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备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

刘备仁义不仁不义,举几例足以证明是否真假,刘备投谁谁遭罪,利用刘表善良,把若大家族弄得家人亡,为己用所用,先后投靠刘璋,吕布,袁绍,袁术等如同伤家之犬,被曹操打败后连家眷被曹操俘虏了,自己跑得比兔子还快,儿子丢了靠赵云拼命救回,打着联吴口号,欺骗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的感情,谈好的荆州得益州后归还,鲁肃单刀赴会,向关索讨,弄得关羽理缺词穷,结果把关羽的脑袋几万将士性命做了代价,荆州没了,刘备痛哭,提兵报仇而又没这付好牙口,反倒被打得满地找牙,又失去几万将士,托孤时连自己的战友,亲信孔明都不放心,张飞死了就撂下几个字,刘备就是一无赖加小人,历史上无任何证据是皇叔一说,硬编造一个早己被朝庭抛弃的没落家族做晃子,冷落到以编织为生,若是一忠诚可投献帝效命,汉帝没死,为何要做一反贼呢?一心想当草头王呢?不惜牺牲任何他人利益,自封皇帝,对关羽发动的襄樊战争不闻不问,为了让亲生了刘禅继位,不惜杀了能文能武的义子刘封,借为不救关公之名,永缺后患,连性命都不留,连大牢不让进,可见心其黑,这种人是君子还是伪君子真假人义一看便真相大白。


最佳贡献者
2

史记名载,不可乱改,正人君子,名传千载!

3

刘备,即汉昭烈帝,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因而出现了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的情况。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他最终于章武三年(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将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可以说,曹、孙二人占尽天时地利,而刘备却因为“仁义”占了人和。有人认为刘备的仁义是在作秀,而有人指出刘备的“仁义”确实是出自他的一颗仁义之心。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

东汉末年,国家动乱,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刘备当时担任平原相,也就是平原这个地方的最高首领。为了帮人们度过饥寒,刘备把府中的财物施舍给百姓,他自己跟手下人同吃同住,从来不摆架子,因而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当时有个叫刘平的富人,一向看不起刘备,不甘心受他的管制,于是就买通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刘备。刘备毫不知情,对刺客热情款待。刺客看到刘备温文尔雅、待人和气、深受感动,不忍下手。于是他将自己此行的目的告诉刘备,并叮嘱他以后小心,就与他作别而去。

刘备的仁义宽厚,成为救自己于危难之中的铠甲。刘备刚开始起事的时候,只是个平原相,手下仅有1000多人。但是之后很快就有几千饥民投靠他,这也是因为他贤名远播。

因为刘备仁义,曹操也不敢轻易杀他,怕引起天下人不满。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曹操可不愿意做这种“赔本买卖”。所以说,曹操不杀刘备,实际上也是刘备的品格救了他自己。

就算刘备做的某些事是带有政治目的的作秀,但是一个人如果本性上是个阴险、卑鄙之人,让他装一辈子好人,也是基本不可能的。

因此,刘备的仁义,是真的!如其内在没有宽厚的仁爱、广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超凡的涵养,其不满情绪一定会展露无疑。刘备曾经一败涂地,屋漏偏逢连夜雨,客观地说很难东山再起。但古话说的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刘备能作为一股势力参与三分天下,离不开他的品性。

4

刘备是真的仁义。

对于这个问题,陈寿在《三国志》中,讲的最客观。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陈寿是蜀国人,对刘备当然很了解。他写《三国志》的时候,蜀国已经灭亡。所以他不会特意说刘备的好话,相反的,他还要以魏晋为正统。

所以,他能够说刘备“弘毅宽厚”。那说明刘备是真的很宽厚仁义。



另外从几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来刘备的仁义。

第一,对下属很宽容。

关羽、张飞这二位,都犯了重大错误。张飞丢了徐州,关羽丢了荆州,还投靠过曹操。刘备也不怪罪。自然信任有加。

其他的人也是一样,对荆州,益州的文官,能够一视同仁,量才任用,人人敬服。

三国志记载: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第二,刘备对老百姓很仁义。

乱世之中,不残杀百姓,已经算是好的了。刘备不仅不残害百姓,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够善待百姓,很得人心。

真仁义也好,假仁义也罢,终其一生刘备没有对不起自己的追随者,没有对不起百姓。

5

谢邀!刘备的仁义,三分真,七分假!与关羽、张飞的兄弟情是真。以假意摔阿斗笼络赵云是假!还有兵败托孤白帝城时,对诸葛亮说的话只有一分真,九分假!…

6

刘备虽然有私心杂念,但他的仁义、善良却是真实的,否则就没有这么多文臣武将跟随他。

7

实际上刘备是一个根本没有资格“假仁假义”的人。

刘备和其他崛起的诸侯不一样,他是完完全全靠当雇佣兵白手起家的。


曹操、孙策等人虽然也是门阀士族的末端家族,但是好歹都是有原始积累的资本的,更别提袁氏兄弟了,四世三公,简直就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

在汉末那个制度崩坏,三百年大分裂刚刚开启的大环境下,每个人其实可以选择的道路是非常狭窄的。

最典型的成功人士曹操是一个极端的实用主义者,他是后来几股势力中,第一个实现军屯的,军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让他从四战之境,尺寸之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通过官渡之战,扫平北方。


而刘备离开公孙瓒后,除了带着两个同样出身卑微的兄弟,替别人抵御曹操外,生存都存在问题。

刘备没有地盘,没有人口,他靠什么建立自己的品牌?让兄弟们,让百姓们支持自己?

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之前,刘备实际上是一直都是被曹操追着打,有如丧家之犬。

但是刘备一次次失败,又如何能一次次重新崛起?他又靠什么?


“假仁假义”的确可以成功一次甚至两次,但是能够长期保证口碑不衰么?所以只有把“仁义”真正地融到自己的行为里,那才能持久保持口碑。

刘备奋斗的一生,“仁义”一直都是他的标签,也是他成功的法宝。

虽然在高希希版的《三国》里,彻底替曹操洗白,而将刘大耳朵的厚黑在他得到益州,套现成功后,刻画得淋漓尽致。


然而刘备在表现谦恭与真诚的时候,或许有太多的委屈与无奈。但是只要考虑他的出身,他所处的环境,我们就会清晰地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刘备想“假仁假义”,他也没有这个资本啊。他不是袁绍,官渡打败了,仍然还有那么大的地盘;他不是曹操,手里握着汉献帝;他是被不同的利益集团需要,自己才可终成霸业。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8

刘备的伪仁义体现在这里!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拥刘反曹”作为小说的整体艺术构思,并曹操作对比,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治天下、义统三军”的仁义形象。曹操残以虐民,刘备则仁以待民;曹操事事布满机诈,刘备则处处心地坦荡。刘备曾经说过:“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这是他能够白手起家一步步成就大业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刘备还多次说过:“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和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行为准则,一正一反,判若泾渭。在生灵涂炭、战乱频繁的动荡年代,刘备广施仁政,深得民心,为他在立足、拓展、建国、称帝过程中,塑造了过人的人格魅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刘备“不甚好读书”,而且武艺平平,却能够得到“卧龙”、“凤雏”舍生忘死的辅佐和“五虎上将”血洒疆场的效力,靠的就是“仁义”二字。

书中对刘备的“仁义”之举描写的很多,但在这些赞美和颂扬中,也会泄露出许多刘备不仁义、伪仁义的细节。

一、狼子野心:曹操除去吕布后,向汉献帝表奏刘备的军功。刘备对汉献帝讲明了自己的出身后,“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想: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皇帝钦封将军、侯,并称他为皇叔,这对于没落贵族刘备来说可是天大的恩宠和莫大的荣光,按理刘备应当尽忠于汉献帝。但是刘备的心气远远不止这一些,他的理想和目标是想作皇帝。刘备的第一个儿子叫刘禅,随后又收了个义子叫刘封。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即为“封禅”,是天子祭天地之礼。刘备想做皇帝的野心对于汉献帝对他的厚爱来说,简直就是不忠。汉献帝被害后,诸葛亮与众臣商议请刘备即皇帝位,刘备“大惊”,甚至“勃然变色”,执意“坚决不从”。后来诸葛亮用计促使刘备“就范”,刘备惊曰:“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想当皇帝又怕别人说闲话,当了皇帝却说是群臣把他拉下水,刘备的虚伪在此表现的一览无余。

二、弃妻摔子:刘备曾说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徐州被袭、小沛逃亡、长板兵败时,刘备屡次撇下妻子只顾自己单身逃跑,妻子是死是活的事情他都没有考虑。糜夫人为了刘备,为了孩子,毅然投井自杀,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但是刘备却没有半分内疚和丝毫惋惜。后来,刘备因“没了甘夫人,昼夜烦恼”,可见妻子在刘备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传宗接代和发些情欲的工具而已,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刘备和孙权的妹妹结婚后,孙夫人被孙权用计骗回东吴,刘备知道后并没有表现出异样的言辞举动。在刘备的眼里,孙夫人在这场所谓的政治婚姻中,不过是他戏弄周瑜的工具和要挟孙权的筹码,走就走了吧,只要没把孩子带走就好。刘备猇亭兵败后,身在东吴的孙夫人听到刘备死于军中的传闻,“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最后忠贞刚烈的“投江而死”,这与刘备的行经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刘备四十七岁时才生了第一个孩子阿斗,长板坡赵云经过浴血奋战,才九死一生的救出了刘备“飘零半生”才有的这点“骨血”,刘备为了安慰赵云,竟然把自己的亲骨肉狠心的“掷之于地”。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都不爱惜的人,能对别人爱惜吗?

三、忘恩负义:尽管吕布曾袭占徐州,夺了刘备的地盘,但是并没有害他,“反而送还家眷”,还请刘备“还屯小沛”。曹操派纪灵攻打刘备时,兵少将寡的刘备一筹莫展,只得求助吕布。吕布辕门射戟,一箭射退了纪灵的十万大军,救了刘备。所以说,吕布是有恩于刘备的,而且是救命大恩。后来,吕布被曹操俘获。当吕布向身为曹操座上宾的刘备“发一言而相宽”的请求时,刘备不但不念及旧恩,反而煽风点火般的劝曹操杀了他,以免后患。 刘备“幼孤”“家贫”,后来参加了镇压黄巾军的队伍,靠着刘焉的提携和帮助,在剿灭黄巾军战役中打胜了第一仗,也是刘备平生的第一仗,使刘备在战斗中立了功,出了名。刘焉对刘备是非常好的,还把刘备认作侄子。可以说,刘焉是刘备事业上的第一大恩人。刘璋是刘焉的儿子,和刘备论起来是同宗兄弟。如此关系摆在号称仁义之主的刘备面前,刘备当然不能去占刘璋的地盘。然而,刘备一方面暗地里同法正商议谋取荆州,一方面却声称与刘璋宗亲,不忍相图,一方面又和庞统制定进攻作战计划,最后占领了益州。阳奉阴违的权术和暗渡陈仓的兵法,被号称“仁义”之主的刘备发挥的酣畅淋漓。

四、缚“龙”灭“凤”:刘备所乘坐的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徐庶归附刘备时,便向刘备道明了的卢马的有关信息,并提出了“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的解决办法。刘备想起张武因此马而死,伊籍也建议他不要骑此马,以及自己在檀溪差点丢了性命的往事,心中也相信了此马确实妨主的说法,尽管表面上“闻言而色变”的训斥了徐庶一番,但是还是把这件事牢牢的记在了心里。庞统的道号为“凤雏”,是江南名士,后来投靠了刘备,刘备因为他长的比较丑陋而且不太懂礼貌,所以不太喜欢他,用一个县令打发了他,后来在张飞和诸葛亮的极力推荐下才重用了他。刘备在庞统的策划下攻取了涪关后,酒后露出奸像,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听到庞统说他“不仁”,道出了他的真面目,非常生气,借着酒劲把庞统赶了出去。酒醒后,刘备言不由衷的向庞统道歉说什么“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很明显,这是刘备为了维护自己“仁义”的形象而使用的一种手段,然而庞统却又不计后果的说出了“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的话。自己的手下当着众人说自己“有失”,这是让刘备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刘备虽然“大笑”,但心里对庞统是非常怨恨的,虽然表面上“其乐如初”,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在攻打雒城前,庞统的马出了点毛病,“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刘备突然想起了徐庶先前的话,想到了庞统的种种不是,抓住了眼前这个机会,便算计了庞统一把,把“骑则妨主”、“必妨一主”的的卢马慷慨的换给庞统,果然,庞统中途遭伏,被张任认为骑在马上的是刘备本人,一阵乱箭将庞统射死在落凤坡。

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外人称其“伏龙”,刘备经人推荐,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辅佐自己,并与他结为“鱼水关系”。诸葛亮也很争气,帮助刘备占荆州,夺西川,进而建国称帝,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刘备的人生理想。另外,诸葛亮也很会揣摩和领会刘备的心理和意图。在委派谁担任镇守荆州的重任时,诸葛亮考虑到刘备“派关平来送信”这个环节,便把帅印交给了刚愎自负的关羽;在刘备不顾曹丕篡夺汉位,反而率领全国军队讨伐东吴为关羽、张飞报仇时,诸葛亮顺着刘备的意图,没有进行予以阻谏,哪怕是象征性的。对于这样一个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好部下,刘备也是心有顾忌的。刘备死前托孤时运用帝王之术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一是蜀国兵败后元气大伤,又加上继承刘备帝位的刘禅当时只有十六、七岁,而且性格懦弱,没什么才能,必须由诸葛亮才能够扭转乾坤,挽回败局;二是刘备拿诸葛亮与曹丕作比较,这让诸葛亮很惊恐,因为曹丕身为汉臣篡夺了帝位,以魏代汉,大逆不道。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又正处壮年,如果想效法曹丕的做法简直是易如反掌。所以诸葛亮听后非常紧张,反应失态,以致“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叩头流血”,并作了“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的保证。之后,诸葛亮像是一只被安上鼻圈的黄牛,为了践行自己的誓言,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任劳任怨,事无巨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刘禅再昏庸、再无能,他也不敢取而代之,问鼎帝位,只好做了一辈子政治奴隶。

五、鱼肉百姓:刘备被吕布占了沛城,只好去投奔曹操。途中就宿于猎户刘安之家。刘安想好好招待刘备,但又一时找不到“野味”,便杀了妻子,以人肉谎称“狼肉”让刘备“饱食一顿”。次日清晨,刘备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感伤,洒泪上马。刘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猎户刘安之妻胳膊上的肉,而且是“饱食一顿”,原也无可厚非。但是当刘备知道真相后,并没有在生理上表现出恶心、呕吐之类的不良反应,也没有在形态上表现出内疚、懊悔之类的异常举动,既没有对刘安表示一下安慰,也没有做自我批评,相反只是心安理得似的一“惊”。肉既然吃了就吐不出来了,人既然死了就不能活过来了,刘备想到自己多年来塑造的“仁主”形象不能毁于一旦,所以表面文章还是要作的,只好硬者头皮“伤感”一番,然后“洒泪”而去。事情就这么过去也就完了,但是刘备不知道是还在回味人肉的美味,还是在特意炫耀自己的殊遇,竟然还念念不忘、洋洋得意的向曹操说起这件事,连以奸诈著称的曹操都有些听不下去了,“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自己吃了人肉,竟让曹操替他买单,亏刘备能想的出来! 诸葛亮火烧新野后,刘备兵败选择逃亡,百姓无家可归,不得不跟着刘备逃窜。刘备连老婆孩子都不顾了,又怎么顾得上老百姓?曹操的追兵在后,刘备的败军在前,老百姓夹在中间,很明显,刘备把十多万百姓当成了“挡箭牌”。这么看来,刘备携民渡江至少有三方面的意图。一是拿老百姓当挡箭牌,曹操在冲破这到“人墙”封锁线时,为刘备溜之大吉赢得了逃窜时间。二是向世人证实自己是仁义之主,如果不是民心所向,这十几万的百姓会跟我刘备逃难吗?三是曹操的军队在后面追杀,涂炭生灵的罪名由曹操承担。

六、言而无信:赤壁鏖战中,刘备利用曹操和周瑜打的不可开交之际,趁机攻取了荆州,使东吴白白的“用计谋,损兵马,费钱粮”,周瑜还险些丧命,这是令东吴人民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一场索要荆州的持久战开始了。靠投机取巧和趁火打劫得来了荆州,使“不肯久居人下”的刘备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立身之地,到嘴的肥肉岂能拱手让于他人,但是自己得荆州的手段毕竟不是那么正大光明,所以当孙权派鲁肃来索要时,刘备显得做贼心虚,腰杆子也强硬不起来。刘备先是用“以叔(刘备)辅侄(刘琦)”的招牌来忽悠,即而用“图得西川后归还”幌子来搪塞,甚至还让镇守荆州的关羽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伎俩来敷衍。“强借”来的地盘,三番五次的赖着不还,这是孙权“胸中永远的痛”,最后孙权彻底抛弃了“和平解决”荆州问题的想法,运用吕蒙的计谋以武力抢回了本就该属于他的荆州。

《三国演义》书中介绍:刘备“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中山靖王之后,景帝阁下玄孙”。刘备人称“枭雄”,是三国时期一个“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刘备出身没落贵族,他没有强硬的政治背景,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牢固的立身之地,他所有的只是令人怀疑的“汉室血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天时”方面他不如“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地利”方面他比不上“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所以刘备要想成就霸业,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通,那就是“人和”。想做到“人和”可不容易,这就要求刘备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掩饰起来,把面部表情伪装起来,夹起尾巴,藏起锋芒,对领导要附和,对同事要谦逊,对兄弟要义气,对下属要和蔼,对人民要仁慈,对敌人要微笑,从而以良好的形象顺利通过“民主评议”,进而取得地位,换得拥护,赢得口碑,博得威望。等到自己的力量强大了,时机成熟了,野心也会随之膨胀起来,即使偶而酒后失言、失态,不小心把阴险、奸诈、无耻、卑鄙的原形暴露出来,也要极力的进行掩饰。所以说,刘备的虚伪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颠簸流亡和寄人篱下的困境下逐步培养、形成和运用起来的。

9

我认为刘备是真正的讲仁义。“ 仁义”简单说就是仁爱、正义,要求是做事多考虑别人的利益,关心他人与社会,主张正义反对奸诈邪恶。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仁义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今天对刘备的仁义了解主要来自《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三国志》记载刘备早年任平原相,郡民刘平看不起刘备,找刺客杀刘备,“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刺客不忍心行刺,告诉了刘备然后离开。你看刘备得人心吧。《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记载陶谦举荐刘备接管徐州,他多次谦让,如果是奸诈小人恐怕早就耍手段抢到手了。曹操突袭刘表,刘备被迫撤退,很多老百姓随军队转移,到当阳时有十多万民众随行,运载货物的车子几千辆,行军速度很慢,有人劝刘备舍弃老百姓,刘备说“干大事的人必须以人为本,我不忍心抛离他们”。

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假装害怕天打雷吓得把筷子掉在地上,这是刘备在十分险恶环境下的自我保护,表现了他的超人智慧,不能说他奸诈。“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这是刘备关心大将赵云的一种表现,赵云作为战将不应该保护阿斗吗?不能说刘备假仁义。

至于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死心塌地为刘备效命沙场,更是刘备讲仁义的铁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假仁假义怎么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呢?

刘备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干大事要以人为本”,对我们不是很好的教育警示吗?

10

假仁假义真小人!一切都是为了政治的工具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