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PE低PB高股息”的投资策略对于很对接触投资的朋友肯定不陌生,当然,这和一些营销号天天的宣传也是密不可分。
至于这个简单的策略模型的优点自不必说,营销号们已经做了很多夸张宣传,也省的我再科普了,但这么一个简单的策略真的有效吗?答案是:未必!
价值投资者按照格雷厄姆的遥远指导在选择股票时秉承着“又好又便宜”的原则,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很多人对于价值投资只是学到了表面功夫,对于真正的内涵缺乏个人的见解。
对于投资者来说,挑选这种“又好又便宜”的股票,最好的办法毫无疑问一定是一家一家慢慢分析,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可以复用到所用公司身上的,否则投资就太简单了。但问题是市场上的股票实在是太多了,根本不可能没头苍蝇似的一家一家找。
为了先在海量股票中初筛出一些意向股票,投资者一般会用到一些简单的模型,而低PE低PB高股息正是其中比较简单的一种。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低市盈率、低市净率、高股息的股票,确实比较符合价值投资者的要求。
但遗憾的是,模型都是僵化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你的策略,公司有公司的办法,两低一高模型也有其局限性,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估值数据全部采用的是静态的财务数据,但是数据是死的,行业变化是活的,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其本身身处夕阳产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行业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很难再指望其在未来的时间里有太大的突破。甚至有些行业由于揠苗助长式的发展,不但难以继续增长反而开始倒退。对于这种行业,即使PE再低,也不属于价值股。
其次,一些企业本身处于周期性波动特别大的行业,大起大落。如果,刚好这个行业在这个时点波动到了最景气的一端,那么即使这个行业的一家公司盈利数据再好看,也不一定代表这家公司是个“好公司”。投资者还需要更多的考察这家企业在整个行业周期的业绩情况,才能判断。
另外,你要知道盈利数据、净资产数据是能够造假或者说做些小花招的。比如常见的,利润中有虚构的成分,一次性收入比例较高,一些本应计提的费用和成本没有计提到位,都可能会让一家公司的盈利看起来不错。
而像商誉、应收账款、存货等过高的估计或过低的减值处理,也会让PB数据和企业的真实情况存在差距。
而对于两低一高的“高”,股息也并不是一个十分靠谱的指标,有些公司可能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突然提高派息,而这种非常规的派息政策往往是不能持续的,如果投资者将股息视作判断标的公司是否是好公司的唯一标准,则可能让投资者欲哭无泪。
实际上,股息的高低和公司的好坏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从目前全球企业的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越来越少派息,甚至不派息,比如巴菲特的哈撒韦、微软、谷歌都很少分红,但你不能说这些公司不是好公司。
但这不是说股息这个指标完全无用,它可以作为众多评判公司的好坏的指标之一,做个参考一用。能将真金白银发出去给投资者的,至少说明这家公司现金流、资质都还不错,把现金发给投资者,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说明。
而且股息率=股息/股价,一般股息率比较高的企业,股价也不会太高,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家企业股价不断下跌,那它的股息率也会上升,所以凡事都要全面考虑,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不过,对于股息率比较高的企业,还是要留意一些问题。比如,刚刚上市的企业,由于大股东无法减持,但又想拿钱跑路,那么大额分红就是其不二选择。如果公司管理层感觉公司肯定活不下去了,半死不活的,也会大额分红缩减业务的。这都需要投资者根据企业、行业做深入的分析的。
相反,有些公司可能按照低PE、低PB、高股息的模板卡的话根本卡不进去,但这不代表这些公司就不是好公司不值得投资。
比如,有些公共事业行业的公司盈利可能是不高,但盈利却很稳定,有些公司虽然PE不低,但正处于行业或者公司的发展高速期,市场就是愿意给他这么高的PE,他有他高的道理,还有的公司可能因为会计上的制度导致的数据不准确,比如净资产评估日期相对较早,另外一些高科技的公司本身对净资产依赖比较低,也就是说净资产盈利能力远超传统公司,这些公司很难用低PE、低PB、高股息的标准来评判,但很可能这些公司就是你想挖掘的价值股。
而一些周期性公司,像钢铁、证券等等,可能正处在周期波动的低端,这个时候这些公司盈利、分红都不尽人意,但往往这个时候正是要留意的时候,等过了周期低谷,进入上升期后,这些公司能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但投资周期性股票本身难度是比较大的,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否则尽惹一身骚。
说了这么多,不是想说低PE、低PB、高股息一无是处,他是一个很简单很简化的模型,可以做一定的参考,但也只是适合做一些参考和初期的辅助筛选,是个人人都能学的会的小工具,但你如果把这个小工具当成你选择股票、基金的唯一标准,那么则可能会让你很失望。
所以我常说投资是门艺术不是一门科学,科学是可以有量化指标的,但艺术是没有,你就算照着毕加索的画画你也画不成毕加索,有人说艺术家眼里的世界是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一样的,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也很好奇艺术家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但总归有一点,投资和艺术创作一样,没有定规,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有的是一个个人的自我风格,也许等到你也像索罗斯那样一做错抉择就后背疼的时候,你也就成大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