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这里我再次声明,浑河之战的那帮浙兵,根本就不是所谓的戚家军,不但不是,而且两者之间压根就没什么关系。

所谓戚家军,指的是戚继光在浙江抗倭的时候训练出来的新军。在戚继光调任蓟州之后,戚继光为了整顿边军军纪,特意申请把自己的老班底调过来做亲兵。再之后,戚继光的军事派系基本上就在蓟州扎根了,跟浙江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事实上就包括抗倭援朝战争中的那支浙兵,也是跟戚继光没啥关系,只是吴惟忠曾经协助过戚继光在浙江抗过倭寇。因为鸳鸯阵确实厉害,所以基本上整个浙军在训练时,都是要按照《纪效新书》来操练。如果说会鸳鸯阵就是戚家军了,那整个浙军都是戚继光的部队呗!

再说如果戚继光在的话,能不能打得过努尔哈赤,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努尔哈赤是厉害,但也只是局限在谋略上,并没有什么新的战术改造。而戚继光,可是中国近代陆军军事之父。

戚继光在军事上的贡献,在于他创编了新的步兵方阵,并且和车营相结合。其实这是要比欧洲的胡斯车堡先进的,只是在火炮的火力上因为先天不足而略显不足。

明末辽东战局初期之所以悲哀,一方面是因为战车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募兵斗志不高、缺乏训练,打仗只能依靠家丁武装。

但如果戚继光在的话,这个现象将会减弱很多。就是战车数量补充困难的话,至少募兵的战斗力不会差。

而且戚继光在的话,作为总兵,他十有八九是要出征的,但是凭借他的威望和经验(戚继光很有文化,跟儒生们关系很好,至少可以搞定杨稿),杨稿在出兵萨尔浒上肯定是要听他的建议的。

按照戚继光的势力,分兵出击也不会让自己处于绝对军事劣势,至少在局部战场会保证兵力和后金相差不大。而且不会死板的就是奔着赫图阿拉去,而是以消灭努尔哈赤的机动力量为主要目的。

戚继光也不会像杜松那样轻敌冒进,舍弃最有利的战车而急行军。如此一来就是灭不了努尔哈赤,也不至于战败。

最佳贡献者
2

戚继光堪称大明中期的无敌神将,他最擅长的就是练兵。当年曾提议大明百万边军大练兵,但很可惜,那个时候张居正已经去世,没人给戚继光撑腰,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戚继光最终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如果戚继光活着,能够击败努尔哈赤吗?答案当然是可以。戚继光自戚家军成军以后,大小战役几百场,未尝败绩。东南平倭寇,蓟门扫蒙古,一生歼灭敌军数十万。戚继光除了练兵有方,更擅长火器的运用和改良,对国家忠心耿耿。戚家军在戚继光去世后,依然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后来随李如松参加朝鲜战争,第一支攻克平壤的部队正是戚家军;在晚明时期,浑河之战中,戚家军以4千余人,与3万多后金铁骑展开野战。战争自黎明打到黄昏未分胜负,最终后金依靠缴获的明军火炮才堪堪取胜,这种恐怖的步兵战力,让皇太极都感到胆寒。

假如戚继光还在,或者李成梁还在,甚至是李如松没有战死,努尔哈赤根本不敢造反。即便这些名将都已经仙逝,萨尔浒之战依旧惨败,熊廷弼也还是被冤杀,大明都还有机会。当时崇祯只需要启复孙承宗经略辽东,不出10年即可不战而胜。可惜崇祯太急躁了,又用错了人,最终导致松锦之战大败,大明丢掉了最后的希望。

3

我想,即使戚继光重生,也无法战胜努尔哈赤,因为明朝这棵大树,已经烂到根了。戚家军并不是没有和后金精锐打过仗,浑河一战,戚家军陷入重围,以全军覆没的代价,造成了后金军队巨大伤亡,被称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但这场血战,依然是输了,浙江的戚家军,四川的白杆兵,上万的精锐无一生还。他们面对着,并不只是后金的精锐骑兵,也面对着萧墙之祸。

浑河血战,戚家军的绝唱

加强版戚家军横空出世

戚家军的特殊之处在于,即使戚继光死后,依然保持着强悍无比的战斗力,甚至超越了江南对战倭寇时期的戚家军。

在戚继光的苦心经营下,戚家军成为一支非常专业的队伍,他们有着一套完整的战斗方法,就如同“萧规曹随”一般,后来的戚家军将领,只要按照戚继光的练兵规则进行训练,戚家军依然是一支强悍部队。

在北方,戚继光在面对蒙古骑兵的骚扰,他将戚家军的战术进行进一步升级,从原来的步兵运动战为核心改为车步骑混编,防御进攻一体化的战斗模式。升级版戚家军,以战车为依托,强大的火器为核心,骑兵作为掩护,进退有度,让蒙古骑兵吃尽苦头。如果说,在对阵倭寇之时的戚家军,缺乏对阵骑兵的经验,如今的戚家军,绝对是骑兵的噩梦。

如此强大的队伍,从理论上讲,是绝对不会输给任何一支骑兵部队。而在浑河之战中,戚家军表现出令人恐惧的战斗力,女真的骑兵,几乎要溃退,但最终,还是输了,一场惨败,让戚家军推出历史舞台。

戚继光塑像

汉奸、怂包主导战争的结果

浑河之战,到底输在什么地方,不是勇气,不是战斗意志,不是将领水平,也不是敌军有多么强悍,而是输在了明朝内部,输在汉奸和怂包之手。

历史记录了这样一个奇怪情况,当四川的白杆军正在与后金主力展开决战之时,炮声响了起来,开炮的人,是李永芳,而炮弹落在的地方,不是后金的骑兵阵营,而是明军的阵营。抚顺的守将李永芳叛变了,而且调炮打向自己人,于是,这支精锐,在内外夹击之下,全军覆没。

只剩下戚家军,面对着数万后金军队的包围,戚家军依然没有慌乱,而是按照日常操练的方式,利用车阵,火器,弓弩,以及鸳鸯阵,和后金骑兵展开血战。努尔哈赤的骑兵虽然凶悍无比,但对阵训练有素的戚家军,依然没有胜算。顽强的戚家军战士,完全有机会来一个中间开花,取得浑河之战的最后胜利。但问题是,援兵迟迟不来。

援兵在哪呢?史料上的确记载了一支数万的军队火速来援,然后,他们面对着皇太极的数千女真骑兵,就怂了,数万人被数千人击溃,再也没有战斗的勇气。

没有了援兵,弓箭用完了,火器弹药用完了,车阵被踏破了,戚家军利用鸳鸯阵进行最后的血战,援军依然没来,女真军队万箭齐发,这支明朝最传奇的军队,全军覆没,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明末形势图

英雄的土壤

戚继光是英雄,但英雄需要英雄的土壤,戚继光是幸运的,在朝廷里,有赏识他的张居正,在地方,有信任他的胡宗宪,有俞大猷、徐渭这样的战友,有悍不畏死,万众一心的义乌战士。这是戚继光成为英雄的土壤,所以,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无敌于天下。

浑河之战,戚家军依然无敌于天下,但土壤变得干涸无比,只剩下戚家军一腔热血,孤军奋战。他们依然是英雄,但不是辉煌的英雄,而是落寞的英雄。

如果是一场公平的决战,努尔哈赤绝对不是戚继光的对手。但这个世界上缺少的,就是公平。努尔哈赤最终还是赢了,但赢得并不光明磊落。

4

如果戚继光仍在,朝廷肯授予其节度专断之权,许其募兵练兵,则数年内,平了辽东都不在话下,何况一个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与他的女真武士们,勇则勇矣,然而,再勇也不过当年契丹与金,真也是其时明军腐朽透顶,太奇葩,太弱,才有彼等用武之地。

戚继光治军如何,后人读了《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之后,每每惊叹曰:这就是古代版的战斗条令与作战指南,近代军队的雏形。若大明王朝真能励志奋发,依此二者整军练兵,不出十年,一支可在组织纪律性与作战积极性上、丝毫不逊色于十九世纪欧洲军队的明军,就提前三百年出现了。届时,若有国策,横行欧亚都行,何况只靠蛮勇的女真!

明军当时,火铳已大量装备军中,然后由于军政腐败已入骨髓。导致火铳质量差,射程近,又易炸膛。军队普遍无纪律,临阵时,敌人尚未接近,这边就情急之下乱开火。导致虽有先进武器,却临阵毫无用处,往往只能听个响。如此,火器的战斗效力,不但及不上强弓硬弩与重甲长矛,还反而让明军大多数彻底丧失了野战勇气。

而如果让戚继光来,那是绝无可能的。当然,要在朝廷肯授权情况之下。否则,来个神仙也没用。

啥也不说了,且转载一段《新书》上所载的军令。读一读,可増进对古代战斗中,具体细节的了解。中国兵书,方略很多,具体细节,惟有《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卷③,临阵连坐军法篇第三】

凡临战阵,每甲一人当先,八人不救,致令阵亡者,八人皆斩。

亡一人,斩获真贼首一级,八人免罪。亡一人,斩贼首二级,八人通赏。哨、队照例。

凡临阵退缩,许甲长割兵耳。同例,队长割甲长耳,哨长、哨官割队长耳,把总割哨官耳。回兵后,凡查官兵无耳者,皆斩。

凡伏兵遇贼,不起或起早者,领伏之哨、队长皆斩。各兵通捆打并扣工食给恤。正兵见伏兵、奇兵已起,不即接应者,同例,官长俱斩,兵罚。

凡临阵当先者一甲被围,二甲不救。一队被围,本哨各队不救。一哨被围,别哨不救而致令失陷者,甲、队长,哨长皆斩首。

凡阵亡一人,本甲无斩获贼首级者,各扣工食一月,给以抚恤亡者家属。同例,失队长,扣一队。失哨长,扣一哨。若属下头目仍有斩获者,其功如所失,通免究责……



5

谢谢邀请!开门见山的说,我认为即使戚继光在,也无法扳回败亡的局面。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社会矛盾已经累积到再无缓解的可能,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任何朝代终结时期,都不乏存在能人志士甚至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然而任凭再多的努力,也往往无法力挽狂澜。

努尔哈赤时期明朝内外是怎么的形势呢?我们分别来看。

后金(清)崛起,锐劲十足

清朝的缔造者为关外臣服明朝的女真四部中的建州女真,15世纪中叶因为部落之间的冲突失利南移赫图阿拉。随着持续与明政府交往密切,建州女真的社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

努尔哈赤是个能人,袭封建州左卫指挥使后,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统一女真各部。模仿汉族政权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尤其根据自己的社会军事特点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所有臣民编制起来,出则为军,入则为民,并且控制紧密、发力集中,极大提升了部族的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借口“七大恨”与明政府翻脸。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明朝末期,内忧外患

明朝中后期,颇为涌现了几位对本职岗位不感兴趣的皇帝,加之党争加剧了帝国的内耗,政府逐渐处于空转的地步。史上著名的魏忠贤趁机干预朝政,拉拢势力,在历来容易兴起的马屁(其实就是唯利至上心理)风潮支配推动下,干掉了心存执念的东林党人,以一阉人身份掌握了帝国大权,号九千岁。

明末思宗崇祯即位,锐意铲除阉党改革朝政。下令停建生祠,缢死魏忠贤党羽李朝钦,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然而崇祯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导致局势愈加糜烂。屋漏偏遭连阴雨,朝政腐朽、外患不休,又遇上了人力更无法直面的小冰河气候,观音土和树皮都无法维继的时候,李自成的暴民来了。

从崇祯元年至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乱军如同洪荒巨兽般裹胁一切,摧枯拉朽。明政府在关外与后金作战的同时,还要艰难面对蜂起的各路乱军。农民军纠合溃散,时战时降,在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里东突西奔,百姓几无生路,粮食被劫掠一空、妇孺沦为攻城陷阵的肉盾……而明朝政府最终无以守御,灭亡于心腹之患。

抗清将领与戚继光

在明朝与后金作战的历史中,很有几次可圈可点的战役。其中炮轰努尔哈赤的宁远大捷便是由军事奇才、蓟辽总督袁崇焕指挥作战。事实上,明朝在那个时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无人可用,卢象升、满桂甚至后来投降清庭的大名鼎鼎的吴三桂,都是相当了得的军事将领。

如果戚继光生在此时会否改变明朝的命运呢?戚继光何许人也?

我们知道,戚继光是著名的抗倭英雄,参与和领导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著作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还富有创造性的主持修建了内三关长城,笔者就曾有幸到过其中的易县紫荆关长城和涞源的乌龙沟长城。

很厉害,可以说功勋卓著。然而戚继光所处的嘉靖时期,国力和社会状况远远优于明末后世,而以戚继光之能,也只是在军事取得了光辉战绩。如果生在明末,由戚继光替代任何一位戍边的主官将领,他即使能独挡一面,也无法在即将倾颓的大厦之下清除外患,内外交困的明政权已经没有可能诞生和支撑一支有活力的部队,彻底战胜势如破竹不尽不休的满清八旗,任谁,也是不可能做到了。

6


个人认为戚继光打不过努尔哈赤的。

因为努尔哈赤是自己说了算,有最大的自主权,可以自由发挥。

而到了明末,其实是拼关系拼后台的时候,不然败军之将杨镐这种没有能力之人,怎么可能成为明军的军事统帅负责镇压努尔哈赤,结果明明有优势,偏偏搞出了萨尔浒大败的情况,打烂了一手好牌。

戚继光的靠山张居正已经不在了,像镇压还没有成大气候的努尔哈赤这种好事,怎么可能落到他身上呢?

即使戚继光参与了,也不是主要军事统帅,只是被指挥的份儿,根本没有多大的自主权,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被当炮灰就谢天谢地了,所以这是宋安之个人认为戚继光打不过努尔哈赤的原因。

再退一万步来说,戚继光即使成为军事统帅,但当时明朝朝廷内部是党争激烈,内斗为先,互相拆台比比皆是。他没有后台,到时候后勤什么的肯定要被人背后捅刀子,说不定还会出现这个大佬让他向东,那个大佬让他向西的事情,所以这种环境下,真的很难赢可以自由发挥的努尔哈赤。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7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不能的。人数来讲,戚家军人数最多时候也就是三千人左右,而八旗可是好几万,强弱很悬殊的。战绩来讲,虽然戚继光用铁车阵打败了董狐狸,但是那是后边有支援的情况下,董狐狸全部为骑兵,而且自己决心也不大才成功的。真要面对已经有了部分热兵器而且更为骁勇狡诈的八旗铁骑,戚继光那点人顶多起到一个拖延的作用。

戚继光像

而且,这个是有具体战例的,而且戚家军也是这么完的,这就是广宁战役中的浑河之战。


在明朝天启元年,辽东经略袁应泰死了,新任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产生毛对,在对满洲敌人是以防守为主还是进攻上各执一词,王化贞强行命令进攻,结果自己这里出了叛徒孙得功,将本来均势的战斗直接给打输了,而且一溃千里。


此后,努尔哈赤倾国西征,攻陷沈阳,在辽阳的浙兵(也就是戚家军余脉)和川兵奉命救援沈阳,明金两军在浑河岸遭遇,北岸列着川兵,南岸列着浙兵,据记载,川军两万士兵,“皆执五竹柄长枪大刀,利剑”“铠胄之外,冒以绵帽、绵被”,而万余“浙兵”,则“布置楯车、枪炮,浚壕安营,用黍秸为障,以泥涂之”。

鏖战广宁

努尔哈赤如何应对敌人呢?对付川军,努尔哈赤就是常规战法,把防备弓箭的楯车放前边,骑兵两翼包抄,鏖战后击溃。但对付浙兵却有两种记载,一种说法是还是用楯车放到前边,阻挡浙兵的热兵器,切近之后用重甲步兵攻击,直接破阵;还有一种说法是直接骑兵冲击浙兵车阵,虽然被热兵器造成了很大杀伤,但最后仍然破阵。反正别管那种方式,破阵的结局是相同的。此后的浙兵也经过了艰苦的奋战,也用了成名绝技鸳鸯阵,但是狼筅能挡住倭寇步兵,却挡不住满洲骑兵,最后浙兵被击溃,不久之后在辽阳全部殉国。

由此一战,可以看出努尔哈赤已经针对浙兵车阵有了充分准备,想出了应对之法。而浙兵墨守成规,最后虽然都死的悲壮,但是却无法改变失败的大局。虽然此时的浙兵战斗力上可能已经不如当年的戚家军了,但是战法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即使是当年的戚家军,如果坚持用戚继光已经成型的战法,也一样打不过努尔哈赤。当然如果戚继光在,有可能会有别的办法,但是这个就太虚了,仅仅存在于可能性上,不能当做立论来讲了。

8

努尔哈赤在戚继光面前,只能算是小学生。但是明朝积重难返,不是仅靠军事就能解决的,戚继光能够打败努尔哈赤,但是不能挽救明朝,最多只是延缓。

戚继光,是中国近代陆军军事之父,一度被认为是穿越者。

戚继光自戚家军成军以后,大小战役几百场,未尝败绩。东南平倭寇,蓟门扫蒙古,一生歼灭敌军数十万。戚继光除了练兵有方,更擅长火器的运用和改良,对国家忠心耿耿。戚家军在戚继光去世后,依然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后来随李如松参加朝鲜战争,第一支攻克平壤的部队正是戚家军。

戚继光在军事上的贡献,在于他创编了新的步兵方阵,并且和车营相结合。其实这是要比欧洲的胡斯车堡先进的,只是在火炮的火力上因为先天不足而略显不足。

明末辽东战局初期之所以悲哀,一方面是因为战车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募兵斗志不高、缺乏训练,打仗只能依靠家丁武装。

但如果戚继光在的话,这个现象将会减弱很多。就是战车数量补充困难的话,至少募兵的战斗力不会差。

努尔哈赤跟李成粱学习的军事,戚继光的军事能力要强于李成粱,且武艺高超,还善于发明创造,又精通儒学,是明朝少有的复合型人才。

9

有张居正在,戚继光能打败奴尔哈赤。没有张居正,戚继光不会比熊廷弼,袁崇焕干的更好。

10

其实明朝能击败努尔哈赤的名将很多,毕竟万历时期后金羽翼未丰,如果明朝超一流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把后金扼杀在萌芽之中问题不大。天启时期的袁可立也不错,与毛文龙密切配合,多次击败后金,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更是在宁远之战用大炮击伤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几个月以后就含恨死去。

可惜崇祯帝朱由检自毁长城,把明朝唯一击败努尔哈赤皇太极,北京保卫战打退莽古尔泰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豪格等后金悍将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千刀万剐,从此以后,明朝在与后金满清的战争中一蹶不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