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不是只能排第五,姜维是压根没有接班人的权力。如果你了解了蜀汉的政权结构,就能明白这个问题了。
诸葛亮临死前确认的第一顺位接班人是蒋琬,第二顺位接班人是费祎,除此之外,再没有人被视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并且蒋琬和费祎是诸葛亮亲自指定的接班人,并且得到了后主刘禅的贯彻执行。
虽然诸葛亮在临死前将兵权交给杨仪,让杨仪率领大军回师成都,但这不过是暂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将杨仪作为接班人,不是因为杨仪没有才能,而是杨仪性格原因,杨仪其人过于偏激、自傲、不能顾全大局。
诸葛亮病逝北伐军中,当时蒋琬不在军中,而费祎资质尚浅,从杨仪带领大军回到成都之后的人事安排也能看出诸葛亮的接班人安排,杨仪被任命为没有实权的中军师,相当于丞相府的幕僚,只是议政权,而没有实权。
蒋琬就不一样了,作为第一顺位的蒋琬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并且假节,不久升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东汉时期的军政大事都是由尚书台处理,政治的实际权力都在尚书台,而尚书台的长官就是尚书令,这是蒋琬的政治权力。
蒋琬随后又被任命为大将军,大将军是蜀汉最高军事领导人,是掌握兵权的重要职务,这是蒋琬的军事权力,蒋琬等于是政权、军权一把抓,而且这个权力是皇帝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安排的,诸葛亮生前也是政权、军权一把抓,现在蒋琬也是,所以蒋琬是第一顺位接班人,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就成为执政者。
除此之外,蒋琬还有一个职务就是益州刺史,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职务,蜀汉只有益州一个州,益州刺史等于是益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蒋琬的尚书令和大将军职务是国家的职务,而益州刺史则是地方上的实权职务,换句话说,蒋琬是所有蜀汉中央官和地方官的上司,这同样是接了诸葛亮的班。
费祎作为诸葛亮的第二顺位接班人,资历浅于蒋琬,但的确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蒋琬执政后不久,费祎被任命为尚书令参与尚书台的政务决策,在蒋琬去世的三年前,费祎被任命为大将军,而蒋琬自任大司马,费祎也开始逐渐接手蜀汉的军政大权,这就是接班人的培养。
但是姜维显然不是这样,诸葛亮认为姜维是个人才,只是提拔并重用了他,并没有当成接班人培养,况且姜维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不可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姜维的身份是魏国降将,这是姜维的硬伤,注定了不可能在蜀汉政权中成为接班人,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姜维不能成为接班人,这个原因就是蜀汉的政权结构。
蜀汉是一帮外地人在益州建立的政权,维护蜀汉政权统治的基础就是确保统治阶层都是外地人,这个外地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荆州人。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和荆州的关系最为深厚,刘备从公元201年~公元219年关羽失荆州前,荆州都是刘备最重要的根据地和龙兴之地,而且刘备政权的高层人才百分之九十来自荆州,或与荆州渊源颇深的人。
比如说诸葛亮算是半个荆州人,十几岁就来到荆州,在荆州有极强的人脉关系,蒋琬是荆州零陵郡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费祎是荆州江夏郡(今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人,杨仪是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魏延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董允是荆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
如果你说这不过是巧合的话,那继续举例,向宠是荆州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郭攸之是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这两人是写进出师表的人,霍弋是荆州南郡枝江人,罗宪是荆州襄阳人,这两人是镇守一方的将领。
即使到蜀汉灭亡时期,当时执政的是董厥、樊建和诸葛瞻,董厥和樊建都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廖化是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人,宗预是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人。
从蜀汉的建立到蜀汉的灭亡,一直是荆州籍人士在当政,为什么?
因为刘备的政权是外来政权,外来政权想要保持稳定,就必须要用外地人制衡本地人,这里的外地人就是荆州人,因为荆州人没有本地势力,要想保住荣华富贵和职务地位,只有依附于皇权,荆州人依附皇权就利越有利刘备的江山稳定。
而本地人不一样,本地豪强在当地有资源,有人脉,一旦势力强大起来,随时会搞掉皇权,所以蜀汉只能以荆州人来制衡本地人,维持统治,而姜维的情况又比较特殊,虽然也算是外地人,但却是降将,姜维后期的地位完全是因为蜀中人才缺乏及自已能力争取来的,是蜀汉政权可以拉拢的对象,如同当年的李严一样,是争取的对象,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主角,绝对不可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