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蒙古骑兵,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

自成吉思汗起,他们的铁骑几乎无人可挡,迅速的扩张,吞并了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骑兵作战肯定离不开马,但通常都是公马,它们体壮、耐寒、奔跑能力强。但为什么却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这跟蒙古骑兵作战的方式是分不开的。他们骁勇善战,版图扩张很快,所以要经常长途奔袭。俗话说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他们都生活在蒙古高原上,一是物资贫乏,二是带多了粮草影响行军。

所以他们采取的方式就是以战养战,就地取材。苦寒之地作战也没那么容易缴获吃的,再加上敌军也会坚壁清野。这种情况下怎么办?那就得依靠自给自足,所以母马的重要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蒙古母马在哺育期可产奶300千克。这就是他们作为重要事物的来源和后勤保障。马奶热量高,营养丰富,可快速恢复士兵的体力。

马奶不仅能解决水源的问题,多余的也不会浪费。可以发酵浓缩后制成奶酪,这种制作工艺很简单,基本每个蒙古士兵都会。

而且这还不用团体行动,个人就能制作。他的保存时期也很长,携带也非常方便。切成小块儿,放在包裹中,随吃随取。

它还有最大的一个好处,避免了生火做饭。你想想,如果十几万人同时开火做饭,目标有多大?这非常容易暴露。正是因为这种隐蔽性,他们经常发起突袭,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蒙古马优点非常突出,但劣势也非常明显。它不及欧洲马种的高大,虽然适应性很强,但也架不住蒙古骑兵的马不停蹄。所以他们出征,每个士兵都要备上五六匹马。当马匹不够用的时候,母马也可以载重,腾出更多的公马作战。

这样不管是战死的马,还是母马死去。士兵们都可以吃到马肉,快速的恢复体能。母马也可以解决马匹紧缺的困难。

这么多的马,肯定也会有很多小马驹,人是根本顾不过来照顾它们的,所以有母马在人就可以不用操心。

前面也说了,蒙古马的适应能力极强。很多时候不用人工喂料,它们在天寒地冻的场地也能自行觅食。这可真的是吃的是冰冷的野草,产的是热乎乎的马奶呀。

蒙古人本身是马背上的民族,马对他们是十分重要的。蒙古骑兵在征战中母马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既保障了他们的水和食物,还能载人载物。

最佳贡献者
2

蒙古军队数次西征,均以骑兵为主力部队,而且每次西征都历经数年之久,骑兵的战马也并非特意带上母马随行,但在战争状态下携带大量母马也的确有蒙古军队的特殊考量,母马也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蒙古骑兵西征,路途遥远,保证速度

蒙古历次西征,都是征途遥远,而且自然环境恶劣。在作战状态下,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部队,如果只单一以一匹马为坐骑,马势必会在长时间奔跑作战中疲惫,从而影响战斗力,这就需要在作战过程中更换马匹,使战马有休息的时间。

出于保证战斗力和行军速度的需要,骑兵需要不断地更换战马,而更换战马就需要携带大量的战马。而在战马的选择上,虽然公马是会比母马有优势,但是优势也并没有拉下母马太多,所以在战马的选择上也就没有特意注重马的公母。

二、马奶在战时可以作为粮食供应

蒙古在西征的过程中,每次西征都是无后勤作战,因为远离后方,所以根本得不到后勤补给。那么战马对于骑兵的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不仅可以给骑兵驼运粮食,母马还可以供给马奶。现在奶制品都是营养品中的佼佼者,在恶劣的作战环境中,能有鲜奶的供应,对提升士兵战斗力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在西征过程中,蒙古士兵也会携带大量的牛羊作为后勤补给,但是牛羊的行进速度远远赶不上战马。等到进入战区之后,兵贵神速,更不会携带大量牛羊作战。而此时马驼运的粮食和供给的鲜奶,就是士兵作战中主要的食物来源。

三、战时战马的损失需要母马生育小马驹补给

战争状态下,人的死亡都不可避免,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马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上面提到的,蒙古远离后方作战,马匹的补给也是短板,仅靠掠夺征服的国家,显然不具备战马的补给,带数倍于骑兵的马,本身就是一种多保险措施。

而且携带母马的最大优点,就是母马还能够在战争的过程中养育新的马匹,在马匹损失的同时,通过繁殖的方式补给新战马,是蒙古远离后方作战一个重要补给方式。同时公马也有发情期,如果不让公马繁殖,那么公马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

四、蒙古马在与欧洲马对战中处于劣势,需要弥补数量优势

从骑兵成长为主要兵种,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象征以来,中原饱受无马的困扰,而蒙古也饱受蒙古马个头矮,爆发力弱的困扰。在对战拥有优势马种的欧洲、中东骑兵时,只能以数量弥补缺点。

拥有数量众多的蒙古马,蒙古的轻骑兵可以交替骑还战马,使战马保持精力,又可以不停地在外围袭扰的方式对战欧洲骑兵,搅得他们的重甲骑兵精疲力尽。最终再以重骑兵正面冲锋,轻骑兵两翼包围的方式围歼欧洲军队,充分发挥了战马的数量优势。

所以蒙古军队携带大量母马远征,其中因为母马对其后勤补给的重要意义,就足以支撑蒙古军队在远征的过程中携带数量庞大的战马。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有大量母马生产马奶,又解渴又充饥,这样的后勤保障,是其他方式换不来的。

综上原因,母马在蒙古远征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蒙古远征过程中战力的保障,所以每次携带大量母马也是必然的选择,是人为选择的结果,也是为保证战争效果的选择。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3

蒙古铁骑的机动力和战斗力众人皆知,庞大的蒙古帝国就是蒙古铁骑最大的成就,然而这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功臣,那就是蒙古马。

成吉思汗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占领这样庞大的领土,并且要进行有效的统治,没有高速机动能力是不可能的,蒙古马就担当了这样的重任。

一名真正的精锐蒙古铁骑将会携带很多的装备,除了铠甲以外,还要有进展近战武器、远战武器,最重要的当然是携带大批的箭矢。

所以为了保持高效的机动能力,一名蒙古铁骑将会携带四、五匹备用战马,就算是在行军途中也能够随时更换战马。

所以才会有蒙古铁骑一夜突袭500里,攻克花拉子模的战绩。

那么蒙古铁骑携带的大量母马是干什么的?

蒙古铁骑携带大量的母马当然不是缺乏马匹,而是在行军作战中另有妙用。

蒙古马的发源地蒙古高原,气候恶劣,但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蒙古马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忍受各种恶劣的环境和匮乏的饮食。

这对蒙古铁骑远程突袭,减轻了后勤重担,甚至母马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给战士提供马奶。

马奶在蒙古族的重要地位。

蒙古族的主要饮食就是羊肉、马奶,甚至发展出来了蒙古族的特产马奶酒(酸马奶)。

不仅如此,特制的酸马奶还是一位珍贵的药物,在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代,酸马奶是蒙古铁骑在征战中必不可少的药物。

就连成吉思汗在受伤后流血过多,都只能使用酸马奶救治,可见酸马奶的地位之高。

所以蒙古铁骑携带大量的母马,就是为了在紧要关头,救治受伤的战士,这对于人口稀少、以征战为生的蒙古族极为重要。

一直到现在马奶酒作为蒙古族特产都极为珍贵,甚至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4

在历史上,蒙古骑兵的机动力和战斗力是众人皆知。整个13世纪都是属于蒙古骑兵的时代,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用骑兵征服了辽阔的中亚和西亚,并且消灭了古代中国境内的金、西夏、西辽、吐蕃、大理、南宋等诸多政权。

蒙古帝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蒙古铁骑的赫赫野战之威。而在蒙古铁骑的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功臣,那就是耐力良好的蒙古马匹。不过蒙古军队在行军打仗时,除了带上作战用的马匹,还会带上很多的母马,这又是为什么呢?

蒙古骑兵虽然以“弓马之利取天下”,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不过,行军打仗除了要求士兵的素质过硬以外,还要考验军队的综合补给能力。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个时候,随军的母马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蒙古人让这些母马随军,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马匹,也不是利用母马来作战,而是在行军中担任后勤补充。

在进行远距离作战时,蒙古军队的后勤补给难免会跟不上。可是如果像中原王朝那样维持庞大的后勤部队,战机难免稍纵即逝。

在这个时候,随军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充当士兵的粮食。蒙古族一直有喝马奶的习惯,蒙古士兵们当然也不例外。而蒙古母马吃苦耐劳,可以在缺粮的环境下,给蒙古士兵提供马奶,补充能量,是天然的后勤大队。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蒙古骑兵才能进行长距离奔袭作战。比如在蒙古进攻花剌子模王国的过程中,蒙古骑兵的长途奔袭能力就彻底表现了出来,其中不得不说母马的功劳了。

5

蒙古骑兵征战时往往会携带多匹战马,这主要是蒙古马的品种缺陷和蒙古人的作战方式造成的,携带母马则与蒙古人育马的方式有关,但数量并不会太多,至于补给马奶之类的说法并没有太大可能。

“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宋史》

蒙古马一向被认为是高耐力的马种,史实上这种观点早已在国际大赛被推翻。曾经由全班蒙古马出席的耐力赛中,120公里的冠军马用时7小时32分,而在150公里的全马种比赛中,平均速度都控制在了7小时以内,这就证明了蒙古马并不是耐力担当。其实纵观我国古代史,中原王朝在马种的培育上也没什么亮点,汉唐以前,尚且通过引入外血马种杂交,培育出如周朝的骅骝、温骊、汉代的汗血马、唐朝的昭陵六骏等优质品种,但由于缺乏血统的管理,加上后来王朝的疆域偏南,优良马种的退化也已然成为中原王朝骑兵衰弱的原因。在鸦片战争中,打倒清朝的也并非是枪炮,欧洲联军的骑兵也发挥出重要优势,参与作战的蒙古骑兵被英法联军嘲笑为骑着兔子作战,清朝的战马被法国将领说成是比驴还小。

欧洲的马匹体格高大,肌肉发达,爆发力非常强,欧洲骑士配备的马匹都是精细化培育,它们往往饲养在马槽中,以精料喂食,并以食盐、豆谷作为辅料,提升马匹的免疫力。而蒙古马的耐力主要体现在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上,身材矮小的蒙古马不仅灵活性较高,且属于半野生马种,几乎完全可以放养于草原之上,粗放的培育方式一方面源于蒙古人驯马育马起步较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蒙古马生活特性就比较糙。据《新唐书.北狄.室韦》记载,蒙古人的祖先室韦,在畜牧业上属于“无羊少马,有牛不用”的状态,这个状态一直到九世纪以后才有所改变,随着突厥、契丹、女真民族的影响,蒙古人的畜牧业才真正发展起来。但到了至正二年(1342),罗马教皇向元顺帝送了一匹“长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的骏马,这匹骏马的体型是蒙古马的两倍,元顺帝兴奋的赞其为天马,还吩咐朝臣周郎画了一幅《贡马图》,可见蒙古人自己都不认可蒙古马。

“往来草地。未尝见有一人步者。其出军,头目骑一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马自随,常以准备缓急,无者亦一、二匹。”——《宋史》

蒙古人在驯马育马方面并不算精通,所以蒙古马的高度适应性也与蒙古人的饲养方式无缝对接,但这种马匹的战斗力与欧洲骑兵的坐骑就不可同日而语,那么蒙古人就以数量来弥补质量的劣势,出征的时候往往会配上多匹战马。不仅如此,蒙古人在欧洲战场尝尝以长途奔袭得胜,这种战术要求战马持续性奔跑,这就要求蒙古士兵配备多匹战马更换使用。如1219年9月,速布台和哲别在花喇子漠讹答刺城久攻不破,哲别退军500里以做休整,花喇子漠因此放松警惕。蒙古大军休整几天后突然出发,夜间长途奔袭500里,次日清晨到达城下,有如神兵天降,一举攻下城池。这期间便是通过不断更换马匹,达到持续性奔袭的要求。根据宋朝使者出使草原的记载,蒙古军人出征时,多则携带五六匹马随行,少则一两匹,这正说明了蒙古马的劣势明显,必须以量取胜。

蒙古人在10至13世纪间,畜牧业的发展已经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大部分森林猎户也转向游牧经济。而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制定出一个兵民合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将草原原始部落的人民编成万户、千户、百户、十户的行政体系,这便有效的保证了原来部落遗民的稳定性,是成吉思汗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在这个制度下,规定蒙古男子凡15岁至70岁者都要作为士兵服兵役,而且根据出征指令,由十夫长统一调度十户人民,自备马匹、兵器、粮草。十户作为最基本的户籍单位,用于人员和物资的筹备,在筹备完成后由千夫长集结,千户就是一个基本作战单位,所筹备的战马、兵器和食物都要统一调配,那么这里就存在质和量的要求。

“彼国中有一马者。必有六、七羊,谓如有百马者,必有六、七百羊群也”——《宋史》

蒙古人将马做为放牧、狩猎和战争的工具;羊作为食物和交换的生活资源,羊奶和羊肉是日常食物,皮毛则用来交换生活材料;牛是仅次于羊的食物来源和重要交通工具;骆驼主要使用于交通,特殊情况下可充作饮食之用,这就大致构成了军民合一的畜牧体系。根据史料的记载,蒙古人的畜牧比例是1马比6至7羊,在出征时,根据战争规模和距离来配备战马的比例。比如西征路途遥远,那么可能要求每十户配备四十匹战马,平均一户四匹,如果户民家中没有这么多公马,或者公马在放牧中受伤不能随军,那只能用母马代替,或者出更多的羊来换公马,如果数量未能达到,十夫长是要受到处分的。

除了战马的配备,每十户的粮食储备全部由这十户自行承担,蒙古人的军粮并不像汉族军队的补给,他们大多是以风干的牛羊肉为食,还有奶酪、囊饼、酸奶等,这些都是需要运输至战场的,运输工具就是每户自行筹备的骆驼、牛和骡子,而且每户都要贡献出活羊作为食物的储备,这些大型牲畜和活羊一起,由各户抽调的奴隶驱赶,形成军队后方的补给线。所以战马备的再多,也是不会用来负重辎重的,很多人认为蒙古骑兵奔袭时,以战马负重食物和武器,其实这是个误区,蒙古人单兵作战的装备并不复杂,长途奔袭都是轻装求快,重甲骑兵是不会从事这项工作的。据《蒙古秘史》的记载,哲别发动奔袭后,回军的路上休整是以肉干作为食物,并到处寻找水源,说明奔袭的骑兵仅仅是带了肉干作为口粮。

有人认为母马的携带是为了战场上提供马奶,其实马的产奶量非常有限,现在科技下,母马每日分时段挤奶最多产出6公斤,更何况再几百年前的战争环境下呢?成吉思汗曾经在征战中颈部受伤,为避免失血过多需要马奶,者勒蔑连夜偷袭敌营才带回了少许马奶,这说明军营里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取到马奶的。据《蒙古秘史》的记载,蒙古士兵往往会在出征前带上酸马奶,主要是用于避免消化道疾病,这些工作都是战前准备,并非战争中。其实母马最主要的功能是保障战争中的生产持续性,也就是公马都被带上了战场,母马便失去了交配繁殖的资源,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生产持续性被终止,所以将母马带上会增加马匹的繁殖概率。而且由于公马的战斗力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下,牛、骆驼都会被用作食物,然后便是母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屠杀公马的。

综上,蒙古军队出征时,携带母马一方面可能是征用时没有足够的公马,毕竟是每一户都要贡献马匹,这是军事制度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蒙古人育马的方式较为粗放,为了保持战场上的生产持续性,往往以母马随军,产下的马仔就地放养,形成一个循环不断的育养模式。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宋史》、《草原帝国》

6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不只是带着大量的母马,还带有很多的骟马、公马,甚至还有小马驹,这与蒙古军队作战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应对战马的发情期

蒙古人出征作战,一般来说每个骑士都会配备4-6匹马,有的是战马,有的是给养马,有的是替换马,这些马匹都各有各的作用。

这些马匹肯定有部分是公马,因为公马的脚力强劲,爆发力强,适合于冲锋,既然有公马,那这些公马就有发情期,这是动物的本能,而在发情期的公马脾气暴躁,非常不好管理,蒙古人给它们配备一部分的母马,可以在公马发情期间进行交配,安抚公马。

主要的粮食来源

那么既然公马有发情期,为什么不全部把公马阉割了,变成骟马呢?

这就是蒙古人配备母马的第二个用途——军粮。配备了母马,当母马与公马交配,生下小马驹后,哺乳期内的母马会产生大量的马奶。

马奶是高能量食品,而且蒙古人能够把马奶制作成奶酪和酸奶,便保存,这些奶酪既可以给蒙古人带来高能热量,更是可以不需要生火做饭,对于蒙古人偷袭敌人有很强的隐蔽性,而且酸奶还是蒙古人治疗创伤的一种药物。

母马是天然的运输队

蒙古马种比较矮小,不如西域马匹高大,但是耐力非常的强,蒙古母马脾气温顺,很能负重,蒙古骑兵出征的时候,自己骑乘战马,而用母马驼着他们的帐篷,盔甲,甚至是兵器。

母马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蒙古人每到一地后,攻城掠地,肯定是会抢夺很多的战利品,蒙古人需要有强大的运输队伍把这些战利品要么随身带着,要么运输回后方。母马的运输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繁衍小马,确保马匹数量

既然母马要产奶,制作奶酪以供士兵食用,那么母马势必会生小马驹,那么这些小马驹如何处理呢?作战期间不可能带领一群小马驹去冲锋,蒙古人不是在非常时期更不可能杀马吃肉。

蒙古人是有后勤保障的,大家不要以为蒙古人打到哪里就算哪里,不需要补给,不需要后勤,这是错误的。至少,蒙古人出征会有一队人跟随在后方照顾马群生产的小马驹,并且在等马驹成年后,要么送与前线作为战马,要么送与后方作为运输马匹使用,而照片小马驹,肯定是需要部分母马相随。

综上来看,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和对马匹的严重依赖,才会在作战部队中配备各种马种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7

10万蒙古骑兵征战四方,建立3300万平方公里大帝国,这一秘密武器功不可没

在骑兵为高级兵种的时代,一万骑兵就能征服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而拥有十万骑兵的蒙古,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带领下,建立起占据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大帝国,总面积超过了3300万平方公里。这个大帝国东到太平洋,北达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可以说是举世无双,旷古绝今。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蒙古骑兵征战四方时,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母马。

母马在蒙古骑兵中有怎样的作用呢?听我给你仔细聊一聊。

1,母马,在行军途中,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蒙古骑兵打仗,通常来说一名战士至少有三匹战马可供使用。三匹战马轮流充当坐骑,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促使蒙古骑兵的行军速度最大化。

蒙古的骑兵总数量在各种记载中说法不一,主流观点认为,蒙古骑兵总数量就是10万上下,其他都是依附民族和大量步兵随从。典型例子便是,成吉思汗汗西征西夏时,给木华黎留了一个万人队,就控制了人口超过1000万的金朝,足见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之强。

以蒙古军队数量推算,蒙古一次出征的马匹数量保守估计是二三十万,庞大的马群,其实在军营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如果马群的社会结构不稳定,就意味着整个军队面临崩溃。

而母马,能够维系整个马群社会的稳定。因为马群的社会结构和皇宫是一样的。马群中有少量的种马,相当于皇帝;马群有很多母马,一方面是种马的后宫,另一方面也是种马的侍卫;占马群绝大多数的战马,其实是太监,战斗力虽强,却没有领导力和生育力,居于马群的最底层。

这样一个金字塔形的马群社会结构中,母马的位置至关重要!

在《狼图腾》中,讲过一个故事。一群战马被狼群围攻,没有种马的领导,也没有母马的维系,整个马群像没头苍蝇一样乱窜,最后精疲力尽被狼群全歼。

2,母马,为骑兵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延长到天际的地平线远处,有无数的草场,有无数的敌人,唯独缺少的是食物。成吉思汗一开始就为蒙古骑兵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吉思汗说"蒙古战士有两种食物,一种是红食,一种是白食。"

成吉思汗所讲的红食,就是肉类,白食就是奶。这两种食物,恰好母马都能提供。

母马常年生产马奶,这是天然的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和饮料,确保了蒙古战士的食品质量和安全。不得不说,这些母马作用还真是很大。

母马如果不能产奶时,有可能会被杀掉,一顿吃不完,还可以风干做成肉干。占用空间小,质量轻,但是产生热量也不少。

所以,母马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是蒙古军粮中最重要的提供者。

3,母马,有利于骑兵补充战马,优化种群结构。

母马和种马在一起,往往会做一些不可描述之事。这是蒙古战士茶余饭后的保留节目,同时也是蒙古骑兵壮大的一种方式。母马生下小马驹,不几天就能下地吃草,蒙古骑兵就是在这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当人,母马补充战马的方式,绝不仅仅是生育这样简单。

我们有个成语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一匹马丢了之后,有可能带回来一群马!你觉得一匹马带回来一群马,是一匹母马带回一群种马,还是一屁种马带回来一群母马?我猜想是第二种,但第一种也并非没有可能。

在漫长的征程中,蒙古马也许不是最优的品种。蒙古马身材矮小,耐力强,其他品种的马也许有别的优点。如果母马能够带回来一些优质种马,或者说母马能借到优质的野马品种,这对于蒙古马群整体质量的改善,是很有好处的。

4,母马,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战功。

波斯王大流士如何上位的?在西亚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刚比西斯二世死后,波斯帝国乱作一团,大流士和另外七个寡头争夺皇位,大家约定,一起去打猎,谁的马先叫,就让谁当皇帝。结果,大流士的马夫从母马身上取到了让种马兴奋的某种东西,大流士的马先叫一声,大流士就当了皇帝。

至于马夫如何让大流士的马兴奋起来的,请自行脑补。

总而言之,对于草原民族来说,马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母马恰恰是这些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如果你觉得增长了新知识,就关注点赞一下吧!

8

骑兵作为中国古代交通落后的一支机动力量,在战斗中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卫青、霍去病,这都是运用骑兵的佼佼者,他们都运用骑兵机动性强的这一特点,出奇制胜,为自己创立了伟大的功业。


其秋,(卫)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千余人。—《史记》

而到了元朝的时候,骑兵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中世纪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这支蒙古骑兵,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让欧洲军队闻风丧胆。特别是蒙古骑兵的机动能力,更是让他们难以望其项背(在作战的情况下也能每天向前推进近百里,而欧洲骑兵即使单纯进军也不过每天三四十里)。

蒙古骑兵的战术(迂回、穿插等)要求高、奔袭距离超远,这对人和马都提出了很高的体能要求

为怕马匹体力不支,因此每个骑兵都有四、五匹备用马。

马匹尚且难以为继,而人只有一个,那怎么办?办法之一就是随军携带母马。

母马的母乳可以帮助士兵补充能量

蒙古马的产奶量很高,几乎每匹在哺乳期的母马产奶量都在300ml以上,而母乳里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可以帮助骑兵迅速补充体力,回到战斗状态。

而且有了母乳就可以减少骑兵随身携带的粮食和饮用水,适当减轻马匹的载重负担,帮助蒙古骑兵实现远距离突袭。

多余的马奶可以用来制造奶酪

如果母马的产奶量过多,士兵一次喝不完的话就可以把它制成奶酪,方便携带与食用。而且制作过程非常简易,几乎是每个蒙古骑兵的必修课。

正是因为蒙古骑兵的存在,才有了元朝如此广阔的疆域,才造就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你们说呢?欢迎评论留言参与讨论!

9

在军事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安史之乱时,史思明命人在河边刷马,以向唐军炫耀武力。不过,李光弼却在士兵的建议下,从军中找来了五百匹哺乳期的母马,故意让他们嘶鸣。结果,对岸史思明部的雄马安奈不住,纷纷跑到了李光弼军中。

这虽然是个故事,却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古代征战时是带有一批母马随行的。历史上唐朝军队如此,后来的蒙古骑兵也是如此。通常来讲,在选用战马时,多用雄健的公马,以便满足长途奔袭和迅速挺进的需要。那么,带母马随行又是为了什么呢?

概括起来,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战马会在作战和行军中产生伤病,不可避免的存在“减员”现象。古代军队行军,有时会长时间相持,因而势必要考虑战马的补充问题。携带母马出征,就是为了不断繁育马匹,以便用于满足作战需要。

当然,有些战争数月便已平息,母马的作用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可是,有时候一场大的战事会持续数年,这时母马便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财富。

另外,一些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会将马奶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比如,蒙古人平常会喝马奶酒,有时候还会拿马奶做奶酪。如果征战在外的骑兵,所带领的全是雄壮的公马,那么自己在食物补给上又势必会陷入困难。

当然,有时候马匹紧张,一些队伍也会将母马作为战马来使用。不过,这样做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一旦有母马发情,且它们又与公马混处,那么公马便会变得暴躁起来,很难控制。也正因如此,古代军队多有专门的饲养员来分开照料战马和用于繁育的母马。

另外,有时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古人会将公马阉割,以便避免有母马发情时,公马暴躁难以驾驭。从这一点来讲,此类战马倒也蛮“可怜”的。

10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公元759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标志着安禄山集团的彻底覆灭。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又杀死了安庆绪,貌似史思明是在为唐朝做贡献,其实他只想大鱼吃小鱼,壮大自己的力量和唐朝对抗。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史思明就自立为大燕国皇帝,然后挥师南下,直取洛阳。

唐肃宗听到奏报,急忙任命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堵截叛军。李光弼是一位非常富有谋略的大将,他并没有率军去守洛阳城,而是将大军驻扎在河阳准备与史思明决战。史思明发现洛阳只是一座空城,于是率兵继续南下到达河阳与李光弼对峙。

史思明为了显示自己兵强马壮,每天把战马拉到河边给马洗澡,一连十多天都出来虚张声势炫耀一番。史思明原本想以此打击一个唐军的士气,没想到李光弼不但不惧怕,而且还将史思明的大部分战马夺了过来。

李光弼原本就是契丹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因此他对马的习性非常了解。于是他找了五百多匹母马,把小马全部关在马厩里,然后把母马赶到城外。这时母马因思念小马而不停的嘶鸣起来,而在河对岸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战马听到母马的呼唤,纷纷挣脱缰绳跑到了唐军这边。李光弼不废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好几千匹战马。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史思明的军营里没有母马而吃了大亏,所以蒙古骑兵打仗的时侯带着大量母马随行,主要原因就是安抚公马的情绪,防止被对方拐跑。因为动物之间都有“同性互相排斥,异性互相吸引”的共性。

其次,马奶性味甘凉、营养丰富,是军士们补充体能的重要来源,还有清热去火的功效。虽然量不一定特别充足,但关键时刻能解燃眉之急。有人说,不是有牛奶了吗?一头乳牛产的奶确实要高出一头马产出的奶多许多,但是牛不听使唤,慢慢悠悠不说,有时候还赶上不走。机动灵活,能跟上节奏,这也是母马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母马负责战略物质的运输,提供后勤保障。

总之:母马好比公马的随军家属,虽然很少被军士骑着冲锋陷阵,但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