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说三国以少胜多的战例,应该是三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前介绍了赤壁之战,这里详细说一下“官渡之战。”

公元199年,袁绍听说孙策已经病故,孙权继位,曹操立孙权为将军,作为外部呼应。袁绍得到这个消息,调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人马十多万,浩浩荡荡前来攻打许昌,正往官渡进发。

袁绍发兵的时候,他的手下谋士田丰就劝袁绍不要轻举妄动,恐怕有危险。这时候袁绍手下谋士逢继就献谗言说:“主公这是兴义师,田丰竟然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袁绍非常生气要杀田丰,众人求情才免于一死。这一天大军行至阳武,谋士沮授就说:“我军人数虽然多,而没有曹军勇猛;他们的军队虽然精良,却缺乏粮草。所以曹军利于急战,我们有粮草可以慢守,慢慢消耗曹军实力,那时曹军不战自败。”

袁绍听了沮授的话大怒,说:“田丰慢我军心,我回去一定杀了他。你怎么还敢说这样的话!”遂号令左右把沮授绑在军营里,等我打败曹操后和田丰一起治罪。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找曹操主力决战。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了争取主动,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

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派轻骑兵奔袭进攻白马的袁军。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机率轻骑兵,以张辽、关羽为先锋,疾驰白马。关羽迅速接近颜良军,充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提颜良头而还。曹操一声令下,徐晃等人的后续部队冲杀上去,袁军大败而溃散。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带着白马百姓沿着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追到延津南面,又派文丑和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操当时的骑兵不足六百,而袁绍骑兵有五六千。曹操令士兵解鞍放马,故意将辎重丢弃道边上。袁军纷纷抢夺财物。曹操突然下令攻击,徐晃等战将上马反杀回去,终于击败袁军,乱军中杀了大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绍初战失利,但兵力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七月,进军阳武,准备继续南下进攻许都。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靠沙堆扎下营盘,东西有数十里。

曹操和手下商量,如今袁绍大军兵临城下,你们有什么想法?其中曹操手下谋士荀攸就说:“袁绍兵马虽然多,并不可怕。我们军队士卒都是以一当十的精锐,但是我们由于粮草不足,利于速战速决。”曹操夸奖道:“你说的话,正是我所想到的。”

于是曹操命令军中擂起战鼓进军,袁绍排阵迎敌。曹军张辽出战,袁绍军中张郃来迎,二人大战一起,不分胜负。许褚出阵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大将捉对厮杀。曹操命夏侯惇、曹洪各带三千兵冲阵,袁绍军中审配急令弓箭手拥出阵前乱箭齐发,曹操军大败,退守官渡。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射曹营官兵。曹操制作了一种抛石用的霹雳车,发射石头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接着又掘地道进攻,曹操也在营内出长长的堑壕阻挡袁军地道。就这样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缺少粮草,又加上兵力少,大都疲惫不堪,军心不稳,曹操已经失去坚守官渡的信心。一日见到运粮草的士兵疲惫的样子,于心不忍就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曹操嘴上这么说,却写信给镇守许都的荀彧想退兵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你一决胜负。主公应该变至弱为至强,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认为先退则势屈。现在主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改变。这正是出奇制胜时机,千万不可坐失良机。”

曹操看了荀彧回信中的话,决心坚守下去,等待时机。曹操进一步加强防守,并命令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的前后距离。另一方面不断寻找战机,不久就派曹仁、徐晃截击、烧毁了袁军数千辆粮车,使袁军补给陷入困境。

十月,袁绍派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粮车运粮,夜宿于袁军以北40里的故市、乌巢。正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派轻骑兵袭击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施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寨,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各带柴草一捆,走小路秘密偷袭乌巢,围攻放火。

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一方面派轻骑兵救援乌巢,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曹营非常坚固,攻不下来。正当袁绍救援部队迫近乌巢之时,曹操偷袭部队决一死战,曹军骁将乐进斩杀淳于琼,并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张郃、高览听闻乌巢已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带八千军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有八万人。这就是三国有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三国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这次战役应该说是袁绍刚愎自用、对属下残暴不仁导致的。先有谋士田丰进言下狱,后有沮授进言被拘,凉了手下的心,导致手下军心涣散。反观曹操能纳忠言,即使荀攸刚刚投奔而来,曹操也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大获全胜。另外袁绍在一些事上优柔寡断也是失败的原因。

最佳贡献者
2

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有许多被人看做为经典的战役,被人们所传唱、被人们所学习、被人们所研究。而这些经典战役大多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因为以少胜多才会被认为是经典,如果以多胜少在大家心里会被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值得传唱的。最早出现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是黄帝时代的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役。之后更是出现了不少此类的战役。

而在三国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众所周知,三国里面的三位霸主一开始的是比较弱小的,特别是刘备一方的实力,但是最后他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那么这之间就一定会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到底有多少,又是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战役?让我们来数一数这些战役和了解一下他们所面对的状况。

第一场战役是曹操指挥的战役兖州之战

东汉末年的战乱始于黄巾军叛乱,东汉献帝初平三年,黄巾军30万大军直逼兖州,攻破了东平县和任城。此时的兖州刺史是皇室宗亲刘岱,他看到黄巾军攻来,于是就迫不及待的去进攻黄巾军,最后全军覆没。在这之前,济北相鲍信曾经阻止过,可惜当时的刘岱不听,最终刘岱战死。正在此时,曹操帐下谋士陈宫劝曹操夺取兖州,以这个地方为发源地来进行扩大地盘,曹操同意了陈宫的想法,于是派陈宫前往兖州说服刘岱还在守城的旧部,此时曹操只有几万人。由于城中没有做主的人,再加上曹操的声望不小、济北相鲍信与曹操的关系很好,于是这些旧部就投到曹操的帐下,曹操的势力因此扩大了不少。曹操接受兖州的第一步就是改良军制,提高士气。在不久之后,曹操发现黄巾军没有后勤补给,完全是自给自足,靠着烧杀抢掠来补充自己,曹操发现之后马上制定了计策,那就是派人突袭黄巾军,一步一步的打败了30万黄巾军。曹操也因此稳定了他在兖州的地位,为曹操后期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战对于曹操至关重要。他在这一战中获得数十万的人口和十万大军的补充。

第二战是决定北方霸主的一战——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我相信大家对于其中的情况都很了解,官渡之战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战役。当时的袁绍手下有精兵十一万的流动军队,意思是镇守在地方的不算,而曹操只有两万精兵。精兵顾名思义是百战之军的强悍部队。而且此时的袁绍的名望远远的超过曹操,手下大将、谋士都要比曹操多。在这种的情况下,曹操运用情报,选择偷袭乌巢,导致袁绍大军粮草全部被烧,军心大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会就是说,后勤跟不上,就意味着要输,袁绍就是这样被曹操打败。实际上袁绍就是因为优柔寡断,曹操礼贤下士而失败的。这一战让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地位,北方就此统一,曹操的势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曹操也因此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南边。

第三战是蜀国走向衰败的标志——夷陵之战

荆州被陆逊所率领的吴国水军攻下,关羽兵败麦城,关羽因此战被吕蒙所杀。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派兵数十万大军直逼吴国,气势雄浑。孙权一看,惊慌不已,派人向曹操求和,希望能够不要两面作战,曹操多么聪明的人,巴不得他们互相残杀,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刘备急于快速解决战斗,因为数十万大军的出征,耗费太大,但是陆逊就是坚守不出。于是刘备只好把军队驻扎在深山密林之中,等到秋收以后,在继续进攻。可是陆逊不是好惹的,他看到蜀军所驻扎的位置正好可以用火攻,最后陆逊用火攻打败刘备,如果不是赵云前来救援,恐怕刘备就被活捉了。就这样刘备的数十万大军就这样死伤惨重,刘备也因此大病不起,三国的局势因此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第四战是张辽展现他极强的军事才能的一战——合肥之战

曹操当时的重心不在吴国,所以只是派张辽镇守合肥,当时张辽只有七千兵力。孙权一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合肥是曹操至关重要的一个要塞。于是孙权兴兵十万攻打合肥,张辽岂是吃素的,在这战中张辽带着八百精兵就把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得哭爹喊娘的,这个时候张辽虽然兵力不足,但也不是好惹的。从那以后东吴士兵听到张辽的名字就心惊胆战,从此之后张辽威名远扬。之后,张辽年纪大了,有得病了,但是孙权还是十分忌惮张辽,曾经说过:"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第五战是众所周知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真实意义上,奠定三足鼎立的场面的关键之战。曹操兴兵二十万,想征服这最后的南方。此时东吴只有五万军队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吴国有过要求和的想法,最后是诸葛亮说服了吴国,对战曹操二十万大军。期间出现了许多极为有名的事情,比如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等有意思的事情。这一场战斗用三十六计中数计,其中有反间计,除掉了曹操的水军大将;苦肉计,使得曹操放下戒心,被周瑜火烧连营;连环计,打败曹操二十万大军。经此一战,曹操元气大伤,只能回到北方,修养生息。自此以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三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战火纷飞,大大小小的战役不知凡几,不论是以多胜少的还是以少胜多的,总之,战争除了给人们带来伤痛之外也就是在战士的功勋上在添加上一笔了。

3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具体情况其他朋友已经回答,我不再赘述,这里我重点说说另外两个不那么有名的经典战役。

1、陈仓之战

228年,魏国大司马曹休受到周鲂诱骗进攻东吴,正中陆逊圈套,大败而归,损失惨重。

诸葛亮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开始第二次北伐,数万蜀汉大军自散关进发,包围了陈仓城,曹魏在陈仓的守将名叫郝昭。

诸葛亮欲招降郝昭,郝昭不降,于是大举攻城,时郝昭仅有兵千余,兵力极为悬殊,不过好在他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加固了城防。

诸葛亮首先派云梯和冲车靠近城墙,守军立刻用火箭将云梯烧毁,用磨盘将冲车砸毁,汉军第一次进攻受挫。

随后汉军又竖起井阑向城内射箭,在井阑的掩护下汉军将土填平护城河,想要将土堆的和城墙一样高,以此直接爬上去,但是郝昭在里面又修筑了一道城墙因而汉军的第二次进攻再一次失利。

然后诸葛亮又出奇计,令士兵掘地道进攻,被郝昭察觉,魏军在城内横挖地道进行拦截。如此攻守二十余日,随后魏军救兵赶到,又因军内缺粮,诸葛亮于是下令撤兵。

陈仓之战,是古代的一次经典守城之战,诸葛亮兵力几十倍于郝昭却不能破城,足见郝昭是善守之将,此战成为后世守城之典范。

2、合肥之战

215年,曹操征张鲁,孙权趁机兴兵十万攻合肥,合肥的守将是张辽、李典、乐进,守军只有七千。

彼时张辽按照曹操的指示,趁东吴人马刚到尚未合兵之际,选择主动出击,当夜募集八百敢死队,宰牛共饮,黎明共同出城。

张辽身披重甲手持大戟冲锋在前,杀十人斩两将,自呼名号冲进东吴营垒,朝着孙权麾盖直杀过去,孙权直接被吓傻了,在士兵的保护下逃到一个山坡上躲避,让士兵用长戟结成阵势守卫。

张辽在山下耀武扬威,大喊:“胆小鬼!下来决战!”孙权不敢下去,东吴毕竟兵多,而张辽就那几百士兵,在孙权的指挥下东吴军队将张辽团团围住。

张辽率数十人杀了出去,但是多数士兵仍被包围,这些士兵大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于是张辽又杀入重围将手下救了出来,众将士所向披靡,东吴军队无人可挡,从早上杀到中午,东吴大将陈武阵亡,宋谦、徐盛负伤,东吴士兵锐气折尽,人人畏惧张辽。

后人马到齐围攻合肥,因没有了士气,军中又出现了疾病,孙权知道再打下去也赢不了,于是撤围还军。

张辽一看东吴军队撤退,于是出城掩杀,当时东吴军队前部已经过了肥河走远了,后部由孙权亲自带领,身边只有两千人马和凌统、甘宁、蒋钦、吕蒙四个大将。

当时孙权想让前部人马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很快两军就展开了激战,之前人马多时尚敌不住张辽,这时人马更少自不是张辽的对手,孙权差点没阵亡。

在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的死命保护下才十分狼狈的跑到了逍遥津,到了河边才发现桥已经被张辽分兵破坏了,桥身中间有个一丈多的断口。

眼看张辽人马越来越近,孙权按照手下官员谷利的主意抓紧马缰绳,谷利则在后面用力抽打马屁股,纵马奋力跳了过去,这才逃出生天。

为保护孙权,凌统部下三百人全部阵亡,他身受重伤孤身带甲潜游过河。

合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击败孙权十万大军,杀的东吴军威扫地,以此战之功,张辽济身于三国一流猛将之列。

4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主要有三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奠定了汉末三国鼎立的格局,同时有趣的事情是,这三场战役的胜利的关键都在于火攻的使用:官渡之战时,操夜袭乌巢火烧绍之粮草,大破袁绍;赤壁之战时,喻以诈降计为基施以火攻,击退曹操;夷陵之战时,陆逊火烧连营,攻废刘备;以此三场以少胜多经典火攻战役,终成三分格局。

官渡之战(199年-200年)是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的战略决战,以曹操获胜告终。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力量发生转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对抗曹操大军的战役,最终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取得胜利。 此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同时该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征战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与蜀军相持而战,最后于夷陵一带打败蜀军。该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5

三国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众所周知,三国里面的三位霸主一开始的是比较弱小的,特别是刘备一方的实力,但是最后他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那么这之间就一定会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到底有多少,又是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战役?让我们来数一数这些战役和了解一下他们所面对的状况。

第一场战役是曹操指挥的战役兖州之战

东汉末年的战乱始于黄巾军叛乱,东汉献帝初平三年,黄巾军30万大军直逼兖州,攻破了东平县和任城。此时的兖州刺史是皇室宗亲刘岱,他看到黄巾军攻来,于是就迫不及待的去进攻黄巾军,最后全军覆没。在这之前,济北相鲍信曾经阻止过,可惜当时的刘岱不听,最终刘岱战死。正在此时,曹操帐下谋士陈宫劝曹操夺取兖州,以这个地方为发源地来进行扩大地盘,曹操同意了陈宫的想法,于是派陈宫前往兖州说服刘岱还在守城的旧部,此时曹操只有几万人。由于城中没有做主的人,再加上曹操的声望不小、济北相鲍信与曹操的关系很好,于是这些旧部就投到曹操的帐下,曹操的势力因此扩大了不少。曹操接受兖州的第一步就是改良军制,提高士气。在不久之后,曹操发现黄巾军没有后勤补给,完全是自给自足,靠着烧杀抢掠来补充自己,曹操发现之后马上制定了计策,那就是派人突袭黄巾军,一步一步的打败了30万黄巾军。曹操也因此稳定了他在兖州的地位,为曹操后期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战对于曹操至关重要。他在这一战中获得数十万的人口和十万大军的补充。

第二战是决定北方霸主的一战——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我相信大家对于其中的情况都很了解,官渡之战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战役。当时的袁绍手下有精兵十一万的流动军队,意思是镇守在地方的不算,而曹操只有两万精兵。精兵顾名思义是百战之军的强悍部队。而且此时的袁绍的名望远远的超过曹操,手下大将、谋士都要比曹操多。在这种的情况下,曹操运用情报,选择偷袭乌巢,导致袁绍大军粮草全部被烧,军心大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会就是说,后勤跟不上,就意味着要输,袁绍就是这样被曹操打败。实际上袁绍就是因为优柔寡断,曹操礼贤下士而失败的。这一战让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地位,北方就此统一,曹操的势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曹操也因此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南边。

第三战是蜀国走向衰败的标志——夷陵之战

荆州被陆逊所率领的吴国水军攻下,关羽兵败麦城,关羽因此战被吕蒙所杀。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派兵数十万大军直逼吴国,气势雄浑。孙权一看,惊慌不已,派人向曹操求和,希望能够不要两面作战,曹操多么聪明的人,巴不得他们互相残杀,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刘备急于快速解决战斗,因为数十万大军的出征,耗费太大,但是陆逊就是坚守不出。于是刘备只好把军队驻扎在深山密林之中,等到秋收以后,在继续进攻。可是陆逊不是好惹的,他看到蜀军所驻扎的位置正好可以用火攻,最后陆逊用火攻打败刘备,如果不是赵云前来救援,恐怕刘备就被活捉了。就这样刘备的数十万大军就这样死伤惨重,刘备也因此大病不起,三国的局势因此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第四战是张辽展现他极强的军事才能的一战——合肥之战

曹操当时的重心不在吴国,所以只是派张辽镇守合肥,当时张辽只有七千兵力。孙权一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合肥是曹操至关重要的一个要塞。于是孙权兴兵十万攻打合肥,张辽岂是吃素的,在这战中张辽带着八百精兵就把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得哭爹喊娘的,这个时候张辽虽然兵力不足,但也不是好惹的。从那以后东吴士兵听到张辽的名字就心惊胆战,从此之后张辽威名远扬。之后,张辽年纪大了,有得病了,但是孙权还是十分忌惮张辽,曾经说过:"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第五战是众所周知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真实意义上,奠定三足鼎立的场面的关键之战。曹操兴兵二十万,想征服这最后的南方。此时东吴只有五万军队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吴国有过要求和的想法,最后是诸葛亮说服了吴国,对战曹操二十万大军。期间出现了许多极为有名的事情,比如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等有意思的事情。这一场战斗用三十六计中数计,其中有反间计,除掉了曹操的水军大将;苦肉计,使得曹操放下戒心,被周瑜火烧连营;连环计,打败曹操二十万大军。经此一战,曹操元气大伤,只能回到北方,修养生息。自此以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6

官渡,夷陵。赤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