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觉得留守儿童要关注,现在一批批留守父母同样需要关注。
这些留守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教育成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耗尽了毕生精力终于换取了孩子的远走高飞。
孩子像是自由的小鸟飞去了自己乐园。而留在了空巢的父母只有在心中牵挂着他。
医院里有位老先生,培育出了一对优秀的儿女。儿子去了美国,女儿去了澳大利亚。在九十年代那是多么的令人羡慕。
那个时候,老先生在班上没事时就会拿出子女的照片给我们看,那种满脸的骄傲幸福是掩不住的。虽然远隔重洋,但当时老先生还未老,有班上,所以也无所谓孩子的联系多少。
但在老先生退休没多久,他的老伴因病瘫痪在床,而老先生自己 又因中风出现了偏瘫。这个时候两位老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虽然说子女给他们买了别墅,请了保姆。但子女不在身边,很多事情保姆是无法替代的。
每次到医院来,老先生总是颤巍巍的推着轮椅,穿过大半个城区,帮老太太看病治疗。看到这些,着实让人不忍。
他的两个子女在异国他乡已经成家立业,有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所以基本上两三年才回来一趟,平时工作繁忙联系也极少。
后来,医院领导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承担了看病治疗的事,专门给他们安排了医生护士上门服务,才解决了就医问题。
我曾经去他家做过治疗,进到空旷的大别墅,看到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有一个不怎么上心的保姆,那种滋味不好说。
虽然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一味的付出了自己的爱,却忘了教会孩子如何爱,这真的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
所谓的“精英”,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在职场能够叱咤风云,有着高人一等的智商。他们往往以工作重要,事业发展为由掩盖了情商低的事实。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所谓的精英,连自己的父母家庭都不能照顾到位,又怎能在社会上获得长久的立足之地?
俗话说得好:“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不是等价交换,这是基本的伦理道德。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真是教育的失败,父母的不值得。
我想,《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一直被传唱,也是因为唱出了绝大多数父母的心声。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作为孩子,应该把缺失的家庭教育补一补,为了倾尽全力的父母不再遗憾,为了将来老去的自己不后悔。请善待父母,关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