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汉是开发过益州南部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可是南中的孟获归降后,诸葛亮穷极一生都没在南中用过兵,更别说越南、老挝这些地方了。

为什么诸葛亮不集中力量控制南方呢?最主要的还是南方敌对势力太多,尤其是他们背后的老板

南中自汉武帝开始就安排官员、设立州郡来控制,到东汉末年,南中一带一共有四个郡:越巂、牂牁、益州、永昌。刘备入蜀后,以强权手段控制南中(蜀汉的庲降都督是四都督中最早设立,就是专门用来控制南中的),刘备死后,四郡就反了三个:越巂高定、牂牁朱褒、益州雍闿,至于演义里戏份最重的孟获,其实只是南中当地的彝族首领,跟着雍闿谋反而已,真正的硬手是上述三位。

诸葛亮自公元225年南征三郡,近一年的时间才平叛成功,以竭泽而渔的方法,把四郡的青壮年搬到汉中,组成蜀汉的特种兵——无当飞军,还把四郡分为七郡,分置太守控制,削弱了南中的力量。可是诸葛亮这种方式不但没遏制住南中,反而让当地愈加怨恨蜀汉政府。

事实上自诸葛亮把战略目光放到曹魏后,南中一带一直都不平稳,蜀汉不得不把很多将领和军队放置在南中,孟获所说的“南人不复反”也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而且南中之外还有交州,这个地方由于地理原因很少人知道,可它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管辖着今天的两广和越南中北部,土皇帝是以士燮为首的士氏一族,司马光称其“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仪卫甚盛,震服百蛮”。



士燮是交州之首,当年撺掇南中朱褒造反的就是他,蜀汉如果要进攻越南、老挝的话,那就等于和士家开战,当年刘表“南接五领,北据汉川,带甲十余万”的时候尚且拿士家没办法,何况是根据地和交州隔着千山万水的蜀汉。而且士燮的政治目标十分稳定,东汉还在的时候就听命于朝廷,曹丕篡汉后就投靠了江东,孙权任命外戚步骘为交州刺史,在政治上控制了交州。

所以南中地方偏远,人口稀疏,瘴气害人,山地又多,蜀汉要彻底平叛就得花很大的代价,更不用说地理位置还要更远的交州,实力强大的盛世王朝都不敢轻易做劳师远征的事,何况是实力在三国中最弱的蜀汉了。再说了,交州名义上是孙权的地盘,甚至连南中一带也有江东活动的影子(三郡皆反时,孙权就任命了朱褒为永昌太守,封侯拜将),诸葛亮要动这些地方就是明摆着和孙权开战。

刘备夷陵战败、关羽、张飞被杀被害,这一桩桩、一件件辱国的事,诸葛亮都只能忍了下来,无非就是为了保证江东能和自己一致抗曹,别老在背后下黑手。关羽当年被孙权捅后脊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擅过边界,强取了桂阳的军粮,现在诸葛亮要联孙抗曹,又怎么可能为了几块“食之无肉,不食也不可惜”的地盘和孙权翻脸呢?



在我看来,南中和交州对于蜀汉来说就像《碧血剑》里的五行八卦阵一样,五行阵是反派石梁派祖传的看家绝学,八卦阵则是温家五老苦心自创的累赘阵法,袁承志都说了:“敌人破不了五行阵的话,那要八卦阵来干嘛?敌人要是破了五行阵的话,那八卦阵也挡不住,只是画蛇添足罢了”。

同样的南中和交州也是一样,三国时期这两个地方基本就是蛮夷汇聚的地方,蜀汉就算得到了这两个地方,国力也不可能增强多少,自然也提不上什么夺取天下了。如果曹魏不能进入益州,这两个地方无非也就是在版图上看得大而已,不但要费心去经营,还得派兵驻守,但如果曹魏能攻破益州和汉中的话,这两个地方也守不住,当年项羽为什么选择乌江自刎?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为什么不选择逃亡南中建立政权,其原因都在于此。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最佳贡献者
2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开拓越南、老挝,经略南方,能不能得到天下,并不好说,因为难度很大。

史料记载,刘备还真有这个想法。如果刘备真这么干,未必不是好事。

不过,历史的偶然性就在于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01

刘备最初就有经营交州的打算。

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中说道:

孔明曰:“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

在这里说的这个苍梧太守吴臣,在正史中应该就是吴巨。东汉末年,刘表置苍梧郡,以吴巨为太守。

《鲁肃传》详细记载了鲁肃去见刘备的过程,鲁肃是在当阳长坂坡遇到了刘备,力劝刘备联吴抗曹,刘备同意后就一起来到了夏口。

据《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

(鲁肃)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演义提到,诸葛亮对鲁肃说:“刘使君与苍梧太守有旧,准备前往投奔。”

这个说法,演义与江表传是一致的,只是分别由刘备或诸葛亮口中说出而已。

豹眼认为,刘备、诸葛亮如此说,可能有两个原因考虑:

一是刘备真有去苍梧的打算,因为刘表病逝、刘琮投降,曹操已经占据了荆州。正如演义所说,荆州刘表集团与孙权向来是死敌,唯有能与刘备合作的刘琦不太可能与孙权联合,刘备也与孙权没有交情。这是刘备不能主动投靠孙权的原因所在。

刘备先后投奔袁绍、刘表,都没有好结果,如果主动投奔没有交情的孙权,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二是刘备、诸葛亮心眼多,故意这么说,以此抬高刘备的身价,以便让鲁肃主动提出与刘备联合。

且不管刘备是否真心投奔吴巨,就以此结合题主的问题,说一下刘备如果直接去了交州投奔苍梧太守吴巨的话,将会发生什么。

02

刘备失去经营交州的最佳时机

据有关史料介绍,苍梧地区大体包括广西恭城、平乐、广东清远、广宁等地,东汉时期隶属交州。而交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包括今天越南北部、中部以及中国广西、广东地区,当时治所在番禺。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南四郡,但没有继续南下进攻交州。

据《诸葛亮传》记载:

“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刘备只是把诸葛亮安排在南三郡,督办赋税,以充军实,没有进一步南下经营交州的意图。

这或许是因为既念及与吴巨的旧情,与之结盟,又重兵驻守荆南,保持对交州的影响。当时,赵云被任命为裨将军、桂阳太守,驻军桂阳。

同时,刘备以此还可以加强对孙吴的防备。

因此,在争夺、经营交州方面,刘备是具备很大优势的。

刘备停步不前,却给了孙权以机会。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称臣,当地豪族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步骘节度。

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最后被步骘所斩。

孙权控制了交州,刘备失去了占据交州的最佳时机。

其原因可能有几方面:

第一,顾及与吴巨的旧情,素以仁德之君自居的刘备不想留下鸠占鹊巢的恶名。

第二,不符合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占据荆、益,静待天下之变,从荆州、汉中两路进攻中原以取天下”的战略主张。

刘备、诸葛亮死守隆中对的战略,对于交州没有多少兴趣。

第三,庞统、廖立等人都没有提出经营交州的设想,刘备君臣心比天高,不想偏居一隅,而是想争夺天下。除不知,刘备不具备那个格局和境界哦。

这就是说,赤壁之战后,刘备完全可以趁机夺取交州,但由于这些原因,最终没有控制交州。

03

刘备控制交州,将会出现何种局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留曹仁、徐晃驻守南郡(治所江陵),以文聘守江夏,以乐进守襄阳,以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兵当阳。

刘备上表刘琦为荆州刺史,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张飞为宜城太守、赵云为桂阳太守、廖立为长沙太守、郝普为零陵太守。以诸葛亮驻临烝,督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赋税。

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全柔为桂阳太守。

史料介绍,周瑜击败曹仁之后才被任命为南郡太守的。当时南郡在曹仁手中,江夏江北在文聘手中,江南在刘琦手中,孙权却以程普为太守;刘备任命了赵云为桂阳太守,孙权任命全柔为桂阳太守。

对于刘备借荆州一事,有说法是周瑜做主,把公安借给刘备,有说法是鲁肃建议孙权借荆州给刘备。

豹眼在别的问题中,探讨过这事,认为是鲁肃的主意更靠谱些,这里就不多说啦。

从曹操、刘备、孙权对荆州各郡郡守的任命上,就可以看出,其中复杂的利益关系。

当时,孙刘联盟处在蜜月期,还陶醉在战胜曹操的喜悦中,没有出现因利益而导致龌龊的情形。

但从刘备与孙权对于荆州官员的任命上,就看出彼此之间已经有了矛盾,闹翻脸是迟早的事。就说桂阳太守吧,刘备任命了赵云,而孙权任命了全柔,这明显是在抢地盘。

赤壁之战,孙权是出了大力的,但几乎啥也没捞到,岂能心甘情愿?

因为诸葛亮的主意,刘备是借荆州,孙权也就暂时容忍。依照周瑜的意思,直接就把刘备、诸葛亮给杀掉了。

如果此时刘备占据了交州,也算是有了立足之地,也就不好再继续赖在荆州不走。如此一来,刘备想图谋益州的困难就很大啦。

从战略意义而言,交州比益州差得太远。从交州取益州,困难更大,刘璋不邀请刘备的话,几乎没有可能入蜀。

一旦孙权把刘备挤到交州,孙刘联盟就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利益,彼此就是死敌。因为刘备没有曹操的威胁存在,孙权独自面对曹操,也不可能得到刘备的协助。

但从最终蜀汉的结局来看,如果刘备改变隆中对的战略,牢牢控制交州,进而谋取西川,不失一步好棋。

刘备占据益州后,与孙权湘水划界失去了长沙、桂阳二郡;关羽襄樊之战全部丢掉荆州;刘备夷陵之战精锐尽失。

如果刘备占据交州,经营广东、广西以及越南中北部,进而攻占云贵,虽然该地区相对偏僻,经济落后,人口稀少,但也可以称王称霸,自立为帝也是完全可以的。

北面孙权面对强大的曹操,不可能与刘备太过不去,否则就会腹背受敌;西北的益州刘璋,没多少作为,有南中作为屏障,对刘备毫无威胁。

运气好的话,刘璋也可能邀请刘备入川。

但是,刘备、诸葛亮死死咬定隆中对的战略,而且是如愿得到了益州。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心思惦记交州那档子事了。

更何况刘备得到益州以后,曹操就在西北的凉州、雍州大动干戈,几乎没有给刘备喘息的机会。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主政,尽管已经丢掉了荆州,但其一直还在坚持隆中对的战略,没有决心向南发展的意图。

从以上这些情况分析,如果蜀汉决意南征发展南方,与孙权争夺交州,不管是在任何时期,孙权都不会全力与之争夺,蜀汉占据交州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这也将会彻底失去争夺天下的机会。

不过,蜀汉却有了很大的战略后方。

在邓艾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刘禅完全可以撤退到交州去,继续做他的小皇帝。

其实,豹眼倒是很渴望刘备、诸葛亮时期能够南征,经营好交州。如此一来,就没有今天越南那些烂事了哈。

根本原因在于隆中对的战略存在缺陷,刘备心比天高,胃口太大。如果刘备稍微低调些,承认自己斗不过曹操、孙权,而是主动收缩地盘,经营好交州,真是一步好棋。远比在益州费心巴力强许多。

历史没有假如,刘备也不会听咱们的。庞统、诸葛亮的建议,尚且不听,还能听谁的呢?权且做个娱乐吧。

3

不能。蜀汉的发展方向只有北线、东线和南线。

其中北线是曹魏,面对的是富庶的关中平原和较为残破的凉州地区。讨伐魏国是蜀汉立国的政治基础,如果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收益也是可观的,所以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来讲,北伐是蜀汉的唯一出路。如果不伐魏,蜀汉国内的派系矛盾会激化,和东吴的关系也会恶化,对于蜀汉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为何说和东吴的关系会恶化呢?因为无论蜀汉向东线或者南线发展,都会和东吴产生利益冲突。

蜀汉的东线是东吴,面对的是曾经的地盘,也就是关羽丢失的荆州。蜀汉不伐魏,东吴就会生疑,疑虑蜀汉是不是惦记着荆州,势必影响两国关系。当然蜀汉同东吴恢复关系后,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蜀汉向东线发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么,蜀汉如果不北伐曹魏,就只能向南线发展了。

南线从狭义上讲就是南中地区,广义上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地区看起来和东吴没有关系,而实际上东吴不仅实质上控制了一些地区,更是对这里进行过大规模探索,将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比如越南中部和北部地区在两汉时期是中国领土,属于交州刺史部管辖,汉朝政府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并迁移过大量的人口(主要是流放的犯人)。东汉末年,交州名士士燮占据交州地区,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赤壁之战后,由于刘备占据荆州要道,隔断了孙权谋取益州的道路,孙权便着手谋划交州。210年,士燮归附孙权,孙权占据了整个交州地区,势力范围扩张至越南北部和中部。

由于交州和益州相邻,所以得到交州后,孙权便有了直接染指益州的可能性。但交州和益州之间的交通极为不便,再加上相邻地区属于南中,这里被少数民族占据,长时期脱离中央管辖,情况十分负责,所以孙权暂时没有向南中地区渗透。刘备入川后警觉的意识到南中地区的战略意义。所以在215年,刘备任命邓方为庲降都督,驻军南昌县(云南镇雄县),先于孙权对南中地区进行了控制。但这种控制是很松散的,刘备并没有精力对南中进行大规模开发,只要求这里不生乱,威胁成都就可以了。

刘备在夷陵惨败不久后驾崩,蜀汉国力受到极大削弱。这时,孙权便开始对南中地区蠢蠢欲动了。223年,孙权煽动南中地区的豪帅高定、朱褒、雍闿进行叛乱,并授予他们官职,意欲通过南线来压制蜀汉的发展。

对此,蜀汉丞相诸葛亮迅速作出反应,率兵亲征南中地区,于225年平定了叛乱,打碎了孙权的如意算盘。获胜的诸葛亮为控制南中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尽可能不改变当地政治生态的前提下,一方面维护当地豪帅和少数民族首领的权威,一方面扩大了南中地区郡守及庲降都督的的管辖范围,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朝贡赋税体系,使南中地区成为蜀汉重要的漆器、铁器、粮食、兵员来源地。

而蜀汉对南线的开发也就止于此。因为南中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湿热、民族众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而且短期内很难见效,一旦措施稍有不当,很容易激化民族矛盾,产生内乱。所以对于蜀汉来说,向南发展,开发南中甚至更南方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地区很明显是亏本买卖,得不偿失。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最终也放弃了逃亡南中的计划。

另外,孙权在渗透南中地区失败后凭借其占据交州、海运发达的优势,曾对柬埔寨(扶南国)和越南南部地区(林邑国)进行过探索,和他们初步建立了朝贡关系。这些东吴使臣在扶南、林邑停留多年,较为详尽的掌握了这里的政治、地理和经济情况,也将东吴的影响力在此地传播。所以蜀汉根本没有条件和能力在这里同东吴抗衡,如果蜀汉执意向南发展,势必将与东吴爆发战争,而且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蜀汉不北伐曹魏,全力向南发展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别说得天下了,很可能会提前灭国。

4

如果蜀国不讨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和老挝,静待中原时局变化。也不会得到天下。这是由当时的地理环境、人口来决定的。

在古代一个国家强盛,主要就在于人口、粮食、技术条件、地理环境。从当时的人口来说,魏国400多万,吴国200多万、蜀国100来万。由于世家大族隐藏人口,以及有些百姓逃向荒野不在官方的统计范围内。实际人口可能要翻番。但是蜀国的人口数量,明显处于劣势。就这点人口,用于耕种四川和汉中的土地都不够。更不要说开发其他地方了。

另一点就在于自然环境,与地理和气候有关。蜀国的气候条件相对较好,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在地理条件上就远远不如魏国。在古代,因为没有化肥,粮食的亩产是比较低的。要想保证粮食的产量,需要的是平原的肥沃土地,并且要保证有足够的降雨,至少也要具有好的灌溉条件。蜀国拥有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但是魏国拥有面积更大的华中和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关中、华中和华北以前都是开发良好的富庶、繁华之地。那么魏国的粮食产量就明显的高于蜀国,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利于人口的发展。吴国不足道,就不讨论它了。

在地形地理方面,蜀国的地形易守难攻。但是周围的山区很多,在南部更是大量的山地和高原。在这样的地区,本来就容易滋生地方割据势力。事实上刘备死后,南方各地也多有叛乱。蜀国能够在南方维持统治,已属不易,如果要进行开发,非常困难,而且时日久远。就算是后世,解放前云南、贵州、越南、老挝,都还有大量的地方没开发,属于非常落后而且闭塞的地区。古代生产力和技术条件极其落后,如果要开发这些地区,修一点像样的路都极其艰难,要想进行大规模的开发简直是痴人说梦。当地的地方势力众多,经常叛乱,或者处于叛乱的边缘。蜀国因此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军队才能够维持统治,要想进行大规模开发非常困难,这些地方势力肯定会跳出来作乱。要说开发南方,真正能有点用处的只有交州一带,大概就是广西和越南中北部一带。因为这些地区拥有一部分平地和河流三角洲,比较利于开发,并且能获得较多的粮食。但是蜀国又能动用多少人力吧?有青壮年男女二三十万,应该就是极限了。就算50年不打仗,估计最多能繁衍出一百万人口(要知道古代卫生条件有限,随便一个传染病就容易造成大量的人死亡,人的平均寿命不高),加上蜀中和汉中人口能有一千万就不错了。而魏国占领的中原地区,50年不打仗的话,人口应该能恢复到两、三千万以上,优势非常明显。汉朝崩溃以前,大概有六千万人口,主要还是分布在关中、华中和华北。连吴国的人口,很多都是中原和华北逃难过去的,足以印证以上观点。何况历史上,吴国也在占领过交州,也没能够进行很好的开发,并没有能发挥什么作用。

综上所述,蜀国如果不进行北伐,而是全力开发南方,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最多就是灭亡得晚一点。

5

蜀国虽偏迀一偶,但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适宜种养和人口增长,如果诸葛丞相能把精力和智慧用在发展农业增加人口,改革落后的制国方略,施惠于民,从严治史,从严治军,军民一体,忙时军支农,闲时民练兵,号令严明,不出二十年,定能带出百万之大军,席卷天下,复汉之事可成矣。可惜丞相急功近利,妄图以小计取天下,用卵以击石,落得憾死五丈原,应了那句功名未成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战争打的是国力、人力和体制,成功需要坚持和智力,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但以小赌大往往注定失败。

6

蜀汉要是不伐魏国,全力开发南方,只怕是会完的更快。

因为首先,当时越南北部是东吴领土,蜀汉向越南开拓,等于是与东吴翻脸。

第二,蜀汉中前期与当时的东南亚地区根本就不接壤,不可能开拓老挝。

上面这话说出来,我估计肯定有人会说,地图上面明明就显示蜀汉与东南亚挨着了,你怎么睁着眼说瞎话,硬说没接壤呢?

是这样的,历史地图上通常都会标有地图的时间截点,比如著名的《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三国地图就注明了时间,为公元262年。


地图上标注的这个时间,只能表明蜀汉在公元262年这一年的地盘是这么大,并不表明蜀汉43年的实控地盘都这么大。因为古代王朝的地盘经常在变化,并非如现在国家划定国界后,就一成不变了。

而有历史时间概念的人应该知道,公元262年已经三国后期了。蜀汉在第二年,即263年被魏国灭亡。

所以简而言之,地图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拿着地图直接开疆,蜀汉中前期的实际地盘远远没有地图上显示的那么大

对于上面的话,我估计肯定又有人会提出一个质疑:你说没有就没有?你说蜀汉与东南亚不接壤,那证据呢?

证据,还真有。

在《三国志》的“马忠传”和“张嶷传”中,就详细记载了蜀汉将领们在后诸葛亮时代,向云贵腹地开疆扩土的全过程。

诸葛亮时代,因为要全力北伐,所以蜀汉对西南蛮夷的控制并不强,除了公元225年的一次南征外,蜀汉在其后十年时间,在西南蛮夷地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相当于没有影响力。

比如在《三国志·李恢传》中就有记载。

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三国志·李恢传》

诸葛亮的南征大军刚走,南蛮就叛乱了,杀了蜀汉几个太守。在被杀的太守中,有两个太守还是诸葛亮亲自委任的。最后幸亏是南中当地的土豪李恢(云南玉溪人)出面,才平定了这次叛乱。

后来在诸葛亮病死的前一年(233年),南蛮又一次造反了。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国志·张嶷传》

先是越巂蛮夷造反,占山为王,越嶲郡变成了三不管的地带。当地的蛮人耍横,由蜀汉朝廷任命的太守根本不敢去上任,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越嶲郡都是独立王国,蜀汉的越嶲太守一直都是虚设职务。

接着是牂牁蛮夷造反,带头的叫刘胄。当时的牂牁蛮夷比越巂蛮夷还要横,连蜀汉的庲降都督张翼都搞不定,半个南中都丢了,最后是诸葛亮派马忠回师,协助张嶷把刘胄干死了,才稳定了南中。

所以实事求是的说,蜀汉早期对南中的控制很一般,云、贵、川的很多地区,实际上都是独立王国。在这种连云贵都没有搞定的大背景下,蜀汉又怎么可能向老挝扩张呢?向更广阔的东南亚扩张呢?

当然,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比如公元235年,为了消灭越嶲蛮夷,解决南部隐患,当时的蜀汉大管家蒋琬令庲降都督马忠以强龙压地头蛇之势,将实控边界从平夷县迁推到了味县(从现在贵州省毕节市移到了云南省曲靖市),蜀汉的实控地盘也因此向南挺进了几百里。

又比如,张嶷被任命为越嶲太守后,出兵收拾越嶲蛮夷,打得越嶲蛮夷叫苦不迭,川西南的蛮夷也被打服了。

三年(240年)春,使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三国志·马忠传》
在官三年,徙还故郡,缮治城郭,夷种男女莫不致力。——《三国志·张嶷传》


还比如,为了彻底解决南蛮问题,蜀汉第三任大管家费祎也给张嶷提供支持,让张嶷又收拾了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并且也是在费祎的支持下,张嶷在南中当地设置了七部营军、四部斯臾,以及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把在南中的蜀汉驻军从之前的几乎没有,提升到了大约占到了蜀汉总兵力15%的水平。

PS:不要小看了这个数字。蜀汉在实力最弱,北面要防曹魏,东面也要防东吴的大背景下,能抽出1~2万兵去南方“不务正业”,这在当时已经是蜀汉调动能力的极限了。

但是,由于向南扩张终究不符合蜀汉的既定国策。西南当时很穷,九山一田的地形,压根没多少耕地,并且当地人也多是蛮夷,很难被教化,很难被训练成汉军,实在犯不着花大力气去经营,有这傻力气没地方使,还不如去打关中、陇西。所以费祎遇刺,姜维把主攻方向又挪到北方后,蜀汉的向南扩张政策就被叫停了。

这次叫停,是符合当时蜀汉国策的行为。

所以说,终蜀汉一朝,汉军的兵锋最远也就是到云南中南部地区而已,离当时老挝还有点距离,离缅甸、泰国也有一点距离。攻略老挝或者东南亚,当时是不可能的。

第三,正式回答题主所问的问题:蜀汉如果全力开发南方,会怎么样?

我觉得,蜀汉如果丢了西瓜捡芝麻,全力向西南扩张,只怕是会死的更惨。

因为,北伐中原是蜀汉的立国根基,不北伐中原,跑到南方去瞎鼓捣,蜀汉内部的向心力就会出问题。

比如当时统兵的姜维、廖化这些人,都是北方人,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北伐中原,打回老家去。全力往南发展,这帮人势必会有意见。若是内部人事处理的不好,怕是魏国没打来,蜀汉自己就先内乱了。

并且,约两千年前的东南亚,基本上就是原始森林,原住民也都是未受教化的蛮夷。蜀汉经营南中,在当时已经是不务正业了,如果蜀汉还把有限的国力放在更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其国力不仅不会加强,反而还会被所谓的开疆扩土而拖垮

因为在当时去经营什么东南亚,是一门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匹配的亏本生意。蜀汉去东南亚,不是去开疆扩土的,而是去“扶贫”的

投入的人力、财力远大于回报。

若是大一统时代,比如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去蛮夷之地“扶贫”,也都罢了。像蜀汉这种偏安一隅,实力又最弱的小政权,主动放弃北方,拿有限的国力去“开蛮”,这等于是找死。

7

明确地讲,不伐魏国,全力开发蜀国南方,这种方法和自杀没有什么区别。

想要通过稳固南方,等待中原变局,再出兵争夺天下,有四大难题摆在蜀国面前。

第一,北伐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蜀汉的政治体制继承了西汉初年“虚君实相”的形式,皇帝刘禅负责“宫中”事,丞相诸葛亮负责“府中”事,内廷外廷界限分明,国家政令出自相府。

而有意思的是,诸葛亮独揽大权11年,北伐竟然达到了五次。

这种频率高得不正常,平均下来每两年一次,再除去作战、开赴战场以及班师回朝等必备时间,几乎是军队刚刚回国略作修整便再次北上。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战争的本义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诸葛亮仓促之间的北伐很难成功,非但不能消灭敌人,反而将蜀国国力耗得七七八八。

以诸葛亮的智慧,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呢?

这是因为,川蜀之地的危机往往不在外敌,而在内斗。刘璋时代便是如此,益州内部官属争权夺利,甚至都不惜卖国投敌。刘备接手的川蜀时所面临的情况要比刘璋更为艰难,内部势力更多。刘备原班人马,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在荆州招募的人才,有诸葛亮、“马氏五常”等人,原益州人士,有法正、李严等人。这三股势力明争暗斗,这才是诸葛亮所说的“益州疲弊”的根本原因。

比如,刘备临终前破格提拔的副丞相李严,就多次要求和诸葛亮一样“开府治事”,结果都被诸葛亮驳回,于是怀恨在心,在诸葛亮北伐之际,耽误了粮草的筹备,导致诸葛亮被迫班师。在北伐之际都如此行事,那平时的争斗有多么激烈就可想而知了。但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废黜了李严,却还要重用李严的儿子,以此来达到各势力的平衡。

所以,诸葛亮的高频率北伐其实主要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利用外在的敌人将蜀国内部各势力直接的争斗缓解,否则的话准备充分一举北伐岂不是更好,哪里用得着如此高频率的对外战争。

通过这中情况就能知道,如果蜀国不树立外敌,想要安心地发展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内斗就足以耗死蜀国了。

第二,东南亚地区历来反复无常,不好安抚

了解一下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以及与中国本土王朝之间的关系就能知道,这个地区一直是让中国王朝非常棘手的地方。

越南这个地区的人大部分是迁徙过去的,也就是历史上的百越之地。几乎名字上带“越”字的,基本上都是从越往勾践那个国家逐渐南迁形成的。越南也是这样,本土或有居民,但后来形成了简单的政治组织。

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曾经将这块地方武力征服,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但是,仅仅十几年,秦朝灭亡,赵佗在越南自立为王,不服中央王朝管制。

汉武帝时期派遣大军直接灭了当时的南越国,再次将这块地方收回中央,但是东汉末年,这个地方有兴起了婆罗门教,杀掉汉朝官属,再次自立。

隋朝时期,隋炀帝也派兵灭国,将这块土地又一次收回中央,但是唐朝时期越南等地再次叛乱,自立为王。

到了五代十国,越南地区趁着中原战乱,摆脱了中原影响,开始了内部的征伐。自此之后,不仅与中原王朝虚与蛇委,更是内部动荡不休。

元、明、清三朝,越南等地多次反叛,或杀掉中原派来的官员,或假意归顺,实则猖獗。

根据历史就能知道,这个地区与中原相距太远,和蜀国等也隔着复杂地形,反复无常是特性。所以历史上给它一个很形象的称呼——“反骨仔”。

这样一个地区,以蜀汉面对的形势想要安抚,几乎是不可能的。对越南等地派兵征讨,刚刚接到投降,大军回撤就必然反叛。

第三,东南亚生产力低下,开发成本太高

除了“反复无常”,东南亚地区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生产力低下,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对它的叛乱基本上不在意的原因,派兵征讨、收回这个地区,往往只是因为面子问题而已。

这个地区文明程度在当时来看还是十分低下的,农、商等基本行业都不发达。天气炎热,瘴气横行,人的平均寿命非常短。据统计,晚清时代,云南等地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东南亚的环境要比云南等更为恶劣,人口数量以及平均寿命就可想而知了。

蜀国自身富足,天府之国,土壤为肥沃的紫土,物产丰富,三国乱世的时候益州都是出了名的富庶,人口本身也不低。何必再去要这么一个累赘的地方,将自己的实力拉低呢?

第四,蜀国不北伐,中原将有何种格局

据守蜀地,观天下格局变化,这种想法有点类似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居西方,有崤山、函谷关等险地,有河西走廊等肥沃地区,所以可以安心发展。

但是蜀国面对的情况和秦完全不同。

秦国当时面对的是六国,互相之间牵扯不断,短时间内没有统一的可能。但是蜀国面对的只有吴、魏两个国家,并且实力有很明显的对比。魏国有天下三分之二,并且在当时经济中心还在北方,可以说如果蜀国不去攻打魏国,魏国必然会再次发动灭吴的战争。

以两国实力来看,如果没有蜀国的支援,魏国灭掉吴国是迟早的事,不论经济水平、人口数量以及军队战斗力,吴国都远不是魏国的对手,更别说还没有像蜀道一样的地理优势了。

三国鼎立最终必然会变成二分天下,不论是魏蜀吴都会经历这个过程,要么就是吴蜀合并,与魏国划江而治,要么就是魏国吞吴或灭蜀,利用山川或长江锁死敌国。

所以,蜀国最主要的敌人就在北方。

从当时面对的形式来看,通过开发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等地来静待天下有变,这种方略是没有可信性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8

当关羽失荆州,蜀汉有两个选择,集中优势兵力消灭东吴,或者继续联合东吴,让东吴牵制曹操,兵出汉中抢占三辅。

从事前来分析,第二种选择的成功率并不高,首先东吴不一定真心配合,很可能背后使绊子,其次缺少马军的前提之下,在长安附近对上魏军很难取胜,胜则小胜,败则惨败。

第一种选择看起来更有希望,一、有大义名分,为关羽复仇,二、有形势上的优势,从长江上游俯击下游,三、战力上也有优势,汉军是以中原老兵为骨架,战斗经验丰富,同时也有习于水战的荆州兵和精于山地战的蜀兵,以及一大批悍将,而反观东吴,新占荆州,还未完全消化,大都督吕蒙又新丧,而且之前的一系列战争也证明吴军的战斗力很渣。

选择已经迫在眉睫,荆州一失,蜀汉立刻没有了时间优势,时间拖的越久,蜀魏差距越大。当此形势,唯有速战,两种选择都有失败的可能。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刘备当时的选择并没有问题,只是失败了而已。

回到标题,那就纯属扯淡,大一统的王朝都不愿碰的南方烟嶂之地,更何况在内忧外患的蜀汉。

9

答:蜀国不开发南方的原因是开发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国家政策。

蜀国的实际控制区,在刘备去世后只拥有益州、汉中以及后来诸葛亮南征获得的南中地区。而实际在利用的和以在开发使用的地区只有成都平原一带和汉中地区。这相对狭小的可以作为农耕文明发展的地区,虽然有天府之国之称,但是真正的农业文明还没有获得很好的开发和使用,更不要说蛮荒的南中地区了。

那么如果蜀国不北伐魏国而转向全力开发南方地区是否可行呢?

我们先从诸葛亮南征开始说起。

1.从行军作战图来看,诸葛亮的军队最远到达大理,也就是在我们国家现在的云南省境内,并没有向外扩张到今天的缅甸区域。而最终分设的永昌郡照后世来看估计属于羁縻州的性质较高,蜀国对于整个南中地区实行真正的管辖也不过40年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如何去有效的开发?从实际控制时间来看,我认识时间是不够的。

2.西南诸蛮族部落之多也是不可想象的。不仅仅在语言是不通,在生活习惯上、饮食上、以及国族认同上面都存在很大的区别。花时间进行教育和驯服都要时间。《桂海虞衡志》一书中提到的几个民族即使到了南宋时代还是如此的生活。

獠族人,“在右江溪洞之外,俗谓之山獠。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蛮之荒忽无常者也。以射生食动而活,虫豸能蠕动者皆取食,无年甲姓名。一村中惟有事力者曰郎火,馀但称火。旧传其类有飞头、凿齿、鼻饮、白衫、花面、赤挥之属二十一种。”

蛮。今郡县之外羁縻州洞,虽故皆蛮地,犹近省民,供税役,故不以蛮命之,遇羁縻则谓之化外,真蛮矣。区落连亘接于西戎,种类殊诡,不可胜记。以道名而峨州以西别有酋长无所统属者,苏绮、罗坐、夜面、计利、流求、万寿、多岭、阿误等蛮,谓之生蛮。酋自谓太保,大抵与山獠相似,但有首领耳。罗殿等处乃成聚落,亦有文书公文,称守罗殿国玉。其外又有大蛮落,西曰大理,东曰交趾。大理,南诏国也。交趾,古交州,治龙编,又为安南都护府。

猺,本五溪槃瓠之后。其壤接广右者,静江之兴安义宁古县,融州之融水怀远县界皆有之。生深山重溪中,椎髻跣足,不供征役,各以其远近为伍。

这三只主要的南方部落民族,活动范围非常大,管理难度非常高。原因就是在于基础道路建设的缺失, 没有数百年之功下去都不一定能完成整合工作,更不要说时间更加短暂的蜀汉政权。

3.蜀汉人口劣势决定了他无法真正治理好南中地区。

刘备当年进益州用的是最早的平原帮加上荆州帮。而益州的人才在诸葛亮手上也是处以全面性的压制状态。所以蜀汉国内的政治经济依旧掌握在北方族群手中。他们想的是要恢复中原,而不是南下逃跑。如果不能恢复中原,那就最好的办法是投降。益州本土的政治势力直到了刘禅后期才逐渐成型。可是时间不够了,魏国大军一来,大家就投降了。

所以我的结论是,蜀汉没有足够的人手和时间来开发南中地区,更不要想着逃出国境到缅甸、泰国等东南亚腹地去发展,而且执政方也是北方人后裔,思考的逻辑依然是恢复中原。这就决定了南下开发是不可行的。

10

这个逻辑,就像我们不惹美国,美国就不会打击压迫我们一样。你的崛起已经阻挠了它统治世界的道路。所以,不管你如何做,它都会打击你,只有面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