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绍一个,春秋时期鲁国的权臣,叔孙侨如。

鲁国的政局,长期以来把握在三大家族手里,分别是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这三大家族的祖先都是鲁桓公,因此被称为“三桓”。三桓之间,既有共同对抗公室(国君)的传统,也有互相争权夺利的一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平衡,大家都知道界限在哪里,基本上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三桓内部如此,对于公室亦如此。百余年来,竟然相安无事。

这位叔孙侨如,却是个异类。他是鲁成公时期,叔孙氏的宗主。其父叔孙得臣,在一次战斗中打败狄人,俘虏其首领侨如、虺、豹,为了纪念自己的战功,便以这三个人的名字为三个儿子命名。叔孙得臣去世的时候,侨如只有十几岁,继承了偌大的家业,而且成为鲁国的上卿,堂而皇之地参与朝廷大事。兴许是另外两大家族对于这个小孩缺乏足够的尊重,甚至有可能侵夺他的权利,侨如的心中,逐渐埋下了对季孙氏和孟孙氏的仇恨。当他长大成人,便开始着手向那两大家族报复,甚至于想将那两大家族除去,独揽大权。

打破三角平衡,本来就是一件危险的事,而且困难重重。侨如却找到了一条捷径。这条捷径,便是与当朝国君鲁成公的母亲穆姜通奸。侨如身长八尺,风度翩翩;穆姜长期守寡,哪里抵挡得住他的猛烈攻势?一来二去,开始或许还只是单纯的肉体享受,不久便动了真情。当侨如向她提出,帮助他除掉季孙行父(季孙氏)和仲孙蔑(孟孙氏),穆姜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很快付诸行动。

当时,鲁成公应中原盟主晋厉公之约,准备前往鄢陵参加晋楚会战。穆姜借送行之机,向鲁成公提出:驱逐季孙行父和仲孙蔑,将他们的家产全部转封给叔孙侨如。鲁成公哪里敢答应!且不说这件事难以做到,就算做得到,他又何必打破这种平?要知道,三桓专鲁,互相还能制衡。如果变成叔孙氏一股独大,公室还有好日子过吗?

鲁成公不同意,为了防备万一,他带了季孙行父出国,留下仲孙蔑镇守曲阜,监视叔孙侨如。侨如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使者偷偷去见晋国的权臣郤犨,诬蔑季孙行父和仲孙蔑,说他们经常劝鲁成公脱离晋国,投靠齐国或楚国。并且建议郤犨,趁机将季孙行父抓起来作为人质,以确保鲁成公没有二心。郤犨见鲁国人内部有了矛盾,雄心顿起,想出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想利用叔孙侨如发动政变,杀掉鲁成公,扶持鲁成公的弟弟公子偃为君,彻底控制鲁国。不料事情败露。鲁成公回到鲁国,立即驱逐叔孙侨如,改立其弟叔孙豹为叔孙氏宗主。

叔孙侨如流亡到齐国,日子过得竟然也不差。个中原委,是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正值虎狼之年,一眼便看中了这个鲁国来的阴谋家。两个人很快好得如胶似漆。声孟子一高兴,便向齐灵公提出一个要求:封叔孙侨如为上卿,与国、高二氏平起平坐。

齐灵公大吃一惊。国、高二氏是齐国的传统贵族,历史和齐国一样悠久。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功勋卓著,都不敢与国、高二氏比肩。现在叔孙侨如这个叛国者,因为把声孟子侍候好了,就妄想超越管仲吗?

没想到,这件事却不是叔孙侨如的主意,而是声孟子想送给他的一个惊喜。证明是,叔孙侨如听到这个消息,当天晚上就出逃到卫国。给声孟子留的书简上,写着“我不可以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云云。

这大概也是一种领悟吧。

最佳贡献者
2

“续命大师”孟珙

知道他是哪朝哪代的人估计不多,就连很多历史领域的创作者估计都很少听到他的名字,但是他却是南宋时期和岳飞一样的人物,甚至单纯的论功绩,还要大于岳飞。

孟珙是在南宋末年的时候开始显露头角,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的时候,孟珙就是其中一名将领,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战绩,金朝灭亡后,南宋受到蒙古的入侵,镇守襄阳城的孟珙多次击败蒙古军,甚至连破蒙古十二道营寨。

但这都不是他最牛的,孟珙最牛的是救火大师的身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里有入侵孟珙就会火速赶往哪里,然后打败入侵者,接着去下一个地方,一生当中,几乎是没有什么失败,堪称机动防御大师,没有孟珙在,南宋早就提前几十年灭亡了。

“睡王”耶律璟@

大辽的皇帝,此人被称为历史上最昏庸的君主,但是却较少为人所知,尤其是他的名字,能够知道的简直是少之又少,但了解他的确有助于了解昏君的历史。

耶律璟一生三大爱好,喝酒、睡觉、杀人。

他有多爱喝酒?上朝的时候喝,祭天的时候喝,骑马的时候喝,就连跟妃嫔睡觉的时候也得喝。

他有多次睡觉?一个整天喝酒,每次都喝的酩酊大醉的人,不爱睡觉,鬼都不信。

他有多爱杀人?堪称疯狂,什么人都杀,看谁不舒服就杀,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中间妃嫔太监,不小心打个哈欠被他听到了,都要面临灭顶之灾。

3

冯道,历经四朝十帝是圣贤还是无耻的人,乾祐三年(950),69岁的冯道效仿前人写下一篇《长乐老自叙》。在这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经历后,自认“在孝于家,在忠于国”。而正是这样一个以忠自诩的人,在后世却以毫无节操、无耻之尤而为人所知。

01

冯道出生于唐末僖宗的中和二年(882),正值重创唐朝的黄巢起义之时,死于后周世宗的显德元年(954),距离北宋建国不足六年。粗略地说,他是一个与五代共生死的人。

官修史书上通常称冯道历事四朝十帝:四朝指的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前后相继的朝代;十帝则包括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

不过,在投奔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前,冯道已经在燕王刘守光手下任职,后者在911年时自称大燕皇帝。而当后晋在946年被契丹所灭后,冯道归顺于辽,辽太宗耶律德光一度在开封称帝,想要成为契丹与汉的双料皇帝,只是不久便由于统治基础的不稳而北归,随后病死在旅途之中。

若算上燕与契丹,冯道便是历六朝而事十二主了,这份工作经历大概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自然而然,冯道被视作了一名毫无气节的无耻文人的典型代表。

在流传下来的五代史料中,冯道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清廉节俭的清官形象。后唐庄宗时,冯道升职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不久因为父死而辞职守孝。丁忧期间,冯道学习晚年的杜甫住在茅草屋之中,且与农夫一道生活耕作,而并不自认高人一等,其后又遇饥荒之年,冯道更是把个人的薪酬所得全部用来赈济乡里。

文官最忌贪财,冯道以其安贫乐道的自我操守而被人称道,美名海内传颂,后唐明宗便评价说,“真士大夫也”。

冯道亦不好色。曾经有将领把掠获到的美貌女子赠与冯道,冯道当场收下,但却只是好生款待而不逾矩,私下里命人寻找到她的家人后便将其送还。

大体而言,冯道是一个拥有儒家传统美德之人。

大凡历事多朝的政治不倒翁多是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只知一味苟全性命的家伙。因为没有强烈的政治主张,他们不会得罪当权派,同样地,他们也不会过多参与时政,这样就避免了日后的清算,这类人大抵不过是政治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与通常的政治不倒翁相比,冯道也有出彩之处,而并非一味地做安静的美男子。

在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冯道向君主积极诤谏的事例有三处,而在更早的《旧五代史》与《册府元龟》中,其诤谏的事例更是分别有九处和七处之多,便是称其为积极诤谏也恐怕是有理有据吧。

在人生落幕之前,冯道备受从一般士人到皇帝的推崇。

不仅定鼎中原的后唐明宗、后晋高祖、后周太祖、世宗等对他礼遇有加,便是在邻国契丹他也是享有盛名。当他在后晋时期出使辽国时,契丹主本打算郊迎以示尊敬,因臣下以“天子无迎宰相之礼” 为由劝阻方才打消。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冯道以七十三岁的高龄病逝。死后,世宗为他辍朝三日,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文愍。 当时之人更是将他的死与孔子相比,认为两人同寿,这种以圣人比附的做法不难看出时人对他的空前赞誉。

赵匡胤在960年陈桥兵变后建立了北宋,其政治班底基本沿袭后周格局,文人风气也一以贯之。故而在北宋前期,冯道在士林中的尊崇地位并无多大改变。

北宋第一任宰相是范质、王溥与魏仁浦三人,其中,范质称赞冯道为“厚德稽古, 宏才伟量, 虽朝代迁贸, 人无间言, 屹若巨山, 不可转也” ;王溥更是效仿冯道的《长乐老自叙》而做《自问诗》以此明志。到了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因为时局的变化,对冯道的看法更是成为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几乎没有文人会试图为其做翻案文章。不仅如此,对冯道的批判变得极为激烈,“倾巧乱人,谋身卖国”、“乱臣贼子” 、“惟君卖国作功臣”的极端评价俯拾皆是。

而这种批判又与程朱理学紧密贴合,并随着程朱理学的占据主流思想而成为不易之论。自此,冯道被成功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不得翻身。由此引发个人的理解,这个无论什么朝代,都把百姓装在心里,的怀揣着天下的好官!在那个乱世,他别无选择,只能保全百姓!




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他的死拯救了清王朝的进一步丧权辱国,他的死同谭嗣同一样壮烈,意义不凡。

他的名字叫沈荩。原名沈克成,1872年生人,籍贯湖南长沙人。

中日甲午战争后,腐朽的清王朝失败局面让不少热血青年预见到了国家的未来,于是出现了一批批救国有志之士,打算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这里面就有沈荩,他同老乡谭嗣同、唐才常一起密谋救国,希冀清王朝可以彻底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情势。

1898年,老乡谭嗣同的百日维新运动彻底失败,谭嗣同作为其中关键性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被慈禧谕令斩头于菜市口,令不少国人唏嘘不已,而后沈荩和唐才常看到了清朝的腐朽,决定逃亡日本,一方面为躲清政府的追查和杀害;一方面以留学之名学习先进的“革命”经验,直到1900年,归国的两人在上海成立革命组织“正气会”(自立会),把组织性质由最初的改良派正式转变为了革命派,警醒了人们对于清王朝政府的希望打算,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当年,唐才常谋划的自立军起义运动被提前走漏风声,湖广总督张之洞派兵对该运动成员进行了镇压和绞杀,作为其中关键人物唐才常被捕,首级被悬挂在武昌汉阳城门上方枭首示众。

同年8月,沈荩以“中国国会自立军右军统领”的名义对清王朝发动了起义,但因作战经验不足被清军很快镇压,此起义宣告了失败,而沈荩并没有被捕,而是逃到了清政府的首都“北京”,在那里他利用自己的日语水平,换了身份,成功的当上了《天津日日新报》的一名记者。

沈荩利用自己记者的身份,每日交往的多是北京城里八国联军的洋人们,自己在洋人圈子里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清朝的贵族们因此也对他趋之若鹜,态度谄媚的奉承于他,所以,沈荩对于得到清廷的信息也是比一般人更加容易。

终于有心的沈荩,在请贵族口里知道了清政府打算同俄国签订《中俄密约》,爱国的沈荩知道这个条约签订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更加丧权辱国,进一步被外国列强蚕食,所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

《中俄密约》本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俄国乘火打劫威逼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其内容是打着“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打算谋划当时的东北地区的控制权。

只要中日开战,中国所有的港口均允许俄国兵船驶入,而且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允许俄国建造铁路,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期,俄国都可以通过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品。

直到1903年,俄国在《中俄密约》的初稿上提出更加无理的要求:俄国在东三省以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以及领土主权。其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这次威逼清廷准备私下签订的条约,就被记者沈荩知道了。

沈荩通过自己经营的人脉,费劲了代价,最终用重金贿赂了当时的清朝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从那里弄到了密约的既定稿,于是把稿子发给了天津报社《新闻西报》,全文刊登了清政府同俄国即将签订的丧权条约,国内其他报社纷纷转载,一时间全国沸腾。

迫于国内的巨大舆论压力,清政府拒绝了签字,《中俄密约》被阻止了,但是沈荩却被好友吴士钊出卖,在北京寓所里被逮捕。

慈禧认为自己颜面尽失,所以对沈荩恨之入骨,谕令沈荩执行死刑,但是当月是光绪生日,不宜执行,便改成了杖毙,把沈荩打的血肉模糊,骨头全碎,最终剩下一口气时还不畏生死的高喊“怎么还不打死我,勒死我吧!”

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骨已如粉。

时年31岁。

5

介绍几位大臣,也说不上太冷门,但是估计不怎么学习历史的人可能真的不知道他们,或者不知道他们做了那些事。

五代后唐郭崇韬

后唐是五代第二个朝代,起源于晋王李克用占领的河东地区(山西太原一带),开国君主是打了半手好牌的庄宗李存勖,他前期英雄,后期昏庸无道,导致身死国灭。而这都与郭崇韬有关,因为李存勖事业成功离不开郭崇韬辅佐,而事业衰落与他猜忌直至杀害郭崇韬直接联系。

郭崇韬是山西雁门人,称得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家。很早就被推荐参与晋王李克用机要事,李克用死后,长子李存勖继任晋王,对富有才干的郭崇韬仍然很重用。在平定占据幽州地区的刘守光的燕国和击退契丹的战役中,郭崇韬都是重要参与者。但是他最大的功劳还是帮助李存勖灭了后梁和前蜀。后梁是五代第一个朝代,一直与晋王对立,李存勖建立后唐时尚未灭亡。李存勖听取郭崇韬建议,撇开与之对峙的后梁大军,奇袭后梁都城汴梁,梁末帝朱友贞命人把自己杀死,后梁灭亡。郭崇韬因为佐命之功被封为宰相、赵郡公,权倾一时。不久,他又辅佐李存勖的儿子魏王李继岌攻灭前蜀,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前后不过七十余天。

后唐占了幽州、后梁、前蜀,因此成为五代疆域最大的朝代。但是郭崇韬功高震主,早就让此时宠信伶人宦官的李存勖猜忌,而郭崇韬又看不起这些人,于是被他们“日夜毁之”。最终,李存勖的皇后刘氏以教令命人诱杀了郭崇韬,李存勖随之宣布郭崇韬“罪状”,一时间人们都很震惊,一些功臣人人自危,最终造成了郭从谦组织的宫廷哗变,李存勖被射死。郭从谦平时都是叫郭崇韬叔叔的,郭崇韬被杀,他肯定不自安。

明代于谦

于谦应该比郭崇韬名气大多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一提到于谦就是德云社给郭德纲捧哏的那个于谦老师。明朝这个于谦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149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撺掇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八月十五在土木堡之变中明军大败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且瓦剌裹挟着朱祁镇要挟明军守备的重镇开城门。兵部尚书于谦等为首的大臣在孙太后支持下,立了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弟朱祁钰为帝,这就是景泰帝。于谦积极备战,反驳了以徐有贞为代表的南迁论调。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宵衣旰食,指挥得力,最终击败了瓦剌,可以说在危难时刻挽留了明王朝。

景泰帝朱祁钰在于谦等大臣辅佐下,整军经武,爱惜民力,景泰年间治理还是不错的。然而好景不长,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已经被瓦剌放回七年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在徐有贞等人里应外合下,发动夺门之变,重登帝位,病重的景泰帝不明不白死去。之后,于谦等人被杀。天下冤之。

清末彭玉麟

彭玉麟祖籍湖南,生于安徽安庆,他是湘军著名将领,湘军水师统帅,也是近代海军奠基人之一,官至两江总督。他是清末一道非同寻常的官场“另类”,因为他有三不要之说: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所以他不求官,也是造成他名气不及其他几个晚清名臣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的贡献不次于他们,道德风骨则又超过之。(图)

6

沈炼,明朝嘉靖年间锦衣卫中任职,为人正义疏狂,不满严嵩父子,上书十大罪状,却反被严嵩父子陷害致死。

沈炼,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但是,的的确确值得我们了解。

沈炼在锦衣卫任职,与锦衣卫统领陆炳关系甚好,陆炳因为沈炼的品格刚直,对他抱有敬意,平时也很礼遇他。

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每饮酒辄箕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善遇之。

炳与严嵩父子交至深,以故炼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炼心不平,辄为反之,世蕃惮不敢较。

――《明史·沈炼传》

那时候他向嘉靖帝进谏,直陈弊处,尚且有陆炳为他在嘉靖帝前转寰一二。

但是,朝堂严嵩一派独大,又深受嘉靖帝宠信的情况下,这样的刚正不阿,数次直言进谏之后,终于惹得严嵩父子记恨,想要除之而后快。

因为严嵩父子收受贿赂,日益猖狂,沈炼对此深恶痛绝。

有一回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痛骂严嵩,为国忧心,不禁泪流满面。于是向嘉靖帝上书弹劾严嵩父子。

遂上疏言:“今大学士嵩,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当主忧臣辱之时,不闻延访贤豪,咨询方略,惟与子世蕃图自便。忠谋则多方沮之,谀谄则曲意引之。要贿鬻官,沽恩结客。”

帝大怒,榜之数十,谪佃保安。

嘉靖帝当时正是对严嵩父子倚重亦深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锦衣卫经历,另一边却是陪伴自己十几年,又很贴自己的心,他会偏向谁当然不言而喻。

结果就是嘉靖帝大怒,将沈炼打了10丈,贬到保安去种田。最后被严嵩父子设计陷害致死。

后来,严嵩父子落败,严世蕃在临刑前,有个学子,曾经在保安沈炼那里读过书,拿着写有沈练名字的布帛进了行刑场,观看严世蕃行刑。

严世蕃被砍头之后,他高呼道:“沈公可以就此瞑目了!”然后痛哭离去。

后嵩败,世蕃坐诛。临刑时,炼所教保安子弟在太学者,以一帛署炼姓名官爵于其上,持入市。观世蕃断头讫,大呼曰:“沈公可瞑目矣。”因恸哭而去。

如果对沈炼的这一结局深感遗憾,可以去看一下三戒大师的《官居一品》,这里面的沈炼虽然被严嵩陷害,但是并没有失去性命,算是一慰心中不快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7

瓦西里·舒尔金(1878~1976),20世纪初俄国著名暴力极右翼组织“黑色百人团”创始者之一、帝国杜马议员、君主制的鼓吹者、反犹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布尔什维克的死敌、参与劝说尼古拉二世退位、斯大林的铁杆粉丝(后期曾为斯大林没有称帝成为沙皇而惋惜)曾参加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是诱使法国干预俄国内战的关键人物、并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预言了苏联解体... ...

这位老兄从19世纪70年代一直活到20世纪70年代,在其将近100年的人生中,留下了惊人的命运传奇,成为俄罗斯帝国末期与苏联前期的历史活档案。

?1905年,“黑色百人团”在敖德萨游行。(该组织在苏联解体后又死灰复燃)

?瓦西里·舒尔金,左:年轻时期、 右:晚年

舒尔金喜爱一切专制集权。他虽然反犹,但更厌恶对犹太人进行屠杀。

1920年,当各路白军人马被苏维埃摧毁后,他流亡国外。

从20世纪30年代起,舒尔金发现在斯大林铁腕统治下苏联日渐强大,越来越具有他心目中理想的帝国范儿,他转变了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正如他后来真情流露的写到: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我国已成为世界性的帝国。正是他实现了俄罗斯几代人奋斗的目标。GCZY日后终将会消失,但帝国 - 将永远存在!遗憾的是,斯大林不是真正的沙皇,但他却拥有沙皇的一切品质!你们共产党人不懂俄罗斯的灵魂。人民需要一位强悍的父亲来领导。如果
斯大林不是布尔什维克该多好啊... ...

与苏联宣传部那些为了仕途溜须拍马屁的人不同,舒尔金是真心喜欢斯大林。大清洗时期,斯大林表现出的冷酷,更加符合了舒尔金这个“帝王控”的口味。

?1934年,流亡期间的舒尔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曾几次请舒尔金出山,但均遭拒绝。他十分明白德国佬并不在乎于俄国是,他们要的只是俄罗斯的土地。

1944年,纳粹完蛋在即,舒尔金目睹红军排山倒海般的反攻,他觉得这才是俄罗斯应有的力量!他决定不再流亡,哪怕布尔什维克枪毙自己,死也要死在祖国。同年,舒尔金主动向攻占了贝尔格莱德的苏军自首。

当时值班的一名年轻NKVD军官(内务人民委员部),惊讶的看着这个跑来找死的60多岁老头。但在查阅了通缉名单后,发现此人并不在册,这名年轻军官认为老东西是来捣乱的,于是告诉他“你走吧,我们根本就不认识你!”

舒尔金失望极了,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名人!现在竟特么混到连敌人都不认识自己了... ...

第二天不甘心的他再次跑来自首,这回接待他的是一名年长的红军上校,当舒尔金报上大名后,上校思考了片刻,顿时激动的跳起来,抓住他的衣领咆哮道:“你就是舒尔金!黑色百人团的那个?”

舒尔金得意道:“恩~~~终于有人认识我啦!”

随后,他被连夜被装进飞机送往莫斯科。NKVD组建了个特别审讯队来给他“接风”

面对苏联人摆了这么大场面来安排自己,舒尔金欣喜若狂,他觉得自己很受重视!

他对NKVD的人说:“你们这么多人为什么要和我一起浪费时间?都给我出去!给哥拿笔和纸来!我将写下我的故事以及我对苏联的所有罪行!”

舒尔金连续写了满满好几百页,把在场的NKVD官员看傻了!他们觉得这老东西简直不安套路出牌。

由于舒尔金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真正参与者,对他的审讯持续了2年之久。每当他被要求接受讯问时,屋里都挤满了前来听他“讲座”的NKVD官员。

当苏联人问他:“作为君主制的拥护者,你为什么参与逼迫尼古拉二世退位?”

舒尔金干脆的回答:“因为他是所有沙皇中最白痴的一个!!!”... ...

?左三:舒尔金。1917年3月15日,他与政府代表让沙皇签下退位诏书

1947年,舒尔金被以“从事反苏活动”判处劳动改造25年,理论上像他这货足够布尔什维克枪毙100回了,但这哥们运气好!他赶上了1947年5月苏联新颁布的和平时期废除死刑法令(1950年又恢复)。

?在劳改营服刑期间的舒尔金。当他在1953年3月得知斯大林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 ...

十二年后,1956年舒尔金获得大赦,提前出狱。

老伙计的晚年生活可谓相当惬意。苏联政府分配给他一套公寓,还给他每个月发放退休金... ...虽然要在克格勃的监督下生活,但舒尔金被允许撰写文章和回忆录,他混成了当时苏联文化圈的名人。包括索尔仁尼琴在内的大批作家、导演、跑来他家做客。

1961年,受赫鲁晓夫邀请,舒尔金作为嘉宾出席了苏共第二十二届大会(他是当时唯一还活着的沙俄时期帝国杜马成员... ...)。1965年,他又以主角出演了苏联官方宣传导演弗里德里希·埃尔姆勒的纪录片《在历史的审判面前》

?该片的电影海报

?电影中的舒尔金意气风发

舒尔金晚年一直处于无国籍状态,他拒绝加入苏联国籍,老伙计只承认自己是俄罗斯帝国公民。他于1976年2月15日,在98岁高龄时去世。

他曾在60年代的一本书中预言道:

一场晚期的民族主义风暴终将席卷苏联... ...乌克兰、克里米亚、格鲁吉亚、高加索、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鞑靼斯坦、西伯利亚... ...我们将失去所有个十四个共和国,最终只留下第十五个,那就是俄罗斯... ...

8

非常值得铭记,但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历史人物并不为众人所熟知的人很多。下面简单介绍一个我认为非常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民族英雄,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冉闵。

冉闵是根正苗红的汉人。其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骑都督,家族世代担任牙门将。东晋时期,后赵明帝石勒击败了陈午,并且还俘虏了冉闵的父亲冉良。当时的冉良才十二岁,所以石勒命令石虎收养了冉良。因此冉闵也就成为了石虎的养孙。冉闵自幼就受到了石虎的喜欢,而且冉闵又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不仅长的魁梧,并且骁勇善战,勇力过人。因此在冉闵成年从军入伍后,立下颇多战功。石虎也更加的喜欢冉闵了。

石虎去世后,冉闵历经数位皇帝成为了后赵实力最强的臣子。但后来因为冉闵和石鉴闹翻了,再加上冉闵和石氏子孙之间因为权力的争夺,导致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最终冉闵决定灭掉石氏取而代之。最终废黜石鉴并杀了他,又杀害石虎孙三十八人,把石氏家族全部消灭。杀死石鉴后,冉闵篡了后赵的政权,建立了冉魏政权。此时的冉魏对于胡族在没有一点的认同心理了。他知道胡族就是胡族,汉族就是汉族。因此在建立冉魏政权后,冉闵便开始联系东晋,想要和东晋共同讨伐胡族,驱赶胡族赶出中原之地。但东晋统治者腐朽无能,根本没有理会冉闵的建议。因此冉闵决定自己干。

冉闵向苍天发誓要杀光胡族,挽救汉人于水火之中。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杀胡令就出自冉闵之手。杀胡令一出,仅仅在邺城三天内就杀了胡人二十多万,整个北方地区在响应杀胡令,杀了胡人百余万!也因此冉闵被称为屠夫。但就是“屠夫”冉闵,他拯救了无数的北方汉人。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汉人成为了胡族掠夺杀戮的对象。冉闵的出现,挽救了汉人于水火之中。当时的冉闵被北方汉人称为霸王在世。可见冉闵对于当时北方的汉人意味着什么?那可是救世主啊。

史书记载羯族军队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称之为“双脚羊”。意思是用两只脚走路像绵羊一样驱赶的性奴隶和牲畜,夜间供士兵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在羯族建立的羯赵政权统治下,曾经建立了雄秦盛汉的汉民族已经到了灭族的边缘。到冉闵灭羯赵的时候,中原汉人大概只剩下400万,冉闵解放邺都后一次解救被掳掠的汉族女子就达二十万。受益于冉闵得以存活的汉人高达百万之巨。当时青州、幽州、并州的胡人差点被冉闵杀光。后来胡族害怕冉闵,纷纷联合起来对付冉闵。冉闵难敌众人,再加上孤立无援,最终战死沙场。

之所以现在冉闵并不那么为人所熟知,还是因为冉闵是历史上少数对少数民族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血领导者。在古代冉闵的做法就是民族英雄之主。但在现代为了民族团结大和谐,冉闵自然就不再被当成主流宣传了。但不管怎么说,个人认为冉闵的事迹还是值得铭记的。如果没有冉闵,汉人还不知道要遭受多少苦难。相对来说,冉闵可以算是整个汉民族的英雄。这值得被铭记。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9

蔡锷是辛亥革命时广受称颂的风云人物。他短暂的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即参加领导辛亥云南重九起义和领导反袁护国战争,尤其是后者,对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起了决定性作用,其历史功绩是巨大的。蔡锷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拒绝贿赂,不徇私情。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r

1916年11月11日,护国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人们正期盼着共和体制能带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时,"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突然向全国发出唁电:护国军总司令、四川省长兼督军蔡锷不幸因病不治,在日本福冈医院去世,享年34岁。消息传来,人们在惊愕之余,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本希望着这位再造共和的佩剑将军在创造丰功伟业之后,能继续发挥他的才能来维持共和,发展共和,他却向他深深眷恋着的中华民族挥手告别,驾鹤西去了。

孙中山对蔡锷作了极高的评价,书写了“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的挽联,把蔡锷比作古代名将班超、马援。蔡锷的遗体运回国内,国葬于风景名胜地长沙岳麓山,与他生前的好友、“中华民国陆军总长”黄兴将军同眠在这青山绿水之中,为美丽的岳麓山增添了一道最美的风景。r

蔡锷死后,不出他的所料,西南地区的军事力量土崩瓦解,军阀又处于混战之中,百姓流离失所,饱受兵燹之灾。







10

1、天下第一岳父独孤信:

他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堪称“史上最牛的老丈人”!

据《周书》记载:“信美容仪,善骑射。”可见,独孤信是一位极其貌美的男子,并且非常善于装扮,经常被众人模仿。

有一个著名的侧帽典故:

某天独孤信出城打猎,但打得太晚,为了及时赶回家就快马加鞭,导致头上的帽子被风吹歪了,也没来得及扶正,被路人看到,然后被惊艳到。第二天起,满城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的男人。可见,独孤信在当时就是天王级的人物啊!

2、耶律大石:

又被称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西辽开国皇帝,庙号德宗。其原本是辽代贵族,1122年在女真人攻克中京并且皇帝出逃的情况下,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官至太师,随后参与两次击败北宋军队的战争。后终因国力衰弱不敌女真人和北宋的两面夹击而逃往夹山投奔辽天祚帝。

1124年,耶律大石反对天祚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旨意而率领200余人出奔,一年后辽朝灭亡,而耶律大石向西随征随驻,一路上扩兵买马,进入中亚现吉尔吉斯境内建立西辽帝国,建元延庆,称“天?皇帝”,定都叶密丽。并于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成为中亚霸主,将威名远播至欧洲。此外,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被史学家称之为“一个人的帝国”。

3、郭威:

有几个人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用瓦做馆椁,用纸做丧衣,临入墓之前,当众揭开,遍示百姓,且不用人畜殉葬!陪葬品只要一把征战过的宝剑,要一身穿过的盔甲。

他的名字叫郭威,鲁智深杀郑屠的原型就是从他身上来的。郭威到街上闲逛,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点酒的郭威不服气地到了这个屠户跟前,让他割肉,然后找茬骂他,屠户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就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进了他的肚子,结果屠户一命呜呼。

郭威虽然能打,但绝不好杀。

面对死守,郭威下的第一道命令不是攻城,而是筑寨。常思筑寨城南,白文珂筑寨城西,郭威自领中军筑寨城东,城北不设人马。同时征调周边五县百姓近两万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间筑起了连接不断的小型堡垒,来保护新建的营寨。

命令一出,全军哗然。这是要干什么?为什么不乘着生力军新来,一鼓作气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这不是坐失良机吗?筑寨是干什么?是为了更好的围困?河中城和李守贞早已经是瓮中之鳖了,只需要不断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会迟早耗尽城中的人力粮草,火到猪头烂,到时候自然灭亡。

寒浞,夏朝时期的寒国国君,更是君临华夏大地整整四十年的寒王朝天子,然而一个开国立疆,在位时间如此长久的天下共主,却被历代正统史书活生生抹去,迄今仍然鲜为人知。

寒浞

寒浞又名韩浞、寒漪,出身于东夷伯明氏部族,伯明氏又称寒氏,部族位置位于今山东潍坊寒亭区,是轩辕黄帝之子青阳的后裔。他的始祖寒哀,相传是中国古代发明御马驾车术之人。

因为寒浞一生下来聪明伶俐,父母娇惯溺爱,是个飞鸡走狗的顽劣少年,惹得四邻不满,联名要求族长将他驱逐,这时他大约才十三四岁。寒浞一路流浪,来到此时的天下霸主,有穷国国主后羿的治下。寒浞年轻虽轻,却在政事上才华过人,得到后羿重用。

经过几番激烈政争,武罗、伯因、熊?、?脆龅扔星罟??现爻迹?员缓?范返埂:篝嘟?俟???尽数委任寒浞,自己整日打猎游乐,不恤朝政。

寒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一方面尽力满足后羿的享乐需求,一方面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官民之心,举国外内咸服,后羿的亲信家臣尽数成了他的党羽。

甚至连后羿的妻子纯狐,原本嫁给了乐正后夔,其前夫早死后,后羿杀死其子伯封而强娶之,因此一直对后羿怀着刻骨仇恨,也和野心勃勃的寒浞一拍即合,和他合谋夺位大计。

某日后羿游猎将归,寒浞纠合众臣,正式发难,合力攻杀后羿,并将后羿的尸体烹为肉羹,杀其诸子,尽灭有穷氏族人,自立为寒国国君,又立纯狐为正妃,后来与她生下两个力大无穷的儿子,寒浇和寒殪。这一年,寒浞大约20岁。

而民间传说中的嫦娥这个文学人物,便是以先嫁后夔、再嫁后羿,最后嫁给寒浞的纯狐为历史原型塑造的。有记载纯狐容貌甚美,发色稠黑,光可鉴人,寒浞夺权后,将都城迁回其故乡寒地,在云雾缭绕的云台山上建造了他和嫦娥(纯狐)双宿双飞的宫殿,取名为“广寒宫”,取“寒浞之舍”之意。每当月圆之夜,嫦娥就会在云台山上观星、占月,依据天象,为寒浞占卜天下大事。

寒浞夺位后,当时的夏朝新帝姒相,同样励精图治,一心想夺回天下共主之位,连续征服淮夷、风夷、黄夷等东夷部族。夏朝和寒国两强的天下之争,一触即发。

经过多年准备,寒浞派寒浇和寒殪出兵,攻灭了夏禹后裔斟灌氏和斟?氏,分封寒浇为过国国主,寒殪为戈国国主,君其旧地;进而又对夏朝发起总攻,历时两年,杀夏帝姒相,尽灭夏氏,仅有姒相的遗腹子姒少康逃走。

此时寒浞约四十岁,正式成为整个华夏大地的共主,以天子之威君临天下。虽然史书上对他之后的事迹记载不详,然而在《莱州府志》记载中,他曾历时二十年之功,在从莱州过西村至寒亭的高岭,修筑了一道海防大堤,迄今仍有遗迹留存。以四千年前的低下生产力,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不可不谓目光长远,造福后世。当然,此举也必然对国力民力有相当消耗,无怪乎留在史册中的寒浞,会一直是个大反派形象了。

君临天下约二十年后,寒浞得知姒少康长大成人、藏匿有仍国的消息后,派寒浇前去抓捕。有仍国阳奉阴违,泄露消息,姒少康逃到有虞国,被该国国主招为女婿,妻以二女,以纶邑为据点,积蓄力量,开始反寒复夏大计。

过了约十五年时间,夏朝故臣伯靡,联络斟灌氏和斟?氏的剩余族人,投奔姒少康,组成夏国复国军,正式起兵;

又过数年,姒少康设下美人计,派女艾潜入寒浞的长子寒浇身边为侍女,为他缝衣洒扫,服侍起居,对其性情和动向了如指掌;而后突然发难,率精锐亲卫突袭寒浇。寒浇仓皇出逃,被姒少康携带猎犬觅得踪迹,被斩身亡。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天问》

不久后,寒浞次子寒殪,也被姒少康派遣的季杼暗杀。趁寒军主帅丧命,群龙无首,夏军趁势收复了过、戈两地,一路攻城伐地,势如破竹,寒国大势已去。

而昔日的天才少年寒浞,此时已是八旬老翁,收到爱子丧命消息,只能老泪纵横,却再无力挥戈征战,部属也纷纷叛变投敌。终被姒少康擒住,处以极刑。姒少康光复夏朝,重登天子之位,即史上著名的“少康中兴”。

相传少康落魄时做了很久厨师,偶然发现粮食放久后产生的浆水甚为甘美,便反复钻研出原始的酿酒术,成为酿酒业的始祖,少康的别称,便是“杜康”。

夏朝建起一座大禹庙,祭祀斟灌氏、斟寻氏等被寒浞杀死的夏禹后裔,在对面建起一座四周用铁链子锁住的寒浞冢,其目的是让寒浞在九泉之下,也要向夏禹子孙赔罪,时隔数千年,当地百姓耳口相传,仍将此地称为“寒王坟”。

寒浞,一个被部族抛弃的流亡少年,凭着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博取天下霸主信任,十六七岁成为一国之相,二十岁便收取群臣百姓之心,夺取国君之位。

四十岁时,父子三人戮力同心攻灭强敌,结束持续五十余年的天下二分局面,成为天下之主。为君王六十年,为天子四十载,并有修筑海防大堤,造福当时后世的政绩。陈胜吴广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上古英雄梦,在寒浞的传奇一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却只因自己寿命太长、年事已高,无力应对反叛,因此兵败国灭,更兼身遭极刑,不得不算历史的一大遗憾,而他君临天下的四十年,不被强调正统的后世儒家和史家承认,而宁可掩耳盗铃地搞出“四十载无王”的大空窗。仅仅是寒国遗民将寒水改称浞河,直至今日,作为他在这世间的仅存遗迹。

因为寒浞的故主后羿、后羿之妻嫦娥都成了后世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堂堂寒朝天子寒浞,便只能扮演故事中的大反派,成为一个迫害男女主角的卑鄙小人了。又有几人了解真实历史的后羿之妻纯狐,和他早有私情,并在寒浞夺位中替他帮助甚大呢?

直到今天,又有一些历史学者,主张“后羿”和“寒浞”作为东夷部族的首领,在和夏王朝长达数十年的征服与被征服战争中,无形中也促进东夷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各方面交流,对中华文明史在曙光时代的发展,也同样做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

寒国灭亡后,其族人一路南迁,上古时,寒又写作“干”,徐州的寒山,苏州的寒山,江西的赣江和余干,都留下了他们的踪迹,也是这些地名得名的由来。

殷商时期,寒国遗民在江苏临淮一带建立了干国,后来在周朝南迁到了扬州,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终于建立了一个囊括今天江西东北、浙江西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地区的大国。并为争夺江南霸权,和吴国打了惨烈的百年战争。

当时春秋各国,男子非成年不得从军。而干国特有风俗,是男女一旦成年,便需凿下门牙牙齿,相互交换,以为定情信物。

所以吴、干两国战争进行到最激烈时,干国人哪怕幼年童子,也凿下门牙以示成年,从军投入战争,无奈该国无论国力、军力,人才,皆远不是此时汲取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吴国敌手,终被其吞灭

吴国短暂夺取了春秋霸权,又被越国吞灭,干国遗民成为越国子民,混居融合,成为越人的一支“干越”,“干越”就是后来江西省境内的土著先民,秦始皇统一中原,南征百越后,正式被纳入华夏民族大家庭。而他们的先祖,正可以一直上溯到四千年前,便是寒浞这位上古时代可歌可泣的传奇英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