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我认为,宋真宗以后的皇帝不再封禅,不仅是耻于与他为伍,还是历史不断发展,当权者的神话思维不断削弱,封禅已成虚招的结果。

何为封禅?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建封禅。”说的是建立祭祀天地的典礼。再说得详细一些,登上泰山筑土台祭天为封,在泰山南边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为禅。

封禅的作用是什么?

封禅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昭示皇位,巩固皇权。再通俗点说,古时社会信奉皇权天授。大家看电视剧,不是常有“朕受命于天,乃真命天子也。”的台词吗?在西方文化中,“主”最大;但是在华夏文明里,“天”最大。所以,西方人总说“我主在上”、“求主保佑”;而我们华夏人总说“我的天啊”、“苍天保佑”。举这个例子,就是要告诉各位,在古代社会,哪怕是皇帝也要得到“天”的认可,才能使皇位更加稳固,才能使皇权更加有威信,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神话思维

那么这种神话思维是怎么来的呢?

封禅的神话思维起源于原始崇拜

人类起初,也是大自然中苦苦挣扎的一员,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可谓是步步惊心。所以原始人类便对大自然常怀畏惧之心,给予未知的力量以崇拜,从鸟兽鱼虫到山川大泽无不可封神,无不可祭拜,这便是原始崇拜,是一种神话思维。

所以说,别看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但是封禅的本质思维仍可以再上溯到几千年前。《史记?封禅书》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观点:“自古受命帝王,曷不封禅?”也就是说,在秦以前的历代先王们早就开始封禅了。之所以没有详实的历史记录,史迁也在书中解释了:年代太久远,记录简陋且佚失了。

那些年封过禅的“大神”皇帝们

历数泰山封禅的皇帝:秦皇汉武、光武隋炀、唐高玄二宗,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既有雄才又有伟绩的皇帝。这其实很符合逻辑,因为只有这样的皇帝才有足够的功绩向上天、向天下彰显炫耀;也只有这样的皇帝才需要通过这种顶级的盛典,来神话自己,使皇帝的威望最大化,然后他们就可以利用威望去办更大的事业。其中,唐高宗可能显得有些弱,但那次封禅有武则天在后面撺掇,她要当女皇,要用封禅积累威望,所以也就能说通了。

不封禅的皇帝,各有缘由

有人这时会说,那雄才伟绩的皇帝还有很多啊,为何他们没封禅?我挑了若干有资格封禅的皇帝来分析一下,主要概括为三种类型:

1、穷,不舍得钱。代表人物是汉文帝、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这几个人都是开国初期的皇帝,国家都创立不算久,国力需要修养,而封禅耗费糜多,这些明君都是懂得俭朴持家的人,所以他们都因此没有成行。

2、牛,不懂那套。代表人物是元朝、金朝的皇帝。封什么?有意见我们杀过去就是了!开句玩笑,其实主要是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不时兴封禅。

3、愧,没脸汇报。这个群体比较大,庸君、昏君自不必说;像北宋时,赵匡胤兄弟没能收回北方,因而无颜封禅;到了南宋连泰山都丢了,更没得搞了。

当然,这里也有特例,那就是奇葩的北宋宋真宗。他向辽国纳岁币求和,丧权辱国之后居然拿着封禅充神棍壮胆,这纯属是出洋相。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宋真宗的确令封禅沾染上了瑕疵,使得后来的皇帝都不想和他产生关联。

神话思维褪色,封禅已成虚招

如果在上古时期,先民愚智未开,哪怕有宋真宗这样的王玷污封禅,但封禅依旧会继续传承。这是一个时代的思维所局限的,大伙都打心里认封禅,封禅就是实实在在的好招。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智慧也在不断进化,神话思维逐渐褪去,大家都明白封禅已成虚招,只是自欺欺人,徒耗民财罢了。

从朱元璋开始就不屑于此等虚招。于是明朝时,皇帝封禅便简化成了派大臣抢泰山祭祀,省事又不失礼节。而之前一直没说的清朝,也认可明朝的做法,便沿用了去,所以也没有再封禅过。

结语

综上所述,宋真宗以后的皇帝不封禅是宋真宗的闹剧和人们思维进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上个人浅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交流。

最佳贡献者
2

泰山封禅为古之礼仪,“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皇帝号称天下,受命于天,封禅即向天地汇报自己的功绩。

首位泰山封禅者为秦始皇,后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极力主张下,御驾亲征到澶州抗击辽军,在首战告捷前提下,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用大量钱财买和平。在大臣王钦若建议下,决定举行封禅大礼。在群臣合力献演“天降祥瑞”后,于1008年10月到泰山,封泰山神为“东岳天齐仁圣帝”。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无封禅事。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耻于宋真宗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却仍腆着脸到泰山封禅,诏令废黜泰山“东岳天齐仁圣帝”称号。从此,历代君王到泰山,只举行普通祭祀,再无封禅者。

综上所述,宋真宗之后无帝王再封禅,的确是耻于与之为伍!

3

泰山封禅主要是借助于君权天授的观念,将君权与神权相统一,以方便统治者管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君王举行泰山封禅的几条目的:①表明自己是上天授命的君王,具有合法正统的统治地位;②为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很大;③为了向神灵祈福,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而泰山封禅也不是每个君王都会进行,在中国古代的历代君王中,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六位皇帝进行了泰山封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个君王都有资格的,因为封禅泰山不仅需要君主有巨大的功劳,而且每次封禅也会消耗大量的民力财力,这也是一些君王没有封禅的原因,比如唐太宗。

而宋真宗之后,历代帝王就再也没有进行泰山封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政治中心的转变,②皇权的不断增强。

政治中心的转变

宋朝之后的中国还有三个朝代:元朝,明朝,清朝。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而元朝的发源于蒙古地区,而清朝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因此,对于以上两个朝代,即使要封禅,也会选择大兴安岭或长白山。而明朝的发源地也在南方。

而在宋朝之前,之所以会把泰山作为封禅的地方,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主要集中在洛阳和长安等中原地区。而泰山在四面平地之上就显得格外突出,从地理政治美学的角度来考虑,泰山就成了政治中心。

但是元朝之后,中国地域的增大使得政治中心开始北移,由此以来,泰山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皇权的增强

封禅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而元朝之后君主开始人为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帝的权威,所做的工作已经足够多。中央已经足够集权,皇帝也已经足够强大,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封禅”这种方式来强调皇权的意义了。

结语

泰山封禅的逐渐消失是中国君主权利的不断增强和政治权利的不断变化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君权神受的思想也开始渐渐地消失。因此,泰山封禅与不懈与宋真宗为伍关系不大。

4

真宗之前也不一定封禅泰山

其中还有一次牛逼的臣子代为封禅:霍去病封狼居胥。

本来按司马迁老先生《史记·封禅书》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说白了就是皇帝作为天子,工作干的不错,向皇天后土报告一下。而且,根据封禅书的记载。其实封禅的条件无外乎天下太平或是天降祥瑞。条件真心不高。所以硬要说宋真宗不够资格,好像原始的条件人家也是满足的。毕竟真宗封禅前那个祥瑞可是一打一打的出现(甭管真假)。

可你要是要是真的想封禅泰山(其实封是告天,在泰山,禅是告地,基本在泰山脚下的其他山)。想一想是哪些人搞过这样的大典:秦始皇、秦二世(忽略)、汉武帝、光武帝、隋炀帝(封禅焉支山、被忽略)、唐高宗、武则天(封禅嵩山)、唐玄宗。我们忽略掉年少不懂事的秦二世,即使是大业四年的隋炀帝,人家大隋帝国也是一片烈火喷油,鲜花着锦。

而且再加上想封禅被群臣或是自己挡回来的:汉文帝、唐太宗。

这群人的在历史上干了啥不用我多介绍了。这群牛逼闪闪的人无形中把封禅这件事情搞得高大上了。

真宗之后为啥不再封禅泰山

可宋真宗封禅之后,这件事情就变得有点尴尬了,往后的朝代宋元明清。大宋好像要找一个和宋真宗功业相当的皇帝都难,什么?你说南宋?不好意思山东已经不再你的管辖范围了。辽金以及后来的元,不好意思,我们民族好像没有这样的传统,祭祀长生天(蒙古)他不香吗?我还要回去开我们的忽里台大会、那玩意的才是我们的正统性来源。等好不容易汉化的差不多,我们也接受这一套了,好像国家也衰落的差不多了。

所以如果还要继续搞封禅泰山那一套,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能落在我大明身上。而我大明高皇帝节俭,而且也不需要这些花花肠子来塑造正统,(高皇帝心想,我去封禅,不和宋真宗一个档次了吗)。永乐皇帝在忙于靖难、迁都、征蒙古、下西洋,实在没空。

而我大清是为大明复仇而来,大明都没做,我也不做,况且我大清的圣山是东北那圪塔的长白山。是下江南不好玩吗(康熙、乾隆)。

所以,封禅泰山从宋真宗后成为绝响。

5

导语:古代皇帝行事,尤其是涉及祭祀之类的大事,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味。此时,皇帝的个人的好恶并不重要,政治意图方面才是主导因素。类似于泰山封禅这种极为严肃和耗费巨额财物的大事,尤其如此。而宋真宗之后,无天子再去泰山封禅,不是个人好恶,而是政治上不需要如此。


一、古代泰山封禅的皇帝有哪些?


史书记载,自秦始皇起,共有六位帝王先后赴泰山封禅,最后一位泰山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自他之后,中国古代再无帝王泰山封禅。



(一)秦始皇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巡幸东方,先上邹峄山,立石碑歌颂大秦功业。之后,又到泰山下,召集齐鲁儒生,商议封禅礼仪。诸儒生“议各乖异”,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始皇亲自制定封禅方案,除车道,自泰山之阳登山,于泰山之巅立石颂德。

(二)汉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下,自定封禅礼仪,行封祀礼,后汉武帝独与霍嬗(霍去病之子)登泰山并行登封礼(《史记·孝武本纪》:“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封禅结束后,刘彻在明堂接受群臣朝贺,改年号元鼎为元封。

(三)汉光武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在驾崩前一年,光武帝刘秀利用“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谶语,拖着自己老迈的身体,率群臣赴泰山行封禅之礼。斋戒七天后,刘秀在泰山东南焚柴祭天,后开始乘辇登山,行封礼,并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四)唐高宗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率文武百官,赴泰山行封禅大礼。随行的还有突厥、波斯等国使节。唐高宗命人造“封祀坛”、“登封坛”、“降禅坛”。第二年正月,唐高宗在“封祀坛”祀天,并将祭文封于“登封坛”,后于“降禅坛”祭地。封禅结束后,唐高宗接受群臣朝贺,并改元乾封。

(五)唐玄宗

开元十三年(726年),唐玄宗率百官贵戚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唐高宗旧制。封禅之礼完成后,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亲自撰书《纪泰山铬》,留于泰山之巅的大观峰。

(六)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自汴京出发,东封泰山。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并在泰山顶唐摩崖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二、六位皇帝泰山封禅的政治意图


(一)关中VS关东

根据地理决定论,中国经济重心呈现自西向东、由南而北的趋势。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至少从宋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在不断南移。伴随而来的是,政治重心由关中转移到关东。


关中以八百里秦川为核心,位于黄河流域,渭河居中穿过,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同时,关中又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自郑国渠修筑完成后,物产进一步丰富,使得关中有“雄国”的称号。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故而自秦起,秦汉唐均定都于关中。占据富饶的关中,以猛虎下山之势,雄视东方。伴随着皇权更替,关中政治集团也成长为一股极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例如,北魏时期的“关陇贵族”集团。

而关东则是另一股不可小视的政治势力。关东主要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但“关”也经常变化,有称函谷关,也有称之为虎牢关,在明代更是指山海关。总体而言,关东地区主要指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主要指中国北方地区。

从关东所处位置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有钱有思想”。有钱主要是指河南、山东、河北都是农耕大区,物产不比关中差,反而更有富饶。有思想是指关东所在的齐鲁是儒家发源地。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家乡齐鲁就是文人士大夫心中的思想圣地。

在这种氛围之下,关东自然就成为能与关中抗衡的政治大势力。例如,汉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关东豪族。再如,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但他的功臣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关东。

(二)秦始皇政治中心是关中,泰山封禅主要是招抚齐鲁儒家文化

秦朝和西汉的政治中心都在关中。秦始皇初并天下,国家礼制有待完备,初期秦始皇选择拉拢思想上有舆论权力的儒家。

之所以要拉拢儒家,主要在于秦朝虽然以武力吞并天下,但要让天下认可大一统思想,就不是武力能解决的。此时,需要一股舆论为秦朝正名。于是。始皇帝选择了儒家。秦始皇一开始对代儒家是非常尊重的,他把诸多儒生都尊为博士,成为秦朝之上非常重要的一股政治势力。我们从史书中,能经常看到秦朝时代的儒生对于时政的议论,对此,秦始皇早期都非常宽容。

为了笼络儒家,秦始皇选择了泰山封禅,向儒家示好。于是才有“携儒生七十二,至泰山,商讨封禅之礼”。

但儒家极力“提倡分封,反对郡县”。这一点是他们和秦始皇不可调和的矛盾。到秦始皇后期,这种底线政见仍然无法达成一致。于是,秦始皇抛弃了儒家。当然,自秦始皇封禅泰山起,就给后世皇帝开了一个头。

(三)汉武帝政治中心是关中,泰山封禅是在打压关东贵族之后的安抚

汉武帝时期,世家豪族已经发展为了相当规模的力量。由于古代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局限性,世家豪族在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央集权郡县制治理房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于是,他们逐步通过兼并土地的方式发展起来了。

但汉武帝连年用兵,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世家豪族让中央政府讨厌的地方在于豪族能够大规模的偷税漏税,这会极大影响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对关东豪族实行高压政策,出台《迁茂陵令》,对地方豪强加以打压。

但过分的打压又显然无法实现王朝利益最大化。况且汉武帝本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关东的儒家肯定是要示好的。所以,这种通过封禅进行了招抚措施就显得十分合理。

(四)汉光武帝政治中心是关东,泰山封禅是向已经强大的关东妥协示好

东汉定都洛阳,处于关东政治势力范围。而汉光武帝刘秀,本身也是关东豪强。从政治上考量,刘秀没有泰山封禅的理由。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东汉建国之处,有大臣建议刘秀泰山封禅,但被其拒绝了。

但吊诡的是,在驾崩前一年,光武帝刘秀利用“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谶语,拖着自己老迈的身体,率群臣赴泰山行封禅之礼。这其中蕴含的意味就非常微妙了。

东汉本质上是世家门阀与皇室共天下的局面。从开国之初,世家门阀就占据着极大的政治势力。在东汉中后期,这种政治势力表现为长久的外戚专权。所以,可以猜测,刘秀在临终前强行封禅,更多具有“托孤”的意味,通过泰山封禅进一步向关东豪强示好,换取他们安心辅佐太子而不要有异心。

(五)唐高宗唐玄宗政治中心是关中,泰山封禅是为了打压关中集团

有唐一代,消灭门阀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事实上,以科举为媒介,皇权和入仕的寒族联合起来逐步消灭了门阀世家。

自北魏起,关中集团的力量再一次强大起来,“关陇贵族”集团权倾天下。唐朝皇帝本身就是“关陇贵族”的一份子。在建立大唐之后,皇权急切寻找另外一股政治势力,来抗衡关陇贵族。

所以,在唐初,寒族还没有崛起之前。皇族只能依靠关东政治势力来抗衡关中集团。这也是为什么唐高宗李治长期居于东都洛阳,主要也是远离关中,亲近关东。

在此背景下,唐高宗唐玄宗的泰山封禅意图就很明显了——亲近关东打压关中。唐玄宗泰山封禅完全依照唐高宗的礼制,可谓一脉相承。

(六)宋真宗时代宋辽并立,泰山封禅是为了稳定政权合法性

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赴泰山封禅。他的这次封禅最被人诟病,但这其中的确有着无可奈何之处。

澶渊之盟使得大宋与大辽约为兄弟,也就是承认了大辽皇帝的合法性。从此,天下有二帝。这对于中原来说,很难接受。同时,宋真宗是赵光义一脉,本身得位就不光明。这对于强调名正言顺的中原来说,又是一个瑕疵。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明确自己天下之主,稳定大宋政权的需求就非常强烈。通过泰山封禅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压制国内舆论,毕竟封禅本身意味着极强的政权合法性意味;二是打压辽国,虽然大宋承认大辽的地位,但泰山封禅是天下共主才能做的事情,通过封禅隐晦告诉辽国,大宋才是天下共主。

三、宋真宗之后无天子封禅的原因

前文简略分析了六位皇帝泰山封禅的原因和目的。但为什么自宋真宗之后,就再也没有帝王封禅呢?

自宋之后(包括宋)的王朝有两个特点:

一是政治重心都偏向关东。北宋在河南、南宋在杭州、元明清在北京。这几个朝代都远离关中,政治中心偏向关东,因此不存在需要向关东示好或拉拢的客观必要性。同时天下都归于一统,也没有需要通过封禅正名的需求。

二是士族门阀消亡,皇权高度集中。自唐之后,皇权和寒族联合起来,消灭了士族门阀。之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强大的门阀世家。而寒族依赖于皇权而存在,这就导致皇权越来越集中。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真正掌控天下,的确也没有必要通过封禅来增加自身权威。


所以,在上述两个客观条件下。皇帝行泰山封禅之事,就不能达到什么政治目的了,自然对于这种劳命伤财旷日持久的事情就没什么动力。后世还是有皇帝登上泰山的,比如,康熙和乾隆,但都是以个人名义,再也没有以国家名义举行泰山封禅了,因为没有必要了。

6

宋的后代皇帝没有闲心,实力去!

7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看看历代举行过封禅的有哪些人。他们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总共六人。

秦皇汉武没问题,非常有资格;光武帝刘秀雄才伟略,也没问题;唐高宗李治时期,唐朝疆域达到了唐朝之最,也还说得过去;唐玄宗封禅实在安史之乱前,那时也有资格封禅;但宋真宗封禅是怎么回事?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却一直受到北方的辽国侵略,檀渊之盟更是整个北宋王朝的耻辱。然而宋真宗却引以为荣,觉得做下了天大的功绩,于是兴冲冲的跑到泰山举行了封建时代的最后一次封禅。

也正是由于宋真宗的这种奇葩行为,导致后世帝王都羞于与之为伍,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于是,自宋真宗以后,历代帝王再也不愿意举行封禅大典了。

8

是的,自从宋真宗之后,历代帝王再也没有在泰山封禅过了,简直是一颗老鼠屎毁了一锅汤。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封禅是这么说的:自古受命帝王 ,曷尝不封禅 ?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简单来说,想要封禅,那必须是功至、德洽、符瑞、受命四点,不过还有默认的条件是大统一。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大家公认的千古一帝,那自然是有资格的。重振汉朝的汉光武帝虽然没有汉武帝那么威名显赫,但也符合这些条件,而到了唐朝这个泰山封禅就有些水分了,毕竟连名气最大的唐太宗都没去封禅,唐高宗和唐玄宗不免过于牵强。如果说唐朝两位是有些水分的话,那宋朝的宋真宗就直接将泰山封禅变成了一个笑话,乃至后世皇帝都不再去封禅了。

宋真宗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徽钦二帝那么昏庸,但是也没多大的建树,其执政期间最大的事当属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这条盟约虽然换来了宋辽数十年的和平,不过也是在能打赢的情况下,主动要求和谈的,这多少令人觉得不耻。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心里还是有点数的,知道自己占了优势还被迫签了城下之盟,多少令人诟病,为了给自己挽回一些面子上的荣耀,于是厚着脸皮去泰山封禅了。要知道,当初唐太宗手下劝他去泰山封禅时,凭借唐太宗那样的功绩,他还谦虚的回答自己不尧舜,且天下尚未太平,没有必要劳民伤财,以此拒绝了封禅。可宋真宗这一封禅,导致后世好大喜功的乾隆都放弃了泰山封禅这一想法、当初乾隆登上泰山时,一度想要在此封禅,但是经手下提点宋真宗在此封禅过,便扫兴的放弃了。

当然啦,除了宋真宗的行举令泰山封禅权威性降低外,后世不封禅的原因还在于隋文帝、唐太宗的拒绝封禅,给了后世君主很好的表率,毕竟连这两个称得上千古一帝的人物都谦虚的拒绝封禅了,如果自己功绩不行却强硬封禅的话,那便会和宋真宗一样遭后世耻笑。鉴于这个原因,当初有人劝明成祖封禅时,他便以两位皇帝功高盖世却拒绝封禅一事而推辞了。

最后一点则是,泰山封禅还有加权皇帝权威这一作用,昭示着君权神授。可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自朱元璋废掉宰相制度后,皇帝的权威已经足够大了,根本也不需要通过“封禅”这种方式来加权皇权。不举行封禅还勉去了劳民伤财之举,这比封禅引起无端的责骂而言,显得更加妥当,这也是后世泰山封禅弃用的原因之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