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明的君王都可能遇到立储的难题和不测事件的发生:秦始皇立的太扶苏被儿子胡亥和赵高所杀,使秦朝早亡。汉武帝立的太子反叛,兵败自杀,武帝苦脑可想而知。唐太宗李世民儿子软弱,帝位被武则天取代。宋太祖赵匡胤也有烛光斧影之灾,弟弟赵匡义登上皇位。清康熙帝也有立允仍废允仍,再立再废的苦脑和诸子争位的历史。明太祖朱元璋亦不例外,因为太子朱标很优秀,文武全才,德高望重,满朝文武,皇族弟弟们无不心悦诚服。太子继位,大明江山可谓固若金汤。朱元璋竭尽全力培养朱标接班,然尔万万想不到朱标竞夭折,对朱元璋的打击可谓是晴天霹雳,痛苦万分。岀于对朱标的爱恋,他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太子,这是送给朱标的最宝贵纪念。朱元璋认为的能征惯战的儿子们和满朝文武,会和他的想法一样,不会有二心,所以才立孙子朱允文继位。

然而朱允文和他的父亲朱标相差甚远,並没有经过多少历练,治世谋略水平太低。靠祖父和父亲的德威登基,首先应该安撫为朱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劳的亲王叔叔们,给他们加官增禄。而是反其道行之,登基不久,轻信愤青官员黄子澄等人瞎呼悠,施行削藩政策,使亲王们人人自危,终于逼反了亲叔燕王朱棣,导致靖难之灾。虽然叔叔夺了姪子的权,但江山依然是朱明江山,不过是由孙子改成儿子。朱棣当上大明王朝皇帝,开创永乐盛世和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统治历史,太祖朱元璋不应有太多遗憾,只不过多一个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的一个过程。

最佳贡献者
2

【朱标死后,朱元璋传给孙子朱允炆遵循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原则,朱棣一点继承的资格都没有。】

01.

什么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就册立了马皇后所生的长子朱标为太子,并且确立了明朝立太子的根本原则就是“嫡长”。朱元璋为此想的非常周到,为皇权的传承做了详细的规定:

嫡长子继承制简单的解释就是,皇后的第一个儿子,称为嫡长子,是无可争辩的第一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夭,第一选择范围是嫡长子生的嫡长子,即嫡孙。如果没有嫡孙,选择太子的范围会回到嫡次子顺位继承。

如皇后无子,则册立庶出的皇长子为太子。这就是说除了皇后外其他嫔妃的地位是一样的谁的儿子是长子就立为太子。

有的时候皇帝没有儿子可继承帝位,怎么办?,朱元璋也想到了这一点,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意思是,如果皇帝无子,可以由一母同胞的弟弟继承,同父异母的兄弟不考虑。

除太子外,皇帝其余的儿子,只能封王,而且要承担起藩屏国家的义务

02

朱棣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


原因之一,朱标去世后,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首先要从朱标的嫡子即朱元璋的嫡孙里边选择继承人。朱标的太子妃常氏,生子朱雄英,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在8岁的时候就死了,太子妃也因为难产而死。朱标的继妃是吕氏,生子朱允炆

虽然吕氏没有正式册封为太子妃,但是因为太子妃早死,其地位与嫡妻没有区别这样,加之长子朱雄英早死,按照递位原则,朱允炆成为实际上的“嫡长子”。朱允炆“颍慧好学,性至孝。”洪武25年9月,朱元璋立他为皇太孙。

原因之二,即使朱标没有儿子,按照“嫡次子顺位继承”“兄终弟及”的原则选太子,朱棣也没有资格,因为他不是朱元璋的嫡子。马皇后生了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周定王朱橚。在太子朱标死后,有资格继承太子位置的顺序是朱樉→朱棡→朱橚。

朱棣的亲生母亲是碽妃,也就是说成祖是庶子,是没有资格继承帝位的。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为了说明自己得位之正,指使手下人,修改史书,篡改出身,说他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即我们现在明史上见到的“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这样一改,他与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是一个妈。在三个哥哥去世的情况下,朱棣递位嫡长子,做皇帝也就顺理成章。

为了做得天衣无缝,朱棣命人修改了《太祖实录》和《永乐实录》,众人敢怒不敢言,后来清朝修《明史》时也采用了这个说法。但是百密一疏,在《黄子澄传》和《太祖成穆孙贵妃传》里透露出朱棣的生母是碽妃的信息。

03

小结

综观明朝皇帝以嫡子最终继位的,只有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和武宗朱厚照三位,立长多于立嫡,兄终弟及也偶有发生,总体上按照朱元璋的设计原则在运行,不得不佩服明太祖的先见之明。

3

明太祖朱元璋总共有26个儿子,在众多的儿子中,朱元璋最喜欢的要属长子朱标。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宽厚仁慈,很受朱元璋的喜爱,从小就被朱元璋按照皇位继承人的方式来培养,在朱标13岁那年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天不遂人愿,明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悲痛万分,悲痛之余不得不改立太子,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朱元璋并没有选择他的其他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还是选择朱标次子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皇位继承制定了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则,皇位由嫡长子继承,如果嫡长子不在了,则由嫡长孙继承。因此朱元璋百年之后,明朝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是朱标,第二继承人就是朱允炆(朱标长子因病早逝,原配夫人常氏去世之后,朱允炆母亲吕氏得以扶正,因此,以朱元璋的观点看,朱允炆就是嫡长孙),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允炆就是合法的继承人。

其次,朱允炆性格仁厚。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性格宽厚仁慈,这与朱元璋,他的叔叔朱棣杀伐果断的性格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明朝建国之初,政局不稳,需要杀伐果断的人来稳定时局,但是朱元璋同时也明白,宽仁治国,明朝才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因此他希望他之后的国君是宽厚仁慈之人,朱标之后,朱允炆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再次,选择其他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可能会引起皇位之争。除朱标之外,朱元璋最年长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三王都手握重兵。除了燕王朱棣有点本事之外,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当不受朱元璋待见,秦王朱樉甚至年仅40岁就因为放纵就去世了,但是如果朱元璋直接跳过秦晋二王,将皇位传给朱棣,则直接会引来秦晋二王的不满,一场争夺皇位的血雨腥风就会上演,因此选择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爱屋及乌的原因。朱标在时,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在朱标身上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对于朱标的死,朱元璋也是悲痛万分。朱标死后,面对和朱标同样宽厚仁慈的朱允炆,很明显朱元璋把自己对朱标的那份喜爱转移到了朱允炆身上。

因此,朱标死后,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嫡长子继承制上来说,朱标之后,朱允炆是第一皇位继承人,从性格上来说,宽厚仁慈的朱允炆也是皇位最合适的继承人。朱元璋生前为朱允炆的继位安排好了一切,为了让朱允炆即位之后不受朝廷重臣所羁绊,大杀蓝玉等有功之臣,但是朱元璋算到了一切,唯独没有想到燕王朱棣会谋反,朱允炆最终也只能落得一个火烧南京皇宫的下场。

4


朱元璋传位于孙子朱允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按嫡长子继承制度二是朱元璋特别喜欢长子朱标爱屋及乌,加之朱允炆表现很不错,所以深得朱元璋宠爱。

下面我们以具体分析一番。

一、嫡长子继承制度

一般正统王朝的继承制度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也选择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通俗来说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像朱标为朱元璋正妻马皇后所生第一个儿子,所以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是为嫡长子。(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朱标身为太子死后,按理嫡长子继承制度应该由他的嫡长子继承皇位,这样就可以“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了。

朱允炆并非朱标嫡子,是次子,都不是嫡次子。他还有一个哥哥朱雄英,不过早夭了,他的母亲吕氏在太子正妃常氏死后才被扶正,所以勉强可以称之为嫡次子,实际上的嫡长子。

朱元璋既然立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肯定想要执行下去,所以按照这个制度立了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


而且明朝之前就有一个成功例子。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也是嫡长子真金太子英年早逝以后,立真金之子铁穆耳为皇位继承人,最后铁穆耳顺利继位,作为也还可以,是为元成宗。

二、爱屋及乌还有朱允炆的表现

朱标身为朱元璋嫡长子,可以说差不多倾注了朱元璋所有的心血与希望,早在朱元璋没有称帝自称为吴王时代,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朱元璋称帝以后朱标顺理成章升级为皇太子。

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如此之喜爱肯定是爱屋及乌的喜欢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了。

而朱允炆也的确表现很好。(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朱标逝世以后朱允炆表现的特别孝顺和悲伤,都感动了朱元璋,使朱元璋大为赞赏,自然是加分了不少。

综合下来朱元璋就立孙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了,也为日后孙子朱允炆与四子朱棣的靖难埋下了伏笔。

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5

01

怀念太子朱标

朱元璋出身草根,却赤手空拳创建了大明帝国。不过,他也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道理。所以,他时时刻刻注意着对接班人的教育,唯有子孙都是明君,老朱的江山才能万寿无疆。



太子朱标,是他和马皇后所生的大儿子,为嫡长子。而朱元璋从小就他进行了系统的教育,去哪都带着他。朱元璋出去打仗了,就留朱标在应天监国。而且,朱元璋给他配备了最好的老师,包括大学士宋濂,宰相李善长,以及大将军徐达。

不光如此,朱元璋还亲自做他的老师,经常带他老百姓的家里,让他体味民间疾苦。作为天子,就应该处处为百姓着想。

而太子朱标也很争气,在朱元璋的言传身教,以及诸位老师的指导下,朱标渐渐成长为一个睿智宽厚,英明果断的“准君主”。不论是大臣,还是老百姓,都十分认可这个大明王朝未来的天子。

然而,天妒英才。朱标命不长,还未成为帝王就逝世了。



已经年过花甲的朱元璋伤心不已,竟然在朝堂之上失声痛哭。每想起朱标来,老朱就老泪纵横,觉得自己这么些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大臣们见状,纷纷上前安慰,有人劝道,“不如立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样见到朱允炆就如同见到朱标。”

朱元璋听后点点头,抹了抹眼泪,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02

藩王之间的矛盾

太子朱标死了,储君之位可不能空着,朱元璋想着寻找继承人。

在儿子里面选不是不可以,他本人就比较喜欢四子燕王朱棣。可是,如果立燕王朱棣为皇太子,让老二老三怎么看。



老四虽然一直跟着自己打仗,立下不少战功,但是其他皇子也不差,到时候势必会引起一场纷争。况且,诸位皇子长年在外作战,这武功是有了,但这处理政事方面,着实是欠了些。

老朱左思右想,觉得还是亲手带出来的好。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亲自辅导这个皇太孙。

03

嫡长子继承制

古代向来讲究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儒家的传统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所以,嫡长子死了,就应该由嫡长孙继承。



04

朱允炆的能力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是不怎么喜欢这个皇太孙的。为什么呢?他长得不太好看,头长得有些奇怪。

直到后来,朱元璋才改变了想法。在每日的相处中,他发现这个孩子生性聪明,看过书几乎都不会忘。而且他宽容仁厚,颇有朱元璋爱民的风范。渐渐地,朱允炆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储君。



朱元璋看到一个如此优秀的朱允炆,欣慰地叹了叹气,总算不负他的心血。

然而, 在朱元璋死后不久,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燕王朱棣举兵谋反,推翻了朱允炆的政权。其实想想,老朱也挺可怜的。

我是小豪说历史,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6

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的封建制度。男的只要家里有钱养得起,就可以娶一个妻子纳几个妾。当皇帝的就更不用说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后宫佳丽数千。但她们之间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先娶的那个叫妻,是正室,生的孩子叫嫡子。后娶的叫妾,是偏房,生的孩子是庶子,嫡子的地位是高于庶子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为了朱家的江山代代相传,立下了许多规则,要求谁也不能逾越。皇位继承是他朱家的大事,更马虎不得。朱元璋率先立下祖训,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什么时候立太子都要先选择嫡子。无嫡子才能在庶子中选择年龄大的。

既然规矩是他定的,做为皇帝,他当然要以身作则。朱元璋的妻妾一共给他生了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均为马皇后所生。朱标作为嫡长子,理所当然被立为太子,这一点也无可争议。

自从立朱标为太子后,朱元璋对他一直悉心教导,真心实意想培养他当继承人的。无奈朱标没这个命,朱元璋还没死呢,他倒先死了。朱标一死,如果他没有儿子,那就理所当然的要立二子、三子依次类推为太子。

可朱标有儿子,而且还是嫡子。朱元璋已经从心底里认定了朱标这个太子,他认为,太子虽死,但留有嫡子,就应该立太子的嫡长子为太子。所以,他没有传给另外几个儿子,而是直接跳过去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

所以,朱棣是无论如何也当不上太子的。就算朱元璋不传给孙子,他还有二子、三子,他们都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朱棣作为四子,要想当皇帝,只有“清君侧”了。

为了大明江山代代相传,朱元璋就按他立下的“皇明祖训”中的去做,可谓是费了不少心血。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当然要率先遵守,给子孙后代树立典范。

朱元璋这么做意思无非就是提前化解不可预知的风险,并不是简单的皇位传给谁的问题,也不是别的儿子都没有能力。把先把规则定在那里,避免以后子孙后代为争皇位而互相争斗,自古以来宫中为争权夺利而发生血的教训他看的也很清楚。但是,尽管他为此操碎了心,耗费了不少精力,“靖难之役”依然未能避免。




7

藩王之祸,朱标意外病死之后,为何朱元璋会选择立皇皇孙朱允炆?

  一直以来,朱元璋都是把朱标当作大明未来的皇帝培养的,可惜朱标生来没有皇帝的命,走在了朱元璋之前,留给他一个超级大难题:选谁当继承人呢?

  想来想去,朱元璋定下了皇孙朱允炆,为什么选择他?

  有许多朋友都觉得立嫡立长,朱允炆是嫡长孙,选他就完全合乎礼法了。但是事实上朱允炆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孙没错,却不是完美的嫡长孙。朱标有五个儿子,老大朱雄英早夭,老二朱允炆,老三朱允熥,老四朱允熞,老五朱允?。老大和老三都是朱标元妃常氏所生,即咱们说的嫡子,老二老四老五吕氏所生。按礼法来说,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吕氏还没有扶正,所以,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嫡孙,吕氏扶正是后来的事。当然了,扶不扶正,嫡不嫡的,其实就是朱元璋一句话的事,他认朱允炆是嫡长孙,那他就是嫡长孙,但咱们不能不明白这么一回事。

  既然朱元璋认定了要给他一个江山,身份上的瑕疵,不用太过考虑,老朱也不完全是认身分的这么一个人,他选择立皇孙朱允炆,其实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毕竟大明帝国和张老财主家那点子遗产不好比,一定得慎之又慎。

  元朝之所以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继承人的问题,什么兄弟争位,什么叔侄相斗,为了大位,互相踩,直接把自己给作死了,到了朱元璋这里,似乎还在眼前的教训,一定得吸收。

  朱标死后,朱元璋其他的儿子就全部得摆上来了,这其中合适的有不少,按长幼来,有秦王晋王燕王……按才华来说,这些个儿子质量都挺好,个个拿得出手,尤其是像燕王这样的,特别有朱家刚猛的风范。那么问题来了,立哪个儿子好?哪个儿子能让所有兄弟都佩服?哪个儿子上位他们会乖乖下跪自称臣?原本朱标在,还可以,现在朱标不在了,谁能服众?其实并没有谁!想来想去,朱元璋就得让皇孙上,就从朱标的儿子挑一个。既然都不服,那就都不给,黄了你们的梦!

  朱元璋考虑朱标的儿子们时,也是考虑到了其他的问题的,他为什么不选老三?老三有常氏血统,外戚太强悍,他又还小,恐怕驾驭不了,老二就不一样了,他外祖家根本不怎么样,却又是文人集团中人,说破大天也不会有事,至于后面两个,不用考虑了。

  朱允炆上位有什么保障吗?在朱元璋看来是有的,功臣们已经被他杀得差不多了,朱允炆只要好好地做他的仁君就行,外戚集团掌控朝政是不可能会出现的事,吕家并没有那么大能量,他的叔叔们呢?因为都当不上,哪个当上都不会服,秦王晋王和燕王们,可以形成制衡的局面,朱允炆只要平衡对待就好了。

  另外,朱元璋刚猛治国,手段太凌厉,他也很希望自己的下一任君主能够宽容仁厚,抚平帝国的伤口。刚好朱标一系,包括他的儿子朱允炆都是这么按儒家礼法培养出来的人物,想当初,朱标去世,大家都悲痛万分,朱允炆这孩子,却能安抚弟弟,安慰皇爷爷,小小的人儿既懂事又沉稳周到,可是个好苗子啊——正常来讲,有朱元璋早就做好的铺垫,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可惜的是,朱元璋虽神勇,却不是神仙,没法料到未来。最终,还是那个最像他的儿子,坐上了宝座,那个他抱以极大希望的孩子,眼高手低权谋少,根本斗不过啊。

  不过呢,肉烂了,都在锅里,江山还姓朱,朱元璋应该也不会太难过吧。

抛砖引玉了,叶之秋期待朋友们的关注哈。(剧照图)

8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年逾六十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

当然了,太子死了,更重要的是要选新的继承人。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朱元璋儿子一大堆,有能力的也不少,死了个朱标,让燕王朱棣继位也不错,不然宁王也可以。可是朱元璋一个儿子都没选,直接来了个隔代传,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皇长孙朱允炆。

这是为何呢?

按照官方说法,其是因为朱元璋定了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太子朱标是唯一的嫡系一脉,虽然朱标死了,但是朱允炆作为朱标的儿子还在,嫡系一脉并未断绝。所以自然是朱允炆即位。

这里要强调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规矩,被写进了《皇明祖训》,什么叫祖训?那就是祖宗定下的规矩,必须要听的,不听就是背叛祖宗。

这也是为了明朝数次的国本之争,都是以嫡长子胜出的原因,即便是皇帝想要更改都没办法。

明朝非嫡系一脉想要坐上皇位那就只能是两种可能,要么造反,像朱棣那样。要么嫡系一脉断绝。比如嘉靖皇帝,其本是旁系,即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但明武宗死后无子嗣,自然而然的找上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解释虽然合理,但并不全面。

首先皇明祖训是朱元璋定的,谈不上什么背叛祖宗,约束力相对较小。而且朱允炆是朱标第二个儿子,且是继室所生。只是由于朱标长子早夭,且原配夫人也死得早,朱允炆母子这才得以上位,并非原装的嫡长孙,其身份上相对于诸王,其实优势并不大。

而且朱标并不是唯一的嫡子,秦王、晋王燕王这些人都是马皇后所生,都算嫡子。他们显然要比朱允炆有资格。

所以朱元璋选择这个孙子还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他宠幸朱允炆。

这还得从太子朱标说起,俗话说得好,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朱元璋是一个超级长子控,在所有的儿子里面,朱元璋最宠的就是自己这个长子。

从小到大,他给与朱标的都是最好。朱标的老师,不是名将就是大儒,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就是朱标的首席私教。至于东宫配属全是朝中重臣兼任。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看看这待遇,毫不夸张的讲,朱标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受宠爱的太子,没有之一。

为了朱标能安坐皇位,朱元璋甚至不惜大杀开国功臣,以防止这些人功高震主,称为朱标日后的隐患。

可是造化弄人,朱标偏偏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让朱元璋大半辈子的努力化为泡影。

朱元璋他不甘心啊,正好朱标还有子嗣,于是他把对朱标的寄托转移到了朱标儿子身上,这是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朱允炆也不光是萌阴父辈,其实他自己身上也有着许多的闪光点。

朱元璋可不是什么昏庸皇帝,其识人之明还是非常强的。如果朱允炆没有任何的能力,那么他自然不会将位置传让给他。

据说朱允炆宫中是出了名的有孝心,非常关心父亲的生活,在父亲生病以后,他更是每天都守候在病床旁边,等朱标去世以后,他竟然因悲痛瘦了很多,朱元璋看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不忍。另外,朱允炆和他父亲一样,深受儒学教化,其性格温厚敦和,以长皆与宽大著称,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总之,朱允炆在朱元璋眼中,符合当皇帝的标准。

立国需要武功,治国却是更注重文政,朱元璋希望国家能够开启文治盛世,这样明朝才能进入新的时期,长治久安。看看朱元璋的那些儿子们,除了朱标从小被教导,其他有能力的哪个不是以武功著称?像燕王、宁王这些人常年在边塞摸爬滚打,在朱元璋手里显然不是治国的上好人选。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如果在儿子里面选太子,那样太麻烦。

怎么个麻烦法呢?

首先,如果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朱标死后,自然是二皇子当太子。即秦王朱樉,但是他才能一般,并不为朱元璋所喜;同样的还有三皇子晋王朱棡,因其残暴不仁,朱元璋甚至差点废了他的王爵,还是太子朱标给求的情。

朱元璋比较器重的是四皇子燕王朱棣,但是论资排辈显然轮不到朱棣啊。如果抛弃嫡长子继承制,直接越过两位哥哥,将皇位传给朱棣,那更麻烦。

历史上废长立幼闹出的亡国惨祸可不少,朱元璋不敢冒这样的险。因为此时的明朝藩王可不比朱棣时代。为了防备北方蒙古人,拱卫宗室,朱元璋给了藩王们很大的权力,其中九大塞王,有节至边镇军权的权力,甚至于配有上万的私军。什么叫私军?那就是完全完全之忠于个人的私人武装。要是这些皇子们不服气,举兵造反,那不是天下大乱?朱元璋幸幸苦苦打下的基业岂不要就被这样废掉?

朱元璋显然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他索性都不选,保持了绝对的公平。

所以,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无论是情感还是理性角度,他选朱允炆都没太大问题。只是朱允炆自己不争气,继位后的一系列操作,逼得叔叔燕王起兵造反;更可笑的是,自己举全国之力,居然斗不过北平一隅之地的叔叔,最终被翻盘。

9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继位,我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朱元璋思念朱标。本来是朱元璋想让其长子朱标继承皇位的,因朱标过早病逝,继承皇位者暂时空缺。加上朱元璋非常想念逝去的长子朱标,而孙子朱允炆又很聪明,所以就把皇位交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2、天下太平行使仁政。朱元璋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之后的时代一定是个太平时代,所以朱元璋想让太平时代的继任者行使仁政抚天下。而朱允炆性格和人品符合这个条件,所以朱元璋把皇位交给了朱允炆。

3、避免皇子们因争夺皇权互斗。朱元璋深知历朝历代的皇子们为争夺皇位,相互争斗给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而皇帝的位置给哪一位皇子都不合适,反复考虑以后,还是给孙子朱允炆比较合适。

10

朱标,朱元璋的长子,也是朱元璋最寄予厚望的皇子。此人宅心仁厚,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被朱元璋认为是自己最杰出的作品。然而天不假年,朱标却在西安考察的途中不幸去世。听闻长子去世,一贯心如铁石的朱元璋竟在朝堂上痛哭流涕,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儿子的逝去有多么痛苦。朱标死后,朱元璋将其儿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准备让他继承自己的皇位。

对于朱允炆的继位,许多学者都感到非常奇怪。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将天下交给一个孩童,他真能放心吗?朱标死后,为何不将皇位传给正值壮年的其他儿子,比如文武双全的燕王朱棣。

按照《明史》记载,除了朱标以外,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均为慈孝高皇后的儿子。也就是说,这几个儿子都是朱元璋的嫡子。按照立嫡以长的传统惯例,太子应该在这个几个人中选择。那么,朱元璋为何不这么做呢?

一方面,秦王和晋王都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可谓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将他们立为太子。另一方,秦王和晋王均是专横暴虐之主,他们在自己的辖地胡作非为,干出了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

首先是朱樉,此人22岁便就藩于陕西,总领当地的军政。到了当地,他不思治国理民,却专门祸国殃民。此人喜好美女,将大量良家女子掠至家中,日夜纵酒淫乐。朱樉的丑事传到京城后,愤怒的朱元璋将他招入皇宫,让他做出解释。好在哥哥朱标不断在旁边劝解,才保住了朱樉的性命和皇位。

回到封地后,朱樉仍然改不了好色好酒的习性,最终在40岁时暴死。朱樉虽然死了,但朱元璋却不依不饶,他诏书里写道:“尔以年长者首封于秦,在于永保禄位,藩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有多么失望,因此他给了朱樉“愍”的恶谥,以示对他的惩戒。以朱樉的荒唐与穷凶极恶,恐怕朱元璋是不会让他当太子的。

其次是晋王朱棡,此人也是个不修德行,肆意妄为的主。史书中说,朱棡奸诈,“性骄,在国多不法”,当年一度有传言说他要造反。如果不是朱标力保,朱棡恐怕就要被拿下了。朱棡死后,还专门让十个美女为他送葬,由此可见此人的残酷。因此,朱棡也没有可能当上太子。

最后就要看燕王朱棣了。相比于两个哥哥,朱棣文武双全,他多次带兵出塞打仗,屡次立下战功。在封地内,朱棣也安分守法,从不扰民。朱标、朱樉、朱棡死后,朱棣就成了实际的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朱棣都足以成为太子。那么,朱元璋为何不怎么做呢?对此,学者们一直众说纷纭。

最终,随着一份朝鲜史料的引进,最终解开了朱棣没有被立为太子的之谜。洪武二十二年,朝鲜使臣权近曾在北平拜见燕王朱棣,但是碰巧当天是朱棣母亲的忌日,所以没有立即得到接见,后来权氏著有《奉使录》记载了这件事,其中写到了成祖生母的忌日是七月十五日,而马皇后的忌日却是八月初十。史料记载,朱棣的母亲是马皇后,但从这段记载来看,朱棣的母亲另有其人。

很显然,朱棣得了天下后,篡改了史料,将自己描述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以此来证明自己夺取天下的合法性。但实际上,朱棣是个庶子,甚至还有人说朱棣的母亲可以来自异族,比如蒙古、高丽。

从朱元璋的一贯性格来看,他是极端重视血缘宗法之人。在他看来,宗法是立国之本,是治理天下的万能良药。因此,他不断用法律强调宗法的重要性,并让天下周知。如果朱元璋立庶子朱棣为太子,无疑是打了自己的脸。因此,朱元璋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并认为只有他才能让天下更稳固。但是朱元璋这次却看走眼了,朱允炆一继位,就不管不顾地乱削藩,最终导致燕王朱棣造反,自己被赶下了皇位,从此下落不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