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厄之说:中华文化的历史浩劫

历史上有哪些为了维护统治而毁掉民族骨气和文化的典故?题主这个问题突然让笔者想起了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龚自珍先生的一句话:“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虽然也用在这里,似乎并不太适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还是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总纲的。

“十厄之说”指的是中华文明史上实质影响巨大的焚书事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由蛮荒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而书籍这是人类文化思想的结晶,想要摧残甚至消灭一个文明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莫过于焚书。隋朝学者牛弘其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中总结了华夏文明有史以来这是隋朝前期的五大焚书事件,称为“五厄”

一厄秦始皇焚书,使商周以来文献典籍大都“扫地皆尽”;二厄西汉末年长安兵起,“图书并从焚烬”;三厄东汉西京大乱,“图籍燔荡”;四厄西晋末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五厄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兵败国灭时将公私典籍全部焚毁。

后来,明朝学者胡应麟(1551—1602)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牛弘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书自六朝之后复有五厄。”补充隋末江都大乱、唐代安禄山作乱、唐末黄巢入长安、北宋靖康之难、南宋末元兵攻陷临安等造成的五次文化典籍大灾难,连同牛弘所举共为“十厄”,即“始皇焚书”“赤眉入关”“董卓移都”“石冰之乱”“魏师入郢”“大业焚书”“安史之乱”“皇朝之乱”“靖康之乱”“伯颜入临安”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古往今来一脉相承未曾中断的文明,而其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历代书籍的妥善保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这些书籍使得我们在历史记忆淡褪的事后可以重温前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往开来。如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图书保存的国家,尚且有大量的历史典籍遭到焚毁,那么人类文明中又有多少书籍在有意无意中遗失了呢?

越是愚昧的人,越没有骨气,而越是不读书的人就越愚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每一次焚书,禁书都是在消磨中华民族的骨气!

最佳贡献者
2

秦始皇?不好意思,这点秦始皇真的比不过满清,至少秦汉时期汉民族的骨气还是很强的,但到了满清,那是真的被统治阶级给砸断了。

“清风不识字”,得,就这一句,全家满门抄斩。你说说这事怎么论理?明朝时还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呢,到了满清就成了“莫谈国事”,你说这风气变得多快?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然后满清还真做到了,凡留发的统统杀了个干净,底下老百姓再不愿意也得愿意,因为但凡有不服的,都被杀了。

其实满清奴性教育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到现在还有一些包衣奴才的后代再夸满清,但他们从来不肯承认的就是,在清朝满汉是被分别对待的民族,例如满人居住的满城不允许汉人进入,满人犯法统一由步兵统领衙门处理,地方政府无权处置,甚至是旗人被判流刑,也可以以枷锁替代。

说白了,在满清旗人哪怕是杀了人,地方督抚也无权处理,只能将旗人送交都统衙门处理。所以现在推崇满清的除了那些满遗,恐怕真没几个认为砸断中华脊梁骨的满清有多好。

3

五代十国的后唐末期,石敬瑭以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纳贡锦帛三十万匹为条件,向契丹借兵叛变,耶律德光率军帮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国后晋,即后晋高祖。

937年晋军与契丹军大举南下,晋军攻入洛阳,后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后晋都汴州(开封),依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石敬瑭的卖国行为,人神公愤,天下失心,致使契丹于946年攻入开封,灭后晋,掠夺中原,建立辽朝,达到鼎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