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关键一点就是国共合作以及政委制度,高昂的斗志和黄埔军校的严格培训,还有就是武器精良。全套苏联装备的,步枪、机枪、手榴弹都很充足,最后就是黄埔军军纪严明,指挥灵活。而且基层军官冲锋在前榜样的力量很重要,黄埔军编制为“三三制”。分工明确。尤其与陈炯明之间的棉湖战役,让黄埔军校一战成名。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和陈炯明终于走向了决裂,孙中山虽然最后击退陈炯明,重新控制广州。痛定思痛的孙中山终于认清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1924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他特地选择了这个日子,孙中山宣布他一手缔造的军校正式开学,这就是陆军军官学校。这就是后世我们所熟知的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最初建校的时候,每一期学员最少要一年,最好两年。但由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黄埔一期的学生1924年5月入学到毕业也就半年。学制没有完成,黄埔军校最有名,最有出息的头六期基本上都没有学完就毕业,直接就走向战场。在1924年,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已经有恙在身的孙中山,毅然决定抱病北上。但万万没有想到,孙中山前脚刚走,一直蛰伏在东江的陈炯明觉得时机来到,陈炯明让手下悍将林虎组织起“救粤军”,率领7个军和5个独立师共6万人分三路直扑广州,意图趁孙中山不在的时候收复失地。

在广州革命政府开始了第一次东征。1924年年底,黄埔军校的副总教官,34岁的何应钦将一封学生军的联名请愿书上交到了最高军事指挥部,内容就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要上前线,根据最高广州革命政府的军事部署,讨伐陈炯明一共分左、中、右三路:左路军是杨希闵的滇军,中路军是刘震寰的桂军,右路军是许崇智的粤军。黄埔军校的学生是“预备队”

黄埔军校对于自己当备胎十分不满,纷纷要求上一线,战斗积极性可谓空前高涨,在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和党代表廖仲恺也是极力运作,最终,黄埔军校的学生被编练成两个团成为许崇智的右路军一部分,随正规军一起战斗。广州的正规军原本瞧不起这些新兵,但一旦开战,让这些打了一辈子的老兵大吃一惊,这些仅仅经过半年多军事训练的学生兵如此能打,真是小刀拉屁股——让你开开眼,这支学生军在1925年2月15 日,担任主攻的黄埔军校教导一团只花了半个小时,就攻下了陈炯明老巢东江的门户淡水。黄埔军一战成名,所有的人认真审视起这支学生军

黄埔军第一次实行“连坐法”,即一团溃退,必须枪毙团长,若团长带头不退但全团退,枪毙三个营长,以此类推。最后,仿照苏联军事体制和和架构,黄埔军从团到排,各级都设“党代表”这个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士兵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党代表”打仗必须冲锋在前,打淡水城为例,冲在最前面的是10个营、党代表(其中国民党2人,共产党8人)。带头冲锋,士兵立刻奋勇争先,一举得胜。黄埔军的战斗力引发林虎的不安,决定一举歼灭这这支部队,就是在这种请情况下,对于黄埔军校具有决定意义的棉湖战役就此打响。

1925年3月12日,38岁的右路军总参谋长蒋介石直接指挥着包括黄埔军的1 000多学生军在内的3千多军队正驻扎在棉湖。敌军林虎的部队的左路前队已经抵达棉湖,陈炯明的右路已经到了棉湖附近的鲤湖,左右两路军加起来超过3万人,兵力相差悬殊,当时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撤退,但蒋介石知道自己干啥都行,就是不能撤退。因为如果此战一退,东征一个多月来的成果将全部化为泡影

但是要打,以黄埔军为主的3千多兵力抵抗林虎的3万多人,无异于以卵击石,一旦被打败乃至被歼灭,不仅仅精英将毁于一旦,“黄埔军校”这四个字也将成为历史,蒋介石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就结束了。蒋介石随即和在和同样亲临一线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随军苏联顾问加仑(布柳赫尔,苏联开国五大元帅)商议之后,蒋介石决定血战到底。蒋介石一方面向广州大本营求救,一方面积极组织抵抗。为此下令给前敌总指挥何应钦发电:“此战事关大局,必须要决死一战,后退者一律杀无赦!”

1925年3月13日上午8点30分,具有决定意义棉湖战役正式拉开战幕。这是黄埔建校以后第一次,最关键一场战役就此展开,国共双方日后的高级将领初出茅庐的第一次战役,他们真正第一次走向战场,首先发起冲锋的就是黄埔教导一团。团长是何应钦,一团的核心是一营,一营的营长是32岁的顾祝同。在一营营长顾祝同向林虎部正面防线发起冲锋。林虎部实力不弱。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发起了反冲锋。双方部队一开始就是血战。

但黄埔团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所以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人,伤亡数字十分惨烈。但黄埔军士气高涨,战斗力也是惊人的,从营到连到排,都是长官冲锋在前,一营营长顾祝同甚至已经和敌人拼起了刺刀何应钦急忙调二营营长33岁的刘峙(就是日后的猪将军)率六连增援,但林虎颇会用兵,所部死死堵在刘峙必经之路上,刘峙根本无法增援情急之下的何应钦把预备队四连也顶了上去,但却依旧抵挡不住敌人的冲击。

林虎所部已经逼近离团指挥部只有几十米远的地方。蒋介石本人甚至听到了敌军士兵“活捉蒋介石”的呐喊。在团指挥部里不仅有蒋介石,还有廖仲恺、周恩来和苏联顾问团,一旦这个指挥部被端掉,整个中国历史就会被改写。就在此时蒋介石对何应钦说:“不许后退一步!假如今天失败了,我们就一切都完了!”于是何应钦自己带头第一个冲了上去,而包括勤务兵、炊事班伙夫在内的所有人,凡是会开枪的都拿上武器冲了出去。在指挥室里的苏联顾问加仑将军,也掏出手枪跟了出去

这时候,蒋介石身边只有一个连,是当时教导一团的炮兵连,连长叫陈诚,时年27岁。但由于大炮被损坏,陈诚是无用武之地,蒋介石斥责陈诚:“你不是炮兵连长吗?炮都打不响!”陈诚惶恐之下无言以对,只好硬着头皮冲上前去亲自点炮。神了,原本已经损坏的大炮好用了,三发炮弹呼啸而出,全部命中。蒋介石大喜,当场就将陈诚提升为炮兵营长。但陈诚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三发炮弹都打入了司令部,指挥官当场阵亡,林虎所部阵型大乱,再加上教导一团的拼死反击,林虎部全线溃退。这场从早上8点开始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下午4点。全团伤亡过半。就在黄埔军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援军及时赶到开始全面反攻。至此,棉湖战役以黄埔学生军的彻底获胜而告终。

加仑将军,这位日后苏联开国元帅在发言结尾高喊“何应钦团长万岁!”,并将自己的佩剑赠给了何应钦。何应钦也因在此战中冒死冲锋,让蒋介石十分感动,始终把何应钦当心腹看,尽管后来两人闹过不少矛盾,但始终没有彻底翻脸。二人毕竟有战场上的情谊。而那些参与过此战的黄埔军官乃至普通士兵,日后都是赫赫有名之辈,包括刘峙、陈诚、蒋鼎文(当时是连长)、宋希濂(当时是排长)、郑洞国(当时是排长)。这也是蒋介石为何日后重用这些人的主要原因(比如刘峙)而蒋介石始终把棉湖战役放在了他军事生涯的起点。这场战役对与蒋介石他本人来说,都有无法替代的意义。蒋介石在日记写道:“此战适当总理逝世之翌日,盖在天之灵,有以默相其成也!”。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最佳贡献者
2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群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原因是:

一是战略目标明确。当时,袁世凯死后,各地的军阀为了争夺地盘,连年混战,国家四分五裂,人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为了反帝、反封建、消灭中华大地上的军阀,争取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黄埔军校生为主,组织了10万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毛主席说:战争是否正义,是胜败的关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师有名才有取胜的基础;而军阀们是为一己之私,争夺地盘,争夺财富,损人利己,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不败才怪。

二是军队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国民革命军,大多数是黄埔军校生,而黄埔军校是学习苏联军事院校管理模式,这里培养的军官有较高军事素质、较好的现代战争的视野;国民革命军还配备了政治委员,还完善了立功受奖,违反军纪规矩;军队面貌焕然一新,每个军人能为祖国的统一舍身忘死,人人都能冲锋在前;反观军阀士兵,都是为了一口饭吃,才来当兵,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三是要有一个好的作战原则。北伐开始,国民革命军和苏联军事顾问,制定同军阀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由于军阀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近年来一直在混战,互相之间只有猜疑,没有互信,战争开始,都天真地想借国民革命军的手把对方吃掉;也军说,军阀之间没有联合起来的可能,只是一盘散沙,正中革命军下怀;打的军阀跑的跑,伤的伤,投降的投降,1928年统一了中国。

综上所述:黄埔军校生在北伐战争中,大败一群实战经验丰富军阀是预料中事情。

3

言之差矣,至少在北伐战争初期,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力量的何应钦第1军表现并不出色,真正打掉吴佩孚和孙传芳主力的,反而是粤军、桂军和湘军,这些部队中虽也有少量黄埔生担任基层军官(黄埔四期毕业生较多),但是其骨干仍然是原班人马。在北伐进程中,第1军倒是趁机招降纳叛,所以实力扩充极快。


(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


我们知道,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最初有八个军的作战序列,其中只有第1军算是“黄埔党军”,其他各军基本都是粵、湘、桂、滇等西南军阀投靠而来的部队,当时的第1军也只辖有三个师,在整个北伐军中的占比并不高。而多达2600余人的黄埔四期毕业生,是1926年10月才毕业分配到各军的,所发挥的作用在北伐初期并不明显。


以1927年1月的北伐军作战序列为例,便可知道黄埔第1军所处的位置和担负的任务,随着部队的发展扩大,当时国民革命军分为中路军、东路军和西路军三大部分,而中路军又根据战略目标分为“江左军”和“江右军”两路人马。先说武汉方面的西路军,总指挥为唐生智,下辖第3军(滇军)朱培德部、第4军(粤军)张发奎部、第8军(湘军)李品仙部、第9军(黔军)彭汉章部、第11军(粤军)陈枢铭部,以及唐生智自己扩充起来的第18军、第35军和第36军。


(西路军总指挥唐生智)


也就是说,整个西路军的八个军中干脆就没有黄埔系部队,占绝大多数的是湘军和粤军,他们从长沙出动一路攻向湖北,贺胜桥战役是他们打的,汀泗桥战役也是他们打的,一直到包围和攻克武汉。期间唐生智和张发奎的势力也迅速膨胀,具备了与老蒋分庭抗礼的资本,是不久以后“宁汉分裂”时期武汉政府的主要军事支柱。


东路军的总指挥是何应钦,下辖第1军(黄埔系)、第14军(赣军)赖世璜部、第17军(闽军)曹万顺部、第19军(浙军)陈仪部、第26军(浙军)周凤岐部,可以发现,其中除第1军外都是归顺的闽浙赣地方军阀部队,这五个军的部队中哪里有什么黄埔生?并且何应钦多次接战不力,从福建进入浙江后遭到孙传芳手下悍将孟昭月的强力反击,大败于桐庐,老蒋只好派白崇禧前往东路军担任前敌总指挥,这才挽回了些局面。


(总司令兼中路军总指挥)


中路军的总指挥由北伐军总司令老蒋兼任,其中“江左军”的总指挥为桂系李宗仁,目标是沿长江左岸,由安庆出合肥进攻蚌埠,进而谋图徐州,该路下辖第7军(桂军)、第10军(黔军)王天培部、第15军(桂军),所以这一路基本以桂系军队为主,也没有黄埔系什么事。


而“江右军”的总指挥为湘军元老程潜,目标是沿赣北和皖南山地挺进,下芜湖直取南京,该路下辖第2军(程潜兼)和第6军(鲁涤平),这一路完全彻底都是湘军,等于说在中路军的五个军中,也没有成建制的黄埔系军队。


(江右军总指挥程潜)


因此到了1927年初,在北伐军发展起来的所有18个主力军中,纯粹黄埔系的部队仍然只有一个第1军,尽管其编制和兵员比较充实,总兵力亦不超过北伐军全部的十分之一。此间黄埔一、二、三期生(约2000余人,东征期间还有损失)大多担任团长以下职务,并不能在战役中起主导作用,在湘军、粤军中虽有一些黄埔毕业生,比如张发奎第4军及其下属的叶挺独立团等部队,但是比例真心不大。


真正让这些部队具备较强战斗力的关键因素,是国共合作时期的政工制度,即不仅仅是第1军,其他无论粤军还是湘军,都建立了“党代表”和“指导员”制度,使这些部队具有了一定“为谁而战”的革命思想,其凝聚力和战斗意志普遍超过军阀部队,即便是吃败仗的时候,也绝不会一哄而散,投降者更是寥寥。


(张发奎)

在这方面吴佩孚和孙传芳的部队、以及闽浙赣的地方军阀武装就差多了,虽然兵力上占据优势,但是在势如破竹的北伐军面前,作战意志极不坚决,许多将领还未等接战,就已经私下跟北伐军暗通款曲,一旦战事不利,就全军倒戈。比如第曹万顺17军、陈仪第19军、周凤岐第26军等部,都处在“东路军”的进攻路线上,因此第1军除了在南昌、浙西有两场恶仗外,基本都是顺风顺水,一路挺进上海。


而西路军的粤军和湘军,也颇有“革命军”风范,纪律相对严明,不杀俘虏,分资遣散或者收编,遂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吴佩孚所部虽然善战,仍然被基本打垮,这是新式军队对旧式武装的胜利,黄埔生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北伐初期却并非决定性因素。


黄埔生最大的亮点,其实是比较抱团和忠诚,这一优势是在稍后的新军阀混战中表露出来的。


(黄埔一期胡宗南)

4

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多个政治势力联合取得的结果,并非只是依靠黄埔军校的学生军。甚至可以说,北伐战争中主要出力的并不是人数占比较少的黄埔师生。黄埔师生只能算是孙中山或是国民党中央直接培养和掌握的军事力量代表,顶多可以将他们看做北伐军这把长矛的矛尖而已。

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


以1926年国共合作发起的第一次北伐为例,此时的北伐军总共下辖八个军,但只有何应钦任军长的第一军几乎全由黄埔师生组成。其它第二至第八军分别由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军、李济琛和李福林的粤军、朱培德的滇军和谭延闿及程潜、唐生智麾下湘军组成。后来又有四川的刘湘、陕西的冯玉祥、陕西的阎锡山等人响应北伐。相比由多路诸侯组成的兵强马壮的北伐军,此时的北洋军实际已经势微了。称得上北洋嫡传的是吴佩孚的直系,但经过与皖系和奉系军阀多年鏖战,所剩兵马不过二十余万。北洋小字辈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则是装备低劣的乌合之众。曾经实力最强的奉系也因经历了郭松龄反奉战争而元气大伤。待到吴佩孚和孙传芳战败以后,势单力薄的奉系就只能识相地退到山海关外,奉系首领张作霖也被日本人炸死在退回奉天的途中。张作霖的继任者张学良随即顺势易帜,归顺了国民党中央。

(第一次)北伐战争态势图


在具备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北伐军还是一支比较有信仰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帮助下,北伐军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士兵在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知晓为谁而战。相比只为混口饭吃的北洋军,拥有国民革命信仰的北伐军无疑在战场上更有韧性、更能坚持。每遇恶仗,北伐军中的共产党人就会战出来担任敢死队员,全体官兵无不受此鼓舞。

再有就是广大工农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发动下,广大工农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支援前线,一线部队的弹药、给养和伤兵救治因此得到了解决。甚至连经济中心上海的也是由周恩来同志率领工人纠察队从北洋军手中攻克的。

最后,就是社会主义友好国家苏联给予了北伐极大的帮助。从黄埔军校建校之初,苏联不仅向校方提供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还派遣了以加仑将军为首的大批军事顾问帮助确定军队编制、制定训练大纲和指导官兵演戏训练。可以说,黄埔就是一所苏式的军校。


苏联顾问团团长: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元帅(加仑将军)


因此,北伐战争的胜利绝不是单单依靠人数有限且缺乏实战经验的黄埔学生军就可以达成的。没有多方政治势力的支持,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鼎力支持和全力参与,北伐不可能如此速胜。

第一次国共合作

5

社区球队的主力球员能踢赢英超的青训队吗? 当然不能了

低水平的无数次重复还是低水平。北伐战争中东路军收复福建的战役其实就很有代表性了,北伐军仅7000余人却向拥兵六万的福建军阀周荫人主动进攻,并在短短三个月内彻底击败周军收复福州。而北伐军之所以能干净利落的击败周军原因有一下几点:

北伐军士气高昂 战斗力强

北伐军各师各团均有党代表进行政治工作,所有的文件 命令都需要党代表签署才能生效,而这些党代表中基本都是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进步成员组成,他们积极为士兵做政治思想工作,向士兵宣传北伐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极大的提高了官兵们的政治觉悟和战斗热情。东路军中的主力部队第一军的曾经的党代表就是周恩来,这样的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士气绝非土鸡瓦狗般的军阀部队可比。


福建百姓支持北伐军 主动参与打击周军的战斗

周荫人在福建一直是横征暴敛,并且时常以武力胁迫民众缴纳巨额税款,搞得福建人民怨声载道。北伐军入闽以后,福建在共产党宣传队的鼓舞下主动帮助北伐军打击周军,不但主动帮助北伐军运输军需,更主动参与到破坏周军通讯交通的任务中,南靖的农民还组建了一支800人的游击队帮助北伐军作战,后整建制编入北伐军。


周军拉杂成军 内部矛盾严重重

周荫人作为直系孙传芳的部下任福建军务督办,掌控全敏军政大权,但是其军队体系并不牢固,其能完全掌控的部队仅有第12师和 29 30两个混成旅近三万人的兵力,其他诸如张毅的福建陆军第一师 李凤翔的福建陆军第二师等部皆是其他派系的军阀,虽然表面听从周的命令,实际上则和周矛盾重重互相提防,掌握福建海防力量的闽系海军更是听封不听调的独立势力,完全不鸟周荫人的命令。

周军内部离心离德的结果就是北伐军一入闽,闽系海军就宣布起义投诚,并加入北伐军打击周军,李凤翔的第二师的两个旅也在共产党人李木庵的工作下宣告起义。


结论:北伐军众志成城,且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又有民众的支持,遇上离心离德的北洋军阀部,当然是切瓜砍菜一般。

6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新式军校,同时也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产物。当时南方工农革命运动方兴未艾,各地热衷于革命的先进青年才俊纷纷投身革命,报考黄埔军校,因此黄埔军校聚集了一大批投身革命的先进青年。

但,北伐军与黄埔军校生并不能划等号,也并非是黄埔军校生灭掉了全部军阀。北伐军的主力是粤军改编的第四军、由新桂系组成的第七军及唐生智的第八军。事实上黄埔军校生所组成的第一军,在北伐战争中表现乏善可陈。相反的,黄埔军校生真正打出名头是在1925年东征时打出来的,而并非北伐!

其次,北伐之时的北洋军阀其实已经在土崩瓦解的边缘了,又或者说北方的那些军阀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正宗的北洋军了。 控制东北与北京的奉军本是土匪出身称不得北洋军;而冯玉祥也只是北洋军边缘部队,靠的是政变上位;再说说阎锡山他还是老同盟会员,就更算不得北洋军了。

诸多北方的军阀算得上是正宗北洋军的,也就只有控制了湖北、河南的吴佩孚直军残部;及盘踞东南的孙传芳。可这两人中吴佩孚刚刚战败,而后又意气用事将精锐尽数北调,试图与奉军、晋军围攻西北军,反过来对南方缺少了防御;再来说说孙传芳也是在打败直鲁联军后才控制了五省,且五省中各省的地方军个个心怀鬼胎,也不见得对孙传芳多忠心。也就是说北方军阀早已四分五裂,不再像当初北洋军一样,铁板一块。

对比起北方,南方在此前的两年时间里,广东经过多次战争控制住了各支客军,在加上对广西和湖南三省整合, 实力上并不差。

再者,我们从政治角度上来解析这件事。自袁世凯去世后,北方军阀整天打来打去的,政权的更迭更是一天一个样,说到底已经失去了政权的合法性。这样子北伐战争就不能说是地方武装对抗中央的不义之战,而是有道者攻伐无道者的天道之战。这也是为何在北伐中各地小军阀争先投靠北伐军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们在来说说为何所谓黄埔军校生打败北洋军,这一不严谨的说法为何会深入人心。这主要取决于胜利者,蒋中正靠黄埔生管制天下,毫无疑问自然是这一说法的积极推动者。其次这一说法,同时也对在黄埔中起较大作用的我党来说,也是有利的,不同的是我们更强调叶挺独立团的作用罢了。 这好比为何我们共同对孙中山先生的神化是一个道理,算是一种共谋。

7

因为战斗力的问题和团结度的问题!

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

首先来讲,在战斗力方面,

黄埔军校的学生们,都是为了自己的信仰,

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份担当,就不是军阀可以比拟。

军阀手下都是混饭吃的士兵,一遇见败仗就一溃而散。

并且,军阀手下的士兵,虽然“实战丰富”,

军事素质却是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

经常看见军阀上万人之间的争斗,战斗结束一看,

子弹消耗了几十万发,伤亡却只有上百人,

这种事情还不是个例,大家可以查相关历史资料。

反观黄埔军校的学生,每个都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而且,能够进入军校的,都是社会的精英,

你说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怎么可能太差?

而且,我再给大家聊一聊,军阀面对北伐的表现,

你就知道是多么可笑了!



你看北伐的过程,就知道军阀之间是多么荒谬,

军阀们都是各自顾着各自的利益和地盘,毫无团结可言,

根本没有拧成一股绳,可以说是被北伐军各个击破的。

反观黄埔军校的学生军们,一个个可谓是团结互助,无惧生死,

拥有统一的指挥和部署,因此,力量可以集中在一起。

有句老话:兄弟一心,其利断金!大家团结起来,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先是不是经常说一句话:跨行打劫,模式碾压么?

北伐军就是如此,可以说是模式碾压:

拥有正规的军校培训,拥有统一的指挥部署,

拥有坚定地信仰,成员拥有一定的军事素质,

对付那些为了利益、半路出家、打不赢就逃跑的军阀,

可不就是一种模式上面的碾压么?


8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新式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的产物。当时中国南方的形势是工农革命运动方兴未艾,全国各地热衷于革命的先进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报考黄埔军校。因此那个时期黄埔军校聚集了一大批有志向的先进青年才俊。

黄埔军校建立时期的国民党还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的政党,当时还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对军校的开办也倾注了很多心血,有许多的共产党员在军校内担任教官,学员中也有许多共产党员,校园内还有共产党的秘密组织在开展工作。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黄埔军校的政治建设和政治工作,军校设有党代表、政治部和政治教官,政治教育是学员的必修课程。

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式的军校,它首先特别重视对学员革命理想信念的教育,无论是国民党对学员灌输的三民主义思想,还是共产党进行的共产主义教育,都是培养教育青年学员为救国救民勇于献身、不怕牺牲。因此说黄埔军校的学生都是有革命信念的青年人,而历朝历代的军阀们基本上都是没有信仰、信念,胸无大志,只知道抢占地盘,手中有枪就是“草头王”,谁给钱给枪给粮就替谁卖命的乌合之众。因此说黄埔学生军的战斗力要远强于军阀的军队。

黄埔军校是苏联帮助建设的新式军校,学校在军事科目建设上比较完备,也比较先进,学生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比较系统的学习了初级的军事科目知识和基本的战术组织知识,并组织进行了军事科目考核和战术组织演练,而且身体体能都很强健。而反观军阀军队中的初中级指挥员很少有正规军校毕业的,非常缺乏基本军事素养,士兵更是一个炮灰,这样的军队欺负老百姓、打打土匪,或军阀之间互殴还算内行,但是与黄埔学生军这样的现代军队打仗,明显的战斗力差距太大了。

综上所述,以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学生军是一支朝气蓬勃、作战英勇、军事素养高、战斗力极强的铁军,在几次东征作战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北伐战争开始后,以黄埔学生军为主组建的蒋介石的北伐军第一军战斗力最为强劲,一路打败了许多强悍的、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军阀军队,最后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9

这里边都是合纵连横的结果,单凭黄埔一军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可称为黄埔军的,不过是八个军中的一军。 所谓黄埔军打败北洋军的说法,应当可以说是国共双方的事后宣传扩大影响的!

首先, 北伐军和黄埔军不能划等号。 北伐军的主力是粤军改编的第四军和新桂系的第七军,以及唐生智的第八军, 可称为黄埔军的第一军反而表现乏善可陈。黄埔军能战之名是在1925年东征时打出的, 当时确实是舍生忘死, 有个数字, 在东征期间, 军校生的阵亡率达到10%。但经过内部斗争, 献身精神已经大损,而在北伐中的阵亡率不过2%。

其次, 他们的对手,也不是民国前期铁板一块的北洋集团. 到了1926年,北洋军阀已经到了自我瓦解的边缘了。北方其实找不到正宗的北洋军了。 控制北京政府的奉军本是土匪出身, 根本不能称为北洋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也只是北洋军边缘部队,靠了政变才迅速上位,而且因为无伦理的倒戈成为所有北方军人的公敌, 正宗的北洋军, 只是控制了湖北和河南的吴佩孚直军残部,以及盘踞东南的孙传芳的五省联军。 可是吴佩孚新败之余,又为了个人意气把精锐北调,和奉军晋军一起围攻西北军,对南方没有多少军队防御。 孙传芳也只是上一年打败直鲁联军后才控制了这五省, 各省地方军都心怀鬼胎。 可见北方阵营四分五裂, 没有一个共主。

而南方就在过去的两年里, 广东经过多次战争终于控制住了各只客军,加上广西和湖南, 三省整合, 实力并不差。

第三 北洋军并不比南方军局势素质高。 按一般印象, 北洋军好像从袁世凯练兵开始就很正规,而南方军似乎感觉是草草练就的。但是, 从小站练兵到1927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方军事整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比北方更注重利用清季以来新型军事教育的成果,适应了民初作战方式日益“现代化”的实际需求。

第四 如《中苏关系史纲》所说,苏联顾问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建设,北伐计划也是加伦为首建议和主持制订的。北伐途中,部队从军到师一级几乎都配有苏联顾问,严格执行加伦的计划。 这也是个很大的加分。

第五 当然从政治上来说, 北方政权打来打去, 已经自己丧失了合法性,北洋的失道,更使国民党的北伐不再是地方对抗中央,反成为有道伐无道。这就是各个地方小军阀争着投靠北伐军的主要原因。

总之,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要被淘汰打败!

10

北伐是国民党历史上重大的胜利之一,但是实际上北伐和黄埔军校的学生关系并不大。尤其是蒋介石嫡系的黄埔第一军。其实更多是打酱油的角色。

国民党的北伐,分为两次,第一次北伐的主战场是两处,一处是两湖对吴佩孚作战的主力主要是第四军(粤军)第七军(桂军)第八军(唐生智湘军)。一处是江浙,江西对孙传芳,作战主力是一军(黄埔党军),二军谭延闿部和三军朱培德部,第六军程潜部。这个时期,北伐军成分复杂,黄埔军校主体的党军也仅仅是第一军而已!

第二次北伐,国民党主要是四家联手之力,作战主力包括国民党中央系,桂系和冯玉祥西北军,阎锡山晋绥军体系,黄埔军校的老蒋嫡系仍然只是中央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力。

至于说国民党能战胜各路军阀取得北伐胜利,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1、军阀连年混战,为新兴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2、国共合作使得国民党组织前所未有的加强。

3、苏联给予国民党援助,使得国民党建立起一只真正强大的国民革命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