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之獬,山东省淄川县(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人,明朝天启(木匠皇帝朱由校年号)年间的进士。有道是“学而优则仕”,随后孙之獬进入朝廷成为皇上的近臣——庶吉士(专为皇上讲历史书籍,写诏书),后升为翰林院检讨(编修明朝史书)。

(孙之獬)

孙之獬朝中为官时,正是阉党魏忠贤专权时,为了荣华富贵,孙之獬依附魏忠贤成了阉党的心腹。

崇祯即位后,以霹雳手段杀了魏忠贤,这一年崇祯16岁,同时下令毁掉由魏忠贤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

这时孙之獬竟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为阉党鸣不平,当时朝中大臣为之侧目。

崇祯十七年(166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被逼无奈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随后多尔衮带领清军进京赶跑李自成,顺治在京称帝,清朝入关立国。

就在清军进城的当天,多尔衮发布了“剃发令”,要求所有的汉民要留满族的发式。

这时孙之獬觉得表现的机会来了,甘当汉奸第一个剃发穿上了清朝的官服,以示忠心。

要知道当时汉民的传统观念认为:“发肤来自父母,不可损毁,剃发就是大不孝”。

老百姓尚且有这样的觉悟,而作为明朝的高官孙之獬,在外族入侵的时候,不是带领老百姓奋起反抗,而是第一时间带头投敌,其道德情操和人品简直没底线。

当时许多明朝遗臣虽然不敢明着反抗,暗地里却同情留恋明朝,谁也不愿意剃发易服,摄政王多尔衮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有一天上朝,多尔衮就让明朝遗臣站在一边,清朝的官员站在一边,这时孙之獬下意识站到了明朝遗臣这一边。

明朝遗臣都看不起孙的汉奸行为,于是站得很紧,没有孙之獬站的地方。

他一看这种情况就灰溜溜的站到了清朝大臣这边儿,清朝大臣们也看不起他,就把他推了出来,喝道:“你不是清朝的官员,站那边去”。

两边都不让孙之獬站队,弄得孙灰头土脑,只好尴尬站在了中间。

到了次日,孙之獬越想越恼火,心想只要大家都剃头易服也就没有差别了。

他为了加快执行剃发令,向顺治帝上表道: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主要意思就是说要想让中国屈服,必须剃发易服,而不能屈从汉民保留汉制。

多尔衮采纳了孙之獬这一提议,于是在顺治二年6月间,再一次颁布“剃法令”,规定全国官民限10日内全部剃发易服,否则留发不留头,杀无赦。

看到了吧?这就是一个大汉奸的真实丑陋面目,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不是奋起抗敌,而是为敌人出谋划策。

历史告诉我们,当汉奸永远没有好下场。

顺治三年秋,山东爆发了以谢迁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此时孙之獬正好衣锦还乡,农民军在老家将其活捉,把他五花大绑游街示众,人们在他身上遍插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他投降清廷献计残害同胞,三日后义军将其斩首,孙之獬曝尸荒野,这就是当汉奸的下场。

文/秉烛读春秋

最佳贡献者
2

明清“改朝换代”之际,臭名昭著的汉奸的多矣,他们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不惜卖国求荣、为虎作伥,做出了恁多卑鄙无耻之事,令世人不齿。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活动,中华文明遭遇浩劫,民众遭受屠戮,损失极为惨重。


在这帮罪无可逭的汉奸中,尤以孙之獬罪大恶极。此人虽然没有在战场上杀人屠城,但因为他的一条建言,使得千万同胞人头落地,神州大地宛若人间地狱。好在天道轮回、报应不爽,令天下人切齿的孙之獬最后得到应有的报应,备受酷刑折磨而死,实在是罪有应得。



孙之獬字龙拂,生于山东省淄川县,是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的进士。孙之獬科举成名时,正值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之时,志在官场者无不仰其鼻息,孙之獬自然不能例外,对魏阉百般逢迎,毫无读书人的骨气可言。魏忠贤见孙之獬还算识趣,便提拔他做翰林院检讨,在天启朝末年又让他充任顺天乡试正考官,着实让他过上一段好日子。


阉党横行期间,魏忠贤为达到陷害东林党的目的,命人将世宗、光宗、熹宗三朝有关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的官方资料编辑成册,总称《三朝要典》,中间多有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之处。崇祯帝上台后,下令销毁《三朝要典》,阉党余孽都不敢谏阻,唯有孙之獬却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为士林所不齿。崇祯元年八月(1628年),崇祯帝削除孙之獬的官籍,让他回乡居住。



孙之獬在家赋闲十六年间,尽管削尖了脑袋想复出,但无奈朝廷上下都鄙视他的为人,不肯再给他任何机会。孙之獬为明朝效忠之心既然被迫凉下来,恼恨愤懑之余,便期望着江山鼎革,以待将来效忠新主。


果不其然,等到满清入关后,孙之獬马上俯首乞降、输诚报效。为显示诚意,孙之獬还带头与家人奴仆一起剃头留辫,换上了满装,极尽所能地讨好新主子。清廷为收揽人心,便接纳了孙之獬,并让他担任礼部侍郎。


满清入关后,为笼络明朝遗臣,曾允许他们保留明朝衣冠,只是为了显示分别,才让他们与满族大臣各站一班。孙之獬在新朝任职后,为亲近满族公卿大臣,特地穿戴满族服饰,并主动向他们的班列靠近。


但满族大臣自恃高汉人一等,哪里容得下孙之獬这个“异类”?孙之獬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想回到汉族大臣的班列,但同样被鄙夷他的同僚排挤。孙之獬徘徊于满汉两班之间都被拒,实在狼狈至极。


孙之獬受辱于朝堂之中,自知不可能再被汉族同僚接纳,一怒之下竟向清廷建言颁布“剃发令”,让全部汉人仿效满人剃发留辫。由于此时清军已攻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自以为大局已定,为显示新朝权威,便允其所请,由摄政王多尔衮颁布命令,规定国内官民全部要剃发留辫,迟疑或不从者皆按谋逆罪论处。次年(1645年),多尔衮又颁布“易服令”,要求全国官民穿戴满族衣冠。


汉族几千年来流行的习俗都是“衣冠束发”,这不仅是汉民族的习惯、爱好问题,而且还有着尊重祖先父母的特殊意义,即儒家经典《孝经》所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剃发令”的实行,无异于使汉人失去与蛮夷戎狄相区别的外在标志,也击垮了他们不愿做奴隶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对他们的感情伤害极深。



所以“剃发令”一旦颁布,天下悲愤异常,各地遍燃反清的怒火,尤以江南地区民众的反抗运动最为密集、活跃。面对着汉人的抵抗,满清非但没有安抚之意,反而直接诉诸于武力,对抗命不从者一概待以肉体消灭的方式。


就这样,因为一位汉奸的建言,千万汉人因不愿做亡国奴,便成为满清的刀下冤魂,其场景最惨的事件,莫过于“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时至今日都让国人切齿泣血。

作为罪魁祸首,孙之獬因建言“剃发令”有功,被清廷赏以兵部尚书的官职,命其招抚江西。可孙之獬的名声实在太臭,江西士民无不想对他食肉寝皮,招抚工作想都不要想。孙之獬久而无功,令清廷大失所望,终以“久任无功,市恩沽誉”的罪名,将他革职还乡。



顺治三年(1647年)秋,由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山东爆发,并攻占淄川等地。农民军早就对孙之獬恨入骨髓,一旦将其活捉,马上便将其游街示众。随后,为惩罚其献媚清廷、建言“剃发令”以残害同胞的罪行,农民军在孙之獬的身上遍刺针孔,插上猪毛,与其家人七口一起,斩首并暴尸通衢。孙之獬被杀的消息传开后,天下士民无不欢腾喜悦,拍手称快。


孙之獬为贪图名利,置民族气节和同胞性命于不顾,公然为虎作伥、残害同胞,实属罪大恶极,他最终能以这样的方式落幕,也算是罪有应得。

3

文 | 童淇,简书作者

想象一个画面:清初朝堂之上,一边站着满族大臣,留着满族发式,一边站着明朝降臣,着明时长袖大服。这时候,来了一个留着“金钱鼠辫儿”的明臣,身着满族服装,他走到满族大臣这队来。满族大臣们自然瞧不起这些明朝降臣,耻笑他何等卑贱还敢来站满臣这边。

吃了闭门羹,这个人只好往明臣那队里去。哪知这队明臣虽然降了清,但也瞧不上这等逢迎的丑态。于是一个挨着一个,就是不让这个人进队。这下这人真是满脸羞红,狼狈至极。

这人就是千古第一大汉奸——孙之獬。

明朝服饰

《清稗类钞》:“世祖初入关,前朝降臣皆束发,顶进贤冠,为长袖大服。殿陛之间,分满、汉两班,久已相安无事矣。淄川孙之獬,明时官列九卿。睿亲王领兵入关时,之獬首先上表归诚,且言其家妇女俱已效满妆,并于朝见时薙发改装,归入满班。满以其汉人也,不许;归汉班,汉又以为满饰也,亦不容。之獬羞愤,乃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奏上,世祖叹赏,乃下削发之令。”

孙之獬原本是明朝天启年间的一名进士,当时正值魏忠贤当权,趋炎附势之流都依附魏忠贤成为阉党,孙之獬就是其中一员。崇祯帝即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除阉党。

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下令焚毁魏忠贤等人编著的美化自己、排除异己迫害东林党官员的《三朝要典》。此令一出,阉党闻风丧胆,如丧考妣。孙之獬更是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涕泗横流。崇祯帝自然不会饶过他,把包括孙之獬在内的一众阉党革职,发回原籍。

清军入关(1644年)后,孙之獬看到了发达的机会。第一时间投降了清朝。为了讨好新主子,没什么本事的孙之獬看到了“偏门”——主动剃发易服。在朝堂上自取其辱的孙之獬恼羞成怒,给顺治帝上了一道奏章:“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此举正合多尔衮(当时顺治帝年幼,实际掌权者为多尔衮)之意。多尔衮想借此举加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摧垮汉人的精神意志。1645年多尔衮下令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清军入关之后,老百姓算是变了天。但天子脚下,变天百姓已经习惯了。该种地还种地,该吃饭还吃饭,无非是换了个主子,虽然这个主子是外族的。但剃发易服打破了汉人不做奴隶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几千年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剃发令一出,轰轰烈烈的反抗运动就开始了。

据史料记载,1645年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坚持与清兵抗战达81天之久,史称“江阴八十一日”。最后全城被屠,死者达17万余人,幸存者仅53人。

1645年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百姓拒不服从剃发令,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破城之后,大肆屠杀百姓四万余人,城中尸体遍布,妇女惨遭轮奸,直到尸体堵塞河道之后,才扬长而去。此后数日,起义军又发起两次大的反攻,均遭李成栋部队反扑失败。三次屠杀百姓共死十万余人,史称“嘉定三屠”。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剃发易服。

孙之獬身为汉人,却干了杀害千万同胞的勾当。所谓“现世报,来得快”,他的报应确实来得很快。在上书让同胞剃发之后的第三年(1647年),孙之獬携家眷“荣归故里”,恰好遇上抗清农民攻破他的家乡山东淄川县。

孙之獬全家被活捉,愤怒的村民当着孙之獬的面把他的子孙全部杀死,最后更是把孙之獬绑在柱子上,用锥子在他的头上身上钻满孔,插上猪毛,众人高喊“我为汝种发!我为汝种发!”最后孙之獬遭肢解在巨大痛苦中死去。

一臣不事二主。忠勇之士的高风亮节自然会流芳百世,若为了苟活,降清也在情理之中,但做了汉奸,还犯下如此滔天奸事、酿成荼毒无穷之祸的,真是人神共愤,天理难容。

多尔衮的剃发易服政策,与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为清初六大弊政。最终确实使绝大多数汉人易发,改穿满族服饰。但民愤积压,死伤无数,也为以后的统治埋下了祸根。多尔衮死后更是被顺治帝挖坟鞭尸,砍头示众。

朝代更替,本想说这是阻挡不了的历史洪流,但想到无辜死伤的百姓,人民生活的疾苦,也不免深叹。倘若明朝一众皇帝能担起重任,哪会沦落到外族侵入统治的地步呢?打铁必须自身硬,任何时候都是。不然就是别人刀俎下的鱼肉!

4

孙之獬这个人和留梦炎、汪精卫二人,那可谓是齐名的人物。

出身还是不错的,天启年间的进士,入选庶吉士,庶吉士在明朝那可是“内阁”候选人的排位。

当时东林党和魏党党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他投靠了魏党。崇祯继位后,因为抱着《三朝典要》去太庙痛哭,被解职回家。

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后,这家伙很利索的投降了。很有主动性的带着自己一家老小剔了辫子头。清朝一看还有这么识趣的家伙,给了他一个礼部侍郎的职位。

清朝入关初期,因为南明政权还一直在抗争,所以没有采取什么过激的政策。清朝文武和明朝降臣在上朝时候,各列一班。明朝降臣还是原来的打扮。

这个孙之獬的表现欲这时候又爆发了,穿着清朝官员的马蹄袖朝服上朝,背后拖着一根长辫子。这一上朝,就尴尬了。左右两边都轮不着。但他还是厚着脸皮站到了清朝官员的行列尾巴上,人家哪能乐意你这样一个降臣跟自己站在一班啊,直接把他给推搡了出去。他腆着脸皮又想站回到明朝降臣的班列呢。虽说都是降臣,但至少还是保留了那么一丝丝的品相,对孙之獬也十分鄙夷,死活不让他进入班列。

至于这家伙最后到底站在了哪边,还是杵在中间儿,就不得知了,因为史书没详细的记载这事。

这家伙受了窝囊气,心里自然不服。就想着立点什么“旷世奇功”让新主子能高看自己一样,将来在朝堂上也能有个体面的地位。他好死不死,跟多尔衮上了一道奏折,要求汉人也剃发留辫。这一策略正符合多尔衮的心思。很快提拔他做兵部尚书。

很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政策在清朝统治区域强制执行。激起了强烈的反抗。包括那些已经投降地区的人民都开始反抗了。

原因很简单,几千年来汉人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是不剃发的,“衣冠束发”成为汉人的外在标志。剃发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使他们失去了作为汉人的外在标志和不做奴隶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自此之后,孙之獬就被牢牢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好在这家伙没逍遥几年。因事贬官后,回到家乡山东,正巧遇上了谢迁领导的起义军,将他全家斩杀,暴尸于街。后来顺治帝连个抚恤金都没给他发。

5

“衣冠束发”是古代汉民族的标志,但是满清入关后一道“剃发易服”令却让这道历经两千多年的标志消失。向清朝提出“剃发易服”的正是汉人孙之獬。

孙之獬是明朝进士,饱读诗书,供职翰林院。孙之獬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铁骨铮铮,敢犯圣颜的大臣。天启帝时期以国家力量编纂了一本书《三朝要典》记载明朝后期的历史。因为《三朝要典》是魏忠贤主持编纂的崇祯帝继位要销毁它。明朝的官员就像墙头草,魏忠贤把持朝政时他们一个劲地吹嘘这部书多么多么地好。现在崇祯要销毁这部书大臣们跟着大肆批判,说这本书是魏党余孽。满朝文武皆支持崇祯焚书,唯有孙之獬站出来死谏,抱着《三朝要典》痛哭。因为这件事孙之獬丢了官位。在千夫诺诺的背景下,孙之獬能为一部书站出来先不论其动机如何,单凭其勇气而言也是难能可贵的,完全不像后面会干出“出卖同胞,谄媚满清”之事的人。

孙之獬在山东老家协助山东巡抚方大猷平定起义军,方大猷降清后向清廷举荐孙之獬。孙之獬被召回北京,官复原职,不过已经换了一个朝代,皇帝还是异族。可能是在明朝没有得到重要吧,孙之獬回京之后有感清朝的知遇之恩积极为清廷献言建策,祝它早日统一中国。

清廷刚进北京明朝降臣和清朝大臣各站一排。一日早朝,孙之獬把自己的发型剪成了满族人的辫子,服装也穿得和满族人一样。他想站到明朝队伍,大家嫌弃他“崇清媚外”,不让他进。他想站到清朝队伍,作为征服者的满清贵族不懈与之为伍,把他赶了出去。

孙之獬感到伤了自尊,向多尔衮上疏: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衮看到后大惊,想不到汉族大臣里还有这么为我们清朝着想的人啊。正好多尔衮也想同化汉人就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是经常的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不少,但是“剃发易服”还是头一回。清朝灭亡后要剪掉辫子有很多人哭着喊着要上吊,清朝也就统治200多年的历史就有这样的影响,汉族“束发衣冠”两千多年现在说剪就剪谁会答应!

“剃发易服”令一下,全国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但是清朝凭借着强大的武力,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将拒绝执行“剃发易服”令的人杀掉,汉族人只得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


古今中外,历史杂谈。欢迎喜欢历史的朋友点击左上角的头像关注历史观!

每个人对历史都有不一样的解读,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在评论区展示,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6

孙之獬是投机高手可以肯定,但剃头之事呢,不是他提出来别人也会提出来,他只是迎合朝庭,这也没错,汉奸不汉奸就定义是我们承不承认清朝(大清国)是不是我们的一个朝代?算不算一个国家?如果算那就谈不上汉奸了,而里通外国出卖国家机密,卖国求荣才是汉奸。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