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倒戈将军冯玉祥这头怪兽魔鬼其时类似于东汉未期的董卓之乱,毫无民族大义和运筹帷幄掌控大局的能力,他驱走小皇帝母子有别有用心的鬼计,如果王室仍在紫禁城住着,北洋政府仍能有効的保护监控,一年四百万元大洋,足够它们安身立命了,但自鹿钟麟驱除了王室起,日本人就钉上这头肥肉,才在川岛芳子谋划下逃离了天津,在东北建立了伪大清帝国,冯玉祥这个人言过其时,大老粗一个,也许他是为了大内的巨大财富才干了那一票也未可知。








最佳贡献者
2

严格的说,冯玉祥不止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还废除了他的皇帝称号。冯玉祥这么做当然没有问题,完全合法合理,也合乎时代的发展。

冯玉祥驱逐溥仪的经过

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由于此时革命力量还不够强大,为了保证权力的平稳过渡和边疆地区的稳定,经过南北双方谈判,商定了《清室优待条件》。以优待清室为条件,换取溥仪的退位。

而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有一条就是规定在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给清室修建新的住所前,溥仪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内。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后,溥仪一直居住在紫禁城中,同时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他继续保留皇帝的称号,还可以给遗老遗少们发号施令。

对于共和国内还有一个皇帝这种怪现象,很多革命者都大为不满,不过因为北洋政府很多人曾经在清朝任职,大多和清室有着一些历史渊源,因此多方加以庇护,所以普通人对他们也没有办法。

直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通过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暂时控制了北京政局。冯玉祥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时期的滦州起义,对清室一直就没有好感,所以他就利用这个机会,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废除了溥仪皇帝的称号,让他成为一个普通公民,并将他驱逐出紫禁城。

冯玉祥此举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革命者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孙中山等人还发来贺电,对冯玉祥此举大加赞赏。当然反对者也有,比如段祺瑞就致电冯玉祥,认为此举欠妥。而冯玉祥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冯玉祥此举合法合理。

反对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大多是认为冯玉祥这么做等于撕毁了《清室优待条件》,有违信用精神。然而《清室优待条件》本来就是权力和义务相结合的一个条约,清室除了享受优待条件外,里面也规定清室有遵守民国法律的义务。

然而在张勋复辟时,清室积极参与重新复辟,这显然是违反了民国的法律,所以首先撕毁《清室优待条件》的是清室。从这一点来说,张勋复辟以后,《清室优待条件》实际上已经无效,清室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内已经失去法律基础,冯玉祥此举不过是纠正了一个错误而已。

其次,驱逐溥仪也合乎当时国内的形式。

更何况辛亥革命多年以后,在共和国内还有一个皇帝,这个皇帝还公然发号施令,这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假如说辛亥革命时保留清室是无奈下的选择,那么在民国成立多年以后,这个问题必然要有一个解决的方法。

冯玉祥虽然驱逐了溥仪,但是并没有对他进行人身伤害,对于溥仪此后的生活也做出了合理的安排。应该说他的做法是符合当时形式需要,也照顾了溥仪的个人利益,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解决办法。

至于有些人认为驱逐溥仪,给了日本人利用溥仪的机会,最终成为日本人的棋子。但是其实当时日本对中国早有野心,无论是否有溥仪都会侵略中国。实际上后来抗战中日本建立了多个伪政权,除了溥仪外还有很多人都被利用,汪精卫等人的影响比溥仪大多了,这根本不是多一个或少一个溥仪所能改变的。

而且从溥仪自传看,他意图复辟也不是从被驱逐出紫禁城才开始的,这种情况下,他和日本的勾结早晚会进行。试想一下,如果溥仪没有被废除皇帝称号,继续留在紫禁城的情况下和日本合作,那么影响会比历史上恶劣的多。

所以冯玉祥废黜溥仪称号,将他驱逐出紫禁城不仅合法合理,也符合当时的形式,有利于国家,是一件好事。

3

在当时显而易见是对的!辛亥革命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做到民族解放,推翻三座大山吗,清帝虽然退位,但满人遗老遗少还是不少,影响力是巨大的,溥仪在紫禁城居住一天,就灭不了这些人恢复帝制的野望。

辛亥革命后,以裕隆太后为主的清政府看到大势已去,被迫以宣统皇帝之名在1912年2月12日颁布了《退位诏书》,正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作为权利交换,袁世凯同意清朝皇室还拥有紫禁城的居住权,并每年拨付四百万元以供养皇室。

处理皇室问题在各个国家近现代的进程中一直是一个难题,有不完全的民主革命例如英国、日本等,皇室还是名义上的国家首脑。而大多数国家则都彻底否认皇家特权,只保留一部分必要的生活资料和个人财产。而中国当时选择了后一种的方式。

按道理来说,已经上升到国家甚至国际层面上的契约,应该写入宪法以作保障才对。但是当时的袁世凯为了与革命党人争夺国家大权,就忽视了清王室对当时政治上的影响,更没有把这些协议写进宪法以作保障。这样下来,直接导致的就是民国六年,张勋辫子军带兵北上,赶走总统黎元洪,扶持溥仪复辟。虽然复辟只维持了十二天就失败,但不可否认的溥仪在中国尤其是东三省、蒙藏地区还是具有相当高的号召力。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取得了北京的控制权,悍然发动了“北京政变”,把清皇室完全赶出了紫禁城,并对优待皇室条款做了修改。

  • 大清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
  • 民国政府每年补贴皇室五十万元。
  • 皇室移出宫禁,自由选择居所。
  • 清皇陵由民国政府进行保护、祭祀。
  • 皇室私产归个人所有,公产归民国政府所有。

其实这个时候,冯玉祥是顶住各方压力才做了这样的决定的,他受到段祺瑞、张作霖等人的坚决反对,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这样做了,这一点的确值得敬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才造成冯玉祥驱逐清皇室的呢?

从政治层面开看。虽然溥仪已经颁布退位诏书,但其小朝廷依然存在,他的尊号没有废除。虽然北洋军阀实际掌权,但溥仪小朝廷经常会发号施令给北洋军阀,这和没有退位前没什么关系,为了革命彻底,必须要这样做。

而之前袁世凯与清政府签订的优待皇室条约,在一次张勋复辟之后被他们违反了个七七八八,也就是说清朝政府已经违约在先,那么革命党人要维持民主政权,必须深化皇室待续改革,这也不仅仅是冯玉祥想干的事,孙中山甚至梁启超等都持有这种观点。

从经济层面来看。多年的战乱使得北洋政府经济困顿,疲惫不堪。而退位的清皇室每年就要拿走四百万元,这对于北洋政府来说是一笔巨大开支,这么庞大的开支要持续下去,北洋政府迟早要被拖垮。

即便冯玉祥也是有私心的,这笔开支节省出来,又可以加大招兵买马的力度,抢地盘的时候可以占尽优势。

从国家象征意义来说。清皇室只要在紫禁城一天,即便废除帝号,但仍然还是名义上的清朝皇帝。而且冯玉祥认为溥仪退位就不说皇帝了,不应该占有紫禁城。紫禁城应该属于全体中国民国人民才对,公器私用,本来就不符合法制。

因而个人认为,冯玉祥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妥,他把清皇室赶出了紫禁城,直接断了其复辟帝制的可能性,政治意义不言而喻!

有的人会认为,冯玉祥这样一来把溥仪逼到了东北给日本人当了汉奸,这成为弊端之一。但是我要说的是,汉奸的本性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溥仪一直有着复辟的想法,就算不赶他出紫禁城,他照样会给日本人当伪满洲国皇帝,这个就是他的本性!他在自己的自传中也这样披露过。

综上所述,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出冯玉祥赶清皇室出紫禁城是民主革命的一步好棋,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义举!

4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22日夜,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倒戈回京,他软禁了民国总统曹锟,致使吴佩孚垮台,直系败在奉系的手中。而后在11月5日,冯玉祥又无视民国与前清签订的优待条件,将逊帝溥仪赶出紫禁城。这就是“北京政变”。



说实在的,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这件事在本质上并没有错,毕竟当时已是民国,怎可让一个前朝的小朝廷在紫禁城中继续存在呢?这不是给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们复辟的希望吗?这不是怂恿那些对清朝还有幻想的人继续反抗民国政府吗?要知道当时早已不是什么一家之天下,那个百姓为奴为婢的封建社会早已随着清朝的覆灭烟消云散,所以再怎么说也不该让清朝余孽在紫禁城中继续存在,让他们继续作威作福,让封建制度余毒继续在民国传播着。

所以冯玉祥将溥仪赶出北京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再者当年袁世凯与清朝签订的合约中就有着这么一段明确的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宣统退位后只是暂居紫禁城,之后是要迁往颐和园的,所以此时冯玉祥让溥仪迁出紫禁城,这件事本身就啥错,也没有违反什么约定。



当然冯玉祥也并非是完全没有过错,他错就错在,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就将他弃之不顾。溥仪再怎么说也是皇帝,清朝虽灭亡,但忠于清朝的遗老遗少还有很多,他们还是有些实力的,再者远的不说,大部分满族的百姓就肯定是忠于清朝,忠于宣统的。同时要知道,溥仪在民国的部分地区还是有些影响力的,尤其是在东三省,因此这对于当时盘踞在中国的某些列强如日本来说,他还是有些利用价值的。

因此要想让当时中国内部的稳定,溥仪就绝对是要控制在民国政府的手中的,肯定是不能让他留去自由的。



而事实上,当时袁世凯和清朝签订优待皇室条款时,袁世凯就考虑到了这点,因此他才会定下:“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这个条件,“移居颐和园”这显然就是袁世凯为了继续控制溥仪而做出的决定。袁世凯就是想将溥仪牢牢困死在颐和园,牢牢掌控在民国政府的手中,民国政府只要掌控住溥仪,就不用害怕有异心的人会翻出什么样的大浪,就不害怕

可是冯玉祥却似乎没有考虑到这点,他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就对其不管不顾,而是听任他来去自由,之后就让日本有了可乘之机,也就是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第24天,溥仪逃进了日本公使馆。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溥仪在日本人的协助下,得以从北京逃亡天津,如此最终溥仪逃出了民国政府的彻底控制。



再之后,我想大家都知道溥仪的去向,在天津生活了7年的时间之后,他在日本人的蛊惑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11月在土肥原贤二的帮助下从天津潜赴东三省,而后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如此日本人在溥仪的帮助下,借着溥仪的名义开始名正言顺的统治着东三省,并在不久借着东三省的物力、人力、财力开始了大举进攻中国的战争。

这就是冯玉祥对溥仪不管不顾的后果,可以说从这点来看,冯玉祥之后的做法实在是有失考虑,实在是大错特错。如若冯玉祥能够遵循着袁世凯所定下的规矩来,将他迁出紫禁城,然后圈禁在颐和园,哪怕是颐和园不愿给溥仪,即使是让他老老实实待在任何一处大宅院里,然后由民国政府派兵看管,或许就不会再有日后的事情了。虽然此后日本占领东三省无法避免,但好歹日本人是不能借助溥仪的名义去名正言顺的统治东三省。



此外,在谈论到这个问题时,有很多的读者都认为如此优待前清皇室始终是没有必要。但是个人觉得这很有必要,因为与前清的协定确是很好的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可以说正是因为袁世凯给予清朝如此的厚待,清朝皇室才心甘情愿的颁布退位诏书,而正是这份退位诏书才维护了中国的大一统局面。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正是这句话让民国得以完整的继承前清的领土,才能让除汉地十八省外,如新疆、西藏、东三省这些由清朝打下的领土被民国合法继承,也正是这句话才切断了列强干预民国合法继承清朝领土的借口,可以说这份退位诏书对当时的民国政府是大为有利的。



试想,如果没有这份诏书,恐怕列强如俄国、日本、英国等就不会让民国那么顺利的接受清朝的疆域,而如果列强插手,恐怕民国很难完整的接受清朝的领土。再者试想如果清朝皇室死不愿意投降,而是用领土来换取列强的支持,那你觉得以当时袁世凯等人的实力,他们挡得住列强的进攻吗?因此,个人觉得每年拿400万白银,让溥仪保留皇帝的名号等这些待遇来换取这份诏书,清帝的主动退位,这完全是值得的。

5

冯玉祥仅仅把清朝亡国之君宣统帝溥仪赶出紫禁城其实是已经非常仁慈了。

北洋军阀包括冯玉祥在内其实对清朝皇族都是非常仁慈的,看看沙皇尼古拉二世亡国以后与妻子儿女一起全家被枪毙的悲惨结局,就可以看出北洋军阀等统治者对清朝是多么的优待。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族亡国以后大多数都很悲惨。比如项羽杀光了秦朝皇族,董卓杀害汉朝皇帝皇太后,曹操杀害汉朝皇后皇子等,司马懿屠杀曹魏皇族七千多人,杨坚屠杀北周皇族,李渊王世充宇文化及等杀害隋朝皇族,武则天安禄山黄巢朱温等屠杀唐朝皇族,清朝屠杀明朝皇族更毫不留情,崇祯帝的儿子还有南明开国皇帝弘光帝都是被清朝凌迟处死,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全家几百人都被吴三桂的清军屠杀。

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凶残狡猾的一个外族政权,屠杀了几千万甚至上亿无辜人民,清朝却在亡国的时候比历代王朝都体面,亡国之君溥仪仍然住在紫禁城里作威作福,享受皇帝待遇,由民国政府供养,北洋军阀的首领们都对溥仪恭恭敬敬,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甚至想把女儿嫁给溥仪,清朝皇族已经亡国了居然还瞧不起张作霖拒绝了。

因此冯玉祥其实就是把清朝皇族斩尽杀绝也是清朝罪有应得的报应,何况冯玉祥还让清朝皇帝等带着一部分私人财产离开紫禁城,可以说古今中外像冯玉祥这样仁慈的军阀没有多少。

6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突然倒戈的冯玉祥,成为左右这场大规模军阀混战的最关键人物。由于他的倒戈,本来在军事上占据优势的吴佩孚因此兵败如山倒,被迫率领2000余残兵乘军舰从天津撤走,东北王张作霖终于完成了梦寐以求的入关目标。

冯玉祥

然而,在故宫之中已经住了12年的溥仪却万万没想到,这场政变居然还跟他也有直接的影响,正是由于冯玉祥发动了这场北京政变,导致这位清朝末帝被迫离开了从小居住的紫禁城。

从此以后,除了作为一名游客,溥仪再没有机会回到这块地方。那么,1924年北京政变中,冯玉祥将清朝末的溥仪赶出紫禁城,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如今网上有这样一个观点:冯玉祥这么做十分不地道,因为紫禁城本来就是溥仪的家,将其赶出家门,自然显得气量狭小,真的是这样吗?

溥仪

紫禁城在清朝灭亡之前,的确是清朝的清朝皇帝的宫殿,因此,将紫禁城堪当作溥仪的家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这种说法典型的是诡辩,因为,紫禁城是溥仪的家的前提:是清朝还没有灭亡。

因此,在民国时期说紫禁城是溥仪家的房子,就相当于在清朝时期说皇宫是明朝朱氏家族的祖产一样,本身是就是荒诞不经的。

更何况,在满清王朝被推翻之时,袁世凯给予了清室极为优厚的条件,例如清朝皇帝退位之后,尊号仍不废除;每年给予400万两的岁贡;清朝皇帝仍居住在紫禁城;清室人员照常留用等等条件。

溥仪

也正是因为优待清朝的条件,使得清朝虽然已经灭亡,以溥仪为首的清廷小朝廷却依然堂而皇之的存在。满清的遗老遗少们依然在紫禁城三跪六叩、山呼万岁。

因此,溥仪小朝廷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民国最大的讽刺和对民众的不公。革命先烈们前仆后继的斗争和牺牲,所追求的就是人人平等,而仍保存着小朝廷的溥仪,又何来平等可言呢?

因此,冯玉祥在发动北京政变之后,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废除了皇帝尊号,降低民国政府每年的补助等等,不但在法理上没有任何问题,也堪称大快人心。

冯玉祥

而且,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之后,溥仪及遗老遗少们也基本被掐灭了死灰复燃的幻想,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遗老遗少们闹事的概率。所以,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做的是完全正确的。

更何况,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之后也并没有多么极端,虽然他废除了皇帝尊号,让溥仪跌落了神坛,但是,依然每年给予清室50万元,并且还特别开支了200万元开办了北京平民工厂,用于收容八旗贫民。

同时,在溥仪离开紫禁城之后,不但允许他自由选择居住,而且仍给予保护,清朝的宗庙依然可以供奉,同时民国还将设卫兵妥为保护。

冯玉祥

因此,冯玉祥的这种行为, 既合乎民国的共和制度,也杜绝了清朝遗老遗少的幻想,杜绝了潜在的叛乱,而且也保护了国家财产。因为溥仪在紫禁城居住期间,无数国宝被溥仪及太监宫女们监守自盗,将其赶出紫禁城之后,国宝流失的概率大大降低。

所以,北京政变中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一事,堪称百利而无一害,用亲自带兵将溥仪小朝廷赶出紫禁城的鹿钟麟的话来说:“中华民国成立13年了,在北京故宫还有退位皇帝称孤道寡,封官赐谥,岂非贻笑天下?”

7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故宫,自以为得意,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溥仪退位后,并非直接被赶出了紫禁城,而是继续受到北洋政府的优待,当然这也算是他退位的条件。清政府当时虽然摇摇欲坠,但还是有一定的控制力的,如果他不打算放手的话,革命党还真不好处理,革命的胜利不会这么快就到来的。所以清帝虽然退位了,但该有的保障还是得有的,每年的开支需要北洋政府提供,最主要的是,清室不用搬出紫禁城。

退位后的溥仪生活其实也不错,毕竟在这个大院子里,不愁吃喝,还有人保护,大家对他也比较恭敬,即使已经不是皇帝了,那些北洋大员也不会轻视,该有的礼节不会少的。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在1924年彻底结束了,当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响,吴佩孚、曹锟的直系军队控制着北京政府,曹锟也担任总统之职,他们的对手是奉系的张作霖。交战期间,冯玉祥临阵倒戈,带领几千号人回到北京,发动政变,赶走了曹锟,组建了临时内阁。

冯玉祥赶走曹锟后,冯玉祥觉得不够过瘾,想到了故宫里还有清朝逊位皇帝,就觉得来气,他又提议将溥仪等人赶出故宫,这个决定很快也被通过。于是冯玉祥派遣手下去处理,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手下陆钟麟带领军警闯入神武门,并且把门口的护卫军缴了械。鹿钟麟将新的五项优待条件拿出来,让溥仪签字,溥仪和一群清朝遗民再三交涉,希望可以延期出宫,可是鹿钟麟语气坚定,要求他们三个小时内必须离开故宫。等到溥仪那些人还想要交涉的时候,鹿钟麟直接拿着两颗手榴弹进来,杀气腾腾地冲他说:“签字吧。”就这样,溥仪在胁迫下,颤抖地签完字,他的父亲载沣听说后,差点没晕过去,口中叫嚷着:“完了,大清完了。”当天下午三时,溥仪带着一众人,在卫兵的护送下离开了故宫,途中路过神武门的时候,他一下子止不住泪水,哭了出来,他觉得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经过神武门了。溥仪离开故宫后,暂时住在醇亲王府里面,不过事情远没有结束,毕竟一个曾经的皇帝还是相当有价值的。

后面的事情证明,或许将溥仪赶出故宫不是一件好事,溥仪离故宫后,虽然安全方面少了不少保障,但是更加的自由了,民国政府对他的控制也相对减弱。在日本人的策划下,溥仪被护送到天津居住,并且一步步地走进对方的圈套中,逐渐成为日本人手中的一枚棋子。

8

冯玉祥把宣统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可以说是大错特错!

冯玉祥作为著名的倒戈将军,反复无常的小人,这个无耻形象最近已经逐渐在网友心中普及。而驱逐溥仪出宫,就是他做的无耻事件之一。关键是,由于冯玉祥善于包装自己,以及普通人出于对满洲人的愤恨,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冯玉祥驱逐溥仪出紫禁城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第一,讲规矩,有底线,是保持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

优待清帝,是民国政府作出的重要承诺。能不能执行这个决定,关系到民国政府的公信力。当初民国政府与清王朝是有着协议的,清帝交出政权,国民政府优待清朝王室。这是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昭告中外的。

可是现在冯玉祥却公然撕毁协议,背信弃义,这对于民国政府的威信是非常重大的打击。亲口承诺的协议都可以随便推翻,谁还会相信你?搞政治,最怕的就是不讲底线,不讲规矩,这是大忌。极大影响政治稳定。

优待清帝,有重大政治意义

之所以要优待清帝,一方面,清王朝作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依然留下了非常庞大的实力,而且北洋本身就是脱胎于清王朝,所以优待清帝,对于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北洋的名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同时又经历了流血的革命,优待清帝,对于化解民族仇恨,抚平战争的创伤有重大意义。

冯玉祥二话不说,直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导致当初的政治努力化为乌有。

驱逐清帝,完成严重政治后果

驱逐清帝,一方面,使得大量的满族心生不满,汉族中的遗老遗少也是不满的,使得大量的力量与政府离心离德,另一方面,使得清帝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导致伪满洲国的成立,在政治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冯玉祥这个倒戈将军,一生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就是因为善于表演,竟然捞了个好名声,也是讽刺。

9

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8年11月入官继任,次年改年号“宣统",当时他不满三岁。刚刚当了三年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被迫宣布退位。

民国建立后,他受到北洋军阀袁世凯、段祺瑞、徐世昌等的庇护。根据优待清室条件,溥仪退位后,仍然保持皇帝的尊号,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仍住在紫禁城内,民国政府每年还要付给他四百万费用,皇室的私人财产,一律受到政府的保护。这样,便在紫禁城内,保留着一个"小朝庭",溥仪依然发布“上谕",接受"王公大臣"的朝拜,过着锦衣玉食的帝王生活。这都奇怪现象,一直延续到王朝覆灭之后的第十三个年头。

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军阀内部发生了分化,冯玉祥受革命形势影响,在北京举行了政变,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故宫,扫除了清王朝留下的余孽。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直系将领冯玉祥率部进驻古北口,担任左翼第三路总司令。冯与直系援军第二路司令胡景翼、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秘密策划倒戈反直。

21日,冯玉祥命鹿钟麟率部进驻北京。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将溥仪废除帝号,逐出故宫。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推段祺瑞临时执政,同时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

冯玉祥废除溥仪帝号,将其逐出故宫。其行为是值得赞同的,但应将溥仪放在视野之下。待到其在天津被日本人接走,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对国家、民族造成的伤害,这是冯玉祥始料不及的。

10

冯玉祥将军遣部下鹿钟麟驱逐废帝,使其搬离紫禁城,断绝了像张勋这样满清余孽复辟的念头,省却了民国政府,供给满清逊帝及奴才们每年400万银圆的开支,这是利处。但这样一来,给日寇分裂中国,诱降废帝作满洲国儿皇帝成了可能,并成功实施,造成东北出了大量的满奸与汉奸,这是弊处。冯玉祥将军逐逊帝利弊兼有,史界尚有争论,但主流的态度是肯定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