏向关东。北宋在河南、南宋在杭州、元明清在北京。这几个朝代都远离关中,政治中心偏向关东,因此不存在需要向关东示好或拉拢的客观必要性。同时天下都归于一统,也没有需要通过封禅正名的需求。
二是士族门阀消亡,皇权高度集中。自唐之后,皇权和寒族联合起来,消灭了士族门阀。之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强大的门阀世家。而寒族依赖于皇权而存在,这就导致皇权越来越集中。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真正掌控天下,的确也没有必要通过封禅来增加自身权威。
所以,在上述两个客观条件下。皇帝行泰山封禅之事,就不能达到什么政治目的了,自然对于这种劳命伤财旷日持久的事情就没什么动力。后世还是有皇帝登上泰山的,比如,康熙和乾隆,但都是以个人名义,再也没有以国家名义举行泰山封禅了,因为没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