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说“曹操好人妻,刘备爱搞基。”

其实,曹操与荀彧那个腻歪关系,不亚于刘备与关羽。

荀彧背弃袁绍转投曹操之后,曹操兴奋地拉着荀彧的手称为“吾之子房”。

此情此景,是否与关羽所言“吾兄在,不忍背弃”一样哦。

虽说是戏言,但他们彼此之间的情义及合作的精神,有得一拼,而且其结局及其相像。

豹眼一向认为,荀彧与关羽才是真正要匡扶汉室的人。只不过他们所选择的斗争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01

荀彧力主曹操奉迎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曲线救国的策略。

曹操爱惜关羽的才能,恩宠有加,想感化他收为己用。但关羽认为曹操就是一个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得是图王称霸,并非匡扶汉室。

而此时,刘备一直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关羽认为刘大哥是真心要恢复汉室的,所以一心追随刘备。

荀彧素有“王佐之才”,举家投奔袁绍之后,本欲要协助他成就大业,但发觉袁绍格局不够,成不了大事,于是转而投奔曹操。

恰巧献帝东归,号令天下勤王。曹操部将都不主张勤王,曹操犹豫不决。此时,荀彧力陈利弊,劝说曹操“奉迎天子,号令天下。”

荀彧应该比关羽更清楚,真正打动曹操的是利益,而非道义。曹操图王称霸的野心,荀彧更加清楚。

那为何荀彧还要辅佐曹操呢?

因为荀彧更清楚,自从董卓专权擅政以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匡扶汉室已经成为一句空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有的诸侯势力,不管以何种名义起事,但都是在图谋自己的霸业,没有人再为汉室考虑了。

在这种情况下,荀彧要实现自己维持汉室的理想,就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恢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依靠曹操的力量,延缓汉室灭亡的时间,为献帝和汉室寻求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

这是荀彧辅佐曹操的原因所在,这跟关羽一心追随刘备的意愿差不多。或许关羽也认为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非常渺茫,但为了理想必须努力去拼搏,只求过程不求结果。

02

道不同,最终必然会分道扬镳。

汉中之战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已经违背了匡扶汉室的初心,暴露了与曹操一样的野心。关羽已经不能再跟随刘备,去完成匡扶汉室的使命。于是,一意孤行,发动了襄樊之战,不成功,便成仁,为了忠义为殉道。

荀彧的情况也差不多,当曹操要准备称王的时候,荀彧已经不能再阻止曹操的行为。

此时,荀彧为了自己的信仰,只能选择与曹操分道扬镳。

如果荀彧再坚持曲线救国的方针,不仅不能够救国,自己忠于汉室的信仰,再也没有机会证明了。荀彧就会成为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帮凶。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九锡。

荀彧认为: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而且在朝廷中持有荀彧一样意见的大臣,大有人在。

荀彧的意见,彻底惹怒了曹操。如果不除掉荀彧,曹操就没法上位。

在此之前,曹操为了取得荀彧的支持,可谓大费心机,极力拉拢。不仅把女儿嫁给荀彧的儿子,而且坚持要让荀彧进位三公,但荀彧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曹操就令荀彧自尽。荀彧为了自己的信仰,也就接受了这个结果。

豹眼之所以把荀彧这事,跟关羽一起来说,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更好的理解,为何荀彧一直辅佐曹操,到了最后才背叛曹操;又为何关羽一直追随刘备,却在最后莫名其妙的发动了襄樊之战,把刘备拖入了绝境。

看一下他们做出最后决定的时间节点,就会很清楚了。

荀彧是在曹操要进爵魏公之前,关羽是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

刘邦在临终前,与大臣们白马盟誓:非刘氏子孙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曹操要称王,天下共诛之;刘备要称王,天下也要共诛之。

刘备虽然姓刘,但与姓曹一样,不是刘邦所说的可以封王的那些刘氏子孙。

刘备称王,与曹操一样,都是汉贼,都是谋反。

但这是献帝刘协的理念,是荀彧、关羽的理念,此时的天下人,已经没有几人认同了。可以称作愚忠,也可以称作不识时务。

豹眼很钦佩他们的人品和信仰,但看到他们的故事,总想起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的事来。

虽然年代久远,不可同日而语,但总感觉有相似之处。

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但荀彧、关羽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也值得后世敬仰。

最佳贡献者
2

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曹操为何要杀荀彧?其实是同一个问题,我来一并回答。

荀彧的下场

公元212年,荀彧因病在家修养。曹操派人送来一个盒子,荀彧打开一看,竟是空无一物。荀彧摇了摇头,早已明白主公的意思,于是服药自尽了。

荀彧和曹操的蜜月期

公元191年,荀彧来投曹操,曹操大喜过望,见人便说:吾之子房来了。荀彧年纪轻轻便有“王佐之才”,他的理想就是匡扶汉室,天下太平。此时为了天下太平,必须选择和曹操并肩作战,曹操有勇有谋,有领导魄力,值得辅佐。荀彧为曹操举荐人才,稳定后方,制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妙计,最终三足鼎立。荀彧也因此一步步升迁,先后加封为侍中,尚书令,荣耀无数。曹操还将女儿嫁给荀彧的儿子,两人互相联姻,儿女亲家,此时的曹操和荀彧关系亲密无间。

荀彧和曹操的矛盾

曹操集团权势一天天增大,曹操内心的“取汉而代之”的野心也日益膨胀起来。这些心思被曹操集团的下属看出来了,军师祭酒董昭向曹操劝进,提出“五等爵制”,只有先恢复了爵位制后,曹操后面的称王称帝才顺理成章。这一建议被中书令荀彧强烈反对,曹操因此对荀彧十分失望,关系破裂。

荀彧为什么要背叛曹操呢?关键有两点:

第一,信仰不同。早起荀彧和曹操的目的一致,都是平定天下。等到天下三足鼎立了,曹操集团开始了篡汉谋逆了,这和荀彧的匡扶汉室的理想相违背。

第二,阶级利益不同。曹操集团分两大阵营,一个是颍川阵营,以荀彧、荀攸、陈群、钟繇为代表,把控着朝政;另一个就是谯沛阵营曹氏家族为代表,他们掌握着军队,是曹操的嫡系。荀彧跳出来反对谯沛集团提出的“五等爵制”,在曹操看来,这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阵营公开反对谯沛的开端,必须制止。

因此,曹操为了集团利益,原则上荀彧必须死,所以才有了曹操空盒杀荀彧的那一幕了。

3

首先,把这个题目先梳理一下。荀彧死时才刚满五十岁,年纪还不能算老。其次,荀彧并没有背叛曹操。荀彧始终没有接受曹操的官职,他和司马懿、夏侯惇他们不同。他生为汉臣,死也是以汉臣的身份而死的。因此,荀彧谈不上背叛曹操。倒是曹操背叛了当年和荀彧一起立下的志向,不但没有匡扶汉室,反倒还要篡汉自立。这才是荀彧和曹操最后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

一、曹操的谋主荀彧。

荀彧出身官宦世家,他先是投身袁绍阵营,后又投奔曹操。曹操和荀彧一见如故,评价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啊。随后,他让荀彧担任谋主,委以重任。

荀彧为了曹操的事业也是殚精竭虑。在几次关键的时刻,挽救了曹操。在吕布趁曹操攻打徐州的时机,袭击兖州的时候,是荀彧力挽狂澜,为曹操保留了三座城的地盘。这使得曹操避免了流离失所的命运,得以夺回兖州。

在最关键的官渡之战中,荀彧提出著名的四胜论,从度、能、武、德四个方面论证了曹操必胜,稳定了曹操的情绪。并且在战役前,荀彧就预料到了战役的结局。在曹操支撑不下去,想要撤回许都的时候,荀彧亲自写信劝说他: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咬着牙坚持了下去。终于,他等来了许攸投诚,火烧乌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讨荆州的刘表时,荀彧还在为曹操出谋划策。在荀彧的策划下,曹操顺利的夺占了荆州,迫降了刘琮。

荀彧算无遗策,他用他过人的智慧为曹操服务。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的贡献,曹操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曹操对荀彧也很器重,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荀彧的儿子,双方成了儿女亲家。

二、反目成仇的曹操和荀彧。

可是,谁能够料到,荀彧和曹操会最终反目成仇呢?这一切的导火索来自于董昭推举曹操进位国公,加九锡这件事情。当时董昭先写信征求荀彧的意见,想先动员荀彧的同意。谁知道,荀彧斩钉截铁的表达了反对意见。史书记载,曹操得知后,感到“心不能平”。

进位国公,加九锡这套仪式,为什么会这样引起荀彧的反对呢?这是因为这套仪式在西汉末年也曾经实行过一次。那一次的对象是王莽。不久王莽就篡位,夺取了西汉的江山。因此,这个进位国公加九锡的仪式,就成为篡位的标准仪式,一直流传了下来。

董昭的这一套把戏,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为曹魏代汉做准备。这和荀彧的观念产生了冲突,荀彧当然反对了。

荀彧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削平群雄,恢复和平。他如果想要荣华富贵,以他的才华,在袁绍那里就可以得到,何必要跑到曹操这里历尽艰辛。荀彧的所有行动都是以汉室为先的。比如他让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都,他提出的口号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和那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相差何止万千。

可是,荀彧的坚守,和曹操的野心发生了冲突。因此,荀彧立刻从曹操的主要助手,成为了曹操前进道路的绊脚石。

三、坚持自己操守而死的荀彧。

曹操在明白了荀彧的态度后,马上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为了自己的野心,他必须要搬掉荀彧这块绊脚石。为了防止荀彧在京城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举动,曹操上表请荀彧来军中劳军。

荀彧当然明白曹操的用意,但他对曹操还是抱着一线希望。他赶到军前,在劳军的仪式结束后,他要求留下来和曹操谈话。可是心意已决的曹操知道荀彧想说什么,谢绝了他。

从此,荀彧被曹操软禁在军中,曹操让他参知军事,再也没有放他回去。不久荀彧生病,忧愤而死。对于荀彧的死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在荀彧病中,曹操让人送来了一盒点心,可荀彧打开一看,发现是空盒。荀彧知道曹操的意思,于是饮下了毒药,自杀而亡。不管怎么说,荀彧是因为曹操而死的。

结语:

荀彧为了自己的坚守而死,他生为汉臣,死为汉鬼。在他死后,曹操才进位国公,加了九锡。荀彧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理想。他虽然不能挽回时代的潮流,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也是死得其所。因此,荀彧并没有背叛曹操。而是曹操背叛了他匡扶汉室的初衷。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4

曹操曾这样评价荀彧,“吾之子房也”。荀彧绝对是当之无愧,他如同张良辅佐刘邦一样,每当曹操处于存亡之际,都是他站出来指点迷津,每当曹操沮丧恐惧之时,又是他站出来鼓舞士气,每当曹操渴望人才时,是他为曹操推荐了大量人才,如荀攸、郭嘉、钟繇等顶级谋士。曹操在荀彧的辅佐下,统一北方,曹操也因此非常感激荀彧。

就是这么一对出生入死,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却在统一北方后心生嫌隙,荀彧因此郁郁而终了。

是飞鸟尽良弓藏,绞死兔走狗烹?还是荀彧背叛了曹操?

荀彧为何出道?

荀彧,出身名门,荀子之后。祖父荀淑很有名望,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这样的官宦世家,如果国家不发生变故,荀彧当继承父业,效忠于汉室。然而,董卓把持朝政后,汉王朝名存实亡。荀彧由是弃官归故里,然而,心中难舍对汉室的忠诚, 于是开始寻找心目中能够挽救汉王朝的诸侯。

荀彧的出道经历,和张良居然是如出一辙。张良为了拯救韩国,报复秦朝,而荀彧是为了光复汉室。

曹操一眼看出了荀彧有张良之才,却忘了张良的初衷是为了复兴韩国。张良没有反对刘邦称帝是因为韩国不复存在,而荀彧心中的大汉天子犹在,荀彧辅佐曹操,是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汉王朝。

荀彧为何选择曹操?

董卓篡权后,曹操和荀彧初衷完全相同:清君侧,光复汉室。

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起事后不久,董卓迁都长安,其他诸侯忙着抢占地盘,只有孙坚和曹操,主张并出兵追击董卓。当时,荀彧为时任盟主的袁绍帐下效力。

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改投曹操。

荀彧为曹操举荐了大量人才,可见他眼光独到。他很快便认识到袁绍虽然名冠诸侯,却既无统一天下之能,亦无匡扶汉室之心。曹操虽然眼下实力不如袁绍,但绝非池中之物,加上自己的辅佐,光复汉室还是很有希望。

虽然荀彧知道曹操心怀异志,但是没有比他更胜任的人选了。另外,荀彧为曹操推荐大量人才,安排在曹操的左右,也是希望日后可以阻止董卓历史在曹操身上重演。

荀彧为何和曹操闹翻?

曹操统一北方后,再以难抑野心。此时,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的卓越功勋。然后,荀彧却坚决反对,他终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曹操起兵本就是匡扶朝廷,怎么能因此裹挟朝廷呢?

曹操得知后,从此冷落荀彧,趁着南征孙权的机会,将其留在扬州寿春,荀彧因此郁郁而终。

有人问,曹操只不过想“加九锡”,为何荀彧坚持反对呢?

九锡是皇帝赏赐大臣的礼物,包括:车马、衣服、衣器、朱户、纳陛、虎贲百人、鈇钺、弓矢、秬鬯。
  • 尊王攘夷的晋文公不过获得六锡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为了奖励晋文公的赫赫功勋,除了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还赏赐: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晋文公称霸,不过得到了九锡中的六锡,尚缺少朱户、纳陛、鈇钺。而荀彧向来以晋文公迎接周襄王的事迹鞭策曹操,如今曹操竟然觊觎九赐,超过昔日晋文公之赏赐,这当然是荀彧不能接受的。

  • 篡夺大汉江山的王莽开创九锡先河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大汉江山,便是从加九锡开始,然后是建天子旌旗,最后皇帝禅位,新天子登基。

荀彧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他从曹操急于给自己加九锡的想法中,看到了曹操篡位的野心。他还能做什么呢?唯有倚老卖老,希望曹操能够迷途知返。

即便曹操不采纳自己的意见,荀彧唯一能做的便是向世人证明辅佐曹操是假,光复汉室是真。

结语:

曹操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想要匡正汉室,因此,拯救天子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当曹操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后,终于不再满足于北向称臣,而加九锡便是篡位的第一步。荀彧想要用一己之力去阻挡曹操的野心,但是野心勃勃的曹操怎么可能为了他而放弃临门一脚呢?

于是,完成了辅佐曹操统一北方使命的荀彧,终被曹操抛弃而郁郁而终。曹操也因失去荀彧,终究未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反而因为少了荀彧这样的忠臣,让同样胸有异志的司马懿占了空子,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5

在《论语·先进篇》里面,孔子讨论两种臣子:具臣和大臣。具臣指的是称职的臣子,坚定不移地执行并完成上司的命令。代表人物是冉有,因其作为季氏家臣,帮助季氏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以及号召弟子们“群起而攻之”。大臣则不然,是有一套自己理想的。其标准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说大臣要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应该辞职不干。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荀彧,便是这么一位。

荀彧是东汉颍川郡人,其祖父荀淑曾为郎陵侯相,曾经上书讽刺权欲熏天的大将军,而在政治上受到长期打压,但也加重了声誉和威望,当时士大夫的领袖李固、李膺都拜其为师。在荀淑的影响下,荀彧父辈俱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尤以荀彧六叔荀爽最负盛名,其自幼聪敏好学,刻苦勤奋,最后官至司空。也即是说荀氏一门在颍川郡士人群体中,有很高的威望,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有很大的号召力。

到了荀彧,年纪轻轻就显示出不俗的才干,当时名士何颙称其有“王佐之才”,指的是其具备非凡的治国才能。而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造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荀彧既没有军队,也不是权臣,空有一身抱负,难以施展才华。

为此,荀彧率领宗族投奔冀州的袁绍,希望一展才华的同时,匡扶汉室。但在一段时间后,其认清袁绍是徒有虚名,不能成就大事后,转而投奔实力相对弱小的曹操。因为荀彧从曹操身上,看到了重振大汉朝纲、救黎民于水火的希望。曹操初次与荀彧交谈,便惊叹其才华,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一时间,两人惺惺相惜。由此,荀彧在曹操阵营,居中持重,处理军国事务,常达十数年:

  • 谏言曹操深根固本,建立根据地:

公元193年,徐州牧陶谦故去,曹操打算东征,夺取徐州。荀彧力劝曹操学汉高祖“保关中”和光武帝的“据河内”,将兖州建立成自己的根据地,以此作为“深根固本”,达到“以制天下”。

次年,站稳脚跟的曹操东征徐州,留守的荀彧挫败了陈宫等人发动的政变,保证了曹操军事基地兖州的安全;

  • 力主“奉天子以令不臣”战略:

公元196年,汉献帝辗转多地,逃回首都洛阳。在文成武将普遍反对下,荀彧显示出极富远见的战略眼光,认为当时心怀汉室是民心所向,若果这是迎回汉献帝,无疑是顺应民心,必将使得天下才俊纷纷归附。即使不服的军阀,在曹操掌握了先手的情况下,也难有作为。

  • 官渡之战的决策者:

公元200年,曹操见军粮将尽,准备退守许都。关键时刻,荀彧激发了曹操的斗志,让其明白了“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找准机会,以奇兵袭乌巢,致使袁绍大败,史称“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为曹操举荐人才:

荀彧认定了曹操可以匡扶汉室,他就便全力以赴,尽忠尽责。诸如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朗等颍川郡的人才,纷纷在荀彧的举荐下,加入曹操阵营。由此,荀彧为曹操配备了完整的文官班子,这帮人既团结又忠诚,成为了曹操的坚强后盾。

然而,荀彧认为助曹就是助汉,后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周公那样尽心辅佐,而不生觊觎之心并付诸实施,曹操是另外一个王莽。开始讨伐董卓之时,曹操也是经营出匡扶汉室那样的“谦恭”模样,一旦随着自己逐渐平定局势,政治野心也就慢慢显露出来。

《三国志·荀彧传》载:“(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晋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可见在长期的共事中,曹操是清楚荀彧的为人,是有自己原则、理想的,对其有所忌惮,以至于曹操称魏公之际,只好通过董昭探听荀彧的口风。结果遭到荀彧否决,认为曹操应以恢复汉室为其主要目标。由此,曹操对此非常不满,造成了两人之间的嫌隙。

至于荀彧的结局,《三国志》记载是“曹操称魏公”事件后,两人产生了嫌隙,荀彧因忧虑去世;而《后汉书》记载却是“曹操称魏公”事件后,荀彧被曹操赐死。

综上所述,荀彧是有理想的“大臣”,有一套政治理想且眼光独具。只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周公形象示人的曹操,平定局势后成为了另外一个王莽,转而与寄托匡扶汉室的荀彧,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分歧。无疑此举对于荀彧是巨大的打击。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6

荀彧(xún yù)的死,虽然说跟曹操有莫大的关系,但他却并没有背叛曹操。只是因为他反对曹操自封魏国公,被曹操嫌弃,然后在寿春“饮药而卒”(《资治通鉴》中记载)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曹操戎马征战,鞍马劳顿,的确凸显英雄风范,但曹操为的不是汉室,他为的是自己,一尽平生之志。曹操欲南征孙权之时,已是丞相职位,位极人臣,备极荣耀。因此,曹操功劳虽大,却无法再行在职位上晋升,但是在名位上,曹操却还有向上的空间,只是,曹操本人不好表示,而曹操的下属,已将此点想到了。

董昭,字公仁,济阴国定陶县(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人。他曾在劝张杨、杨奉交好并举荐曹操的事情上立下汗马功劳,又曾在曹操攻打刘备、袁绍、袁尚时献良策,颇受曹操器重,为此,曹操屡次举荐他担任朝中高官。董昭感激曹操恩德,因此建议曹操依照古法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度。曹操有疑虑,矜于名节,且事关个人,不好表态。

为了打消曹操的疑虑,董昭委婉地劝说:“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外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

董昭先从旁人容易胡乱揣测的角度打消曹操对接受更高名位的抗拒之心,接着又从服务苍生的角度来劝告曹操做好接受更高名位的准备:“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蓄卫”。意思就是曹公您虽然具有威德,又懂得法制策略,却不奠定根基,为子孙万代考虑,这是没把事情做到底,奠定根基的根本,在于土地和人民,应该把这两方面逐渐建立起来,用以保护自己,您只有接受更高的名位,才能合理地为天下苍生服务。

董昭的这句话,是从理的角度来劝说曹操。最后,董昭再从情感的角度,消除曹操对他说出这番话的疑虑:曹公您的忠诚节操已经显露,面带天威,耿弇(yan)在光武帝床前所说的话,朱英劝春申君取代国君的建议,都比不上我今天所说的话,我董昭因为受了您的大恩,所以才不敢不说出心里话。

曹操于是听取了董昭的建议。董昭便在背后开始策划为曹操晋爵之事。

董昭先于朝后联系一干拥护曹操的大臣,大家一起商议,都决定上表加封曹操为魏公。但是,曹操并非汉宗室成员,却循照古法,晋爵魏公,外界反响不知如何。

董昭无法估计外界反应,又想把曹操晋爵魏公之事办的顺利妥当,他顿觉为难。董昭经过一番思索,决定找才智突出谋略之士商量一番,而且这样的人得是曹操团队的,不会反对曹操晋爵魏公。

于是,董昭想到了荀彧,他和一干大臣就此事秘密咨询荀彧,欲得到荀彧的建议。荀彧一直是曹操的得力谋士,曹操能够称霸北方,他功不可没。

荀彧在战术方面容应对吕布、陈宫、张逸勾结叛乱,以少量兵力保全充州三城;在曹操与袁绍作战时,判定曹操作战有四利,在官渡之战中挫败袁绍,并曾献计掩其不意奇袭荆州,建树颇多。在政治方面,钟躁、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人都是荀彧举荐的。

曹操认为荀彧谋略突出,又善于知人,他推荐的人才全都很称职,因此,对荀彧十分重用。曹操甚至将女儿嫁给荀彧长子。

荀彧官至汉侍中,尚书令,居中持重执掌中枢数十年。荀彧一门尽管地位尊贵重要,但他们全都谦虚节俭,所得到的棒禄、赏赐全都分给宗族好友,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

荀彧受曹操信任,担任侍中、尚书令之职,承担重任,与曹操共同筹划军国大事。董昭大概以为,荀彧得曹公信任,身担要职,又是曹公首席谋士,一定能给出应对可能出现的反对曹公晋爵魏公现象的建议。

但是,董昭失算了,他没想到,荀彧从骨子里是个坚定的拥护汉室,尊崇汉帝的人。

荀彧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曹操晋爵魏公,荀彧认为曹操兴起义兵的本意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贞的诚心,保持谦让的品质;君子爱一个人表现在品德的培养上,所以不应该这样做。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首先给曹操戴了一个高帽子:曹操是为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兴起义兵的,又对汉室怀有忠贞的诚心,肯定不会要求晋爵魏公的。

曹操被荀彧冠以兴义兵匡朝宁国的君子头衔,自然不好表示反对,只是心里从此对荀彧埋下恨意。

等到曹操南征孙权之时,曹操上书朝廷请求献帝派荀彧到谯县来慰劳军队。荀彧到达后,曹操就借参谋军事的理由把他留下,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

后来,曹操大军开赴濡须口,荀彧因病留在寿春,《资治通鉴》中记述他在寿春期间“饮药而卒”,即服下毒药身亡。

荀彧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而且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的士人,因此,当时人对他的去世感到很惋惜。

对于荀彧拥护汉室、尊崇汉帝,而又曾把曹操比作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把官渡之战比作楚汉相争的行为。杜牧觉得荀彧有点做作。但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灾难深重,假如没有决定的才能,便不能拯救百姓,在这样的情况下,荀彧不去辅助曹操,又去辅佐谁呢?况且,荀彧是曹操平定北方的首席功臣,如果曹操称帝,荀彧获利最大,将会得到与萧何一样的赏赐。荀彧没有贪图这样的富贵,却牺牲生命换取名声,这不是人之常情,因此,拥护汉室、尊崇汉帝的理念一定是来自荀彧的内心。

荀彧死后,曹操在进军濡须口的过程中,历时良久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夏四月回到邺城。其后,朝中群臣上书献帝要求曹操晋爵魏公的章如雪花般飞来,迫于压力,五月初十日,汉献帝宣布封曹操为魏公。

荀彧辅助曹操是因为他忠于汉室。他反对曹操晋魏国公是因为他不想曹操陷入泥潭。无论如何,他确实没有背叛曹操。

以上个人观点 欢迎留言探讨。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