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去病,卫皇后、大将军卫青之外甥,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17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战后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追谥为景桓侯。

李广,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

霍去病成功光辉太耀眼,李广是人生失意者,更易引起诗人心灵共鸣

霍去病辉煌战迹绝对担得起战神的称号。后世诗人面对如此绝对成功人士内心肯定是羡慕的。但诗人大都清高,人生充满各种落泊、失意。而霍去病人生是一路辉煌一路上扬的,他浑身散发出耀眼光芒不但亮瞎诗人的眼睛,更刺击诗人敏感脆弱的自尊心,诗人的心情是压抑难受的,如何把霍去病写进词诗里?

但后世诗人面对李广心情就不同了。李广手下很多将领封侯了,只有自己终生未封侯,最后一次战役因迷路未能参战他本人因此羞愧自杀。李广是人生失意者,很契合诗人们失意的人生,更容易引起诗人心灵上共鸣,感叹怀才不遇,时运不佳,因此李广就容易成为后世诗人作品里的抒情对象。

霍去病23岁去世,事迹太少可发挥余地太少

我们对霍去病的了解,仅限于那取得辉煌战绩的那几次战役,以及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缺乏可供诗人抒情的具体事迹。霍去病年纪轻轻23岁去世了,甚至还没成家。霍去病辉煌而短暂的一生,就如同天空中流星划过夜空马上堕落地面。霍去病生平事迹那怕是日常生活事迹都少。如同唐代天才诗人王勃,25岁早逝。这种天才级偶像还是用来膜拜吧,不合适诗人放进诗词作品中抒情。

那李广又完全不同了,他是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将军。文帝时就升为中郎将了,也参加了霍去病最后一次的漠北战役,活的时间远比霍去病久,活得久给人印象深,事件多,更容易进入诗人作品里。以致边塞诗词提到将军时,普遍以为指飞将军李广。

司马迁有意抑霍扬李

霍去病妈妈是卫皇后的妹妹、卫青的姐妹。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姻外甥,纯正的外戚。霍去病12岁时,卫子夫被立皇后,16岁时卫青被封为统帅六师的大将军,汉武帝很喜欢他让他做了近臣侍中,还曾想亲自教授他。

但霍去病也有上游社会子弟的一些通病。

飞将军李广之子李敢,一直跟随霍去病拼杀疆场屡立战功,被封为关内侯。李敢将其父李广自刎归咎于卫青,因而打伤了卫青。卫青为人宽厚仁慈没有追究李敢的责任。不久霍去病知道李敢打伤舅舅卫青一事,在汉武帝一次狩猎中暗箭将李敢射死。汉武帝此时正宠信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狩猎时被鹿撞死的。这一事件给霍去病留下了极不光彩的污点。

霍去病的战术主要是大迂回大穿插,经常连续奔袭数百公里深入敌后偷袭成功。为了轻装杀敌,他的突击部队不配备后勤补给,打到那吃到那,战士吃不饱是常有的事,身为主帅的霍去病吃饱不知士兵饥,他甚至把武帝赏赐给他的几十车粮食和肉都丢弃了。

司马迁47岁时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造成司马迁精神极度痛苦,他内心对汉武帝的残暴是极有意见的。

司马迁对汉武帝姻外甥霍去病自然印象不好,觉得他战功再显著也是因为他身为皇帝外戚,得到更多机会更容易成功;靠外戚裙带关系上位也是清高的士大夫司马迁所不齿的,内心是鄙视的。他将这种个人感情带到史记里,对霍去病战争过程描写都是寥寥数言甚少细节,更没有褒奖。相反对霍去病那些不足之处着力描写,给予批评。

司马迁对李广又是另一种态度,司马迁为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说情,遭宫刑。本身就同情李广孙子李陵遭遇,对李广失意难封侯也很同情,觉得李广没立到大军功是因为运气不好,时运不佳,而不是没能力。

更关键的是司马迁与李广关系很好,而与皇帝身边红人卫青、霍去病不屑接近。同是天涯沦落人,更容易引起心灵共鸣,因此司马迁在史记里描写李广事迹时,妙笔生花极尽褒义词,赞扬了李广。导致至今我们都知道李广那的传说,却少有知道霍去病如何大败匈奴,如何扬汉国威。

后世诗人大都博古通今熟读史记,难免受司马迁观点影响,更熟知李广事迹。因此诗词作品中引用典故时,更喜欢引用李广,而不是战神霍去病。

但李广与其说是时运不佳,不如说技不如人。他军事能力与霍去病相比,差距是极巨大的。

而霍去病如战神一般傲立世界二千多年,如天才般辉煌人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永远激励后代年轻人热血沸腾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以上这些就是我整理几点霍去病功绩比李广大却在后世的诗词里不比李广来的多来的浓的原因,欢迎朋友们在留言区里继续补充

最佳贡献者
2

后世诗词李广的多,可能也正是因为李广的难封侯,争战一生却郁郁不得志有关。李广的人生更有缺憾美,使诗人结合自己的遭遇更有代入感,反而能写出情真意切的诗词来。


战神霍去病


要说战神,非西汉霍去病莫属。一生六次出击匈奴,六战六捷。第三次出征率领一万精骑创造了六日破五国的壮举,打的胡人哭爹喊娘。


霍去病共六次出击匈奴,共斩敌十一万余。


第一次:霍去病随大将军卫青出战,初露锋芒,战功卓著;


第二次:亲率八百铁骑,深入匈奴王庭,斩虏2000余,封冠军侯;


第三次:亲率1万铁骑,转战千余里,六日破五国。皋兰山血战,以万人战敌数万人,斩首万余并得祭天金人;


第四次:以损兵十分之三的代价,获降卒2500,斩虏32000余,擒获匈奴五王、五王母。此一战后,迫使匈奴二王求降;


第五次:单骑迫降,杀叛逃者八千而不损一兵一卒;


第六次:斩敌七万余,临瀚海,创造“封狼居胥”的神话,达到中国历代武功的极致。

当第三次出征立下赫赫战功之后,汉武帝论功行赏,要为霍去病建造府邸,霍去病却坚辞不受,说出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成为激励无数中华男儿征战沙场,为国杀敌的座右铭。

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将军用自己仅仅24年的短暂一生创造了不败战神的神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飞将军李广:


李广一生也为汉王朝抵御匈奴而立下汗马功劳。在任右北平郡太守之时,匈奴军队知道李广的厉害,畏服而数年不敢来犯,称之为飞将军。


但是李广这个人一生却非常坎坷,请听我一一道来:


1、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平叛立下大功,却因梁王刘武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朝廷没有给予封赏;


2、在雁门关出击匈奴,兵败被俘,虽然最后凭一己之力逃脱,但是却成为其一生的污点,经此一役,被贬为庶民;


3、李广在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郡出击匈奴,各将领多有杀敌俘敌达到标准,因功封侯的,而李广的部队没有功劳,所以他一直不得封侯;


4、最后,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是李广最后为自己正名的时候,因与卫青不和被调离绕远道,又因为没有向导,导致军队迷路,最后不堪受辱,羞愤拔刀自刎。


你看看飞将军李广的一生,简直太悲剧了。这是文人们绝佳的创作对象,在其与匈奴作战的一生中,有战功、有失败、有被俘、有起复、杀降、迷路、到最后自刎,一生太过坎坷,太有起伏了,这简直是文学作品当中最有话题的创作对象了。




总结:对比霍去病和李广的一生。虽然霍去病达到了武将能够达到的武功极致,但是飞将军李广的坎坷一生才是文人创作的绝佳对象和素材。残缺的美也是美,再加上很多诗人多有跟李广相似的经历,比如怀才不遇、被贬斥、郁郁不得志等等非常容易诞生佳作的真情实感再加上诗人的亲身体会,所以后世关于李广的诗词多且浓,于此不无干系。



我是@九卿臣儒,愿与您一同用脚步丈量时光,用文字温暖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联系删除,非常感谢!)

3

历史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史官的记载,史官是人,不可能没有一丝一毫的偏见。

西汉之前的历史,包括西汉初期的,后代人们参照的最重要的资料,就是《史记》,它的作者是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官。

1、司马迁的笔影响了后世。

司马迁对霍去病和李广的描述,完全不同。从司马迁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不同的英雄人物。

霍去病,年少英雄,军事天赋极高,是个天才。不过,此人的成功,起初是靠了自己的舅舅卫青,和姨父(汉武帝)的帮助。打仗时,可以挑资源,可以挑军队。如此,加上霍去病的军事才能,才造就了霍去病的辉煌和灿烂。

在行军途中,霍去病还带着厨子,给自己提供最美味可口的饭菜。至于底下士兵的情况,霍去病毫不顾及。在霍去病的概念里,一切靠军功得来,没有好成绩,就不会得到奖励,也就没有好的享受。

而霍去病仗着军功,对外也是非常豪横,李广的儿子李敢,就是被霍去病射杀。而汉武帝却说,是被鹿撞死。

虽然司马迁没有评价霍去病的是非对错,但从字里行间反映出了霍去病的形象,那就是有军事才华,但不体恤下属,仗着身份,对外残忍。

而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英勇无畏的飞将军,个人能力非常突出,让匈奴胆寒。因为 杀降,一生命运不佳。李广和下属能打成一片,同吃同睡,就像兄弟一样。最后的自杀,也是因为天气变化迷了路,导致没有赶上卫青的大军。

总之,司马迁对李广充满了惋惜,非常认可李广。

如果让司马迁排名,那么次序应该是:李广第一,卫青第二,霍去病第三。

大家想一想,司马迁对人物有了不同的看法,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那后世怎么看?肯定是觉得李广更值得大书特书。

2、司马迁对刘家还是很有意见的。

司马迁是个值得让人敬佩的人,敢于说真话。

也正是因为司马迁的勇敢,导致了被汉武帝判了宫刑,没有了做男人的权利。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司马迁写历史时,喜欢写实,如此这般,就可能得罪了当权者。谁希望将自己祖先的缺点呈现给大众呢?

其次,司马迁替李陵说了话。李陵是谁?是一个将军,因为力战匈奴,最后被俘虏,被迫投降。

当汉武大帝将李陵诛三族时,司马迁替李陵说了话。于是,被汉武大帝派人行了宫刑。如果不是司马迁还要重要的写史工作,可能人就死了。

因此,司马迁对汉武大帝,多少是有看法的,这些看法,会影响到司马迁的情绪,会让他感觉和李广距离更近,也就更欣赏李广了。

于是,这就影响了司马迁的笔,影响了后世的诗人们。

3、李广身上的话题更多,所以,更适合出现在后世的诗作中。

李广具备成为诗作中的主角的很多因素。

比如,李广是个悲情人物,这就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同情,于是就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传世名言。

比如,李广个人能力非常突出,敢于和匈奴直面对战,又长期镇守边关,因此就有了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千古名句。

比如,李广的射箭能力突出,因此就有了“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霍去病除了早死,一生太顺了,太让人嫉妒了。相关诗作也不少,但出名的确实不多。

其实,在破晓君看来,李广和霍去病,特点不同,李广个人能力非常突出,英雄色彩特别浓。但是,相对而言,他的军事才华不如霍去病。霍去病就是为大场面生的人,对战机的把握,对形势的判断,对战术的应用,远远高于李广。

一个英雄色彩的李广,一个悲情的李广,更容易被人记住。

一个具有军事天才的霍去病,也许不被万世传颂,但更值得后世人学习。

这也就是,霍去病能排到中国历史十大名将里的原因,同时也是“关于李广的诗”脍炙人口的原因。

4

因为霍去病是上天的宠儿,天时地利人和皆有,是成功者的代表,一生功绩光辉太过耀眼,普通人难以做到,唯有深深的羡慕。而李广一生经历坎坷,能力有,可惜运气不足,是人生的失意者,一生未能封侯如愿,幽愤自杀而亡,历来引起文人骚客的共鸣,故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说。

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中,战绩辉煌,堪称战神。自幼长于武帝身边,17岁为嫖姚校尉率八百骑突袭大漠,功冠全军,封“冠军侯”。19岁指挥河西之战,重创匈奴;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官拜大司马。一时荣耀到顶。可惜年仅二十四岁因病去世,葬于茂陵,追谥为景桓侯。

李广,秦朝名将李信之后,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数十年先后做过北部边域七郡太守。匈奴人称飞将军,不敢与之敌。武帝时,参与对匈奴作战,无奈时运不济。出击雁门,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漠北之战,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后愤而自杀。一生终未封侯。汉文帝曾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唯一的一次封侯机会却被李广私自接受梁王将军绶印而葬送。

中国文人大多失意,而李广的悲壮经历恰恰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更有司马迁怜惜李广,为之叹息,定下基调。文人墨客失意之时,借酒消愁更能写出咏叹李广的诗句文章。李广一生经历丰富,也有写作的素材。

霍去病堪称战神。但是英年早逝,众人除了赞叹羡慕其功绩之余,只有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何况霍去病除了功绩,也有一些富家子弟的毛病。尤其是射杀李广之子李敢,更是为人诟病,也更增加了世人对李广的怜惜!

5

因为唐朝开国皇帝是李陵后人,同样也是李广后人,对于自己的祖先肯定是歌功颂德的多啊,臣民多写李广可以讨好皇帝啊。

6

先说结论:

霍去病的功绩比李广的功绩大,这属于兵家的范畴。

写李广的诗词比写霍去病的诗词多,这属于文学家的范畴。

兵家和文学家属于不同的视角。

而普通人,受到文学家的影响更大。

后世了解前朝,多需要通过经典作品。比如,为什么大家对三国故事耳熟能详却对南北朝所知甚少?因为《三国演义》啊。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确实可以给历史人物加分不少。所以,胡适才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那么对于霍去病和李广两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后世主要通过哪个作品了解呢?——太史公的《史记》。

其实太史公已经把他对这两位的情感表达得比较清楚了。对于霍去病的事迹,太史公归结于《卫将军骠骑列传》,这是把两个人(卫青、霍去病)放在一起的;而对于李广,太史公则专门单独一篇《李将军列传》。所以,在《史记》这个作品源头上,已经有了孰轻孰重的比较。

那为什么后世的诗词里描述李广比霍去病多呢?(霍去病的功绩比李广大)

原因:文人和兵家站的立场看人物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霍去病和李广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军事家,带病打仗的。在后世兵家的圈子里,对霍去病的研究必然远远高于对李广的研究,因为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实在太天才了,霍是帅,李是将。

诗词是谁写的,是文人写的。文人跟兵家看历史人物的角度必然不一样。在文人圈有个规律,仕途越顺,写的诗词质量越差;仕途越坎坷,写的诗词质量越高。所以,文人往往在人生艰辛坎坷的时候,才思才会泉涌,这种情况下,必然对历史悲剧人物更情有独钟。而霍去病和李广相比,李广更符合文人的口味。因为历史中的大多数文人是不具备真正实际的治国才能的,但他们总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得到重用就孤愤,正好李广也是一身本领,终其一生却难封侯,正好跟文人自己的心境相符合。自然,描写李广的诗词便多起来。

后世的普通人,肯定受到文人的影响比受到兵家的影响更大一点。

7

1、断臂维纳斯的美。

没有得到的才令人遗憾,霍去病封狼居胥,李广难封。

2、同病相怜的感叹。

自古文人不得志就会抒发感慨,要么写文章,要么作诗词,歌颂霍去病的功德怎么比得上感叹李广不得志能够引起上层的重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沧海遗珠”啊!

3、细节的重要性。

关于霍去病的事迹,记载较少,都是简单描述一下结果的:“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首虏八千馀级”、“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首虏八千馀级”、“出代、右北平千馀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大将军。”

李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好吧,连我都觉得很偏心。

也许是因为霍去病这种天才太过耀眼,一般人学不来,还是李广这样的可以有代入感。

关注“水泊之声”,看更多精彩问答!

8

不完美的才是人生,留有遗憾才令人唏嘘。

冠军侯这一生太过完美,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汉军统帅,接下来就是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军中的地位几乎和其舅舅卫青平分秋色。短短的几年之内,用自己超人的才能把匈奴人打的仓皇北顾。上天把所有的偏爱都给了他。英气逼人,少年英才,贵不可言。用尽所有赞美的词都不足以表达这位天才将领异于常人的出众。仅仅几年的时间,就已经达到了一个职业军人一辈子都难以达到的高度和成就,展现出来的才华已然是登峰造极。然登峰造极以后,瞬间陨落,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在最完美的时候谢幕,这更是完美中的完美。正是因为其英年早逝,也就避免了随后被卷入政治漩涡的风险。

再来看飞将军李广。早年从军,也是抵御匈奴的重要将领,很长一段时间内,匈奴人都以为只要击败飞将军的部队,就等于击败了汉军的主力。这足以说明飞将军的能力和名声。然而由于时运不济,屡屡不得志。以至于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这和冠军侯比起来真的是令人唏嘘不已。眼看着自己曾经的部下一个一个的封了侯,得了爵,而自己依然还在原地踏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凄凉。

这就好比学习一样,一个学生起早贪黑,头悬梁锥刺股无比刻苦的学习,到最后却名落孙山。而一个平时看着吊儿郎当的学生却考上了清华,的确是令人不解。时也命也,有些事真的是强求不来,可能你想要的东西扒了两层皮也不可得,而别人得到却是易如反掌。因为老天的偏爱不会轻易的给谁,也可能是上天并不太喜欢飞将军吧,哪怕他再努力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眷顾。

9

西汉武帝时期,发动了一系列军事大行动,彻底把匈奴打的支离破碎,涌现出许多著名军事将领,其中就有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卫青,以及后期的霍去病。

李广军事才能及个人能力都是很强的,打的匈奴闻风丧胆,飞将军的美誉名不虚传。只不过此人运气太差,导致李广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成语。直到最后一次配合霍去病行动中,迷路而没有赶上战斗,更是失去了封侯的机会,愤而自杀,不得不说是军人的最大憾事,可以这样说李广一生充满了坎坷,留下的不全是芳名,而且还有不少臭名,虽然不是臭名远扬,可也是扬名天下了。

与李广相比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被封侯,与是皇亲国戚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霍去病可以说一路顺风顺水自然是正常的。但霍去病的军事才能也是出类拔萃,在对匈奴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霍去病对后世影响并没有比李广大,毕竟是出道时间太短,也没有李广那么多磨难,加上英年早逝,自然是不如李广名声大,是必然的。

10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主要是觉得李广有点亏,为他打抱不平而已,跟李广同期同功的将军都封了侯,而他没有,当然这也是老李本人的心病,老将了还请先锋,而霍出道后很快就位极人臣,冠军侯,骠骑大将军,少年得志,虽为外戚而人家的战功也配的上这个爵位,后人也只能赞美这位少年英雄了,封狼居胥,何以家为,大家也都知道大多文人都喜欢无病呻吟,借物抒情,借物言志,这也是文人的通病,也成了他们抒情的对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实看历史李广的水准可能还真不够封侯的,汉武帝也算的上是千古一帝,如果够格应该不会看不到吧,当时可是整天在跟匈奴真刀真枪的打仗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