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他,唯袁绍而。何进也算一个,二人真是珠联璧合。天下无敌。袁绍,字本初,司空袁逢之子( 不是嫡子),汉末军阀。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自己也是西园八校尉首领,最强大的时候占据天下十三州中的四州,最后被曹操击败。纵观袁绍一生,真是一手好牌打的细碎。从最初发家就看得出来。


袁绍出主意让董卓进京帮何进诛杀宦官,结果何进被杀。董卓乱政。东汉实际就此亡国,袁绍倒是脚底抹油跑了,实在是够可以的。自己最强大的时候,占据四州之地,却被曹操击败,他的基业成为曹操的发家本钱,无能,无知是袁绍的最大“优点”。郭奉孝评价袁绍十败:兵虽盛,不足惧也,繁礼多仪,袁绍以逆动,袁绍外宽内忌,袁绍多谋少决;袁绍专收名誉,袁绍恤近忽远,袁绍听谗惑乱,袁绍是非混淆,袁绍好为虚势。郭嘉评价袁绍的核心就在于袁绍外宽内忌,是非混淆,多谋少决。说白了就是糊涂蛋,遇事不决,不变是非。

但这些绝非袁绍愿意和控制得住的,当袁绍占据四州时候。袁绍不是彻底的军事和政治上占领和控制,大部分是依附和顺从,当地的世家大族看重袁绍四世三公的名声(实际上屁都不是,最后成事的三家都是寒门)他们希望袁绍维护他们利益。但由于袁绍的地盘太大,名声太响,他的麾下分属各个州,分属各个世家。维护的是各个门阀的利益。种种利益交织在一起无法都导致这些人无法拧成一股绳,全心全意为袁绍家出力。精力都用在对对付其他派系了。彼此倾轧的十分厉害,荀彧、郭嘉都曾经是袁绍麾下,也看出袁绍不善驾驭局势、只能和稀泥,像个老娘们。就是认清了这一点才走的。郭奉孝言讲袁绍: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是实话。

袁绍是个外强中干的人,但不是纨绔子弟。早年的袁绍还是有能力的人,但水平有限,董卓乱政,十八路诸侯会中中州。,袁绍是总盟主,但这个盟主让他当的可惜了,当了个无能混蛋加无知,让曹操彻底看清了袁绍虚有其名,格局很低,不过是冢中枯骨。最后袁曹交兵唯一出彩就是《为袁绍讨豫州文》。他的作用还是倒忙,让曹操头疼病好了。陈寿在《三国志》里开头就写:汉末,天下大乱而雄豪并起,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那袁绍败在何处呢?不听劝,不善于采纳意见,沮授、田丰劝袁绍迎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觉得有个婆婆不好玩,(是董卓所立的,是一个原因)刘协被曹操抢了,知道后悔了有啥用。

田丰劝袁绍趁曹操与刘备交战的时候,派兵袭取许都,袁绍不纳(儿子有病)。后来又想打曹操了,集结兵马讨伐曹操,但沮授、田丰谏阻,言讲此时万万不可,袁绍不纳。田丰后来竟死于此。出战前,袁绍让三个儿子各据一州,有人进谏不可,袁绍不纳,后来诸子挣位,也亡于此,打就打吧,沮授提议打持久战耗死曹操,袁绍不纳。袁绍在关键时刻的除了不听忠言之外,在选择策略的时候总选那个最差的,袁绍实力再强大也禁不住这么折腾。官渡之战是三国曹操的转折点,内部派系恶斗消耗了袁绍大量的精力 ,这甚至直接影响了从官渡之战开始到失败。袁绍首先败于轻敌和郭嘉外投曹操。袁绍做事没头绪,成大事者不要管具体事务,管决策方向就行。可惜袁绍没有。而袁绍三大谋士彼此不和,荀彧点评:“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事实说明完全准确。许攸反水给了袁绍最大的打击。袁绍失败就是必然的了。官渡失败以后,,袁绍还是夺回了部分地盘。但自己气量太小,窝囊死了。诸子争位,便宜了曹操。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之中手握一手好牌,结果打得稀烂的人有三个,一个是何进,一个是董卓,最后一个是袁绍。

如果曹操、刘备、孙权有何进、董卓、袁绍那样的实力,早就统一天下了,何进、董卓、袁绍三家势力其实都有统一天下的机会、运势和实力,结果因为自已的无能,错失机会,白白的拱手将天下让给他人。

一、何进

何进是东汉末年汉灵帝晚期的大将军,何进因为自已的妹妹是汉灵帝的皇后,而被汉灵帝重用,后来又因及时发现并镇压京城附近黄巾军余部马元义的起义,因功而封侯,后来又被汉灵帝封为大将军,手握京城北军五校及卫戍部队兵权。

汉灵帝死后,何皇后听政,大将军何进也成为朝廷最有权势的人,并成功地扳倒了汉灵帝生前最宠信的宦官,同时也是西园八校尉首领的上军校尉蹇硕,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兵权和朝政。

何进在如此大好的形势下,却听信袁绍召集外军进入京城以逼迫何皇后杀尽宦官的建议,同时放弃了对宦官该有的警惕之心,在一次宦官传传太后旨意如何进进宫之时,毫无防备的何进真的以为是自已妹妹何皇后召见,结果就被宦官们杀害于皇宫之中。

以何进当时在天下的权势,如果不是被暗杀,何进绝对是整个东汉帝国最有权力的人,妹妹是皇后,他的外甥刘辨是当今皇帝,自已身为大将军,手握京城所有兵权,又有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力,结果听信袁绍的建议,被宦官暗算致死。

当时天下有相当多的名士都聚集在何进的门下,比如袁绍、陈琳、荀攸、边让、蒯越、刘表、孔融、王允、荀彧等等,这些名士或者何进的门生故吏,或者是应何进的征辟入京城做官的,用好了这些人,再加上自已手上的兵权,何愁天下不定?

何进的错误就在于完全低估宦官的实力与野心,又对袁绍这个野心家不够防范,袁绍为了逼何进召集外军入京,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敢假传促进旨意,最终因为袁绍的建议,把宦官逼得走投无路,狗急跳墙之下,宦官插而走险,假传皇后旨意,诛杀了何进。

何进一死,董卓才敢进京,天下才会大乱,如果何进活着,哪来的董卓之乱,哪来的三国纷争,要不是延续东汉,要不然就是何进取而代之,成为第二个王莽。

二、董卓

董卓是来自凉州的地方军阀势力,原本东汉末年的乱世没有董卓什么事的,可是董卓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何进之死的最大受益者,原因就是因为袁绍建议何进征集外军入京城杀尽宦官。

董卓原本是袁家的故吏,按照东汉末年的门生故吏传统来说,董卓应该听命于袁家,而且董卓这个人选也是袁绍建议的,结果何进、宦官双双被灭最大的胜利果实被董卓给摘取了,而且董卓用了一系列的手腕,拿下了京城洛阳所有的兵权,同时控制了皇帝,董卓才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董卓控制朝廷时,掌握了大量的资源,皇帝、兵权全部控制在手,如果董卓真有能力与雄心壮志,以挟天子以诸侯,占尽各种优势,如果能联合各种势力,善待皇帝,召集天下贤人,统一天下也未尝不可。

可是董卓却走了一条残暴的不归路,毒死少帝,废立皇帝,毒杀太后,残杀百姓,残杀官员,终于成功地激起了天下公愤,被群起而攻之,最终被王允联合吕布给诛杀了,董卓成功把自已作死了。

如果董卓能把握机会,哪来后来的袁绍和曹操的崛起?

三、袁绍

袁绍的崛起是因为何进的愚蠢与董卓的残暴,袁绍作为根本苗红的士族势力代言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本阶层的势力,袁绍代表了门阀势力,在东汉末年士族门阀成为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者时,袁绍自然也是顺应潮流,如日中天。

袁绍在代表门阀之后,迅速发展壮大,仅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占据了天下最富庶的河北四州,迅速成为天下第一大势力。

袁绍手上原本有很多好牌,比如背后势力强大,手上人才济济,又占据了人口众多、经济富庶的河北四州,还得到了天下门阀势力的支持,可是在两件事上犯错,就让袁绍失去了天下和整个家族势力。

其一是袁绍浪费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优先机会,最先向袁绍建议迎立天子的是沮授,可袁绍不听,天子东归洛阳,袁绍的势力范围离得最近,可是袁绍迟迟没有行动,以至于让曹操占得先机,迎立了皇帝。

其二是官渡之战,袁绍用11万军队对付曹操的四万军队,哪怕是失了颜良与文丑这等猛将,袁绍仍没有失败的任何迹象,但在乌巢之战的决策错误,则让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彻底失败,也让袁绍失去了整个天下和整个家族势力。

士族门阀是从东汉开国以来就存在的豪强地主演变而来,到了东汉末年,成为非常强大的一股政治力量,谁有士族门阀的支持,基本上就拥有了夺取天下的资本,这是潮流的力量,顺势而为让袁绍进展神速,可是袁绍拿着一把王炸却输给了曹操主导的军阀寒门庶族势力。

3

非袁术同志莫属。

袁术曾经是全国最有实力的大军阀,最终却第一个完蛋,连亲哥哥都要杀他。


超级大傻帽官富二代:三国大草包系列之袁术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客观来说,袁术并非是个小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三国早期资本最雄厚,实力最强大的诸侯。他出生自东汉末年大名鼎鼎的四世三公袁家,又是嫡出之子,早年就被举孝廉,并担任过河南尹,虎贲中郎将等高级职位。

董卓乱京以后,袁术占据了极为富庶的南阳郡,并参与了浩浩荡荡的讨董勤王行动,为十多路诸侯中的一路。然而,在其后的群雄割据乱世中,袁术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在众多重大事情的判断与决策上一再失误,更逆大势而行孤身称帝,最终在外敌的联手打击和内部的分裂背叛中惨败身亡。

大家可能并不是太清楚,“四世三公”这个家庭背景意味着什么,所谓的三公在当时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是全国最高的三个职务,由皇帝亲自任命并直接领导,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袁家在东汉时期,连续四代都有人担任过三公的职务,也就是说袁术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到他父亲共四世,都是高官厚禄……这要放到现在,可就是标准红色大家庭,袁术可谓是一生下来就根正苗红,官二代+富二代+红二代。反观他同父异母的长兄袁绍,由于是家中小妾所生(庶出),在家里地位颇见低微,远远比不上袁术。

少年时期的袁术在史书上记载不多,但从有限的史料中还是能看出他年纪轻轻就颇具侠义风范,在家里行事得体,熟知忠孝礼仪。在外则经常与其他富二代少爷们一道喝酒畅玩,从事田猎赛马等贵族运动。在家族的庇荫下,袁术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没用多少时间便从地方官吏晋升为了朝廷大员。如果不出意外,亨通的官运会一直持续下去,袁术沿着父辈们的足迹走到三公的位置上,只是迟早的事情。

然而,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的根基,何进大权独揽,宦官干涉朝政,两方面政治激斗,再次加深了朝廷的危机。等到董卓进京,又是“换皇帝”又是搞“政治改革”,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稍微有点背景的人都得另谋出路了。袁术申请外调至南阳郡,看得出他还是很有眼光的,一来这里远离东汉朝廷政治中心,可以避开派系斗争;二来这里人口密集钱多粮足,适合作为根据地以便将来起事。

应该说,袁术这时候的形势是全天下最好的,外有袁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巨大名声威望,内有治地的富裕,钱粮兵源都不缺。此外,还有能征善战的孙坚父子为他作为军事先锋,不断攻城拔寨,扩大统治地盘。若能依次为基础,勤勤恳恳,励精图治,袁术完全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王之资”,就算是争天下不济,守土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袁术一开始也做得很好,他充分信任孙坚,放手让其指挥,并在袁绍试图偷袭豫州的时候,出兵为孙坚保住了根据地。这一阵子是袁术最得意的时候,和孙坚的合作也正处于蜜月期,两大集团强弱互补,联手起来简直无敌于天下。但遗憾的是,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三国形势的慢慢发展,袁术性格中的一些弱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袁术先是对孙坚起了疑心,担心他的军功越来越大会盖过自己的风头,于是开始明里暗里削孙坚的兵权,并扣住粮饷不发。尤其是当孙坚不幸死在荆州黄祖暗箭之下以后,袁术对其儿子孙策越来越不待见,各方面的打压,大有将孙家军解散的趋势。然后,袁术又做起了皇帝梦,他认为汉室已经衰微,刘氏气数已尽,而自己作为天下第一豪门袁氏大家族的家长,理所应当建立新朝,将皇冠戴在自己头上。

于是,袁术开始在自己的领地里大兴土木,改组行政机构,增设三公九卿,为称帝作准备。精明而又不甘于人下的孙策瞅准了这个机会,用之前偶然得来的传国玉玺,换取了自己的独立,率领几千人马取江东去了。

其后的事情,就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差不多了,袁术称帝国号“大成”,年号“仲业”。而此举非但没能赢取到民心,反而是将袁家四世三公建立起来的威望践踏而尽,还将自己塑造成了树大招风的众矢之的。以往相互之间恶战不休的众诸侯们一下子尽弃前嫌,联合起来发动了类似当年“讨董战争”一样的“讨袁战争”。曹操,孙策,吕布,刘表,哪一个是好打发的主?

现在联手一道多路进攻,袁术军事实力再强也根本挡不住。更严重的是,之前在南阳的横征暴敛早已经激起了民愤,原有的忠心部下也离心离德。军事上一败再败,手下人一再叛变,再厚实的家底也经不起这样反复地折腾,袁术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帝号,北上投靠自己的大兄袁绍,希望能看在一家人的份上收留他。

然而,在行军的路上又被“汉室宗亲”刘备率军截住,粮草耗尽进退不得,想喝点蜂蜜水解渴的简单愿望都实现不了。在哀叹了一句“袁术何至于此”过后,这位“大成仲业皇帝”便大吐呕血,就这样在一张行军床上凄惨身亡……

拥有如此牛逼的家族身世,坐享南阳这么一副厚实家当,却没过得几年便彻底玩完。袁术自己败亡也就算了,还搞得治下之地民不聊生人口减半,原本富甲天下的南阳郡在他的腐朽统治下变成了人间地狱。

尤其是在称帝过后,袁术大搞建设修建皇宫城楼,城南城北都筑起祭坛,生活也奢侈荒淫,挥霍无度。后宫妻妾数百之数,罗绮丽装遍地都是,精美食品应有尽有……这些荣华富贵的代价就是,江淮一代老百姓大片饿死,许多地方断绝人烟,饥荒之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其实,袁术只是犯了所有富二代和官二代都几乎会犯的通病,强大的家世带来了从小的养尊处优和一帆风顺,少了应有的挫折和磨砺。而且天生就没有自知之明,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自己的家族恩泽天下,自己就是当皇帝的料,只要称了帝就会四海归心,一统天下……想当皇帝的想法没错,人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但关键是你得有那能耐,所谓的四海归心也是建立在你文功武略之上,而非是你的祖先有威望就行

。事实证明,袁术的能力和他的兄长袁绍比都差远了,袁绍好歹还能打败公孙瓒尽收北方四州,只是败在曹操这样的超级对手手里。而袁术呢?能力可能连袁绍手下一个部将都比不了,叫他当个诸侯都是超出能力范围了,却偏偏还做起了皇帝梦,也就怪不得灭亡了还没人同情。或许,还是罗贯中送他的两句诗最为贴切:不思累世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

PS:在三国类影视作品和三国题材的游戏中,袁术的外表形象往往都被刻画地比较阴暗猥琐。其实,有关袁术外表的描写史料上几乎没有记载,倒是袁绍的外表记载颇多,诸如:身长伟岸,行步有威,有英雄之表等……个人觉得,真实的袁术应该属于那种外表相对普通的人,虽然不算丑陋,但无论身高颜值都不如他哥,这恐怕也是他的一个劣势所在,毕竟在古代,那也是个看脸的社会……

4

这个毫无疑问啊。

三国之中一手好牌打烂的人,首推冀州牧韩馥啊。

时间回到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

那时候的韩馥,坐拥天下十三州中地位首屈一指的冀州,麾下有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兵强马壮,如果志在天下,绝对是汉末群雄当中难以忽视的一个巨无霸。

可以说后来袁绍坐拥四州,班底很大一部分都是从韩馥这里继承来的。

而韩馥稳坐冀州的时候,袁绍在干什么呢?

袁绍不过就是冀州治下渤海郡的一个太守,如果不是因为袁绍家世显赫,不过就是个小虾米一样的存在。

可就算袁绍有家世的加成,但单论势力而言,袁绍也就是韩馥的一个零头。

可就在这么大的优势之下,韩馥却被袁绍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冀州,而韩馥本人不但外逃,甚至被袁绍吓得在厕所里面自杀了。

你说说。

就这么一个人。

其实他多算不上是把好牌打烂了,应该说他根本就没打牌,袁绍刚出一个对4,韩馥这边就直接弃牌了。

我是@盗帅夜留香YE,关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话题。

5

我觉得是曹操无疑了。

他本是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可是由于几次大的错误,让这个时间延后了几十年,而他打下的天下也拜拜便宜了司马家族。

好色误事

攻打宛城的时候,本来张秀已经投降了。但由于他看上了张绣的婶婶,强行霸占。引起了张绣的不满,继而出兵偷袭。这一站曹操不仅丢盔弃甲,死里逃生,更一战失去了大将典韦和长子曹昂。假使曹昂不死,或许便没有了曹植和曹丕争夺权利的机会了,更或许司马家也不会崛起了。

除此之外,他还曾经想霸占袁绍的儿媳妇儿甄宓和江东的大小乔。

关键时刻打败仗

虽然他曾经也以少胜多,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但到了他占据压倒性胜利的时候,却又和他曾经的对手一样,犯下大错吃了大败仗。赤壁之战是他一生的污点,这一战他得自荆州的水军丧失殆尽,这以后基本无力进行跨江作战。汉中之战,他本来也占据绝对优势,但轻敌冒进,一战折损了大将夏侯渊。

心狠手辣用错了地方

曹操惜才众所周知,但他也杀了不少有才之人。如杨修、孔融等人,能救他命的神医华佗也被他杀了。可偏偏如此杀伐果断之人,在明明看出司马懿乃“鹰视狼顾之人”,还告诫儿子“司马懿非人臣也,久必预汝家事”,居然不一刀杀了司马懿,以绝后患。惜才的毛病犯了。

如果他一刀杀了司马,或许就不会有五胡乱华以及之后300多年的战乱了。更不用说他还释放过刘关张,长坂坡还放了赵云,这些人都成为了他一统天下的绊脚石

总的来说,曹操虽然是一代枭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有所建树,但偏偏好好的资源没有一统天下,只能说他自身也有缺陷吧。

6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首推刘备。都说刘备世之枭雄,我看也就是酒囊饭袋,至少比刘璋和刘表差远了!

刘备顶峰时期坐拥荆州和益州,孙权是其盟友,敌人只有曹操!

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马岱、廖化、王平!

文臣:伏龙诸葛亮、凤雏庞士元、法正

这个牌面,在三国鼎立时代,应该是最好的!我们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第一件事:外交不善,孙权反水!

第二件事:荆州失手,关羽和所有的荆州人马,除廖化突围以外,全军覆没!地盘折损一半,人马折损三分之一!

第三件事:剪伐东吴,被孙权杀的大财,举国之兵几乎全被烧死!

第四件事:刘备命丧白帝城!

这时刘备留下了什么,就是蜀国一座空城,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三国第一大国,分分钟就亡国了!

都说刘表空有其名,刘表占据荆州,四面受敌,只有蔡瑁、张允辅佐,荆州安如泰山,比刘备强多了!

刘璋,坐镇益州,兵精粮足,没有贤臣,也没有名将,即使四面受敌,同样安如泰山!

7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历史爱好者,欢迎关注作者,带你去看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三国里面谁拥有一把好牌,却被自己打烂了呢?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心里的答案也都差不多,那就是——袁绍,袁本初。

袁绍身世显赫,自诩为“四世三公”,但是他的堂弟袁术可不太认同他,说他不过是他们袁家小妾生的一个“野种”,只是因为出生比自己早几天,所以暂且叫他一声哥而已。的确,袁绍的虽然出生于名门望族,但是其母只是一个婢女,自己是过继于其伯父袁成的养子,因此史书普称袁术为袁绍的堂弟,其实两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早年的时候,袁绍的地位十分卑微,并没有后来那么好。

但是,发迹之后的袁绍可不得了了。他手下能人众多,例如谋士许攸、田丰,武将颜良、文丑,大才子陈琳等人。初平元年的时候,袁绍起兵对抗董卓,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三国演义》中,袁绍还是“十八路讨贼诸侯”中的盟主,地位十分显赫。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也开始培育自己的势力,先以冀州为立足之地,然后再依次夺取青州、并州。建安四年,袁绍在易京之战中大败幽州的公孙瓒,一举夺下了幽州,这时候,天下四州都成了袁绍的囊中之物,成为了此时天下最大的诸侯。

但是即便如此,袁绍还是失败了。

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当时袁绍准备驱使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夺取许都,试图一举攻灭曹操。此外,他还任命审配、逢纪主持军事,田丰、荀谌、许攸充当谋士,颜良、文丑担任将帅,积极准备南下。如此看来,袁绍这次是势在必得了,因为无论是从兵马钱粮还是从士兵们的斗志上来看,袁绍都数倍于曹操。

当时,郭图、审配等人给袁绍说,让他速战速决,但是沮授却建议以逸待劳,打持久战。两种声音僵持不下。而袁绍呢?他自持兵精粮足,自然不用太过着急。但最后的结果是,曹操率兵攻乌巢,捣毁了袁绍的粮草,袁军军心溃散,一攻即破。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总结:一个统治者拥有一副好牌的时候并不等于就能取得百分百取胜,相反,在拿到一副好牌的时候,要懂得怎么出,怎么碾压对手。怎么打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当然了,在拿到一副好牌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太过激动,否则一激动,一骄傲,就变成了一副烂牌。只有沉得住气,善于听取属下意见,能审时度势的统治者,才会将手中的牌打好,无论这副牌是好还是坏!哪怕是一副不好的牌,也不至于输的那么惨,这就是实力!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历史爱好者,欢迎关注作者,带你去看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8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三国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是也有很多为英雄做陪衬的人物,这些人本有成为英雄的机会,但是最终不免失败,而三国中谁的一手好牌打的稀乱呢?绝对不是袁绍、也不是袁术,当然更加不会是刘表、刘璋这些人,打的最乱的是曹爽。

为什么不是袁绍呢?袁绍虽然在后期和曹操决战的过程中一败涂地,失去了一统北方的机会,但是我们不仅仅需要看到袁绍最后的结果,还要看到袁绍的开始。袁绍是三世四公大家族,袁绍虽然比袁术大,但是袁术是嫡出,在中国嫡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不过在后期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很明显可以看到袁绍比袁术更加有号召力,这就是袁绍的能力。讨伐董卓结束后,袁绍也是东征西讨,包括公孙瓒在内的各方诸侯都是袁绍打败,最终才拥有了四州之地,可以最后官渡一战,被曹操击败。袁绍的一手牌一开始也不是好牌,是他自己打出来的,所以袁绍不能算一手好牌打的稀乱。

一手好牌打的稀乱的就是曹爽,他有几次出错牌的机会,第一次是大权在握的时候,明知司马懿有野心,不对司马懿进行斩草除根,最后被司马懿反戈一击。第二次是司马懿发动高平政变时,皇帝在手中,却不知道反击,选择投降,最终身死人手,也葬送了曹魏的江山。可以说曹爽将一副好牌打的稀乱。

正如桓范说的一样:"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所以曹爽的一手牌,打的最稀乱。

9

袁绍嘛,早期他的实力最强,身份也够格,四世三公家族的继承人,身份、实力、名望远超其余的军阀。手下也是人才济济,文有田丰、审配、沮授等,武有颜良、文丑、鞠义、张郃。占据四洲之地,军队数量、战备物资数量都是天下第一,结果因为性格原因成为最先被干掉的诸侯之一,实在是可惜。

曹操去打刘备,他本来可以借机牵制,不说帮刘备嘛,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袁绍想要争霸,占据山东和中原的曹操是最大拦路石,做为一个政治家不应该看不出来这一点,可他竟然因为儿子生病就放弃攻打曹操,让天下人都看出他的优柔寡断。

袁绍的心气也不如曹操等人,不够大度,官渡失败后,他的实力依旧还有大半,可他就是受不了曹操扬武扬威,结果给活活气死,不能忍受一时的失败,空有一手好牌也无用。他的最大对手曹操连吕布都曾经打不过,也没见曹操要死要活的。

所以我认为,袁绍是最可惜的,他手上的牌也是最多的,可没有好结果,让笔者叹息(本人和袁本初同姓,哈哈,所以觉得他最可惜,勿怪勿怪)。

10

且说曹操当日对何进曰:“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操退曰:“乱天下者,必进也。”进乃暗差使命,赍密诏星夜往各镇去。

一般人一看到这个题目,肯定会说袁绍,袁术,甚至吕布,

其实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就是何进,何大将军,

何进的妹妹成了皇后,何进因此步步高升,黄巾之乱时,何进成了大将军。而后灵帝驾崩,何进在太子扶持方面争夺失败,局面落於下风。何进于是召集众人,准备诛杀‘十常侍。当时曹操就在何进麾下当官,曹操对何进表示,诛杀官宦,只要一个狱卒就够了,这么大张旗鼓,很快会败露的。何进嫌弃曹操官儿小,不听。但事情很快败露,何进再次处于不利境地。

于是何进决定玩一次更大的:他和袁绍商议后,决定召集董卓进京,诛杀宦官。

这时曹操再次表示了反对,称只需要几个刀斧手就够了,何必把诸侯都找来,找来诸侯,反而容易引发天下大乱。何进再次不听,仍旧发出消息,召集诸侯。

何进此举,愚蠢至极。一个昏招带出来另一个昏招,昏招之外还有昏招

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宦官派的刀斧手,在宫内杀了,何进虽然死了,但是董卓已经来了,董卓趁朝廷大乱,依靠强大军机攫取政权,私行废立,迁都长安,纵兵为祸,最后为乱军所杀。从此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才有了后来三国的故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