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来,刘邦为了拉拢项伯下了大力气,给东西给婚姻的(虽然约为婚姻后边不提了),而且项伯帮刘邦的初衷是为了张良,所以人还比较仗义。最重要一点,项伯救了刘太公的命,所以这样的人应该报答。
而反观丁公,刘邦一句话就让他犹豫了,变相的背叛了主公,这都是场面话。刘邦作为政治人物,做事都是有目的的。丁公放过刘邦一马,作为刘邦,如果封赏他,按照什么规格?按照救命恩人来封,功劳大,别人不服,封赏少了丁公则会不满意,搞不好有什么小动作。而且,丁公的战斗力也很强,所以不如早杀早踏实。
相比起来,刘邦为了拉拢项伯下了大力气,给东西给婚姻的(虽然约为婚姻后边不提了),而且项伯帮刘邦的初衷是为了张良,所以人还比较仗义。最重要一点,项伯救了刘太公的命,所以这样的人应该报答。
而反观丁公,刘邦一句话就让他犹豫了,变相的背叛了主公,这都是场面话。刘邦作为政治人物,做事都是有目的的。丁公放过刘邦一马,作为刘邦,如果封赏他,按照什么规格?按照救命恩人来封,功劳大,别人不服,封赏少了丁公则会不满意,搞不好有什么小动作。而且,丁公的战斗力也很强,所以不如早杀早踏实。
项伯救刘邦原因:①报恩。项伯和张良是莫逆之交,张良曾经救过项伯的命,现在效忠于刘邦。现恩人面临生命危险,所以通风报信。②诚信,坚守道义。刘邦和项羽等诸将事先订立了约定,无论是谁先入关(函谷关)者为王。既然是刘邦先入关,就应该安约定办,没有必要在“兄弟”之间开战。
丁公救刘邦的原因:①关键时刻办事犹豫,缺乏执行力。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兵力力克56万汉军,是历史上以少胜多战争典范。在这次战争中,丁公本可以斩杀刘邦,一念之间放走了他。如果丁公杀了刘邦,中国历史将会重写。②江湖义气。丁公的两个外甥是当时闻名的侠客,深知侠义之道。认为刘邦是一个英雄,放他一条生路。
结论:刘邦取得天下,给项伯封侯,那是报恩,认为他是一个品德端正有原则的人。把丁公杀了,认为他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以他的人头树立威信。
同是恩人报不同,刘邦为何杀丁公?为什么同是恩人,也都救过刘邦的性命,为什么他厚待项伯而又杀了丁公呢?其实说穿了,并不费解。首先,项伯是张良的至交,项羽要偷袭刘邦,项伯怕张良有闪失,赶来给老朋友透信。张良强拉着项伯见了刘邦,并让刘邦和项伯打了亲家,强拉着项伯入了刘邦的伙。接着在鸿门宴又借和项庄对舞剑处处护着刘邦,项伯几次救刘邦恩可谓深矣!刘邦做了皇帝,不敢对项伯起杀心,一是不愿落忘恩负义的骂名,二是他也不能不顾及张良的面子。
丁公则又不同了,在战场狭路相逢,二人虽也相识,可能也有交情。刘邦是个无赖,他对丁公乞求着说:“你我相识,为什么要相逼我呢?你我可都是天下英雄啊!”丁公一怜悯放了他。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一是怨恨丁公,为什么是我乞求你才放了我,为什么不是慨然放过我。二来,他要用丁公做个样子,杀了你以警示我的部下,谁如果再背叛主子(我刘邦)就是这个下场。
刘邦的生杀予夺完全出于当时的利益考量,也不会出自恩怨,也不是随意的。他有个部下叫雍齿,也是他的沛下班底人物,但背叛过他,后来又投降了他,反复无常。这个雍齿是他痛恨的人,但草创江山以后,一班立了功的部下急于得到赏赐,骚动着,怨气百出,人心不稳。张良给他献计说赶快封赏雍齿稳定人心。刘邦依计而行,封赏了雍齿,一班部下心稳了,连雍齿这个陛下最不待见的人都得到封赐,我们还怕什么。就这样刘邦稳住了局势,从容应对一一赏赐安顿了朝廷。
还有诸葛亮要斩魏延的事,魏延杀了韩玄,救了黄忠,献了长沙,是有功的。诸葛亮喝叫推出斩了,刘备赶紧求情,诸葛亮顺水推舟饶了魏延,魏延抱头鼠窜。诸葛亮真是一石三鸟,一是告诫部下,谁再敢背主就要杀头;二是给了刘备面子,也顾及了魏延有功的一面;三是留着魏延日后还要大用。
一句话,皇帝当权者行事毫无定律,一切从利益出发,当事人是在撞运气。
项伯的情况和丁公的情况可完全不同。项伯救了刘邦,其主要是因为项伯智商不够用,被刘邦和张良给耍的团团转,在刘邦和张良的谎言中,项伯天真的认为刘邦并不是项羽的敌人,他是被人诬陷的。所以项伯才会那么拼命的帮助刘邦,去拯救刘邦。可以说项伯“背叛”项羽完全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刘邦欺骗的结果。所以刘邦心怀愧疚,也感激项伯救命之恩,这才在夺取天下后,分封了项伯为侯。丁公就不同了,虽然他私放过刘邦,但他可以出卖项羽就能出卖他刘邦。你说刘邦还怎么能相信丁公,杀死丁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叔,所以项伯在项羽军中的地位十分特殊。刘邦占领函谷关后利令智昏开始做了一系列拉仇恨的事情。这就使得其他诸侯非常不满,而项羽一直都把自己视为天下间最强大也是地位最高的诸侯。刘邦这个首先攻破咸阳,并且占领函谷关想要称霸诸侯的人,自然会引起了项羽的不满,项羽认为刘邦不知道天高地厚,再加上刘邦阵营也出现了叛徒,曹无伤对项羽诋毁刘邦有不良的野心,因此项羽决定灭了刘邦。
项伯在知道此事后,他害怕张良给刘邦陪葬,所以项伯就趁着夜色想要去刘邦军营把张良带走,毕竟张良和项伯有过命的交情,项伯不忍张良身死。张良在得知情况后,不仅没有抛弃刘邦,反而还和刘邦商议,决定欺骗项伯来重新获取项羽的谅解。毕竟刘邦实力远不如项羽。所以刘邦和张良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忽悠项伯。总之那个意思就是说,刘邦根本没有不臣之心,所谓的不臣之心都是被人陷害的结果。项伯一听就觉得有必要化解刘邦和项羽的矛盾,否则打起来对谁都不好。
所以在刘邦的游说下,项伯才会在鸿门宴上舍命相救,刘邦才逃过一劫。项伯也在不知不觉中背叛了项羽。但刘邦显然并不认为项伯背叛了项羽,毕竟当初是他和张良骗了项伯,项伯也是在不知情中才犯下的错。所以刘邦也很感激项伯,这才赐项伯刘姓,并且给他封了侯。从另一方面讲,刘邦册封项伯,不也是在拉拢西楚阵营的残余势力嘛。毕竟项伯也可以带表部分西楚实力的观点,善待项羽同族对于刘邦整合天下有着很大的帮助。
反观丁公就不同了。丁公本命丁固,他是西楚大将季布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项羽手下的将领。当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而逃,丁公率军追赶刘邦,结果刘邦一说好听话让丁公放自己一马,丁公就违背了项羽的将令,私自放跑了刘邦。刘航逃过一劫但他并不感激丁公,他认为丁公就是一个背主的小人。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项羽兵败后,丁公拜见刘邦,刘邦把丁公带到军队中游行示众,说:“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却不忠诚,让项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丁公。”之后更是杀了丁公让臣子们不要学习丁公这种两面三刀的家伙。从这里来看,叛徒永远是不被信任的,即使你救过对方的性命,但你的背叛的行为也依旧让人所不齿。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善待项伯,而杀死丁公的原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刘邦对丁公的态度,可以说是尽显流氓本色!先是在生死关头,赤裸裸地拍对方的马屁求放过,后来又恩将仇报,用丁公的脑袋去宣传忠义理念,甚至还把项羽丢失天下的黑锅都甩给了丁公!不是流氓,根本做不出这样的事!
丁公原名丁固,是项羽手下的一名猛将。公元前205年,刘邦趁着项羽大军伐齐,带着汉军和其他诸侯军共三十多万人,去攻打项羽的老家彭城(今天的徐州),结果没费多大劲儿就攻下了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彭城。项羽听说被刘邦端了老窝,当即留下大军对付齐国军队,自己带着三万人马杀了回来。
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刘邦,在攻下彭城之后得意忘形,再加上项羽的确生猛,结果两军相遇之后,刘邦的三十万大军溃不成军,被项羽干掉了二十几万人,刘邦也在乱军中抱头鼠窜,最后老爸、老婆都被对方俘虏,他却独自逃得性命。刘邦就是在逃跑途中遇到丁固的。
当时刘邦在前面跑,丁固在后面追,眼看着要嗝屁的刘邦使出了大忽悠绝技,回头对丁固说:两贤岂相厄哉!大概意思就是:两个有能力的人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呢?丁固听了刘邦的话,头昏脑涨之下竟然停止追击领兵撤退,刘邦于是由此逃出升天!
为什么说刘邦是大忽悠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他的这句话,里面的内容其实很不简单。他首先肯定了丁固的勇猛和能力,将对方和自己并列为“两贤”,要知道刘邦好歹也是汉王,是和项羽争夺天下的王者,丁固只是一名将军,两者身份何其悬殊?刘邦这种说法,无疑是对丁固赤裸裸地拍马屁了!
其次是“岂相厄哉”这四个字,相当于在说“别杀我好吗”,这已经是卑微至极地求放过了!丁固武力值在刘邦之上,但却明显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类的存在,面对着汉王刘邦的吹捧哀求,登时被马屁拍得通体舒泰更同情心泛滥,所以才引兵而去放过了刘邦!
等到刘邦当了皇帝,丁固觉得以当年自己对刘邦的恩情,肯定能获得不少好处,于是去见刘邦,想着对方能论功行赏,结果刘邦却是变了脸,将丁固绑了送到军营之中砍了脑袋,并且对大家说:这个人是项羽的臣子,却不忠于项羽,最终导致项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他!
各位观众,什么是流氓?刘邦就是!
至于项伯的情况,则和丁固完全不同了!他虽然是张良的铁哥们,并且在鸿门宴上用身体保护了刘邦,这还不足以让刘邦放过他。而刘邦之所以不对项伯下手,是因为他项羽叔父的身份,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必然要安抚项羽旧部,选择将对他有恩的项伯进行封侯,无疑对稳定人心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流氓刘邦的眼中,只有利益绝无其他,老爸、妻子都能视如草芥,更何况一个丁固!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这就像贾充帮司马昭杀魏国皇帝,事后算账。司马昭却杀了成济而留下贾充,说白了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必须要杀一个的话,就把没用的杀掉,有用的留着!
皇帝造反的时候巴不得全天下人都跟着一起干,但是坐稳了天下就必须教导百姓要忠诚;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杀几个不忠诚的人,来树立典型威慑作用,来震慑人心中蠢蠢欲动的欲望;
项伯和丁公都是项羽的人,却都在和刘邦的斗争中放水,说白了都是不忠诚的人,但是刘邦杀了丁公却放了项伯,这又是为什么呢?
说白了:项伯是项家唯一留存的,在楚地项家有着非常高的影响力,为了安抚项家不能杀项伯,说白了项伯有象征意义;而丁公是一个废物,杀了连点涟漪都没有!
项伯与丁公曾经都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属下,在楚汉战争时期都有意或者无意的帮助过刘邦躲过项羽的追杀。刘邦称帝后,项伯被封为射阳侯,而丁公却被杀身亡。其中原因我们简单解说一下。
项伯是“救”,丁公是“放”。两个人救的方式不同,本质也大不相同。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在楚国位高权重。按理说他肯定不会帮外人打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说他不会因为救刘邦而和侄子项羽作对。第一次纯属意外。
鸿门宴前夜,项羽发布军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对处于“懵逼”中的刘邦集团来说如果实施绝对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项伯当然很清楚。这时他想到了他的一个故交好友张良还在刘邦军中,义气为上的项伯连夜潜入汉军军营“解救”张良。张良听项伯说完倒吸一口冷气。他马上就要向刘邦汇报这个紧急军情。这边的项伯说我们两个义气深厚,我只是救你一人,你要通报刘邦,我以后怎么交代?张良语重深长地说:项伯兄,你因为我们两人义气深厚,你来救我我很感激。可是,你不在的这些日子,刘邦对我也是情深义重。如果因为这件事而让我张良背上一个不仁不义的骂名,那我还有什么意义存活在人世间?项伯略一迟疑,张良转身出帐……
刘邦听完张良的话以后,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才有的淡定:原来你和项伯还有这么深的交情啊!张良听出了话外之音,对刘邦说:形势紧急,以后再说,现在主要还是如何应对项伯。刘邦马上说:你跟项伯谁的年龄大?张良说:项伯大。刘邦说:走,边走边说。见到项伯后,刘邦直接对项伯哥长哥短的套近乎。现在轮到项伯懵逼了,有点盛情难却啊!当刘邦抛出要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的“糖衣炮弹”后,项伯彻底沦陷了。都成一家人了,能不帮着自己家人吗?所以,第一次“救”刘邦,项伯纯属一个意外。
项伯和刘邦有了名义上的“亲家”之事,自然在一些项羽对刘邦的重大决策上维护刘邦。鸿门宴上使“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计划失败;刘邦被项羽安排到蜀地做汉王的时候,为刘邦多争取了一块汉中之地;后来,广武对决中使刘邦的老爸免受烹饪之苦……。所有的这一切,项伯权当做是一个投资。因为项羽做皇帝,身为皇叔,他尽可高枕无忧。刘邦做皇帝,有一个“亲家”皇帝,他也可以纵享富贵。项伯只是一个仗义的政治糊涂虫,但是有一点他拿捏的很准,就是刘邦不给的,他从来不强求,比如刘邦窘境时许下的“儿女亲家”。所以,刘邦很放心的给项伯封个射阳侯。
再看丁公,丁公是项羽手下的将领。从率领骑兵追击刘邦来看,应该级别不算低。据说还是栾布的舅舅。彭城大战,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被项羽的三万精骑打的落花流水。只剩下刘邦和专职司机夏侯婴赶着车一路狂奔……后面追击刘邦的正是丁公的骑兵连。刘邦在奔跑途中又遇上了一双儿女(后来的汉惠帝与鲁元公主)。本来就跑的很吃力,又加上一双儿女,刘邦窘迫之余,连续数次要“弃子求生”。一个父亲,竟然要抛下自己的亲生户口独自偷生,想想看有多尴尬,多么紧急?最后在夏侯婴的坚持下,刘邦才作罢。但是,丁公还是围住了刘邦。具体刘邦对丁公说了什么我们毫不知情,《史记》中只记录了一句话“贤人何苦为难贤人”?只凭这一句话,丁公能放了刘邦?丁公真是个“贤人”,甚至都显得多余。但是终归刘邦还是逃了,最后还成为了大汉开国皇帝。人家项伯都不敢向刘邦邀功提及往事,你丁公自以为是,认为放过刘邦一命就敢以“贤人”自居。领导心中最窘迫的事无非是他最不愿意被人提及的不光彩的过去。所以,等着丁公的只有刘邦手中的屠刀。随便刘邦还大“秀”一把,告诉所有人:有丁公这类人,才使项羽一败涂地。如此不忠不义之人,必须处死。解了心头之恨,又能“敲山震虎”,顺便还把罪责推脱,如此一举三得,刘邦何乐不为?
项伯与张良是莫逆之交,而且刘邦不杀他是给别人看,对项王亲戚尤其是长辈厚待,另外,项伯影响力颇大,如果杀他会有不好效果。项羽是项伯侄子,不完全是主公。
而丁公不同,他是项羽部下,受命追杀刘邦,仅凭刘邦数言而退兵,是为违命,而且放敌方首脑而去是绝对不可以效仿的,必须杀之以儆效尤!这是给别人看,作秀的好机会,汉王怎能错过?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有长者之风,比较仁义。他几次助力刘邦,项羽之所以失败,项伯也脱不了干系。
第1次助力:刘邦入主关中后,项羽攻入函谷关,对封锁函谷关不让他入关的刘邦很是震怒。恰好刘邦手下有个人来打小报告,说刘邦得了许多珍宝,志在做关中王。
项羽决定第二天早上领兵攻灭刘邦,项伯知道后,第一时间跑到灞上通知张良,让他连夜逃走,因为张良是他的救命恩人。
张良马上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失色,张良心里早有计策,让他去和项伯搞好关系,刘邦可是拉关系高手,演戏专业户,见到项伯就行了个大礼,现编一堆谎话,还要和项伯结儿女亲家。把项伯蒙的那叫一个欢天喜地!项伯走时叫刘邦次日早上去和项羽解释,把误会解除!
第二天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鸿门宴会开席,奥斯卡影帝刘邦又演了一出好戏,把项羽也筐住了,项羽的谋士范增见项羽不发动手暗号,便示意项庄去舞剑助兴,项伯看到赶紧拿起剑也舞了起来,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刘邦借着上厕所,赶紧出了宴会溜了!
第2次助力:项羽分封天下把刘邦分到鸟不拉屎的汉中,刘邦送了好多礼物给项伯,让项伯在项羽那帮他加封汉中郡。正是靠着加封的汉中郡,刘邦的军队才有条件出汉中,还定三秦。
第3次:刘邦的父亲在彭城之战中做了项羽的俘虏,项羽鸿沟对峙时,项羽要煮了刘太公,关键时刻项伯说服项羽,没有煮刘太公。
可以说三次助力都是神助攻,后人好多说项伯是个糊涂虫。也有人说项伯脚蹋两条船,谁得了天下他都不吃亏。就像前面说的,项伯是个仁义之人,厚黑的刘邦不会杀这样的人,他知道这样的人他能控制住。
至于丁公,刘邦在彭城之战中丢下几十万人马,带了车夫就跑了。项羽分了几路人马追击,刚刚丁公这路人马追上刘邦,刘邦在逃跑路上遇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车夫把孩子拉上车后,马车跑不快了。刘邦心急如焚,几次把自己一双儿女踹下车,车夫心善一次次把孩子抱上来。刘邦见逃不过了,干脆下了马车,对着丁公谦恭的说了一句:英雄何苦为难英雄!丁公听大名鼎鼎的汉王称自己为英雄,遂引兵而还,放过了刘邦。
项羽兵败后,丁公躲了起来,当他看到项羽部下都得了封赏。丁公耐不住寂寞,赶紧去找刘邦要封赏。刘邦见到丁公,让人拉出立马砍了!并对左右说:"丁公对主子不忠不义,该杀!
刘邦能咬牙封雍齿,为什么要杀丁公,当初丁公紧追不舍搞得他狼狈不堪,如今丁公来讨赏往事历历在目,不堪回首!成了天下之主的刘邦怎么能让丁公活着。只是丁公太天真,察觉不到刘邦的阴暗,如果耐住寂寞,一定能平安顺遂过一生。出来讨赏不仅丢了性命,还成不忠不义的小人。
但是如果丁公能淡看名利,那他肯定不会因为刘邦一句话抬举的话,就放过刘邦!所以性格使然,起什么因,结什么果!
首先我们从刘邦方面来讲。此时的刘邦做了皇帝,那么为了他自己的身家来说,以前的丑事是肯定不想要在暴露出来的。当了帝王的都是这个心理,唯我独尊,但是偏偏却冒出来一个和你对着干的,四处宣扬说,我就过你的命,怎么怎么滴,要不是我救你,你就怎么怎么滴,谁能高兴呢?丁公的下场让小编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三国时代的许攸。
按理说,官渡之战中,如果不是许攸的话,曹操必败,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三足鼎立了。按理说,如果许攸是聪明人,他一定知道帝王的心思,然而许攸不知道,他恃才傲物,抓着官渡之战这一件事不放,见人就说,如果不是他许攸,恐怕曹阿瞒现在还不知道流落在哪里呢!许攸在每次上朝的时候,是从来不称曹操为曹公的,而是曹阿瞒,这能让曹操高兴?所以许攸说的开心了,死的也就开心了。救过刘邦的丁公现在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当刘邦建立政权之后,开始对项羽的部下下了必杀令。
按照道理,丁公现在应该是躲得远远的的才好呢,但是他没有,反而是后面的做法让人惊呆了。项羽死后,丁公竟然径直走向刘邦的大营,他干什么去了呢?他还谨记着刘邦被他追杀的时候,说过的那句话:丁公与我刘邦都是圣贤,岂有自相残杀的道理呢?然而丁公只记住了这一句话,却没有想到,当初是谁逼得刘邦说出这句话的,当初是谁见到了刘邦不停的把孩子蹿下车的举动的,当初是谁让刘邦如此的狼狈不堪的呢?是他丁公啊,然而如今他还要来刘邦的大营,这不是让刘邦更加难堪吗?
所以刘邦就把丁公杀了,难道不杀你,还要让你把那件事宣扬的沸沸扬扬不成?所以丁公的死,我们是可以预见的,这个原因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史记中记载的,是刘邦认为丁公不忠,所以杀了,但是小编认为,书中之言不可尽信,而上面解析的才是真正的原因。刘邦被救的那么难堪,他抹掉此事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还大大的奖赏丁公呢?所以说,项伯才是聪明人,虽然说 项伯此前被我们一直认为是政治上的糊涂蛋子,但是为人处世,与人交往上,项伯绝对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从鸿门宴伊始,项伯就一直在帮助刘邦,而最开始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张良的恩情,但是在鸿门宴中,项伯并没有让刘邦那么难堪的得救,刘邦在鸿门宴中还是面不改色的坐着,所以这才是项伯保住性命最重要的一点。小编猜想,如果在鸿门宴中,项伯直到刘邦被项庄逼的大惊失色,甚至是惊而起之的话,历史是否会改变呢?
这个我们不得而知,而项伯没被杀的第二个原因,恐怕与张良有很大的关系,张良和项伯是好兄弟的关系,都曾经为对方出生入死,项伯在大秦杀人,是张良救了他,而鸿门宴中,是项伯救张良。这一来一往的,关系自然就会好很多,而此时如果你刘邦执意要杀项伯的话,恐怕张良第一个不答应。第三个原因,那就是道德上的争议了,项伯帮了刘邦几次?四次,其中有两次是直接救刘邦的命啊,一次是救刘邦的家属,你说这种大恩,如果刘邦杀了项伯,天下会怎么传?世人会怎么搓刘邦的脊梁骨呢?所以在种种原因之下,刘邦敢杀丁公,而不敢杀项伯。
写作不易,欢迎各位条友点赞,收藏,关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