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曹操好人妻,刘备爱搞基。”
其实,曹操与荀彧那个腻歪关系,不亚于刘备与关羽。
荀彧背弃袁绍转投曹操之后,曹操兴奋地拉着荀彧的手称为“吾之子房”。
此情此景,是否与关羽所言“吾兄在,不忍背弃”一样哦。
虽说是戏言,但他们彼此之间的情义及合作的精神,有得一拼,而且其结局及其相像。
豹眼一向认为,荀彧与关羽才是真正要匡扶汉室的人。只不过他们所选择的斗争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01
荀彧力主曹操奉迎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曲线救国的策略。
曹操爱惜关羽的才能,恩宠有加,想感化他收为己用。但关羽认为曹操就是一个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得是图王称霸,并非匡扶汉室。
而此时,刘备一直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关羽认为刘大哥是真心要恢复汉室的,所以一心追随刘备。
荀彧素有“王佐之才”,举家投奔袁绍之后,本欲要协助他成就大业,但发觉袁绍格局不够,成不了大事,于是转而投奔曹操。
恰巧献帝东归,号令天下勤王。曹操部将都不主张勤王,曹操犹豫不决。此时,荀彧力陈利弊,劝说曹操“奉迎天子,号令天下。”
荀彧应该比关羽更清楚,真正打动曹操的是利益,而非道义。曹操图王称霸的野心,荀彧更加清楚。
那为何荀彧还要辅佐曹操呢?
因为荀彧更清楚,自从董卓专权擅政以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匡扶汉室已经成为一句空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有的诸侯势力,不管以何种名义起事,但都是在图谋自己的霸业,没有人再为汉室考虑了。
在这种情况下,荀彧要实现自己维持汉室的理想,就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恢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依靠曹操的力量,延缓汉室灭亡的时间,为献帝和汉室寻求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
这是荀彧辅佐曹操的原因所在,这跟关羽一心追随刘备的意愿差不多。或许关羽也认为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非常渺茫,但为了理想必须努力去拼搏,只求过程不求结果。
02
道不同,最终必然会分道扬镳。
汉中之战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已经违背了匡扶汉室的初心,暴露了与曹操一样的野心。关羽已经不能再跟随刘备,去完成匡扶汉室的使命。于是,一意孤行,发动了襄樊之战,不成功,便成仁,为了忠义为殉道。
荀彧的情况也差不多,当曹操要准备称王的时候,荀彧已经不能再阻止曹操的行为。
此时,荀彧为了自己的信仰,只能选择与曹操分道扬镳。
如果荀彧再坚持曲线救国的方针,不仅不能够救国,自己忠于汉室的信仰,再也没有机会证明了。荀彧就会成为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帮凶。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九锡。
荀彧认为: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而且在朝廷中持有荀彧一样意见的大臣,大有人在。
荀彧的意见,彻底惹怒了曹操。如果不除掉荀彧,曹操就没法上位。
在此之前,曹操为了取得荀彧的支持,可谓大费心机,极力拉拢。不仅把女儿嫁给荀彧的儿子,而且坚持要让荀彧进位三公,但荀彧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曹操就令荀彧自尽。荀彧为了自己的信仰,也就接受了这个结果。
豹眼之所以把荀彧这事,跟关羽一起来说,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更好的理解,为何荀彧一直辅佐曹操,到了最后才背叛曹操;又为何关羽一直追随刘备,却在最后莫名其妙的发动了襄樊之战,把刘备拖入了绝境。
看一下他们做出最后决定的时间节点,就会很清楚了。
荀彧是在曹操要进爵魏公之前,关羽是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
刘邦在临终前,与大臣们白马盟誓:非刘氏子孙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曹操要称王,天下共诛之;刘备要称王,天下也要共诛之。
刘备虽然姓刘,但与姓曹一样,不是刘邦所说的可以封王的那些刘氏子孙。
刘备称王,与曹操一样,都是汉贼,都是谋反。
但这是献帝刘协的理念,是荀彧、关羽的理念,此时的天下人,已经没有几人认同了。可以称作愚忠,也可以称作不识时务。
豹眼很钦佩他们的人品和信仰,但看到他们的故事,总想起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的事来。
虽然年代久远,不可同日而语,但总感觉有相似之处。
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但荀彧、关羽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也值得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