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兔哥回答;首先做为历史问题,对于清朝北洋水师的军舰的购买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就是花了多少钱,当时清朝并非没有能力制造舰船,但技术无法支持建造当时的铁甲战舰,特别是像镇远,致远这样的大型军舰,另外,发动机,武器装备也不具备制造能力,所以外购就成为唯一的选择,而外购就要花钱,当时的英国,德国等国家已经有了英镑,马克,但清朝的货币依然是白花花的银子,至于大洋吗,通常比较熟悉的就是袁大头了,面值一圆,重七钱二分白银,合26.5克重。1880年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在7000万两左右的白银,那个时候的朝廷开销非常大,光是慈禧这个老娘们儿一个人就折腾不少,但还是拼凑了一千多万两的白银买了军舰,也算是不容易了。当时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月起早贪黑的工作也就是3两左右的白银收入,普通百姓是花不起银子的,而是花铜钱,银子的购买力当时很强,那么卖一艘铁甲战舰需要多少银子呢?我们举几个熟悉点的军舰为例子。

(??镇远铁甲舰模型)

镇远舰大家都熟悉,这是北洋水师的旗舰,被誉为“东洋第一坚舰”,由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建造,1880年也就是当时的皇上光绪六年建造,镇远舰的排水量达7670吨,这个排水量现在也是属于大型驱逐舰的范畴,7200马力,航速15.4节,和货船差不多。定远的马力要小点6200马力,航速约14.5节,排水量约7300吨多点。4门克虏伯305mm主炮,后膛装弹,另外还有150毫米副炮,以及小口径舰炮,同时有鱼雷发射管。镇远舰和定远舰的价格总计花了白银339.924万两。这个价格是全舰价格,包括人员驻训的所有费用,回程的各种费用等等。那么这个数量的概念是什么呢?相当于现在的约17~20亿。所以有人认为当时的铁甲舰的价格不高是不对的,看怎么比了,别忘了,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7000万两,一艘镇远,定远这样的铁甲舰就花170万两,够贵的了。(??镇远舰)

说完了镇远、定远,在说说受人尊敬的致远舰,这是民族英雄邓世昌大人驾驶的战舰,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是致远舰的管带,相当于是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在弹药将尽的情况下帅全舰官兵250人开足马力撞向日舰“吉野”,军舰中鱼雷沉没,邓世昌拒绝救援,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邓世昌所养的爱犬“太阳”也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抱定必死的决心和爱犬“太阳”以及250名官兵沉入海中。邓世昌的壮举令人敬仰,光绪帝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那么邓世昌驾驶的致远舰花了多少银子呢?约84.5万两白银。(??致远舰)

其它的舰船所花费的银子数量;“蚊子船,蚊子船于1879年购入六艘,排水量约400吨,船艏一门11吋口径主炮,后膛装弹,蚊子船的结构为木制的,外面包了一层钢外壳。这六艘蚊子船分别为: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及镇边。这六艘蚊子船共花了151万两白银。(??蚊子船)


超勇、扬威两舰也是参与甲午海战的战舰,1879年购入,当时花了大概65万两。1883年清朝从德国购入“济远”铁甲巡洋舰,当时花了白银68万两。清朝购买的各型军舰还是比较多的,需要说明一点,当时由于清朝和外界的交往并不多,因此,在购买这些军舰时通常都是通过中间人的方式来进行,这样难免会被多收钱,应该说清朝购买的这些军舰普遍都要比其它国家花钱多,也花了不少冤枉钱,被骗的据说就有一百多万两。至于中间人的贪污从纸面上并显现不出来,因为当时有很详细的价目表,包括一门炮多少造价,一个铁锚多少钱,一个灯泡多少钱都非常详细,但是如果不能按时完工,按理说应该由厂家负责赔偿,但清朝却要多付给船厂人工费,船坞占用费等等,简直岂有此理。所以说清朝腐败,光是慈禧老佛爷自己就花多少钱,修建颐和园时分四次共挪用海军军费857万两,其中甲午开战前还从海军衙门挪用100万两。腐败但这种地步,导致甲午海战炮弹都不够用。(??杨威、超勇舰)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欢迎探讨,图片来源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清朝正式发行银元是在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08年,因此清朝时购买的军舰,大部分其实是以白银计价,而非大洋。清末发行的大洋是重库平七钱二分,不过银元含银大约89%,低于标准白银的93.5%,因此一个银元大约相当于0.685两白银。

另外清末时国际上大多实行金本位,白银价格一直下跌,而清朝军舰又大多是以外购为主,因此不同时期的军舰价格差距极大,下面就随便举例说明一下:

清政府最早外购的军舰,是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四艘蚊子炮船,其中龙骧、虎威装备的是11英寸大炮,造价每艘76659两白银,折合成大洋是111910.95元,而飞霆、策电则装备了12英寸大炮,造价是111322两白银,折合成大洋是162513.87元。当然,这个价格没有包括运费,四艘蚊子炮船运送到中国一共又花了65940两白银,因此实际总开销达到了45万两白银,折合银元65.69万元。

定远、镇远是请政府时期订购的最大的军舰,其中订购镇远时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所以价格比定远要贵一些,两舰总的造价、杂项开支和回国费用总计是白银3399240两,相当于4962394.16大洋。

济远号巡洋舰的总价是白银686204两,相当于1001757.66大洋。

致远、靖远两舰共支银1697454两,相当于2478035.04大洋。

经远、来远两舰共支银1739761两,相当于2539797.08大洋。

而自造的平远舰,造价是白银524000两,相当于764963.50大洋,不过这没有包括武器装备价格。

所以清朝时购买一艘巡洋舰,大约需要100万到130万大洋左右,而一艘铁甲舰是250万大洋左右。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军舰都不便宜!

北洋水师的主力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造价就很惊人。

1884年建成的定远舰,排水量7000多吨。我国随后长达100多年,再也没有这么大吨位的军舰。

定远号造价约为140万两白银(折合37万英镑),镇远号造价有小幅上涨,约为142万两白银。

其实,定远号、镇远号由于是德国制造,所以价格偏低。

当时德国为了争取中国这个大客户,占据英国的传统军火市场,给的价格非常廉价。

1893年建成吉野号,排水量只有定远号的一半左右,造价几乎和定远号一样都是30万英镑。

为什么?

除了货币有所贬值以外,还有吉野号装备了大量先进的设备,比如速射炮、发动机等等。

清朝灭亡之前,从德国订购的海容、海筹、海琛3艘巡洋舰,排水量只有3000吨,造价为16万英镑左右,大约相当于定远号的一半。

这3艘巡洋舰在长达近50年时间,都是中国最大的军舰。

至于这些银两相当于多少大洋,这个不好说。

大洋有很多种,银两成色也不同,没法衡量。


军舰的价格还是很高的,尤其在当年的满清政府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

北洋水师最后几年,每年只有100多万两白银的拨款,仅能勉强维持现有军舰。

也就是说,整个北洋水师1年的军费,仅能购买1艘铁甲舰而已。

4

清朝能真正称得上近代军舰的,当然就是北洋水师的军舰。北洋海军,有所谓的“七镇八远”主力舰。

那么,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造价都要多少呢?

先说一下晚清的汇率,大致是一英镑兑换4两白银,兑换20马克。

一等铁甲舰

北洋海军最著名的两艘铁甲舰——定远和镇远。

这两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都是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因为当时中国船厂根本没有能力建造这样世界上一流的铁甲巨舰。

这两艘军舰的数据是:正常排水量722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舰长94.5米,宽18米。装备4门305毫米口径和两门150毫米口径克虏伯火炮,可以发射开花弹、实心弹,射程7800-11000米,威力惊人,是大舰巨炮理念的产物。此外还有3具鱼雷发射管,备有德国黑头鱼雷21枚。

全舰还有12门法国哈奇开斯高速机关炮,4门舢板炮,首尾加装76毫米装甲保护,舰身覆盖复合装甲,官兵300余人。

这样一艘当时一流的一等铁甲舰,造价是37万镑左右,还不含火炮系统。

加上火炮,定远舰的造价在160-170万两白银左右。

穹甲巡洋舰

北洋舰队有三艘较为新式的穹甲巡洋舰——济远号、致远号、靖远号。

所谓穹甲,是指对装甲进行的改良,将平面的装甲甲板改成中间平、两边坡度的穹面装甲甲板,这样的设计改进了军舰的生存能力,即“以斜度拒弹,以穹面界隔漏水。”

它们同样是大口径火炮设计思路下的产物,列装了包括两门克虏伯210毫米后膛炮和1门克虏伯150毫米后膛炮作为主炮,有效射程8300米,舰首两门主炮双联安装。

此外还装备了两门47毫米哈气凯斯机关炮,9门37毫米哈气凯斯机关炮和众多多管连珠炮等小型火炮作为补充,让李鸿章惊喜的是,两舰同样装备了4具鱼雷发射管和两艘鱼雷艇,配备德国黑头鱼雷。

这几艘军舰,同样是在国外建造,济远和致远在德国伏尔铿船厂建造,靖远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

它们的造价,是白银62万余两,相当于铁甲舰的一半不到。

装甲巡洋舰

经远和来远,是北洋水师的两艘装甲巡洋舰,它们的排水量比穹甲巡洋舰提高不少,达到2900吨,长82.4米,宽11.99米,配置4座锅炉,两座蒸汽机,功率4400马力,航速16节。

既然号称装甲巡洋舰,必定要在防护上有独到之处,经远级全舰装甲最厚处达到了9.5英寸,炮台、司令塔、舰首舰尾等重要部位都安装装甲甲板,防护确实比单薄的济远级提高不少。

主炮是双联装210毫米克虏伯火炮,副炮是两门150毫米克虏伯火炮,还有4具鱼雷发射管,5门小口径的哈奇开斯速射炮作为火力补充。

这两艘军舰,造价是300万马克,相当于60万两白银。

国产铁甲舰

国产铁甲舰是平远号,这是福建船政根据法国黄泉级铁甲舰建造的仿制产品。

它的吨位达到2150吨,满载排水量甚至达到了2640吨,远远超过了黄泉级,主炮是一门26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有效射程高达12200米,还装备了4门47毫米哈奇开斯五管机关炮,10门格林炮,连最新式的鱼雷也没有拉下,共装备4具鱼雷发射管。

对于福建船政来讲,能造出这样的舰只,标志着造船工艺的飞跃,这艘起初被命名为“龙威号”的近海防御铁甲舰,在同类型舰只中处于世界中上水平,比法国的黄泉号只高不低。

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机动性太差,只适合近海防御。

根据记载,平远号的造价是46万两,不含武器系统,因为武器造不出来,需要进口。

还有“七镇”

七镇实际上是指早期购买的炮艇。

北洋水师购买的是进口的伦道尔炮艇,共有7艘,统称为七镇炮船。它们的造价,在75000两白银到110000两白银之间。由于购买较早,到了甲午战争时期,它们已经过时,不堪大用,早就不被作为主力。

这就是北洋海军的“七镇八远”家底,此外,还有一些老旧的军舰,比如超勇、扬威、操江等,和广东水师支援北洋的几艘军舰——广甲、广乙等。


晚清的军费,大致在700-800万两左右,看上去不少。不过这里面还有庞大的陆军军费,分给海军的就剩不了多少了,加上海军建设是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不是买几艘船就完事,所以这笔海军军费确实不少。


关于甲午战争,小院有专栏文章详细讲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

5

清朝一艘军舰大概多少白银?为何甲午海战后国人肉疼不已

海军是非常烧钱的一个军种,海军里面每艘军舰都是相当昂贵的,在世界军火交易中,往往一艘吨位很小的两三千吨的护卫舰,都价值数亿甚至上10亿美元。至于大型主力战舰例如航空母舰,那个价格更是天价了,一般的小国即使买得起也是用不起。

清朝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建立了著名的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所买的那些军舰也不便宜,以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舰和镇远舰为例,定远舰的造价是170万两白银,镇远还要稍微贵一点点,因为镇远舰是后建造的,当时货币有所贬值,所以这两艘军舰加起来已经超过340万辆白银了。两艘军舰都是7000多吨,中国买回来之后,一直是亚洲第一巨舰。这个价格在当时很多的中国人看来是非常昂贵的,因为这样一笔巨款已经能够养一只数万人的军队了。

即便如此,这两艘军舰的价格也是相对比较便宜的了,事实上中国当年购买军舰,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建立起海军。起初的时候中国想买军舰,首选自然是传统的海军强国英国。而当时英国正好有两艘八角台级战列舰,本来是给土耳其造的,因为战争的原因,土耳其不要这两艘军舰了。当时中国就前去和英国洽谈,想买下这两艘军舰。但是当时英国报了一个很高的价格,还提出了一大堆附加条件,中国踌躇了一番,后来英国干脆不卖了。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在中国有很多的利益,所以并不希望见到中国建立强大的海军。即使当时中国准备接受那个价格高昂的军舰,英国也不愿意卖给中国,因为英国认为中国买下这些军舰,会大大损害英国在华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另辟途径,后来经过驻德大使的牵线,中国从德国买回了一系列军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定远舰和镇远舰。

因为定远和镇远都是向德国购买的。当时德国并不是传统的海军强国,所以为了和传统的海军强国英国竞争市场,给中国的价格才相对便宜。这两座军舰也没有辜负他们的造价,在甲午海战中可谓是不沉的战舰,日军对其毫无办法,甚至一度挽回了败局。在100多年来,中国对甲午战争有过很多总结教训,有说是官兵不给力,有说是外国人坑中国,但是谁也没找过这两艘军舰的毛病,可见这两艘军舰虽然贵,但是绝对对得起它的价值。

其他的军舰都比这两艘军舰要小,大都只有2000多吨,所以价格也就相对便宜一些,但是对于习惯陆军的中国人来说,还是太昂贵。所以后来北洋海军建成后,朝廷就不愿意再拨款建设海军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满清朝廷不愿意汉人掌握太多军队的缘故,可购买这些海军的军舰花了太多的钱,也让满清肉疼不已。当时中国毕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花大钱去买这么多军舰,对朝廷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定远舰和镇远舰当时都是7000多吨,可谓是真正的铁甲巨舰,并且一直是中国海军中最大的军舰,一直到100多年后现代级驱逐舰入役,才打破他的记录。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满清政府也并不是不再发展海军,而且在甲午战争中反而更加认清了海军的重要性,花了相当多的力量去重建海军。只不过经过甲午战争之后以及之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赔给了列强大量的赔款,已经没有多少钱去购买先进的军舰,只能暂时购买一些比较小的军舰来充门面了。当时找德国购买了三艘巡洋舰,分别是海容,海筹和海琛号,只有4000多吨,一共花了200多万两银子,这也是甲午战争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之前,满清海军最大的家当了。而且一直到二战,这三艘军舰都是中国海军中最大的军舰。

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毁掉的北洋舰队,一度是当时中国和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这也是为什么甲午海战结局让人惋惜加肉疼的原因。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6

清朝哪有实力去造军舰,基本是还是国外进口的


首先,满清历史上大洋的使用是最后那几年的事情了,按照历史记载清朝的官方货币是铜钱,而大洋虽然早在明朝时期就传入中国,但一直是在民间使用,国家政权开始是后来张之洞开始的,但是不常用,直到民国时期,大洋才成为真正的硬通货。

当时满清用来购买军舰的货币,主要是银子,西方人可是不收铜钱的

满清的主要海军力量是北洋水师,北洋军舰主要是从英法购买,就拿战斗力最强的定远舰和镇远舰为例,定远舰的造价是170万两白银,镇远还要稍微贵一点点,由于镇远舰是后制作的,其时钱银有所贬值,所以这两艘军舰加起来已经超过340万辆白银了。几乎是满清岁入的十分之一,真是不简单啊,难怪慈禧不乐意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7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根据李鸿章的报销奏折,“致远”“靖远”两舰的购舰费用共合银 1 697 453 两,“经远”“来远”两舰的购舰费用共合银 1 739 761 两。因为“经远”“来远”两舰是德国所造,“致远”“靖远”两舰是英国所造,所以价格上有些差别。这样,就“致远”“靖远”来说,平均每舰不到85万两白银;“经远”“来远”来说,平均每舰不到87万两白银。


按照网友考证,在1890年前后,一两白银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00元左右来算,差不多一艘军舰至少得2.5亿元。


下面我就说说北洋海军购买军舰的经过:


一、第一次购买炮艇的尝试


由于国产军舰在舰型和作战性能上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产品,造舰所需的主要原料、设备、炮械等又依赖国外,所以到了1874 年日本侵略台湾时,沈葆桢冉次提出进口外国军舰,并命其法籍顾问日意格直接写信给英国公使威妥玛探询。总理衙门也派赫德及总署大厢董恂、崇厚与威妥玛接洽。


威妥玛对此表示赞同,并致电英国外交部,力陈此事关系重要。但英政府以中日已经开战,英方也已经拒绝日本购舰为由,予以婉辞。10 月底,中日签订《北京专条》后,李鸿章即派英人比德曼会见威妥玛,商谈购舰。威妥玛高度重视李鸿章的这种姿态,特派使馆汉文正使梅辉立前往天津拜访。新一轮的购舰计划在南北洋海防大讨论的热烈气氛中,开始悄悄地酝酿起来了。


积极为中国购舰出谋献策的,正是当年建议设立火轮船队以镇压太平天国,而擢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赫德推荐英国新制的炮艇,称其为攻守利器。总理衙门命李鸿章办理此事。赫德为此前往天津,多次讨论。



其实,无论是李鸿章还是赫德,对于军舰都不在行。赫德主要依靠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金登干在国外收集信息,并同制造厂商保持接触。金登干推荐的这种被西方造船界称为“伦道尔”式炮艇的小型军舰,因其设计师伦道尔得名。


它的首舰“坚定”号(Staunch),1867年12月下水。薛福成在 1881 年春写的《酌议北洋海防水师章程》中提到的师丹式炮船,指的就是它。其特点是在很小的舰体上装载巨炮,所以又称“蚊子船”。“坚定”号排水量180 吨 ,装有1 门 9 英寸口径的巨炮。


这种设计思想在后来进一步发展,金登干向中国政府通报的,就有排水量 260 吨、载有 10英寸径 18 吨重大炮,排水量 320 吨、载有 11 英寸径 26.5 吨重大炮,排水量440 吨、载有 12 英寸径 38 吨重大炮和排水量 1300 吨、载有 16 英寸径 80 吨重大炮的炮艇数种。


李鸿章经与赫德磋商,决定购买320 吨 440 吨炮艇各 2 艘。前者造价为每艘 23000镑,后者造价为 33400 镑,分别合银 76659 两和 111322 两。此外运费 65940 两,总预算为 45 万两,这批船由设在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承包建造任务,阿姆斯特朗是一家从铸铁厂转型为生产军火和液压机械的英国公司,在火炮和液压技术方面,有领先的水平。


1875 年春,李、赫议定购艇章程,中国近代大规模购买外国军舰的浪潮由此掀起。1876年6月24日,被英国人按希腊文字母顺序排列为“阿尔法”“贝塔”号的二艘 320 吨炮艇,悬挂英国旗帜,由前皇家海军舰长勒·普里曼达吉和汉密尔顿驾驶,驶上了开往中国的遥远航程。


如此之小的炮艇在茫茫大洋中,犹如两片树叶,上下颠簸、历尽周折,缓缓行驶了近5 个月,终于驶抵大沽口。11 月 27 日,李鸿章偕同赫德前去验收。他对这洋玩艺儿表示满意,向朝廷报告说“所有炮位、轮机、器具等件均属精致灵捷”,决定将其命名为“龙骧”“虎威”号,派船政学堂毕业生张成,邱宝仁担任管驾。又命张、邱会同来华的英国官兵将炮艇驶至福州船政局,募选管轮、管炮、舵勇、水手。为了便于训练,还决定每艇暂留 3 名英国教习。


这次视察中发生了一起事故:一名英国水兵的来复枪走火,子弹从李鸿章头上飞过。而此时李鸿章幸亏坐着,否则中国近代历史的内容完全可能重写。


翌年春,440 吨炮艇“伽玛”“德尔塔”号完工,金登干邀请中国驻英国公使郭嵩焘前去参观送行。郭嵩焘还亲手发射了大炮。然后,由英国军官琅威理和劳伦斯驾驶来华,被命名为“飞霆”,“策电”号。


“龙骧”等 4 艇引起南洋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的羡慕。沈葆桢致函李鸿章,请求分拨。丁日昌也主张进一步购买。在此之前,福建善后局已通过瑞生洋行在英国莱尔德公司购买了“福胜”“建胜"两艘炮艇,其实就是仿造“坚定”型的。但丁日昌认为“龙”“虎”胜于福建所购蚊船不啻十倍。


经总理衙门同意,决定请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通过海关总理文案税务司、赫德内弟裴式楷致电回国休假的赫德及金登干,征询价格有无变化。旋接金登干报告,四艘440吨炮艇的造价为13 万镑,合银 45 万两。



运艇回国及购买弹药,另需加银 16 万两。国内决定购买。到1879 年 8 月 ,“埃普西隆”“基塔”“爱塔”“西塔”四艇已经驶出埃尔斯威克工厂的船台,停泊在朴茨茅斯港了。11 月,四艇抵达大沽,沈葆桢分别命名为“镇北”“镇南”,“镇西”、镇东”。四“镇”原系应南洋需要而购,李鸿章却将其留下,而把已在北洋使用数年,船底铁板已经锈蚀,机器零件也有松动的“龙”“虎”、“霆”“电”送往上海修理洗刮,然后划给南洋使用。“龙骧”等四艇由沈有恒、许寿山、陈锦荣、何心川管带,放洋南下,从此划入南洋序列。


最早向李鸿章批评蚊炮船的是刘步蟾。他在向船政局提调吴仲翔呈交的《西洋兵船炮台操法略论》中,指出“蚊子船利于攻人,而无能自卫,只可用于守港”。吴仲翔立即将该文呈报李鸿章。


李鸿章是个十分精明的人物,经过观察,他也发现“蚊子船炮大船小艘浅底平,西国用为守港利器,行驶既缓,风浪宜避,只能在海口及沿岸浅水处驰逐接战,似不宜于大洋。赫德因其船既由英国前来,自亦可施之海战,不知其涉历重洋须半年之久,无风与风小则行,风大则止,较之各项商船兵船不畏风浪行四十余日抵华者,大有径庭。若恃为洋面制敌之具,未必确有把握”。


但他却继续呼风唤雨,制造舆论。他上奏折说:“蚊子船防守海岸最为得力,赫德所购,尤为各国罕有之新式”。建议广东、台湾至少各购 2艘,宁波、烟台海口至少各购1 艘,并“请敕下各该督抚臣,先其所急,迅速照议筹办,不准藉词诿延”。又说赫德解释蚊炮能制铁甲是专指日本铁甲而言,赫德指责中国人批评蚊炮船行驶慢,是中国人驾驶水平的问题。即使不能追赶铁甲舰,也可在海面拦截。


半个月后,皇帝下谕,命各该督抚迅速筹办,于是一场购买炮艇的旋风便迅速席卷沿海省份。闽浙总督何璟说,尽管福州两遭水灾,库储如洗,但闽省密迩东洋,海防吃重,所以要在无可匀拨中,极力筹措款项。山东巡抚周恒祺说,山东早已委托李鸿章购买。两广总督刘坤一先是准备自行制造,不久他调任江督,继任的张树声立即决定订购1艘。


浙江也表示了购艇意向。于是李鸿章转托赫德,在英国购买了第三批3艘炮艇。其中两艇归山东,命名为“镇中”“镇边”,后来归入北洋海军序列,一艇归广东,取名“海镜清”。福建的购舰计划则发生变化,资金全被李鸿章挪去购买铁甲舰了。


明知已经吃亏,为了保证继续购舰的政治方针,壮大“海防”集团的声势,李鸿章不图收缩,反而出击,玩弄权术可谓阴柔老到。真是善算者无筹,善行者无辙,把“将欲缴之,必固张之”的谋略要得天衣无缝。对于洋务派来说,这种政治手腕却是必需的。


后来,各地的洋务派官员对李鸿章所购炮艇颇有批评,所谈内容其实同李鸿章的观察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再以后,中国的历史学家,多以为蚊炮船是洋鬼子用来诈骗中国银帑而滥制的冒牌货,其实这并没有根据。“龙骧”“虎威”长 118 英尺 6 英寸,宽 27 英尺,吃水7 英尺 6 英寸,“飞霆”“策电”长 120 英尺,宽 30 英尺,吃水 8 英尺。六“镇”长 127 英尺,宽29 英尺,吃水9 英尺 6 英寸。


各艇长宽比在4~4.4左右,快速性较差。宽度吃水比在3~3.75左右,稳性好而阻力相当大。从舰体设计看,是不适宜于海上作战的。排水量小,却装着前膛巨炮。由于炮身不能转动,射击时靠调整艇身来瞄准目标。设计这种军舰的目的,是想作为水上炮台,就是用建造 1 艘铁甲舰的费用,建造 10 艘炮艇,在港口防御时与陆路炮台机动配合,击退敌入的进攻。


但这种炮艇在世界军舰史上仍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当今的各种炮艇和导弹快艇便是它生命力的一种延续。问题在于,李鸿章开始迷信赫德的吹嘘,把它称为“攻守利器”,后来觉察了缺陷,但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仍向各省推荐。


各省督抚对船学炮说同样一窍不通,也盲目跟着购买,结果在这场购舰热潮中,先后购买 11艘,耗银 150 万两,及至使用,才发现与心中所想的外国巨舰目标相差甚远。尤其是金登干所谓“铁甲舰已经过时”的论断更是言之过早,中国海军所需要的,仍然是能与外国坚船利炮进行对决的大型军舰,而蚊炮船显然过于单薄古怪,并不能与铁甲舰角逐,这使得花费了巨款的官员们感到沮丧。


这里最大的教训,是洋务派缺乏近代舰船知识,所费不货,吃亏不浅,购舰活动尚处在探索之中。


二、购买巡洋舰的决择


1881 年8月3日,英国纽卡斯尔港洋溢着一片节日气氛。下午,出使英国大臣曾纪泽在这里举行中国巡洋舰“超勇”“扬威”的升旗仪式。在200 多名中国水师官兵和 30 多位英国官员、制造商及女眷们的注视下,曾纪泽把中国龙旗冉冉升上了军舰的桅杆。水兵们鸣放了礼炮。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两周后(8 月 17 日),“超勇”“扬威”启程回国,这更是中国人驾驶中国军舰,悬挂着龙旗、首次航行北大西洋一地中海一苏伊士运河一印度洋一西太平洋航线,途经各国均鸣礼炮致贺,始知中国也有海军,大大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订购"超勇”“扬威”的主意也是赫德提出的。早在两年前的夏天,金登干就告诉他,时下海军界的意见和火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对铁甲舰不利。阿姆斯特朗公司已设计出新式的非装甲巡洋舰。金登干说,这种巡洋舰将被证明比现存的各种巡洋舰优越,如被中国政府选用,“您将再一次在海军科学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这番话,对于赫德显然起了很大的鼓励作用。他从此到处鼓吹铁甲舰靡费无用,劝阻中国不要购买。到了年底,当四“镇”驶抵大沽时,赫德专程前往天津接船。他向李鸿章推荐了阿姆斯特朗公司新制巡洋舰的图样,介绍这种军舰“可保追赶碰坏极好之铁甲船”,所以当时又译称“快碰船”,两艘造价 65 万两。


李鸿章经向驻天津的法国海军军官咨询后,通过赫德电饬金登干购办。两舰排水量 1350 吨,马力 2400 匹,前后主炮口径为 10 英寸。李鸿章将其特点归纳为三条:船小、炮大、行速。“船小则价不甚昂,炮大则能御铁甲,行速则易于进退”。" 然而经过使用,发现军舰前后主炮过大,遇风颠簸,难于取准。初次巡海,尚能达15~16 节,久则滞涩,仅驶 12 - 13 节。章斯敦干脆说这两条巡洋舰是骗人的东西,中国政府常常受人欺骗,他们将会感到非常失望。


“超”“扬”回国途中经历了惊险曲折。先是在地中海两舰失散,“扬威”因缺煤而在海上漂流了两昼夜,“超勇”得讯后前去寻找接济。在过苏伊士运河时,“超勇”的螺旋桨又触礁碰坏,经修理才继续航行。至 10 月 15 日,两舰顺利抵达香港,历时 61 天。


因接船有功,朝廷赏林泰曾果勇巴图鲁勇号,以参将补用;邓世昌赏戴花翎,以都司补用。

1883 年,左宗棠仿效北洋,在德国为南洋订购了巡洋舰“南琛”“南瑞”号。两舰排水量 1905 吨,马力 2800 匹,时速 13 节。装备8 英寸口径炮 4 门,4.7 英寸口径炮 4 门。


赫德积极向清政府建议购买军舰是有其用意的。他在提议李鸿章购买“超”“扬”两舰的同时,积极活动谋求插足中国海军。他向总理衙门建议说,南北洋只需各购 2 艘巡洋舰 ,8 艘蚊炮船便可成军,反对购买铁甲舰。


赫德以了解西方坚船利炮行情炫耀于清政府,把向国外订购船炮看成是自己的禁脔。丁日昌曾委托留学生监督李凤苞出洋时探询阿姆斯特朗公司蚊炮船价格,赫德获悉后大为不满,指责中国有人猜忌他。他指示金登干,订购快艇不要让郭嵩焘或李风苞插手。


金登干也公然以未接到赫德的通知,拒绝李凤苞和徐建寅去纽卡斯尔察看“超勇”“扬威”等舰的情况。取消总海防司之议后,李鸿章不再托其购舰。同时,阿姆斯特朗公司也派退役少校布里奇福德到中国,作为该公司的代理。这样,反倒促使中国官员摆脱金登干的干预,直接探索与外国厂商订购军舰的途径。


这些年份,正是世界海军急剧发展的时刻,炮艇、鱼雷艇、巡洋舰,装甲巡洋舰,铁甲舰等舰种都随着科技和制造业的发展前走向成熟。通过数年努力,中国最早一批熟悉军舰知识的外交人员开始成熟起来。


三、购买铁甲舰的派系斗争


1875 年,朝廷在任命沈葆桢 ,李鸿章办理南北洋海防的上谕中,批准购置一二艘铁甲舰,于是购舰之议在沈、李及丁日昌等人的书牍奏章中屡被提及。标榜“海防”“自强”的洋务派,在购买铁甲舰的过程中 ,进行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


沈葆桢、丁日昌主张迅速购船,由于南洋依靠福建、江南两局所造的十几艘军舰,已初具舰队规模。再添上铁甲舰,实力必将大增。北洋根底薄弱,即使购得一艘铁甲舰,也依然不能成军,反倒可能并入南洋。因此,李鸿章竭力阻挠购买铁甲舰的计划。


他一面以无款、无人驾驶、无坞修理、无港停泊乃至国外亦将停造铁甲舰等理由搪塞沈葆桢等人,并以“南北洋面万余里,一旦有警,仅得一二艘,恐不足以往来扼剿。或有失利,该船不能进口,必先为敌人所攫,转贻笑于天下”, 讽喻南洋购船不可行;一面又不断根据赫德的推荐,大购蚊炮船和快碰船。至于他自己,则从未忘记购办铁甲舰对加强北洋海军实力的重要性,一直委托李凤苞在国外为他打听行情。



早在1877年2月初,李鸿章从赫德来信中便得知土耳其在英国订造了二艘铁甲舰,现欲转实出手,每艘出价合银 80 万两。从此这二艘军舰成了李鸿章手中的筹码,根据他的需要,在他手中随心所欲地翻动。


土耳其铁甲舰一名“柏尔来”号、一名“奥利恩”号,皆属较老式的“船腰炮房”式铁甲舰,排水量 4830 吨,马力 3900 匹,航速 13节,装有4门8英寸口径大炮。此后,俄国因伊犁问题,向中国调派舰队,李鸿章购买铁甲舰的行动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李凤苞报告说,英国愿意转售土耳其铁甲舰,两舰价格涨到543380 镑,合银计200 万两。李鸿章仍颇为冲动,迭称若机会一失,中国永无购铁甲之日,即永无自强之日,殊属可惜。在他力争下,朝廷同意购买。


于是李鸿章指令李凤苞同英国海军部谈判。1880 年 5 月 13 日,李凤苞报告说:“英海军部易人,旧执政所允二铁甲均作罢论,”理由是“当此中俄交涉吃紧之时,新闻纸议论纷纷。英国家碍于公法,不能再践前言”。请示是否另行订造?


李鸿章立即回电:“如所议无成,即查照新式,在英厂订造铁甲二只。”曾纪泽反对购买铁甲舰,担心此举会影响中俄伊犁交涉。李鸿章嘱咐李凤苞“坚持定见,毅然任之”。经过李凤苞、徐建寅在欧洲反复考察,于同年12 月 2 日,选择德国伏耳铿船厂订造了第一艘铁甲舰“定远”号。


这项订货,赫德直至次年1月下旬才刚刚知晓。接着,英商和法商积极活动,谋求获得第二艘的订单,但因索价太巨,李凤苞于次年夏天依然选择伏厂,订制了第二艘铁甲舰“镇远”号。李鸿章本来计划购买4艘铁甲舰,但后二舰因经费原因终没能购买。


“定”“镇”的主要技术参数为:舰长94.5 米,宽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335 吨,航速 14.5 节。 在设计中,集中了英、德两国军舰的优点。总的说来,“定”“镇”两舰在当时堪称相当先进的军舰。虽说它们的装甲、吨位、航速、火炮口径尚不能属世界之最,但在远东却是无与匹敌。众所周知,英国是传统海军国家,德国则是刚崛起的资本主义新秀。李凤苞等最后选择在德国购舰,经济上的考虑是重要原因之一。清政府为购买这两艘军舰,付出近 340 万两白银(约合 80 余万英镑)。倘若订购更为先进的英国军舰,财政负担就更沉重。


1883 年,赫德又先后向李鸿章递呈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快碰船和加大快碰船图说。李鸿章将图说转寄李凤苞。李凤苞经与德国海军部讨论,认定赫德之船的前者“一遇风浪则炮难取准,偶受小炮即船已洞穿,徒欲击敌而不能防敌击,终不足恃”;后者价格过于昂贵。


李鸿章遂决定在德国订购一艘新近流行的装甲甲板巡洋舰,这艘军舰排水量 2300 吨,马力 2800 匹,航速 15 节。火力系统包括 1 座双联装 210 毫米口径前主炮,1 座 150 毫米口径后主炮,4 具鱼雷发射管。载煤 270 吨,以每天用煤 30 吨计算,可供9天连续航行。该舰后来命名为“济远”号。


四、购买装甲船的成熟


1885 年8月4日,当“定远”等3 舰正在大海中向着东方行驶的时候,李鸿章收到了一道电旨,命他按照“济远”式样再购 4 舰。


当天,他向曾纪泽、许景澄发出电报,指令他们在所在国各自订购2 艘装甲甲板巡洋舰。

许景澄立即同伏耳铿船厂磋商,要求修改“济远”的设计缺陷,如升高穹甲,增加储煤舱,放大轮机舱。德国人提出,新军舰可设计为装甲巡洋舰,即除了保留原先的装甲甲板外,再在舰舷水线部位敷设立甲。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思想源于俄国人。


19 世纪 70年代,A.A.波波夫设计了最早的“海军上将”号,其特点是增强了侧舷的保护,但因装甲薄于铁甲舰,依然能够保持较快的航速。许景澄把谈判的详情多次电告李鸿章,李鸿章表示同意。9 月 18日,许景澄与伏耳铿代办哈克斯他耳议定订购快船草合同。草合同规定所订之船仍仿“济远”式样,第一船工价 300 万马克,于1887年1月20日前造成。第二船工价 294 万马克,1887 年4月20日前造成。伏厂再按上述船价扣除 1 厘,即59 400 马克。




曾纪泽与英国海军部联系订购军舰事宜后,英国人交给他两份说帖,皆为阿姆斯特朗公司著名工程师,时任英国海军部验船官怀特所撰。一份论述“济远”舰之弊,指出该舰设计中的8 项缺陷,一份介绍英国新设计的军舰。新舰排水量 2300 吨,轮机马力5500 匹,时速18 海里。比较“济远”有 10 个优点。它的设计,同1884 年下水的英制智利巡洋舰“爱斯米拉达”号十分相似。


“爱”舰排水量 3000 吨 ,是根据阿姆斯特朗勋爵主张的舰体轻、速度快、火炮大的原则建造的先进军舰。曾纪泽把两份文件译寄李鸿章和许景澄,对究竟制造何种军舰展开了争论。这种争辩,对于提高所订军舰质量无疑是有好处的。


此事折腾了一通以后,经李鸿章解释协调,终于又重新发动。对英德军舰之争,李鸿章表示“海军甫设,不妨并存其式,他日驶行日久,利病自见,再专择其一推广仿造”。于是曾纪泽建造了英式穹甲舰“致远”“靖远”号。许景澄则与德方改订草合同,将军舰正式定为“水线甲堡之船”即装甲巡洋舰,这便是“经远”“来远”。“经”“来”排水量 2900 吨,马力 3400 匹,时速 15.25 海里,两舰各加价 47 万马克。


为了保证军舰质量,船政衙门派遣专员安前往英、德两国,协同使馆官员,进行现场监造。应当说,英德所制军舰各有特点,在当时也都是先进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8

定远舰,镇远舰各一百一十多万两白银。两舰开回国内共花费六十多万两。

9

清朝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建立了著名的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所买的那些军舰也不便宜,以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舰和镇远舰为例,定远舰的造价是170万两白银,镇远还要稍微贵一点点,因为镇远舰是后建造的,当时货币有所贬值,所以这两艘军舰加起来已经超过340万辆白银了。两艘军舰都是7000多吨,中国买回来之后,一直是亚洲第一巨舰。这个价格在当时很多的中国人看来是非常昂贵的,因为这样一笔巨款已经能够养一只数万人的军队了。

即便如此,这两艘军舰的价格也是相对比较便宜的了,事实上中国当年购买军舰,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建立起海军。起初的时候中国想买军舰,首选自然是传统的海军强国英国。而当时英国正好有两艘八角台级战列舰,本来是给土耳其造的,因为战争的原因,土耳其不要这两艘军舰了。当时中国就前去和英国洽谈,想买下这两艘军舰。但是当时英国报了一个很高的价格,还提出了一大堆附加条件,中国踌躇了一番,后来英国干脆不卖了。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在中国有很多的利益,所以并不希望见到中国建立强大的海军。即使当时中国准备接受那个价格高昂的军舰,英国也不愿意卖给中国,因为英国认为中国买下这些军舰,会大大损害英国在华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另辟途径,后来经过驻德大使的牵线,中国从德国买回了一系列军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定远舰和镇远舰。

因为定远和镇远都是向德国购买的。当时德国并不是传统的海军强国,所以为了和传统的海军强国英国竞争市场,给中国的价格才相对便宜。这两座军舰也没有辜负他们的造价,在甲午海战中可谓是不沉的战舰,日军对其毫无办法,甚至一度挽回了败局。在100多年来,中国对甲午战争有过很多总结教训,有说是官兵不给力,有说是外国人坑中国,但是谁也没找过这两艘军舰的毛病,可见这两艘军舰虽然贵,但是绝对对得起它的价值。

其他的军舰都比这两艘军舰要小,大都只有2000多吨,所以价格也就相对便宜一些,但是对于习惯陆军的中国人来说,还是太昂贵。所以后来北洋海军建成后,朝廷就不愿意再拨款建设海军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满清朝廷不愿意汉人掌握太多军队的缘故,可购买这些海军的军舰花了太多的钱,也让满清肉疼不已。当时中国毕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花大钱去买这么多军舰,对朝廷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定远舰和镇远舰当时都是7000多吨,可谓是真正的铁甲巨舰,并且一直是中国海军中最大的军舰,一直到100多年后现代级驱逐舰入役,才打破他的记录。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满清政府也并不是不再发展海军,而且在甲午战争中反而更加认清了海军的重要性,花了相当多的力量去重建海军。只不过经过甲午战争之后以及之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赔给了列强大量的赔款,已经没有多少钱去购买先进的军舰,只能暂时购买一些比较小的军舰来充门面了。当时找德国购买了三艘巡洋舰,分别是海容,海筹和海琛号,只有4000多吨,一共花了200多万两银子,这也是甲午战争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之前,满清海军最大的家当了。而且一直到二战,这三艘军舰都是中国海军中最大的军舰。

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毁掉的北洋舰队,一度是当时中国和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这也是为什么甲午海战结局让人惋惜加肉疼的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