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刘备伐吴的声威,是被无限夸大了。大家都认为孙权很怕他,甚至认为他想打下荆州,轻而易举。

这就是孙权的高明之处,在演义里,又把范疆张达给杀了,又打算把荆州还给刘备,甚至要把妹妹还给刘备,其实这是孙权的骄兵之计。

实际上刘备的军队,只打到了夷陵,根本就没有踏入荆州的地盘。刘备在秭归击败了吴军这是真的,可是再往前,就寸步难行了。因为陆逊镇守夷陵道,在这里集结了吴军,彻底击垮了刘备,所以不存在刘备见好就收的情况,因为他还没见着什么好处。


01孙权迁都武昌,那就是要吴军将士死战不退了。

此前孙权的都城设在建邺,在吕蒙设计夺取荆州以后,孙权一反常态,特地将都城迁徙到了鄂州,在这里建立武昌城。

  1. 这是大家心里都明白的事情,因为每次迁都,都代表都城所在地就是前线。孙权的都城曾经在京口、柴桑等地,现在迁徙到武昌,就是为了防备刘备的入侵。
  2. 孙权对荆州还是比较上心的,他夺取荆州以后,认为这里就是东吴的屏障。如果失去了荆州,那么刘备便能够一马平川,夺取整个东吴。
  3. 这是有点道理的,但是也比较困难。想想当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已经夺取了荆州,却依旧被孙刘联军彻底击溃,这就说明了一点,所谓的一马平川,也未必就能真的很容易。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宣传呢?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以此让所有将士们都感到身上肩负着重任。


孙权想要用迁都告诉大家,东吴的都城就在武昌,如果刘备占领荆州,那么东吴就直接亡国。其实真的会亡国吗?当然不会,过去刘表活着的时候,孙权没有荆州,不是活的好好的嘛!这也是一种激励措施,他要让将士们明白,他们背后保卫着的,是他们的家人。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三国志》

而荆州最后一道防线,那就是夷陵、夷道,过了这里,那就是江陵城了。只要刘备打下夷道,那么江陵城就会遭到威胁。就算是这样,这也仅仅是荆州有可能被刘备吞并而已。


02刘备打下了秭归,全军上下都骄傲了起来。

刘备大军从益州出发的消息,传到孙权耳朵里,孙权其实就有了策略。他表面上希望继续和谈,其实已经做好了抵挡刘备的准备。

尤其是派遣陆逊、李异等人在秭归地区驻防,其实就是为了防备益州入侵的兵马。可是刘备已经派遣吴班和冯习打下了秭归。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三国志》

可以说这次进军秭归,非常轻松,吴军的防备力量实在是太薄弱。这不由得让刘备感到了些许骄傲,他觉得东吴的兵马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刘备作为蜀汉统帅,他这么想的话,那他手下的将士们自然是更加骄傲了。这样一来孙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 用一座根本就守不住的秭归城,将刘备的兵马搞得骄傲起来,这笔账根本不吃亏。因为孙权在后面的夷陵、夷道都布有重兵,实在不行,退回江陵固守也是可以接受的。
  2. 刘备这边是大张旗鼓地东进,派遣吴班、陈式攻打夷陵,而刘备自己带领大军前往夷道猇亭。黄权负责在江北与刘备隔江相助,而马良则带兵接应武陵五谿蛮夷的大军,与之会合以后,一起攻打东吴。
  3. 看似士气如虹,可问题是刘备在夷道这边压根就动不了了。莫说是越过猇亭进攻江陵,他连猇亭都过不去。

在这里被陆逊挡住了半年多时间,愣是不能往前一步。士兵们骄傲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到了谷底,这个时候陆逊再出兵,可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03刘备折了老本,却连荆州的毛都没摸着。

关于刘备这次带了多少人马,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演义里是带了七十多万,从当时汉朝人口来看,这个数据不太靠谱。

但是也绝对不可能只有现在瞎传的三五万人马,这次东征刘备不仅要拿下荆州,还要灭了东吴,三五万人马真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三国志》

况且从刘备排兵布阵的方法,也可以看得出,这一次大军可谓是倾巢而出。就算被击败了以后,刘备停在了白帝城,都吓了孙权一跳,生怕刘备再一次进攻,可见人数并不少。

刘备老本算是都折在这里了,否则他也不会在白帝城活活气死了。那么他最远打到哪里呢?只打到了猇亭而已,也就是现在的宜昌猇亭区,连宜都都没到,又怎么可能打得下荆州呢?

这一点也就是刘备最生气的地方,如果打下了荆州,再遭到惨败,那他或许还没那么生气,毕竟胜负是很正常的。

可刘备这位征战四十年的老将,还没开始打胜仗,就被不知名的陆逊给打得节节败退,这当然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总结:孙权假装求和的时候,刘备就应该一边进军,一边谈条件。

刘备在军事上的确是有比较高的成就,可是在政治上却并不成熟。尤其是这次攻打东吴,天时利地人和都不合适,却偏偏要做这种事情。

当时东吴已经占据荆州,兵精粮足,而且还有山势作为天然屏障。此外蜀中不少大臣对伐吴都是持有异议的,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的确需要反思。

孙权得知刘备伐吴,首先提出了议和,其实这就是刘备的先决条件了。既然孙权要议和,那么完全可以谈谈议和的条件。

一来可以看看孙权给的底线是什么,二来可以悄悄进军,杀孙权一个措手不及。打下秭归以后,再把和谈的事情放到桌面上再谈,一步步往前推进,看孙权要出什么招。场面上留有余地,战场上攻城略地。

参考资料:《三国志》

最佳贡献者
2

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最后一战,也是刘备一生中最耻辱的一战,只因为孙权袭夺荆州,杀死关羽,刘备不惜举国之力一战。

战前,赵云曾经以国贼是曹魏为由,劝谏刘备不要攻打东吴,刘备不听;战中,诸葛谨曾经给刘备写信,劝说刘备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要攻打东吴,刘备仍然不听。就连孙权向刘备求和,刘备也仍然不听,刘备是铁了心要攻打东吴。

刘备为何如此坚决地要攻打东吴,他就不怕攻打东吴的同时,曹魏大举南下攻蜀,让蜀汉的事业毁于一旦吗?

刘备

刘备当然怕。在事前刘备曾经派人以吊唁曹操之名打探曹魏的态度,但被曹丕斩杀了使者,即使如此,仍然没有挡住刘备的伐吴之战,刘备伐吴的最大目的是拿下荆州,最重要的是拿下江陵,因为荆州是刘备建立帝业的基本条件,没有荆州,刘备就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对于这一点,刘备势在必得,所以刘备发动针对东吴的夷陵之战。

从上帝视角来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没有错,错的只有发动战争的时间不对,如果刘备能等到曹丕与孙权政治关系破裂再发动夷陵之战,那样将很有可能赢得最后的战争,可是刘备没有。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其实是旗鼓相当的,刚一开战刘备手下将领就一直在打胜仗,直到六个月后,刘备才打到了夷陵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这个时候,刘备就把自己的大本营从秭归县搬到了夷陵,相当于从今天的湖北省秭归县搬到了湖北省宜昌市,如果以蜀汉的国界来算的话,刘备已经向东吴境内,或者说向荆州境内推进了800里,这也是曹丕所说的800里连营。

如果这个时候的刘备头脑清醒,暂时停止攻击东吴,而是在夷陵地区稳打稳扎,与陆逊对峙,而不急于死战,陆逊也无法看出刘备的破绽,从而击败刘备,最多也就是双方对峙,然后继续对峙下去,因为这种对峙对刘备来说是有益的,而对于东吴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根本原因在于地理位置,蜀汉失去荆州后,基本盘全部在益州,益州易守难攻,靠着地形复杂有利于防守,如果刘备见好就收,与东吴在夷陵对峙的话,孙权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双重压力,因为孙权投靠曹魏只是权宜之计,他不是真心要投靠曹魏的,仅仅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

夷陵之虞

从这一方面来说,孙权要面临来自西边刘备的攻击,又要在政治上不断地忽悠曹丕,又不愿意拿出投靠的真凭实据来,比如派遣儿子到曹魏当人质,这是典型的政治手法,但是孙权统统没有做这些安排,短时间内能蒙住曹丕,时间一长,曹丕肯定会发现孙权在忽悠他,到那个时候的话,孙权肯定会面临两线作战,到时候孙权那一点基业在刘备与曹丕同时攻击下能不能保留下去还是未知数。

再说了,刘备的大后方在益州,曹魏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攻击蜀汉的,因为攻打益州只有两条路,一是从关中经秦岭到达汉中,另一条是从荆州经长江三峡由水路进入益州,这两条路对于曹丕来说,短时间内都是不容易实现的。

相对来说,曹魏与东吴的地盘全面接壤,从荆州一直到长江入海口都是双方的国界线,曹魏可以很容易地对东吴发起攻击,简单的说,曹丕打孙权很容易,打刘备很困难

孙权与陆逊

所以,刘备之所以在夷陵没有见好就好反而继续对孙权用兵宁愿死战到底的根本原因有三个:

1、曹丕打孙权很容易,打刘备很困难。即便如此,刘备仍然在长江以北部署了黄权率领一万人防备曹魏,双重保险之下,刘备觉得曹丕没法攻击自己,要攻击也只能攻击孙权,所以刘备有恃无恐继续攻打东吴。

2、刘备已经轻易打进了荆州境内八百里地,前期战争的过于轻易,让刘备产生了轻敌和头脑发热的情况,以为只要一鼓作气,荆州最重要的江陵城就能拿下,到时候就能收复荆州为关羽报仇了,因为夷陵的背后就是荆州,两地相距非常近。

刘备

3、刘备收复荆州的决心势在必得。失去荆州地盘的刘备就永远地变成了割据势力,而这违背了刘备终身的理想,刘备的理想是统一天下,建立一个以汉为国号的统一王朝,没有荆州,刘备的愿望就能实现,同时也永远地失去了角逐天下的梦想,这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

三个原因综合之下,刘备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仍然在夷陵与陆逊大打出手,而且还不顾一切地寻找战机,要知道夷陵的地形对陆逊来说是易于防守,对刘备来说是难于进攻,所以刘备在攻打夷陵时,遭受了挫折,发现根本无法拿下夷陵。

火烧连营

刘备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攻破夷陵,却没有想到自己在夷陵前线已经露出了2个致命的破绽给陆逊,这两个破绽就是:

1、放弃水军。

2、让所有军队在密林中驻扎,躲避酷暑。

前一个破绽让陆逊完成了刘备军队的合围,陆逊派出所有的水军利用水路乘船绕到刘备军的背后包围了刘备,完成了合围。

后一个破绽让陆逊得以实行致命的火攻,因为刘备的所有军队都驻扎在树林中躲避酷暑,温度高,气候干燥,只需要一把火,就能把刘备所有军队烧回益州。

3

有一个观点笔者很赞同,刘备打着为弟弟报仇的旗号,其实是为了扩充地盘、建立更大的帝国。而且,笔者认为刘备攻伐荆州是为了给刘禅铺路,以便在自己百年之后儿子还能担起复兴汉室的重任。

(夷陵之战形势图)

荆州是蜀汉无法舍弃的宝地,它在益州的统治集团、军队的核心成员都是荆州人,失去荆州的后患想都不敢想,在刘备还没有死去的情况下尚无所谓,但当时的刘备已经60多岁了,一旦他死了刘禅绝对不可能调和益州集团、东洲集团和荆州集团的矛盾。

因此刘备很想在自己最后几年的生命中夺回荆州,重建稳定的统治阶层,让自己的儿子有机会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计划,最好能一举灭掉东吴,和北方曹魏政权划江而治,这是他举兵讨伐东吴的最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就算孙权真的把荆州还给了刘备,他还是有可能进一步向东彻底灭掉东吴。

刘备年纪这么大,他最珍惜的就是时间,如果孙权愿意归还荆州甚至把妹妹送过来,刘备肯定愿意暂时妥协,拿到部分荆州的土地后就能绕过重山叠嶂的山区,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到这一步,刘备作为一名征战了四十多年的老将不可能犯糊涂拒绝。

可问题是,三国演义太鬼扯了,孙权可从来没说过要归还荆州的土地给刘备,《三国演义》的记载与《三国志》的记载出入太大。诸葛瑾面见刘备时的说辞,基本反映出了孙权的态度,《三国演义》里的诸葛瑾说吴王愿意送还妹妹和荆州三郡给刘备,希望刘备进攻他主要的敌人曹魏;

但《三国志》里的诸葛瑾只强调了曹魏是蜀汉的大敌,蜀吴交战会让曹魏渔翁得利,奉劝刘备不要舍小利而忘大义,从未提到归还荆州三个郡土地的话。

我们都知道,215年孙权以鲁肃、吕蒙为将领夺取荆州南部三个郡时,刘备的势力被压缩到南郡、武陵郡,随后孙刘和谈罢兵以湘江为界,刘备手里的荆州地盘恢复到南郡、武陵郡和零陵郡三个郡,因此说关羽兵败被杀后蜀汉一口气丢了三个郡,这是吕蒙生前最后的战果也是孙权志在必得的目标,他怎么可能会轻易还回去呢?

刘备丢了长沙、桂阳等三个郡后,曾亲自带领5万大军到荆州,打算以仅存的南郡和武陵郡为基地和东吴血拼,这时候他尚且控制着荆州的精华部分“南郡”,不管是北伐还是东征都是一马平川,如果刘备占据荆州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北伐的基地,他就不会在215年丢掉三个郡后急冲冲的找东吴挑战了,因此说刘备还是有浓厚的地盘情节,他想把荆州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而且从心底里认为东吴是个可以一战的对手。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东征大军开拔,次年正月打到夷陵,二月打到了猇亭,随后在六月被陆逊击败,整整11个月的时间孙权都没考虑过投降,始终坚定支持陆逊的僵持战术,反而是刘备沉不住气,为了避暑将部队拉到山林中,甚至让水师上岸避暑,看到这一幕的陆逊明白蜀军的士气已经泄到底了,刘备想不出任何办法取得进一步战果,甚至连退回去避暑休息一下都不可能,如果孙权主动和谈他肯定会接受的。

孙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在刘备东征前,孙权在长江沿岸与曹魏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最有名的就是合肥之战,孙权被张辽打得满地找牙,此后曹军对江东的压力就一直存在。而且刘备和陆逊火拼之时,曹军大将曹洪的大军就驻扎在南阳郡的襄阳,还占有江夏郡的一部分距离今天的武汉一步之遥,随时可能南下。

(孙权的首都在鄂州,被他改名为武昌)

因此孙权并不轻松,他把首都迁到鄂州是为了天子守国门,给陆逊创造一个稳固的后方,但即便形式如此紧张,他也没有对刘备妥协的打算。

孙权也有自己的计划,他看准了曹魏隔岸观火的心思,一边向曹魏称臣、一边与刘备决战,凭借长江天堑足够为陆逊争取时间,只要自己能坚持就绝对不会对刘备妥协,因为孙权明白他再多的让步也满足不了刘备的野心。

最后说一说吕蒙,这人确实有能力,而且刘备也没有多恨他,因为吕蒙并不是杀害关羽的凶手,吕蒙只是擒获了关羽而已,而且吕蒙并没有堵死关羽逃往上庸的退路,是关羽自己要面子拒绝投奔上庸的刘封,最有意思的是吕蒙还没来得及开庆功会就死掉了,刘备没有机会也没有心情杀他。关羽被抓后是孙权斩杀了他,而且孙权指挥吕蒙两次偷袭荆州,刘备真正恨的是孙权才对。

4

我们就先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入手来分析分析。

据第八十一回和第八十二回的相关记载,刘备所率的兵马号称是七十余万,孙权赶忙派了诸葛瑾前去求和,诸葛瑾是怎么说的呢?一、取荆州杀关羽都是吕蒙的错,现在吕蒙已经死了;二、我们愿意还孙夫人,还荆州,再次结盟。可以说这求和的条件相当诱人了,但是刘备拒绝了,坚决说杀关羽之仇不可不报。

诸葛瑾

可以推测演义中刘备的最终动机是消灭东吴,只还个荆州是不够的,刘备的目的是要把孙权灭得一干二净,这一点就是刘备拒绝求和的根本原因。再有,诸葛瑾去求和的时候,刘备的大军已经集合完毕,哪有说不打就不打了的,刘备怎么跟热血沸腾的将士们交代?最后,孙权的求和条件是真的还是忽悠人的?

所以,演义中的刘备不会答应孙权求和,因为他的70多万大军足以踏平整个荆州乃至江东。

刘备伐吴

其实演义毕竟是虚构的,要是孙权真的答应归还荆州,刘备恐怕早就罢兵了,白来的荆州谁不要?刘备又不傻。

接下来,分析分析《三国志》,历史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国志·诸葛瑾》记载: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末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可见,当时的孙权确实有求和之意,诸葛瑾也曾写信给刘备陈说利害,但并没有说归还荆州,也并不像演义中那样东吴是弱势一方,孙权其实毫不示弱的。

孙权

再有历史上双方兵力对比并不是70多万对20多万,而大概是七八万对六七万,刘备并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这一场战争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刘备也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那么问题就来了,刘备为啥不答应孙权的求和呢?甚至还可以乘机敲诈他一笔,比如粮草城池啥的,再来分析分析。

第一,历史上刘备伐吴的根本目的就是去夺回荆州,顺带着打压一下东吴势力。荆州丢失后,蜀军被迫局限于益州之地,难以有所发展,更难以兴复汉室。只有夺回了荆州,才能使蜀国焕发生机。

第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备希望通过自己最后的努力,为刘禅和诸葛亮夺取天下出一份力。60岁的刘备还在奋斗,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第三,为荆州集团的部属们抢回家乡。蜀国后期,主要执政者都是荆州人或者都曾长时间生活在荆州,比如诸葛亮、蒋琬、杨仪、魏延、董允等等。

第四,为兄弟关羽报仇。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是一个口号,是次要原因哈。

诸葛亮

因此,孙权根本不可能白白归还荆州,刘备和孙权之战不太可以避免,我认为刘备发动这次战役本身并没有错,只可惜他战败了,而且惨败而回,只怪他自己不争气呀。

5

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中出现的问题

刘备伐吴是在章武元年(221),吕蒙则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病逝。所以是不存在斩杀吕蒙一说。

刘备伐吴的军事战略目的是为夺取荆州,但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成功过,所以也没有见好就收的机会。

我们再看夷陵之战

刘备率七十万大军伐吴,前期连战连捷那都是演义小说虚构。

真实的夷陵之战中,交战双方的实力悬殊并不大。

据《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刘备支党四万,马二三千皮,出秭归。加上《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

刘备带兵四万再加上五谿蛮夷的支援部队,蜀军投入夷陵战场的部队数量大约也就在五万左右。

而东吴方面,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东吴方面投入的作战部队也在五万上下。

所以,双方实力悬殊并不大。

战事开启之前,孙权也确实有遣使请和之意。但末将以为这仅仅只是孙权的缓兵之计和骄兵之计。

因为孙权早在下令奇袭荆州之前就料定会与刘备撕破脸,所以在拿下荆州之后,孙权也是在积极的做准备。

政治方面:孙权向魏国称臣,积极拉拢双方关系。将刘璋调至秭归并承认其为益州牧,与此同时也拒绝承认刘备益州牧的身份。

军事方面:孙权将治所迁至荆州武昌,时刻整军备战。

所以说孙权是不怕刘备的。

在夷陵交战前期,陆逊的撤退也并不是兵败而退,而是战术后撤。其目的就是避其锋芒,再一个就是通过我退敌进的策略拉长蜀军的战略补给线。之后再从中找寻作战时机。

而在刘备方面,并没有取得实际意义的战果就被陆逊抓住破绽,陆逊一招火攻打破蜀军。

总结

夷陵之战,刘备做为进攻方,前期看似进展神速,表面上好像牢牢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其实一直都在被牵着鼻子走,也没有取得过任何阶段性胜利。

根本就没有“好”过,就更别提见好就收了。

6

首先,吕蒙这个大都督是自己病死的,不是刘备杀的。

我们知道,东吴吕蒙斩杀关羽,蜀国开国第一诏,就是兴兵伐吴。但是为什么执意伐吴,又不见好就收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这其一,是蜀汉与东吴有血海深仇,关羽确实为东吴所害。后来范疆张达刺杀张飞还投奔东吴。这从精神上严重刺激了刘备。

而后老将黄忠不幸殒命于富池口,五虎上将已亡三人,个个死于东吴之手。恨的刘备发誓:要杀进建业,倔孙氏三代祖坟。

其二便是刘备名为报仇,其实就是想鲸吞东吴一带江南地区。

这是一种赌博,想赶在曹魏刚刚建国,曹丕根基不稳,犹豫不决是否支援东吴之际,造成既成事实,攻占更多的东吴土地,形成与曹魏南北对质之势。

这将为刘备日后北伐,积攒更多的物资与力量,出兵方向也更加多变,可以直接威胁到曹魏。逐鹿中原,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这其三

就是蜀汉自己的内部原因

刘备伐吴的决定一下,蜀汉集团就直接产生两种声音。

蜀地旧臣表示:实行三丁抽一等更重的服役就可以满足伐吴的条件。

但是刘备旧臣表示:更应该以大局为重,稳定局势。

刘备需要镇压住诸葛亮,赵云等反对声音,保证日后绝对权利。也要给蜀地旧臣一个顺水人情,认为刘备任人唯贤,不偏袒旧臣。

可以理解为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7

你看不出来吗?刘备伐吴,你以为他真的是都是为了他的两个义弟关羽和张飞报仇?所谓为两个义弟报仇,只是一个伐吴的借口,真实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夺回荆州,顺便拿下整个东吴,至于报仇只是顺带而已。

你问刘备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只要孙权归还荆州、交出杀害关羽和张飞的凶手不就行了吗?何必要大动干戈,非要和孙权争个你死我活?

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就把孙权看的太没用。

事实上,孙权这样的做法是示弱,你以为孙权真的会不动一刀一枪,就把荆州归还给刘备?想多了,如果孙权真的这么做,那他在东吴文武百官心里,就失去了威望。

人家刘备兴兵犯境,作为主公,非但没有起兵反抗,反而要将东吴将士好不容易拿下的荆州归还给刘备,我想东吴上下都会有些不服,甚至会对孙权有怨恨。

显然,孙权不是傻子,他这是在麻痹刘备,以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因为孙权明白,此刻的刘备和整个来犯的蜀军正值满腔怒火,冒然与其交战,得不偿失,所以孙权故意派人与刘备交涉,主动示好。

那么孙权难道不拍刘备答应他的示好吗?

我想孙权早就做好了准备。且不说刘备会不会答应,即使刘备答应了,我想孙权也会撕毁合约,公开交战。因为孙权已然达到他的目的,什么目的?拖住刘备大军。因为刘备率大军气势汹汹伐吴,刚开始是一鼓作气,准备灭吴的,可是如果孙权拖延时间的目的达到了,那么蜀军这股怒气很有可能会慢慢消逝。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蜀军在东吴境内作战久了,必然会思乡心切,到那时,就是东吴反戈一击的时候。

这不,夷陵一战,就让当时的东吴大都督陆逊抓住了蜀军的弱点:八百里联营。一把大火就将刘备的大军烧的干干净净,如同当年的赤壁大战,二十艘火船就将曹操的水陆大军就击败了。我想这就是天意吧?

8

吕蒙在关羽死后不久也跟着死了,在孙权宴请吕蒙的庆功宴会上突然死去,不需要刘备去杀吕蒙。

刘备前期胜利,孙权求和,要送还荆州,送还孙夫人,送还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送还张飞的头。只要刘备能冷静下来,他随时可以重新拥有荆州,还可以得到孙夫人。刘备已经有老婆,可能他并不在乎孙夫人。

说句实话,关羽和张飞不在了,连关羽都守不住荆州,就算荆州回来了,只要东吴没有被打败,只要东吴还强势,谁能镇守荆州?

前期胜利让刘备产生骄傲心理,一个荆州加上孙夫人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他很有信心地认为他可以灭了东吴。没想到东吴冒出一个陆逊,跟他拖,耗着他,从春天拖到夏天,找准时机给刘备联营来一把大火,把刘备烧得大败而归。

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有六十多岁了,刘备死的时候六十三岁,是夷陵之战一年之后。古人活到六十岁,可能就要考虑将来的事了。刘备最大的心愿是恢复汉室,六十多岁的老人,没有时间等待,他肯定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成功恢复汉室,过了这个年龄,就算时机再怎么成熟,再怎么有利,他可能就上不了战场了。假如刘备再年轻几岁,哪怕再年轻五六岁,他可能也不会如此焦躁,如此失策。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姜子牙,八十多岁还能上战场。

他的五虎上将也年龄很大了,黄忠跟着刘备伐吴,死的时候七十五岁,很不容易了。再过几年,夷陵之战之后,五虎上将只剩赵云、马超,马超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就已经死了,赵云跟着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第二北伐之前,赵云死去。马超和赵云都是在夷陵之战几年之后死去。蜀汉的后起之秀,除了关兴和张苞,其他人表现并不是十分突出。如果刘备还要再等几年再去伐吴、伐魏,可能形势不见得会好多少。

9

这是一个相当奇葩的问题。

第一,刘备伐吴时,吕蒙早就去世了

吕蒙并非死于刘备之手。

在吕蒙杀关羽,夺荆州后不久,便病逝了。其实在吕蒙攻关羽之前,就重病缠身了。当时他将计就计,以治病为由,离开驻地,返回建业,给关羽造成一种吴军不会偷袭的假象。当时吕蒙固然身体很差,但实际用意是迷惑关羽,他以陆逊接替自己,实则在背后策划攻取荆州的计划。

吕蒙抱病指挥攻取荆州后,繁重的军政事务完全透支其原本羸弱的身体,终于一病不起。因此,在刘备伐吴时,吕蒙早就去世了,哪来刘备斩杀吕蒙一事呢?

第二,刘备并未能拿下荆州

题目中的第二大错误,是说刘备拿下荆州后怎么不与东吴修约示好呢?事实上刘备并没能拿下荆州,大家知道,刘备进攻东吴,攻至夷陵就受阻了。当时东吴控制六个郡,分别是南郡、长沙、江夏、桂阳、零陵、武陵,而刘备攻打的只是南郡,而且离南郡治所、也就是政府所在地江陵还有几百里远呢。因此,刘备伐吴,只攻取一小块地,远远算不上拿下荆州。

知道以上事实,就知道刘备远未达到其战略目的,哪里谈见好就收了。

10

我们都知道刘备称帝后不久也就开始了伐吴之战,而刘备打出的旗号就是为了关羽报仇,不过最后的结果就是刘备夷陵惨败,只身跑到永安,最终病逝在永安,陆逊火烧刘备七百里联营,可见刘备的声势是非常大的,可能有人就问了,为何刘备伐吴之战不是拿下荆州见好就收呢?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两个错误,第一就是刘备伐吴之战根本就没有拿下荆州,也更加不可能斩杀吕蒙,这是为何呢?

东汉末年的荆州,在刘表治理的时候被称为“荆襄九郡”,除了原本的荆州七郡,也就是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和长沙郡,后面从南阳郡和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襄阳和章陵二郡。其实就是刘备巅峰时期,也没有完全占据荆州,仅仅是占据了荆州七郡中的荆南四郡而已,可以说荆州一分为三,孙权江夏郡,而曹操占据南阳郡和南郡,也就是说即便是刘备能够攻占荆州,也仅仅能够占据五个郡而已,另外就是即便是刘备拿下荆州,也不可能斩杀吕蒙,这倒不是因为吕蒙不会成为蜀汉的俘虏,而是吕蒙在公元220年从关羽手中夺走荆州后不久也就病逝了,就是刘备想要杀他为关羽报仇,也是完全做不到的。

那么这里我们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刘备统帅70万大军,凭着这样的兵力,感觉拿下小小的东吴还不是轻而易举,而且刘备军队驻扎达到了七百里联营,自然是军队人数非常多了,而吴军仅仅20万人,这场战争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过这仅仅是演义的结果,古代打仗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壮大声势夸大数字,比如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号称八十万,其实仅仅只有20多万,这里面刘备的军队人数在四万人,再加上少数民族的一万军队,也就是说刘备只有五万多兵力,而东吴方面出动的兵力也是相差无几,达到了五万之数,而蜀汉总人口也才百万而已,怎么可能出动70万大军呢?其实蜀汉的总兵力也就维持在十万而已,其实这已经是蜀汉能够达到的极限了。

所以我们抛开演义的影响,仅仅从真实的历史出发,其实我们从刘备带着这些军队去看,他的目的根本就不可能是想要灭掉东吴,要知道曹操赤壁之战的时候带了20多万大军,依旧不能够打败孙刘联军的,凭借着刘备五万精兵,怎么也完成不了这个壮举,所以刘备的战略目标就是想要趁着东吴毫无防备,一鼓作气拿下原本占据的荆州地区,可以说如果刘备真的拿下了原本的疆土的话,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刘备也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大半辈子,怎么可能会见好不收呢?除非刘备自大到认为能够灭掉东吴,而现实就是刘备没有见好就收,其中的原因就是刘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也就是刘备伐吴之战,那么为什么叫做夷陵之战呢?其实主要原因就是这场战争发生在夷陵这里,当然也有人称它为猇亭之战,其实这样命名在古代非常常见,比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如此,其他像长平之战,昆阳之战,虎牢关之战以及鄱阳湖水战都是如此,也就是说两国军队在夷陵展开大战,而这个夷陵在什么地区呢?就是如今的湖北宜都,在三国时期属于荆州南郡,这里距离南郡治所江陵还有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刘备连南郡都没有完全拿下,更何谈拿下整个荆州呢?

可以说刘备大军仅仅攻打到夷陵地区,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这是三国志的记载,蜀汉军队可以说势如破竹的来到夷陵地区,不过这里面也有着蜀汉军队出其不意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因为蜀汉军队顺流而下,而且夷陵地区山林密布,并不利于军事行动,所以陆逊主动放弃了夷陵地区,这让刘备认为吴军战斗力低下,也就有些自大起来。

不过东吴孙权面对刘备的东征,采取的措施并不是求和,而是一方面主动向曹魏称臣,避免遭受蜀汉和曹魏的两线作战,第二就是积极进行防御,他的做法就是将都城迁到武昌,颇有一番“天子守国门”的态度,如果刘备蜀汉军队攻破夷陵,就可以顺江而下,直达江陵,那么刘备真的可能夺回荆州,甚至威胁到东吴核心江东六郡的安危,而孙权驻守武昌,就是传达了东吴死守的信心,因为如果江陵丢失,武昌也就处在险境了。所以我们看到东吴军队死守猇亭,将原本气势如虹的蜀汉军队拖在了这里,这样刘备被拖在猇亭长达半年之久,士气低落,再加上气候的原因,只能够上岸驻扎,而且因为夷陵地区是山地,也就导致了刘备的营帐长达七百里,最后被陆逊抓住了机会一把火让刘备将老本都折进去了。

所以说,刘备带着蜀汉大军最远也就来到猇亭地区,看着近在咫尺的江陵,就是打不过去,所以刘备没有拿到什么好处,更没有拿下荆州,甚至就是南郡都没有完全掌控在手中,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自然不可能见好就收了,最重要的就是刘备大话已经说出去了,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怎么也要拿下荆州才算是有个交代啊,否则面子上也是过不去的,至于吕蒙,在白衣渡江成功荆州后,造成了关羽走麦城的悲剧,可以说江陵一战吕蒙居功至伟,不久之后也就病逝,所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关羽的魂魄在报仇,所以吕蒙在击败关羽之后没有多久就死了,等到刘备伐吴之战开始的时候,吕蒙早已经死了,怎么还可能斩杀他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