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失去民心
因为他实力确实不行。
虽然他的军队号称百万,但是很多都是没有战斗力的流民,这些人本来就不是职业军人,很多人是为了混口饭吃加入的起义队伍,更有些人就是为了抢钱抢粮抢地盘才加入的队伍。对于这种没有革命指导思想的军队,顺风局的时候还好,大家都能沾沾光,遇到了真正强硬的对手,就只能被吊打。一旦战事遇阻,这样的军队很快就会一哄而散,然后一个带两个、两个带四个,就这样军心瞬间就垮。
当初跟明军正规军干的时候,被孙传庭打到只剩下17个人,要不是满清那时候在北边生事,李自成早被消灭了。后来借着这个机会,李自成才慢慢在山中做大,等到他再次崛起时,明朝因为跟清军作战消耗过多,没有实力两线作战,才有了可乘之机。
另外当时天灾人祸,导致北方的百姓对朝廷不满,可以说是因为明朝失去了民心,但是这个民心李自成并没有得到。因为他的军队也是经常干抢劫的事情,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这种骗人的鬼话,很快就随着他进京后被戳穿了,这时候大家知道他其实跟明朝的统治者没两样。
清军和吴三桂的关宁军都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碰到了这样的硬骨头,肯定是要有一番鏖战的,结果先被吴三桂消耗了一波,再遇到清军的野战军,很快就一败涂地了。前面提到的,这样的军队因为没有统一的革命思想,就是一盘散沙,很容易溃散,于是大顺政权很快就垮台了。
1、面临局势复杂,李自成攻克明朝首都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但是东北满清虎视眈眈要入关,南京还有南明势力,张献忠在四川也建立政权。这样局面复杂,不容易把握。
2、李自成农民起义队伍缺乏人材,对面临的形势认识不清、把握不好、没有一整套应对措施和治理办法。李自成、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郝摇旗、李过等等众人都似乎缺乏宏才大略。李岩有水平提出到河南发展势力,还被李自成所害,以前有种观念对李岩真伪表示怀疑,后来考证李岩真有其人。
3、李自成农民起义队伍进入河南后发展过快,对李自成等起义首领来讲有些出乎意料,没有做好应对准备。
4、李自成进北京城后拷问追饷、后期军纪不好、许多将领贪图享乐等一些做法导致失去原明朝官绅及百姓支持,使李自成失败。
5、李自成进北京城后可能当地发生鼠疫,这也是李自成失败原因之一。
6、吴三桂和清军合作力量强大,在山海关之战中打败了李自成。
7、李自成军队武器比较落后,军队作战素质不高,缺乏名将这也是较快失败原因之一。
我是仁者厚德载物,我来回答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得那么快?
李自成失败得那么快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对关外的清军实力估计不足,没有把清军当成争夺天下的主要敌人导致的。
李自成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面对的都是明朝军队,从来没有与清军交手过,而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清军的共同敌人都是明军,因此大顺军与清军实际上相当于共同对付明军的盟友关系,这也是李自成集团从来没有重视清军的原因。
公元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改年号为永昌,建立大顺政权。此时在天下群雄中,与明军、清军、张献忠军队等相比,李自成的大顺军拥有百万大军,无论实力与气势都是最强的。
可惜李自成没有好好利用天下第一的军事实力巩固发展势力,而是急于求成对明朝崇祯帝政权发动最后的总攻。此时李自成此时应该继续利用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扩大地盘与兵力,对明军与清军等势力形成压倒性优势,天下可以垂手可得。
毕竟明军主力已经基本被摧毁,明朝将领左良玉军虽然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但战斗力远远不如李自成的大顺军,何况李自成是左良玉的克星,左良玉完全不是李自成的对手,李自成如果统帅大顺军向南方进攻,可以轻松攻占江南东南西南等地,控制明朝的大部分国土。
而清军却被崇祯帝与吴三桂军阻挡在关外干着急,如果李自成占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拥有二三百万军队,对只有十几万的明军与清军形成绝对优势,摧枯拉巧一统天下也并非天方夜谭。
可惜李自成急于求成,在没有攻占明朝南方广大地区的情况下,就急于东征,对北京的崇祯帝政权发动总攻,而消灭崇祯帝政权以后,李自成等于是自毁长城,让兵力分散的大顺军直接面对兵力虽然不多,但武器骑兵等占据明显优势的清军,这不能不说是李自成的根本战略失误。
而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杀以后,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明朝实际上已经灭亡,而李自成被胜利冲昏头脑,忙于拷打明朝王公大臣掠夺财富,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关外的清军与山海关的吴三桂军方面。
在吴三桂宣布投降李自成以后,李自成只派明朝降将唐通带领八千人去接收至关重要的山海关,无疑是致命失误,李自成此时应该派李过、刘芳亮等带领精兵强将控制山海关,逮捕或者杀死吴三桂,以绝后患,再利用优势兵力阻挡清军入关,毕竟李自成有百万大军,而清军此时满打满算只有十几万兵力。
这位穷驿卒身世的明末农民起义首脑,在惨烈的明末农民战争里越挫越勇,终于以号称百万大军的阵仗拿下北国都,叫明末崇祯帝哀痛戚煤山上吊,眼看就是新朝立国的节奏。谁知山海关前败了一场,运势就陡然下跌,先被打出了北国都,接着被人一路压着打究竟。前后占领北京不外四十二天,大好山河竟就全丢光。
这“起得快衰得更快”的“奋斗进程”,也叫好些后人连呼不解。拜好些别史所赐,人生巅峰时的李自成,也常是一幅蜕化沦落的形象。“李自成蜕化太快丢山河”的说法,也一向很有市场。但若是细看其整个“人生曲线”,“蜕化太快”这事儿,真扛不起李自成脆败的大锅。
那败因究竟为何?这就要先弄清楚一个事实:拿下北京“坐山河”的李自成,事实有多“蜕化”?
一:并不蜕化的李自成
固然在明清之交的各类史料里,有关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后“蜕化”的描述有一箩筐。然则很多真实性极高的资料,却敷陈了我们另一个实情。
好比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国都时,悚惶不安的北京官民们,看到的倒是一支规律严明的军队:明朝工部官员赵士锦的《甲申纪事》里,说起农民军,都是一口一个“贼”字,却也描述农民军士兵进城时“但不搜劫”,若是有士兵敢混水摸鱼掳掠,马上被“以手足钉于前门栅栏上”——不只处死,还要示众。如斯示意,比起杀良冒功成常事的晚明戎行,俨然面容一新。
若是说赵士锦的记载,还只是说的入城当晚的情形。
占有北京的几十天里,入城时规律不错的农民军,又“蜕化”了吗?妻女都在农民军打进北京前自杀的明朝官员杨士聪,虽说恨李自成恨的咬牙,却照样在《甲申核真略》里澄清说:在是年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从山海关兵败回京前,北国都里的李自成农民军,规律一向很严明。撤离北京前,,才算彻底撒了欢。
甚至,就连被后世大书特书的农民军“追赃助饷”事件,在杨士聪的笔下,受害的绝大多数都是北国都的官宦公侯甚至厂卫寺人,虽说动作十分酷烈,但通俗北京公民,其时很少受到骚扰。所谓“农民军奸淫抢劫”的传言,在他看来都是“大属妄言”!
其时国都的社会秩序也不乱。描画了不少农民军“烧杀抢掠”排场,也被杨士聪条条驳斥的明朝人陈济生,在写到农民军治下的北京郊区时,却也认可“今布帆平稳”,“居民浓密”“宁靖光景”,连响马都跑得精光。的确是崇祯年间时少见的情形。
那李自成本人呢?比起武侠小说里谁人进京后敏捷胡吃海塞的李自成,《明季实录》里的李自成,倒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形象。接见京郊公民长者时,往往立场蔼然可亲,穿的依然是天蓝箭衣,举动生活都十分朴质。
能够说,固然犯了好多错误,但比起明朝以前的多次农民起义来,李自成及其戎行,在“抗拒蜕化”这条上,已经做的很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并不蜕化的李自成,却依然守不住这山河呢?
二:一句吐槽戳中的死结
比起各类“蜕化亡国”的论调来,农民军“追赃助饷”时,李自成上将刘宗敏的一声吐槽,才戳中了李自成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其时的情形是,“追赃助饷”一向是李自成农民军固有的政策,也在占领北京后,被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等人,弄到了极其酷烈的水平。往日崇祯帝信任的王公贵族,甚至魏藻德陈演等“阁老”们,全在酷刑拷打中,一口口往外吐银子。
拷打出的七万万两白银的“战果”,叫李自成这位“大顺皇帝”也受不了,就地埋怨刘宗敏脱手太狠,却不想被皇帝训斥的刘宗敏,直接回怼了一句:“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
如斯“大逆不道”,李自成什么回响?他的回响,是一片默然。因为这句话,才点中了其时李自成,最大的难题:固然顶着“大顺皇帝”的名号,但他的威权,比皇帝还差的远。
整个明末农民战争里,李自成的部队,一度成长到号称百万人,但这百万人的部队,倒是来自五湖四海,平日多是各类农民军们,带着心腹部队“入伙”而来。比起之前几个王朝的建国戎行来,李自成的戎行,只是各路农民军将领形成的松散联盟,人人各有各的势力,捧起李自成这个“牛耳”,论话语权,与“建国皇帝”差得远。
如许的组织模式,在明末农民战争时,曾经起到奇效,能够敏捷拉起部队来。所以面临明朝的官军,农民军能够敏捷形成结合,短时间群集起压服性优势的军力。但瑕玷也显而易见:戎行的凝聚力极差,起的快衰的也快。
所以,即使成功霸占了北国都,但李自成的农民军,哪怕在巅峰时期,也称不上凝聚力壮大的劲旅。打顺风仗能顺风顺水,打硬仗能力堪忧。好比宁武关之战里,面临名将周遇吉的明军精锐,军力绝对优势的李自成大军,就几乎啃不动,差点就想收兵回家。而在赌上明朝国运的河南之战中,一度被明军孙传庭部痛打的李自成农民军,内部几乎闹盘据,好些将领其时就想捆了李自成向明军屈膝。若是不是崇祯帝要害时刻瞎批示自断好局,这场恶战,李自成就几乎闯不外去。
然则,闯过了这么多硬仗恶仗的李自成,直到占领了北京。其组织构造里的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拿下北京后,本就是“联盟”的农民军团队,各路上将们天然画地为牢,各有各的“蛋糕”,固然凭着严明的规律和身体力行,农民军临时站稳了脚跟,然则,面临东北偏向,武装和斗争力登峰造极的“关宁铁骑”与“清军八旗”,“起的快衰的快”的李自成戎行,又有几多胜算?
若是,其时李自成的外部形势相对不乱,可以让他有足够的时间,竖立完整的王朝轨制,这“倏忽失败”的悲剧,或许不会上演。可是谁人汗青时刻,他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山海关战争的失败,也就弗成避免。
一个团队,若是只留意成就的拓展,却忽略了内部凝聚力的扶植,哪怕强如李自成,哪怕拥有几多大志壮志,失败也无法避免。或许这,才是明末农民战争,留下的一个汗青之外的思虑。
战略问题,李自成本来是不想造反的,然而谁料到自己失业了,走投无路之下只好落草为寇。在这之后,他开始了跟着自己的头领,踏上了造反之路,而早期自然被明朝打的丢盔弃甲,李自成命大,由于几个头领的死亡,他坐上了头椅,在17世纪40年代前后是个小冰期,粮食收成因天气变化而欠佳,底层平民经历了大饥荒,而上层的达官贵人却过着昏庸腐败的生活,人们为了生活只好造反。李自成借着这次时代浪潮开始高歌猛进,攻城略地,可是他始终没有定好的大战略目标。甚至在兵临北京城后,还与崇祯皇帝商讨割让陕西给他称王的议题。
军纪问题,攻陷京城后李自成放纵自己的手下,他认为明亡不是崇祯无能,而是官员误事,所以在他的默许下,大顺军大肆拷打明朝前官员,用着各种残忍的酷刑杀死了不少的官员,渐渐的官员拷打完了,也就把目标放到普通百姓身上,通过这些榨取了不少财富。可以说这种默许使李自成渐渐丧失了对将领的约束力,最典型的就是刘宗敏,他曾对李自成说你只做你的皇帝,下面拷打官员让我来。可以看出,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后转身成为了一帮强盗,到处抢劫奸掠,只顾自己,不可以说李自成们的手下们在城中烧杀抢掠的过程中丧失了民心。
吴三桂的叛变,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对北京城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关口,吴三桂已经表示投降了,但奈何李自成的手下对他的家人下手了。导致吴三桂投降,多尔衮进京。相比李自成而言,多尔衮更渴望建立新的王朝,行动起来相比李自成也更有目的。
李自成在经历山海关的败仗后,依旧没有找到问题,等待他的自然也就是失败。
李自成,祖籍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人,幼时没上过学,见天给地主家放羊,后来长大成人,居然认得几个字,当了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五月,因连年大旱,朝廷正式裁撤陕北驿站,李自成同学失业,后参加起义军,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一名闯将。
荥阳大会时,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战略方针,受到各部贼首的一致赞同。不久之后,他的主子高迎祥挂了,李自成就当了新闯王。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在河南汝州歼灭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部队后,进而攻占了西安。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顺,年号永昌。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大明王朝灭亡,思宗烈皇帝,以身殉社稷。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开始派人在紫禁城中大肆搜刮黄白之物。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七,大顺军开始拷掠明朝官员,四处抄家,并给所有官员明码标价。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各部僚属一千两起。
李自成自己不检点,上行下效,手下将军士卒也逐渐的放肆起来,他们开始大肆抢掠城中商铺和百姓,杀人无数。
李自成自己当然也没闲着,从紫禁城中,共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
同年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一处,兵锋直指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即皇帝位,并怒杀吴三桂家三十四口,临行前一把火将紫禁城付之一炬。
此时,大顺军的兵将们,每个人的腰间,都缠满黄白之物。“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好愿景,浮现在每一个大顺军兵的脑海里。
顺治二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袭占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进,夺取东南,以作为抗清的根据地。计划刚商议好,清军就分水陆两军袭来,李自成放弃武昌,按计划向东南进发。
顺治二年五月十七,已成为流寇的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宫山被一个叫程九伯的农民干掉。
李自成袭占北京后,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了抢钱居然连皇帝都来不及做。
其次,李自成严重忽视了盘踞在关外的满洲势力,没能及时联络,互通有无。
再次,李自成应该善待吴三桂眷属,以争取吴三桂率军归附。
最后,李自成的大顺军,目光短浅,小富即安,缺乏远大理想,只知道黑眼珠子瞪着白银子。
综上所述,复合因素导致李自成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关注 [娓娓道来说天子] 更多帝王档案为你持续联播
很简单,因为农民军的战斗力根本不行。
李自成农民军的战斗力在八旗面前就是个战五渣。
或许农民军面对明军还有一战之力,但面对明军精锐关宁军简直不堪一击,更不要说面对八旗了。
关外的八旗兵战斗力最强,虽然只有二十万人,但基本上可以横扫天下。
按当时的战斗力来说八旗>明军(关宁军)>农民军。
入关后,满清八旗的战斗力依然强悍,不管 是对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还是南明小朝廷,都战无不胜。
这点可以从两场战斗就可以看出来:山海关之战和潼关之战。
山海关大战,如果说八旗兵突袭让农民军猝不及防还有情可原。
但潼关之战就可以看出双方战斗力的差距了。
八旗兵在潼关下扎营。农民军无论是正面进攻,还是侧翼包抄,还是夜袭,都无法打退八旗兵,足以见得八旗兵军容鼎盛,军纪严明,战力强悍。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八旗兵武器先进。
潼关就是被红衣大炮轰开的。
李自成被迫放弃老巢陕西向湖北逃窜。
八旗兵追剿农民军不同明军。
明军是养寇自重,明军剿匪将领不断地向朝廷所要钱粮,肥了自己的腰包。而李自成、张献忠一旦形势不利就假装投降,等时机成熟了再次造反,结果把明朝北方打的稀烂,国已不国。
而八旗则不同,自从山海关之战后,一路南下,对李自成紧追不舍,不给农民军以喘息之机。
这种穷寇必追的战术,打的李自成一路败退,从山海关退到北京,再从北京退到河南,再从河南退到陕西,再从陕西退到湖北,最终率领少数人去侦查时被当地农民砍死。
张献忠更是可笑。豪哥领兵入川,结果大西军一战击溃,张献忠轻敌不明战况就冒然领兵出战,结果被一箭射死,大西军也一哄而散,逃亡云贵。
祸害大明多年的两大巨寇就以这样可笑的方式被杀。
从他二人被杀的情况来开,对军事简直一知半解。
李自成身为农民军首领竟然只率领少数,去亲自侦查;
张献忠先是接连杀了几个报信的哨兵,最后连先锋都不派去打头阵,自己亲自上,结果轻敌被杀。
这种可笑军事素质,也决定了李自成、张献忠为何在强悍的八旗兵面前迅速被剿灭。
所以说,满清入关,势不可挡,但是关内没有一支军队能够抵抗的。
清朝统一全国是大势所趋。
秀才底,不是状元郎!有勇无谋,文化程度底!容易满足,失败的快!
李自成本来就是复制的朱元璋的路子,后期已经开始与地主阶级结合,如果他不是这么着急进北京而是和朱八八一样稳固后方,胜负未知哪。
但李自成运气比朱元璋差远了,十二年被围剿了十六次,一直没有稳固的后方,只能是流寇。
击败孙传庭后,李自成的每一个重大决定基本都是错的,本来优势无限大,一步一步走进深渊,只能说时代推他到那个地方,他的实力远远不够驾驭这个位置。
其实大顺灭明的事件本身并不稀奇,因为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多次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只是稀奇的是一些偶然的事情促成了明朝猝死。
1643年陕西、山西等地发生瘟疫,导致饥民遍地,壮大了李自成的势力,造成孙传庭兵败身死。
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后,即率军东征,渡黄河入山西,在攻打宁武关时,遇到抱有死战不降之决心的守关总兵周遇吉,苦战才将宁武关打下,此役过后,大顺军屠城以泄愤怒。
宁武关一战李自成惨胜,东进京师途中尚有大同、阳和、宣府、居庸关等地,均有重兵把守。李自成决定回师西安休整,待他日另走他途进京师,议定第二日一早即拨营班师回陕。
不料,当夜李自成却接到了把守大同、宣府两关的明朝总兵姜瑞、王承胤同时派人送来的降书,于是又连夜改变回师计划,重新挥师东进,直向北京,而当时京师守备空虚,李自成才得以顺利攻入京师,意外地灭了大明。
大同、宣府两关的明朝总兵正好在李自成即将退兵的当晚送来“降书”,确实是一个极偶然的情况。如果两总兵的降书不是在当夜送到,那么李自成就将回师陕西休整,以图再战,而1644年就不会集中这么多重大的历史故事。
如果李自成不进北京城,那么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就不会轻易让清军入关。所以这两封降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造成了岸谷之变。
李自成内部根本没有统一,制度建设很差劲,起义军内部还是土匪思维。孙传庭身死,崇祯在北京坐以待毙,去北京百害无一利,还要背上弑君罪名,和保皇派成死敌,不如请封顺王,向南进四川盆地,稳一个后方。
就算进北京,争取到吴三桂还有一线生机,结果阴差阳错,吴三桂彻底反水,一战崩溃,居然丢下北京就跑,没了北京,北方再无可能挡住八旗的骑兵和炮兵,南方又因为崇祯和他不共戴天,既没时间也没空间,失败是理所应当。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刚站稳脚跟就西进陕西然后闪击北京城就离谱,他们但凡掉转马头打穿南方然后好好经营一下也不会崩盘。因为满清毕竟在关外经营几十年了,而李自成起义军是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才开始迎来大发展。
即使到打进北京城(1644年)也才刚过两年,只能说在军事斗争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其它方面还没有迎来系统化的发展,自然不能同经济上基本自主化、政治上高度一体化的满清抗衡。 但是李自成起义军在全歼明军孙传庭部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关内明军已无敌手(虽然事实的确如此),可以大踏步打进北京城,推翻明王朝了,忽视了明王朝在南方还有相当一部分力量,更没有想到关外还有满清,因此造成了这个天大的战略误判,让人遗憾。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李自成他们也不是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