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卫皇后、大将军卫青之外甥,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17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战后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追谥为景桓侯。
李广,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
霍去病成功光辉太耀眼,李广是人生失意者,更易引起诗人心灵共鸣
霍去病辉煌战迹绝对担得起战神的称号。后世诗人面对如此绝对成功人士内心肯定是羡慕的。但诗人大都清高,人生充满各种落泊、失意。而霍去病人生是一路辉煌一路上扬的,他浑身散发出耀眼光芒不但亮瞎诗人的眼睛,更刺击诗人敏感脆弱的自尊心,诗人的心情是压抑难受的,如何把霍去病写进词诗里?
但后世诗人面对李广心情就不同了。李广手下很多将领封侯了,只有自己终生未封侯,最后一次战役因迷路未能参战他本人因此羞愧自杀。李广是人生失意者,很契合诗人们失意的人生,更容易引起诗人心灵上共鸣,感叹怀才不遇,时运不佳,因此李广就容易成为后世诗人作品里的抒情对象。
霍去病23岁去世,事迹太少可发挥余地太少
我们对霍去病的了解,仅限于那取得辉煌战绩的那几次战役,以及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缺乏可供诗人抒情的具体事迹。霍去病年纪轻轻23岁去世了,甚至还没成家。霍去病辉煌而短暂的一生,就如同天空中流星划过夜空马上堕落地面。霍去病生平事迹那怕是日常生活事迹都少。如同唐代天才诗人王勃,25岁早逝。这种天才级偶像还是用来膜拜吧,不合适诗人放进诗词作品中抒情。
那李广又完全不同了,他是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将军。文帝时就升为中郎将了,也参加了霍去病最后一次的漠北战役,活的时间远比霍去病久,活得久给人印象深,事件多,更容易进入诗人作品里。以致边塞诗词提到将军时,普遍以为指飞将军李广。
司马迁有意抑霍扬李
霍去病妈妈是卫皇后的妹妹、卫青的姐妹。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姻外甥,纯正的外戚。霍去病12岁时,卫子夫被立皇后,16岁时卫青被封为统帅六师的大将军,汉武帝很喜欢他让他做了近臣侍中,还曾想亲自教授他。
但霍去病也有上游社会子弟的一些通病。
飞将军李广之子李敢,一直跟随霍去病拼杀疆场屡立战功,被封为关内侯。李敢将其父李广自刎归咎于卫青,因而打伤了卫青。卫青为人宽厚仁慈没有追究李敢的责任。不久霍去病知道李敢打伤舅舅卫青一事,在汉武帝一次狩猎中暗箭将李敢射死。汉武帝此时正宠信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狩猎时被鹿撞死的。这一事件给霍去病留下了极不光彩的污点。
霍去病的战术主要是大迂回大穿插,经常连续奔袭数百公里深入敌后偷袭成功。为了轻装杀敌,他的突击部队不配备后勤补给,打到那吃到那,战士吃不饱是常有的事,身为主帅的霍去病吃饱不知士兵饥,他甚至把武帝赏赐给他的几十车粮食和肉都丢弃了。
司马迁47岁时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造成司马迁精神极度痛苦,他内心对汉武帝的残暴是极有意见的。
司马迁对汉武帝姻外甥霍去病自然印象不好,觉得他战功再显著也是因为他身为皇帝外戚,得到更多机会更容易成功;靠外戚裙带关系上位也是清高的士大夫司马迁所不齿的,内心是鄙视的。他将这种个人感情带到史记里,对霍去病战争过程描写都是寥寥数言甚少细节,更没有褒奖。相反对霍去病那些不足之处着力描写,给予批评。
司马迁对李广又是另一种态度,司马迁为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说情,遭宫刑。本身就同情李广孙子李陵遭遇,对李广失意难封侯也很同情,觉得李广没立到大军功是因为运气不好,时运不佳,而不是没能力。
更关键的是司马迁与李广关系很好,而与皇帝身边红人卫青、霍去病不屑接近。同是天涯沦落人,更容易引起心灵共鸣,因此司马迁在史记里描写李广事迹时,妙笔生花极尽褒义词,赞扬了李广。导致至今我们都知道李广那的传说,却少有知道霍去病如何大败匈奴,如何扬汉国威。
后世诗人大都博古通今熟读史记,难免受司马迁观点影响,更熟知李广事迹。因此诗词作品中引用典故时,更喜欢引用李广,而不是战神霍去病。
但李广与其说是时运不佳,不如说技不如人。他军事能力与霍去病相比,差距是极巨大的。
而霍去病如战神一般傲立世界二千多年,如天才般辉煌人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永远激励后代年轻人热血沸腾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以上这些就是我整理几点霍去病功绩比李广大却在后世的诗词里不比李广来的多来的浓的原因,欢迎朋友们在留言区里继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