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备伐吴的声威,是被无限夸大了。大家都认为孙权很怕他,甚至认为他想打下荆州,轻而易举。
这就是孙权的高明之处,在演义里,又把范疆张达给杀了,又打算把荆州还给刘备,甚至要把妹妹还给刘备,其实这是孙权的骄兵之计。
实际上刘备的军队,只打到了夷陵,根本就没有踏入荆州的地盘。刘备在秭归击败了吴军这是真的,可是再往前,就寸步难行了。因为陆逊镇守夷陵道,在这里集结了吴军,彻底击垮了刘备,所以不存在刘备见好就收的情况,因为他还没见着什么好处。
01孙权迁都武昌,那就是要吴军将士死战不退了。
此前孙权的都城设在建邺,在吕蒙设计夺取荆州以后,孙权一反常态,特地将都城迁徙到了鄂州,在这里建立武昌城。
- 这是大家心里都明白的事情,因为每次迁都,都代表都城所在地就是前线。孙权的都城曾经在京口、柴桑等地,现在迁徙到武昌,就是为了防备刘备的入侵。
- 孙权对荆州还是比较上心的,他夺取荆州以后,认为这里就是东吴的屏障。如果失去了荆州,那么刘备便能够一马平川,夺取整个东吴。
- 这是有点道理的,但是也比较困难。想想当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已经夺取了荆州,却依旧被孙刘联军彻底击溃,这就说明了一点,所谓的一马平川,也未必就能真的很容易。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宣传呢?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以此让所有将士们都感到身上肩负着重任。
孙权想要用迁都告诉大家,东吴的都城就在武昌,如果刘备占领荆州,那么东吴就直接亡国。其实真的会亡国吗?当然不会,过去刘表活着的时候,孙权没有荆州,不是活的好好的嘛!这也是一种激励措施,他要让将士们明白,他们背后保卫着的,是他们的家人。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三国志》
而荆州最后一道防线,那就是夷陵、夷道,过了这里,那就是江陵城了。只要刘备打下夷道,那么江陵城就会遭到威胁。就算是这样,这也仅仅是荆州有可能被刘备吞并而已。
02刘备打下了秭归,全军上下都骄傲了起来。
刘备大军从益州出发的消息,传到孙权耳朵里,孙权其实就有了策略。他表面上希望继续和谈,其实已经做好了抵挡刘备的准备。
尤其是派遣陆逊、李异等人在秭归地区驻防,其实就是为了防备益州入侵的兵马。可是刘备已经派遣吴班和冯习打下了秭归。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三国志》
可以说这次进军秭归,非常轻松,吴军的防备力量实在是太薄弱。这不由得让刘备感到了些许骄傲,他觉得东吴的兵马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刘备作为蜀汉统帅,他这么想的话,那他手下的将士们自然是更加骄傲了。这样一来孙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用一座根本就守不住的秭归城,将刘备的兵马搞得骄傲起来,这笔账根本不吃亏。因为孙权在后面的夷陵、夷道都布有重兵,实在不行,退回江陵固守也是可以接受的。
- 刘备这边是大张旗鼓地东进,派遣吴班、陈式攻打夷陵,而刘备自己带领大军前往夷道猇亭。黄权负责在江北与刘备隔江相助,而马良则带兵接应武陵五谿蛮夷的大军,与之会合以后,一起攻打东吴。
- 看似士气如虹,可问题是刘备在夷道这边压根就动不了了。莫说是越过猇亭进攻江陵,他连猇亭都过不去。
在这里被陆逊挡住了半年多时间,愣是不能往前一步。士兵们骄傲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到了谷底,这个时候陆逊再出兵,可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03刘备折了老本,却连荆州的毛都没摸着。
关于刘备这次带了多少人马,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演义里是带了七十多万,从当时汉朝人口来看,这个数据不太靠谱。
但是也绝对不可能只有现在瞎传的三五万人马,这次东征刘备不仅要拿下荆州,还要灭了东吴,三五万人马真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三国志》
况且从刘备排兵布阵的方法,也可以看得出,这一次大军可谓是倾巢而出。就算被击败了以后,刘备停在了白帝城,都吓了孙权一跳,生怕刘备再一次进攻,可见人数并不少。
刘备老本算是都折在这里了,否则他也不会在白帝城活活气死了。那么他最远打到哪里呢?只打到了猇亭而已,也就是现在的宜昌猇亭区,连宜都都没到,又怎么可能打得下荆州呢?
这一点也就是刘备最生气的地方,如果打下了荆州,再遭到惨败,那他或许还没那么生气,毕竟胜负是很正常的。
可刘备这位征战四十年的老将,还没开始打胜仗,就被不知名的陆逊给打得节节败退,这当然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总结:孙权假装求和的时候,刘备就应该一边进军,一边谈条件。
刘备在军事上的确是有比较高的成就,可是在政治上却并不成熟。尤其是这次攻打东吴,天时利地人和都不合适,却偏偏要做这种事情。
当时东吴已经占据荆州,兵精粮足,而且还有山势作为天然屏障。此外蜀中不少大臣对伐吴都是持有异议的,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的确需要反思。
孙权得知刘备伐吴,首先提出了议和,其实这就是刘备的先决条件了。既然孙权要议和,那么完全可以谈谈议和的条件。
一来可以看看孙权给的底线是什么,二来可以悄悄进军,杀孙权一个措手不及。打下秭归以后,再把和谈的事情放到桌面上再谈,一步步往前推进,看孙权要出什么招。场面上留有余地,战场上攻城略地。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