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俩都有恩将仇报的特质,道德底线低到令人惊诧。有这样一种观点,即·无论是写下“锄禾日当午”的李绅,还是凿壁偷光的匡衡,毫无疑问也都是人,他们同样会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没什么稀奇,相对于其他的人的改变,他俩也就是有些名气而已。
所说的环境影响,相对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人们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却不是这样的,这就说明虽然匡衡和李绅虽然是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改变,但某些倾向于负面的转变,并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无辜的环境方面,事实上当时有很多官员都做得比他俩好,能说是环境的原因么。
曾经有这样一种疑问-你家贫穷点不起灯,可凿壁偷光是否对得起邻人对得起墙,往小里说是为了自己私利破坏他人私产,往大里说又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凿壁偷光想告诉我们什么?
凿壁偷光的寓意是-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不是决定性因素,它只是具备一定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只有主观意识调用内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有了这层主观的拼搏意识在,后来的匡衡成为西汉的大文学家也不足为奇。
就以匡衡自身为例,他的贪腐就说不过去(这种行为本身就说不过去,“我不敢不收啊”,进而跳楼那种情况我们不提。),少时,内因战胜外因,而发迹后纯粹是内因配合着外因在作恶,一切源于主观意识的改变,而并非环境因素。
我们学课文的时候,都读到过周总理的简朴,伟人永远值得人们钦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很多成功人士都具备良好的消费观,并不都是为富不仁,骄奢淫逸,很多普通家庭,即便现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老一辈人的节俭也从未改变。简单说,不是环境改造了匡衡,而是他自己改变了。
贫穷归贫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匡衡的事迹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谁流传的呢?他自己,也可以说是自我标榜,连太子都慕名拜他为师,这位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皇帝能亏待他的老师么?当然不会,于是匡衡成为当朝丞相,百官之首,并且还封了安乐侯,食邑600户,封地3100顷!
3100顷封地的租金也都是匡衡的,这是元帝看他出身苦,让他生活好过一些,可是,匡衡却强行霸占了失误多丈量出来的400顷封地,同志们,600户的税收外加3100顷土地的年租金那绝对是笔巨款了,匡衡贪心不足,明知丈量错误还要继续非法侵占,这就难怪他人举报了,匡衡辜负了元帝的信任,甚至可以说是辜负了元帝的怜悯和同情,所以后续继位的汉成帝也对得起他,直接把爵位、封地、食邑全部剥夺,这种人本该受穷,不值得可怜。
万历讨厌张居正的原因之一就是言行不一,汉成帝也是如此,匡衡天天仁义道德讲的很好,很有才学,但是轮到你做事的时候,竟然连遵守法律都做不到,这太自欺欺人了。
不过不管怎样吧,匡衡也曾经有利于国家社稷,下面所要说的李绅可就更加猥琐了。
李绅的人生轨迹
李绅也是少年家贫,他的曾祖是李敬玄,也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祖父和父亲也是官员,但是职务一般,以至于李绅的父亲刚刚一死,就家道中落,母亲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后来又去了惠山寺读书,没有办法,在寺院读书有免费的食宿,又不收学费,当时很多寺院都这么做。
恩将仇报,破坏寺产,而且是屡教不改-惠山寺
要知道,所谓寺产都是捐赠而来,李绅享受的免费的住宿,免费的饮食,免费的学校,应该感恩才对,至少不能破坏人家东西吧,更何况是僧人和信众们都视为慧命的经书,可是李绅就经常拿佛经当草稿,即便受到申斥,还是屡教不改,这种极度自私的人怎么会有好品质,所以《悯农》本身就是一种欺骗。
(这么说并不过分,各位往下看就会知道,这个人从来都很无耻,少老对应,从未改变。)
恩将仇报,对待恩人,冷酷严苛-天宫寺
李绅名声已经臭不可闻,所以跑到天宫寺继续读书,一老僧见他聪慧过人,所以特地将他请到僧寮读书,这里安静舒服,这就样李绅几年占用人家起居之地安静读书,到他临近赶考的时候,僧人赠给他不少盘缠,对李绅说:
“你今后必定会发达, 千万不要因为我辈犯了过错,就以灾祸相加。”
事实是,李绅后发迹后,除了把天宫寺改为龙宫寺又立了一块碑以外,他并没有兑现他的承诺,对僧人的严苛近乎于世仇,极尽凌虐之事。
为什么?因为惠山寺的和尚斥责过他,管事因为他毁坏寺产打过他,所以他忿恨所有寺院和僧人,李绅就是一条养不熟的恶犬。
忘恩负义是有一贯性特质的-韩愈、李元将
韩愈对李绅有举荐之恩,而李绅在极其理亏的情况下,弹劾韩愈。
李元将曾经收留过野狗不如的李绅,李绅为了讨好李元将,他将李元将称呼为叔叔,而后来李绅发迹后,李元将为了照顾他的面子,自称是弟弟,甚至侄子,李绅都不满意,最后李元将自称为孙子,李绅才放过他。
他写过的悯农诗,虽然大家倒背如流,但我还是要贴出来,结合李绅这个人,再次品味一下: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悲天悯人的做派,既有对时政的抨击,又有对百姓的同情,很多人读了他的诗作以后,觉得他有宰相之才,也有丞相的特质,应该能够有所作为,而李绅不负众望,后来果然做了宰相,说他毫无政绩那是不可能的,但说到建树,那就凤毛麟角了。
对不起自己的诗作,这不是他的本性
他对官绅施以严刑峻法,对普通百姓也是如此,所谓爱惜民力这回事,是和李绅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的,比如大冬天的向民众征收蛤蜊,说白了就是白干活不给钱,而蛤蜊这东西是要潜入没顶深的冰水才能捞上来的,当时可是冬天呐,可见“悯农”只是说说而已。这类事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草菅人命,手下官员娶了个非常漂亮的老婆,他想弄到手然后转赠朋友,遂以贪污罪置其死地,颇受非议,而那个漂亮女人自然知道事情原委,愤而自尽。
其实呢,李绅家中私妾成群,根本不在乎一两个美女,只是他想要的却得不到就痛下杀手,他的生活奢华,一顿饭的耗费就达到几百贯甚至上千贯,他爱吃鸡舌,但是凑一盘菜需要杀300只鸡,曾经感叹劳作不易的李绅让百姓的怕的要命,竟然渡江而逃。
所以后人评价,李绅这个人能被重用,无非是因为他的才华和“悯农”节操才得以上位,但是上位后,却屡次以怨报德,专擅排挤、陷害,所以即便死了还要受到国家清算,他被定性为酷吏,子孙都不得入仕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