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位传承是有一套程序的,尤其是明王朝,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并执行得更为苛刻的王朝,几乎没有之一!除了通过“靖难之役”篡位上台的明成祖朱棣和“土木堡之变”后“权宜变通”产生的景泰帝朱祁钰之外,明王朝的皇帝无一例外都严格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包括曾经想要废长立幼的明神宗朱翊钧,最终在朝野的压力下也被迫放弃了原先的想法……
具有明王朝特色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东西始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明王朝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巅峰基本没有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套最为苛刻的“嫡长子继承制”,或者叫“嫡长房继承制”也不能算错。
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有嫡子存在,则立嫡长子为储;嫡长子被废或去世,则顺位立嫡次子为储。没有嫡子则立庶出之子为储,依旧是长幼有序。但是,明太祖玩了一出“不按常理出牌”,他规定了一套以“房头”为单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什么意思呢?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嫡长子优先,而明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嫡长房优先!嫡长子去世,不立嫡次子、而立嫡长孙。除非嫡长房绝嗣,否则不考虑其他“房头”,这就是明王朝明立皇太孙的原因所在。如果嫡长子之后是嫡次子或庶长子接班,那么置皇太孙于何地?皇太孙,多么扎眼的名号!嫡次子或庶长子成了皇太子,这位前皇太孙到底算顺位继承人还是什么?这简直就是内乱之源了。明太祖一生都在寻求皇位的平稳传承制度,搞这么一出岂不是“自毁长城”?除此之外,明王朝还有众多的亲王世孙、甚至世曾孙!这同样说明,明王朝实行的是苛刻的“嫡长房继承制”而不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更重要的是,明太祖通过《皇明祖训》将这一制度法制化、规范化了,后世帝王必须无条件遵循!
就以明世宗朱厚熜为例,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后,明孝宗一脉彻底绝嗣了。如果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要么给明武宗过继一个“儿子”,要么选择明孝宗在世最年长的弟弟——岐惠王朱祐棆。那么,为什么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明世宗朱厚熜呢?就是因为明王朝特殊的“嫡长房继承制”,明宪宗无嫡子,前三房绝嗣之后,继承皇位的理应是庶出第四房兴献王朱祐杬一脉。朱祐杬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儿子兼继承人时任兴王朱厚熜还活着!换言之,庶出四房并没有绝嗣,自然轮不上“老五”岐惠王朱祐棆!这也是为什么明世宗朱厚熜刚刚抵达北京便坚持自己是继统而非继嗣的理据所在。缺乏根基的明世宗为何敢与张太后和内阁硬刚?就是因为明太祖留下的这个祖制,他始终占着理,占据着法理的制高点!
明宣宗驾崩后的皇位传承问题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六岁,留下两个儿子——嫡长子朱祁镇八岁、庶出次子朱祁钰七岁,都未成年!换言之,明宣宗并没有绝嗣,按照《皇明祖训》,继承皇位的只能是他的嫡长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这是法理层面的依据。
但是,不同的声音还是出现了。有部分朝臣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以“主少国疑”为由,提出了由张太后的另一个儿子——嫡三子襄宪王朱瞻墡继承皇位!如此一来,问题就多了。首先是明宣宗两个儿子该如何安置的问题,他们才是理所当然的顺位继承人。一旦朱瞻墡成了皇帝,还能不能容得下这两个对皇位具有巨大威胁的侄儿?真的很难说。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彼时张太后所生的嫡次子越靖王朱瞻墉还活着!即便嫡长房明宣宗一脉绝嗣了,按照《皇明祖训》也应该由朱瞻墉继承皇位而不是朱瞻墡!如果朱瞻墡成了皇帝,朱瞻墉作何感想?会不会发动又一场“靖难之役”?他可比当年的明成祖名正言顺多了!
这还仅仅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脉,庶出的儿子呢?既然朱瞻墡可以跨过嫡出的老二,庶出的儿子难道就不能跨过两个嫡子?此举一出,势必会引发许多连锁反应,后患无穷!如果选择更远支的宗室,那问题就更大了,等于是所有宗室都具备了“合法”继承皇位的资格,那明太祖那二十几个儿子的后代还不像疯了似的出来争夺皇位?明王朝瞬间便会陷入祸起萧墙、内乱不止的局面……因此,只有严格按照《皇明祖训》,有明宣宗的嫡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才能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如提问者所言,选择一位“朱姓王爷”继承皇位,只能将明王朝带入内乱不止的万劫不复之地。
作为明成祖的嫡长媳,张太后本人就是“靖难之役”的参与者,也是“汉(朱高煦)赵(朱高燧)围攻皇太子(朱高炽)”的亲历者!她深知立三儿子朱瞻墡可能会带来的巨大问题。为了避免内乱的发生,最终张太后一锤定音,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选择了嫡长孙朱祁镇!当然,张太后也是有私心的,虽然皇帝不是儿子,但依然是亲孙子,作为皇帝的祖母,她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更重要的是,儿子朱瞻墡已经成年,即位即亲政,张太后就只能“退休”了。可未成年的孙子当皇帝就完全不一样了,张太后还可以趁着孙子年幼无法亲政,一定程度上左右朝局,她才是最大的赢家!所以说,亲儿子张太后都不选,就更别说是其他所谓“朱姓王爷”了……