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了解你所提的问题。不过任何事件发生的倒戈与被倒戈也无非就是是非黑白对错之‘‘战’’人心之所向而已,

最佳贡献者
2

冯玉祥倒戈是因为他和曹锟之间只是合作关系,后来被吴佩孚逼的,所以才会和张作霖合作。

冯玉祥和曹锟虽然都属于北洋军阀的直系,但是彼此之间关系不深

大家都知道在近现代史上,北洋军又分皖系、直系和奉系三个主要派系。而皖系主要是指和段祺瑞关系比较好的军阀,而直系前期其实是指江苏督军冯国璋、湖北督军王占元和江西督军李纯三人组成的联盟,后来则是以直隶督军曹锟为首的军阀联盟,范围并不确定。冯玉祥和曹锟虽然现在一般都称他们为直系,但是实际上两人在历史上并无深交。

冯玉祥出身贫寒,因为得到上司协统陆建章的赏识,将自己内侄女刘德贞嫁给他,此后冯玉祥才得以在北洋军中扶摇直上,在陆建章出任陕西督军以后,冯玉祥也当上了第16混成旅的旅长。陆建章倒台以后,第16混成旅名义上归陆军部直辖,冯玉祥实际上成了一个比较独立的势力。

而曹锟长期是北洋军第3师师长,很显然,他虽然地位高于冯玉祥,但是两人并无历史渊源。实际上在冯国璋当大总统时期,和段祺瑞争权夺利时,曹锟支持段祺瑞,而冯玉祥则支持冯国璋,两个人立场也不同。

冯玉祥第一次服从曹锟命令,还是在直皖大战以后,曹锟击败段祺瑞夺取了北洋政权以后,以北洋政府的名义下令,命第20师师长阎相文和冯玉祥一起,驱逐亲段祺瑞的陕西督军陈树藩。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冯玉祥和曹锟之间关系不深,只是在曹锟夺取了北洋政权以后,才依附于曹锟。

第一次直奉大战以后,吴佩孚和冯玉祥矛盾激化,引起了冯玉祥的不满。

阎相文死后,冯玉祥出任陕西督军,而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冯玉祥率军赴河南,监视和张作霖勾结的河南督军赵倜,提曹锟看守后方。在直奉大战期间,赵倜果然起兵响应奉军,结果被冯玉祥击败。此后冯玉祥又派李鸣钟率一个旅赶往天津,协助曹锟击败了奉军,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被提升为河南督军。

但是冯玉祥并非曹锟嫡系,吴佩孚有意削弱他的兵权,所以第一次直奉大战一结束,他就下令把李鸣钟部扩编为师,留守保定,想借此分化冯玉祥的部队。但是此事遭到了冯玉祥和李鸣钟的反对,最后未能得逞。

此后吴佩孚又想在河南安插人手,也遭到了冯玉祥的抵制。两人矛盾很快激化,最后吴佩孚煽动河南其他地方部队闹事,以此为借口撤了冯玉祥河南督军一职。此后吴佩孚又克扣冯部军饷,想瓦解冯玉祥的部队。

虽然此事因为冯玉祥率军劫粮,曹锟担心引发战争出面调停而告终,但是此时冯玉祥和吴佩孚之间已经结下了深仇,彼此难容。

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张作霖通过段祺瑞对冯玉祥进行收买,而战争期间吴佩孚又居心叵测,逼反了冯玉祥。

冯玉祥和吴佩孚的矛盾很快被有心人看在眼里。此时孙中山、段祺瑞和张作霖密谋联合反直。段祺瑞虽然下野,但是住在天津,距离北京不远,又是北洋前辈,所以由他出面,暗中运动冯玉祥。最后段祺瑞以150万大洋为代价,争取到了冯玉祥的支持。

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以后,吴佩孚为了消耗冯玉祥的实力,故意将他安排在古北口-赤峰一线,而且不给补给,并派胡景翼等人对冯玉祥进行监视。古北口-赤峰一线人烟稀少,冯玉祥认为根本无法筹措给养,这是吴佩孚要置于自己于死地,于是下定决心反直。

结论

所以最后冯玉祥联合胡景翼等人,发动了北京政变,应该说这里面吴佩孚和冯玉祥的矛盾是最主要的原因。

3

有个将军名不详,人家有奶就是娘,我可没有说姓名,绝对不是冯玉祥。

晚清时候的阿兵哥冯玉祥本是默默无闻,遇到大军阀陆建章以后,娶了人家老陆的娘家侄女,冯玉祥背靠大树好乘凉,从此青云直上。

陆建章是陕西王,在西南作恶多端,杀了无数革命党,被称为屠夫陆,屠夫陆作恶太多被徐树铮给瞅准时机收拾了,冯玉祥却侥幸逃脱,当了旅长。

从此后冯玉祥投靠过陈树藩,也跟军阀冯国璋共过事,还在吴佩孚手下当过马仔,但冯玉祥不管到哪里,屁股底下的凳子都暖不热,谁给的官大就跟谁干,最后冯玉祥踢开陈树藩,也坑过冯国璋,接着靠上吴佩孚这个大树,当上了陕西的一把手。

跟吴佩孚也没有干多久,两人就闹翻了,他转身投奔了军阀曹锟,曹锟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胜,当了民国第五任总统,冯玉祥也一步登天,在得到了贿选总统曹锟的欣赏后,被提拔为首都的卫戍区一把手,进一步做大做强。

但冯玉祥并不满足,他的志向远大着呢。 1924年10月,直奉战争第二次开打,冯玉祥又不安分起来,他跟张作霖勾勾搭搭最后直接在曹锟背后捅刀子,把曹锟抓了起来。1926年冯玉祥跟奉系合作,扳倒了自己拥护过的,中华民国的"执政"段祺瑞。

冯玉祥为什么会临阵倒戈出卖了直系的曹锟们呢?

一、 见钱眼开。

当时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军阀打头阵的是花花公子张学良,张学良打仗不是太专业,但计谋还是不错的。他了解冯是个捅刀子的专业户,还就知道冯大将军不仅爱民如子,而且爱钱如命,于是就派人送了50万银元,冯玉祥也不是贪图银元,主要是人家一身正气,容不得曹锟、吴佩孚、段祺瑞那些祸国殃民的军阀,于是就趁机把曹锟、段祺瑞他们给卖了。

二、 远大理想。

冯玉祥在直奉战争中已经是一方诸侯,要钱有钱、要权力有权力,他为什么还要折腾呢?就是因为冯玉祥有远大理想。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冯国璋如此、曹锟如此、段祺瑞如此、张作霖也是如此。

刘邦看见秦始皇出巡的气派,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斯的感慨,一个奸雄谁不想过把皇帝瘾。

冯玉祥当然不是反动军阀,也是妥妥的爱国将领,他的远大理想自然就是拯救国家,为民族做贡献,不取得最高权力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到北京之后大权在握,离最高权力一步之遥,就想当年的董卓和曹操一样,怎能不心动?但心动不如心动,冯玉祥就果断采取措施,跟反动军阀张作霖团结起来,打倒了直系反动军阀。曹锟、段祺瑞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吴佩孚也一蹶不振。

三、拥护孙中山。

冯玉祥对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一直很拥护,对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一直很敬佩。所以冯玉祥才敢为天下先,带兵闯进了紫禁城,把满清皇帝赶出宫,彻底断了溥仪的复辟念想。

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的三大政策后,冯玉祥举双手赞成。所以冯玉祥在拿下北京后,立刻又设下妙计赶跑了奉系大军阀张作霖父子,并迅速给孙中山发电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显出了极大的"诚意"。

总而言之,不管冯玉祥心里怎么想,在北京事变中推翻了贿选总统曹锟,又拿下了五四运动镇压学生的“刽子手段祺瑞,还赶跑了杀害李大钊的日本人干儿子张作霖,其积极作用还是不能低估的。

如果张作霖继续当了北中国老大,日本人就会更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灭亡中国计划,中国就会早一点陷入战乱,面临日寇的肢解,对中华民族是个更大的灾难。都知道张作霖的洋爸爸是日本,没有日本人的扶植张作霖寸步难行,直奉战争中日本人给了张作霖无穷无尽的援助,又是出钱,又是出枪,还派一千多名顾问赤膊上阵帮助张作霖。

不过有得必有失,冯玉祥接二连三推翻不良军阀统治,拿掉了自己的老板或合伙人,江湖上对冯玉祥就开始误解,冯玉祥的名声也受到了损害,但为了民族大义,也是值了。

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不是看他心里怎么想的,也不是看他的人品,主要看他做到了什么,在历史上起到的是否积极作用。这样看来,冯玉祥跟张作霖、韩复渠他们比起来,还算是个有正能量的铮铮铁骨的军人呢。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一个投机问题。

第一次直奉战争,直军大胜。

但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卧薪尝胆,准备良久,总战力已经大大超过直军。

冯玉祥虽归属吴佩孚指挥,担任第三军总司令,但他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也就是著名的西北军。

也就是说,冯玉祥实际上是属于归属刘表的刘备,他不是吴佩孚的嫡系。

冯玉祥此次判断直系很可能会输,他没有必要同直系一起失败。

但是,要让他投靠奉军,冯玉祥也不愿意。当时他的军队已经有一定规模,占据西北地区,颇有战斗力,具备自立门户的条件。

冯玉祥就计划同奉军合作,关键时候倒戈猛击直系一下,占据他的地盘,形成自己的割据势力。

于是,冯接受奉军张作霖50万银元的贿赂,在古北口与奉系代表达成协议。

随后冯玉祥在作战的时候突然临阵倒戈,囚禁直系大总统曹锟,切断吴佩孚后方补给线和退路。

直系立即遭遇毁灭性的失败,冯玉祥借机占领了直系大块地盘。

然而,此举却让冯玉祥成为众矢之的。

直系对他恨之入骨不用说了,奉系也极为恼怒,认为冯玉祥是趁着他们火拼自己占便宜。

直系和奉系联手发动猛攻,最终将冯玉祥击溃。

其实,军阀混战时期的倒戈倒不罕见,然而,做的这么绝,也就是绑架自己的老大,还是极少见的。

5


有答主认为冯玉祥“倒戈”是因为与吴佩孚的矛盾,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军阀来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或者朋友;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冯玉祥确实和吴佩孚有矛盾不假,但是当1925年冯玉祥四面楚歌的时候,冯玉祥还照样给吴佩孚写信,表示愿意“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率国民军全体听从吴佩孚指挥呢。

冯玉祥“倒戈”真正原因是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首先在军事上疲态尽显,其次,直系北洋政府在经济上捉襟见肘,最后,奉系背后有日本势力支持而直系方面并无列强支持。

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冯玉祥预发现这次直奉战争,直系输掉战争可能性很大,正好赶上张作霖和段祺瑞联络他,他就乘机跳船了。

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直系的问题。

第一, 直系军事上不在具有优势,甚至战场上出现颓势

北洋诸多派系里,直系这个以曹锟、吴佩孚为主的军阀派系一直以来有两个特点:能打,不懂经济。

从曹锟统帅北洋第三镇在辛亥革命时碾压式击败阎锡山带领的山西新军开始,直系武装,尤其是北洋第三师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当时北洋乃至民国第一精锐。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直系其实也缺钱,当时主政中央的黎元洪相比张作霖,更讨厌行事霸道的吴佩孚,所以故意克扣吴佩孚军饷,想让吴佩孚军队因为欠薪而溃散。

结果吴佩孚利用北洋第三师在军事技术上远远超过当时奉军的优势,成功发动“闪电战”击败了奉军。

但是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面对励精图治,尤其是重用郭松龄整军的奉系新军,直系军队在军事技术上优势丧失殆尽,在山海关、九门口直系精锐与奉系精锐正面对决,直系第一军竟然顶不住奉军的攻势,丢掉石门寨、九门口。

在山海关正面战场直系精锐被奉军击败,这是导致冯玉祥“倒戈”主要原因之一。

而直系军队之所以在战场上打不过奉军,主要是因为直系绝大多数军队都还在欠薪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因,经济。


第二, 直系经济一直是短板

这么说吧,曹锟政府是北洋历届政府里经济最困难的,而吴佩孚也是北洋众多军阀里最不会搞经济,最不懂经济的一个军阀,甚至还不如冯玉祥。

1924年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而吴佩孚一直到了10月11日才匆匆赶到前线,为什么?就是因为曹锟这个政府筹不够军费,旧式军队无论训练多精锐,没钱战斗力就减半,本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前直系各军,包括吴佩孚核心北洋第三师都欠薪,冯玉祥的北洋第十一师更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前欠薪6个月。这下直奉第二次打开,要是再不给钱,搞不好都有军队直接倒戈,所以吴佩孚必须凑一笔钱给军队发钱。

可是直系是真搞不到钱,吴佩孚原本在9月24日做的是5000万大洋的军事预算,先期筹备1000万元,结果一直到10月11日吴佩孚连吓带抢,才勉强筹集500万军费,但此时山海关前线战事吃紧,吴佩孚只能匆匆带着这500万赶紧去前线补齐工资。

反观奉系,别说军队战斗力,奉系军队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不但没有欠薪,而且普遍双薪,开拔费等等津贴都全部到位,奉系官兵从经济上说比直系官兵富裕多了。

交战双方,一方欠薪多时,士气低落;一方战时双薪,各种津贴都是实时到账,肯定士气高昂。

为什么奉系这么有钱?

这就要说到第三个原因,外国政府支持。


第三, 奉系有日本支持,直系无列强支持

在北洋军阀混战环境里,哪一派有列强支持,哪一派就能占据优势;之前日本政府倾向支持段祺瑞,所以没有真正直属部队的段祺瑞可以做北洋政府首脑。

而就直系与奉系而论,直系曹锟还真没有哪个列强真的支持他,而奉系张作霖背后是日本人。

根据日本历史学家户部良一披露,最早提出收买冯玉祥这个计划的不是张作霖和段祺瑞,是日本人。

日本人先是促成了张作霖与段祺瑞的合作,然后又策划了收买冯玉祥的计划,开始张作霖不愿意出这笔钱,因为冯玉祥这个人信誉不好,张作霖怕冯玉祥拿钱不办事;结果是张作霖的日本军事顾问松井七夫(松井石根的弟弟)劝说下张作霖才愿意拿钱的,而且这笔钱还是三井银行奉天支行垫付的,最后由日本驻屯军司令(天津)把这笔钱交给段祺瑞,让段祺瑞交给冯玉祥。这笔钱总共100万日元。

而且当奉系在山海关作战时出现弹药紧缺情况时,根据奉系将领魏益三回忆,是日本人紧急支援了子弹4000万发,炮弹10万发,有了这批弹药,郭松龄才在山海关前线一举突破直军阵地的。

综上所述,冯玉祥之所以选择“倒戈“,并不是因为他和吴佩孚的恩怨,而是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已经显出颓势,直系引以为傲的军事优势丧失殆尽,在战场上已呈败势,所以冯玉祥才会选择“倒戈”。他可不想和直系这条船一块沉下海底。

而直系之所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呈现颓势,根本原因是直系经济上太无能,而深层次原因则是曹锟政府背后并没有哪一个列强真正支持他。

6

枭雄之战,第一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环境,他们既然能称霸一方,自然不是痴兒,自然里面有内定的利益划分,自然会考虑自己所处的大环境而改变战略韬略。





7

在中国近代史上,冯玉祥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在历史上他以特别能倒戈特别能反叛而著名。其实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冯玉祥这个家伙还是靠颜值上位的。当时还是一个大头兵的冯玉祥投靠了大军阀陆建章取了人家的娘家侄女,这才青云直上。

(陆建章)

陆建章,这个人是陕西军阀,但是这个人心狠手辣,不得民心,很快就被徐树铮给处理了,冯玉祥侥幸逃脱,没有受到池鱼之殃,混了一个旅长。

冯玉祥从此开始了他的流浪之路,他一开始投靠陈树藩,后来还投靠过著名笑星冯巩的曾祖父冯国璋,后来他又投靠了直系军阀吴佩孚,成为了陕西的一把手,后来又投靠了大军阀曹锟。

曹锟也算是民国时期的一号人物了,人家可是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靠着总统好升官,冯玉祥深受曹大总统的赏识,被提拔为首都的卫戍区一把手,可谓是位高权重。可是就算曹大总统这么对待他,冯玉祥依然不满意,1942年直奉再次开打,冯玉祥跟张作霖勾搭在了一起,把曹锟都抓了。

是什么原因使得冯玉祥愿意临阵出卖自己的恩公呢?

首先,第一位的自然是孔方兄

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先锋官是民国花花公子之一的张学良大帅。这位少帅先生,打仗真的是三流,但是看人还是挺准的,他早就从侧面了解到冯玉祥,冯大帅可是一个爱兵如子的好将军,而且正义感爆棚。他苦于没有军饷,否则怎么可能在曹锟这种祸国殃民的人手下卖命呢?

张学良将军急人所急,一出手就是50万银元,这可是一笔大钱呐。有了钱之后的冯将军,果然够豪爽,大手笔,立即反水,什么吴佩孚,曹锟,段祺瑞,这些祸国殃民的主,个个都不给我钱,那就给我去死吧!

其次冯玉祥是个投机将军

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当时自然属于直系,但是他们直系内部系中有派,冯玉祥就是自成一派,他有自己的一套班子,那就是后世很有名的西北军体系。就像投靠刘表的刘备一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挂靠,冯玉祥挂靠在曹锟名下。

冯玉祥的部队在直系中不属于嫡系,所以他的归属感就不强,当他发现直系很有可能要输给奉系,他的求生欲就再次爆棚。他不愿意给直系陪葬,同时,由于自己已经有了丰厚的家底,他也不愿意去给奉系作小。他选择了和奉军合作,采用临阵倒戈的方式,狠狠地打击直系。

在和张学良的代表谈妥之后,笑纳了50万银元的冯将军果断出手,囚禁曹锟,切断吴佩孚的后勤补给线。直系立即大败,冯玉祥趁机占了一大块地盘。然而,冯玉祥这样的投机倒把的行为给她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直系和奉系两大军阀联手揍他,最终将冯玉祥打败。

在民国时期,临阵倒戈不是个案,但是能像冯玉祥这样,做的这么决绝,这么不要脸的,把自己曾经紧紧抱住了大腿都给出卖的,也只有冯玉祥这一家。

还真别说,有一句话叫做有样学样,冯玉祥的西北军体系不少将领对冯玉祥这一招学的拷贝不走样,被收买临阵倒戈,为了利益甘当叛徒汉奸的还真不少,真没白瞎冯玉祥这个倒戈将军的美名。

8

主要是他己经通过李大钊同志,暗中和苏修驻华大使加拉罕同志接洽了。

苏方承诺,愿意秘密支援冯部二千万卢布的枪炮弹药。前提是冯玉祥必须率兵起义,推翻反动透顶的北洋军阀曹记政府,严惩镇压二七大罢工的刽子手吴佩孚。

当然,冯还接受了张作霖副官马炳南送来的150万大洋和一批军火,外抱苏俄大腿,内靠奉张粗臂,可以说是左右逢源,万事俱备,只等倒戈起事报新新仇旧恨了。

为了参加革命,冯同志决定交上投名状。于是趁吴大帅与张胡帅在山海关九门口大战时,他联络同样对曹、吴不满的孙岳、胡景翼两军,从喜峰口防区带领嫡系悄然杀回北京发动政变。

他坚决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曾经拥护上台的贿选总统曹锟赶下台,断了吴佩孚军队后路,将溥仪废帝赶出紫禁城,大捞一把孝敬慈父不少珍贵文物。之后引张胡帅大兵入关,共同组建了以段祺瑞执政为傀儡的新一届北洋联合政府。

可怜吴大帅主力第三师被歼,不得不远走武汉寄人篱下。从此,冯玉祥以革命督军自居,与苏俄打得火热。

但由于风头太劲,野心太大,冯怂恿郭松龄反奉、吞并友军地盘引发众怒,被奉直军阀联手打压,南口大战失利后流亡苏修,还连累俄驻华使馆被抄,李大钊同志牺牲!

9

冯玉祥这个人一心想做大事,他自以为能救民于水火,解救千万万黎民苍生,但这个人志大才疏,能力一般,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第一次直奉大战中,直系获得胜利,直系首领曹锟贿选当上大总统。冯玉祥心中很是看不上这个贿选上来的总统,而且这个总统在选票上很舍得花钱,但在军费上却一毛不拔。对待嫡系吴佩孚要多少给多少,对待非嫡系的能不给就不给。

而且冯玉祥和吴佩孚也有矛盾,冯玉祥一开始是河南督军,但吴佩孚掌权后,将冯玉祥拿下,让吴佩孚手下的一个将领去担任,把冯玉祥赶去陆军部当一个检阅使。这个名头听着挺响,但是没有一点实权,这让冯玉祥心中很不爽。

在此期间,冯玉祥受到京城进步人士的影响,开始接受新思想,这让冯玉祥越发的对直系不满。

直奉大战开始后,冯玉祥奉命由长城北古口攻击奉军。

冯玉祥到达北古口后,召集部下,命令班师回朝,直接占领北京。

此时直奉大军正在前线山海关一带激战,冯玉祥前线倒戈的消息传来后,直系指挥人员吴佩孚大叫“不好”。吴佩孚连北京都没回,直接坐船逃回湖南老巢,结果直系前线40万人迅速溃散,直系大败。

冯玉祥占领北京后,自称“国民革命军”,将曹锟赶下台,还邀请孙中山北上。此时孙中山已经是肝癌晚期,无力北上执政。冯玉祥一人无法对抗奉系张作霖的攻击,只好向张作霖妥协,请出段祺瑞再次执政。

10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件事的原委我来说一下:


一、 政变的发生


1924年10月23日,正值直奉两军在山海关附近激战,吴佩孚亲自督战接二连三受挫之际,参战的直系讨逆军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与任直系援军第二路司令、陕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及任北京警备副司令孙岳倒戈回京。


首先派兵接管全城防务,占领了京内外各重要据点和交通、通讯机关,包围了总统府,将贿选总统曹锟囚禁在中南海延庆楼,并强迫曹锟下令前线停战。此即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亦称“首都革命”。


这场军事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冯玉祥(1880~1948 年),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生于河北青县。其父为清末旧军小军官,从小随父在保定长大,16岁人淮军当兵,后转投北洋新建陆军,1909 年升为管带。1911 年参加滦州起义,事泄被撤职。


1912 年在其舅父陆建章左路备补军中任第二营营长,后升为警卫军左翼第一团团长,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又升任陆军第七师第十四旅旅长,后改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1917 年参加讨伐张勋复辟。



段祺瑞主政后,曾抵制其派往南方“援闽”“援湘”,并因 1918 年在湖北武穴通电主和而被段免职,后经曹锟再三保荐才被派驻常德兼任湘西镇守使,1920 年调驻河南,次年入陕西升任第十一师师长、陕西督军。


1922 年率部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赶走了赵倜而接任河南督军。同年 11 月调任陆军检阅使。


二、政变发生的原因


冯玉祥原属直系,是吴佩孚的部下,而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关键时刻倒戈反吴,发动了北京政变,是有着深刻的背景的。


首先是直系军阀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冯与吴之间争权夺利发展为严重的利害冲突。


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因战功而升任河南督军,但吴驻节洛阳,飞扬跋扈,独断专行,对冯异常歧视并进行压制。冯初到河南时,只有第十一师1 个师的兵力,接着他便扩充了第七、第八和第二十五计 3 个混成旅。吴对冯实力的增长深怀疑忌,于是便用明升暗降的办法让曹锟免去冯的河南督军,而由吴的亲信张福来取而代之,强迫冯出任有职无权的陆军检阅使。


这样一来,调驻北京南苑的冯玉祥即丧失了地盘,又失去了兵源和财源,就是从河南开拔时吴答允每月仍由河南拨助的 20 万元饷项也没有兑现,致使冯部的饷项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冯玉祥深知吴的用意就是置他于绝境,使他即不饿死,亦必瓦解。


再有当年直系驱迫黎元洪下台之时,冯玉祥承旨发难,以重兵围困公府,逼黎退位,其后曹锟则正位总统,以言翊戴,冯实出力不少。而事后行赏,诸将尽得实惠,独冯为吴佩孚所扼,未得实利,而逼宫恶名,又归之冯。


因此,冯对曹锟心怀不满,对吴佩孚更是恨之入骨,而曹锟的军需处长李彦青对冯部的饷械多方克扣,也增加了冯除李而后快的决心。


其次从外部情况看,直系军阀曹锟贿选总统前后,全国人民反对曹、吴的呼声日益高涨。


其三,孙、段、张结成三角同盟联合反直,战前就派人与冯玉祥加强联系,冯亦不断地与孙中山以及奉系张作霖信使往还,冯还秘密地得到奉军的一些军事补给而同奉张达成互不交战的默契。除此之外,日本派遣黄郛对冯玉祥进行游说,对冯决心发动北京政变以倒戈相向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政变的过程


当时,冯玉祥的实力大体是:第十一师以及第七混成旅、第八混成旅、第二十五混成旅和骑兵、炮兵各一团,兵员大约有 2 万余人。第十一师师长一职由冯玉祥亲自兼任,而第十一师下辖的第二十一旅旅长为刘郁芬、第二十三旅旅长为鹿钟麟,第七混成旅旅长为张之江,第八混成旅旅长为李鸣钟,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为宋哲元。这五个旅长时有“五虎将”之称。


其中,除第七混成旅驻在京东的通县外,其余均驻在北京南苑。在吴佩孚以北京政府的名义声讨张作霖而揭开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帷幕前后,冯玉祥部即着手备战。


为了发动这次政变,冯玉祥在战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为了补充兵源,就积极招募新兵,随后便在南苑进行集中训练,并以部将张维玺主其事。冯将其所属的部队集结在南苑,对兵员和武器进行一次总检查,多次对官兵进行训话,以提高战斗力。同时,特别是秘密地联络被吴佩孚认为是“心中之刺,眼中之钉,每时刻都在想方设法要把……弄掉” 的陕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以及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兼大名镇守使的孙岳等人,与他们暗中达成协议,获得他们“竭尽力量相助”的允诺,相约待后见机行事,这就在直系内部形成了一个以冯为首的潜在的反对曹、吴的力量。


而且冯特意事先向曹锟推荐任命孙岳为北京警备副司令的职务,预作内应。对此,冯玉祥在其所著的《我的生活》一书中曾专章叙述“首都革命”的前后情况,他说:


“这时,眼看着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爆发一天天接近了,我一面由于内发要求的驱使,一面为了各位朋友的有形与无形的鼓励,暂必相机推倒曹、吴,缩短这一祸国殃民的战争。因此除加紧训练部队外,尤时注意同志的结合。”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奉军分三路进攻,直军亦派三路迎敌,吴佩孚令冯玉祥任第三路,经由古北口以趋热河。冯说:



“吴佩孚这次派我,表面是说古北口这一路关系重大,非劲旅不克胜任,实际是因此路遥远险阻,接济困难,意欲陷我部队于绝境。但还不放心,除派王承斌同行,对我监视而外,复令胡笠僧率部相随,嘱咐他,如我有何异动,即就近解决。吴的用心真阴毒,在他要用我为他拼命的时候,仍然蓄意要把我们消灭。可是他万也想不到胡笠僧会把这话告诉我。”


冯提到的胡笠僧,就是胡景翼,胡字笠僧,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在 1922 年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时,任胡为陕军第一师师长。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曾随冯军一起参战。而吴佩孚的这一安排,更坚定了冯倒戈相向的决心,加之这时段祺瑞又派人给冯送来一封亲笔信,信的大意是不赞成打内战,并希望冯玉祥对贿选政府有所自处。


随后,张作霖亦派代表见冯,告之“只要推倒了曹、吴,他们的目的便已达到,决不再向关内进兵”,同时,张还出钱百万,以供联络冯之用费。冯当即对奉张代表表示:


“我已经和北京方面几位将领有所接洽,只要你们的队伍不进关,我们的计划必能顺利进行,推倒曹、吴,是不成问题的!”


于是,冯玉祥在与皖段、奉张暗中联络,又与胡及其部下岳维峻等人进行策划的同时,制定了两套计划:一是如果吴佩孚打赢了这场战争,冯等就将自己的军队集中到榆关,拦截吴军,不让其回到关内来;一是吴佩孚若受挫吃了败仗,冯等则回师至京发动政变。


是时,冯玉祥率部由古北口进驻滦平,即秘密给胡景翼去信,让其派代表前来会商班师日期,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吴佩孚在前线作战的情报。当冯探知吴在前线作战失利的确讯后,立即抓住时机,命胡景翼马上率领开赴喜峰口及通县的军队,星夜南下,攻占京奉路之军粮城及滦州一带,截断京汉路直军之联络,并防止吴佩孚的军队西归;同时,冯命其驻在密云的嫡系将领鹿钟麟率部日夜兼程返回北京,会同部将孙良诚、张维玺两旅,开往北苑,再与蒋鸿遇旅一同入城;同时又命另一嫡系将领李鸣钟率兵一旅直趋京郊长辛店,截断京汉,京奉两路交通,以断吴佩孚的后路;另外还命令已抵达承德的部将张之江、宋哲元两旅,限期班师。


10月22日,鹿钟麟到达北苑同冯军的兵站总监蒋鸿遇等相见,共同研究进京计划,决定当日晚 8 时即率部由北苑出发,12 时准时抵达北京安定门下。此时,北京警备副司令孙岳早已接到冯的通知,即令守兵大开城门,迎接部队入城。23日,冯玉祥到了北苑,并同随后赶到的胡景翼、孙岳等人于次日召开会议,研究军事,政治问题,议决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请段祺瑞出面改组政府,以维持时局。



同时,议决将所属部队改称“国民军”,当即决定由冯玉祥出任中华民国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景翼和孙岳为副司令,分任国民军第二、第三军军长,继续指挥对直军作战,并决定“曹锟贿选祸国,当然不能容他继续行使总统的职权”,于是向曹提出三个条件:


(1)下停战令;(2)免吴佩孚本兼各职;(3)请曹自动退位。


这时,国民军已经接管全城防务,并派兵占领了京内外各重要据点和交通、通讯机关,包围了总统府,遣散了总统卫队,把贿选上台的总统曹锟囚禁在中南海延庆楼上。


大总统曹锟被囚后,颜惠庆内阁于 24 日提出辞职,一时中枢无主,冯敦请颜留任未果,转而请王正廷组阁又未被接受,最后冯只好请老朋友时任颜内阁教育总长的黄郛出组摄政内阁。11 月 1日摄政内阁正式成立,由黄郛充任内阁总理,其阁员如下:


外交总长王正廷

财政总长王正廷(兼)

交通总长郛(蒹)

海军总长陆军总长司法总长张耀曾

内务总长王永江

农商总长王迺斌

教育总长易培基

参谋总长李烈钧


这个内阁奉系要员只有王永江,因故张作霖非常不满,王亦不肯赴京就职。而各国驻京使团也不欢迎,致使黄郛宴请外交团,因外使拒绝赴宴而作罢。后冯玉祥、张作霖等几经协商,共同决定拥戴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并于 11 月 25 日正式就职。


而老奸巨滑的段祺瑞当上执政以后,深知自己已无兵权,于是便凭借张作霖来扼制冯玉祥;假若没有冯军,段又必然受制于张,甚至能危及他的执政宝座,为此,他对冯略施抚慰手段,以满足冯保存实力和扩大地盘的心愿。就当时各派实力而言,在曹、吴被推倒之后,北方已无人能同张作霖的力量抗衡,这样,北京政权实际上就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四、溥仪被驱逐出宫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做了一件轰动国内外而又名垂青史的大事,即决定采取断然措施,把清废帝溥仪驱逐出宫。他认为:“在中华民国的领土内,甚至在中华民国的首都所在地,竟然还存在着一个废清皇帝的小朝廷,这不仅是中华民国的耻辱(稍明事理的人,此时无不以留着辫子为可耻;如今留着溥仪,即不啻为中华民国留了一条辫子,可耻孰甚?)且是中外野心家时刻企图利用的祸根。


溥仪(1906~1967年),为清朝逊帝。辛亥革命之际,袁世凯在挟制溥仪退位的过程中,曾于 1912 年 1 月 19 日与清室议定了一个列有八款的优待条件,承诺清帝退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民国还要“以优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岁用四百万元的款项,仍由国库照拨不误,帝室“暂居宫禁”,嗣后移居颐和园,执事人等“照常留用”奉安典礼“仍如旧制”,等等。



因此,当时的京城既有在紫禁城内的清朝的皇帝,又有在中南海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而且这个小朝廷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仍保持帝王气派,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俨然是国中之国,以致于1917年7月,张勋、康有为等人在京城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把 12 岁的废帝溥仪拉出来再次登基。不过,时过境迁,复辟已不得人心,在举国上下的一片声讨之中,握有军事实力的段祺瑞抓住时机,立即在马厂誓师,讨伐张勋,使溥仪仅仅当了12天的皇帝,再次宣布退出历史舞台。


冯玉祥早年就对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异常不满,辛亥革命时他就参与策划滦州起义,后来又亲身参加讨伐张勋复辟,这次乘第二次直奉战争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曹吴的直系政权,控制了北京政局,于是他便提请黄郛摄政内阁讨论驱逐溥仪出宫的问题,以实现他的政治宿愿。


经内阁会议讨论,通过修改优待清室条件,并筹组清室善后委员会,以便处理溥仪出宫后的一切事宜。修改后的条件大体是:永远废除宣统皇帝尊号,与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由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 50 万元,并特支 200 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溥仪即日移出禁宫,可自由选择居住,政府负保护之责;清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酌设卫兵保护;一切私产归清室,公产归政府所有。同时,决定由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会同社会名流李煜瀛(字石曾)前往故宫执行。


1924年11月5日,鹿钟麟、张璧、李煜瀛等人协商,决定带领军警各 20 人,一齐到故宫执行任务。事先按鹿提出的两个步骤,即先由鹿出面迫使溥仪接受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即刻迁出故宫,然后由李煜瀛主持进行清室善后事宜。是日上午 9 时 ,由鹿钟麟携带摄政内阁阁揆黄郛的指令,会同张璧、李煜瀛由警备司令部乘汽车出发,后随载有军警的卡车两辆,直趋故宫神武门。先将守卫故宫的警察缴械,继又将清室警察卫队约 400 人全部缴械,令其听候改编,并到军机处将清室护军统领毓逖监视起来,令其派人传知宫内全体文武人员,一律不准自由行动。


随即传见内务府大臣绍英等人,限其两小时内促使溥仪接受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去帝号,迁出故宫,派员移交各项公私物品。经过紧张的催促,并在国民军的威慑之下,绍英人告溥仪终于接受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决定即日迁出故宫,移居什刹海甘石桥醇亲王府。随后,鹿钟麟令警卫部队开进故宫负责守卫;李煜瀛也命预先准备的接收人员入宫开始执行接收工作。


溥仪被逐出宫的消息传出后,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对冯玉祥的这一革命行动既有严厉的谴责,也有热情的祝贺。北洋军阀、达官贵人大加非议,段祺瑞为此还致电冯玉祥,责备他“驱逐溥仪之举,觉得有些欠妥”,而张作霖亦有同感。


对此,冯氏亲拟了电稿,针锋相对地予以严厉批驳,他说“我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与此同时,英、日、荷等帝国主义国家对这一事件也异常关注,纷纷向北京外交部进行探询。然而,与此相反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却欢欣鼓舞,认为这是件大快人心之举,并于驱逐溥仪的第二天,即 11月6日,北京城到处悬挂国旗,以示庆祝。


冯玉祥派兵将废帝溥仪驱逐出宫,命其永远废除帝号的举动,是冯氏在北京政变之后做的一件极为有意义的大事,它不仅连根拔除了几千年的中国帝制,铲除了复辟的祸根,也完成了辛亥革命的未竞之功。



为此,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予以极高的评价,并特致电冯玉祥,称“执事鱼日(6 日)令前清皇室全体退出旧皇城,自由择居,并将溥仪帝号革除。此举实在大快人心,无任佩慰。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可为民国前途贺。


五、政变的评价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的政治地位为之一变,军事力量大增,即从原来仅是直系一名师长,一跃成为全国瞩目的人物,从掌握一师的兵力进而扩充为拥有 6 师 8 万人的实力,成为当时社会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势力。


他派胡景翼率兵进袭洛阳,取而占之。派孙岳率部赴保定,缴了曹锟嫡系曹士杰第十六混成旅的军械。他派嫡系部队迎战吴佩孚的主力于京奉线。冯部张之江、刘郁芬、蒋鸿遇等在杨村附近与吴的残部进行激烈的战斗,吴部不支,全军覆没,俘虏数千人,获枪无算,终使吴兵败南逃。


应当说,当时冯玉祥在军事、政治上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从北京政变的全过程来看,政变不过是军阀内部变乱而进行的一次倒戈活动,绝谈不上是一次革命,这从政变的结局又把早已下台的皖系军阀头目段祺瑞捧为北京政府的首脑,就是一个绝好的说明。难怪孙中山说“这次北方的事变,是武人推翻武人”。但是,对这次政变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还是应客观地予以充分肯定。


首先,它毕竟推翻了被全国人民唾弃的直系军阀曹、吴政权,从而使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更为孤立,使统治中国十余年的北洋军阀集团处于分崩离析之状;


其次,他对于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尽管冯玉祥没有履行迎孙中山北上从政的诺言,然而他邀孙北上至京,就扩大了孙中山与革命的影响,对推动北伐的进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驱逐出宫,从而铲除了复辟的祸根,完成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之功;


第四,国民军的建立,有利于北方革命运动的开展,对后来的北伐战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