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捷径的路,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在古代有也是一样的,这是最快的道路。像是我们听到的范进中举故事可以想象到那个时候的人对于科举是多么卖力。古代的科举到底有多难呢?分为多少等级呢?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出分数?
古代科举人数规模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最后级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隋场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土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制度。宋代大部分时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元代的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土科取土,并指定教材,模式变得死板。明、清时,贡土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土及第,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901年清政府废武举制,1905年停止科举。到此,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自隋唐至清末,大约考取进士162450人,武进士2万余人,状元近千人。其中,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
据有关学者统计,隋唐五代共录进士6000多人,宋约50000多人,辽、西夏、金约3000多人,元朝共录取进士1139人,明朝约24595人,清朝约录26849人。
古代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是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举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近1000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有750名左右。
科举有什么好处
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因为八股文实在不能有益于世!而且八股在仁义之道上也不尽是空话。
我国古代,考中秀才就已经可以拥有免税免除徭役,过堂免刑等特权,如果考举人不中的话,可以选择当个私塾先生混个温饱,相比于普通百姓已经非常令人羡慕了!
能够考上举人不仅能够享受国家的津贴,还能免除地税一二百亩,如果进入仕途,能力还可以的话,最后能混个知府当当,不入仕途的话也是个大财主。比如说众所皆知的范进中举
能考中进士的那就是顶尖的人了,他们是朝廷官员的主要后备力量,只要能力够,运气好,最后混到一二品大员也不是不可能,进士一甲第一名才是状元。
在古代考试时间比现代要长,共有两场考试,每场考试历时三天,也就是六天之久,而且为防止作弊,这段时间吃喝拉撒睡都要在一个小屋子里面进行,所以要备很多粮食,所以做状元也是要在极端环境下诞生的,可谓忍常人不能忍。重点是在皇上做主考官的时候,不能上厕所,于是考生都会带一些偏方来让自己憋尿。
尽管古代考试很严格,但是还是有很多学霸存在的。比如柳宗元和苏东坡都是刚过弱冠之年成为进士,而我们熟知的房玄龄则18岁就中进士。在那么高难度考试的情况下,你如果四十岁能考上,都算是智商不错的。在唐德宗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出色的状元叫崔元翰,他可是一路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状元,开创连中三元的先河。
但是也并非有才学就能够成为状元的,有些人可能到死那一天都没有考上。古代平常百姓家的人也只有考科举才能够做官,有些人则是一辈子都在考试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