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的想象中,帝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理所当然要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非如此不足以体现他至尊无上的身份。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数位非常节俭的皇帝,他们“抠门”的程度,甚至连常人都感觉不可思议。其中,后周太祖郭威堪称史上最节俭的开国皇帝。
郭威,字文仲,晚唐邢州尧山人,其父郭简是晋王李克用的部下,曾担任顺州刺史,后被幽州大军阀刘仁恭所杀。郭简遇害后,郭威跟随寡母王氏逃往潞州避难,结果途中母亲病故,幸得表姨韩氏收留,他才得以长大成人。青少年时期的郭威是个典型的问题少年,整天喜欢飞鹰走狗、打架斗殴,并且为彰显个性,曾经在脖子上纹绘了一只飞雀,由此便有了一个诨名-“郭雀儿”。
等到18岁那年,郭威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便辞别表姨,到泽路节度使李继韬(李克用的养孙)的军中去投效,没多久便晋升为低阶军官。郭威从军后,非但没有改变好酒喜斗、爱打抱不平的习气,反而变得更加厉害,曾在闹市区手刃恶霸屠夫。后来这段传奇经历被施耐庵搬到鲁智深头上,便成为《水浒传》中脍炙人口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经典故事。
郭威追随李继韬数年时间,等到他因反叛后唐被杀后,转而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等到李存勖兵败被杀后,郭威又陆续侍奉过几位大军阀,最后成为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心腹,并在后汉创建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刘知远称帝后,郭威出任枢密使,执掌帝国军权。刘知远临终前,郭威、杨邠等4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奉命辅佐幼主刘承祐。
刘承祐为人急躁狠厉,因为受不了辅臣们的骄横,竟然在一天之内连杀三位宰相-杨邠、王章、史弘肇,并想谋害镇守邺都的郭威。郭威为求自保便举兵南下,刘承祐御驾亲征失败,在逃亡途中被部下郭允明弑杀,时在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刘承祐死后,郭威率军进入汴京,经过一番大清洗后,终于控制朝政。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逼迫李太后册立他为皇帝,由此建立后周帝国。
郭威深知民间疾苦,上台伊始便废除前朝实施的各种苛捐杂税、严刑峻法,听任农民耕垦无主荒地为永业田,放宽严酷的盐、酒、皮革的禁令,废除京城内无名额的僧尼寺院,将其田地分给无地百姓耕种,并大规模地治理河患、灌溉良田。与此同时,郭威还大幅裁减宫中用度,凡衣食住行所需都尽量做到节俭、朴素;整顿吏治,严禁官员盘剥敲诈百姓。
总之,经过郭威的悉心治理,历经战争摧残的中原地区走向安定,政治日趋清明,百姓也开始过上温饱生活,因而国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为周世宗从事统一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因如此,后世对郭威多有正面、积极的评价,例如,大史学家范文澜便赞扬他“对沙陀人的野蛮性政治开始进行改革,使呻吟在战乱暴政下的民众感到有些希望了。”
可惜天不假年,郭威称帝仅3年后,便因病驾崩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享年51岁,时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临终前叮嘱养子柴荣(即周世宗)说,等到他死后,葬礼、陵墓务必从简,尽量做到不给国家财政添负担,不要扰害百姓,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需用纸衣装殓他的遗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
(郭威)累谕晋王曰:“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引文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
与此同时,郭威还叮嘱柴荣,陵墓内不要陪葬金银财宝,只需埋入一副剑甲、一件通天冠绛纱袍、一件平天冠衮龙袍即可,以免引起盗墓贼的“兴趣”。周世宗谨遵养父的遗训,果然将他薄葬在嵩陵。正是由于嵩陵极其简陋,内部也没有值钱的陪葬品,所以能免于遭受盗墓贼的破坏,直到今天依然保存完好,不得不说郭威很有先见之明。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