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他,唯袁绍而。何进也算一个,二人真是珠联璧合。天下无敌。袁绍,字本初,司空袁逢之子( 不是嫡子),汉末军阀。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自己也是西园八校尉首领,最强大的时候占据天下十三州中的四州,最后被曹操击败。纵观袁绍一生,真是一手好牌打的细碎。从最初发家就看得出来。
袁绍出主意让董卓进京帮何进诛杀宦官,结果何进被杀。董卓乱政。东汉实际就此亡国,袁绍倒是脚底抹油跑了,实在是够可以的。自己最强大的时候,占据四州之地,却被曹操击败,他的基业成为曹操的发家本钱,无能,无知是袁绍的最大“优点”。郭奉孝评价袁绍十败:兵虽盛,不足惧也,繁礼多仪,袁绍以逆动,袁绍外宽内忌,袁绍多谋少决;袁绍专收名誉,袁绍恤近忽远,袁绍听谗惑乱,袁绍是非混淆,袁绍好为虚势。郭嘉评价袁绍的核心就在于袁绍外宽内忌,是非混淆,多谋少决。说白了就是糊涂蛋,遇事不决,不变是非。
但这些绝非袁绍愿意和控制得住的,当袁绍占据四州时候。袁绍不是彻底的军事和政治上占领和控制,大部分是依附和顺从,当地的世家大族看重袁绍四世三公的名声(实际上屁都不是,最后成事的三家都是寒门)他们希望袁绍维护他们利益。但由于袁绍的地盘太大,名声太响,他的麾下分属各个州,分属各个世家。维护的是各个门阀的利益。种种利益交织在一起无法都导致这些人无法拧成一股绳,全心全意为袁绍家出力。精力都用在对对付其他派系了。彼此倾轧的十分厉害,荀彧、郭嘉都曾经是袁绍麾下,也看出袁绍不善驾驭局势、只能和稀泥,像个老娘们。就是认清了这一点才走的。郭奉孝言讲袁绍: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是实话。
袁绍是个外强中干的人,但不是纨绔子弟。早年的袁绍还是有能力的人,但水平有限,董卓乱政,十八路诸侯会中中州。,袁绍是总盟主,但这个盟主让他当的可惜了,当了个无能混蛋加无知,让曹操彻底看清了袁绍虚有其名,格局很低,不过是冢中枯骨。最后袁曹交兵唯一出彩就是《为袁绍讨豫州文》。他的作用还是倒忙,让曹操头疼病好了。陈寿在《三国志》里开头就写:汉末,天下大乱而雄豪并起,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那袁绍败在何处呢?不听劝,不善于采纳意见,沮授、田丰劝袁绍迎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觉得有个婆婆不好玩,(是董卓所立的,是一个原因)刘协被曹操抢了,知道后悔了有啥用。
田丰劝袁绍趁曹操与刘备交战的时候,派兵袭取许都,袁绍不纳(儿子有病)。后来又想打曹操了,集结兵马讨伐曹操,但沮授、田丰谏阻,言讲此时万万不可,袁绍不纳。田丰后来竟死于此。出战前,袁绍让三个儿子各据一州,有人进谏不可,袁绍不纳,后来诸子挣位,也亡于此,打就打吧,沮授提议打持久战耗死曹操,袁绍不纳。袁绍在关键时刻的除了不听忠言之外,在选择策略的时候总选那个最差的,袁绍实力再强大也禁不住这么折腾。官渡之战是三国曹操的转折点,内部派系恶斗消耗了袁绍大量的精力 ,这甚至直接影响了从官渡之战开始到失败。袁绍首先败于轻敌和郭嘉外投曹操。袁绍做事没头绪,成大事者不要管具体事务,管决策方向就行。可惜袁绍没有。而袁绍三大谋士彼此不和,荀彧点评:“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事实说明完全准确。许攸反水给了袁绍最大的打击。袁绍失败就是必然的了。官渡失败以后,,袁绍还是夺回了部分地盘。但自己气量太小,窝囊死了。诸子争位,便宜了曹操。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