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敦刻尔克战役,又被称之为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德国装甲兵在曼施坦因计划的带领下,疯狂地向法国北部边境挺进。

他们穿过阿登森林,陆续攻占了波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入法国境内。在号称钢铁长城的马奇诺防线跟前,德军内外夹击,彻底征服了法国大陆。

这个时候英法联军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那就是保存有生力量,选择撤离法国大陆。当时40万英法联军,全部朝着敦刻尔克撤退,背后的英吉利海峡,几乎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希特勒的命令,给了英法联军生还的希望。

当40万英法联军进入敦刻尔克的时候,德国的装甲部队,也分三个方向朝着敦刻尔克逼近,最近的德国装甲部队,距离敦刻尔克港口,只有10英里的距离。

很显然,如果德国军队继续往前进一步,那么一场大战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展开。可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在1940年5月24号当天,希特勒的命令改变了世界格局。

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与此同时,希特勒派遣了德国的空军,对敦刻尔克港口发起了空袭。

很显然,这样的命令使得德国错过了一次彻底消灭英法联军的好机会。这么一来英法联军利用船只,得以顺利撤军,德国空军并没有消灭英法联军的主要力量。


这在德国前线指挥古德里安看来,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眼看着就要占领敦刻尔克了,希特勒这脑子里是灌了水么?其实希特勒是有自己的考虑。

  1. 第一,敦刻尔克地区地势低洼,沼泽遍布,装甲部队一旦陷入这些沼泽地,是很难被拖出来的。这首先就将自己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2. 第二,A集团军群总司令伦斯德曾经向希特勒提出建议,应该让敦刻尔克地区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改换步兵进攻,希特勒当时也是赞成这个想法的。
  3. 第三,希特勒的所有筹码都是这批装甲部队,而英法联军的实力依旧还在,如果背水一战,希特勒将损失惨重,况且德国空军司令戈林曾经保证过,以空军的力量,足以消灭英法联军。

希特勒是当时德国的元首,他考虑的是对全局的判断。一场战争的胜负决定不了什么,只有保存手里的有生力量,才能够有更多的胜利。


如果希特勒的装甲部队,没有停止前进。

希特勒的命令发出以后,英法联军当着德国装甲部队的面,一点点撤离了法国大陆,此次撤军一共撤走了33.6万人,战死了2.8万人,被俘虏了4万人。

由此可见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保存了下来,为日后的反攻,留下了有生力量。当然了,我们也看到了英法联军也是有伤亡的,因此德军并没有彻底放弃进攻。

有生力量虽然保存了下来,但是英法联军将所有重型武器,全部留给了德国军队,这为日后英国大陆的防守带来了困难。不过总比全军覆没要好得多。


如果当时希特勒没有下令停止前进,那么世界格局肯定是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1. 首先,英法联军大面积选择投降,联军的有生力量荡然无存,那么英国和法国就不可能再有与德国一较高下的可能。希特勒将会在最短时间内一统整个欧洲。
  2. 其次,英法联军选择与德军决一死战,这种概率比较小,但是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么德国装甲兵可就麻烦了,加上沼泽地的干扰,双方或许会死伤惨重。尽管英法联军全军覆没,可德国军队也定然是损失惨重。希特勒在短期内将无力讨伐其他国家。

不管出现哪种情况,德国一定会缓过劲儿来,一统整个欧洲。二战的欧洲战场,虽然英法联军惨败,可是后来他们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支有生力量的话,将来德国兵败苏联以后,欧洲大陆其实也很难翻身,所以说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全局来看,是有很大好处的。


希特勒是否有其他的顾虑?

希特勒的装甲兵几乎是天下无敌的,可是希特勒的海军,其实并没有成多大气候。为此希特勒始终不能真正涉足英国领土。

德军除了用飞机轰炸英国本土之外,在海上其实并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手。为此希特勒的这次停止进攻,或许是希望与英国有和谈的余地。

如果这部分英国军队在法国战场上彻底被消灭,那么英国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全民投入对抗德国的战争中去,这不利于希特勒的全盘计划。

如果英国在欧洲大陆上,那么德国自然是毫无顾忌地将英法联军彻底消灭。可问题就在于英国不在欧洲大陆之上。

为此希特勒想要先稳住英国,毕竟当年丘吉尔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是犹豫过的。如果这次把英国军队给放回去,那么丘吉尔定然会改变对德国的看法,这种策略的确有利于德国更好地打扫欧洲战场。

一旦欧洲大陆被彻底征服以后,德国的海军力量也已经装备完成,那就可以朝着英国发起总攻了,这就是秦王灭六国的策略,稳住遥不可及的齐国,灭了其他五国以后,孤立无援的齐国自然是不战而降了。


总结:希特勒的决定,改变了世界历史。

当初希特勒如果没有从政治上做出过考虑,那么德国军队必然会消灭英法联军。这么一来整个欧洲大陆,将没有德国的对手。

为此希特勒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横扫整个欧洲大陆。当时苏联还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是希特勒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惜他没有把握住。

参考资料:《二战史》

最佳贡献者
2

德国即使把敦刻尔克的联军全部歼灭,也不可能改变二战的结果。

在法国战役爆发以后,德军进展迅速,成功的把40万英法联军包围在了敦刻尔克地区。由于此时德国装甲部队进展太快,步兵没有跟上。德国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德担心继续进攻装甲部队会损失太大,于是向希特勒建议暂停攻击,等步兵上来。希特勒对此表示同意,下令A集团军就地修整,同时命令B集团军发起进攻,歼灭联军。

然而这个命令给了联军喘息之机,他们得以重新部署了防线。同时英国开始加紧从海上撤军。希特勒发现B集团军未能完成任务以后,下令A集团军恢复攻势,不过同样进展不大。最后英国成功的从海上撤出了包括24万英军在内的33万联军。

很多人认为如果希特勒没有暂停A集团军的攻势,把联军全部歼灭的话就可以迫使英国投降,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英军确实对于加强英国本土防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德国海军和英国海军差距太大,根本无力护送登陆部队进攻英国,因此德国原本是打算用空军夺取制空权,由空军掩护登陆船队进攻英国。

不过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在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国始终没有能夺取制空权。英国空军甚至有余力发起反击,轰炸德国登陆船队集结的港口,迫使德国船队停止集结。所以实际上德国对于英国本土根本无法构成威胁。

即使德国不顾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冒险发起进攻,那么对英国也没什么威胁。德国陆军部和海军部后来拟定进攻英国的“海狮行动”中,德国能用来实现第一波进攻的船只,只有一些内河驳船、摩托艇、拖网渔船等民用船只,这些船只能运载大约10万不携带重武器的轻步兵。

根据海狮计划在德国占领港口内集结的驳船

暂且不说这些部队在没有制空权、制海权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安全抵达英国。但是在英国本土足足有包括英军在内的盟军大约100万部队。即使扣除敦刻尔克的33万联军,那么也有67万。显然10万缺乏重武器的德军根本无法构成威胁。

所以即使德军歼灭了敦刻尔克的英军,也无法对英国构成威胁,更不要说取得二战的胜利了。

3

1940年5月,德国的曼斯坦因计划取得巨大成功。德国主力绕过了从马奇诺防线。德军的空降兵突破了固若金汤的比利时埃本埃马尔要塞。 欧洲军队一提起德国的坦克就胆寒,德军的飞机在法国和比利时领空肆虐,如入无人之境。欧洲的地面部队节节败退。


在色当战役中,德军空军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空袭,4000多架轰炸机对法军阵地狂轰乱炸,几千法军四散奔逃,法军的防线全面崩溃。


5月22日,法军和不久前登陆救援的英国远征军被德军A、B两个集团军群围困在了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1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虽然德军的空军已经把敦刻尔克港口的主要设施都已摧毁,大量的英法士兵还是在海滩上集结,等待登船撤离。一开始,德军并不在意,因为来到港口的并不是英军皇家海军的大型战舰,而都是一些驱逐舰和一些商船,显然是在紧急关头东拼西凑出来营救少许士兵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船开始到达港口。德军的元帅们开始觉得奇怪,英军哪里来的这么多的船。


在德军的指挥部,他们开始激烈的讨论。德军侦察机报告显示,英军在尽全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船只准备把所有士兵救走。威廉·古德里安提议:英法军队士气正在最低点,德军应该全线出动将其全歼。隆美尔也表示应该趁热打铁,现在优势在德军。而冯·伦德施泰特认为这样做十分冒险,从战斗开始,德军一刻也没有休息,不应该在这个时候逼迫疲惫的德军进入沼泽地里作战。德军的坦克有绝对优势,不应该让坦克兵下车,去挖战壕,进行阵地战。尽管古德里安强调一旦拖延战机,英法军可以得到喘息组织反攻,希特勒还是采纳了冯·伦德施泰特的建议。他认为德军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此时德军已经很疲惫,德军的装甲师也已经损失不小,如果在这里和英法军缠斗,万一法军跨过索姆河打过来,就会腹背受敌了!


5月24日,德军出动大批轰炸机,对敦刻尔克救援的船只进行轰炸,企图让他们屈服。


希特勒在这个关键时候,下令让装甲师停止进攻,而企图通过空军轰炸逼迫英法军队投降,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巨大的争议问题。很多人认为这是希特勒在二战中犯得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但当时希特勒做这个决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当时德军虽然一直在取胜,但也面临巨大的危险,德军不停的进发,补给越来越不足,坦克在城市的巷战受到制约,步兵拉在装甲车后面老远,大炮又拉在步兵后面老远。


A集团军群元帅克莱斯特后来写到‘我必须要说我当时给英军布置了严密的包围圈,但是是希特勒帮助他们逃掉的。我当时狙击他们,他们连敦刻尔克就进不去,而希特勒这个时候下令我撤军。’他几天后见到希特勒时,气愤之极,而敢抱怨说,在敦刻尔克歼灭敌人的绝佳机会被错过了。而希特勒很平静的回复说:‘或许吧,但我不想把我的装甲师派到沼泽的泥潭里去作战,而且英军再不会回来作战了。



德军对敦刻尔克的空袭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但当时一些客观条件限制了德军坦克的发挥。1)敦刻尔克离德军的机场非常远,往往飞机飞到时,油几乎就用完了。2)当时气候非常恶劣,经常是乌云密布,大大影响了德军飞机的准度。3)德军飞机和英军的飓风式战斗机相比,速度快,隐蔽性好,但英军空军作战异常英勇,而且英军飞机飞的更高,从高处打击德军飞机,给了德军空军极大的打击。




5月26日,希特勒不得不下令陆军开始全面进攻。英法军队顽强抵抗,但还是节节败退。5月27日,德军空军持续对敦刻尔克的船队轰炸,在12轮轰炸中,投下了45000枚炸弹。然而之后天气状况非常差,一直是大雾,阴雨,很多时候德军的飞机也无法起飞,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6月1日。


有一个德军军官写到:“恶劣的气候下,我们的飞机不能起飞,我们不得不看着大批敌军从我们鼻子底下溜回英国。”


6月1日,德军步兵取得巨大进展,随着天气转好,德军飞机继续狂轰乱炸。没撤离的40000多法军英勇抵抗,直到6月3日,整个营地被夷为平地,法军才放弃抵抗。第二天,德军彻底控制敦刻尔克时,看到最后一艘运输船驶离港口。


德军总共俘虏了10万法军,缴获了大量重型武器,战车。战后,希特勒举行庆功典礼,说:"英国和法国总共只剩下40000人可以作战了。我们缴获了大量物资,装备,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结束了。”


而英军同样认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重要的胜利。胜利大逃亡让英军士气大增,训练有素的英军精锐部队脱险,确保英国最终得以进行有力的还击,给希特勒最终战败埋下了伏笔。

4

这个假设如果成立的话,德国也许可以推进到敦克尔克海滩,消灭几十万英法联军,但是从二战发展进程来看,顶多可以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但不可能改变二战结果。德国的侵略必将失败。

5

如果在敦刻尔克港英国派遣军被德军全部消灭,英国将丧失陆军全部主力,极大削弱英国的整体军事实力,进而失去继续抗争的勇气和底气,极有可能投降德国或者与有条件地与德国议和,退出战争。

一、敦刻尔克的成功坚定了英国坚决抵抗的底气

1、英国陆军整体实力得以保存。

很多网友会问,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共撤回了338226人,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担任后卫的4万法军由于来不及撤退被德军俘虏。对于二战期间动辄上百万的大场面来说,二三十万的兵力确实算不上什么。


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二战前英国的情况。英国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英国在1688年最早确立宪政,在1840年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最早在全球开拓殖民地并进行海外贸易,工业产量一度占据世界50%,对外贸易占据世界40%。英国占领的土地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面积的四分之一;控制的总人口超过4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

所以英国的核心利益不在欧洲大陆,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维持自己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殖民贸易体系。早在18世纪初期,英国就确立了“光荣孤立”的大陆均衡政策,对欧洲大陆的事务漠不关心,只一门心思搞好自己的海外贸易。但是一旦欧洲大陆出现强国,英国势必会联合其他国家对其进行打压,以维持其大陆均衡策略。德国在一战、二战横扫欧洲的时候,英国派出远征军协助法国作战就是证明。由于一战的时候战争形态过于残酷,英国在一战中损失了90万青年士兵,几乎失去了整个青年一代人,对战争的残酷激起了民众强烈的反战情绪,作为民选内阁,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也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交代了如此多的背景,就是要说明英国在二战前的军事准备严重不足的原因,特别是英国陆军。1939年的英国正规陆军,只有227000人,由22个骑兵团、64个正规步兵团和炮兵、坦克兵等辅助部队组成。到了德国开战之后开始了征兵,但是规模不大。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就是以这22.7万人为主力的精锐部队,结果撤回来21.5万人,基本上算是完好无损。这20多万人都是英国陆军的精英部队、种子部队,里面有很多二战名将:亚历山大、蒙哥马利。如果这些士兵和指挥官们都命丧英吉利海峡,英国将会大伤元气,无意对军心士气造成严重伤害。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之后,向议会报告时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2、英国陆军在战争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很多人对二战期间英国陆军起到的作用感到微乎其微,对英国海军的评价居功至伟,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军事家,都不会低估地面部队在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英军回归之后,马上行动起来,不断证明了自己存在的巨大价值。

首先,稳定了英国本土防务。经历了德国铁蹄横扫走周,英国民众还处在惊恐不安之中,本土的防御根本不成体系。为了预防德军入侵英国本土,英国紧急动员起来开展本土防御计划,而这些士兵的归来,立刻为英国的本土防御充实了关键力量,让英国民众不至于担惊受怕。


其次,取得了北非战役的胜利。德国虽然将英军赶出了欧洲大陆,但是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仍然牢牢控制着世界的航运,二战开始后每天有1500艘英国商船从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向本土运送战争急需的各种物资,而最急缺的石油、橡胶、钢铁等物资必须通过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一线运输。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的入侵极大地影响了英国对北非殖民地和地中海航线的控制权,如果德意军队占领北非(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国家),那么将会掐断英国在中东、远东殖民地运输航线,进而狠狠打击英国的战争潜能。在这个时候,丘吉尔派出了22万人的北非军团(含新征兵和殖民地军队),还有1100辆坦克,经历了两次临阵换将,终于在英国第8军团司令蒙哥马利将军的指挥下,击败了沙漠之狐隆美尔将军率领的德意军队,4.4万德意士兵阵亡,43万人被俘,一举扭转了战局,为今后英国战争物资的持续运输和后期的反攻打下基础。




3、成为了第二战场的主力。

经历了战火洗礼和浴火重生,英军开始以撤退回来的英国陆军为班底,大量在国内征兵,同时要求各殖民地国家派出军队帮助宗主国打仗,最高峰时期,部队数量达到300万人。在1944年盟军开展诺曼底登陆作战时,首批攻入欧洲大陆的正是英军和美军,其中英军8.3万人(都是当年撤回来的骨干),占了首批登陆部队17.6万人中的一半。在登陆战中11000人阵亡,54000人受伤或失踪,为彻底击败法西斯也做出了巨大牺牲。

所以说,英国之所以拒不投降德国,不是因为英国领导人丘吉尔多么的勇敢和强势,而是因为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的英国实力都在,尚可一战。


二、敦刻尔克如果失败将会对英国造成灾难性影响

英国的绥靖政策实行了多年,老百姓早已经习惯了远离政治和军事,躲在岛国上优哉游哉过生活。突然遭遇德国如此强敌,早已是心生畏惧。如果再损失掉英国本土赖以自保的看家部队,那么无论如何英国民众是不能接受的。这会造成多米诺骨牌式的坍塌效应。首先是英国本土的防御力量不足,百姓们会惶惶不可终日,影响军心士气;其次是没有足够力量守护自己的殖民地和重要海上航线,殖民地的资源要么被敌国占领要么是运不进来,即使美国提出《租借法案》,但是物资运不进来同样会困死英国。民间的恐慌情绪会迅速蔓延到政府、民意的力量最终会影响政治的走向。当英国国内战争物资和民用物资短缺的时候,英国民众肯定会抛弃以丘吉尔为首的主战内阁,主和派将会快速组阁,与德军媾和,在提出一定条件之后退出战争,任由德国在欧洲横行。如果德国不接受条件,英国也会想法国一样投降。毕竟有法国在前面做样子,英国再投降也不丢人。英国一旦投降或者退出,英国的殖民利益必将被轴心国接手,在德意日获得巨大的战争资源之后,苏联对抗德国也是独木难支,美国有心帮忙也是爱莫能助,那样德日东西对进击败苏联,或者德国将英国舰队交给日本去打败美国,都不是没有可能的情况。所谓蝴蝶效应,一个英国到下了,有可能就是整个二战局面的改变。

结语: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个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但是他并不是傻子。没有足够底气的抗争终究会是昙花一现。正是准确判断出了英军的战争潜力才会做出抗争到底的策略。事实证明了,只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赢得国际上的尊重,才能敢于和一切敌对国家说硬话。所以说,对我们国家来说,能够借鉴的最大经验就是要继续好好积蓄力量、等待复兴。

6

影响不是太大。或许美军会提前介入进入英国。诺曼底登陆可能要推迟一些,欧洲战场主要还看东线。苏联都大反攻几场了,诺曼底登陆才展开。东线初期被围歼的苏军还少吗?基辅会战,苏军丢了80万人。至苏联反攻前,苏军丢了500万人。敦克尔克的30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不禁感叹,苏联他才是一个真的巨人,他才是欧洲战场的主宰。

7

德军不可能继续前进。因为希魔的战略目标是攻陷法国首都巴黎,而不是要消灭英法联军。所以希魔命令前冲部队停止休整然后转头向南攻取了巴黎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8

军史史学家至今有三个疑问……1.德罗追至距离敦克尔克几十公里的地方为何突然停下,不再追击,英法得以安全的将大部军人撤回英国,保存了力量。2.德军不停歇的对英国轰炸,英国空军已是强弩之末了,在英国空军濒临灭亡的时候,德军再一次停止了对英国的轰炸,使得英国获得难得的喘息,军工生产得以恢复。3.既然和前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又为何突然撕毁该条约投以重兵出兵苏联,重蹈拿破仑的覆辙。

9

理论上,德军把敦刻尔克的英军法军全部消灭掉,然后在七月份的不列颠空战里,始终坚持消耗干净英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战术。

那么,输光战斗机部队和陆军大部队的英国政府,将不得不做出离开不列颠岛屿的准备。

当然,德军从法国战役开始,快速取胜,仅过去一两个月就准备登陆英国本土,实在太仓促。

10


敦刻尔克战役,又被称之为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德国装甲兵在曼施坦因计划的带领下,疯狂地向法国北部边境挺进。

他们穿过阿登森林,陆续攻占了波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入法国境内。在号称钢铁长城的马奇诺防线跟前,德军内外夹击,彻底征服了法国大陆。

这个时候英法联军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那就是保存有生力量,选择撤离法国大陆。当时40万英法联军,全部朝着敦刻尔克撤退,背后的英吉利海峡,几乎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为了成功撤回盟军,英国皇家空军为撤离中的部队和舰船提供空中掩护。从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盟军撤退的9天时间里,英国皇家空军高强度连续出动2739架次,以损失110余架“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击落德国空军飞机150余架,成功地掩护海军,将英、法军队撤退到英国。此次撤军一共撤走了33.6万人,战死了2.8万人,被俘虏了4万人。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保存了下来,为日后的反攻,留下了有生力量。

但是,当40万英法联军进入敦刻尔克的时候,德国的装甲部队,也分三个方向朝着敦刻尔克逼近,最近的德国装甲部队,距离敦刻尔克港口,只有10英里的距离。

很显然,如果德国军队继续往前进一步,那么一场大战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展开。可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在1940年5月24号当天,希特勒的命令改变了世界格局。

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与此同时,希特勒派遣了德国的空军,对敦刻尔克港口发起了空袭。



很显然,这样的命令使得德国错过了一次彻底消灭英法联军的好机会。这么一来英法联军利用船只,得以顺利撤军,德国空军并没有消灭英法联军的主要力量。

这在德国前线指挥古德里安看来,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眼看着就要占领敦刻尔克了,希特勒这脑子里是灌了水么?其实希特勒是有自己的考虑。

第一,敦刻尔克地区地势低洼,沼泽遍布,装甲部队一旦陷入这些沼泽地,是很难被拖出来的。这首先就将自己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第二,A集团军群总司令伦斯德曾经向希特勒提出建议,应该让敦刻尔克地区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改换步兵进攻,希特勒当时也是赞成这个想法的。

第三,希特勒的所有筹码都是这批装甲部队,而英法联军的实力依旧还在,如果背水一战,希特勒将损失惨重,况且德国空军司令戈林曾经保证过,以空军的力量,足以消灭英法联军。



希特勒是当时德国的元首,他考虑的是对全局的判断。一场战争的胜负决定不了什么,只有保存手里的有生力量,才能够有更多的胜利。

如果当时希特勒没有下令停止前进,那么世界格局肯定是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英法联军大面积选择投降,联军的有生力量荡然无存,那么英国和法国就不可能再有与德国一较高下的可能。希特勒将会在最短时间内一统整个欧洲。

其次,英法联军选择与德军决一死战,这种概率比较小,但是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么德国装甲兵可就麻烦了,加上沼泽地的干扰,双方或许会死伤惨重。尽管英法联军全军覆没,可德国军队也定然是损失惨重。希特勒在短期内将无力讨伐其他国家。



不管出现哪种情况,德国一定会缓过劲儿来,一统整个欧洲。二战的欧洲战场,虽然英法联军惨败,可是后来他们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支有生力量的话,将来德国兵败苏联以后,欧洲大陆其实也很难翻身。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