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功高盖主必死无疑

司马昭用计杀死钟会和邓艾

邓艾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将领,他偷渡阴平,破蜀成功,立下不朽之功。但却遭到了包括钟会等人的嫉妒,也由于邓艾没有好好把握时机,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三国演义中介绍,邓艾阴平渡险之后,紧接着便迅速挥师夺江油,取涪城,克绵竹,最后终于迫降了蜀后主刘禅。这位颇有战略头脑的将军,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按照自己的一套想法大干了起来,并且上书向司马昭提出了一个富有战略意义的建议:

 “臣艾切谓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此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使用;宜留陇右兵二万、蜀兵二万,煮盐兴治,并造舟船,预备顺流之计。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可不征而定也。更以厚待刘禅,以致孙休;若便送禅来京,吴人必疑,则于向化之心不劝。且权留之于蜀,须来年冬月抵京。今即可封禅为扶风王,锡以资财,供其左右,爵其子为公卿,以显归命之宠:则吴人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

这里邓艾提出的“吴可不征而定”是采用了汉初李左车的计策,其中“兵有先声而后实”就是李左车的原话。邓艾按照李左车当年的想法,提出现在蜀国已降,可大造声势,吴人知之则不战而定也。关键是大造声势这一点,怎样造,邓艾书中已有明确,就是让刘禅在成都多当几天傀儡,然后从军事和外交方面对吴造成压力,吴必降无疑。

他的这一正确主张却引起了司马昭的猜忌。司马昭“深疑邓艾有自专之心”,然后采取措施,要除掉邓艾了。他先发书,奖赏邓艾,让邓艾不要轻举妄动。这时邓艾没有冷静对待,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既奉诏专征,如何阻当?”遂又作书,令来使赍赴洛阳。时朝中皆言邓艾必有反意,司马昭愈加疑忌。

这时,那个非常坏的贾充又出了一个高招,贾充说:“主公何不封钟会以制之?”昭从其议,遣使赍诏封钟会为司徒,就令卫瓘监督两路军马,以手书付瓘,使与会伺察邓艾,以防其变。这样,钟会就有权监督邓艾了。钟会有了这个权,就得利用了,他原来就瞧不起邓艾,此时不除,更待何时。于是便与假投降的姜维商量,这个姜维深恨邓艾灭蜀,此时肯定也出绝招。这样钟会依计而行,除了自已上书言邓艾有反意,又截获了邓艾之书而篡改,这样,邓艾死期到了。

司马昭借钟会之刀杀了邓艾,可是对钟会也不信任,又派了别人再监视钟会,这样,两个年青将领先后丧命。

最佳贡献者
2

有些人说了半天,就是没有切入主题。我在这里根本不想介绍钟,邓二人的经历,那是哗众取宠,凑数字的游戏。关键是说明司马昭怎样除掉钟,邓二人。

首先在司马昭委派钟会率领大军征讨蜀国之前,就已经考虑到这些因素。为什么他即任命钟会为征讨西蜀的主将_讨逆大都督,同时又任命邓艾为征西将军,从垅上驻地率军讨伐蜀国。如果,不了解内情的人都会认为司马昭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可其中的奥妙是那么简单吗?这充分体现了司马昭的老谋深算,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防止钟会,邓艾在得势以后产生异心,让他们二人相互监督,相互挟制。

同时,又给监军卫灌临时处置的权利,授予天子上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要记住,钟,邓二人都没有这项权力。这意味着什么?不就是反映了司马昭对钟会,邓艾的不放心和猜忌。如果,钟会,邓艾老老实实地执行司马昭的政策,那还阔以。而一旦他们谁有反心,立即除掉。看来司马昭之心不仅能用在专权制约魏主上,在用人方面也不差。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来分析司马昭是怎样分化,瓦解钟会,邓艾二人,让他们自相残杀,最后共同毁灭。在这里必须说明一当,就是在是否谋反的问题上,邓艾其实是被冤枉和误解的。都是源于他功高震主所致,其实也不愿司马昭起疑心。正是邓艾在攻下成都,消灭蜀国以后的一系列臭棋,葬送了自己和家人。这都是他居功自傲特性所致。本来,在刘禅投降以后,对他本人和蜀国原有的百官怎样处理,应该提请司马昭,而不是由邓艾自行决断。最要命的是,邓艾在宴请刘禅和蜀国文武百官的宴会上,大言不惭地说:如果没有我(邓艾),你们的性命早没了,你们应该怎样感谢我呢?当然,人们宁可相信他这是醉话。可你已经说出去了,特别是监军卫灌还在场。而刘禅等人只能是附和邓艾的狂言:我等前途,性命全在邓司徒(当时司马昭为了安抚邓艾,不让其有野心,加封其为司徒)。这是要了邓艾性命的稻草,从此以后,监军卫灌就暗地里把邓艾的言行通报给司马昭,当时司马昭就火了,认定邓艾必有反心。而责令钟会拿下邓艾,并将邓艾的职责交由钟会处理。

从表面看来,司马昭这是在灭掉邓艾而抬高钟会。其实不然,我刚才已说过,就在征讨蜀国以前,司马昭就对钟,邓二人存有疑惑。而现在邓艾原形毕露,难道钟会就能老老实实的吗?这实际上是司马昭驱虎吞狼之计的第一步,就是利用钟会除掉邓艾,以分化瓦解他们。然后再看钟会的表现而做出决断;

果不出司马昭所料,钟会在取代邓艾的势力以后,野心随即膨胀,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自己有帝王之命)。对司马昭要他班师回朝的命令置之不理,不仅如此,还对监军卫灌以莫须有的借口囚禁关押。主要就是除掉司马昭派在他身边,用来监督他的眼线。这就足以让司马昭怀疑他的意图,野心。同时,也体现出了司马昭从他老爹_司马懿那里继承的谋略。早在送别钟会率军出征西蜀的仪式上,他的亲信贾充就已经看到了邓艾的狂妄自大 ,骄傲自满,认为此人久非池中之物,日后必有不臣之心。可司马昭笑而不答,最后才对贾充说:钟会起不了多大的风浪,因为,在讨灭了蜀国之后,魏军将士返乡心切,他们的家人都在盼望他们早日归来,根本就不可能和钟会同流合污,共同谋反。如果钟会过于逼迫他们,久必有变。

我这是参考《三国演义》当中的情节,如果这些都属实。那司马昭的才干不在诸葛亮之下,可以说是深谋远虑。我们刚才已经说了吞狼,除掉了邓艾。现在继续说驱虎,从表面上看,这里所说的驱虎当中的虎是指钟会,其实不然,钟会就是司马昭手中的棋子而已。利用完了就可以丢弃不管,这时的虎就是指魏军将士,因为这些人的家眷都在魏国,他们不可能和钟会造反,因为其中的风险和代价简直太大了,他们承受不起。如果逼急了,定会有变。果真让司马昭猜对了,关键还有一条,不得不说。那就是经过司马家族三代的经营,原来曹魏的家底完全改变了。现在无论军政当中都是司马家族的亲信在掌控,特别是军队就更是如此。

因此,钟会虽然有姜维辅佐和出谋划策,并且杀掉不愿与其谋反的将士,同时又伪造所谓的郭太后的讨逆遗照,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最后,终于激起兵变,同时魏军将士也没有执行他的命令处死卫灌,并由卫灌指挥杀死了钟会和姜维。

更要命的是,这时的邓艾正在押往洛阳的路上。而邓艾手底下的将士准备解救邓艾父子(其实,他本就是被冤枉的,与钟会不同,他只是居功自傲而已,根本没有什么野心,就是到了司马昭那里,也不能看杀他,最多给个处分)。可也许是邓艾以往杀戮太重,上天不容他们父子存活于人间。被监军卫灌带领军队赶上斩杀,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而这也是为司马昭除去了心头大患。因为,邓艾一旦解往京城见到司马昭 ,碍于其功绩和脸面,司马昭是不可能杀掉邓艾的。而卫灌却替司马昭干了这件事,又不用留有口舌。

可惜,邓,钟二人,年纪轻轻,前途大有可为。就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功高震主,狂妄自大 从而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看似好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带来严重的恶果。同时,也说明以钟会,邓艾的才能远不是奸诈无比的司马昭的对手。

3

邓艾钟会之死咎由自取,不能说是司马昭设计的,在他们伐蜀前,朝中就有人提出异议,邵悌说钟会未成家立业,单身一人无牵无挂,不能让他带军前去,恐怕生变。连司马昭的老婆也曾劝阻“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但司马昭力排众议,决意任用钟会为讨伐蜀汉的主将,理由是满朝文武都说伐蜀时机不成熟,连邓艾也认为不行,只有钟会说是良机,有胆有略,心气壮实,便任命他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钟会此去,司马昭和邵悌都认为蜀必破,亡国是一定的,但邵悌认为钟会会造反,劝阻不要让他去免致大祸,司马昭胸有成竹说,破蜀之后,钟会就算造反也不成功,首先,亡国士大夫无以图存,败军之将不足以言勇,蜀汉灭亡,上下心胆俱裂,钟会要依靠原蜀将,不能成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如果要依靠魏将士,大家一同出征,达成预期目标,都想回国接受朝廷封赏,封妻荫子,归心似箭,他也不能够利用好。可以说钟会的小算盘,一开始就被司马昭算死了。


邓艾屯田小官出身,被司马懿赏识一步步走上前台,能文能武,能政能军,在东边寿春,西边雍凉都有战绩,是姜维势均力敌的对手,曹魏伐蜀汉时,命令征西将军邓艾率军三万前往沓中牵制姜维主力,又命雍州刺史诸葛绪切断姜维回成都的后路。被姜维摆脱。(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邓艾偷袭成都刘禅出降,一时骄狂不已,常说姜维本来也是一时人杰,可惜遇到我就没辙了。钟会主力军被蜀军堵在剑阁,寸步难行,本来一肚子火,见邓艾侥幸立功,又口出狂言,更加按捺不住怒火,利用邓艾自作主张,代皇帝大封蜀汉降将的时机,上表说邓艾欲谋反。

这时候便看出司马昭的智慧了,接到钟会的表章,又接到被钟会篡改的邓艾书信,司马昭便命令钟会在阵前抓捕邓艾,这是要利用二人互相残杀,以邓艾的百战精锐,钟会大军对上未必很有胜算。钟会也不糊涂,接到命令后,即要求司马昭派在他身边监军的卫瓘前往成都捉拿邓艾,也欲利用邓艾杀卫瓘坐实他谋反的实情。没想到卫瓘世家出身,自小深通韬略,也不傻,他先到成都张贴榜文,告诉众将士朝廷下令收捕邓艾,只要在限定时间内到他军营报到,都不问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还不算,卫瓘还向邓艾手下表示,估计有人陷害邓征西,有我在,一定会在朝廷上为他辩护,力证邓艾无罪。邓艾手下被这一硬一软两手忽悠,信了,放下武器,有灭蜀大功的邓艾父子束手就擒。钟会见邓艾已擒,于是加快谋反步伐,与姜维日夜密谋。就在此时,司马昭亲率十万大军来到长安,并写信告知钟会,恐吓之意明显。又命贾充带一万步骑,进驻乐城,相当于把枪架在汉中门口。就这样几手连环,钟会还是克制不住野心,谋反未遂被众魏将杀害。

4

三国后期,名将凋零,邓艾和钟会是为数不多可以称为名将之人。邓艾长期在对抗蜀汉的第一线,而钟会更是司马师的心腹,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接掌了权利,成为了魏国实际控制者。

邓艾,钟会二人可以说是魏灭蜀的元勋,而司马昭除掉二人从根本上说则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千古帝王惯用的伎俩。

邓艾和钟会,一个攻占汉中,在剑阁牵制了姜维的主力,一个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攻灭他国,手握重兵,两人如果联合,必成大患,司马昭首先就要离间二人。

其实二人的隔阂从出征灭蜀那一刻就注定了,邓艾常年领兵在外作战经验丰富,但却不如钟会兵力多,钟会虽然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但却被邓艾抢了头功。

邓艾奇袭率先占领成都,在大功面前不免骄纵起来,擅自给刘禅以及蜀国群臣授予官职,并且修筑高台宣扬自己的武功,对此司马昭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给予邓艾厚赏,还下诏大肆褒奖邓艾的功绩。

这种做法使得钟会心中十分不悦,他擅自截留了邓艾和朝廷的往来书信,并加以修改,使得邓艾谋反的诬告被做实,司马昭派监军卫瓘前往成都捉拿邓艾。

除掉邓艾后,钟会在蜀地一家独大,在巨大的诱惑力面前,钟会露出了本性,决定自立,对此司马昭毫不意外,以为一切尽在掌握。

早在出征前司马昭心腹邵悌就曾上奏说钟会有可能谋反,这点司马昭也想到了,但他料定中原地区的魏兵不可能背井离乡随钟会谋反,所以还是大胆启用了钟会。

钟会谋反正如司马昭所料,将士大多不肯从叛。而在此之前司马昭已经派贾充领兵占据要地斜谷,同时亲率十万大军于长安。所以钟会的叛乱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司马昭巧妙的利用了钟会邓艾之间的矛盾离间二人,成功除掉邓艾和钟会。

5

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等领兵伐蜀,兵临成都,刘禅投降。此后,司马昭令钟会逮捕邓艾。之后,司马昭又带兵向汉中、长安进发。钟会认为司马昭怀疑自己,企图造反自立,结果死于因此爆发的魏军内乱中。

在灭蜀战役中,邓艾其实是并没有造反之心的,从头到尾最多只是居功自傲。而钟会确实有野心,但他的野心始终在司马昭算计之中,最后被司马昭兵不血刃地灭掉。严格讲,不能说司马昭用什么计策除掉了他们,而是说司马昭通过事前的布局,形成一张罗网。如果邓艾、钟会乖乖地听话,不会有事;一旦两人稍微出轨一点,立刻就遭遇灭顶之灾。

司马昭的第一层罗网是在初期的兵力分配上。邓艾是出身寒族,经验丰富,部队中有基础的老将,钟会则是长期担任参谋的士族子弟。司马昭在兵力分配上,让邓艾只率领三万偏师,钟会率领十余万主力。这样,邓艾兵少无力造反,钟会即使造反,也得不到基层士兵拥戴。

第二层罗网是灭蜀后的封爵。刘禅投降后,邓艾出现了一些骄傲自大,擅作主张的迹象。这时候司马昭的布置是给邓艾升官太尉,封爵二万户,钟会升官司空,封爵一万户。故意让兵力强大的钟会被兵力少的邓艾压一头,挑拨两人矛盾,防止两人联手造反。这是二桃杀三士之计。

之后,果然钟会受不得,汇报邓艾想要造反,司马昭正好令钟会动手,逮捕了邓艾。实际情况是邓艾乖乖束手就擒。如果邓艾反抗,最多也就是邓种之间制造更多的伤亡,可以说是进一步削弱钟会的实力。这是借刀杀人之计。

在钟会已经抓住邓艾后,司马昭再以“配合平乱”为理由,派贾充进驻汉中,自带大军到长安。这是上屋抽梯之计。对钟会来说,要么就乖乖交出兵权完全消除造反可能,要么就只能立刻造反。钟会选择了立刻造反。可是他在军队中完全没有基础,于是死在内乱之中。即使钟会成功杀掉魏将,造反成功,缺乏中级干部的他带着的也只是一群惶惶不安的乌合之众。当然,姜维的蜀将大约是司马昭事先忽略的一个因素。

总之,司马昭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通过事前布置,就把邓艾钟会控制在股掌之中,不动声色地剪除了他们造反成功的可能。

6

邓艾和钟会的死是历史上非常常见的“兔死狗烹”。而司马昭除掉此二人更多的是将计就计(利用邓艾和钟会之间的矛盾离间二人并逐一解决)

邓艾和钟会的军事能力在那个人才凋零的三国后期算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政治方面的能力却不怎么。

首先此二人的组合就有问题,一开始就矛盾重重。邓艾军事能力强,战斗经验丰富,却被安排在钟会手下受其指挥。而钟会作为三军主帅却被邓艾抢尽风头。然后矛盾逐渐扩大,而司马昭则将计就计任由二人的矛盾激化。

在钟会、邓艾二人的互喷中,钟会占了优势,于是司马昭首先借口杀了邓艾。

至于钟会的死,就更能看出司马昭是有预谋的了。因为邓艾死后,钟会准备另起炉灶的时候被杀死(因为司马昭在军中早已安排了许多心腹,只要这些心腹把节奏一带,再加上当时的一些特殊情况,大家伙直接就把钟会翘翻了。还可以这么说,即使钟会不反,不被司马昭抓住把柄,这些安插在钟会军中的司马昭心腹也会想办法搅一搅,确实搅不动的话也有可能直接暗杀)

所以邓艾、钟会即使稳妥的不作、不闹,司马昭也会用其它方法出掉他们

7

主要是离间邓艾、钟会的关系,首先司马昭也放言“谁攻下汉中谁便是头功一件!”,使他们各怀异心,争强斗胜!不久又虚称邓艾要造反,命钟会收拾邓艾。

事实司马昭深知以钟会的智谋是无法抓住邓艾,势必想其它办法,虽然钟会的人马有邓艾的6倍,但邓艾的谋智却是十倍于钟会,在收复绵竹的过程中,姜维却假意与钟会合作,试图共分天下,钟会自然求之不得,便与姜维形成共识。

而司马昭又暗使心腹丘建以钟会的名义捉拿邓艾之子邓忠为胁,这样父子也死在乱军之中,而姜维本想反败为胜,但突然心脏发痛,加上山谷中乱箭如雨,也与钟会一众死于乱箭之中。

这样一来,司马昭既收复了蜀国,又铲除了对自已有威胁的邓艾和钟会一众,死于乱战之中无法确认是谁下手。这一招够狠,其实司马昭知道钟会必反,而邓艾只是骄功自傲,但还不至于造反,但大局已定,留下邓艾对自已只能是威胁,干脆彻底消灭完事!

8

谢谢邀请!

邓艾和钟会都是奉司马昭之命去伐蜀的大将,也是司马昭的爱将。钟会的兵力数倍于邓艾,加上钟会出兵之前的造船之举让司马昭生疑,司马昭对于钟会是既用又防。

作为晋公的司马昭,如果真要杀钟会和邓艾的话,不需用什么计策的,只需找个借口下一道诏旨即可。

邓艾出身寒微,但是他忠心耿耿,智谋出众,善于用兵,为灭蜀汉屡立战功。然而他居功自傲,得意忘形的弱点为他招来杀身之祸。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携文武投降。邓艾自行依照汉代旧制,又自行代表皇帝对蜀国官员进行任命。后又生伐吴之想。

司马昭知道后,马上派遣监军卫瓘告诉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意思是说有事必须上报,不能擅自行动。然而邓艾却以《春秋》记载的大义上书司马昭,大夫于境外,可自行决定。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意思,这是公开和晋公作对了。

钟会是钟繇之子,拿下汉中后就高傲不已,看不起邓艾,当邓艾偷渡阴平,兵行成都成功后,污蔑邓艾造反,邓艾被囚禁并押解回京。钟会趁机进入成都。这让司马昭很紧张,司马昭遂屯兵长安,下诏让钟会回长安相见。钟会不敢回长安,遂反被杀。

9

先用“驱虎吞狼”之计,再用“二虎竞食”之计,最后达到一石二鸟之目的,此连环套计外加卫瓘个人发挥贯彻司马昭之思想方针,最后竟演变成了著名的“一计害三贤”,也堪称历史上一段传奇典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