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还要从一个案件开始说起,这是清朝一个大案,史称“历法之争”。表面上看,这个案子是一种天文学方面的分歧,实质上,是天主教东传和传统儒家文化反击的必然结果。
当清朝统治者需要传教士为清朝作一些事情的时候,皇帝就会对这些人异常宽容。这是传教士所以能够存在的根本,但传教士想要的是传教,这是清王朝无法容忍的。于是,清王朝对传教士,就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态度。
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成为最早一批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为好友。
天主教的东传和传统儒家的反击
这个案子的主人公,名字叫汤若望,他是欧洲神圣罗马帝国的传教士,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这是一个传奇人物,经历了两朝三代,在明朝崇祯年代,被明朝皇帝信任,清军入关之后,又被清朝皇帝认可。成为继利玛窦之后,又一个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
汤若望,从德行上来说,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身为传教士的他,不但为中国带来了天主教,还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先进知识。其中,他最擅长的天文学,几乎改变了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历法。这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像是一条鳗鱼冲进昏昏欲睡的沙丁鱼群之中,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也有专门的天文部门,被称为钦天,但传统天文学往往仅仅凭借经验以及肉眼,再加上古典文献的记载,配合极少的工具,确定历法。长久以来都是如此,这种天文部门渐渐变得神秘。汤若望的出现,带来了大量见所未见的奇怪仪器,这些西方的天文学仪器,改变了中国传统天文学。
平心而论,汤若望的新历法,的确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偏偏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汤若望的身份,他仅仅只是一个外国人,一个传教士。皇帝的宠信并不代表他被其他官员认可。一个阴谋围绕着汤若望展开。
清朝官员代表杨光先率先发难,他将矛头指向了汤若望的历法,但罪名非常可怕:潜谋造反,妖言惑众,历法荒谬。这三条罪名,是诬告,也是一场博弈。
对于历法荒谬这种事情,当时的康熙皇帝不置可否,但对于前两项罪名,康熙皇帝提高了警惕,当时,汤可望已经发展了十余万天主教徒,这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年轻的康熙也知道潜在的危机。于是,汤若望下狱,但免于一死,而支持汤若望的五名官员,却全部被杀。
汤若望,继利玛窦之后有一个著名传教士,历经明崇祯、清顺治、康熙,两朝三代,康熙三年历法之争的主角。
汤若望之后,是南怀仁
汤若望案发生在康熙三年,那时候的汤若望已经重病缠身,虽然最终康熙皇帝赦免了汤若望,但在康熙五年,汤若望病死,年75岁。
汤若望一案,可以看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典型。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承认,从明朝中叶开始,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而到了明朝末年,中国被西方弯道超车。天文、地理、军事、科技,甚至包括航海,西方从各个领域全面超越中国,除了经济以外。
中国凭借地大物博和数量庞大的人口,勉强保持着世界第一的称呼。在这样的光环下,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落后,中国政府的官员变得高傲自大,极力的进行反击。在官员的态度下,康熙皇帝即使站在汤若望这边,也无能为力。汤若望死后四年,康熙九年的时候,旧历法和新历法的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康熙不得不承认新历法的先进性。从而开始使用新历。
汤若望的最终胜利,也让康熙皇帝更加信任传教士,南怀仁就成了继汤若望之后,最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他利用自己的先进知识,不断的推动中国武器装备,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的发展。直到南怀仁于康熙二十七年病逝,这种西学东渐才告一段落。
南怀仁,清康熙年间最著名的传教士,也是康熙最信任的传教士。
冰火两重天的清王朝态度
从汤若望到南怀仁,清王朝对这些传教士的态度,看起来非常友好而且很开明。在西方很多书籍中,也盛赞康熙皇帝开明的宗教政策。在这些辉煌背后,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我们可以称之为冰火两重天。
对比康熙皇帝以及顺治皇帝本身的态度,在民间,天主教的传播,以及西方先进科学的传播,遭到了严防死守。汤若望案子的本质,就是这种严防死守的结果。康熙皇帝以及清政府允许这些传教士在朝廷里供职,但不允许他们无休止的民间传教。科学技术也是一样。
康熙皇帝素来以爱好科学,喜欢接触先进技术闻名,他的这种接受,并不愿意带来更高更先进的生产力,仅仅只是个人的学习而已。对于百姓的管理,依然采取愚民的政策,不希望百姓接受更多的先进思想。
冰火两重天现象的出现,是清王朝的统治者,在中西方大博弈背景下的权衡。康熙皇帝以及清政府只是需要西方的先进技术,比如制造火炮,为自己的开疆扩土贡献力量。于是,南怀仁之后,清王朝并没有再出现过著名的外国传教士。政策逐渐收紧,开始关闭国门,限制天主教的传播。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清王朝的统治者,本质上并不希望传教士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但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的确给清王朝带来了不少好处,因此采取了折中态度。而当天下已经安定下来,愚民政策以及文化高压政策开始摆上台面,从官方到地方全面收紧。直到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开始胡作非为,远没有汤若望,南怀仁这些人友好。于是清王朝更加害怕传教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