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盔甲“避雷针”有何妙用?原来是抄袭。

我们看清朝电视剧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身披盔甲的士兵头上会戴着有根“避雷针”似的铁帽子,身披不同颜色的盔甲。

那么八旗兵盔甲为何如此装扮呢?

  1. 清朝的装具是沿袭明朝,明朝盔甲上也有一根“避雷针”,但是没有清朝的长。

2.明朝这种盔帽被称为“明盔”,也就是盔甲明亮。同时,明朝还有其他种的帽子,有加凤翅的、插旗的等。所以,清朝的一些盔甲都是模仿明朝。

3.我们所看到的八旗盔甲一般都是根据博物馆和一些史书记载得来的。这种八旗盔甲其实都是非战争状态穿的。战争用的也是一样,但是里面有铁甲。这种盔甲,也是为了美观好看,而且还醒目,当然也有增高成分,看起来可能显得更威武有气势。

4.这种盔甲并不是只有八旗才穿,绿营汉军和湘军将领、北洋水师的高等级将领也有此类盔甲。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其实就是为了将官个人标识,也是为了吓唬对手,同时也是了表明身份等级、便于统领队伍。也和现在军人肩章差不多的作用。

所以清朝盔甲顶部的“避雷针”一是模仿明朝,二是一种标记。

至于会不会妨碍,挂到树枝。如果在树林中,应该是肯定会挂到树枝。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这个避雷针就是常见的东西,早在秦汉时代就有了,没什么奇袭。

古代作战和今天不同,都是短兵相接。

主帅为了指挥部队作战,首先要识别战场的部队。

大家都是中国人,长相没什么不同,很多时候衣甲颜色也是差不多,一点混战纠缠在一起,根本不能识别哪支部队是自己的。

那么,指挥官也就根本不能指挥了。

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搞出识别物。

大家看日本战国电影,会发现一些日本武士背后带着旗子,就像中国唱京剧一样。

其实,这就是武士的识别物。

自然,背着旗子不太方面,身体其他部位有不方便带东西,头盔就是最合适的。

这个避雷针上往往会挂着不同颜色的缨子,在战场上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八旗军的缨往往会被染成黄红白蓝4种颜色,一种颜色又是“正镶”两个番号,合起来总共是后金八个部落: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

当然,最初八旗的避雷针没有这么高,只是略微突出而已。

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头盔越来越多的成为饰物了,所以避雷针就可以长一些。

其实,明军也有类似的东西,满清不过是照着学习而已,没什么稀奇。

3

当然有用了,没用做它干什么?

这个避雷针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装饰。高高的避雷针上面,帮上红缨什么的,非常耀眼夺目。而且人也看起来高大威猛了很多。一下子高了十几公分嘛。看起来当然高了。

骑兵冲锋的时候,几千几万个红缨一起飘荡,血红一片,那种视觉冲击力和压迫感,绝对动人心魄。

至于其他的作用,似乎没有。

也可能是为了近身肉搏方便?

在双方势均力敌、无可奈何的时候,突然低头,用头盔上的避雷针插死对手?

这似乎过于玄幻,如果低头的瞬间被敌人趁机一刀斩下,岂不是丢了脑袋。又或者被敌人眼疾手快,一把抓住避雷针,使劲拽了下来,岂非大大的丢脸?

近身肉搏没用?能不能用于远战呢?

比如弓箭用尽的时候,拆下避雷针,当做铁箭发射出去?又或者当做暗器扔出去,把敌人扎个透心凉、心飞扬?

似乎都不大靠谱。

如果失败的时候,用避雷针在心口扎一下,应该可以起到自裁的作用。但是军人身上刀剑齐备,要自裁,何须避雷针?

可见,这个避雷针没有什么实战价值。纯粹就是装饰用的。

至于说避雷针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已经很难考证。

当然不是清军自己发明的。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发明。清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铠甲,基本都是沿袭明军。而明军也不是纯中原军队的传统装束,他们承袭了很多元朝军队的铠甲样式。像什么八瓣铁盔、布面甲,都是从元朝军队学来的。

大中华一脉相承,各民族相互学习,才有了缤纷多彩的神州大地。

4

清朝将领头上所戴头盔上面有一个“避雷针”形状的东西,其实那不是避雷针,不是起避雷的作用,它的真名叫“盔樱”,或者“盔枪”。

.“盔樱”从南北朝时就出现了,历朝历代所不同的就是盔樱有高有低,所用的原材料不一样。

有人说最初头盔是用铁皮卷成的,最后在头顶处收尾留下了一个孔洞,为了防止漏水,工匠就在上面加了一些羽毛。将士们一看这玩意儿挺好看,于是纷纷效仿,此后慢慢变成了“盔樱”。

“盔樱”刚开始的作用是为了美观,到后来就形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将领的职位高低和盔樱的颜色、高低相关联。

这就好比将军的头衔服饰一样,高级将领盔樱很鲜艳显眼。

到后来,盔樱重要作用是,在部队冲锋的时候,士兵们就以将军的盔樱为马首是瞻,盔樱杀到哪,士兵们就冲到哪,盔樱起到了指导、示范、带头的作用,就好像是军中的一面旗帜。

另外盔樱还起到了识别敌我双方将领的意思,能让士兵一目了然,不会认错将领。

清朝将领的盔缨比明朝的要显眼许多,是旗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身份越高,盔樱越高。

曾经乾隆戴的盔缨最高。

(乾隆大阅盔)

到了民国时候,“盔樱”移植到帽子上了,比如蔡锷所戴的“帽樱”。

清朝的盔缨在平原战场上能起到“旗帜”的作用,但是在丛林作战就有些不方面了,容易被树枝挂下来。

这时候八旗将军就不穿戴这样盔甲了,换上另一种盔甲。

最后一点,盔樱的作用还有容易取下头盔的意思,随手就可摘下头盔,这是一种额外的好处。

文/秉烛读春秋

5

这种“避雷针”其实是“缨枪”,一是用来区别戴头盔者的身份,二是为了美观。


历史沿革

这种“避雷针”的设计最早出现在元朝,元朝军队称头盔被为钵胄,上面的“避雷针”并没有清代这么长。明代头盔和元代头盔相似度很高,元代头盔有一些游牧民族的风格,明代头盔则加入了一些汉唐的元素,“缨枪”比元朝更高一些。最初是仪仗部队佩戴了这样的头盔,这样看上去会感觉比较威武,提高队伍的士气。我们现在看到的清代的头盔大多是阅兵服饰,作战用的头盔里面有铁甲,这时头盔上的“缨枪”比明朝的时候又高了一些。

实用价值

明代将领会配备传统的凤翅盔,常常在头盔的顶部缨枪上插小旗,来代表所属建制单位。这是中国自汉唐以来传统头盔最后的影子,到清代小旗被缨穗所代替。

到了清代随着掐丝工艺水平的发展,清代高级军官头盔镂空掐丝装饰,头盔上装饰有精美的花纹和满文经文。乾隆帝在京郊校阅军队时佩戴的头盔,盔顶、缨枪以镂空掐丝装饰,配有珊瑚、珍珠、蓝宝石等装饰品,十分奢华。可见,清代贵族的头盔有很高的辨识度,类似于当代的领章、简章。

八旗是满清的嫡系部队,清政府给自己的精锐配备了头盔。对缨穗的颜色也做了区别,以便辨认,不过士兵配备的只是普通的头盔,缨枪不会那么高,做工不可能那么精良。当然,皇帝专属的黄色是不能随便用的。


总结

总的看来,清代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实用价值很低,仅限于身份和部队建制的识别,再加上一点美观的作用

6

这"避雷针"叫缨枪,带有缨枪的头盔叫枪盔,看起来花里胡哨,但是却广泛存在于清朝军队,但这种盔早在明朝骑兵盛行的时候就有了。

最初的枪盔只是在头盔顶上插一个小旗子,起标识作用,用来区分敌我部队。

(明边军)

到了清朝的时候,这种枪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见这些五颜六色的铠甲??

这种铠甲的确大量存在于清代,但是他仅仅是清朝制式铠甲的一种。清朝还有很多种铠甲,比如步兵的布甲,骑兵的棉甲,样式不同但这些铠甲的脑袋上都有缨枪,看起来威风凛凛。所以在和平年代这种东西的装饰作用比较大。

但是除了缨枪之外,更高级的官职有羽饰头盔,即在头盔上植天鹅翎、雕翎等等,并且以羽毛的数量区分官职大小。如下图。

当然更高级还有。雕龙头盔。

所以明白了,"避雷针"起到作用标识、装饰彰显身份的作用。

最后,至于挂不挂树的问题……骑兵一般都在平原上用吧,森林里也不好跑马啊!

如果非要跑去森林里,那么我想大多数会挂树……

7

这个东西呢,很早就有,只不过呢出现在清政府的头上呢,就感觉有一些浮夸。

怎么讲呢?这个东西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也都听说过御林军吗?御林军为什么会叫做御林军的?其实他们一开始的叫做羽林军,这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中央对于地方上面的掌控组建下的一支精锐的军队,因为这支军队头上都插着一根羽毛,所以呢?看起来齐整整的站在一起就像进入一片有羽毛做成的灵子,因此也就叫做羽林军儿,名字说的久了之后也就变成了御林军。

这是什么东西?这完全就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两支军队并肩作战,盔甲的款式差不多,二者之间的看起来的身高口音也差不多,怎么判断你是哪个建制的?很简单,看你身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标记物,(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你比方说我们现在就是看军衔,或者看衣服的颜色,但是古代这个情况呢,有点特殊,怎么讲生产力提不上去。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玩意儿给你用。时间久了怎么办呢?只能够使用那种非特殊的手段。

也就是俗称的求突出,这头盔上插的东西很显然就能够代替这样子作用,这个东西一直传到后来,其实明朝的时候也有这东西。清朝也就学着明朝的样子做的这个。

这玩意儿戴在头上,一方面显得十分拉风,同时也能够增加你的个人高度,如果说大家站在一起头上全部插着这玩意儿。皮齐刷刷的朝你冲过来时候,你会瞬间感觉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种气势就能够在战争时刻胜敌三分,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的盔甲穿的实际上都差不多,如何分辨你是指挥官如何分辨你是来自于哪一个赢?那很简单,看你头盔。头盔的款式不同代表着你我两人都是不是同一个军营的?

至于说在作战的时候这个东西也不影响发挥,这就顶在你头上重量又没有多少,真正打仗的时候你只需要负责向前冲杀头上这些东西基本上管不着,真要是一不小心被谁给打掉了或者掉在地上了。那要么直接扔了,要不等到打完仗然后再回来捡,反正总不影响你个人的行动,

因此这玩意儿呢,也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当然古装剧嘛,为了追求视觉上的效果,自然而然所有的士兵统一插着同样的帽徽,她一看穿得齐齐整整的视觉上多么养眼精,因此也就忽略了这东西原本的作用,

8

我们看清朝电视剧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身披盔甲的士兵头上会戴着有根“避雷针”似的铁帽子,身披不同颜色的盔甲。

清朝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有什么实用价值?

 首先,我们讲一下历代头盔的样式。在元朝之前,我国历朝历代的头盔样式都差不多,被称为兜鍪。兜鍪的特点是盔缨、盔体、抹额、顿项连贯性很强,几乎是一气呵成。元朝统一天下之后,由于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在铠甲、头盔的设计上,自然出现了游牧文化的特点。元朝军队的头盔上出现了樱枪,就是大家俗称的“避雷针。”不过,元朝时期的樱枪还比较短,没有后来清朝那么夸张。元朝军队最常用的头盔被称为钵胄,这种头盔对明清时期的头盔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樱枪主要用来装饰,同时用不同颜色的樱穗区分不同的部队,这一点直接影响了明清军队。

战争是最主要的题材之一,在战争的时候,许多士兵他们都会去打仗,而打仗的过程之中就要去准备许多武器以及盔甲的,用来保护自己与进攻敌人。而当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长矛大刀以及弓箭等,这些武器都是用来进攻别人得,必须保证他们的锋利,才能保证在战场上有效的杀伤别人,而保护自己的武器最重要的就是盔甲。

比如个人的整体来看,它最重要的部位必须保护的很好,比如人的心脏一般都是有圆圆的铁甲保护。而在人的头上则是用头盔保护头盔上的那个叫做避雷针的东西,并不是用来防御的,他是一个辈分的武器,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根避雷针和士兵使用的长矛头很像,而在中国古代长矛的头是可以替换的,在战场上杀敌人难免会有所破坏,报损坏到不能使用。弄的时候就把头上那根避雷针拿下来替换长毛。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清朝贵族们的头盔越来越讲究。例如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的头盔堪称是无价之宝。乾隆皇帝的头盔全部用镂空掐丝装饰,头盔上到处都是精美的花纹和满文写成的经文。在头盔的边缘和顶部,安装了珊瑚、珍珠、蓝宝石等装饰品。就连最普通的樱穗都是用貂尾制作而成,看上去非常华丽。乾隆皇帝曾经穿着铠甲、带着头盔,检阅了驻扎在京城周围的军队。除了皇帝以外,其他的清朝贵族将领也是这样的模式,仅仅是不如皇帝的豪华。如果是一般的八旗官兵,则都是最普通的头盔,没有什么特点。

  由于头盔的制造比较麻烦,因此,只有八旗军和部分绿营军装备了棉甲和头盔。其余大部分军队,都只能戴最传统的帽子。到了清朝统治的后期,由于西方火器的水平逐步提高,清朝棉甲和头盔的防护力已经明显不足。高高长长的避雷针看上去威武,其实并不实用。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惨败以后,清朝军队开始了改革,组建了新军部队。清朝的新军分为南洋军和北洋军,这些军队都采用了西方普鲁士样式的军服,也就是现代样式的军服和大檐帽。传统的棉甲和头盔退役,那种像避雷针一样的樱枪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由于适合用来装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些军阀穿礼服的时候,礼帽上喜欢加装樱枪。

总结:清朝盔甲顶部的“避雷针”一是模仿明朝,二是一种标记,三是一种武器。

至于会不会妨碍,挂到树枝。如果在树林中,应该是肯定会挂到树枝。

9

古代的战争主要是依靠人来实现的,所以一些大的战争基本都是投入几十万人硬碰硬的来一场对抗,可能有些人就会说了这么多人,就不怕搞混了,古人当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无论是从盔甲还是帽子上的这个避雷针,他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区分和装饰,特别是一些将军,由于他们要指挥战斗,所以如果他们在千万人马中不显眼,那命令该怎么传达,士气该怎么鼓舞?

所以对于古代的将军来说,他们的盔甲上避雷针都是正常存在的,而且这个避雷针是很早就有的,不是满清发展起来的,只不过在清朝时这个避雷针的长度要增长很多。

而且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古时候由于士兵使用的都是冷兵器,比如剑,长矛等,所以一些士兵由于自身所携带的兵器有限,在关键时刻就会把头顶的避雷针取下来安在长矛上,这样也算是给自己提供一个保命的手段。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避雷针更多是作用肯定还是一种尊严和地位的象征,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毕竟在战场上哪里给你时间去换长矛的矛头呢?

10

我们经常看到的将军们带的头盔叫做兜鍪,而兜鍪上像避雷针一样的东西,叫做盔缨。

不要小看了这根避雷针,那可不是所有将士都能有的,至少得是个将军,才有资格带这个避雷针(盔缨)。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这根避雷针,都是红色黄色之类的颜色,总之在野外十分显眼就是了。

好像看起来还有点重要?是的,相当重要。

因为盔缨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识别敌我双方的重要标志。

古代冷兵器时代,密集冲锋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让士兵们看到冲锋在前的将军,一个是发明了旗帜,另外一个就是这根避雷针(盔缨)了。

所以,盔缨一般比较长,颜色也比较显眼,这样既显得比较高大威猛,又能起到很好的识别作用。

当然,高大威猛这方面,主要是在和平时(比如阅兵)作用最为突出,因此,乾隆皇帝在这方面创下了历史记录—目前所知最长的一根避雷针来自于乾隆皇帝留下的一个兜鍪。

另外,这根避雷针还有识别风向、方便戴取等等小作用。

而这根避雷针也不是清军发明的,最早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而在那之前,将军们的兜鍪上,会插上比较长的羽毛,方便将士们识别。

甚至,这根避雷针也不是中国军队的专利,北方的匈奴、突厥等游牧骑兵、西方骑士团等等,似乎冷兵器时代的将军们头上都有这玩意。

兜鍪上的盔缨,哦,避雷针可谓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英雄所见略同的一样发明吧!

至于这根避雷针会不会挂在树上,相比于战场胜负和装逼来讲,这个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