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里有这样一幕剧情:朱棣去诏狱见杨士奇,问他:“大位传给谁好?”杨士奇想都不想就回答:“太子”。朱棣一听愣了一下,再问:“为何?”杨士奇挺直了身板,说道:“好圣孙,大明可旺三代。”
此话的典故
杨士奇这句话的意思是:传位除了要看继位者的资质之外,还得看其后代的资质,古代雄父庸儿而导致国家由盛转衰的情况多了去了。所以皇帝传位,除了看儿子还得看孙子,至少可保大明三代兴旺。
不过历史上这话不是杨士奇说的,而是内阁首辅兼大学士兼太子党冲锋队队长的解缙所说,人家不但聪明绝顶,话也不多,仅仅是“好圣孙”三个字就打消了朱棣废长立幼的想法: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当然这话的原版也不是解缙,要追本溯源的话,这应该算是三国魏武帝曹操首创,这个“好圣孙”嘛,自然就是指他的好孙子、后来的魏明帝曹叡了:
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
那朱棣真的因为这句“好圣孙”,才确定了朱高炽继位吗?
古代传位是每个皇帝最头疼的事,传得好就可保帝国百年兴旺,传得不好可能直接就断送了帝国前途,历史的教训告诉朱棣:选储君要谨慎、谨慎,再谨慎。不能凭借一时冲动而定。
看孙子而传位给儿子,这成功的案例有,比如曹操,可不成功的案例也有,比如司马炎,而且这成功的案例也不能说有多成功。因为司马家掌权就是曹叡时期开始的,到后面更是直接把曹魏改名成司马晋了。
至于司马炎就更惨了,他看中孙子司马遹的才能而传位给脑袋有点不灵活的儿子司马衷,其结果就是八王之乱、祸起萧墙、五胡乱华、中原陆沉。不但看中的司马遹死于非命,连晋朝也被钉入了历史耻辱柱上,成为中华历史上最受人鄙视的王朝。
这样成功的几率不大,失败就直接扑街的“好圣孙”制度,雄才大略的朱棣又怎么可能会用呢?朱棣传位给朱高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好圣孙”朱瞻基,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朱棣偏爱的次子朱高煦却因“言动轻佻”而被朱元璋厌恶,朱棣不可能公开去违背父亲朱元璋的意愿。
- 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
- 朱高炽得到了大明文官的拥护
这些同习一个学系的文官,在朱元璋时期他们寄希望于太子朱标,朱标死后寄希望于朱允炆,结果来了个同样残暴的朱棣,赶走了朱允炆。现在朱棣时期,好不容易盼到了仁爱厚德的朱高炽,怎么可能再让朱棣换成一个性情凶悍的朱高煦,文官是誓死保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解缙以死进谏,不惜被冤枉说“离间父子关系”罪犯,被打入死牢,直到最后被暗杀,都始终坚定地站在太子一边;朱棣最信任的心腹重臣金忠,他是武将集团中地位最高(兵部尚书),也是集团里唯一一个支持太子的人,他和朱棣共事三十年,陪伴了朱棣自燕王——靖难——永乐三个时期,是朱棣最信任和看重的人。
金忠同时也是坚定不移的太子支持者,先进言立朱高炽为太子,再进言立朱瞻基为皇太孙,多次力保太子,保护太子免受汉王朱高煦的谋害,有这样的人在,朱棣是不愿动、也不敢动朱高炽的。
朱棣在位期间,复通西域、造船下西洋、五征蒙古、南定交趾、修《永乐大典》、修筑紫禁城,这每一项动辄钱粮都以亿算,除了他有着经营有到的理财部门之外,更多的是“瘦下肥上”和“吃朱元璋时期的老本”而造就的“永乐盛世”。《大明风华》中,关于出兵蒙古一事,任凭朱棣、朱高煦拍桌子要求出兵,可掌管国家钱库的太子只是一个劲地说“没钱”,这事实就是:当时的大明是真的没钱了。
- 朱棣深知大明需要朱高炽,而不是朱高煦
朱棣未尝不知道这一点,可“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事”,朱棣平定了外患,这内忧就只能交给后来人了。如果立了朱高煦为后,毫无疑问他将继承朱棣好战对外的方针,其结果就是穷兵黩武,把大明给掏空了去打战,重蹈隋炀帝的覆辙,而只有监国有道、理财得当的朱高炽,才能有力地控制帝国扩张的脚步,实行战略全面内缩,变平天下为治天下,保证大明帝国数代之延续。
- 所以朱棣并不会因为解缙或是杨士奇那句“好圣孙”就把皇位传给朱高炽,而是在他心里早就已经决定了:只要朱高炽能活过自己,这皇位就非他莫属,不做第二人选。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