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胤禛登临皇帝宝座以后,立刻揭下了谦恭温和的面纱,对政敌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仅在其兄弟中,有的被杀,有的被贬,有的被禁。所以,胤禛在历史上一直负有贪权专横,虚伪冷酷,弑兄屠弟的名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兄弟都不能与胤禛和平共处。胤祥就是一直受胤禛宠信,得到善终的一个兄弟。

胤祥是玄烨第十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出生。其母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自幼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凡事都不愿出头,虽然从12岁起就开始跟随父皇玄烨出巡,但由于不愿意表现自己,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玄烨的心目中,他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志,能力平平的皇子。因此,玄烨在世期间,他一直没有受封,没有爵位。

下图胤祥画像

康熙四十七年以后,诸皇子们围绕皇储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有能力争夺储位的,拉帮结党,跃跃欲试;本人缺少竟争能力的,就依附于其中一派,为人擂鼓呐喊。在这番角逐中,胤祥是一个旁观者。他本人无竞争野心,也不愿做别人的吹鼓手。这一点与当时给人以“第一大闲人”印象的胤禛,有些相似。其实胤禛只是表面平静,以假象欺骗皇父及兄弟们,骨子里、暗地里却不甘寂寞,这一点两人根本不同。但是胤祥并没有察觉。由于都置身于竞争之外,两人似乎有许多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交流,时间一长,两人就成了莫逆。

胤禛继位以后,需要有真心实意的人相帮,于是胤祥就不得不告别了休闲的生活,参与了繁忙的政事管理。

为了取得胤祥的帮助,胤禛在继位的当年,便封胤祥为怡亲王。这是胤祥第一次得到爵位,而且是跨跃了贝子、贝勒等几个级别,破格得到的爵位。胤祥本人并不是真正把名誉、地位、金钱统统视为粪土的超人。他早年所以不与兄弟们竞争,主要还是感觉其能力不如别人,是种不得已的策略。现在,有皇兄的看重,为何不试试自己的能力。这是胤祥得到封爵后的想法。得到封爵不久,胤祥就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之一,随即又受命管理重要的户部三库。第二年,即雍正元年,他又受命总理户部,并主管钱粮奏销的会考府事物。当时的朝廷财政大权,都统归其一人之手。

胤祥辅佐胤禛8年,承办了大量繁杂的政务,成为百废待兴的雍正初政的中坚柱石。事实证明,胤祥的从政能力不仅不差,而且还有创造力。

雍正七年(1729)十一月,胤祥患病。至第二年五月,病情加重。当时胤禛也在患病中,听到胤祥病重,便亲往探视。刚刚到达亲王府邸,府中便传出胤祥病逝的消息。胤禛悲痛不已。为表示对胤祥的哀悼,胤禛决定辍朝三日,素服一月。第二天,胤禛又亲临王府奠酒举哀,称赞允祥“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

胤祥为什么能得到胤禛的如此宠爱呢?

雍正四年(1726)胤禛赠给胤祥的八字匾额回答了这个问题,也道出了胤祥为人处事的特点。这八个字便是:“忠敬诚直勤慎廉明”。

这里的“忠”讲的是胤祥对胤禛的忠诚,毫无二心,全心全意地为皇兄消烦解忧。胤禛在赠胤祥八字匾额的当天所发的上谕,可以作为“忠”的注脚,他说:“怡亲王事朕,克殚忠诚,职掌有九,公而忘私,视国如家”。

“敬”,就是尊敬,就是指胤祥在与胤禛接触中,严守弟道、臣道,从不僭越,举动从不张狂,始终都有一颗敬心,正所谓“小心兢业,无纤毫之怠忽。”

“诚”,指的是诚实、诚心。诚心诚意,实实在在,一个心眼,从不掺杂使假,也就是“精白一心,无欺无伪”。

“直”,就是直来直去,不耍心眼,有什么就说什么,毫不隐隐藏藏。据说,胤禛继位后,也是惟我独尊,很少能听进别人意见。他决定的事,不论别人如何说项,都很难更改,臣下有时把握不好分寸,还会引来杀身之祸。而胤祥则能直陈己见。譬如在处理果亲王允礼问题上。胤禛一直以为十七弟允礼是允禩的党人,便下谕贬他去守陵。别人谁也不敢劝谏,胤祥感到不妥,便冒颜陈述己见,最后终使胤禛改变了主意。

下图《雍正王朝》中胤祥剧照

“勤”指的是勤政。胤祥在辅政的8年间,一直勤劳任事,事必躬亲。给胤禛印象比较深的是治理京畿水灾一事。雍正三年(1725)八月,京畿遭水灾。为治理水灾,胤祥会同大学士朱轼共同实地勘查后,建议兴修水利,开引河,疏河道,浚水淀,筑减水坝,开挖入海直河,使洪水不能为患。并请设置营田水利专官,募农耕种。水利兴建之后,水患相对减少。胤祥在清理国库亏空、对准噶尔用兵,甚至在为胤禛选择“万年吉地”等事中,都表现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慎”就是谨慎、慎重。胤祥一直深受胤禛信任,担任重要职务。但是,胤祥从不因得到皇兄的信任而骄横放纵,而是严格约束自已,居功而不自傲。特别是对皇兄的赏赐,能拒绝的则拒绝,推辞不掉的,谨慎接受。按照玄烨对兄弟分封各得钱粮23万的做法,胤禛在分封胤祥后,也赐与胤祥同样银两,但胤祥坚辞不收,经再三劝谕,才要了18万两。雍正三年(1725)二月,胤禛要加封胤祥的一个儿子为郡王,允许他在其诸子中随便指定,胤祥坚决不受。甚至胤禛特赐的陵寝吉地,他也固辞不要。

“廉”是廉洁。胤祥理政,钱粮过手数无法计算。只要他稍有贪心,子孙们就会享用不尽。可是他却公私分明,严于律己。胤祥平时的衣食也力求节简,甚至他临死的时候对其丧事的嘱托也是:一切从简,不要把金玉珠宝、华贵衣服带入棺内。即可谓“清洁之操,一尘不染”。

“明”,指贤明。胤祥经常受命审理大案要案,但从来不对案犯用刑,总是以词色辩其曲直,往往能审得实情。另外,胤祥办事也精明爽利,少被人欺,用胤禛的话说就是:“见理透彻,莅事精祥,利弊周知,贤愚立辩”。

下图胤祥墓地,位于保定市涞水县。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邸晓居MBA侃历史》来回答:

这是谁出的题呀?怎么说雍正帝很残暴呢?作为一代君王用的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雍正帝的父亲康熙帝的后期,满清王朝已经是吏治腐败,种种迹象表明那时候已经民不聊生,国库空虚,买官卖官严重,刑名诉讼不公。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雍正帝登基以来,大加整顿,推行新政,给后来的乾隆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那么雍正帝与十三阿哥胤祥的关系就比较好解释了!自小十三阿哥胤祥的母亲去世了!

关键是十三阿哥胤祥的性格好,仗义疏财,不搞小动作,与人以诚相待。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关键是他与四阿哥胤禛都是在后宫的皇后面前长大的!可能有同病相怜的同感吧!

无论怎么说,生在帝王家是就一个复杂的教育方式,与众不同,雍正帝也是有人情冷暖的人,因为十三阿哥胤祥忠于雍正帝,换来的一定是真情!

欢迎网友们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如果网友们喜欢,请一起互动、评论、批评、留言必回复!

3

兄弟情深,还要看有没有私心,更要看处理事物的能力,才能被重用。兄弟私心大,有野心就不能被重用。所以,皇帝用人必用铁捥手段,才能治理国家。

4

先来看一段文字: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

这段文字出自《和硕怡贤亲王祭文》,也就是雍正在他灵前读的御笔祭文中写的。可以看出其中的感情,真的是情真意切。

早年间,两人不但是兄弟,还有几分师生的情谊。胤祥年幼时,一直由雍正教导他的数学,可谓是日事讨论,一手把他教大。

胤祥从小就能文能武,和雍正两人形影相依,自然感情深厚。就算是雍正在位时期,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能臣。他扭转了当时很严重的户部亏空,调节了雍正和一众大臣以及传教士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他有着很高的情商。他懂得把握分寸,不居功,不自傲,不恃宠而骄。雍正曾提及给他的一个儿子再加封郡王,他坚决的拒绝了,认为不合礼制。

胤祥去世后,雍正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悲伤。更甚于,他不断破例,让他的身后各方面的待遇都远超过了亲王的标准,建立起了清朝占地面积最大、建筑等级最高的亲王园寝。而后,雍正还发了一道谕旨:

怡亲王建祠后,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怨于王,以泄悖逆之私愤,妄生谤议,暗事摧残者必有之,然此皆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

可以说,雍正对真的是胤祥的关爱,真的是非常感人了。

5

首先,我不赞同雍正残暴的说法。他政治手腕强硬,整治贪腐严厉,做的是利国利民的改革,是康乾盛世极大贡献者。

先来说说雍正和胤祥兄弟情!

胤祥是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从小习得一手好字,能文能诗,书画俱佳。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文武双全的胤祥很受康熙的青睐,胤祥12岁到22岁的十年间康熙每每外出巡视,皆让胤祥伴驾。由此可见,胤祥不仅文化素养强,还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善于人际关系。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受到了废太子事件波及,被囚禁一年,之后便失宠了。即使康熙出巡,要求皇子轮流伴驾也会把胤祥排除在外,由此可见,此时康熙是不喜欢胤祥甚至是厌恶的。直到康熙驾崩,胤祥也没有重获荣宠。

雍正登基后,胤祥封为和硕怡亲王,出任议政大臣,后总理户部、京畿水利、军机大事,俨然成了大清朝的中流砥柱。是清朝有史以来的第九位铁帽子王,是清朝中期唯一的铁帽子王。胤祥死后,雍正赐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那么为何雍正和胤祥的感情会如此深厚?

一则幼时为伴,亦师亦友

胤禛和胤祥都不是嫡出,母妃地位也都不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有相同出身,相同境遇的兄弟。胤祥的数学都是胤禛教的,两人学堂一起练字,草场一起射箭,也会影响到胤祥的人生观,两个是兄弟,是师生,也是朋友。有一说,胤祥之所以失宠于康熙是因为在太子党与八爷党之争中,为胤禛背锅,让康熙以为他有狼子野心遂终生不再重用这个儿子。

二是胤祥智商情商双高

情商高前文已经说过,文武全才。主要说说情商高,少年得意后被冷落,让胤祥深谙皇家生存之道。雍正厚赏竭力推辞,超出礼法的封爵位不受,雍正要在自己墓地旁给他留块地,坚决拒绝,吃了一口胤禛墓地取土说这样就能心安子孙蒙福了。你说,如此守礼谦卑的臣子,居功不自傲的弟弟,胤禛这个哥哥能不疼他吗?

6

雍正皇帝人称“冷面王”,一向孤臣自诩,与人称八佛爷的胤禩形成了鲜明了的对比。他在即位之后,先后屠戮拥戴自己有功的年羹尧与隆科多。后又对自己的兄弟出手,将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圈禁宗人府,不久先后去世。又将曾经与自己争夺过皇位的十四阿哥胤禵派往景山守陵,后又将其圈禁。而八阿哥胤禩的党徒也都纷纷触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处。

就连一直与世无争的三阿哥胤祉也被雍正皇帝圈禁,理由是对怡贤亲王胤祥之死毫无哀戚之情。怡贤亲王何许人也,雍正皇帝异母弟,有清一代的第九位铁帽子王,王位世袭罔替,是雍正皇帝最看重之兄弟。

可见雍正皇帝也不是对所有的兄弟都是欲杀之而后快,起码对待胤祥他是情真意切的,他也几乎给予了胤祥一个臣子所能拥有的所有恩荣。那是什么让这对兄弟关系如此之好,让胤祥留下一个“柱石贤弟”的称号呢?

二人的幼年的过往很少有记载于史料之上的,但是在雍正给胤祥的祭文中亲笔写道: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

这说明生母出身不高的胤祥在胤禛那里感受到了真正的兄弟之情,二人从小便是死党,而胤祥想必也一定在胤禛的夺嫡道路上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所以等到胤禛刚刚即位,之前不显山露水的胤祥便得到了重用。

胤禛即位第二天,胤祥便被封为总理事务大臣,又于同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成为实际上雍正的“宰相”。而胤祥的确有政治家的水平和手段,能将雍正吩咐的各项事宜整理的井井有条,也让雍正更加坚定了用他的决心。

是故后来又累加议政大臣,总理营田水利,领圆明园的八旗禁军,办理胤禛陵寝事务,密谋筹办军需,还要承担皇帝临时交办的审断案件,代行祭祀等诸多差务,可谓职任繁多。雍正帝曾经十分感慨地说: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而胤祥尽管位高权重却能保持自己的本色而不膨胀,对雍正的赏赐,他总是推辞,不敢领受。由于清东陵位置有限,雍正令胤祥给自己选择一块“万年吉壌”修帝陵,胤祥为此百般跋涉寻找吉地。最后选定了今日的清西陵,雍正对他的差事非常满意,认为他立有首功,决定把帝王陵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胤祥。却不想胤祥闻之神色大变,坚决推辞,多次上表,认为自己的的德行配不上这样的地方。最后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赐给了他一块一般的福地,胤祥闻之大喜,竟令侍卫去那块福地取土,将之吞下。

胤禛对这位弟弟的襄国盛举自是非常感动,不仅赐他铁帽子王,世袭罔替。还在胤祥去世后,将胤祥(因避讳改为允祥)的名字改了回来,成为有清一代唯一一例不避皇帝讳的人。就连对雍正的用人之道颇不以为然的乾隆帝也认为:

怡贤亲王公忠体国,其爵位亦应世袭罔替。

以上。

7

首先,题目里这句“都知道雍正皇帝很残暴”,就很有问题——谁说雍正皇帝很残暴?

以对待自己几个亲兄弟的方式,以及对待全国贪官的方式,雍正皇帝确实很残暴,当年与他争过皇位的几位兄弟,比如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都曾被他恶治。登基后更一反康熙皇帝晚年对官员的“宽仁”,开始重手整顿各级官员,严查各地的亏空,把多少贪官整到生不如死!但这能说明他残暴?也同样是这位“很残暴”的皇帝,在位时推行摊丁入亩改革,减轻底层百姓赋税,顶着压力解除海禁,敞开海外贸易的国门,如此惠民仁政,却是多少“仁君”也未敢做的。

所以说,以“残暴”或者“仁慈”来考量雍正皇帝,本身就是不懂他。真正的雍正帝,是一位能够顶着沉重压力,启动最艰难改革,亲手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续命的杰出政治家。以这个意义来说,他对皇十三子胤祥的感情深厚,也就不难理解——皇十三子胤祥,不但是与他知根知底的亲兄弟,更是能助他成就大业的杰出人才。

在各类清朝影视剧里,胤祥与四哥雍正,总是一副亲密无间的样子。而在正史上,雍正皇帝也写文追忆过与胤祥的少年感情:“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那真是从小玩到大的兄弟,非一母所生却胜似一母所生。而最重要的是,他对于这位弟弟的性情,也就知根知底:胤祥不但毫无争太子之心,且有不凡的能力,少年时就跟随在父亲康熙身边处理国务。虽说一度失宠被囚,但他成熟干练的处事手法,忠诚可靠的性情,雍正皇帝却早心知肚明,要成就大业,必须要重用他。

所以,待到雍正皇帝登基后,曾历经囚禁之苦的胤祥,不需要任何磨合,就迅速上手工作。作为雍正皇帝的“和硕怡亲王”,他陆续负责过户部刑部兵部各部的工作,雍正初登基时,他就铁腕整理财政,为雍正帝一口气追回数百万白银的亏空,后来负责刑部,也是秋风扫落叶般,火速处理了康熙晚年的积案,多年如一日管理兵部,更是认认真真选拔人才,许多后来直到乾隆年间依然建功立业的军事强人,都是胤祥早年慧眼提拔。

可以说,在雍正皇帝登基后最艰难的几年里,几乎是哪里有困难,哪里有胤祥,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的他,好似冲锋陷阵的急先锋一样,奋不顾身为雍正皇帝踩雷区。直隶营田是他亲自主抓,为大清朝立功无数的名家岳钟琪,是他“愿以身家性命”保下来。从雍正元年起,他以八年的呕心沥血,助雍正皇帝度过最艰难的改革时期,换得清王朝的满血中兴。而他自己却因日夜辛劳,雍正八年五月与世长辞,年仅四十四岁。

甚至,就是在他身染重病时,他还抱病整理了福建当地的亏空财政,为大清朝重开海外贸易做好铺垫。几乎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牵挂清王朝的国事。这样忠心耿耿的干才,如何不令雍正帝信赖?他去世后,雍正皇帝那一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多少痛惜怀念在其中。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8

雍正皇帝残暴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对,残暴应该是滥杀无辜才能算吧,雍正我觉得是严苛,严厉苛刻。

对于雍正和皇十三子胤祥为何感情那么深厚史料记载不多,但我推测应该和早年经历有关。雍正比皇十三子胤祥大8岁,这在古代几乎是一代人的差距。胤祥去世时雍正亲自写的祭文中曾提到胤祥的算学由他亲自教授,想来小的时候经常在一起。也就是说雍正对胤祥来说有多重身份,是兄长、是老师、像父亲,这种从小日日相处的感情是最纯粹的。

另一方面长大后胤祥也是雍正夺位路上的好帮手。胤祥是个非常受宠的皇子,十二岁开始,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经常在皇帝身边的经历让其对康熙必定有非同一般的了解,说白了争皇位就是争圣心,胤祥在这方面帮雍正甚多。

雍正登基后除了十三子胤祥之外,其他兄弟都是自己的敌人,更是只能依靠胤祥去做事,越发倚重。同时胤祥这个人非常淡薄、不贪财、不贪权、不贪功,这种性格太受雍正喜欢了。

所以我觉得雍正和皇十三子胤祥感情深厚既有让童年经历影响,也有皇十三子胤祥后天能力品格的作用。

9

《论语》里有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恰好说到了雍正和怡亲王允祥关系融洽的本质。允祥是一个很懂得把握分寸的人。

如果说做皇子时候的胤禛和胤祥关系融洽,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在康熙朝,这实实在在是一对难兄难弟,多少有点同舟共济的味道吧。

康熙朝很早就立了太子。为了国本的稳定,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当时的嫡长子胤礽就被立为太子。一是为了在三藩之乱时安定人心,二是为了学习汉人制度“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元储,懋隆国本。”

如果不计算早夭的皇子,仅按活下来的皇子排行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因为出身不同,生母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以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子,身份高于庶子。并且,是嫡长子。太子已立,确定储君地位,那么等于是确定了将来的君臣次序。同为庶出的皇四子胤禛以及皇十三子的胤祥和太子的关系略同于君臣关系。胤祥和胤祥的生母都不是出身高贵世家的女子。所以他们在皇子中的地位并不突出。胤禛曾被孝懿仁皇后收养,这倒有可能令他身份地位有提升。于是这一对并不起眼的兄弟,在唐熙末年一起经历两度废太子的风波中很有可能是相依为命共同渡过的。

康熙皇帝对嫡子的感情很深,令外对于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六子胤禄等都非常喜爱。对于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只能说是比较平常的态度。这也可能让同为不受宠皇子的胤禛和胤祥同病相怜。不知道这其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但肯定是造就了这一对异母兄弟的感情基础。甚至可以大胆猜想,也许胤祥曾代兄受过,以至于在二废太子之后胤禛封亲王加和硕,地位直上,而胤祥却更被冷遇。

到了雍正年间,改名允祥的皇帝的弟弟完全翻身,雍正给了他地位给了他权力。说到雍正对待兄弟的态度,其实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大来看。应该说雍正这个人是比较唯我独尊的,受不了别人反对他,与他有不同意见,更不能容忍不配合他。继位之后因为生母乌雅氏没有顺从地配合他好好地当太后,导致母子之间矛盾非常尖锐。他是一定要把人治服的。比如曾静案,雍正自己一条一条写辩驳,一定要和这个冬烘夫子辩论明白。这也是他不懂得变通的地方,甚至是有点心胸狭窄。

允祥恰恰是懂得避其锋芒的。他从来不和雍正针锋相对,哪怕是正的意见相左。而且允祥在雍正初年帮着皇帝做了不少的实事,做了许多雍正不能公然以皇帝身份公开大张旗鼓去做的事。

雍正一继位,就封允祥怡亲王,命为总理事务。元年设会考府,允祥主其事;管理户部三库,又是允祥主事。这同时,其他的兄弟皇八子胤禩和九子胤禟给雍正的感觉却是非常不放心的,后来雍正说这一段时间的胤禩和胤禟包藏祸心。

雍正初年,允祥花了相当多的精力整顿财政,发展生产。雍正自己也在诗里说“经理度支需赞画,畴咨水土奏丰穰。”雍正赞这个弟弟是“公忠体国、涤弊清源,劳绩茂著。”后来因对西北两路用兵而筹办军机处,允祥也是一开始就参预筹划的核心人员。军机处一成立,允祥就被命为军机大臣。

其实等于说,允祥真正的作用是在很多情况下没有正式的名义,却按皇帝的意思做了很多的繁杂事务。一来可见允祥对兄长的贴心,二来可见允祥在雍正心里的地位。允祥代皇帝传旨,代皇帝发令,这是口含天宪的实权,极其重要,而允祥绝没有像前朝专擅者那样任自妄为,他谨守皇帝之命只行赞襄之职。

不只如此,允祥还曾向雍正荐贤。比如允礼曾被认为是允禩一党,是允祥替他保举,雍正才封允礼为果亲王,命掌理藩院。李卫在户部任郎中,也是允祥向皇帝保举,说他才品俱优,可当大任,才被雍正屡屡擢拔,位至总督。

允祥也不是一味只迎合,有些事也会直言进谏。比如年羹尧在青海的时候,隆科多怕年立军功太盛压过自己,所以颇多阻挠。允祥就一再直谏雍正,说军中的事既已委派年羹尧就应令其专阃,方能迅奏肤功。雍正也是听了允祥的话,不令掣肘,才能让青海战事迅速成功。户部追赔积欠的时候,也是允祥多次奏请,雍正才做了一些减免。

这么说吧,雍正年间的总理事务大臣允祥事无巨细,大到军国大政,小到宫室藩邸用物,无一不是允祥细细打理。应该说是允祥中和了前期的雍正朝。这一点雍正心里肯定是非常明白的,所以才格外礼遇允祥。

至于说到兄弟的感情,这就是缘份的事了。在离世之前,允祥听说皇帝要来探望,他甚至想在皇帝到来之前就脱尘而去,不欲令永诀伤了雍正的心。病中大限当至时,允祥自己亲自绘制了自己的园寝图,嘱咐家人,在他死后按此图营建,决不可逾制。还叮嘱盛殓时一切珠宝概不可用,只以常服殡葬。

可见允祥是把分寸把握到极至的人。这是解决允祥和雍正兄弟关系的一把钥匙。

10

雍正在康熙诸子夺嫡中独辟蹊径,顺利胜出,当上皇帝后,确实曾处理过很多王公大臣,包括在他上位过程中立过大功的年羹尧、隆科多等人,都被赐自尽或圈禁致死,而对于那些曾经在之前同他一起争过帝位的兄弟,或圈禁、或发配、或夺爵,大都给予过一定的处分,所以,无论当时的,或者后人,有很多人认为雍正喜怒无常,很独裁很残暴。

然而,雍正对待不是亲兄弟的十三阿哥胤祥感情却非常深厚。胤祥去世3年后,雍正在为他写的《和硕怡贤亲王祭文》中说:“呜呼,哀哉!贤弟仙逝,倏已阅三载矣。音容俨然,遂隔幽明,思念缠绵,与时俱积……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

从祭文中可知,雍正和胤祥虽非一母所生亲兄弟,但二人从小形影不离,胤正还手把手教过胤祥算学,在性情上既相近,在感情上,亦历久弥深。

还有一点,本来,雍正当皇帝后,所有兄弟避讳改胤为允,胤祥也改为允祥,但他去世后,雍正下诏让他的名仍改回“胤祥”,表面是表达思念,实际上是把他看得比亲兄弟还亲啊。

其实,雍正对胤祥感情深还有一点,那就是胤祥的廉洁、忠诚和能干。雍正虽然性格不是那么宽容,但他是个极重视国家大事和国计民生的皇帝,他可能是个独裁霸道的皇帝,但决不是个平庸懒惰的皇帝,他自己勤劳能干,当然也喜欢臣工们勤劳能干,而在这一点上,胤祥深得雍正之心,不但能干,而且忠诚廉洁。

雍正上位初始,百废待兴,正需要干事的人才。当时,胤祥担任总理事务大臣,总理户部,清理亏空,总理营田水利,治水救灾,协同西北军务,筹钱理兵,无论大小,事必躬亲,尤其是处理京畿水灾过程中,不但解除了水患,而且兴修水利,作了长远安排,体现出他超群的干才。这样的弟弟,雍正怎会不喜欢?

再加上,胤祥作为最受雍正喜欢的宠臣,却能清正廉洁,忠诚无二,雍正给予的赏赐,他能推辞的都推辞了;他掌总理大权,手里钱粮官爵无数,却从不为个人算度,一心为公。

他以公心对待皇帝,以勤政对待当皇帝的兄长,这样的人死去了,怪不得雍正哭得一塌糊涂。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