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学历史有什么用?

历史是一门必授课,不懂得历史岂不是就跟不了解家庭情况一样,成了聋子,瞎子一样了。

学习历史也需根据文化水平的高低,学得多少理解得深与浅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历史有什么用呢?它能托宽眼界,了解世界,哪个朝代是怎么样形成,都有哪些先辈对文化,科学,医学发明创造做了什么样的貢献,经历了多少个朝代,哪些朝代在什么地方建都,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都出现了哪些人物,这都得慢慢学习,由浅而深再探讨它的历史真实性,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

例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过去引用于打仗,现代人把它用在商场之中,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光中国人在用,连外国人都在用,斧底抽薪,偷梁换柱,暗渡阵仓等等在商业上不亚于战场之上。


另在日常生治中也有莫大的好处,可以学习利用,特别是在闲聊中别人讲得津津有味你不学历史,是两眼一抹黑,接不上茬,要是搞营销业务的就明输别人一筹,人家认为你胸无笔墨,也不利于工作。所以历史是必授课,个人水平有限,浅谈看法。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

学习历史,我们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是勇敢,坚强,团结,文明礼貌的民族!

学习历史,了解五千年文化传承,朝代更替,宫庭争斗,权力交换的血腥搏击!权力的游戏,有巨大的诱惑!

学习历史,使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优秀的民族!世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罗马,古希腊,古巴比伦,在长期的战争中,分划瓦解!三个古国己经飞灰烟灭,土崩瓦解!

只有伟大的中国,经历过无情的历史洗礼,仍然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学习近代史,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强大,是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学习历史,我们以史为鉴,开创美好未来!

学习历史,使我们自豪!学习历史让我们振奋!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而骄傲!

谢谢,个人想法。


3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今天我们学习历史,对于伟大的民族复兴有很大的作用。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我们汲取古之精华,运用到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事业中,定会有大的益处。

4

学习历史可以知道人类的发展。列朝列代的转折和变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我本人的看法。

5

学历到底有没有用?

学历也就是个开门的钥匙而已,比如,去一家公司应聘拿出学历,这样就可以进入考官的视野里等等。我们也都常常能听到人们说,若没有学历,你即便是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就是说的这道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是有了许多变化,甚至某些领域已经推翻了这种社会积习,比如,你可以自己创业等,或进入自己家族企业等等。“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就在我们眼前,而铁饭碗时代也渐渐褪色。

所以,我的观点是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注重于自身修养,个人能力递增。这个大前提下,学历倒是不怎么有什么用,尤其借故学历而投机钻营心理是更不可取的。

6

历史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习他对思维训练很有帮助,但只学习他就不好了。通俗点就是:学点历史是好的,以历史为专业并不好。

(历史)

1、学点历史的价值

浅层次就是谈天说地,显得博学,和人有话题,并有一种获得感。再者多一点文化总不是坏事。

再一个层次就是理解历史中的规律、现象,通过自己的实践,加深对他们的理解。

(历史周期)

深层次就是理解历史进程,并能熟悉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更有可能去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结合。

显然这个层次的学习需要很高的悟性、阅历与时间,可遇不可求。

2、为什么不以历史为专业

客观而言,学科的科学化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好事就是规范、标准,坏事就会陷入形式主义,渐渐空对空。

比如有人就以规范为荣,借以觉得自己比民科高很多。如果以走正步就觉得职业军人比非正规军优秀的话,也可以这么理解。

(民科)

我记得有个朋友毕业论文在前人基础上辨析两个概念,论证的很精致,逻辑也严密。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但总感觉这个概念有点说不过去。就像都认为古代史中央集权,你给中央集权定义了下,然后找了材料证明没那么中央集权一样,然后引入文化一些概念,又谈了谈。

花了很多功夫,发明了新问题。

汉朝也是这样,最初官方确定的学术圈子是今文经,在脉络发展中,每个字都能解读出好多,出了好多书,并且视自己为正统。后来出现的古文经自然就是民科,大家就争论争论,各种空对空,也一直弄不出个所以然。到汉末的时候,孔融等新一代年轻人直接迷茫,说出了很多今天都觉得不适合公开说的话。

(今古文经)

本来是通经致用,结果演化成了空对空。这虽然符合演化的一般规律,但如果不是想通过这条路往上爬,也就未必非要沉迷下去。

学习历史是很有价值的,以历史为职业并不是最有选择。古代那些历史大家也不都是职业历史学家,司马迁是汉武帝的秘书、司马光是帝国的重臣。

特约作者:阿狗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7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关于学习历史的作用,有两句名言,第一句:以史为鉴,可以知道兴替;第二句:读史使人明智。不过,大道理谁都会说,切身体会不是每个人都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意思很明白,学习历史可以懂得历史上为什么会有“大唐盛世”、“同治中兴”,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改朝换代,明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规律。毛泽东对时局之所以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这与他熟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不无关系。


不过,毛主席是伟人,普通人学不来。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参与“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如果一定要说有意义的话,平时跟朋友吹吹牛、侃大山还是很有用的,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啥的,好像很有才;对键盘侠也有作用,长篇大论谈古论今,好像“未出隆中知天下”。



“读史使人明智”

学习历史,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这句话对我们普通人才更有意义。具体如何让人变聪明呢?首先来看几个历史故事:


1、苏秦: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背六国相印。在苏秦的传记里,苏秦初出茅庐游说失败,穷苦潦倒的回家时,家人对他的态度很有意思:


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妻子和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给他好脸色看。苏秦倒是非常理解,亲人之所以对自己这种态度,全是因为自己没做好。于是继续刻苦攻读,后来终于功成名就。当他背六国相印,车马相拥再次回家时,又是另一番景象: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对照成功前后亲人的不同态度,苏秦于是感叹,连亲戚都嫌贫爱富,何况他人!于是给了很多金银珠宝给兄弟妻嫂。


点评:嫌贫爱富是人的共同特点,亲人也不例外。在你落魄时那些对你好的人,可能也只是把你当成“潜力股”。所以,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无需大惊小怪,把他们当做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成功后,一定要好好对他们,因为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这样,很多事就释然了。



2、陈胜: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未发达时,一天在田里干农活,休息时跟同村人闲聊,突然对朋友说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那位朋友牢牢记在心里。后来陈胜做了起义军领袖后,那位朋友还真记得这事,找上门来求陈胜安排个好工作。陈胜开始也很高兴,给了他一个官位。后来,那位朋友到处跟别人说陈胜之前干的不那么光彩的事。有人向陈胜打报告,说这家伙到处乱说,损害了陈胜作为领袖的光辉形象,陈胜一气之下将那个朋友砍了头。


点评:即使是发小,由于上下尊卑身份不同,开玩笑要讲究场合分寸,要看对方是什么性格的人,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不能去触碰对方的忌讳。否则不但做不了朋友,而且还会成为仇人。搞砸关系的不是别人,正是不懂人情世故的自己。



3、蒋干:


蒋干与周瑜是同学,后来周瑜辅佐孙权,蒋干给曹操办事。赤壁之战时,曹操想派人去策反周瑜,由于蒋干自认为与周瑜有同学之谊,周瑜怎么着也会给几分薄面自己,于是自告奋勇去策反。于是这两个同班同学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利用与被利用的精彩故事。最后决战时,当蒋干这个老同学没有利用价值之后,落了个被周瑜砍头祭旗的下场。


点评:蒋干和周瑜虽然是同学,但是各为其主,蒋干要显示自己的能耐,好去曹操那里邀功,不惜损害周瑜的利益。那周瑜怎么可能把他当朋友,掏心掏肺的对他呢?在利益面前,所谓的“同窗之情”不堪一击。所以,与同学套交情博取利益的做法不可取,除非你想把单纯的同学关系变成互相利用关系。


我认为,学习历史,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考。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将历史与现实去做对比,去分析,以史为鉴,活学活用。借用一句歌词:“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双“慧眼”,就是历史只有这样,历史才会鲜活,才有意义,插上了“历史”这双翅膀,你就是智者。

8

学历史,知兴衰。社会贤达,治国平天下的中流砥柱没有不学不懂历史的!建议大家关心国家大事的同时,牢记历史,学习历史,以史为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力献策!

9


“历史有什么用?”当面对儿子的突然提问时,从事了多年史学研究的法国年鉴派大师马克·布洛赫仍显示出了一丝犹疑和紧张。但他镇定下来之后所做的回答,对西方人来说应属正常,却会令中国人感到不适甚至震惊。因为布洛赫说,对于个人而言,“历史有什么用?”永远都是个假问题,因为历史对于个人应该完全是一种令人销魂的爱好,是兴趣聚集酝酿的源泉,与是否有用毫无关系。

在西方历史学家眼中,历史学是个人感情和想象力的最初起飞点和泊锚处。历史要真正体现价值,就要通过将通俗的曲调升华为一种普遍的象征,而这需要一种伟大的艺术才能,一种从某一高度出发的创造性眼光。尼采为此区分了“工匠”与“工程师”,“博学者”与“大师”。 但是千万不要误解,好像在布洛赫和尼采的眼中,历史仅仅是个人的消遣。其实他们的意思是,让历史成为艺术只是个人抉择的起点。

当“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群体式的提问时,历史学家的回答自然不会仅仅从个人的艺术想象力出发,而必须在社会需求的功能层面上对历史学予以重新定位。那么,在这个群体式的提问中,历史学应该如何体现其意义呢?简单归纳一下,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种说法:

一、历史学是文化储藏的容器。文化的各种形态在现实延续的价值内涵需要历史学做出判断与解释。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历史学家要想让文化价值得以保存,往往会难以和现实利益的拥有者达成妥协和共识,其结果常常以冲突告终。

二、历史学是寻求社会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这是最主流的看法,目前所有大框架、大趋势的解释都与此“功能论”的定位有关,这个选择建立在20世纪以来进化论、目的论的哲学观基础之上,成为挥之不去的情结。

三、历史学是资治的源泉。这是个传统的命题,自古中国史学就有“资治”传统,但“资治”并不意味着历史学仅仅是政府政策和文件的注脚,而是应有自足的判断力和解释能力。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中国史学尚未解决好这个问题。

四、历史学是反思社会现象的一面透镜。“透镜说”的提出肯定是有些不合时宜,因为我们的史学基本还停留在针砭时弊的层次上,如果反思的标准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恐怕历史和新闻的区别就不大了。真正反思的意义在于如何转变我们认识现实的态度。它是批判型知识分子产生的动力与源泉。

五、历史学是个人审美的工具。布洛赫和尼采把它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历史由此被置于充满想象和个性的缤纷叙述中。这恰恰是我国史家最忌讳的,人们更愿意把治史的个人化动机深深隐藏于对历史趋势和规律的叙述之中。 以上开列的五种选择只是概括勾勒出一幅粗糙的鸟瞰式图像,这幅图像昭示的是一种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态度,在这些态度选择中弥散着无以计数的具体方法和认知准则。这些态度均和中国史学家有关。《中层理论》这本书既然要讨论一些态度,兼及一些方法,就要首先辨明中国史学家以什么样的态度作为治史前提,又无意或刻意回避了哪些基本立场和选择。

摘自杨念群:《中层理论》“自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10

这个怎么说呢,用处肯定是有的,只是看人会不会用了。没有什么事是无用的,就像现在很多人说上大学没用,然而上大学就真的没用吗?像你说的,如果学历史真的只为了背年表姓名地名这些,那还真不如不学了,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有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的地方。商人可以从中学习经商之道;当官的可以从中学习为官、为政之道;管理人员可以从中学到识人、用人之道;军人可以从中学到带兵、作战之道;就拿毛爷爷来说,他老人家可是熟读二十四史的,并且把很多从历史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现实中。最后我想说一点:你应该想清楚你需要从历史中学习到什么,而不是去想历史能让你学到什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