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秦始皇谁最伟大?这个问题是个坑啊,因为对孔子持批判态度的人比较多,稍微说错一句话就会被喷,但是把两者放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来比较,我认为孔子是伟大的。
孔子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同时其思想也占据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位置,时至今天其道德伦理学说仍保持主导地位,我们现在秉持的孔子思想有一个净化过程,意即从封建社会在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完成了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思想转变。
孔子倡导的“礼”与“仁”,是儒家的基本要求,今人做了全盘保留,宣扬“知礼”和“仁爱”,并以道德高尚来弘扬人的品质。
孔子把“礼”和“仁”做了系统的阐述,构成礼学的核心基础,随后孟子和儒家门生继续在这个学说上发扬光大。“仁 ”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出现百余次,孔子从不同角度和场景对“仁”进行阐述,归纳分类后大致出现这样几种含义:(1)高尚人的本质;(2)彼此皆为平等个体;(3)人的价值和尊严;(4)相互承认人格。这是“仁”的基本含义。从基本含义出发,延伸出善意的“仁”,那就是要去“爱人”,用我去爱人,换回人人爱我。
孔子在阐述“仁德”的基础上,又以人为本换位思考,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国家之间,人与鬼神和天命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仁”的内涵,对他人要有同情心,爱心,要在乎他人的感受和切身利益,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以民众为基础的时代,“重民”和“爱民”是孔子强调的重点,针对王政的道德准则是以符合礼学要求,遵从仁爱标准,自我约束,自律克制自己的言行举动,但这只是学说上的理想标准,帝王个人意志当然不受孔子学说的约束,后世民众贯彻了“礼”和“仁”的思想,王权却背道而驰,应该不是错在孔子。
儒家思想是从个体发展出来的思想,那所有的个体总和就是伦理的扩大,即王权和伦理的结合。两者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伦理是基础,王权是大厦。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忠诚的忠字,忠是孝的延伸,家国分别对应忠孝。
忠孝的要求,孔子提倡的基础是修身和齐家,目的是达到小家幸福,大家平稳。终极目的是在于治国平天下。因此上“礼”和“仁”是王权准则又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和王权准则出现冲突时,由于加权的原因,王权准则一般优于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只是主张,是一种完美的思想,有些东西复杂多变,导致真正正确的思想受到质疑。
孔子在“仁”和礼”的界定中,“三纲五常”是大家熟悉的概念,当违反了“三纲五常”的准则,它即是道德上的问题,又是王权上的问题,人群和团体本身就是处在多种矛盾下的存在,各种行为和思想贯穿其中,所以“三纲五常”也不是牢不可破的神话,但孔子还是希望整个社会能够和谐相处,有序运行,这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一种主张,学习和利用是后世看到的人的事情,所以有关“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就成为见智见仁的东西。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无常:仁、义、礼、智、信。
孔子的学说,有关治国的论述很多,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德治”,但其又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历来就是安抚和惩罚齐用,两者失衡,必灾乱横生。
孔子认为用道德和礼教去感化管理民众,使民感恩戴德,心悦诚服。凡达到民心顺服,一呼百应则为高尚的治国方针,是一个聪明的王权实体。“德治”也源于“仁”学思想,只不过德治是“仁学”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放大和具体应用。这种思想也称为“以德服人”或“以礼服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传承至今,在以个人为主体的作用下,效果良好,除去三纲备受诟病外,无常应该是每个人都自觉遵守的个人自律准则。
对于孔子的主张,我们可以用其基本框架归纳为“仁”、“礼”、德”,用这三方面去扩大或者浓缩到个体,比如小家行孝,大家尽忠,小家知礼,大家守法。小家友爱,大家助弱。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孔子学说的精髓,只要逻辑正确,概念清晰,孔子思想依然是璀璨的传统文化财富,
孔子对于国家层面思想,对于社会稳定有一定的帮助,他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多民族融合以及向心力凝聚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行了统一整合,并促进了文化传统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思想学说是在久远的封建社会形态下形成的,他具有那个时代的固定特征,有些思想不可避免的存在消极和矛盾观点。
孔子思想和学说历经几千年历史的应用和沉淀,高尚和宝贵的我们依然在传承和发扬光大,矛盾和消极的部分已随历史的浪潮远去,如今我们立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放眼未来,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依然有孔子思想的闪光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