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朝实行封建制可以兴旺几百年,而后世实现封建必乱的原因如下(我以为本问题中的封建制改成封分制更确切一些):

第一、周朝实行封建制兴旺几百年的原因是:封建制不但符合当时的统治需要更符合当时的生产关系需要。

分封制在商朝就产生了,到周朝时正式推行,充分体现出它在当时的先进性。我们都知道,周朝当时的封地在西岐,就是今天的山西岐山,周王朝建立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让这些王室子弟和功臣在自己的封地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又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这种层层分封中,土地和人民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他们要承担为天子进贡,随同天子征伐,负有保卫天子的义务。所以在周朝时,封建制是符合统治需要的。


周朝时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朝廷将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所有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诸侯们使用,各诸侯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诸侯们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在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下,诸侯们大规模地利用奴隶的简单劳动协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发展了生产力。所以,周朝的封建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关系。


第二、后世封建必乱的原因是:封建制离开了土地国有制后,已然成为落后的政治制度,再实行封建制,就相当于开历史的倒车,乱则必矣。

西周和东周前期时期,封建制的优势十分明显,使周朝得以兴旺几百年。但到了东周后期,土地私有现象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私有土地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兴阶层~地主,他们把土地租佃给无地的农民,由农民自由开发和耕种,然后给他们缴纳地租。农民拥有了名义上的自由,具有了自我封闭性和独立性,对耕种的积极性也有大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发展,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比井田制下的生产关系更先进。


新的生产关系必然需要新的政治制度,当时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郡县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这些地方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这种制度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于是郡县制就出现了。春秋时楚国率先将被自己吞并的国力衰弱但物资丰富的权国改为权县,直接任命管理人员,而郡制起源于春秋时的秦国,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后,正式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完成了中央集权,从制度上替代了封建制。

历史的车轮滚滚先前,任何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持续,都需要其生长的土壤和必然条件,当一种制度过时或者落后之后,虽然在小范围或者短时间内可能存续运行,但这种存在只是偶然,不是必然。封建制在周朝的土地制下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当土地私有制出现之后,它退出历史舞台已是必然,后世再去实行封建制就是倒行逆施,怎能不乱?

图片选自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学和意识形态学问题,稳定平衡的社会更能长远。

很多人一定以为自由、民主的社会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个社会长治久安必然是经济平衡和人心稳定。

西周的封建是全面等级制,同时也是奴隶制和半奴隶制。这种制度存在剥削和压迫,但是他的好处在于稳定二字。《周礼》详细规定了各阶层的权力、礼乐和配享标准,阶层没有上升通道可言,这样就杜绝了竞争人心的想入非非。各阶层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都是稳定的,底层的奴隶和自由民也一样,当生存来源是稳定的,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波澜。由于社会整体不存在太大的权力争夺,上层也就不太需要防备前后左右,不需要担心失去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丢失,这样就没有额外增加的恶,所以主子和奴仆也会达成一个双方能接受的稳定关系。

西周是分封制度和全面等级制度的开创者,分封亲属和各民系贵族到各地,这就打破了原有的血亲族群集中生活的局面。统治群体为了维护自己刚获得的利益,就使得社会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统治集团,大家的目标就是推行这个制度和维护这个社会制度的稳定,所以整个意识形态和权力都是维护周礼的。周礼既是道德又是法律,很好的规范了各阶层,所以社会也就达成了稳定。

西周之初的内乱其实是新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旧制之间的博弈,因为殷商的方國是血亲集中生活的模式,血亲族群内部是相对平等的。所以不服新制的民系和群体要么被灭,要么就是被迫离开了。比如楚人里的泰族民系主体和白种以扫族南支(斯拉夫南支)在周初时就南迁了,后来形成了泰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楚人里的苗瑶则是到了西汉才南迁,因为楚国内部的苗瑶体系是保持着血亲族群集中生活模式的,楚人的家國情怀是建立在有平等和血亲关怀基础上的。而且苗瑶与羌系北三苗是近亲民系,而畲族是楚国先羌与苗瑶融合出来的。所以当汉朝继承秦制后就使得不愿意接受中原等级制社会的苗瑶最后也选择了离开。汉朝抹黑蚩尤也是因为双方的这个矛盾。正因为如此,西周建立推行全面等级制、分封了统治阶层,必然就会使得这些统治阶层拼命维护这个制度,大家的心和力量是往一处使的。所以周制在击溃了不服的民系之后必然就是稳定的。

西周的灭亡史书上说是亡于红颜祸水,实际上是亡于新的羌系回归,也就是犬戎秦人。也是亡于阐截两派意识形态之争,羌系阐教体系要走世俗哲学道路,而鬼方截教体系要走宗教哲学道路。这个意识形态之争是原有萨满巫文化没落后道统路线的争执。西戎和斯基泰很可能是在古希腊遭受了鬼方体系打击而被迫返回的分支,另外一支去了亚平宁后来建立了古罗马。同样都是羌系和扫帚星斯拉夫的组合。

西周灭亡对周制和周礼最大的破坏是周天子的权威没了,于是诸侯层面的博弈和竞争就开启了。所以春秋一方面陷入到战乱,另一方面各诸侯需要大量的智力人才帮助治理和发展。这就导致阶层有了一定的上升通道,大批能人异士开动脑筋拼命思考,于是有了百家争鸣。这种可以上升和竞争的意识形态到了秦國则演变为普及全民的竞争,就是底层劳力者也可以参与其中,也可以通过军功获得封赏。这一方面开启了全面竞争,包括准许土地买卖,另一方面压制贵族利益,把利益资源分给参与竞争的群体。而且用约束到王公贵族的秦法制去保证制度的公正执行。这个方式推动的意识形态转变是十分巨大的。六国为何被灭,原因就在于六国贵族们不愿意断腕。但是西周以来形成的礼乐道德和尊卑观念还没有发展到底层也可以称王称帝的地步,各阶层还是遵循本分和礼法的,所以到了汉代之后才出现人心不古的说法,才慢慢变成没人遵道的局面。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既有标志性的转折时期,也有慢慢改变人心的漫长历史进程。

到了后世,每当出现天下不稳定,各军阀、豪强内部乃至底层军士都会鼓动主公自立,有的还会挟持主公自立。而秦之前是不可能的。蒙恬手握重兵,别说他自己没有造反的心,他想造反他的军士也未必会跟随他。这种古风时代的观念是不能用后世社会唯利是图的思维去理解的。古代王朝末期最怕天灾和不正常的天象。因为这会让多数人认为是王朝无道,明朝灭亡前的天启大爆炸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便是从实际生存到人心都不利于明朝统治。所以不要忽视了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意识形态影响。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表现出的结果会完全不同。

刘邦称帝为何没有马上施行全面郡县制,因为不敢啊。灭秦的目标就是要恢复旧制,就是要恢复楚国。项羽分封模式的失败已经证明了分封必然是重回战国,而不可能回到西周。所以汉朝采用的是折中办法,而且还把有威望和实力的功臣给杀了。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不能直接实施秦制。汉代逐渐压缩分封制,施行郡县制,但是并没有继承被旧贵族反秦复辟集团泼污的秦法制。所以这个残废版的秦制也就导致了后世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上层贵族和官僚可以截胡,更由于上层集团不是稳定的世袭权力利益,上位者就会疯狂的掠夺造成民间疾苦和社会失衡,因为有权不用过期就作废了。竞争开启是好事,但必须要有公平公正的规则,现实太不堪就会让遵道自律也变成笑话。

汉代之后还出现了皇权的不稳定问题,因为意识形态已经发展到可以僭越皇权的地步了。胜者为王败者寇思维逐渐成了认知主流,所以无论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只要是手握权力和拥有实力的人都会威胁到皇权。这在先秦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也做不到僭越王权。项羽时代还有古风、周礼遗风的时代分封都会必然失败,后世完全形成了全民皆会僭越的意识形态,分封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司马炎这样的才会是最大的昏君。刘邦和朱元璋分封是为了保卫皇权不得已做出的小操作,而司马炎则是在没必要分封的情况下异想天开,以为曹丕的做法完全错了,于是恢复了分封制。其实曹丕是因为兄弟相争过度防备而虚封了王亲,没有采取足够制衡司马家的操作。如果不存在重用司马家,那曹丕的办法无疑是对的。后世的帝王之术其实就是平衡权力,左右制衡。无论你放任哪一头的实力做大,都会带来问题。汉代之后保卫皇权用外戚、用宦官,都是平衡术。皇权受威胁的问题直到明代发明新制度才得以解决,内阁制、太监参政、锦衣卫等等,互相制衡,谁也做不大。明朝的权力制度模式完美的解决了自汉代之后威胁皇权的问题。有人诟病太监是阉人,实际上孔孟门徒出生的大臣也未必就是好人,未必就有治国才华。以太监参政诟病明朝其实是低智力的历史观。

总结一下,竞争社会如果要夭长治久安,那必须有一个相对公平或者是各方面都能相对良性循环的环境。恶性竞争或者是一部分人可以践踏规则法律截胡、插队都会导致社会失衡和社会戾气升高。当基本的生活、生存稳定都受到冲击时,一旦到达极限,必然是要引发动荡的。历朝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上层集团掠夺使得国家财政和民众基本生存都吃紧的情况下导致的。什么是稳定,就是我有那么点基本的财富,你不能让我的这个生存底线和心理底线也失去。人不怕艰苦,怕的是一年不如一年,怕的是原有的仅有的东西也摇摇欲坠。欧洲社会是高福利,一旦高福利没有了,那社会会如何动荡可想而知。金融尤其关键,一旦纸币化、数字化的财富安全不保,那引发的社会动荡就会非常大。就是原有的东西不能无端失去,这就叫稳定。西周奴隶和底层自由民虽然地位低下,但他们的生存来源整体上是稳定的,所以就不容易爆发事变。当所有人都有资格去竞争,但又因为不公平而获得不了,甚至发展到可以截胡、掠夺的地步,那社会经济和大众心理必然会全面失衡,失去稳定的状态。

3

周天子分封时期,车未同轨,货币,思想等等都没有统一,国与国之间相对独立。周天子作为君王更确切得说是共主,更多的是作为精神领袖,是礼制下的一种天子和诸侯王的相互认同的默契。

作为天子,依存于自己的土地,对诸侯王物质的索取也比较有限(事实上交通不方便,运输也不容易),诸侯王从精神上和能力上都很难取代,反而更多得看中相邻国的土地,道义上说得清(鬼知道以前国界在哪里),军事上也触手可即。

因此周天子的地位,只有在诸侯王兼并统一后,才有意义去替代。所以周天子也大多比较苟,安安稳稳过日子,就看着诸侯王们打来打去,直到秦统一天下,他就交付天子使命。

而汉朝开始,经过始皇帝的文化清洗和郡县交通改革升级,全国开始一盘棋,国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度提升。这个时候的分封,虽然也称为国,实际上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化,都与周朝有天壤之别。得益于文化认同和交通升级,皇帝的权力也实至名归,使得皇帝名分更有吸引力。

而且同姓分封,甚至天生每个诸侯都有当皇帝的权力。所以一旦中央皇权有一点点变数,诸侯王就开始活跃起来。有机会谁不想做这个实至名归的皇帝!!

4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低,各国也没有到扩展极限。前期资源充足,后期资源分完了就礼崩乐坏了

生产力水平低,所以各国还可以在国内开荒补充自身。

而且周朝,是一个团结的圈子,建立之初,一起对外打非周朝文化圈的国家,一起抢别人的资源。因为当时的科技原因,速度比较慢。

到了战国前期,抵达了那个时代扩张的极限,非周朝文化圈的国家基本被吞噬殆尽。北到如今的阴山山脉、燕山山脉、长城一代,南抵达东南丘陵,东是大海,西有山脉阻隔。

基本没有其他人可以抢了,所以就开始抢自己人了,也就是礼崩乐坏阶段。

————

其实周朝,和之后其他封建王朝一样,只是因为科技水平、探索水平等,延缓了内部分裂的速度而已。

5

周怎么夺得天下的?直接反天子其他诸侯王没有实力和周武王较量,一家独大。周朝诸侯王为什么不反天子,因为谁反天子都会被其他诸侯王群攻,只有把持周天子然后在诸侯王之间较量。秦武王灭周,从春秋进入战果时代,秦始皇灭六国一统江山。其实一直诸侯王都很乱,什么时候太平过,就是在你的意思里周朝很安稳罢了。诸侯王和天子之间的矛盾就是,我不服你,你不服我揍你的关系,要么就是怕被杀了,被逼造反。唐朝节度使,明朝藩王,清朝藩王,只要是诸侯王有皇帝就不会安稳,有诸侯王就想为什么我不是皇帝。

6

周朝那个时代还没有大一统的思想,后世诸侯造反,直接带兵入京,就是要推翻皇帝,然后自己来坐江山。周朝的时候,各诸侯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闹矛盾,大家就需要天子这个家长来主持公道,后来天子势力衰弱,起不到“家长”的作用,有实力的诸侯就站出来承担这个“家长”的责任,比如齐桓公。但是周朝的诸侯都没想过统一天下,只是想割据一方。最后只有秦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完成一统。那是因为天下已经不存在制约它的力量,如果齐缗王不作死,国家实力不受损,秦国不敢东顾。

7

你说的是分封吧,啥叫封建?封建是秦始王统一后才开始叫封建。任何制度都是符合当时的生产需求,那以前的制度来到现在使用肯定不灵了,都不符合后面的生产需求,就好比袁世凯称帝一样,皇帝都能几千年,袁世凯称帝几天就完了。你是不是又要问为啥古代皇帝制几千年,近代皇帝几天就完了呢?

8

历史在发展,周朝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封建社会是比奴隶社会先进的社会制度,也是封建社会的初期,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成了历朝历代社会的主流意识,虽然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经济基础的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出现,所以,总是发生改朝换代的历史变动,但是,各个朝代的历史变动并没有发生社会制度的实质性变革,依旧是封建社会体制下的改朝换代,直到清朝末年,欧洲兴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了以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资本主义议会体制,受此影响下,中国也兴起了以资产阶级领导的幸亥革命运动,虽然最终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幸亥革命只推翻了满清政府的皇帝,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产阶级共和体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取代中国顽固教条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导致整个中华民国处在极端资本垄断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意识形态所主导,直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经过漫长的斗争,在1949年由无产阶级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彻底取代了中国顽固教条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

9

个人感觉有两个原因。

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秦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建立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朝以严刑峻法来控制老百姓,从此老百姓有了统一国家的概念。后来楚汉相争,项羽搞之前的分封,而刘邦搞秦始皇的那一套,最后刘邦赢了。这就是历史的潮流,这证明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周朝的分封制已经被时代淘汰,东周后期的乱世给老百姓带来了太多痛苦,老百姓没办法安居乐业,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那么多胸怀天下的思想家最求的目标。所以统一是民愿,是不可阻挡的。

二,后面搞分封为什么会出问题?可能与陈胜说的一句话有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了权利有了欲望就不会安于现状。有机会的时候,这些分封的诸侯王们就会起兵造反。但是结果还是会统一结束。

10

要说印度是沿用封建制度的国家,用宗教信仰教化人,各自修行苦命而妄图脱胎贵族。在一个国家只维护君权神权下的种族权贵。天下人自甘为奴而苦命劳作仰视权贵。其儒家孔子也就是要建立现在版本的印度社会即君权奴统制度(与印度神权待君权有学制帮派姓氏系列区别)。为此作为当时周未战国纷争之时的列国不用孔子而嗤之以鼻。也就是要打破周朝的封建奴隶制,要建立新型的农业资本占山为王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