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说法是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世。
这个说法是对比我们比较近时代(主要指明清)的古代农村社会现象的总结,站在当时的角度还是相当有道理,但对今天的借鉴意义不大。
富不过三代,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一是财产继承制度,我国古代的财产继承制度传统是诸子均分,明清时代也是如此。富裕家庭有经济条件让更多孩子活到成年。同时富人除了正妻,还会有妾室甚至婢女为其生育子女,一个富人死后其财产可能会被分成很多份,几代人后肯定一部分后裔就沦为普通平民。
二是财富和权力密切相关,自身没有功名官身或者和官府的密切关系,富人的财富其实很不稳固,被更强大的势力巧取豪夺是概率很大的事件。而功名官身或者和官府的密切关系,传承给后代比财富难度要大得多。
两种因素叠加,明清时代一个农村的富人,几代人之后,还能多数后代仍旧是富人的概率并不是很大。
而能稳定传承的群体,如宗室勋贵之类,离普通百姓太远,不适合作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穷不过五世,同样有两方面因素。
一是虽然传统上重男轻女,但穷人的绝户概率是非常高的。明清时代农村穷人娶妻比今天农村小伙子娶媳妇难度还大的多。重男轻女和穷人的经济条件有限,养不活太多子女,溺死女婴的现象很普遍,造成很夸张的男女比例,比今天的男女比例更夸张。富人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女不平衡加上一个富人能占有多个女人,穷人男性有很大比例一辈子去不上老婆,没机会有后代。穷不过五世的第一层含义是,穷人大概率几代人后绝后,没有继续穷的资格了。
(妻妾成群的富人)
二是唐宋开始,中国社会的阶级流动性相对较好,而另一方面是生存竞争的残酷。一个穷人家庭能够传承五代还没有绝户,必定有些过人之处,这么长久的时间内遇到点机会并且能够抓住机会提升自己家庭的社会地位,概率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