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学和意识形态学问题,稳定平衡的社会更能长远。
很多人一定以为自由、民主的社会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个社会长治久安必然是经济平衡和人心稳定。
西周的封建是全面等级制,同时也是奴隶制和半奴隶制。这种制度存在剥削和压迫,但是他的好处在于稳定二字。《周礼》详细规定了各阶层的权力、礼乐和配享标准,阶层没有上升通道可言,这样就杜绝了竞争和人心的想入非非。各阶层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都是稳定的,底层的奴隶和自由民也一样,当生存来源是稳定的,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波澜。由于社会整体不存在太大的权力争夺,上层也就不太需要防备前后左右,不需要担心失去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丢失,这样就没有额外增加的恶,所以主子和奴仆也会达成一个双方能接受的稳定关系。
西周是分封制度和全面等级制度的开创者,分封亲属和各民系贵族到各地,这就打破了原有的血亲族群集中生活的局面。统治群体为了维护自己刚获得的利益,就使得社会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统治集团,大家的目标就是推行这个制度和维护这个社会制度的稳定,所以整个意识形态和权力都是维护周礼的。周礼既是道德又是法律,很好的规范了各阶层,所以社会也就达成了稳定。
西周之初的内乱其实是新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旧制之间的博弈,因为殷商的方國是血亲集中生活的模式,血亲族群内部是相对平等的。所以不服新制的民系和群体要么被灭,要么就是被迫离开了。比如楚人里的泰族民系主体和白种以扫族南支(斯拉夫南支)在周初时就南迁了,后来形成了泰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楚人里的苗瑶则是到了西汉才南迁,因为楚国内部的苗瑶体系是保持着血亲族群集中生活模式的,楚人的家國情怀是建立在有平等和血亲关怀基础上的。而且苗瑶与羌系北三苗是近亲民系,而畲族是楚国先羌与苗瑶融合出来的。所以当汉朝继承秦制后就使得不愿意接受中原等级制社会的苗瑶最后也选择了离开。汉朝抹黑蚩尤也是因为双方的这个矛盾。正因为如此,西周建立推行全面等级制、分封了统治阶层,必然就会使得这些统治阶层拼命维护这个制度,大家的心和力量是往一处使的。所以周制在击溃了不服的民系之后必然就是稳定的。
西周的灭亡史书上说是亡于红颜祸水,实际上是亡于新的羌系回归,也就是犬戎秦人。也是亡于阐截两派意识形态之争,羌系阐教体系要走世俗哲学道路,而鬼方截教体系要走宗教哲学道路。这个意识形态之争是原有萨满巫文化没落后道统路线的争执。西戎和斯基泰很可能是在古希腊遭受了鬼方体系打击而被迫返回的分支,另外一支去了亚平宁后来建立了古罗马。同样都是羌系和扫帚星斯拉夫的组合。
西周灭亡对周制和周礼最大的破坏是周天子的权威没了,于是诸侯层面的博弈和竞争就开启了。所以春秋一方面陷入到战乱,另一方面各诸侯需要大量的智力人才帮助治理和发展。这就导致阶层有了一定的上升通道,大批能人异士开动脑筋拼命思考,于是有了百家争鸣。这种可以上升和竞争的意识形态到了秦國则演变为普及全民的竞争,就是底层劳力者也可以参与其中,也可以通过军功获得封赏。这一方面开启了全面竞争,包括准许土地买卖,另一方面压制贵族利益,把利益资源分给参与竞争的群体。而且用约束到王公贵族的秦法制去保证制度的公正执行。这个方式推动的意识形态转变是十分巨大的。六国为何被灭,原因就在于六国贵族们不愿意断腕。但是西周以来形成的礼乐道德和尊卑观念还没有发展到底层也可以称王称帝的地步,各阶层还是遵循本分和礼法的,所以到了汉代之后才出现人心不古的说法,才慢慢变成没人遵道的局面。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既有标志性的转折时期,也有慢慢改变人心的漫长历史进程。
到了后世,每当出现天下不稳定,各军阀、豪强内部乃至底层军士都会鼓动主公自立,有的还会挟持主公自立。而秦之前是不可能的。蒙恬手握重兵,别说他自己没有造反的心,他想造反他的军士也未必会跟随他。这种古风时代的观念是不能用后世社会唯利是图的思维去理解的。古代王朝末期最怕天灾和不正常的天象。因为这会让多数人认为是王朝无道,明朝灭亡前的天启大爆炸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便是从实际生存到人心都不利于明朝统治。所以不要忽视了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意识形态影响。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表现出的结果会完全不同。
刘邦称帝为何没有马上施行全面郡县制,因为不敢啊。灭秦的目标就是要恢复旧制,就是要恢复楚国。项羽分封模式的失败已经证明了分封必然是重回战国,而不可能回到西周。所以汉朝采用的是折中办法,而且还把有威望和实力的功臣给杀了。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不能直接实施秦制。汉代逐渐压缩分封制,施行郡县制,但是并没有继承被旧贵族反秦复辟集团泼污的秦法制。所以这个残废版的秦制也就导致了后世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上层贵族和官僚可以截胡,更由于上层集团不是稳定的世袭权力利益,上位者就会疯狂的掠夺造成民间疾苦和社会失衡,因为有权不用过期就作废了。竞争开启是好事,但必须要有公平公正的规则,现实太不堪就会让遵道自律也变成笑话。
汉代之后还出现了皇权的不稳定问题,因为意识形态已经发展到可以僭越皇权的地步了。胜者为王败者寇思维逐渐成了认知主流,所以无论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只要是手握权力和拥有实力的人都会威胁到皇权。这在先秦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也做不到僭越王权。项羽时代还有古风、周礼遗风的时代分封都会必然失败,后世完全形成了全民皆会僭越的意识形态,分封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司马炎这样的才会是最大的昏君。刘邦和朱元璋分封是为了保卫皇权不得已做出的小操作,而司马炎则是在没必要分封的情况下异想天开,以为曹丕的做法完全错了,于是恢复了分封制。其实曹丕是因为兄弟相争过度防备而虚封了王亲,没有采取足够制衡司马家的操作。如果不存在重用司马家,那曹丕的办法无疑是对的。后世的帝王之术其实就是平衡权力,左右制衡。无论你放任哪一头的实力做大,都会带来问题。汉代之后保卫皇权用外戚、用宦官,都是平衡术。皇权受威胁的问题直到明代发明新制度才得以解决,内阁制、太监参政、锦衣卫等等,互相制衡,谁也做不大。明朝的权力制度模式完美的解决了自汉代之后威胁皇权的问题。有人诟病太监是阉人,实际上孔孟门徒出生的大臣也未必就是好人,未必就有治国才华。以太监参政诟病明朝其实是低智力的历史观。
总结一下,竞争社会如果要夭长治久安,那必须有一个相对公平或者是各方面都能相对良性循环的环境。恶性竞争或者是一部分人可以践踏规则法律截胡、插队都会导致社会失衡和社会戾气升高。当基本的生活、生存稳定都受到冲击时,一旦到达极限,必然是要引发动荡的。历朝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上层集团掠夺使得国家财政和民众基本生存都吃紧的情况下导致的。什么是稳定,就是我有那么点基本的财富,你不能让我的这个生存底线和心理底线也失去。人不怕艰苦,怕的是一年不如一年,怕的是原有的仅有的东西也摇摇欲坠。欧洲社会是高福利,一旦高福利没有了,那社会会如何动荡可想而知。金融尤其关键,一旦纸币化、数字化的财富安全不保,那引发的社会动荡就会非常大。就是原有的东西不能被无端失去,这就叫稳定。西周奴隶和底层自由民虽然地位低下,但他们的生存来源整体上是稳定的,所以就不容易爆发事变。当所有人都有资格去竞争,但又因为不公平而获得不了,甚至发展到可以截胡、掠夺的地步,那社会经济和大众心理必然会全面失衡,失去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