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孔子是不是诛杀了少正卯,至今还无定论,就此问题野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少正卯其人

少正卯是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其名字不详。少正卯和孔子同时代,能言善辩,当时就有“闻人”之誉,他也聚徒讲学,广收弟子,但少正卯宣传的是法家思想,很多地方和孔子的思想有着严重的冲突。当时孔子门下有不少弟子曾投到少正卯门下,

"少正卯者,鲁之闻人也,与仲尼并居于鲁。仲尼之门人,三盈三虚,独颜渊不去。……”——宋 刘敞《公是集》

足见少正卯非等闲之辈。少正卯和孔子之间,不是抢生源这样简单的矛盾,是两条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二 孔子诛杀少正卯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升任为鲁国的大司寇,掌管鲁国的刑政司法。孔子上任才七天就诛杀少正卯与两观之下,并且曝尸三日。此事最早见于《荀子·宥坐》"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云:"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孔子家语 始诛》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孔子诛杀了少正卯,子贡提出质疑,孔子解释说:少正卯这个人通晓人情世故,心底险恶,这很可怕;他行为怪癖,又固执倔强;他尽是歪理学说,又巧舌如簧,很能蛊惑人心;他常关注社会阴暗面,传递的都是负能量;他为非正统、非主流的思想推波助澜。一个人有上述五种品性中的一个,君子就应该诛杀他。少正卯这五种品性兼而有之,是乱世的奸雄,不能不杀。孔子还举了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等七个例子,说这七个人异世而同恶,少正卯和他们性质一样,属于危险人物,“乱政大夫”。

《尹文子》、《说苑》等典籍也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记载,后世学者一般认为这都是源于《荀子 宥坐》。

朱熹在《晦庵集》中对此事提出了质疑,认为孔子没有杀少正卯,是齐鲁的陋儒不满孔子,编造的抹黑故事。朱熹讲了三点原因,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于是后世就有很多人也持这种观点。

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恐怕永远也说不清楚了,历史上这种永远也不会有结论的争辩不是一个两个。

三 野狐的看法

荀子是儒家最后一个集大成者,孔子论事有一个大的原则“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野狐认为,荀子也一定会遵从这个大原则的。这样重大严肃的问题,荀子恐怕不敢随便编造吧。《孔子家语》中的记载很合乎情理,完全能解释得通,所以野狐认为孔子杀少正卯一事应该属实。

少正卯的问题不是刑事犯罪,属于政治犯。不同思想流派激烈争斗,因此发生流血事件,这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秦始皇为何坑杀了四百多儒生?理由就是“儒以文乱法”,这是法家对儒家的残酷镇压,这就是思想斗争,后世曹操诛杀杨修,也有着这个成分在里面。这样看,孔子诛杀少正卯也属于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奇怪的。

古人讲“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个“道”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三观,轻则不一起议事共事,重则相互诽谤攻击,如果条件具备诛杀就会很正常的产生了。孔子杀少正卯,出于公心,不是私仇,孰对孰错,野狐说不清楚,恐怕没人能说清楚。

结束语

历史就是一盏灯,它的价值就在于照亮未来的道路。

最佳贡献者
2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贤者圣人,是儒家的奠基人,但是圣人并非没有缺陷。孔子杀少正卯是孔子光辉人生中无法消除的污点。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出任宰相,大司寇行摄相事,仅仅过了7天,他就排除异己、党同伐异、公报私仇并杀死了和自己政见不同的少正卯。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杀害少正卯一事。“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孔子为少正卯列举了五项罪行

一是 心达而险 ,就是说少正卯为人处世用心险恶。

二是 行辟而坚,就是说行为异常、古怪而主意坚强,不容被人说服。

三是 言伪而辩,自己的观点不对错的,还擅长诡辩。

四是 记丑而博,宣扬歪门邪说,但知识渊博。

五是 顺非而泽 帮助庇护异端。 ”

孔子说:“这五条中,有一条就应该被处死,少正卯已经占了这五条,你们说该不该杀他。他聚集在家里,目的是为了叛乱,这是一个小人,杀他就像周公杀管叔,太公杀华仕,管仲杀付里乙,子产杀邓析、史付一样,这七个人都对当世持有异议,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杀不足以谢民愤”

孔子说的少正卯五项罪状,只是嘴巴说说而已,它们应被视为理论讨论或学术交流,并且没有实际的叛逆行为。孔子掌握了少正卯话的原因,主要是孔子的弟子跑到少正卯那里上课,然后又跑回去告知孔子少正卯的思想言论。


孔子杀害了少正卯,开创了限制思想和言论的先例。尽管周厉王止谤在先,但孔子在成为学者时,是第一个利用行政权力阻止竞争对手发表言论的人。可以说,孔子是扼杀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第一人。

孔子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诛杀异己,党同伐异成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效仿的榜样。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3

首先,少正卯问题,要用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上凡大事件,都有其历史的原因,或是政治的、或经济的(利益关系)、或是文化(思维观念差别)的等等。这些历史的原因,由于资料的不详实,我们今天来看的历史事件,只能靠猜测多一些,甚至于说个人的理解内参与的多一些。这样就很难客观、真实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以少正卯问题,在不能完全还原真实历史的情况下,最好存疑一些不做完全的定论。

其次,客观的评价人的私欲行为。很多对这个事件的评价都认为孔子是自私的,嫉妒心使然。因少和孔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卯多次把孔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鲁定公14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后7日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曝尸3日。

一些人讲到这个事件的过程中 ,无疑是有明确的评论在其中,认为孔子就是嫉妒少正卯。那么反过来讲,两家“学院”互相竞争,用了一些非常手段把学员招收过去,是不是也正常呢?更何况,少正卯的口才可能确实比孔子高呢?所以圣人有怀恨在心的心态,也不是不正常。再说,孔子学说是后人抬举起来的,孔子时期也许他自己也并不见得就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圣人,他只是办学经验、办学成功比别人好一些就是。所以孔子有私欲之心,刻意去谋杀一个学者,也不是不正常的事情。人可能都会有两面性的,孔子也不应该例外。

最后,不夸大历史。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历史往往被后人为我所用。有些人借古说今,借古喻事甚至于夸大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在历史资料并不详识,历史事件并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最好不用借鉴这类历史来说我们自己的想说的思想,因为这种借古喻今,很难公正地把历史事件说的明白,反而有夸大历史事件的可能性。这既不是科学的历史态度,也缺乏严谨性。所以这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去表述自己的观点,但不可以拿这件事情,过于夸大说明自己好恶程度。

4

这是历史常识问题。一是中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不分刑事民事法律的,二是少正卯犯僭越罪,杀头是正常的!

5

历史是个素颜的小姑娘,美不美丽全靠化妆师的心情和技艺。而有资格给历史这个小姑娘打扮的化妆师也只能由胜利者和文化人担当了,普通人只能从书上看了。

孔子杀少正卯之事历史上是否存在?少正卯有无刑事犯罪(现代词)?孔子是否有审判权?这些都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总而言之,狗咬狗一嘴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