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嘉诚是一个忠臣,是一个诤臣,也是一个直臣。还要说明一点,孙嘉诚还是一个聪明的臣子。

应该说,没有孙嘉诚,年羹尧的骄横跋扈的作风也会被人弹劾,也没有好结果,孙嘉诚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率先开燃的炮仗罢了。

雍正当然更聪明,但是他理性。从他下朝后坐在年秋月前面,大喊“卸甲,脱,脱,脱”直到秋月脱完然后又离去就知道,雍正已然见不得年羹尧了。

但是,西北的大局刚刚平息,还需要时日稳定,他不能动年羹尧,哪怕是轻轻敲打都不行,因为年羹尧手里有几十万“只知有军令,而不知有皇帝”的将士,乱不得。雍正只有忍气吞声,做好安抚,才能稳住年羹尧及其党羽。

孙嘉诚此时蹦出来虽然符合雍正的心境,但是却于大局不利。更重要的是,孙嘉诚的背后,是一大帮清流,这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势力集团。雍正深知,要是仅仅只是一个孙嘉诚,杀也就杀了,先安抚年羹尧为主,无所谓。但是对于一个势力集团,杀或者不杀都将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况且孙嘉诚还是一个忠臣。

除此之外,与雍正一直暗中较劲的老八集团此时正安静的呆在一边,等着看戏。看什么戏呢?看雍正的大功臣年羹尧和清流们打架,看雍正怎么处理,看清流们和雍正怎么掐架。老八集团一直想做黄雀,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他们没有做成黄雀,这一次还是怀着同样的心思。

以孙嘉诚为主的清流集团,老八集团这两大集团现在都因为我年羹尧的事和雍正杠上了,清流们是明杠,老八是暗杠,虽说目的不一样,导致的结果可能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一个“乱”字,处理不好,老八不是一直就要个乱吗,那他就会出击,后果不堪设想。

雍正的心里当然是门儿清,鉴于目前的形势,他只能安抚年羹尧,甚至是满足年羹尧的一切人事安排,他也想动年羹尧,但是还不是时候,因为这次只有年羹尧给他挣回了脸面,他也不能落下个杀“恩人”的无情无义的名声啊。

但是年羹尧始终是要动的。年羹尧不是普通的臣子,是自己潜邸出去的奴才心腹,是手握几十万重兵的抚远大将军,是立过大功的功臣,没有十足的证据和把握,雍正还真是难动。

西北大军的存在让雍正投鼠忌器。现在孙嘉诚又蹦出来,势必会扰乱朝局,于推行行政不利,为了稳住年羹尧,雍正摆了一桌核桃酒,以为军队理财为由将年羹尧和孙嘉诚拉在一起,让他们合作。

这是一招死局,明眼人谁都能看得出,两个死对头,在年羹尧这样心狠手辣的人手里,孙嘉诚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是孙嘉诚就接招了。

我说过,孙嘉诚是个聪明的臣子。为什么说他聪明,就说为什么求雨他就能成功吧,他借口于成龙易经推演,实际上是自己推演好了的,知道当天会有雨下。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巧合,政治不是赌博,他都是有备而来。

难道,这么聪明的孙嘉诚不知道这是个死局么?肯定知道啊。因为十三爷一句:你孙嘉诚自比龙凤比干?他就明白了,龙凤比干是千古忠臣的楷模,可以以死明志。

他也知道,雍正这会儿不知道怎么对年羹尧下手,他实际上也摸清了雍正的心理:对年羹尧已经起了疑心,只是鉴于形势不好下手而已。

雍正的这一招,正是要借年羹尧之手杀了孙嘉诚。杀孙嘉诚本不是雍正的心思,但是在棋手那里,损失这一颗子,是为了图更多更大的子,就算是死,也死得其所。

你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就会激发清流们的强烈抗议,雍正就会有理由对年羹尧下手了,这其实就是一箭三雕的买卖。一来可以找到收拾年羹尧的理由。二来可以借机敲打清流集团。三来可以断了老八集团借机大做文章的念想。

大概孙嘉诚只看清楚了两点。一是以死为雍正制造收拾年羹尧的理由。二是防范老八集团大做文章。至于敲打清流集团,孙嘉诚想到没想到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一个忠臣,孙嘉诚看到这两点也很不错了,死后还能留下一个清名,正所谓死得其所。故孙嘉诚如求雨一般,也愿前往。

最佳贡献者
2

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是个倔脾气,他不怕死。从主观上说,只要能为国为民,他甘愿赴汤蹈火

关于孙嘉诚不怕死的这一点,从他干的几件事就可以明显的看来。

第一件是雍正继位之初,他上书直谏新铸的铜钱不合理。这种事情跟他一个小小六品户部主事其实没多大的关系,但是他就是要掺和,为此他还跟自己的长官,身为户部尚书的阿灵阿打了一架。最后闹到雍正帝面前评理,并当面反驳了老八,给雍正上了一堂关于铸币潜规则的“课”。

六品小官敢打从一品尚书,而且还敢给皇帝陛下“上课”,这可都是要掉脑袋的大事。可是孙嘉诚就是敢干。

第二件是直谏年羹尧是个奸臣,说正是由于年羹尧的飞扬跋扈,目无王法,才导致了京师的大旱。结果又惹得雍正心中很不满,向他兴师问罪,说既然你忠臣,那你给我就去求雨。言外之意,你孙嘉诚要是给老子求不来雨,那我就给你好看。

虽然说,后来孙嘉诚竟然真的求来了雨,逃过了一劫。但问题是,如果没下雨呢?

雍正为了朝廷的稳定着想,会不会借他的人头一用?

所以说,电视剧中的孙嘉诚就是头犟驴,他干的几件事都是刀头舔血的玩命勾当。一个不小心,他就狗带了。

但是,他并不怕狗带,不怕死。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敢去西北的主观原因。



第二,从客观上说,孙嘉诚当时的境遇,他也不得不去西北

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的学问很好,是康熙六十年一甲的第三名(原本是状元,但因为长得丑,改成了探花),说话非常有逻辑性。别人都劝他不要弹劾年羹尧,理由年羹尧平叛有功。可他却非常敏锐的指出:“平定叛军是大家一起的功劳,凭什么就算在年羹尧一个人的头上?”

这一句话可谓是醍醐灌顶,一语道破了年羹尧居功自傲的弱点。

除了学问好之外,孙嘉诚还很侠义。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科场舞弊,大家都只是一味的弹劾张廷璐,没人关心张廷玉。只有他深夜拜访张廷玉,替张写好了谏言奏书。不卑不亢,肝胆相照,此举可以说是挽救了张廷玉的政治前途。

然而,尽管孙嘉诚有这些优点,可是他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结党。

结党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了吧?从古至今的统治者,最烦的就是底下的人结党,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

当然了,结党并非孙嘉诚的本意,他实际上并不屑于跟一帮除了叽叽喳喳,什么都办不好的言官搞在一起。

但是,由于他是御史,而他这种御史又必须抱团才有威力。所以,雍正神烦的政治形态在孙嘉诚的多次直谏下,就阴差阳错的给促成了。

弹劾诺敏、张廷璐、年羹尧,逼得雍正也不得不现场表态,就是清流党极高“战斗力”的直观表示。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设身处地一下:如果你是雍正,当一帮清流党整天群起而攻之,逼你表态,你会是个什么心态?

难道年羹尧飞扬跋扈,你会不烦?

诺敏、张廷璐辜负皇恩,你不恨?

你肯定烦,也肯定恨,但你是皇帝,你不能随随便便表态。因为皇帝一言九鼎,很多话说出去了,打脸也不能收回。

你要全盘考虑问题,考虑利弊之后才能做出妥善的决定。

可是,御史们就是不管这些,他们就是逼你表态,不表态就玩命的弹劾,一直要逼你做出让他们满意的结果才行。(电视剧中是弘历代表雍正跟清流党谈话,才化解了弹劾年羹尧的政治危机)



这种事,一次两次你能忍,可多了呢?你断然不会忍!你必然要拆散他们。

谁带头,就把谁调走,瓦解清流联盟。否则你就会被清流党胁迫了。

在剧中,孙嘉诚正因为是清流党大哥,所以雍正必须要让他离开,把他派到西北效力只是个幌子。目的就是让他走。

走的越远越好。

而孙嘉诚也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也是时候该走了,所以他也不得不离开。

越早离开越好。

他此时离开,既可以离开是非之地,还可以到真正能实干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才华。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外,从后来清流党的所作所为来看,这群人可谓是丧心病狂,得理不饶人,好坏全凭一张嘴。

孙嘉诚如果不去西北,继续跟他们混在一起,他在后面也很有可能会掉脑袋,而且还会晚节不保。

因为,孙嘉诚有很强的是非观念,他并不是为了弹劾而弹劾。可某些清流党人,比如后面接替孙嘉诚担任清流领袖的谢济世和陆生楠,完全没有是非观念,完全只考虑个人利益,逮到谁就往死里咬。

刘墨林原本也是清流,可他就因为替田文镜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就被谢济世带着清流党把他骂的跟牛粪一样。气的一个大老爷们两眼泪汪汪。

孙嘉诚的性格跟谢济世那帮人不一样,如果按照后面的那股“歪风”,孙嘉诚要么跟清流党彻底同流合污,然后被雍正砍头。要么为百姓利益跟跟清流党决裂,然后被清流党骂的跟狗屎一样,抑郁而死。

这两种结局,哪一种都不如他去西北被年羹尧砍头。最起码,死在年羹尧手上,他还是个“烈士”,雍正和清流党都敬重他。而他若是因为新政而死,他可就真的冤枉死了。

3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与乔峰颇有相似之处,他们身上都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品质。

乔峰独闯聚贤庄,力战武林豪杰,孙嘉诚不畏八爷党,弹劾户部京堂;

乔峰不惧生死,少室山大战中原英雄,孙嘉诚不顾个人安危,踮起脚骂年羹尧;

乔峰用舍身取义的方式,实现普渡众生,孙嘉诚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途径,完成了忠君报国的理想。

第一、孙嘉诚只要去了西北,不管能否完成任务,他都有骄傲的资本

当时,年羹尧西北大捷,一跃成为雍正的恩人,朝廷的顶梁柱。得胜回朝后,年羹尧仗着自己的功劳,有点飘飘然,所作所为,大失人臣之道:

  • 百官跪迎,视而不见,孙嘉诚当时就不顺眼;

  • 朝堂之上,只知军令,不知皇帝的命令,狠狠打了雍正一耳光,让雍正极其难堪,最后只能对年妃发火;

  • 在雍正身边安插耳目,打探消息;

  • 结交百官,举荐嫡系,推行“年选”,挤占朝廷用人之权,这么一举荐,算是得罪了所有科甲出生的人。在清朝,士子无穷而国家缺额有定,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年羹尧把缺额给用了,十年寒窗的人岂不要喝西北风了。

这个时候,最应该站出来的人就是孙嘉诚,为何?

因为经过与户部堂官吵架、主张严惩张廷璐等事件,他已经成了朝廷清流的“名片”。他不仅要为自己的利益奋斗,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还要为清流争取集体利益。怎么争呢?年羹尧动了他们的奶酪,那自然要从年羹尧的嘴里抢回来。

所以,孙嘉诚要与年羹尧死扛到底。扛倒了年羹尧,就是大功一件。即使最后英雄就义,也不枉一条汉子,铮铮铁骨。千百年来,无数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能够博个好点的历史名声。以孙嘉诚在清流中的地位,再加上清流的舆论影响力,流芳百世是板上钉钉的事。

此外,孙嘉诚的职位是御史,职责就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不法行为。年羹尧目无法纪,在西北更是一方“土皇帝”,孙嘉诚带头出面制约可谓责无旁贷。

他若不去,斯文扫地。清流会怎么想?你孙嘉诚当初起到带头作用,我们才认你当大佬,如今年羹尧都要砸我们的饭碗,你却退缩了,你不护着我们,还当什么大佬?你没担当,又如何服众?

雍正会怎么想?我提携你,就是看中你的骨气,去趟西北都不敢,我要你做甚?

别人不敢走的路,孙嘉诚敢走;别人不敢弹劾的人,孙嘉诚敢得罪;别人不敢说的话,孙嘉诚敢于直言,这就是传统士人“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第二、从君臣关系来看,孙嘉诚应该去西北

年羹尧因自己的狂妄,导致君臣关系出现了裂痕。尤其是在饭局上,他连续拒绝雍正的三个请求,把自己推到了雍正的对立面。

雍正这个人本就非常多疑,对年羹尧的不信任只会有增无减,你年羹尧是不是飞天了啊,还有没有我这个主子,给你台阶你不下,那我就找个人盯着你。

古人讲君忧臣辱,孙嘉诚是个忠臣,自然应该为雍正排忧解难。雍正都开口了,他若不去,与年羹尧的不忠又有何区别呢?

看过NBA的朋友都知道,在NBA赛场上,有一种战术叫“砍鲨战术”。此战术是老尼尔森为应对罚球不准的“鲨鱼”而专门设计,简单点说就是派出己方球员充当“炮灰”,限制“鲨鱼”或者与其“同归于尽”。而“炮灰”球员为了球队以及发挥自己的价值,往往会义不容辞。

此时,雍正就像是教练,年羹尧就好比是“鲨鱼”,而孙嘉诚就如同当“炮灰”的球员。雍正要针对年羹尧布置“砍鲨战术”,孙嘉诚为了大清,只能去西北当“炮灰”,要不成功限制年羹尧,要不与其同归于尽。

孙嘉诚能够成为清流的“名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雍正对他的知遇之恩。若没有雍正的提携,他只怕早就被八爷党辞退了。孙嘉诚要知恩图报,去西北牵制年羹尧就是报恩的机会。

三、站在雍正的角度,他已经对孙嘉诚有所不满,所以孙嘉诚非去不可

在古代朝廷,君王普遍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偶有个别听真话的情况,也是做做样子,或者无奈之举。

雍正是君,孙嘉诚是臣,说一次两次真话,也就算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真话,雍正的面子往哪搁?即使是普通公司,这种天天讲真话的员工,只怕也会被领导调离。

更要命的是,孙嘉诚在没有得到雍正授权的情况下,就拿“天意”做文章。

在古代,“天意”可不是孙嘉诚能够用的,这关乎皇帝的权威与正统性,甚至高于皇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受命于天之类的学说,解释权一般都由皇帝说了算。皇帝以外的人解释“天意”,就是一些想当皇帝的人,比如王莽、曹丕借助天降祥瑞,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孙嘉诚借助“天意”弹劾年羹尧,出发点是好的,但触到了雍正的龙须。他解释的天意,错了还好,偏偏被他说对了,让天下人感觉老天都在帮他。最代表天意的人是雍正,他心里会怎么想?

你孙嘉诚行啊,天意都被你说中了,你今天用天意弹劾年羹尧,明天会不会用天意弹劾对手啊?哪天你像陈胜吴广那样,在一块布上写“八爷王”或“某某王”,然后置人所罾鱼腹中,说这是天意,那时我胤禛该顺从天意退位让贤呢,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对于雍正而言,孙嘉诚已经是一个危险人物,必须清理,能借别人之手除掉最好。孙嘉诚如果不去西北,雍正很有可能也会欲加之罪,变着法子打击他。等到雍正亲自出手,别说小命,名声也会扫地。两害相较取其轻,孙嘉诚去了西北,还能当个名震天下的大忠臣、大名士。

秋媚说:在朝野内外多重力量的博弈下,以及孙嘉诚自己的个性特点,他是去西北最合适的棋子。棋手雍正下棋,棋子孙嘉诚别无选择。孙嘉诚是忠臣,忠于雍正和大清,不畏强权,有传统士大夫的风骨,用舍生取义的方式全了君臣大义。

4

我不太苟同题主的说法。很明显该提法说了两点:

  1. 雍正这个人很阴险,知道年羹尧不会放过孙嘉诚,还将其派往西北,为的是杀年羹尧;
  2. 孙嘉诚知道后,便开始满脑子,考虑自己的安危。

两个点都是以正史中,雍正阴暗面的人设为前提的,恰恰与《雍正王朝》中雍正的正面人设不符,是将历史、电视剧两个雍正,相混淆的结果。

剧中的雍正:

  • 一心为公:无论是江南赈灾、追缴户部欠款,都体现出雍正心系朝廷,甚至为追缴欠款不惜得罪满朝文武。虽因田文镜逼死魏东亭,受到罚俸一年,但在康熙那里,得到很高的印象分。
  • 体谅下属:一次张廷玉出席,张廷路处斩现场,;另一次当着胤禩、隆科多、马齐三位满族大臣,询问张廷玉,处理满人的事务。两次场合都令张廷玉很难堪,事后,雍正以考虑欠妥,都做出检讨。
  • 仁慈:同母胞弟胤禵,不满雍正继位,而对其做出藐视君上的行为。无奈之下,将胤禵囚禁,剥夺了其身边的乔引娣。一则,告诉胤禵,现在我是皇帝;二则是雍正的苦心,因两兄弟夺嫡中,分属不同阵营,成见颇深。将乔引娣放在身边,目的是让她了解自己,让她成为两兄弟之间的桥梁,化解成见。


所以这样的雍正怎么会让孙嘉诚去送死,再说了此时满朝文武,对年羹尧都极度不满,还缺杀他的理由吗?雍正在这时候还保他,一则爱惜他的军事才能;二则是西北隐患未彻底根除。但也忌惮年羹尧在西北做大,养虎为患。于是孙嘉诚去西北,明为帮手,为年羹尧筹集军饷,实则是敲打年羹尧,让其有所收敛。

剧中的孙嘉诚

至于题主说孙嘉诚明知道是死局,那倒未必,是其没有想那么多。孙嘉诚以直臣的形象出现,深受儒家传统精神熏陶。如果说田文镜是一“愣”,那么孙嘉诚便是二“愣”。愣不是贬义,代表着对传统价值理念的坚守。

先是以区区六品主事,与户部堂官发生口角,进而闹到雍正那里,陈述铸造新钱内有乾坤,不惜顶撞总理王大臣。而后,年羹尧眼见,百官跪迎不下马也就算了,看到雍正走到跟前才下马。孙嘉诚带头参年羹尧不臣之礼。体现了孟子“威武不能屈”,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性格特点。由此,雍正派他去西北。固然有与年羹尧的过节,孙嘉诚可能有考虑与年羹尧共事的艰难,一瞬间闪过“只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多是考虑怎么完成本职工作。所谓明知道是死局,便是孙嘉诚满脑子都在想着自己的安全,与他直臣的人设明显不符,不是他考虑的主要着眼点。也可以说,如果孙嘉诚考虑太多个人得失,便不会有他不畏强权的直臣形象了。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