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

什么叫做残暴?本意为残忍凶暴。请问秦始皇天生就好虐待百姓,或者杀人吗?我看也未必。其实,秦始皇之所以被民众称为残暴,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01 军役

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即位后的37年间战争几乎没停止过,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

1)统一天下前

周王室的倒下,注定了群雄纷争不会停止,直到打出一个具有唯一话语权的国家。所以,那个时代被称为战国。换句话说,如果秦国不出来统一天下,战国就会停止战乱吗?并不是。

之前秦国没落的时候,照样有魏国东征西伐。那时的民众生活有安全感吗?要服劳役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

反而秦国站出来,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才结束了自平王东迁以来的中原混战局面。从这个角度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行为不能称之为残暴,应该被称为以武止戈。

2)统一天下后

秦始皇登基后不久,又发动了2场大规模战役。

  • ①南征南越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就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统帅屠睢阵亡,50万秦军所剩无几。由于粮食供给以及对手的地形优势,双方对峙了整整3年多。

公元前214年,任嚣和赵佗再次奉命进攻百越各部族,整个岭南地区才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为了稳定岭南地区,参加南征的将士们被要求留守当地,另外又迁徙大量中原移民过去。留守的将士和移民多娶越女为妻。

土生土长的老百姓谁会愿意离开家乡,去往生活习惯不同、气候条件也不适应的南方呢?所以此举必然引起老百姓的强烈抗议。

  • ②北逐匈奴

三十二年,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公元前215年,方士卢生送上神仙图书“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勃然大怒,不顾兵力不足这个事实,贸然开辟第二战场,分流了30万大军。那秦始皇手上有这么多兵力吗?我认为没有或者够呛。

记得,秦始皇攻打楚国时,王翦要求60万大军,就曾经震惊了嬴政,由此可见,当时秦国举国兵力也不会比60万多多少了。

如果秦始皇手上真的兵力充裕,也不会在前214年,需要征发逃犯、上门女婿、商人去南越战场,后来又派刑徒去戍守南越之地。

两场战斗虽然意义重大,而且的确是利国利民。但是问题在于秦始皇没有把握好节奏,南面战场没结束,又开辟北方战场。短短4年间,前后动用80万大军,其中一部分来自于新征的兵役。

大秦统一天下后,老百姓期盼了几百年的和平终于来到,本以为终于远离战火,从此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没想到幸福只是昙花一现,家人又是天各一方,特别是南方战场的将士们,从此就扎根在了南越,可能此生都无法再回家。所以,老百姓没有怨言是完全不可能的。

02 劳役

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於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

公元前213年,蒙恬北却匈奴后,奉旨修复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劳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开始修建阿房宫,加上原来的丽山,共计征用隐官刑徒七十多万人。

我不否认修筑长城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是秦始皇操之过急,完全不考虑老百姓是否能堪重负。因此才使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

03 焚书坑儒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春秋郑国的子产早就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并不可取,疏通才是解决之道,所以郑国默许了乡校的存在。儒生云集咸阳,议论天下时事。如果用好了,上传民意,下达旨意,有利于缓解甚至是解决国家上层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

可惜,秦始皇将对卢生的怨恨迁怒于上传民意的众儒生,不理扶苏的劝谏,下旨焚书坑儒。儒生被坑杀,传达民意的通道被彻底堵住,那么离洪水决堤还远吗?

结语:

南征百越、北逐匈奴,甚至修建长城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那老百姓为何还认为秦始皇残暴无比呢?关键是度的把握。

  • 从公元前218年到秦始皇去世,短短数年间,一南一北两条战线,一长城一丽山两项工程,使得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被迫远离家乡,置身于层出不穷的徭役之中。

  • 秦国统一天下后,老百姓期盼从此可以安居乐业。但是秦始皇没有把握好度,让老百姓深深地体会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而唯一可以反映民意的儒生们被集体坑杀,更加剧了老百姓对上层领导者的怨恨。

如果秦始皇能够结合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国家得到修生养息,人民富裕安康,大秦还能15年而亡吗?秦始皇还能背上这千年的残暴之君的恶名吗?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

秦始皇到底残暴不残暴,不是后世的几个史学著作就可以下定论的,残暴在何处?有何证据?为何成为暴君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说道说道。

首先,我不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残暴的君王;其次,我不认为秦始皇在位期间有过十分残暴的行为;再次,我认为说秦始皇残暴的都是在为当朝的合法性寻找依据。

一、秦始皇在位37年,没有枉杀过一个文臣武将。

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襄王厉害吧,绝对重量级人物,没有他打造的大秦帝国,嬴政想一统天下是做梦。但秦昭襄王刺死战神白起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刘邦厉害吧,天下第一狡猾的开国皇帝,照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汉武帝刘彻伟大吧,你看巫蛊之祸他杀了多少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就连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君王楷模,也杀子屠兄,逼父退位,更不用说宋高宗赵高、明太祖朱元璋之类。

可是,你看到过秦始皇杀过那些文臣武将吗?吕不韦被罢免相位之后,秦始皇仍然赐予到洛阳去,就连吕不韦不思悔改,仍然结党弄权于朝野,秦始皇仍然只是写信斥责他。最后,吕自己受不了自杀了。这要是发生在汉朝,不被诛九族才怪。荆轲刺秦,如此大的罪过,秦国攻打燕国之后,没有屠杀燕国百姓,而是将这个案件的相关策划者杀掉而已。六国被灭,秦始皇没有杀掉各国的王公大臣,最终,六国的贵族复国运动中,确杀了秦始皇的三族。

你也可以说,秦始皇自己气场大,太牛叉,不需要杀别人。但这跟残暴挨不着吧!

二、秦朝有严刑峻法,但是却是严中带仁,是世界上最早的保护人权的法律。

陈胜、吴广起义被标榜为反抗暴政的楷模,可是,是谁告诉你陈胜是因为迟到,要被杀头才造反的。是司马迁?对,是汉朝人说的。今天出土的秦简上显示,徭役者迟到是罚钱,而不是杀头。秦朝的朝廷有那么傻吗?迟到就杀头,每天要杀多少人?这抹黑大方法有点低级。事实上,秦律制定的相当细密,就连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皇帝也不能无辜杀人,所有被追究责任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判,并有相应的罪名。秦奉行法家思想,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人权的法律。

就拿朝廷中的大臣们来说,王翦公开和秦始皇叫板,可以说在攻楚这一战上让秦始皇脸面尽失,但秦始皇没有找他麻烦;丞相王绾极力推崇分封制,和皇帝的思想背道而驰,弄得皇帝在朝廷被孤立,秦始皇也没追究;那个杠精淳于越更牛,在宴会上公开诅咒秦朝江上不会长久,秦始皇也没因此而收拾他,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和他制定的秦朝法律认为,这些言论都不是犯法,没有罪名,故而不会追究。

三、秦始皇劳民伤财?其实,多半是夸大或杜撰的。

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了,历史上一直都这么说。再说清楚点儿,不就是司马迁说的嘛?现代考古学家发现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也就是个地基。长城到时真的修了,不过,那根本不是秦始皇从头修的,在战国后期,秦、赵、燕都修了长城,也不是一代人修好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过是把这三段长城连接了起来。只有秦驰道这条高速公路确实时秦始皇一手打造。但这条路不修不行,秦汉时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可是发挥大作用了。另外,秦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罪犯在农忙的时候是可以放假一个多月的。你说秦始皇残暴吗?

四、残暴的形象来源于和秦始皇结下梁子的儒生

焚书坑儒的事情确实发生过。秦始皇焚书的事件,来源于朝廷上下对于郡县制或者分封制的争论。这种争论达到高潮后,秦始皇决定自己出马下决断,为此淳于越还表达了誓于诗书共存亡的态度。不过,秦始皇还是下令焚书。这件事本来得罪的学派就多,特别是儒家,他们本来就是对法家思想持发对态度的。

坑儒这事儿有点争议,秦始皇坑儒生们干嘛?如果说是镇压这些持不同意见的人,怎么不将其他学派的一起埋了?其实,秦始皇当时因为重用了一批方士,又是炼丹制药,又是寻找海外仙方,总是想着长生不老。但这批方士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呀!徐福骗了最后一把后也消失了。说不定秦始皇晚年身体不好,就是这帮孙子把重金属含量超标的“仙丹”给他把身体吃坏了。秦始皇坑儒,其实不是儒生,是这帮欺骗他的方士,可能有部分儒生和方士有一定关系,被牵连了。故而儒生就开骂了。

儒生和秦始皇的梁子一直没解,作为儒生的司马迁就把秦始皇冠以“暴君”之名,一则,为大汉朝皇帝的正统地位寻找依据,二则,同时对汉武帝的残暴行为敲响警钟。在历史事实作为证据的前提下,说秦始皇残暴,恐怕立不住脚。

你认为呢?

3

在古代的朝代中,多数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毕竟这位皇帝留下很多功绩,至今我们还受到他的影响。虽然在当时修筑长城确实是消耗了很多的资源,但是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作用,保护了国家边疆的稳定。这个长城在之后很多朝代,唐朝、汉朝甚至到明朝都在进行修缮,就是看中了长城起到的作用,对国家的安定起到的作用。所以我们了解的并不是我们真实看到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忽视他的功绩

我们从表面上看秦始皇确实对百姓确实是不好的皇帝,但是我们思考一下,秦朝从进行变法之后,注重的思想就是法家,所以无论是先前的秦国还是之后的秦朝,都注重的是乱世过程当中应该运用严苛的律法才能让整个国家处于稳定的状态。所以这个法律一直都进行沿用,我们看到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个思想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从百姓对秦朝的怨恨程度上就能看出来。

对于后世很多人来说,对他产生改变的是在焚书坑儒这件事情,但是历史上对于这件事情确实是说法很多,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当时的环境当中,如果秦始皇对儒学造成很大的伤害,那么后世儒学根本就很难发展起来,所以可以证明当时的这个事件并没有对儒家造成严重的伤害。毕竟在当时的环境当中,国家注重的是法家思想,在根本上是跟儒家相冲的,所以只能说思想上出现了问题。

还有一个事情就是修筑长城,在当时的环境当中,确实是因为这件修筑长城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导致很多的百姓都死在了这场修筑的道路上,很多的百姓对秦朝的这种方式都充满了怨气。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不能否定的是秦始皇对于当时国家的稳定带来的影响,这个工程是为了能够保护人民,让百姓不至于受到有游牧民族的侵扰,得到安居乐业的环境,所以修筑长城的好处是要大于坏处的。

其实针对秦朝历史当中,秦始皇真的是残暴君主吗?这个问题上但是小编认为秦始皇并不是这样,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毕竟历史经历了时间很长,我们并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就是秦始皇带给后世的功绩,为后世很多的朝代稳定奠定了基础,统一很多的方面,让各个朝代都在沿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秦始皇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进步的一面,但是当时收到主要思想的影响,所以并没有考虑到适不适合当时的环境。

大家认为秦始皇做的事情是利还是弊。

4

秦始皇铁血治国,虽然残暴不仁但是大节不亏,从历史进步的角度看,秦始皇虽暴却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嬴政一生杀伐果断,亡者不下百万,但正是他的铁血政策确保了华夏两千多年的统一思想,也奠定了文化传承基础!

战国之世,华夏统一已经形成了大势,分久必合是人心所向的趋势!魏国、齐国、楚国、赵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努力与行动,只是最终秦国完成了统一的历史使命!秦始皇统一战争中,死伤者当在百万以上,但是战亦有道,并没有诛杀无辜百姓与六国贵胄!后来的灭秦之役,楚汉相争才是真正的兵灾,项羽一路屠城无数,千里人畜灭绝,不仅秦朝宗室被屠戮一空,百姓更是死伤数百万,这也是汉初人口凋敝,经济崩溃的原因所在!

秦始皇焚书坑儒,总共也就诛杀了416名腐儒方士,所焚的书后世尽有,没有一本失传!刘邦诛杀功臣集团,亡者过万;朱元璋诛杀功臣集团,死者十万以上;康熙乾隆搞文字狱,死者亦数十万!相比之下。秦始皇的残暴跟他们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嬴政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修驰道,兴灵渠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所谓罪在当代,是指修建上述工程民力损耗过甚,导致大秦二世而亡。功在千秋是指这些工程一直在为后世服务,长城是历代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的利器,抗日战争时期也发挥过重要作用;驰道则构成了全国交通网,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

一言而概之,秦始皇残暴不仁是真,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不愧一代政治家称号,他的丰功伟绩不愧于千古一帝称号。秦始皇嬴政不愧是大仁不仁的典型代表!

5

摘要: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开创者,他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创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宣布车同轨,书同文;同时派兵南取百越,北却匈奴,将秦王朝的国土扩大到了空前的规模。他本人也善修德政,孜孜尽责,政务上从未有过懈怠。但是,后世史书中却将他形容为一个暴君,说他焚书坑儒,修筑长城、阿房宫浪费民力,严刑峻法搞得民不聊生,秦二世而亡都是因为他的暴政所致。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在我们就来揭秘揭秘秦始皇的“三大罪状”

第一大罪状—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是说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一年之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高达四百六十多号人。这完完全全就是典型的暴君所为啊。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但是秦始皇却又没有焚烧医学和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事情经过: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 不师今而学古, 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 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3)有愿习法令者, 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


所以在“焚书坑儒”传闻中,“焚书”是真有,但“坑儒”却是一场误解,这场误解背后,甚至包含了药品诈骗的心酸真相。


在步入中年后,秦始皇的目标只剩下一个—长生不老。长生不老药虽然不存在,但是相信它的人却有一大把,比如急于求药的秦始皇,于是乎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 ,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 等等。直接把秦始皇贬的一无是处,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 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所谓的“坑儒”事件。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打击封建迷信,扫除药品诈骗的第一人。


第二大罪状—滥杀无辜:

在焚书坑儒事件后,即使没有爆出别的杀人事件,秦始皇依旧在人们眼中就变成了,杀人狂魔的代名词。主要还是来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上万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一般帝王上位之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帝位以及后世安稳,会找一些理由让开国功臣,一个个的“消失”,结果最为出名的“暴君”秦始皇,却没有诛杀过一位功臣。这个让人意想不到吧。


如果他真的滥杀无辜,那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失败之后,秦国打下燕国,燕国为什么没有被屠城。

如果他真的滥杀无辜,那前人都用活人陪葬,轮到他的时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兵马俑。

又有人说法律严苛,结果,在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死刑都不多见,更别提别的残酷刑罚,常见的刑罚还是罚钱款、物资或者劳力。


所以说啊,暴君其实并不滥杀无辜,至于为什么,大概是为了黑而黑吧。

第三大罪状—劳民伤财: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大家都应该是听过的,千百年来,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可谓流传久远。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


其实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现在的雏形。后来在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


所以秦始皇时期,本来是维修之前的长城,但是边境的匈奴擅长骑射,活动范围大不停试探。如果不修建长城抵御,还得增加更多的兵力防守,给边境人民带来更大的负担,所以开始修筑北方长城,总长度大概一万里左右。

再来说说那个在《阿房宫赋》里,被描写的极尽奢华的阿房宫,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得出阿房宫其实未建成的结论。2006年,考古人员花费一年多时间勘查阿房宫,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米,只发现数片烧过的土块。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秦始皇时期的徭役,并不是无限征用免费劳动力,徭役有工资有四十天的农忙假期,每户不能同时征调两人服徭役,女性做针线活也有工钱。


所以综上:秦始皇的暴君三大罪状并无法成立。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来,秦始皇花费这些人力物力,都有着深远的道理,对于国家边防以及农业政治版块的利大于弊。而对于秦始皇统治年间的人民来说,他们需求的是轻松过好日子,那些修长城防御、兴建水利这些事儿,距离他们个人很远,那段时期的儒学被打压,严苛法家盛行,人民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也不足为奇。

6

中国历史历代的统治者代代残暴,幸好推翻了国民党蒋家王朝,人民才尝到了做人的滋味和成家立业的好运。

7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儿,因为能够切入的角度实在是太多了。

即便是秦始皇是否残暴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存在很大争论。

在历史上,自从西汉以来,人们往往批评秦始皇的残暴,甚至由此对整个秦朝冠之以一个简单直接的名词——“暴秦”。

到了近现代,为嬴政说话的人也越来越多。比如很著名的一首诗: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当然我们知道,每个人在评价历史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如果都用今天的道德准则来看,恐怕并不容易得出很客观的见解。

古代社会是分阶级的,我们可以选择当时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来评价秦始皇。


假如生为秦始皇时期的大臣,那么应当说,除非你是吕不韦或者嫪毐之类,否则你可能会觉得,嬴政这个人对待大家还是不错滴。

秦朝法律严苛,但是对于真正肯为自己出力的大臣,秦始皇还是相当包容。当然,这并不是光靠他的心胸,主要还是依靠绝对的权力。换言之,他根本不怕大臣搞事儿。

嫪毐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吗?分分钟就被消灭。权倾一时的吕不韦,不也是秦始皇一发话,就乖乖带着全家跑到四川吗?

像王氏、蒙氏这些元老级的功臣家族,在秦始皇在位期间,都过得很不错。

这种优待功臣的情况,跟刘邦、朱元璋等人在建国之后的做法明显不同。


假如你是秦朝的一个普通农民,可能你会觉得活着挺累。

为什么呢?法律管的太细致了。它固定了你一年四季不同时节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是农民,你就不能私自酿酒、卖酒,每年你得按时交租,定期服徭役。如果迟到了,那你就得受罚。

最讨厌的是,你即便老老实实做个本分人,也有可能因为你的亲戚朋友邻居犯法而被“连坐”。你说你没参加犯罪?不好意思,你不举报他们,这本身就是犯罪。

就连推行严刑峻法的李斯被杀时,也有三族跟着连坐。

(写到这里,答主不禁想到了自己小学时候的一段经历。老师图省事儿,规定背不过课文者,其同桌放学也不许走,陪着对方背书。另外,还鼓励学生互相揭发检举……时至今日,我都对此事耿耿于怀,因为这位老师在小孩子里推行了万恶的连坐制度,其结果是引发了同学之间的厌恶,而非她所期望的“互相促进”)

因此,陈胜吴广的起义,并不是所谓的偶发事件。如果老百姓活着没有安全感,那么揭竿而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假如你是秦朝的奴隶,那么我得说,你真的很可怜。

举个例子吧。在今天秦始皇陵的西侧,有一个小村庄叫赵背户村。1979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古代墓群。这里面发现的墓葬都很简单,挖个坑,放人,填点土,就OK。

墓葬里的人骨上,往往有被锐器砍伤的痕迹,有的身首异处,还有的被腰斩。另外根据人骨特征可以看出,这些人大多数为20-30岁的青年男性。

考古人员根据这些现象,并且结合出土的文字资料,判断这些墓葬的墓主人,正是当年参加秦始皇陵修建工程的奴隶。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这句话,在史书中一闪而过,可是它的背后,就是几十万的奴隶。

假如你是参加修陵工程的奴隶,你会觉得秦始皇是一位仁慈的君主吗?你会希望这样的一个王朝传至万世吗?

参考资料:云梦睡虎地秦简

8

秦始皇真的那么残暴么?如果以我的观点来评价秦始皇的话,我认为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残暴的帝王。为什么呢?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号称始皇帝。他一扫六国,统一了天下。他废除分封制,开创了郡县制,并且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度量衡,使得中国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大一统国家。秦始皇的功绩可以说是无人能比及的。那为什么依然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残暴的帝王呢?无非有两件事,这两件事给秦始皇造成了极大的负面评价。哪两件事呢?

第一:坑儒

历史课本中描写的焚书坑儒是非常残忍的,但是事实上,秦始皇坑的是“术士”,而并非儒生。为何这样说呢?当时秦始皇一扫六国,统一天下后,为了能够永远一统天下,便千方百计的想得到长生不老之药。当时秦朝的一些术士便欺骗秦始皇说可以找到长生不老之药,可是结果却是让秦始皇大失所望。不但这样,这些术士还经常在背后诽谤秦始皇,最后秦始皇大怒,下令追捕这些术士,于是当时抓到了一些人,这些人死不承认背后诽谤过秦始皇,于是便互相供认,就牵扯出了好多人,秦始皇最后把他们都给杀了。这是《秦始皇本记》里记载的坑术士一说。那么真实性有多高呢?如果真实情况是这样的,那这与焚书坑儒一说可谓是大相径庭了。这对于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至关重要。如果秦始皇坑的是“术士”,那就是事出有因了。而并不是秦始皇残暴了。


第二:焚诗书

宋代有一位大文人就曾经为秦始皇焚书一事辩驳过,他认为焚书的罪过并不在于秦始皇,而在于萧何和项羽。为何这样说呢?当年刘邦入关以后,萧何跑到秦朝的宫殿到处搜索天下的地图,并且把它们全部拿走,而真正秦朝宫廷的经书都没有拿。萧何拿走这些东西是为了将来刘邦当了王以后可以知道天下有多少户口,然后按户口来征税,萧何最关心的是怎么征税,所以有关户口和税收的书他拿走了,其它的书一概不要。之后,项羽又来了,他一把火把秦朝宫殿一烧,书也烧了。所以他认为,其实对中国古代典籍损害最大的人是萧何跟项羽,跟秦始皇没有多大关系。

而后世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太多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我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制的终结者,是中国帝国时代的开创者,所以他非常了不起的。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史上,他是把西周以来的封建制给它终结了,而这个终结又是个历史大趋势,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他是一个旧制度的终结者,也是一个新制度的开创者。这个人“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不要轻易下结论。

9

谢邀

小编认为这样的评价是极其的不公平的一个评价,幼年经过无数的苦难,无论还是生理上还是心里上都有很大的伤害。虽然不是一个孤儿,是有父有母的孩子,但是未曾享受过一天他们的关爱。三岁的时候和身为质人的父亲和不会和他亲昵的母亲一起生活在一个不见天日的小院子里。不曾有过欢笑。而且时刻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这样的焦虑的心情和无助的期盼。伴随着年幼的嬴政一直成长。虽然父母没有给过他爱和关怀,但是他依然是一个依附于父母的孩子,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爱的一个孩子。

这样的一个孩子竟然被父亲无情的抛弃,从此跟着母亲颠沛流离。同时过的及其不安稳的生活。而是也亲眼目睹放荡的母亲与其他男人的苟合。这样的经历,试问有多少孩子的心里可以正常呢?有多少孩子能做到成为一个健康心理的孩子呢?

等到即将成年的时候,却被成了政治傀儡,自己的母亲又和情夫嫪毐私生两个孩子。这样的耻辱怎能忍得住。他亲手摔死了自己的那所谓的同母异父的亲弟弟。借机逼死了吕不韦。而与自己的母亲也是终身不得相见。也许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以后,他也会心痛。

但是他是一个国君。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国君到底有着怎样大的内心才能够承受如此大的心里压力。在他30岁的那一年他的辅臣昌平君,秦国的丞相竟然叛变。这样的心腹,可以说是他的战友。尽然也叛变了。同他同床共枕的皇后,结发13年的妻子尽然也毫无痕迹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致使嬴政一生未设立后。可见他的内心是何等的痛心。

在49岁的那一年,他终于闭上了双眼。这样一个伟人的一生结束了,小编认为他没有对不起国家。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他不负祖宗、他完成了秦国统一六国的目标。这是他的大义。当然因为自己的过错他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少恩而虎狼心”。他不立皇后不立太子弱化宗室,无视亲贵。这样的做法以至于他的后世被人斩尽杀绝。无论对错他的功绩奠定了中国的基础。让我们有了如今的完整的国土。只能说他也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可怜亦可悲。

10

秦始皇的残暴之名,其实值得商榷。首先是他第一个统一天下,没什么治理经验可以借鉴,所以难免有失当之处,另外他的残暴也大部分是对手的污名化。脏水泼向秦始皇,自然就证明了他们的正义和高尚,和后世真正的残暴之君主,秦始皇多少有些冤枉。


说起秦始皇残暴,大家可能首先就想起这几件事:征发天下民夫修秦陵建阿房宫;焚书坑儒大规模杀人;严刑峻法治理天下等等,这其中自然有无数人失去了生命,也让天下百姓都生活在高压之下,喘不过气来。

但客观地说,秦始皇的这些劣行,和后世的一些君主比较起来,并不显得特别“出彩”。首先说征发民夫修陵建宫殿这件事,后来的历任帝王,那一个又不是如此呢?他们从登基开始就为自己修建庞大的死后居所,消耗掉天下的民力和财富,比秦始皇也不遑多让。

焚书坑儒大规模杀人这件事,也同样如此。秦始皇杀掉的儒生有几百人,然后收天下之书焚之,历来被人所诟病,但他的历代继任者,其实做得更过分。朱棣诛了方孝孺十族,建文帝的拥趸大臣们被他杀得干干净净,妻女还被送进军营日夜遭受凌辱,朱棣每天还要亲自审查凌辱记录,这种残暴绝不下于秦始皇。他修《永乐大典》,历代图书被删而湮灭者,比秦始皇烧掉的书不知道多出了多少!


至于严刑峻法,这一点秦始皇同样排不到前面。汉朝君主最喜欢的就是灭族,动不动就三族九族的杀人;蒙元搞出了“车论斩”,身高超过车轮的男子都要杀头;明朝的朱元璋一个案子就能杀掉几万人,和他们相比秦始皇的残暴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至于后来的那些有奇葩个人嗜好的皇帝,秦始皇更是没法比。有的喜欢剥皮有的喜欢蒸煮有的喜欢挖眼,还有的用百姓做军粮,种种残暴之行令人瞠目结舌。

秦始皇之所以落下残暴之名,我想无非两个原因。 首先是他第一个统一了全国,没有任何治理庞大帝国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延续秦国法律的基础上进行试探,而我们知道,秦国的法律本身就比较苛刻,其他六国旧有臣民很难适应,而且在施行过程中也造成了一定规模的杀戮,所以由此落下残暴之名。


其次就是反对派的污名化了。秦末之季天下纷扰,大家都扯旗造反,想要推翻秦朝,在这种情况下,争取民心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残暴不忍”的污水泼向秦始皇,以此来证明造反的正确性和自己行为的正义与合法。

没办法,秦始皇只能背上“残暴”的锅了!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