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不懂帝王之术。心性残忍刻薄,给他个盛世,也能像杨广同学一样败光成乱世!
一个连亲生女儿都砍杀(为他可悲的面子,怕让义军睡了)的暴君,极端自私暴虐,绝对无法用恩义激励文武为朝廷效力。
一个有人才不会使用,动辄扣锅杀害他们,只知甩责任没担当的瞎君,必然失败!
一个连财税都打理不来的呆君,只能坐吃山空,穷途末路!
明末洪承畴、孙传庭、卢向升……多少英才俊杰,忠勇之士如曹文诏、祖宽丶虎大威、陈永福、左光先等,都被崇祯废了,实在烂泥上墙??一样,给他再多也白搭!
崇祯,不懂帝王之术。心性残忍刻薄,给他个盛世,也能像杨广同学一样败光成乱世!
一个连亲生女儿都砍杀(为他可悲的面子,怕让义军睡了)的暴君,极端自私暴虐,绝对无法用恩义激励文武为朝廷效力。
一个有人才不会使用,动辄扣锅杀害他们,只知甩责任没担当的瞎君,必然失败!
一个连财税都打理不来的呆君,只能坐吃山空,穷途末路!
明末洪承畴、孙传庭、卢向升……多少英才俊杰,忠勇之士如曹文诏、祖宽丶虎大威、陈永福、左光先等,都被崇祯废了,实在烂泥上墙??一样,给他再多也白搭!
祟祯接手是一个平稳政权,可能会成为明君。理由有三。
一是崇祯不是昏君与暴君。皇帝分为三种,明君、昏君、暴君。按照传统儒家道德伦理定义的概念,明君的特点,是以百姓安康为己任、勤政、节俭、爱惜民力、从谏如流。昏君的特点是荒政、不分忠奸、为一己之私不顾民望。暴君的特点是荒淫无度、残害大臣。祟祯显然不是昏君与暴君。
二是崇祯有一定气节。北京城破前夕,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还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然后,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自己带着太监王承恩一起逃亡煤山,自缢而死。崇祯帝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明朝皇帝独有的气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也正是为何崇祯帝虽为亡国之君,却深得同情的原因。
三是崇祯兢兢业业。据有关史料记载,崇祯帝勤政到为处理公文彻夜不眠。一次,他去慈宁宫拜见宫中最有威望的刘太妃(崇祯帝祖母辈)时,竟然坐着睡着了,刘太妃命人拿来锦被给崇祯盖上。
至于明朝灭亡,也是无可奈何。崇祯付出了自己一生全部的精力,与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用尽全力,试图复兴明室。无奈内忧外患齐发。文官集团的反击,外部势力的进攻,李自成军队的夾击。最终,首都城破,明朝灭亡。
完全有可能的。
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除了清除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外,还勤政廉洁。
据有关史料记载,崇祯帝勤政到为处理公文彻夜不眠。一次,他去慈宁宫拜见宫中最有威望的刘太妃(崇祯帝祖母辈)时,竟然坐着睡着了,刘太妃命人拿来锦被给崇祯盖上。崇祯醒来后苦涩地说,为处理公文,召见群臣他很少能休息,已经两夜未眠,说罢与刘太妃相对落泪。崇祯帝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则在乾清宫看奏章,遇到军情紧急时便连续几昼夜不能休息。
崇祯帝是明朝自太祖以来罕见的勤政之君,除了照例应免日期之外,每日视朝,并参加日讲和经筵。一日,他参加日讲时,由于疲惫不堪,随意把脚放到台楞之上。当时日讲官文震孟正好讲到《尚书》中“为上者奈何不敬”一句,便抬眼注视皇上翘起的脚,崇祯帝不好意思地以袍袖遮掩,把脚徐徐放下。可见,他对日讲也是认真对待,并非敷衍了事。
崇祯帝上任伊始,发出"丈官不爱钱"的号召。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直以身作则: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俱不讲究。
如果明末悲情天子崇祯帝接手的是一个平稳政权,他有大志、有气节、也不昏庸,依他的才华、谋略虽不能成为一代雄主,但也能成为一代明君。
谢邀!
说实话,这样的问题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历史的多变性是没人可以预测的。既然提出来了,咱们就大胆假设一下,权当娱乐了。
我觉得,如果崇祯接手的是个平稳的政权,他应该会是一个明君。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来看一下崇祯帝在位时主要有哪些“不平稳”的因素存在。
第一、党争
第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第三、努尔哈赤的后金
归结起来,也就是这三点!所以说,如果他登基后,没有这些“不平稳”的因素了,那么此时的大明朝是个什么样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百姓安居乐业,边疆安全稳定,文武百官通力合作、精忠报国。一片其乐融融。
当然了,分析这个假设,少不了分析下崇祯帝的性格。
大家知道,崇祯帝这个人,志向远大,勤于政事,生活节俭,并且关爱百姓,善于反省等等等等,反正是有一大堆的优点。但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他也有缺点。
根据史料的记载,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因此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
除此之外,崇祯帝智谋平平,没有足够的手段去管理朝政,处理人际关系。
但是,这有什么呢?别忘了,古往今来,猜忌多疑的帝王可不在少数,曹操、朱温、朱元璋、雍正,哪个朝代没有多疑的帝王,但这影响什么了吗?谋略平平的帝王也很多,唐高宗李治、明孝宗朱佑樘,都是谋略平平,影响什么了呢?
再说了,崇祯帝的猜忌多疑,是发生在什么情况下的?那可是发生在国家危在旦夕,朝堂腐败之至的情况下的,也就是说,如果朝堂一片祥和,他还会有这样的性格吗?
如果没有这样的性格,那一个志向远大、关爱百姓的君主,还愁招不来人才吗?
有了人才,皇帝又不挥霍,心系国家,边疆安定,百姓安乐,这样一个朝代的帝王难道不算是一个明君吗?
谁敢保证呢!
或许崇祯觉得国富民康,有了资本,就不努力了呢?然后猜忌多疑的性格发扬光大了呢?因此引发朝堂腐败了呢?继而民不聊生又反叛起义了呢?
都不好说!
乐呵乐呵得了!
当不了,清修史,史官要黑化明朝诸帝,皇帝拒绝了,即便如此,崇祯也是个无能,残暴的皇帝,他的智慧就除魏那件事用完了!
一个死了几百年的悲情人物,有什么好讨论的?他若不死,明朝宗室人口将破千万,大量宗室不缴税,政权没有财政收入,只有大力压榨老百姓,民不聊生食不果腹,阶级矛盾激化官逼民反,就算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等等的农民起义来推翻他的政权!
崇祯也是有些或许急于求成,操之过急了,比如说打仗,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就不能主动出击,应该坚壁清野,孙传庭就是这样被他逼死的,本来孙传庭不想去主动攻打农民军,因为兵力相差悬殊,可是崇祯下命令非让他出击,结果他战死了,还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明末的那种动乱,天灾人祸不断,再加上内有农民军起义,如火如荼。外有关外皇太极的满清政权虎视眈眈,而且当时的清政权已经跟努尔哈赤的时候不能同日而语,制度已经趋于完善,更重要的是当时皇太极联合了蒙古部落,降服了蒙古。明朝也就没有了屏障,可见皇太极对于蒙古的问题比明朝要高明。
还有,崇祯杀了袁崇焕,不顾众大臣的反对,祖大寿几次为袁崇焕求情,甚至都向崇祯跪着哭诉,可是崇祯理都不理,崇祯也不顾及袁崇焕疾行了两天两夜保卫京师,从辽东敢来增援,实属不易。将一员名将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从此再无能平定辽东的将领,袁崇焕后的蓟辽总督,大多是无用之辈。在明末那个时局动荡,需要用人之际,可是崇祯刚愎自用,想杀就杀,败一方即杀一将,失一城即杀一吏。他的性格也有很大的缺陷,出了事后不敢担当责任,把责任推给大臣,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自己不想背黑锅,就要大臣背。
结果,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大臣也不想做崇祯的替罪羊。崇祯如果在太平盛世,可以有治平之力,但是在危难当头,无擎天之能。
崇祯此人志大才疏、心高气傲、刚愎自用又性情乖张,分辨不清人、事、物的好坏轻重缓急。
尤其缺乏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比他以前的老祖宗们精力充沛、勤奋努力,崇祯最多就是一个常务副市长的能力水平。
如果生逢太平年景,接手一个平稳的政权,农民没有起义,灾荒没有发生,蝗虫没有飞来,外敌没有入侵,在没有什么致命威胁和重大危机的情况下,每天按部就班的批阅奏章处理一下日常事务勉强还能凑合。
明朝的灭亡是一开始注定的结局。
只不过崇祯背了最后的锅而已。
这一点,我更倾向于《万历十五年》中的观点,朝代始建之时的制度,就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走向。
有很多人称崇祯导致了明朝的灭亡,甚至说不杀魏忠贤就不会灭亡。
这种说法纯粹是胡说八道。
虽然崇祯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问题是崇祯个人是否能够改变当前的局势和制度?任何人都没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