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有对于唐朝有利的点,要是能团结是最好的,要是非要选一个,李党对当时的唐朝更有有益。

李党的李德裕,郑覃他们算是世家大族,但不代表支持李党的人都是靠门路入仕的,也有靠自己实力正常科举入仕的。而牛僧孺出身不如李党,他们抨击朝廷的政策,而当时的宰相就是李德裕的父亲。他们无论是从出身,各自代表的集团利益,还是政见上,有着天然的不同,对立党争已经不可避免。

李党更务实

虽然从出身上,牛党更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好感,但是世家子弟也有非常有能力的。李德裕就是一位很有能力,很务实办事的人。就像题主自己描述的那样,李德裕定回纥,泽潞,还有抑制宦官,裁撤冗官。他的功绩甩牛僧孺好几条街。查一查牛党领袖的功绩,牛僧孺和李宗闵加在一起都不如一个李德裕。大唐中后期需要务实的人才,需要进行改革,没有李德裕,光靠牛党根本玩不转。



牛僧孺因个人恩怨,错失良机

李德裕被排挤出朝后到西川任节度使,在任上颇有功绩,正好赶上了维州要归降。维州本来被吐蕃夺走了,但是维州守将不满吐蕃的统治,便要归降大唐。李德裕知道维州的重要性,并且可以看出此时吐蕃已经走了下坡路,便上奏朝廷,出兵收复失地。而牛党等人怕李德裕功劳太大,竟然说要守信义,要归还维州。又说吐蕃强大,不能得罪。结果唐文宗真的信了,归还了维州。维州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归还维州,就表示把归降的守将给卖了,他得啥下场?谁还愿意归附大唐?因为个人恩怨而误国,实属不该。



李德裕镇压藩镇,牛党姑息藩镇

李德裕深知藩镇之祸,他对藩镇一直是镇压,不能姑息。平定泽潞也是他的一大功绩。而牛僧孺则对藩镇姑息,任其发展,不管不顾。牛僧孺当宰相才是害了大唐。

看后世对二人的评价

对于李德裕的评价是很多的,总体来说比较客观,肯定了他的功绩。而对于牛僧孺的评价就很少,有时候也把他俩放在一起评价,很多后来的著名历史人物都评价李德裕是真的有宰相之才,但是牛僧孺就没有这样的夸奖。牛僧孺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但是他能力不咋地,眼光还不行,因为私人恩怨而误国。



李党比牛党对大唐更有益,即使在二人团结的情况下,也应该由李德裕当宰相,牛僧孺辅佐,他适合当御史,纠察百官。

最佳贡献者
2

我的意思是不管什么党争对于唐朝来说都是不利的。我们先看下一牛李党争


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扩大到陇西,经常入侵关.中地区。唐宪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唐朝出兵九路攻击吐蕃在西川的据点,但是几番争夺,这个战略要地始终掌握在吐蕃手中。到了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 九月,忽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吐蕃的维州城副将悉怛谋带了三百多部下及家属到成都归降于唐朝。



唐朝的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喜出望外,赶紧派兵占领维州城。并飞报朝廷,说是悉怛谋愿意为唐军做向导,直捣吐蕃后路,使吐蕃彻底撤出在西北的势力。


唐文宗把李德裕的报告交给朝臣讨论,绝大多数朝臣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宰相牛僧孺坚决反对,说吐蕃的辖境有万里之大,失去一个维州对其势力来说并无损失。朝廷和吐蕃现已通使修好,相约罢兵停战,应该严守信用。西南远在数千里之外,轻起战端,就是有一百个维州又有何用。



唐文宗见他说得振振有词,就下诏要李德裕立即把悉怛谋及其部下都归还吐蕃,并撤出维州城。李德裕得到皇帝的诏书,大吃一惊。他再三上奏,请求朝廷再议,都由于宰相牛僧孺的从中作梗而失败。李德裕失望之极,只好把悉怛谋等吐蕃将士、家属都捆绑起来,强行遣送到边境,并放弃了维州城。


过了一年,西川的监军、宦官王践言回朝任枢密使,多次向唐文宗提起这件事,点破牛僧孺之所以反对李德裕的计划是因为两人有宿怨,借此报复。原来,李德裕的父亲是宪宗朝的宰相李吉甫,当年牛僧孺、李宗闵在科举考试中猛烈抨击李吉甫的施政方针,李吉甫就把两人放逐外地,不让任官,这样就结下了怨仇。



李德裕后来入翰林,又弹劾李宗闵在主持科举考试时有“请托”之嫌,李宗闵被贬为剑州刺史。李德裕出身显赫,又有才气,在朝中有很大的号召力;牛僧孺、李宗闵也以他们的才识和胆略赢得很多的追随者。双方阵垒分明,前者人称“李党”,后者人称“牛党”,历史上就称之为“牛李党争”。


唐文宗即位后曾将李宗闵、李德裕都提为宰相,李宗闵指使同党恶意攻击,迫使李德裕出朝为节度使。李宗闵推荐牛僧孺为宰相,两人合作,把李德裕的门生故友全都排挤出朝。凡李德裕提出的事一律予以驳回,维州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件而已。


唐文宗后来实在厌烦朝臣的朋党之争,把牛、李双方的主要人物都贬出朝去。但武宗朝李德裕为宰相执政,就翻了维州事件的案,并将牛僧孺贬逐、李宗闵流放。可是武宗死后,牛、李都被召回,李德裕则被一贬再贬,老死海南。



双方的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党争说实在的就是为了争权夺利,根本没有什么有利没利。是一党的不管正确与否,百般包庇,不是一党不管好与坏百般诬陷。在用人层面上,则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法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尽情地凸现了党同伐异的政治情况。党同伐异的存在空耗国家实力,造成很大的灾祸。


历史上凡是大规模搞党争的紧接着面临亡国之祸,东汉党锢之祸以至于黄巾之乱,唐牛李党争以至于黄巢之乱、北宋元佑党争以至于靖康之变,明东林党争甲申国难。还有现在某国两党整日狗咬狗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