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朝一共18位皇帝,就有9位后妃垂帘听政,北宋5个,南宋4个,本来后宫不得干政是各朝的一条铁律,但北宋皇室繁衍欠缺,经常继承人未成年,比如真宗死时,太子13岁,神宗死时,太子9岁,没有任何处理国事的经验,这时必须由皇家年长者出来,辅佐处理国事,谁最有资格,当然是前任的皇后,现任的太后了,这就是垂帘听政。

刘娥,宋真宗皇后,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后世称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不过宋朝虽然垂帘听政概率高,有些太后行使皇权十多年,但并没有出现大权独揽,甚至登基称帝的现象,归根结底是两方面,一是制度,宋朝吸取唐末教训,对内廷的约束机制程序化和法制化,二是人,制度有了需要人来监督和执行,在才人辈出的宋朝,最不缺的就是板正的文官,敢与太后捍权,如果说制度是限制太后们听政的工具,那手拿工具的就是这群文官了。

曹氏,北宋开国功臣曹彬后人,宋仁宗皇后,英、神两朝太后。

宋朝有严格的“治内之法”,就是限制内廷与外朝官员的联系,甚至外戚都不能随便进入内廷,其实唐朝也有宫禁之制,但形同虚设,妃嫔可随意与外朝官员相见,武则天就是,宋朝承袭了唐朝的宫禁之制且严格执行,当年宋神宗要在内廷召见太皇太后曹氏的弟弟曹佾,被曹氏给阻止,说不能坏了规矩,宋光宗时期,太皇太后吴氏的侄子吴琚拜见完走时,吴氏要求吴琚以后不要来了,免得引人猜疑。

谢道清,宋理宗赵昀的皇后,最后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元军兵临宋都时,率皇族投降,被俘7年后去世,图为南宋行宫临安府遗址。

宋朝出了很多名相,这些宰相领着官员们,一边辅佐处理朝廷大事,一边时刻监督太后行使皇权,只要越权或擅权,就可抵制,当年美人尚氏派人向开封府下令,要求赦免她6个门人的差遣之事,被开封府判官庞籍严词拒绝,并将此事捅到朝廷,宋仁宗下旨“今后宫闱旨,并不得施行”;宋真宗死时,遗诏由刘皇后辅佐太子,居中预政,结果参知政事王曾起草遗照时,直接写成“权听断军国大事”,权就是代理的意思,就是为了防止刘皇太以后擅权不放,所以宋朝这些宰相们,时刻盯防着后宫干预朝政,太子一到年龄,就赶紧上马完成皇权交接,一天也不耽搁。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小南史,我来回答。

中国历史上从战国时的秦开始就有太后听政,一直到清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听政多援引外戚,扰乱朝政,所以对太后听政的评价总体不高。但宋朝垂帘听政的太后却获得很高的评价,且垂帘人数较多。宋朝能够多次出现太后垂帘听政根本上是因为其听政没有对朝政造成危害,当国家处于特殊时期时,她们垂帘听政,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传承、稳定了政局,这不同于其它朝代太后听政。

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共有 29 人,其中“西汉 2 人,东汉 6 人,北魏 2 人,唐 2 人,宋 9 人,辽 3 人,元 4 人,清 1 人。”

看表可知,孟太后的第二次垂帘听政是在张邦昌建立的伪政权时,宋朝垂帘者的身份有两种: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因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更加有威信。表中除谢太后和杨太后(度宗淑妃)外的其他垂帘太后皆享有四字谥号。

宋朝太后听政的多次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主要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要求皇帝独揽大权,但中国历史上有能力独揽大权的皇帝只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昏庸无能的君主,他们没有能力完全掌控朝政,又不放心把朝政交给大臣,对宗室更加的不放心,因为宗室是有资格担任皇帝的,也许会取代自己。太后、太皇太后,她们被排除在皇权之外,在皇帝眼里,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太后因身份上的原因具备了参政机会。

宋朝太后参政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其它的原因。她们多是在特殊情况下由大臣上书请求听政。特殊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种:

1、皇帝年幼

宋朝皇帝年幼即位的,如仁宗、哲宗、恭宗、端宗、怀宗,这五位皇帝中即位时年龄最大的是仁宗,年仅 13 岁,最小的恭宗,年仅四岁即皇帝位。

皇帝如此年幼,自然没有能力处理国事,就需要有人辅佐,于是,太后听政辅佐新君。在母以子贵的古代社会,这是再合理不过的。

还有宋朝社会崇尚孝道,更容易为母后垂帘听政找到合理的道德依据。这五位皇帝有四位垂帘太后,分别是刘太后辅佐仁宗,高太后辅佐哲宗,谢太后辅佐恭帝,杨太后(度宗杨淑妃)辅佐端宗、怀宗。其中刘太后和高太后听政时间较长、影响较大。谢太后和杨太后都是在南宋社会动荡时垂帘听政,并没有什么作为,可以说虽有垂帘之事,但无听政之实。

2、皇帝病重

宋朝因为皇帝病重而不能亲政的皇帝,如英宗、神宗。英宗初即位,病重,曹太后垂帘听政,还有就是神宗末年,神宗病重,高太后垂帘听政。

《宋史》载:“帝感疾,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

3、帝统不正

帝统就是指皇族血统

中国的皇位继承从夏朝建立之初就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保证皇帝的帝统纯正。但是宋朝出现多位皇帝并不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因为宋朝有的皇帝并无子嗣,无奈之下只能从宗族中进行选择,这时其帝位合法性就受到了质疑。所以皇帝本人甚至大臣就找人辅佐,来证明帝位的合法性,进而稳定政局。但是为什么选择太后进行辅政呢?

在之前朝代会由大臣来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而宋朝当出现一些不利于国家政权正常运转的情况时,都选定皇太后或太皇太后来垂帘听政。这和以往朝代对女性的限制不同。皇帝在年幼时需要依靠太后,皇帝年长发生帝统不正的情况时也需要太后辅政。

宋朝除了太宗,还有英宗、徽宗、高宗、孝宗、理宗、端宗和怀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宗,仁宗皇帝无子,所以就在宗室中选择了一位皇子,英宗继承皇位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此时就需要有人来辅政,来保证皇位的顺利交接和朝政的稳定。

因为英宗是在仁宗在位时所选择,曹太后也在英宗的成长过程中发挥过作用,也就成为了辅政的最合适人选,在大臣的多次请求下,曹太后垂帘听政。

4、朝局动荡

在宋朝历史上,总体上政局是稳定的,除了北宋和南宋末年。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破开封城,张邦昌僭立伪楚政权,册立哲宗孟皇后为宋皇后,垂帘听政。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兵变,孟太后再一次垂帘听政。孟太后两次垂帘听政都是因为当时政局动荡。

除了孟太后在社会动荡时垂帘听政,南宋末年的谢太后和杨太后(度宗淑妃),都是在政局动荡时垂帘听政的。

宋朝为什么选择太后作为垂帘听政的人选呢?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与当时宋朝孝道观念有很大关系。

孝一直都是宋朝治国的理念,宋朝在中国伦理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伦理从思想走向社会、走向实践的时代,儒家伦理终于实现了大众化或普遍化。

宋朝把孝作为治国理念,孝不仅在小家中有所体现,在国家政治中亦有体现。范祖禹在其《进古文孝经说劄子》中提到,刘太后命侍读读一些前朝的孝行给仁宗。

史载:“臣伏观国史,章献明肃太后尝命侍读宋绶择前代文字,可以资孝养补政治者。以备仁宗。”

宋朝的帝王还制定政策,推行尊老的观念,把孝作为考核和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皇帝要求官员、百姓,奉行孝的观念,同样其作为皇帝也能以身作则。

总体来讲,宋朝皇帝是很孝顺的,当初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生病时,赵匡胤尽心竭力的照顾。这也给后世之君留下了一个好的榜样。

所以,宋朝有特殊情况时,太后辅政才会那么顺理成章,以致成为定式,一直沿用于整个宋朝。

3

宋朝一共18位皇帝,曾经有9位后妃10度垂帘听政,要知道,晚清仅一个搅风搅雨的慈禧太后就把大清给玩完了,那这9位太后、太皇太后们不把大宋的江山给霍霍了吗?

其实我们是在替古人担忧了,由于宋朝有很严密的的后妃管理监督制度,后宫不得干预政事,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这些临朝听政的太后、太皇太后们,却能合理合法的摄政,电视剧上演的那些激烈的争权宫斗在宋朝一代是很难看到的。宋朝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作为皇帝都不能随心所欲,更何况这些在特殊时期临朝摄政的后妃们,大臣们是有能力把摄政后妃的权力废除的。

《知否知否》是以北宋仁宗赵桢无嗣,过继英宗赵曙这段历史为蓝本。电视剧中的许多情节和历史确实也对的上,比如英宗极为推崇孝道,仁宗还在世时,他晨昏定省,极尽服侍之道,他登基之后为了自己生父的名分追封问题,和大臣们论战长达一年半,也和听政的曹太后产生了矛盾,英宗即位没几天,就因为身体原因,让曹太后垂帘听政,两年后英宗病愈,她便撤帘归政。

在曹太后之前,宋朝还有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她就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刘娥。真宗驾崩后13岁的仁宗即位,宋仁宗就是传说中被“狸猫”换下来的那位太子,而这位刘太后就是换了别人儿子的那位刘妃,当然那都是话本里的故事,史实是刘皇后不能生育,将李妃初生的皇子养到了自己的名下,并在仁宗登基后,垂帘听政达11年,方才还政于仁宗。她曾想效法武则天意欲弄权,但最终失败,这就要归功于前面所说的宋朝的后妃管理监督制度。

第三位垂帘听政的太后是英宗赵曙的高皇后,她在10岁的孙子哲宗赵煦继位时,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高太皇太后在摄政之时启用了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废除了儿子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那套变法,后人评价是因为她宋朝时去了最后一次中兴机会。

第四位是宋神宗赵顼的向皇后,她在哲宗驾崩后一度垂帘听政,她干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件事就是选定赵佶为接班人,就是那个文艺青年错位成皇帝的宋徽宗,直接断送了北宋的天下。

第五位是哲宗赵煦的孟皇后,徽、钦二帝被金人所掳后,她于国家混乱之时,以被废之身,重新恢复皇后称号而垂帘听政,直到宋高宗赵构即位。

第六位是高宗赵构的吴皇后,高宗禅位于孝宗赵昚,孝宗禅位于光宗赵惇,孝宗驾崩时光宗忤逆不孝,惹怒群臣,于是请出了八十岁的太皇太后“柩前垂帘”,逼着光宗禅位给他的儿子赵扩,即宋宁宗。

第七位是宋宁宗赵扩的杨皇后,宁宗驾崩后,杨皇后勾结权臣史弥远废掉太子赵竑,拥立赵昀为帝,即宋理宗,理宗虽是赵氏子孙,但早没了爵位,曾祖父和祖父都没有官职,只有父亲任了一个九品县尉,比平民强不了多少。为了感念杨太后的拥立恩德,为她安排了垂帘听政,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尊重。

第八位是理宗赵昀的谢皇后,理宗后面是度宗,度宗传位于5岁的恭帝,谢太皇太后应众大臣屡请,随恭宗垂帘听政。她摄政时,南宋已经兵败如山倒,她苦苦支撑已无回天之力,后被进入临安城的元军所俘虏,与恭帝一起被解押到大都,七年后含愤逝世。

第九位是宋度宗赵禥的嫔妃杨氏,恭帝和谢太皇太后被押往北方去后,8岁的宋端宗赵昰在福建即位,端宗的生母杨太妃垂帘听政。天下大势已去,端宗为躲避元军东奔西跑中,惊病交加而去世。端宗去世后,端宗的弟弟,年仅七岁的赵昺为帝,杨太妃二度垂帘听政。1279年3月19日,南宋军队在崖山与元军的海战中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抱着8岁的赵昺跳海殉国,跟随的10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至此覆灭。

宋朝垂帘听政的后妃如此之多,在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时没有的。她们大多品格高贵,文采斐然,精通史鉴,娴熟政令,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