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项缠(伯)是项氏中坚持最久的宗亲。
人们对于项缠的印象,基本上受《史记》的鸿门宴所影响,但真实历史是否如《史记》所言,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鸿门宴」事件的复杂性,因为他是一个分封天下的前奏,各种联络、谈判,情况瞬息万变,很难留下详细过程的文字记录,后人往往只能看到结果,不了解过程。
你可以想象一下,作为瓜分天下的谈判,其商讨内容肯定不会普通《史记》留下的记录那么少,你出一个条件我还一个条件,在记录要依靠竹简的时代,很难完整记录。
比方说领土瓜分,直接记录「刘邦都南郑,王汉中、巴、蜀」,就简单多了,你去记录一下扯皮过程试试?
出了文字记录,另一个手段就是口口相传了,但口口相传受到传话人立场影响很大。
所以,受限于鸿门宴前后经过的复杂性,历史很难真实还原历史,《史记》记载无非是根据结果和部分证言推导猜想。
别的不说,两军对峙,一方高级官员秘密私会另一方高级官员,怎么看都觉得扯淡,安保工作也太差了吧。
再者如此秘密的事是如何流传出来的?
并且项缠“私会”张良、刘邦后,劝导项籍,他肯定要提到刘邦的一些近况,项籍要是问你怎么知道,他怎么回答?
所以我倾向于项缠并不是私会张良,而且为刘项会面作前期安排的,是受到项籍支持的公开活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项缠三番两次维护刘邦,也没有受到惩处,因为本来就是项籍授意的嘛。
项氏宗亲中,最早投降刘邦的是项襄,然后是项它,项缠是最后坚持在鲁县那一批,由此可见项缠并非铁杆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