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屈原绝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虽然都已经过去了二千多年,但这个“争议"似乎还会再延续下去。

首先,屈子在诗辞方面发明一种“骚体诗“,人们常常将他的诗与更古老的《诗经》相提并论,并创造出"风骚“一词,风骚有多重指意,始皇帝横扫六国,一统华夏是一种风骚,大唐盛世,万邦来朝是一种风骚,中国人民14年艰苦抗战是一种风骚,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大起来也是一种风骚。

当然,市井之徒,骚姿弄首,人们也称其为"风骚“,不过这就得加上双引号了。

屈夫子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多了,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有粽子。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等等。

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的是赛龙舟,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个活动的起因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拼搏精神。可是我们的相邻小邦棒子国,却把《端午节》给剽窃了去,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在吃着美味的粽子,享受三天大假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死后,用何颜面去见屈夫子在天之灵。

在精神方面屈夫子留下就更多了,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译成白话文说就是,目标很长远,道路很曲折,我会坚持不断的追求。正值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屈子这句话,既是对我们的警示,更是对我们的鞭策。

在对待如何为人处世方面,我认为屈子这段话很有现实意义。“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屈原《渔父》中的名句,意思是“沧浪的水如果是清亮的,可以用来洗我帽缨;沧浪之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沧浪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沧浪水浊有水浊的作用,沧浪水清喻清廉之世,沧浪水浊喻乱世,一个人只要善于调整自己,清世乱世都可为我所用。

屈原为国而死虽过去了二千三百年,其精神之光,却给我们中华文明注入了,历久弥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我们年年都在缅怀、追思屈子,我们似乎都仅仅于感动于他的以身殉国,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眼光去看这件事,我认为,不如说是在以身省(xǐng)国。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警醒后辈子孙,自已的国家如不强大,终有一天"八国联军",甚至“百国联军“就会再次欺上国门来。

《离骚》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朋友们引经据典说了很多,但,我认为用现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眼不见心不烦。离:离开,告别;骚:牢骚,骚动。

我这么解释,肯定会遭吐槽,但如果我们根据屈夫子的经历来分析,其实是不难得出答案的,屈原屡受排挤、放逐,他的心中方抱负得不到施展,眼见楚国一天天被秦国蚕食鲸吞,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永离浮华骚动,将自己寄情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因此,屈夫子才能、才会写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楚辞》。他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楚辞》写的是长江流域的民风,而《诗经》写的则是黄河流域的民风。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截了当,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南方与北方文学的不同

《文心雕龙.辩骚》:离骚即伍举所谓骚离,杨雄所谓牢愁,均即常语所谓牢骚也。詹安泰也认为离骚既是楚语方言所谓牢骚。我个人观点比较认同第一种意义,即离骚有远离忧烦之意。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最后,我用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的诗句来作结尾,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说明一个人要淡泊名利。我们虽有有限的失望,但是还有无限的希望。生活依旧简单、平静、恬淡。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辨证的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

最佳贡献者
2

午后风作宜读楚辞,珞历伴君浅析《离骚》。

“离骚”何意?

解读《离骚》最有名的当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王逸的解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所以“离骚”当以“离别的愁思”解。

随着时代迁进,“骚”自成一体,亦可解为文体。

而“离”者自带有离别之意,离别的愁思。

如何解读《离骚》

且先瞧一瞧屈原为何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

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著《离骚》、《九歌》、《九章》、

《天问》,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诗经》到《楚辞》开辟了一个新格局。


所以《离骚》是由屈原所作,但屈原写的诗篇并不都称为《离骚》。

屈原的诗作乃千古绝唱,篇篇精彩,但首当其冲的当属《离骚》。

《离骚》精彩绝伦,气势磅礴,洋洒千年。

屈原在其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还有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具有自传性质。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卓越的,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

全诗共2489个字,习惯按两小节一句将其分隔为188句,按主旨分为五段来解读。


读《离骚》,且看一看屈原的“自画像”。

此处所说的“自画像”带上了引号,因为屈原在《离骚》开篇写了自己的生平,

做了简略的人物画像,而并非真正在作画。

屈原在《离骚》中自云: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高阳:上古五帝中颛顼的帝号。颛顼生于若水之野,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

颛顼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后来的夏国、楚国都是他的子孙。

苗裔:是指后代子孙“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由此看,屈原所言不虚。

顺带地,屈原将自己的生辰八字都透露出来了,

“惟庚寅吾以降",寅年、寅月、寅日,很难碰到一起。

《离骚》开篇屈原的自我介绍,这个自我介绍的模板极好,

屈原以自己的贵族血统自豪,也为此身负使命感。

以下屈原的四张画像都出自名家。


屈原为何作《离骚》

读《离骚》之前,且先读一读史记《屈原列传》。

众所周知,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位奇人,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二十岁时,司马迁游历山水到过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

而到了往年因李陵一事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在狱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史记》 ,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就有一篇《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

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颇为相似,同样是才高八斗,

同样是因忠被贬,同样是郁郁不得志,却在文学上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屈原列传》一文极为优秀,对屈原其人其事描述得非常精妙。

写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然“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写《离骚》的因缘。

屈原一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却遭嫉恨而被贬而作《离骚》,

虽初心不改,终壮志难酬。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

国家危难,屈原屈原被贬后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

然而怀王对内迷惑于郑袖,对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

令尹子兰,兵败地削,客死于秦,历史从来不缺少故事。

其间的故事每一段都精彩且无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身在外,却依然家国天下,忧思难当。


可以想象:屈原在最后呼道:“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是何等悲凉。



3

“离骚”本意是什么意思?

答案在司马迁写的史记《屈原列传》中阐述的很清晰,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翻译过来:离骚就是遭受迫害的意思,因为屈原遭受同僚的打击、排挤、妒忌、迫害,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屈原,屈原愤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离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文中的美人不是指美女佳丽,而是品德高尚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评价《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写自己出身的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

写自己高雅而不流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写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写自己勇于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写自己意志坚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心: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写自己只争朝夕: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写自己忠贞: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写自己勤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写自己刚毅不屈: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

屈原,是一位让世代华夏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志士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

屈原,是中华文化的巅峰,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4

《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诗长达二千余字,是一首光芒四射的抒情自序诗,标题的意义为"遭逢忧患"所以标题选择《离骚》因为诗人通过自序身世,陈述节操,诉说理想等几个重点,诗人痛斥了昏庸王室与反动贵族陷害贤良,误國殃民的罪行,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爱國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全诗三大段第一段叙述自已的志洁行芳的品格和修养,辅佐楚君以励精图的奋斗和努力,自己遭谗被疏的原因经过,並引用历史事实,掲露楚國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

第二段以神话传说和超现实的描写,表现自己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的矛盾苦痛心情,以男女恋爱之情作为追求理想的象征。

第三段由于苦闷徬徨,假托求神问卜,以求正确出路,得出了楚國不可久留的结论,因而高举远引,开始了幻想的旅程,但强烈的对故國的感情,打消了运适异國的幻梦,以诀心用生命殉國,殉的理想的两句话作为全诗的结束"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全篇曲折变化,起落无迹,又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一长诗集中反映了屈原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和人格,也集中表现了他的创作特征,感情炽烈,词釆瑰丽,以大胆,丰富的想象,日月山川,风云雷电,鸾凤虬龙,构成了五彩斑烂,奇特非凡的艺术形象又以引类譬喻的方式,多用各种草木花鸟,经过诗人的点染,构成一套完整的象征,达到了极高的境地,因而成就为闪烁着璀??光辉的诗篇。

这就不难解示《离骚》的标题了吧。

5

谢谢官方邀请!

第一,“离骚”是什么意思?

(一)离骚是一个汉语词汇,表达诗有别用,即:遭遇忧患、离别的愁思、牢骚、文体之一种。

(二)泛指词赋诗文、曲名,还是屈原作品的总称。

(三)离骚,主要表达“委屈求全”之意。

第二,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离骚》是屈原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屈原反复倾诉自己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性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 “离骚”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述身世;遭遇忧患;立志;爱国爱民;委屈求全;离别的愁思,是屈原把自己写的诗篇称为《离骚》的原因。

上图为文征明书法《离骚》局部。

上图为文征明书法《离骚》局部。

上图为文征明书法《离骚》局部。

上图为文征明书法《离骚》局部。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再次感谢官方的邀请!

6

“离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自古以来人们解释不同,争论不休。

很多人认为“离骚”就是“离别”。还有人用《离骚》原文中两句诗来说明,认为屈原已经解释过了: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也有人认为,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

离骚,应该就是遭受迫害的意思,我们从屈原的所遭受的经历可以看出,它遭受到同僚的打击、排挤、妒忌、迫害,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他是楚国公室的贵族,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体的创立者。

屈原虽有一颗报国心,但他怀才不遇,遭小人排挤诽谤,多次被流放。面对小人误国,他却无能为力,而且楚怀王也听信谗言,疏远他,他因此终日忧国忧民,正是在这种时候,有了这种遭遇,才促使屈原写下了《离骚》。

《离骚》以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作主线,用花草禽鸟的比兴和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倾诉了屈原对国家命运和人民无比的关心,他“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他对天命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在报国无望情况下,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他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由于《离骚》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而且具有极强的浪漫主义精神。所以说屈原第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骚”体诗歌形式。

这样,正是由于屈原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所遭到的痛苦经历,才使得屈原在给自己诗集命名时,很自然的闽《离骚》,正是“离骚”这两个字对屈原来说是深有体会的,感受最深的,而且也很好,很清楚的表达了他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

图片来自网络

7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遭遇忧愁之事。当时楚怀王被群小包围着,难以接受屈原的谏言,还将屈原放逐。这就是他所说的遭遇忧愁。

8

说实话,”离骚“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从古到今一直争论不休,名家学者莫衷一是。

总结起来有几种观点,还比较有道理。

01

近现代一次精彩的辩驳:离别说很难成立。

曾经很多人认为“离骚”就是“离别”。还有人用《离骚》原文中两句诗来说明,认为屈原已经解释过了: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朱季海先生在《楚辞解故》里面对这种说法进行了批驳,有意思的是其论据用的也正是同样的诗句。他说,屈原既然说“不难夫离别”,说明屈子之愁有大于离别者。

这种辩驳可以说一锤定音,很难去争论,所以离别一说基本被淘汰了。

02

王逸和司马迁的解释比较容易接受

汉代学者王逸对《离骚》的注解说:

离,别也;骚,愁也。

而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和王逸都认为“骚”是忧愁的意思,不同的是王逸认为“离”是离别,而司马迁认为“离”通“罹”,意为遭受。

但两人其实都认同,“离骚”就是屈原被放逐之后的忧愁。这种说法通俗易懂,也比较合理,容易让人接受。

03

有一种带有情感的解释,对屈原的形象有不同观感

有人把“离骚”解释成“牢骚”,认为“离”和“牢”其实是同一个字,只不过是楚地方言的差异。所以《离骚》一诗就是屈原在发牢骚,表达自己的怨恨。

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是比较有名望的学者。

苏辙《次韵子瞻见寄》:

贾生作传无封事,屈平忧世多离骚。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弟弟这么认为。

除此之外,像写《汉书》的班固也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愤怼沉江”,《离骚》就是在发牢骚,抱怨楚王昏庸的。

以上几种说法,除了“离别”说在近现代被否决之外,都有一定的人信服。

造成这种分歧其实就是因为楚语的失传。汉代朱买臣据说会读《离骚》,但之后诵读的方法就失传了,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知道当时的楚地方言到底是什么样子了。

所以不仅是含义有争论,对里面很多词汇也是有不同解释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9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离骚”是一个汉语词汇。表达诗有别用,共六种:

1、遭遇忧患。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2、离别的愁思。《语本·楚辞》汉 王逸注:“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

3、牢骚。《北史·儒林传论》:“孝籍徒离骚之文,尚何救也。”宋·苏辙《次韵子瞻见寄》:“贾生做传无封事,屈平忧世多离骚。”

4、文体之一种。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诗体上》:“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沉宋律诗。”

5、泛指词赋、诗文。清· 杭世峻《序》:“斯诚离骚之博徒,艺苑之别子矣。”

6、曲名。游国恩《楚辞概论·楚辞的名称》:“[《离骚》]这个名词的解释,也不是楚言,也不是离忧,也不是遭忧和别愁,更不是明扰,乃是楚国当时的一种曲名。

对于“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就有分歧意见,以上几种说法都可供参考。

二、屈原写的《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约写成于楚怀王疏远之后。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首最长的诗歌,全诗373句,2490字。诗中先自叙世系、生辰、品德、志向,接着通过女媭告诫、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三个情节,反复申诉诗人的远大政治理想,诉说自己横遭迫害的愤慨,批判黑暗污浊的现实,并驰骋奇特的想象,上天下地,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

诗中的诗人形象光辉灿烂,有着气魄雄伟、血肉丰满、感情充沛的性格。他的理想高远,决心引导祖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是,昏庸的君王却不辨忠邪,不察“衷情”,反信馋言。贪婪嫉妒的“党人”又对他横加排斥打击。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诗人思想上产生过矛盾和斗争,曾经犹豫动摇过。可是他不忍坐视“民生之多艰”,更不愿“竞周容以为度”,于是诗人又振作精神,为“美政”而奋起斗争。

《离骚》

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作品。它以完美的形式深刻的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为了美好理想而坚韧不拔战斗的崇高精神。在艺术上,它有着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它的结构宏伟,语言瑰丽,想象丰富而奇幻。诗中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作品幽渺情深,绚烂多彩,达到了极其高远的美学境界。此外,诗中比兴新奇,以香草、美人比忠贞,以恶禽臭草喻邪佞等等,使全诗生动形象,鲜明绚丽。

《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10

《离骚》这篇长篇政治抒情诗,由于作者屈原离我们年代久远,加上大量使用楚地方言和神话传说,致使出现很多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目前存在两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是《离骚》的创作时间,一是对篇名“离骚”的释义。

这篇政治抒情诗入选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书上给出的释义是:“‘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

“离骚”是何种意思,各朝代的文人学士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一直悬而未决。我找到了五种不同的释义进行对比,总结起来,大概是这五大类:“遭忧”说、“别愁”说、“隔骚”说、“牢骚”说、“古曲名称”说。

1.“遭忧”说

这种释义说法,以班固为代表。

班固《离骚赞序》:“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班固认为,屈原因为爱国尽忠,而被君王怀疑疏远,所以内心痛苦忧愁,从而写了《离骚》。“离”就是遭,骚,就是忧,屈原是想告诉别人,自己承受了不白之冤,所以才写了这么一篇文章。

其实班固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因为在《离骚》的诗句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离骚》中说“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復修吾初服。”

这句话是说,向君王进言没有被听取,反而遭受君王的责难并获罪,那我只好退到山间林野,重新修养德行了。

这可以作为班固“遭忧”说的内证之一。然而明代汪瑗在《心睦辞集解》中驳斥了这一说法。他认为如果因为遭受忧愁而作《离骚》,那二十五篇都总称为《离骚》好了,干嘛还要叫其他的名字呢!

其实汪瑗所驳斥的,有点道理。

2.“别愁”说(因离别而忧愁)

这种说法,以王逸为代表,他在《楚辞章句》中说:“离,别也;骚,愁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

王逸认为“离骚”是因为自己被放逐,而产生愁思的意思

王逸的说法,被近代学者钱钟书质疑,钱钟书在《管锥篇》说,王说“离”是“别”,是对的,但是解释“离骚”是因为离别而产生愁思,却是不对的。

他认为,“离骚”就像有些名字中的“弃”、“去”、“送”、“遣”等,是想要摆脱或者躲避的意思,所以应该是摆脱忧愁,告别忧愁,而不是因离别忧愁。

我觉得钱钟书说得对,在战国时期,这些有学识的人,往往会选择良木而栖,对离别并不是十分敏感,特别是策士、谋士、武士。

3.“隔骚”说

这种说法以清代学者戴震为代表,他在《屈赋音义》中,从训诂的角度,做了一番考证:“离,犹隔也;骚者,动扰有声之谓。盖遭谗放逐,幽忧而有言,故以《离骚》名篇。”

他认为“隔”是指遭受谗言而被离间,《离骚》便是被遭到里间放逐,而心中忧愤。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没有被采用了。

4.“牢骚”说

这种说法以姜亮夫为代表,他在《屈原赋校注》里,认为“浶骚”是“离骚”的转音

,意思是心中不平的意思。这种说法,现在也没有采用了。

5.“古曲名称”说

这种说法的代表是游国恩,他根据对《驾辩》、《劳商》的考察,发现这两个都是楚地的曲名,因为“劳商”和“离骚”是双声字,他猜测“离骚”可能是“劳商”的转音。

萧兵在《楚辞的文化破译》里提到,《天问》里的阳离就是鸟名,有些楚国人崇拜鸟,以鸟为图腾,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以“离骚”作一只鸟的悲歌,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这些大学者的解说,有理有据,真的是神仙打架,谁也不让着谁。从我的角度,我比较赞同遭受忧愁,想远离忧愁的说法和古曲名称说。原因如下:

第一,“离”在古代是通“罹”的,而“罹”本来就是遭受不幸和苦难的意思,一个人因遭受苦难而产生愁思,并且想要躲避愁思,这种趋乐避忧的本能是古今共有的,屈原有,很正常。

第二,战国时候的楚国,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被浓厚的原始文化包围着,他们把对天空中的鸟当做图腾,进行歌颂,也是常有的事情。况且,在南方苗族人口中,“骚”的发音类似与“sae”这个音节,翻译成汉语是‘歌曲’的意思,这与游国恩的说法和相似。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确切地来讲,屈原写的诗都各有名称,而不是屈原写的诗都叫《离骚》。文学中有一种说法是“风”“骚”,“风”是国风,是《诗经》的代称,“骚”是《楚辞》的代称,它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诗歌样式,我们称之为“骚体”。

关于“离骚”的释义,我知道的就是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

欢迎批评指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